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zz熊廷弼“三方布置”的真相
相关主题
王化贞 和 熊廷弼西边拿得王保保
也谈袁崇焕:其实在明朝不是个例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孙诗满篇都是讽刺,孙承宗跟袁崇焕师徒不和啊袁崇焕5年能否平辽???
孙承宗和毛文龙的关系孙承宗其实是最大的废材把
熊廷弼有盖世之才冤冤相报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宁远“大捷”
大家怎么评价魏忠贤?三国唯一未尝败仗的军事天才
从刘邦给戚夫人唱楚歌说起——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合集] 看了《窃明》让我很不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熊廷弼话题: 孙承宗话题: 广宁话题: 三方话题: 战略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u
发帖数: 1855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l433.html
Does this article make much sense?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61495187_0_1.html
This guy has a lot of articles on this topic.
s*******u
发帖数: 1855
2
quote:
“奴酋猖獗,辽阳失陷。皇上拔化贞于监司,起廷弼于田间,畀以军旅重任,可谓非常
宠遇矣。夫士为知己者死,两人颇以豪杰自负,宜感恩图报,同心协力,誓灭此而朝食
。不虞其相闹一场,挈河西拱手送奴,竟以一逃结局也。
王化贞受命于败军之际,广宁危若累卵,只手撑持八阅月,人谁不怜之?但朴实不知兵
,用虏而反为虏用,用间而反为间用。叛逆孙得功辈日侍左右,恬然不悟。认贼作子,
大言自诩渡河决战。及枹鼓一鸣,敌骑在百里之外而弃广宁如蔽屣,匹马宵遁,哀哉。
化贞有忧国之心,无谋国之智;有吞胡之志,而无灭胡之才。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
伏上刑,以正厥辜。
若廷弼才识气魄,睥眤一世,往年镇辽而辽存,去辽而辽亡,关系似亦非小。再起经略
,廷弼居然以卫霍自许,人亦莫不卫霍廷弼也。赐剑、赐蟒,侑以金帛、饯以九卿,受
此异数,何以仰答眷宠?迨其初出春明门,即徼有三方控扼之旨,识者已知其无意广宁
矣。抵关以后,言我兵不宜浪战,西虏不足尽信,语语左券,料事之智,远过化贞。独
刚愎性存,坚不可破。以争文龙功罪一事,开衅化贞,水火之形既分,玄黄之战遂力。
笔锋舌枪,相寻不已,守备之计等闲置之。虏骑一来,错愕不知所出,飞檄催战,盖曰
:胜可以成吾之名,败亦可以验吾之言也。不知封疆大臣,破坏封疆,国有定律,百口
何辞?前矛后盾,战守俱失,虽欲引平日不主战之说以求末减,其可得乎?
使广宁告急之日,廷弼肯卷甲疾趋,提一剑以戡祸乱,或坚垒固守右屯,收余烬以图恢
复,转败为功,死且不朽。计不出此,先奔山海,即有盖世之气,亦不足以赎丧师失地
之罪矣。乃会鞫之日,廷弼犹刺刺不伏,胡不引从前经略观之也。廷弼试扪心一思:比
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若厚诛化贞而少宽廷弼,不惟无以服天下万世
之心,恐无以服杨镐袁应泰之心矣!宜用重典以警将来” 奏入,诏依拟。时南京十三
道御史王允成等,亦合疏言经抚同罪,国法不可不正,报已有旨。[17]
-----------
quote:
有些人会纳闷了,你这一节的标题不是孙承宗等坚决给熊廷弼定死罪吗?说到这里,也
没看出来熊廷弼定罪和孙承宗有什么关系啊?
这篇雄文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其初出春明门,即徼有三方控扼之旨,识者已知其无
意广宁矣。”(在《明熹宗实录》中,这句话是“其初出春明,即邀有控扼山海之旨,
识者已知其无意广宁矣”)
也就是当熊廷弼上疏陈述三方布置战略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看出他是无意于广宁,也就
是有主动放弃广宁的意图。
那这个“识者”是谁呢?说句实话,王纪、邹元标、周应秋,这些东林党的书呆子,还
真未必有这个见识能看得出熊廷弼战略的真实用意,《明熹宗实录》的纂修者显然就没
有看出其中的玄机。
前面提到的御史苏琰应该是看出一些端倪来的,但还有一个人,也必然看得出来,这个
人就是孙承宗!
孙承宗在熊廷弼被捕入狱,乃至最后定为死罪,是起到了远比邹元标等人更为关键和决
定性的作用,从茅元仪提供的历史记录来看,说他是邹元标等人的智囊和主心骨都不为
过。
应该说当广宁溃败,明军退守关内之初,天启皇帝也好,朝中的多数官员也好,并没有
想到要把熊廷弼抓起来,更不必说处死他了,因为当时的普遍看法,熊廷弼在之前多次
提出忠告,是王化贞一意孤行,才导致惨败。所以开始的时候熊廷弼就是“革职回籍听
勘”。
而真正导致熊廷弼下狱并最终给他定成死罪的决定性人物就是孙承宗!这事情不是别人
污蔑孙承宗,而恰恰是孙承宗的得意门生茅元仪写的《督师纪略》里喜气洋洋的将之作
为孙承宗的巨大功绩而写下来的
“(孙承宗)又云,‘经臣熊廷弼,抚臣王化贞,罪可详核,法当并逮。抚字亦难再入
,刚愎讵可重来?(……省略号处是抓其他官员的提议)’上深是之,下廷弼于理,而
逮时举、达,余下部议处。天下耸然。”
“是时,护廷弼者,不唯不使就理与化贞同谳,而且欲再任之。公疏出,朝廷有法纪矣
。既而谳经、抚久不决,旁议纷起。公又疏曰:杨镐、李如祯自有应得之罪,而或曰通
虏,独不思强予以莫须有之文。既令称冤,反脱其不可逋之罪。特为漏网,何以服本辜
,何以服天下,仰何以自服其心。于是二人之罪定。”[18]
也就是一开始许多维护熊廷弼的人(“护廷弼者”),不但不让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入
狱受审,而且希望能再次任用熊廷弼。在这个节骨眼上,孙承宗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疏,
说熊廷弼按照法律就应该和王化贞一起抓起来,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孙承宗可不是普通人!他当时就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而且按《明史》记载“帝每听承宗
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19]。皇帝非常喜欢这个老师,对孙承宗简直眷顾的
不得了。这皇帝的老师一句话,自然效力非凡,再加上抓熊廷弼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理
直气壮,于是熊廷弼只能入狱了。
而这仅仅还是第一步,在入狱之前,孙承宗说是“罪可详核”,也就是为了法律公正,
先进去再说,具体定什么罪,可以从容商量。
而到了入狱之后,大家在为熊廷弼究竟应该定什么罪争论纷纷的时候,孙承宗又发话了
,杨镐、李如祯这些被处死罪的人,尚且有无辜被冤枉的地方,如果让熊廷弼漏网,拿
什么让杨镐等人心服,又怎么让天下人心服呢?大家仔细体味一下这中间的意思,简直
就是“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这句话的母版。(明熹宗实录里孙承
宗的奏疏有另外一个版本,但茅元仪的《督师纪略》成书于熹宗实录之前,而且实录纂
修者出于多种考虑,在收录奏疏时候,会有缩略改写的情况,而茅元仪本身作为孙承宗
的门生,不会刻意修改孙承宗的原话,他的记录显然是比实录记载更为原始的资料)
孙承宗既是皇帝的老师,又和东林党人的关系亲密的很,两边都能说得上话,这就使得
他的意见成了定熊廷弼死罪最为决定性的因素。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孙承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他和熊廷弼有什么私人恩怨,有
什么深仇大恨吗?
答案是否定的!孙承宗之所以如此,恰恰是出于公心,是因为他和熊廷弼执行的战略有
根本性的分歧,因为这种分歧,导致他对熊廷弼的行为痛恨之至,认为是他故意弃地丧
师,罪不容赦。
而且孙承宗的军事眼光还是在一般迂腐文人之上,再加上本身的敏感,别人没有看出熊
廷弼三方布置里的潜台词,他是能看出来的。熊廷弼放弃关外不是在王化贞溃败之后才
做的选择,而是早在三方布置战略里就已经包含了这种意图,不过说的不是那么直白。
既然如此,他和王化贞之间的争吵也好,谩骂朝廷官员也好,都有那么点故意戏弄利用
对方的意思,最后撤回关内,也不是因为无力守御下的不得已,而是正中下怀,顺坡下
驴。
这样一来,熊廷弼的问题性质,在孙承宗的眼里就严重得多了,这显然就是故意欺君欺
国,故意弃城弃地。
如果这还可以勉强含糊过去,从宽发落的话,那有一点是孙承宗必须要考虑的,如果不
把熊廷弼抓起来,不给他定死罪,那以熊廷弼的才能和威望,他被重新启用,戴罪立功
,几乎是免不了。
如果熊廷弼革职回籍,不回来也就罢了,可偏偏熊廷弼主动跑回了京城,要把事情申辩
清楚。不仅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官员主张再次任用熊廷弼,这孙承宗就绝对不能容忍
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就要坚决主张把熊廷弼抓起来定罪,而且一定就是死罪,对
他和邹元标等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依法办事。
可以说正是因为决策路线的本质性分歧,导致孙承宗对熊廷弼的这个态度。有些人把孙
承宗、袁崇焕定为主守派,然后把熊廷弼也定为主守派,然后认为他们之间即便不是惺
惺相惜的知己,也算的上英雄所见略同,志同道合者,这是天大的误会和笑话。
殊不知孙、袁二人和熊廷弼推行的战略,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的。孙、袁二人是货真价实
的主守派,对他们来说,守就是全部,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任何可以守住的地方,是他们
行动的根本原则。放弃一城一地,在他们看来都罪大恶极。不仅已有的地盘必须要守住
,而且还试图通过修筑堡垒的办法,层层推进,守即是攻,一直守到后金的家门口,再
把后金给封死堵死。
而熊廷弼是完全不同,在他看来,守也好,战也好,都不是目的本身,如何把战略主动
权抓在自己手中,才是真正的关键。在辽、沈还在明军手中的时候,确实能以守代攻,
慢慢封锁扼杀后金力量。但在辽、沈都已经丢失的情况,这时候再靠堡垒战术,再靠死
守几个据点只能把主动权拱手让人,是行不通的。这时候必须要战,但在战之前,必须
要退,必须先确保长城防线的安全。就如同拳击手,要给对方沉重打击,必须先把拳头
缩回来一样。
这才是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的实质所在。但问题就是在于这个欲战先退守的战略,孙承宗
根本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所以他要把熊廷弼抓起来,要给熊廷弼定死罪,主要就是
防止熊廷弼东山再起推行那种战略,孙承宗的本意倒并不是真一定要熊廷弼去死。
对这一点,茅元仪在一段记述中是表达的很清楚的。熊廷弼进监狱之后,在茅元仪看来
,仍旧影响着孙承宗鼓吹的关外修城固守的决策,说维护熊廷弼的人为了给熊廷弼脱罪
,故意阻挠孙承宗。原话是
“熊廷弼之入狱也,自公发之。廷弼尝号泣曰,我被老孙所算。然其兼人之才,公未尝
不念之。朝廷兼设经、抚,以致两败,公亲历其苦,又未尝不念之。而廷弼、化贞,虽
在环中,各有党羽,忌辽功之成。中朝所以阻出关者,只以今日可守,则昔日之弃,其
罪愈张,狱不可脱,故巧阻之。”[20]
所谓“今日可守,则昔日之弃,其罪愈张,狱不可脱”,换言之,如果事实证明不可守
,那熊廷弼当时放弃关外,就是无罪了。在茅元仪看来,错误的自然是熊廷弼,正确的
自然是孙承宗,因为孙承宗出山之后,至少在天启年间,明朝把防线推到宁远一带了,
守的不挺好吗?
孙承宗为了避免那些希望救熊廷弼的人阻挠自己出关修城守城的战略,还发慈悲,建议
把熊廷弼流放就算了,也不必处死了。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人看见了吧,我并不是一定要
杀了熊廷弼,只要我能推行自己的出关修城守城的战略,照样可以给熊廷弼一条生路的
。孙承宗的原话是:
“诸臣(指熊廷弼和王化贞)当概发远戍,无令久系长安(北京),以恣口舌。盖诸臣
在长安,众多欲贷其死而未敢言。故凡边政之不便于诸臣者,便生议论。唯远去长安,
则可以清长安之议论,即可以清边方之议论。且以沛皇上如天之仁,而朝廷之法自在。
”[21]
所谓“边政之不便于诸臣者”,就是指他推行的关外修城守城的战略是直接和熊廷弼当
年放弃关外退回山海关的举措是对立的,如果他的战略是正确的,那就更证明了熊廷弼
死有余辜,那些想要救熊廷弼的人因此要反对他的战略。而现在我孙承宗主动建议把熊
廷弼等人流放算了,反对这个战略的人就可以闭嘴了。
但实质上让熊廷弼免死当然已经是不可能了,熊廷弼得罪太多人了,东林党他也得罪,
魏忠贤他也得罪,他只要不下监狱,不定死罪,万事好说。一旦都被定了死罪了,还从
宽发落,就算皇帝和孙承宗怎么慈悲为怀,也是不可能的。恼恨嫉妒熊廷弼的人太多,
处死熊廷弼是名正言顺的时候,不拼命推一把,难道还等熊廷弼东山再起,继续和他们
作对?对此孙承宗自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就是做出一种姿态来,既不得罪要杀熊廷
弼的人,也顺带讨好了那些希望救熊廷弼的人。
v*****s
发帖数: 20290
3
太长,给个摘要。
杜车别名声不太好,有裁剪和曲解史料的习惯。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l433.html
: Does this article make much sense?
: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61495187_0_1.html
: This guy has a lot of articles on this topic.

s*******u
发帖数: 1855
4
abstract: 孙承宗杀了熊
w****j
发帖数: 5581
5
这个基本上就是说熊廷弼要争取战略主动,所以要很隐晦地安排撤出关外。孙承宗是死
守派,强烈反对熊廷弼的战略路线,于是就乘机把熊廷弼往死路上推了。熊的三方布置
是“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
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这个属于正面坚壁,侧翼骚扰,把鸡肋丢
给后金的安排,恕我愚鲁,看上去看不出是熊在搞什么花样,暗地里准备放弃广宁。不
过一来俺在明季北略上属于小白,二来明朝的官员都被高调分子们训练得贼精,曲折迂
回的花花肠子也未必没有,所以还靠您老多分辨一下?

【在 v*****s 的大作中提到】
: 太长,给个摘要。
: 杜车别名声不太好,有裁剪和曲解史料的习惯。

x****o
发帖数: 29677
6
熊廷弼准备放弃广宁的证据有么,还有说因为孙承宗看出来熊廷弼故意利用王化贞来实
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老熊要真这么聪明就不至于一张臭嘴得罪一大片人了吧
s*******u
发帖数: 1855
7
关于杜车别的名声,也略有耳闻。但是不因人废言。
不考虑熊孙王等人谁的主张对头,单说这个“因为政见不同,孙其实主持了杀熊”这种
说法,好像第一次见到。这个说法可靠吗?
m******r
发帖数: 4351
8
孙承宗和熊廷弼的恩怨的问题我几年前就指出来了,不新鲜。只是作者想要据此标新立
异,得出熊廷弼的策略原意是故意丧师失地,就有点不太能立住脚了。
不过,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案确实成功的可能性存在很大疑问。后来建虏全面收缩集中于
辽河平原一带,金复海卫,长白山,广宁都基本上虚守,金州的水军,镇江的袭扰都变
成鞭长不及马腹,基本上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行了。所以一切的指望,就在于能否绝对保
密,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要求太高了。
另外人物的关系,也不好看表面,袁崇焕立斩小校那节,大家都认为是袁这个人刚愎的
体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说的是袁崇焕分明是孙承宗的一把刀啊。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l433.html
: Does this article make much sense?
: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61495187_0_1.html
: This guy has a lot of articles on this topic.

m******r
发帖数: 4351
9
不能因人废言。不喜欢一个人可以,但具体观点是另一回事。比如我们的李奇微,其实
也有很多观点是相当有道理的。

【在 v*****s 的大作中提到】
: 太长,给个摘要。
: 杜车别名声不太好,有裁剪和曲解史料的习惯。

v*****s
发帖数: 20290
10
这个问题上高人很多,我肯定不行。
熊廷弼和孙承宗关系很差,世人皆知吧。熊要撤出关外,感觉不太可能,他第二次上岗
以后,一直没有实权,主要精力都放在内斗之上,不太能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 w****j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基本上就是说熊廷弼要争取战略主动,所以要很隐晦地安排撤出关外。孙承宗是死
: 守派,强烈反对熊廷弼的战略路线,于是就乘机把熊廷弼往死路上推了。熊的三方布置
: 是“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
: 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这个属于正面坚壁,侧翼骚扰,把鸡肋丢
: 给后金的安排,恕我愚鲁,看上去看不出是熊在搞什么花样,暗地里准备放弃广宁。不
: 过一来俺在明季北略上属于小白,二来明朝的官员都被高调分子们训练得贼精,曲折迂
: 回的花花肠子也未必没有,所以还靠您老多分辨一下?

v*****s
发帖数: 20290
11
建虏收缩的动力是什么?后来又是怎么转入扩张的?
另外,您老在武侠版说我一向奇谈怪论,我很备份啊。

【在 m******r 的大作中提到】
: 孙承宗和熊廷弼的恩怨的问题我几年前就指出来了,不新鲜。只是作者想要据此标新立
: 异,得出熊廷弼的策略原意是故意丧师失地,就有点不太能立住脚了。
: 不过,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案确实成功的可能性存在很大疑问。后来建虏全面收缩集中于
: 辽河平原一带,金复海卫,长白山,广宁都基本上虚守,金州的水军,镇江的袭扰都变
: 成鞭长不及马腹,基本上就没有成功的可能行了。所以一切的指望,就在于能否绝对保
: 密,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要求太高了。
: 另外人物的关系,也不好看表面,袁崇焕立斩小校那节,大家都认为是袁这个人刚愎的
: 体现;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说的是袁崇焕分明是孙承宗的一把刀啊。

m******r
发帖数: 4351
12
收缩的动力应该是兵力不足所致——建虏那么点人,守那么大底盘力不从心
但很有效,空出的底盘明朝也不敢轻易过去,野战不行啊
你也不要备份了,唐粉遇到宋粉,不狠狠踩两脚怎么行。

【在 v*****s 的大作中提到】
: 建虏收缩的动力是什么?后来又是怎么转入扩张的?
: 另外,您老在武侠版说我一向奇谈怪论,我很备份啊。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看了《窃明》让我很不爽熊廷弼有盖世之才
满清入关其实也有许多好处孙承宗诗《闻袁自如被逮》
郎廷佐算不算汉奸 (转载)大家怎么评价魏忠贤?
读过三朝北盟汇编的举手从刘邦给戚夫人唱楚歌说起——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王化贞 和 熊廷弼西边拿得王保保
也谈袁崇焕:其实在明朝不是个例孙承宗在梃击案时的表现
孙诗满篇都是讽刺,孙承宗跟袁崇焕师徒不和啊袁崇焕5年能否平辽???
孙承宗和毛文龙的关系孙承宗其实是最大的废材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熊廷弼话题: 孙承宗话题: 广宁话题: 三方话题: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