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 发帖数: 4527 | 1
既然你这么钻牛角尖,就来简单的说说你的这个“为什么”,看看这里到底正确的东西
多,还是模棱两可的东西多。
1. “因为地震的成因是地壳的运动导致势能在局部聚集最终以动能的形式释放”
这句话咋一听很对,连你自己也很留恋你这句话,对吧,大多数人也都认可。其实这里
有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大多数
浅源地震(< 20 km) 是由断层两侧的地壳“快速”运动释放能量的表现方式。不地震
的时候,断层两侧也照样在运动,
GPS都可以测的到,零点几到十几或者几十mm/year。
另外,你直到有些地震叫做slow earthquake嘛?他们虽然也是7点几级,但是释放能量
的时间是几天甚至几个月,除
了地震仪,公众根本就感觉不到。
在以上的这两种情况下,看看你所谓的论据有啥变化不?你同样应该能够检测到你所谓
的信号变化,每天每时每刻都
能,但是和地震有啥关系?
2. 地壳势能的聚集使局部地区地壳的温度,电荷,磁场强度和方向发生改变。
这句话咋一听也对,但是是一句废话,或者说也是胡扯。地壳中的温度扩散主要是传导
,你知道如果每天日夜的气温变
化20度,地表以下的温度变化能到多深嘛?告诉你,也就几个厘米。你 |
|
t******n 发帖数: 2939 | 2 ☆─────────────────────────────────────☆
Roseimarry (迷迭香) 于 (Sat Apr 20 12:13:21 2013, 美东) 提到:
2006年5月,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
亿立方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雅安地震
……
这些事情看似独立
但是请看看一些数据:
汶川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雅安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在地震学分类上:震源深度60公里的都算浅层地震,而震源在30公里以内的为极浅层地震
……
水的密度大概是1×103kg/m3
所以393亿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原本平衡的地壳板块的某个位置突然放了一个很重的点。
而这样人为放置并且突然发生的高密集高质量低面积的点,是否会破会地壳表面的平衡?
……
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文明史上,我们是否发现其实越接近自然的东西才是越健康的?
如今各种电子设备和高技术盛行,但是各种现代污染也日益严重。
比如:用电脑有辐射,吃药是化学物品有副作用会伤肝伤肾,各种有害的转基因作物,
还有最新发现的极其有害... 阅读全帖 |
|
f******m 发帖数: 77 | 3 楼主分析了很多,其实很好,给大家有个预警。
有一点是,太平洋西岸大陆深入海洋衔接段在地壳运动理论上属于
死亡边界
而相对于太平洋东岸加州海岸,是生长边界,从这个角度讲,就是为什么
太平洋西岸大陆地壳运动频率要远低于太平洋东岸
蛇出动和井水溢出肯定可以说明地壳在运动,地壳运动不代表是不是好事情
小的运动要不大的运动好,能量慢慢释放
也并不一定哪个地方有这些异常现象,就意味着那个地方必定有地震要发生
但是,我相信,地震局的人肯定可以跟踪检测
预警肯定是必要的 |
|
g****t 发帖数: 31659 | 4 《三体III:死神永生》
作者:刘慈欣
申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
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5 在接二连三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们产生愈发强烈的“世界末日感”,但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借助卫星技术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全世界人对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灾难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真实的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
资料图:3月16日,在日本岩手县,车灯照亮山田灾区的一条街道。据日本时事社17日报道,日本警察厅当天宣布,截至当天8时,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踪。新华社/法新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4月3日一期文章】题:末日来临?
自有人类记录以来,地球一直是人类的朋友,然而现在它似乎变成了敌人。 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让人类亲身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在强震引发的海啸面前,人类惊呆了。很多人不禁把眼前的场景与2012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预言联系在 起。
灾难频发
然而,日本的悲剧只是过去一年来人类遭遇的诸多自然灾害中的“最新章节”。据美国地质勘探局通报,2010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地震最多的一年。2010年以海地大地震为开篇,这场发生在1月12日的强震共夺去近30万人生命,首都太子港完全夷为平地。之后是2月27日智利大地震,...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6 ☆─────────────────────────────────────☆
Teller (yy) 于 (Tue Jan 26 15:47:58 2010, 美东) 提到:
前边探讨澳大利亚和其他大陆之间的陆桥沟通,以及白令海地峡什么的,好像是海
平面上升下降了很多啊。
所以疑问就来了,地球上的水总量是不是基本固定的?
还是一直变化着的?
如果是变化着的,那是从哪里来的?或者到哪里去了?
☆─────────────────────────────────────☆
far (如水) 于 (Wed Jan 27 00:06:28 2010, 美东) 提到:
超铀稳定岛?若木星有地球应该也有啊
☆─────────────────────────────────────☆
jjjstc (pulsar) 于 (Wed Jan 27 00:06:01 2010, 美东) 提到:
那里山飘着是因为超导的 Meissner effect
☆─────────────────────────────────────☆
dongbeiren2 (东北人) ...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15629 | 7 -- 作者:夏旭昀
-- 发布时间:2005/5/1 14:53:10
--
不是护心镜,是一条银腰带上的鞯。见下文。
1952 年12 月1 日,江苏省宜兴县精一中学的学生们在平整操场时发现
了一座古墓。经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考证,墓的主人是西晋平西将军周
处,也就是民间传说《周处除三害》的周处。周处死于公元297 年,距今已
有1600 多年了。
考古工作者从周处尸骨的腰部发现17 件带有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17
件是指较为完整的带饰,另外还有少许小残片,没有统计在内)。其中一小
块残片经南京大学化学系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分析,发现这块残片是
以铝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消息传出,立刻引起国内外化学工作者、冶金工作
者、地质工作者的极大重视。不少刊物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加以评价。从此,
铝究竟是谁最先发现的,成了一个“悬案”。
1958 年,东北工学院金属冶炼教研室从南京博物院取了一小块残片,作
了光谱分析、化学分析、全相显微分析,结果证明这块残片是以银为主要成
分的合金。
东北工学院的结论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结论完全相
反,引起了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重视。... 阅读全帖 |
|
c*****a 发帖数: 1238 | 8 It is HAARP.
发信人: chufaba (dida), 信区: GeoSpace
标 题: HAARP 能否影响地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9 16:18:34 2010, 美东)
我对HAARP 能否影响地震也很感兴趣。
有研究表明, 地震和电离层电子密度增加有偶合关系, 地震前, 地震区域上方的电
离层电子密度明显增加。
地震前上空出现彩云, 可能是电子密度高的一个表现, 造成氧或氮原子吸收电子,
放出光子。
HAARP 的技术, 就是使电离层和地磁线相切的一定区域内的电子密度增加, 能量增加
。 甚至大到镜力的产生(沿地磁线,远离地球,有13度偏角), 此一镜力, 可造
成这块高密度电子体, 在磁力线发出的北半球和磁力线回复的南半球震荡(较长时间
, 但未说明多长时间)。
主要看了看EASTLUND的几篇专利, 感觉HAARP形成抗战略导弹的隔离带所需能量太大,
目前还不具实用价值(www.eastlundscience.com/), 但HAARP对一较小区电离
层电子密度增加, 是否后反作用与地壳?会否造成地层晶格电磁共振?
压电效... 阅读全帖 |
|
a**********r 发帖数: 174 | 9 至少它的Hot Spot好像还在。只是地壳漂移了,已偏离了其主峰,所以主峰再喷发的可
能性很小,但其侧边应该还会喷发,如它的宝永山。
就像Hawaii, 它的Hot Spot一直是活的。但由于地壳漂移,依次形成了Kauai, Oahu,
Maui 和big island四个岛。现在只有big island在喷发。
富士山的地壳好像也是在漂,所以它有古富士山(11000年前),新富士山(8000年前
),宝永山(几百年前)等山峰。不知道这次地震是否又使地壳多漂了一些。 |
|
s********n 发帖数: 26222 | 10 见本文倒第二段
透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王岐山对美国人说了些什么
2009年08月07日 10:37财富时报【大 中 小】 【打印】 0位网友发表评论
-特约驻美记者 雷恩 实习生 许元勋 王杰美 于艺杉
7月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落下帷幕,双方的官方媒体都对此做了大
量报道。然而,公众们感兴趣的不是官方的外交辞令,而是纷纷猜测:“美国人到底向
中国做了什么表态?中美之间有没有达成什么不公开的默契?” 本报特约驻美记者发
回报道称,这次对话最精彩的情节发生在中美双方举行的闭幕晚宴上。在那个重要的夜
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做了才华横溢的脱稿演讲,辛辣中包含幽默。不仅提到了
“庚子赔款”,还开玩笑声称自己是美国财长盖特纳的叔叔。演讲不卑不亢,精彩至极
——
鲁宾先生写的《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这本书对我有很大影响。我同意他的这个看法,而
且我也通过这本书认识了鲁宾先生。人说“名师出高徒”,我刚才知道了盖特纳财长是
基辛格先生和鲁宾先生做的伯乐,在中国这就有师生之疑,这一下子就给我一个提示,
我就想我有什么老师能够和基辛格和鲁宾先生相提并论呢?
我也想找出这样的一个老师,最后...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11 青藏高原存在地下水深循环?
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6/24/content_75146.htm
传统的水文地质理论认为,地下水仅限于在上地壳循环。前苏联和德国进行的深钻
发现,地下水的循环深度至少达到了15公里,已经超出了上地壳的范围。
“我们在我国北方的沙漠中发现可能存在着深循环的水,而且速度非常快。我
们在鄂尔多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发现,很多地下水不是来自当地的降水,可能来
自外源的远程补给,根据氘、氧、氚等同位素判断,远程补给源区应该是纬度很高或者
高程很高的寒冷地区,地表渗漏水通过深循环补给到了鄂尔多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
原等地。”在日前中国科协第30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
长陈建生表示,青藏高原地下水深循环的观点是首次提出的。
“根据前人的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西藏内流区冰雪
融水渗漏方式与渗漏通道的时空关系,地下水在北羌塘渗漏到了中地壳以下。”陈建生
说。
陈建生认为,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不少于500亿立方米,循环的深度大概在122
公里到20...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12 (ZT)娓娓道“铼” -— 浅谈航空工业的明星金属铼
来源: 水里 于 2014-09-06 11:50:05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阅读:762 次 (34106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49373-1.shtml
娓娓道“铼”(上)
——浅谈航空工业的明星金属铼
2014年6月,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6月16日报道称,中国正在询价购买大量铼,
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生产。采购发货将从2016年开始。一时间,“铼”成为了众多军
迷关注的焦点。而只要是关系到发动机的消息,兵器迷都会眼前一亮。前段时间工作上
忙着救火,迟迟未动笔。趁着略有间歇,咱们就来聊聊它。
一、原“铼”如此——铼元素
早在1872年,俄国人门捷列夫(就是那个发明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就根据元素周期
律预言,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尚未发现的,原子量约为190左右的“类锰”元素。也就
是与锰、鍀等类似的一种未知锰族元素。从此,科学家们就从和锰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近日,最大的新闻莫过于中国花了一个多亿,就打了一根石柱子。它就是松科二井,历
时四年多,在地球上转了7000多米,这也是目前亚洲最深大陆科学钻探井。有人说,花
了一个亿打根石柱子究竟值不值?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这根柱子,普通人根本不
知道这根柱子有多牛。
虽然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事,却是知之甚少,科学家甚至还说
过,上天难,入地更难的治理名言。特别是因为地壳的重重阻隔,从而让人类无法对熟
悉的大致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科学家用不同的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奥秘,其中钻探技术的应用,就是众多方法当中
最为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钻探可以直接获取土质资料,从而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地壳
运动和掌握地壳内部物质信息。凭借中国所打下的这根柱子,就可以探索1亿多年前的
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情况,同时对地壳几千米以下的岩石和矿产作出基本判断。
除此之外,这根石柱子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生物遗迹,从而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气候
的变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当然也可以通过柱子,可以研究不同时期的地质分布,
其意义和今后带来的利润更是无法估量。
松科二井最大的难度是要达到预定的深度,同时还必须达到一... 阅读全帖 |
|
v**e 发帖数: 8422 | 14 娓娓道“铼”(上)
——浅谈航空工业的明星金属铼
2014年6月,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6月16日报道称,中国正在询价购买大量铼,
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生产。采购发货将从2016年开始。一时间,“铼”成为了众多军
迷关注的焦点。而只要是关系到发动机的消息,兵器迷都会眼前一亮。前段时间工作上
忙着救火,迟迟未动笔。趁着略有间歇,咱们就来聊聊它。
一、原“铼”如此——铼元素
早在1872年,俄国人门捷列夫(就是那个发明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就根据元素周
期律预言,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尚未发现的,原子量约为190左右的“类锰”元素。也
就是与锰、鍀等类似的一种未知锰族元素。从此,科学家们就从和锰性质相似元素的矿
物,如锰矿、铂矿以及铌铁矿(钽和铌的矿物)中寻找这个元素,但却一直无果而终。
直到1925年9月5日,德国地球化学家诺达克和泰开夫妇,在纽伦堡的德国化学家联合
会上,由泰开当众宣布,他们利用X光谱,从大量的矿物和岩石的浓缩产物中发现了这
种新元素,并展示了其化合物的样品,从而最终揭开了这个神秘元素的面纱——这就是
铼。
铼元素找到了,化学家们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铼是一种... 阅读全帖 |
|
n****1 发帖数: 2895 | 15 来源:郎club公众号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
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
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
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
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
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
。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
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
”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
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
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从小学起,我们就知道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上了中学,书上说是因为日本地处两
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引起了日本地震的多发。一直以来以为它就是固定的正确答
案。直到今天,社长才知道,原来,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不仅仅是天灾,更有人祸....
..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个研究所表示,根据他们10年来对日本300多个地质结构
点的抽样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地方地壳不稳定,地震频发,除了与全球活跃期有关以外
,还有一个人为的因素!日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选择往断裂深层注入高压废水。而后
者才是导致地震的真正元凶。这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工业生产过渡出来的大量废水被他们采用压裂深层钻孔技术,用高压形式注入到近
万米深的地壳之下,这注入的水甚至还包括了一些核废水。据了解,这些常压液体通过
钻孔注入地层深处时,受到热量与压力就会变成流动的高压蒸汽状态。不仅腐蚀了原本
就脆弱不堪的板块,还给地壳施加了原本没有的压力,这就导致地震的频发。
不得不说,日本真的是不作不死呀。光鲜亮丽的工业与环境背后竟是如此惨痛的代价。
据了解,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在几千次,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就有三四次。
虽然日本在防震...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17 外媒:人们缘何出现世界末日来临感觉 新华网
核心提示:在接二连三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们产生愈发强烈的“世界末日感”,但专家
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借助卫星技术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全世界人对地球上任何一个
角落发生的灾难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真实的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
资料图:3月16日,在日本岩手县,车灯照亮山田灾区的一条街道。据日本时事社17日
报道,日本警察厅当天宣布,截至当天8时,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
的海啸已确认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踪。新华社/法新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4月3日一期文章】题:末日来临?
自有人类记录以来,地球一直是人类的朋友,然而现在它似乎变成了敌人。 3月11日的
日本大地震让人类亲身见识了大自然的威力。在强震引发的海啸面前,人类惊呆了。很
多人不禁把眼前的场景与2012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预言联系在 起。
灾难频发
然而,日本的悲剧只是过去一年来人类遭遇的诸多自然灾害中的“最新章节”。据美国
地质勘探局通报,2010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地震最多的一年。2010年以海地大地
震为开篇,这场发生在1月12日的强震共夺...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18 为何媒体总拒绝承认世界末日般的灾难是可能出现的?
摘要:世界末日般的灾难,一般指死亡人数超过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天灾人祸。这样的灾
难,中国在过去2500年中经历过至少5次,欧洲也经历过相似的灾难,因此从人类历史
的记载来看,这样的灾难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奇怪的就是,
媒体不光不肯起到预警的作用,反倒一个劲的掩盖,这是怎么回事?
=========================================================
外媒:人们缘何出现世界末日来临感觉 新华网
核心提示:在接二连三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们产生愈发强烈的“世界末日感”,但专家
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借助卫星技术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全世界人对地球上任何一个
角落发生的灾难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真实的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
资料图:3月16日,在日本岩手县,车灯照亮山田灾区的一条街道。据日本时事社17日
报道,日本警察厅当天宣布,截至当天8时,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
的海啸已确认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踪。新华社/法新
【哥伦比亚《一周》周刊4月3日一期...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2026 | 19 地壳运动必然有局部能量集聚和释放。理论上什么情况都是可以出现的,从集聚100年
,释放一分钟;到集聚一分钟释放一百年。
本文的“地震的成因是地壳的运动导致势能在局部聚集最终以动能的形式释放”当然是
特指形成地震的能量释放。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表达对地震预测的见解,没有必要也不
可能定量:多少能量在多深的地壳中在多长的时间内释放可以造成多少级,多少烈度的
地震。你如果是专业人士,就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课,我可以断言你没这个能耐。
既然你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我理应问你为什么,这怎么是钻牛角尖。你在我的“因
为地震的成因是地壳的运动导致势能在局部聚集最终以动能的形式释放”这句话里挑刺
才没有道理。 |
|
n**e 发帖数: 2026 | 20 最后,和你讨论一下我的脸皮有多厚的问题。你不知道我的脸皮有多厚,我可以告诉你
。我的脸皮很厚,和中国的长城一样厚。美国人认为地震的原因发生在人无法探测的地壳深处,人类无法研究。所以地震不可预报。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地质学,我就敢说他们错了。因为第一我的脸皮厚,不怕人扇耳光。第二我有把握说他们违犯了科学对因果关系的基本认识。地壳运动导致局部能量集聚是因,地震能量释放是果。作为科学对因果关系的基本认识,因果之间不是单向直线联系的。地壳局部的能量集聚必然导致地壳其他物理性质的变化。简单搜索一下就知道有很多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地震,电磁,地表温度是讨论最多的。
与我的脸皮比起来,你yhflogan (滚滚长江都是水) 的脸皮就太薄了。薄到什么程度,
薄到不好意思说出真理。我问你的问题:你为什么认为地震不可预测,你回答了吗?没
有!你一直在说的是,所有地震可以预测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你不好意思说,为什么地
震不可预测的论点是正确的。因为真实的答案就是“地震的原因发生在人无法探测的地
壳深处,人类无法研究。所以地震不可预报。”。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论他是多有权威
的专家,也不管他们国家的科学有多发达,他们的思 |
|
c****t 发帖数: 19049 | 21 传统大陆板块学说大概是认为大陆块儿们就像漂在蛋清上的碎鸡蛋壳一样漂啊漂。对地
震的解释基本是对土层和岩石层的种种瞎猜,而且没有人会认为地震跟地壳下的熔岩或
从未见天日的地核有神马关系。当然有学派尝试用熔岩层(mantle)对地壳的压力来至
少加入其它解释成分。
然而根据我老人家某一次转世时的理论,地壳,mantle 和地核的关系更像是皮儿,肌
肉和骨骼。地震嘛,不但不是地壳内部问题,正好相反,是很受mantle和地核影响的。
而且mantle也不是一大锅烧开的粥(或蛋清?),反而更像是人的肌肉,不但有特定的
运动方式,而且也分slow-twist和fast-twist(就是白肌红肌神马的)。地震嘛,更像
是人“抽筋”。如果说加州地震像是小腿抽筋,美东地震就好比肋条抽筋(嗯嗯,不是
岔气)。如果mother nature是在睡梦中,也许会被弄醒,自我摩摩然后睡去;如果是
醒着的话,热闹可就大了 - 因为她老人家不得不做些非常动作以调整这次“抽筋”。 |
|
q****a 发帖数: 21 | 22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其孰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春夏之交,青黄不接
,说话儿的功夫就将步入金秋九月。朝日初出,苍苍凉凉,微风掀拂塘间绿波和塘边的
绿草,送给人一种经久不磨的印象;洗头面,裹巾帻,饮汤食,诸事甫毕,遂操提刀笔。
“911事件”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哪里有阴谋论,哪里就有出来辟谣的;假作真
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大众真假不分。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相信世贸大楼真是拉
登干的,并且平拍手称快,可见这个谣言误人之深、流传之广。这个事件有什么背景?
事件的本质是什么?“9-11”这组数字对我们当下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又有什么非常
的警示?要突破僵局就要另辟蹊径,我们不打别人的牌,更不让人拿我们当牌打。敢于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坚决地试,大胆地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我
们现在讨论的各项话题,这是一个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先人没有做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疏导利用,消除误解。下面开始
进入正文。
2000年9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重建美国国防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变革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除非出现一个灾... 阅读全帖 |
|
f*r 发帖数: 3968 | 2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郭盛炽
宇宙中万物都要经历诞生、成长、衰老直至消亡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乐园地球也
不例外。但地球不会在最近的将来就走向灭亡,更不会发生爆炸。爆炸是物体发生剧烈变
化的一种形式,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能量,并造成物体自身的解体。地球并不存在
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
依赖对地震波的研究,人类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致上地球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青藏高原的地壳厚65公里以上,海洋下
只有5~8公里。地壳下地幔直至地表下2900公里处,其绝大部分呈固体状态,只有其中软
流圈中的1%--10%呈熔融状态。在长期持续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幔像一种粘性极大的物
质。地核又分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呈液态,内地核则是固态。地球的这种分层结构是
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微
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
,约在40-45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
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 |
|
w****l 发帖数: 344 | 24 地球 Earth [小百科首页]
阿波罗17号, 1972. ? NASA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轨道半径为14,960万公里 (1.00AU);直径为12,756.3
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质量是5.9736x1024公斤。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後,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
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
全貌。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
,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
它们的名称与范围 (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 地壳
40-2,890 地函
2,890-5,150 外地核
5,150-6,378 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
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
软流圈,其上的地函最顶部 |
|
j***h 发帖数: 4412 | 25 悲哀呀! 中国地震局局长竟然是一个外行!
送交者: 好啊好啊 2011年03月12日20:41:27
在地震预测的工作中,日本人发现了地震时由震源发出的震波有两种,一种是上下波动
的(P波),这
种波以每秒6km的速度在地壳中传导。而另一种是水平方向波动的(S波),这种波以每
秒3.5km的速
度在地壳中传导。而后者是主要导致建筑物倒塌,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这种在地
壳中传导的时
间差,导致了日本现在发明了目前在小范围中试用的地震预测技术。当大地震时,得到
P波的数据后,
立即发出警报,在大约10秒左右的时间里,人们起码可以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点保护
自己。
此次日本仙台大地震,东京一带就有这种预测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准备进
一步推广应
用。
可是对这种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声称:“这是
一个非常不专业
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
日本的这俩种波的发现以及地震预报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不是什么秘密。我作为作为
一个正宗的业
外人士都知道这种预报的技术和机制。可是作为正宗的业内人士,中国地震局局长,却
发出那... 阅读全帖 |
|
z**********g 发帖数: 16 | 26 前言:斥力子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新的物理理论,而且已经引起了中国科技界的关
注。我们也希望引起世界科技界的关注和讨论。欢迎对理论物理感兴趣的中国海外人士
和其他关心物理未来发展的各国科学界人士能够关注这个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表示支持或反对。庄一龙先生对此将十分感谢。
有关主流媒体对“斥力子理论”的专题报道:
1,陈 涛《物理哲学思维的新突破——记庄一龙和“斥力子理论”》科技部《科技成果
管理与研究》杂志2009年12月。
2,徐 丹《庄一龙钻研物理学新说》科技部《科技中国》杂志2010年7月。
3,新闻报道:《庄一龙和他的“斥力子假说” 理论》《中国新闻》中国新闻社2010年
7月25日。
4,章晓天《庄一龙刮起“斥力子”风暴》科技部《中国科技财富》杂志2010年8月
5,趙素珍《庄一龙:提出“斥力子理论”的智者》科技部《中国科技成果》杂志2010
年22期。
6,张 宇《斥力子理论》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杂志2010年第9期。
7,张耀华《庄一龙:潜心科研 精勤探索》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杂志2013年3月出
版的(2012年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人物(团队)专辑)
2009年...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2019 | 27 今天听了一个Power Electronics的seminar,主要是讲如何利用地热发电。目前美
国发电总量的0.4%来自于地热。当然,这不是EE版,也不是ECONOMICS版,我没兴致
去讨论如何充分利用地热,以节约不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排放量。我的问题是:
地热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脚地下,毫无疑问,是地壳。地壳深入若干米一下温度会逐渐降低,接近地幔
的时候又会升高,直到达到岩浆的温度。地幔以下是地核,一团巨大无比的熔融态
的铁镍合金。如果说地幔的热量来自于地核,那么地核的热量又是来自于何方呢?
如果说地球在初始阶段处於熔融态,那么四十多亿年的时间已经足可以使之从里到
外彻底冷却了。但是为什么地球的内部还是热的呢?难道地核或地幔处存在着某种
能量源(比如化学反应或核反应),就象木星内部的热核聚变一样?目前似乎没有证
据来支持这种猜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地热不可能来自于太阳辐射。热量不能自发由低温物体流向
高温物体,所以地壳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无法转移到比地壳要热得多的地幔中去。 |
|
f*r 发帖数: 3968 | 28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郭盛炽
宇宙中万物都要经历诞生、成长、衰老直至消亡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乐园地球也
不例外。但地球不会在最近的将来就走向灭亡,更不会发生爆炸。爆炸是物体发生剧烈变
化的一种形式,并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能量,并造成物体自身的解体。地球并不存在
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
依赖对地震波的研究,人类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致上地球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青藏高原的地壳厚65公里以上,海洋下
只有5~8公里。地壳下地幔直至地表下2900公里处,其绝大部分呈固体状态,只有其中软
流圈中的1%--10%呈熔融状态。在长期持续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幔像一种粘性极大的物
质。地核又分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呈液态,内地核则是固态。地球的这种分层结构是
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微
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
,约在40-45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
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 |
|
w****l 发帖数: 344 | 29 地球 Earth [小百科首页]
阿波罗17号, 1972. ? NASA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轨道半径为14,960万公里 (1.00AU);直径为12,756.3
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质量是5.9736x1024公斤。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後,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
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
全貌。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
,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
它们的名称与范围 (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 地壳
40-2,890 地函
2,890-5,150 外地核
5,150-6,378 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
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
软流圈,其上的地函最顶部 |
|
j***h 发帖数: 4412 | 30 营造华北平原,黄河应记首功 2/14/2010 中国国家地理 尤联元
华北平原是中国仅次于东北大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其范围北起燕山山地,西界太行山
东麓,西南至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东达于海以及山东低山丘陵,涵盖了北京、天津
、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省市,总面积大约35万平方公里。黄河、淮河和海
河的下游流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所以通常她又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要形成平原,特别是像华北平原这样面积广大的平原,长时期的地壳沉降是必要条件
。今天华北平原范围内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地壳升降,但是自从大约距今1亿多年
的白垩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个长期沉降的、地质上称为拗陷或盆地的构造,沉降过程
在今天仍在继续。
根据华北平原上沉积物厚度推算,这里的沉降幅度能达到1000—3500米,沉降的速度
也有愈来愈快的趋势,仅距今200多万年的第四纪以来,就有500—600米的沉降。
华北平原在沉降,而它的周围地区却在抬升,形成了周边高低不等的山地。从山区侵
蚀剥蚀下来的泥沙源源不断地堆积在拗陷之中,由于物质来源丰富,堆积的速度完全能够
补偿地壳的沉降,并且还有富余。因此,大约到第 |
|
p*********w 发帖数: 23432 | 31 原装正版 “GFW 之歌” zz
遥远的东方
辽阔的边疆
还有远古的破墙
前世的沧桑
后世的风光
万里千山牢牢接壤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
迷信的村庄
神秘的中央
还有昨天的战场
皇帝的新衣
热血的樱枪
谁都甘心流连塞上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无冕的身躯
忘我的思想
还有显赫的破墙
谁也冲不开
谁也抛不低
谁要一生里流浪
围着老去的国度
围着事实的真相
围着浩瀚的岁月
围着欲望与理想(叫嚷)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AH
留在地壳头上
朦着耳朵
那里那天不在听到在呼吼的人
WOO--AH WOO--AH AH AH
朦着眼睛
再见往昔景仰的那样一道疤痕
WOO--AH WOO--AH AH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636 | 32 气候研究者早已对南极洲冰川融化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发出警告。但他们未曾考虑到的是
,南极冰雪消融使地球出现隆起,甚至改变了地球自转。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格雷丝·尼尔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专业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
讯》上发表文章称,地壳正在以每年至少15毫米的速度隆起。分散在南极洲西部尖角沿
岸的七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站点监测数据表明了这一点。
一大片地区似乎受到隆起影响:犹如一根手指伸向南美洲的南极半岛。研究人员认
为,在远离这些监测站、冰雪大规模消融的地区,地壳的隆起幅度或许更大。
其中一个原因似乎很容易找到:摆脱冰雪负重的陆地像被拿掉砝码的天平一样拔高。
但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南极洲的猛烈隆起———地下在沸腾。在地表以下大约60公
里深处,上千摄氏度的岩浆在沸腾,岩石圈犹如大洋中的冰山一样漂浮在其表层。一旦
漂浮物的重量减轻,它就会像水中的软木塞一样上浮。
这就是正在南极洲发生的情况:冰雪消融导致地壳隆起———速度明显快于预期。
研究人员说,地球内部粘稠的岩浆出人意料地猛烈上涌,抬高了岩石圈。“冰川融
化一直影响到数百公里深的地下,令人着迷,”报告的共同作者、纽卡斯尔大学的彼得
·克拉... 阅读全帖 |
|
j***h 发帖数: 4412 | 33 位处两板块挤压点,意大利危坐地壳断层处 2009年4月7日 苹果日报
意大利在科学家眼中不只是欧洲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亦因为地质极度複杂,令
当地发生的地震情况不易理解。
过去一世纪5次大地震
意大利位处非欧亚板块下半部,正好是非洲板块向北的挤压点,本已是地震和火山爆发
的高危地带。再加上意大利的国土是东西伸延,情况就更加複杂,因为整个国家都处于
多条纵横交错的地壳断层上,尤其是亚平宁山脉南北伸延的山脊,断层就更多,当地脆
弱的地壳更因地底活动而被以倾斜角度扯开。在这样的地质环境情况,地震馀震威力都
会构成一定威胁。
过去一个世纪,亚平宁山脉山脊附近发生过5次大地震,共造成约34,000人死亡。而今
次在阿奎拉发生的地震,造成这样重大的破坏,除了因为震源接近地面,另一原因是当
地的沉积土强化了地震衝击波。
哭泣声不绝,生还者徒手挖瓦砾救人
一场大地震,令古城阿奎拉一夜变成废墟,遗下的是推土机铲走瓦砾搜救生还者的声音
,以及居民的饮泣声。
一幢四层高楼房不敌强震,像纸牌屋般倒塌了。大厦住了八户,地震后焦急的亲友相拥
哭泣互相安慰,希望救援人员尽快救出被困者。一名40岁的女子语带硬 |
|
i***s 发帖数: 39120 | 34 海啸的破坏性,有时更在地震之上
地震诱发海啸示意图
日本海底地震为何诱发了大海啸
日本9级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0天。但我们脑海里,大地震过后,愤怒的海啸依然挥之不去。
有人拿日本大地震、海啸和电影《2012》进行了对比,发现电影里的场景和日本大地震之后的惨状竟然有那么多的惊人相似之处——完好的地面被拉开了大裂缝,汽车开着开着就发现前面有巨大的“水墙”袭来……
专家统计,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50次左右,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海啸惊魂,尤其是日本,每一代人都经历过,海啸的英文单词“Tsunami”,就是源于日语。为啥海啸那么可怕?它有克星吗?海啸发生的那一瞬间,我们是否来得及逃跑?中国会发生这么大危害性的海啸吗?
面对灾难,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背后的那些科学。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海底强震为什么会产生海啸
地震震级必须在6.5级以上,必须是深海,海底必须发生垂直性的错位
时间倒退10天。3月11日下午,远离日本震中2250公里之外的南京也经历了惊魂瞬间。北京时间13:46,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级大地震,4分钟后,地震波抵达南京,河西、新街口的高层也摇晃起来...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5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气象厅等26日透露,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全国至少有13座活火山周边地震活动趋于活跃。专家指出“一两个月内有必要仔细观测”。
被观测到地震增加的区域为日本关东及中部的日光白根山、富士山、箱根山、烧岳、伊豆大岛、九州岛阿苏山、南西诸岛的诹访之濑岛等。
本月11日大地震后,上述各地中大多数地区地震增加。第二天虽有所平息,但箱根山、烧岳、富士山周边截至25日仍有地震活动。
气象厅表示:“火山性微动、地壳变动等显示火山喷发前兆的数据没有变化,难以认为会立即喷发。”
据悉,13座火山中,箱根山在11日地震后多次发生里氏4级的地震,富士山附近15日还发生了里氏6.4级的地震。
1707年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联动造成的宝永地震发生49天后,富士山剧烈喷发。2004年苏门答腊海域里氏9.1级地震数月后,周边火山也活动频繁。
静冈大学火山学教授小山真警告称:“大地震使部分区域从地壳形变中解放出来,但其它区域的形变得以积累,东日本整体的地壳状态已然不稳定”。 |
|
c***s 发帖数: 70028 | 36 汶川映秀镇“5·12地震”纪念碑。
2013年雅安地震后,武警战士和蓝天救援队志愿者一起查看救助身体不适的寻亲者。
第一时间即时测定并发布地震参数是非常重要的。汶川地震10分钟后才发布参数;而现在,最快在震后58秒就可以测定参数,并在2到3秒内推送给6.2亿互联网用户。
下午2点28分,绵竹市汉旺镇那口著名的大钟永久停留在这一时刻。龙门山脚下的老城一片寂静,空无一人的“艺术长廊”旁,是在路上横亘了7年的大树躯干和斜靠在它身上的路牌。随着一辆观光车的靠近,绵竹东汽厂的铁门哐啷啷地打开,引导着游客进入空无一人的遗址,这里是5·12地震中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共有4800多人遇难。
7年过去,废墟里蓬蓬勃勃地长出了翠绿的杂草。
从汶川到北川,龙门山地震带的这条绵延一百多公里的“破裂线”上,处处可见5·12的遗迹,甚至是遗址公园。那些地方附近,不仅会有纳凉的老大爷讲述亲历地震的一刻,也会有大妈大婶兜售刻录着灾难历史的光碟,以及茶叶蛋等吃食。
逝者已矣,灾难留下的,除了殇痛,更多的则是成长与变化。7年来,灾后应急体系、民间救助力量、地震监测预报……它们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大震预测研究,必须给出的... 阅读全帖 |
|
x*********g 发帖数: 11508 | 37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一都荷迪地球观测所地质灾害研究员Christian Klose估计,
英国25%的地震事件都是由人类引发的。
绝大多数人类引起的地震都是很微小的,大概还不到地质学家们登记到的地震规模
的四分之一。这些只能震动一下窗子的地震并没有沿着自然断层发生,而且如果没有人
类活动的话,也不可能发生——比如挖矿或者是挖掘碳酸钾。它们只会在矿层顶部坍塌
时才发生,比如在犹他州Crandall峡谷发生的坍塌事故,那次有六个矿工丧生。
但是有些人类活动能够触发大得多的沿断层发生的地震。因为人类借助大型机械能
够吊起足够大的重量,从而改变地壳中压力的格局。那些可能上百万年都没有引发过地
震的断层,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挤压坍塌,正如Klose在1989年发表的“澳洲唯一一次致
命地震”当中说的一样。
人类引发的地震质量转移反而是比瞬间爆炸要有效得多的方法。
1.建大坝:
水比空气要重,所以当大坝后的峡谷里装满水后,水底的地壳曾就要承受巨大的压
力。比如说,胡佛水坝所在地区就曾经由于米德湖的满溢而经历了数百次的地震。阿拉
斯加大学地震学家Larry Gedney解释到,“由于水坝在1939年达到了... 阅读全帖 |
|
x*********g 发帖数: 11508 | 38 中国网友正告奥巴马频繁军演引发日本大地震
(中国网友张郁)
这个帖子我是写了自己删,删了再自己写,好几次。
纠结啊。
日本遭灾了,那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命丧黄泉,应该同情,出手援助。
我写这个东西只是想探索一个问题——如何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引发的地震??
但愿可以成为对日本地震从根本上的援助吧。
在我有限的阅历中,能看到的事实是: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军演或者核爆炸后,
地球上地质结构脆弱的地方就会发生地震。
日本处于地震结构脆弱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而且是属于该地震带上地震最为强烈
的地区。这里不仅集中了大量浅源地震,而且中源、深源地震也很活跃。这次世界第七
、日本之最的8.8级地震应该说就是前不久日美和韩美多次联合军演所导致的结果。
一、回闪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今天
1. 1945年8月6日,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
“小男孩”的原子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广岛市的
建筑全部倒塌,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三天后的8月9日,美军又出动B-
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39 大地震后日本至少13座活火山开始活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6日23:5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6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气象厅等26日透露,日本大地震后,日
本全国至少有13座活火山周边地震活动趋于活跃。专家指出“一两个月内有必要仔细观
测”。
被观测到地震增加的区域为日本关东及中部的日光白根山、富士山、箱根山、烧岳
、伊豆大岛、九州岛阿苏山、南西诸岛的诹访之濑岛等。
本月11日大地震后,上述各地中大多数地区地震增加。第二天虽有所平息,但箱根
山、烧岳、富士山周边截至25日仍有地震活动。
气象厅表示:“火山性微动、地壳变动等显示火山喷发前兆的数据没有变化,难以
认为会立即喷发。”
据悉,13座火山中,箱根山在11日地震后多次发生里氏4级的地震,富士山附近15
日还发生了里氏6.4级的地震。
1707年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联动造成的宝永地震发生49天后,富士
山剧烈喷发。2004年苏门答腊海域里氏9.1级地震数月后,周边火山也活动频繁。
静冈大学火山学教授小山真警告称:“大地震使部分区域从地壳形变中解放出来... 阅读全帖 |
|
x******y 发帖数: 6946 | 40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气象厅等26日透露,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全国至少有13座活火
山周边地震活动趋于活跃。专家指出“一两个月内有必要仔细观测”。
被观测到地震增加的区域为日本关东及中部的日光白根山、富士山、箱根山、烧岳
、伊豆大岛、九州岛阿苏山、南西诸岛的诹访之濑岛等。
本月11日大地震后,上述各地中大多数地区地震增加。第二天虽有所平息,但箱根
山、烧岳、富士山周边截至25日仍有地震活动。
气象厅表示:“火山性微动、地壳变动等显示火山喷发前兆的数据没有变化,难以
认为会立即喷发。”
据悉,13座火山中,箱根山在11日地震后多次发生里氏4级的地震,富士山附近15
日还发生了里氏6.4级的地震。
1707年东海·东南海·南海地震联动造成的宝永地震发生49天后,富士山剧烈
喷发。2004年苏门答腊海域里氏9.1级地震数月后,周边火山也活动频繁。
静冈大学火山学教授小山真警告称:“大地震使部分区域从地壳形变中解放出来,
但其它区域的形变得以积累,东日本整体的地壳状态已然不稳定”。(完)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3/news-gb... 阅读全帖 |
|
u***r 发帖数: 4825 | 41 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8/053322191504.shtml
2011年03月28日05:33 中国青年报
日本气象厅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3月11日东日本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后至3
月25日中午,两周时间内一共发生里氏5级以上余震352次,是去年全年日本发生5级以
上地震次数的2.3倍。其中里氏7级以上余震3次、6级以上59次。
据悉,余震主要发生在以“3·11”强震震源为中心,南北500公里、东西200公里
的区域。震源南侧的福岛、茨城县近海5级以上余震次数为205次,震源北侧宫城、岩手
县海域为147次。
气象厅指出,震源南侧比北侧余震多出1.4倍,表明北部断层已经产生巨大割裂,
而南部断层还处于活跃阶段。到本月31日,东日本再度发生5级以上余震的概率为20%。
此外,气象厅26日透露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全国至少有13座活火山周边地震
活动趋于活跃。有专家指出“一两个月内有必要仔细观测”。
被观测到地震增加的区域为关东及中部的日光白根山、富士山、箱根山、烧岳、伊
豆大岛、九州阿苏山等。大地震发生之后,上述各地大多数地区... 阅读全帖 |
|
d****z 发帖数: 9503 | 42 大气层的温度主要是日照。但是地壳内部的温度全部是核能。
你想想,如果靠太阳,那么热量要从地壳上面传下去。而我们知道地壳温度低于地幔
和地核的温度。热量不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这个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也
就是民科最喜欢的熵增加定律。 |
|
d****z 发帖数: 9503 | 43 比如一块石头从天上掉下来砸地上,重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地球的形成过程
其实就是不断有石头掉地上的过程。当然所谓的“地上”,最开始可能也就是
一块小石头。不过因为地球巨大,这个形成过程中的重力势能是非常巨大的。
月球肯定是凉的。火星以前应该是热的,现在凉下来了。月球没有磁场,火
星应该有非常弱的磁场。为啥我们看月球看火星的照片都满是陨石坑?而比
它们大的地球却不是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按说地球质量大引力大,被击中的
可能性更高。原因就是地球是热的,有板块运动,地壳是不断更新的。比如
日本就是旧地壳沉下去的地方,而大西洋海底就是新地壳诞生的地方。月球和
火星没有板块运动,所以过去的陨石坑一直保留着。几亿年以后,就密密麻
麻了。 |
|
c********g 发帖数: 15629 | 44 http://www.tieku.org/65210/1.html
关于朔天运河方案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思考
范海辛
朔天运河方案,又称藏水北调或郭开方案,是彻底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的一个异想天
开的大胆方案,2006年7月27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以《惊动高层的“大胆”设想》为
题,报道了这一方案的来龙去脉,并集中报道了赞成和反对的种种理由。
本人不是水利专家,但对此事关心,故想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提出自己的看
法。由于本人是郭开的铁杆粉丝,所以所谓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看法,实际就是从不同
层面对反方观点的反驳。
一、 形而之下
从《南方周末》所汇总的观点来看,反方的理由主要如下:
1, 黄土高坡的农民用不起西藏来的“天水”;
2, 建设300M高的大坝,国际尚无先例;
3, 高原施工的难题——缺氧、寒冷、泥石流、岩暴及岩石放射性等问题;
4, 大坝蓄水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引发地震;
5, 水入青海湖根本行不通;
6, ……
先不谈哲学,仅从形而下的常识层面来看,上述的理由就很难站得住脚。现逐条反
驳如下:
1, 此次调水,不独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灌溉,还要解决整个西北、华北地区
的生态与...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18699 | 45 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正在导致中国的国土面积缩小。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挤压的影响,青藏高原形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西部边
界线的形态,导致中国国土面积的损失。
来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张双喜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在1991-1999年期间,中国西
部3900km长的边界线向内缩小了0.37km2。
研究者们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精确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形变这种不易察觉的变化,精确度
达到毫米级。
由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造成的地壳压缩,青藏高原地壳水平运动由南往北逐渐减少,
青藏高原的形变主要呈现出南北向缩短、东西向伸长的特征。
而在缩小的国土面积中,以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变化最大,达到0.24平方公里;中国与印
度边界变化次之,为0.098平方公里;中国和不丹边界变化最小,为0.032平方公里。
由于青藏高原形变每年在cm级的水平运动,不会造成国界标志物的重大改变。研究者呼
吁,这种微小的形变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
致国土面积缩小
来自对中国与尼泊尔、印度及不丹三国边界附近GPS测站地壳水平运动速率的统计分析
,张双喜运用平均速度法估算了近年西部边境地区的形变面积。
青藏高原形变对中国西... 阅读全帖 |
|
f***y 发帖数: 4447 | 46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381368/
《崩溃》试读:土壤
如果要了解现代人类对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从以下三大重
要方面入手: 土壤,特别是所含的养分和盐分;淡水资源;距离,其中包括澳大利亚
国内各地间的距离,以及澳大利亚和贸易伙伴及潜在敌人之间的距离。
一提到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缺水和沙漠。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土
壤问题比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澳大利亚是农业生产力最低下的大陆: 其土壤贫瘠程
度、植物生长率和生产力堪称全世界最逊。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土地年代古老,经过几
十亿年的雨水冲刷,养分已经流失。地球表面现存最古老的岩石就是在澳大利亚西部的
墨奇桑山脉,距今已有40亿年的历史。
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使贫瘠的土壤重新获得肥力,然而这些方法在澳大利亚皆无可能
。第一种是火山爆发生成的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壤肥沃,像爪哇、日本和夏威夷等
地正是受益于此。然而在澳大利亚,只有东部很小几个地区在一亿多年前曾有过火山活
动。第二种是冰川运动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或风蚀),产生有助于土壤肥沃...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47 2016-02-22 道听涂说
道听涂说微信号dtts001
功能介绍
以史为鉴,用全新的视角,带您领略历史上的今天.听说科技带您开启全新的文化之旅.
作者:翟明磊 来源:科坛春秋 中华国粹
四川地震局有一个著名的老上访户。大名李有才。
李有才和紫坪埔水库铆上了。
2003年,紫坪埔水库刚开始建设,这个李“乌鸦”就说紫坪埔水库建在了“全新式活断
层”上,这种地方建水库是最忌讳的。水库建了也要炸掉。
“成都是几千万人的大城市,你在成都脑壳上动土,对成都是莫大的灾难。”他大会讲
,还上书国务院。
朱总理转国家地震局处理。国家地震局认为此地历史上没有大地震,非常稳定。
水库建设火热——李不仅没收嘴,上书省委书记,省长,水利局,温总理。放言,地震
局将紫坪埔水库地震烈度定为七度是错误的。至少在九到十度。理由是此地1933年茂汶
迭溪七点五级地震有相似的构造背景。
2003年3月9日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讨论告知:“李有才同志关于烈度在九度
以上,地壳属于不稳定区域的意见不能接受。确定工程烈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任何个
人的推断都不能影响工程的施工。”
“我反应,对了你就修改嘛,他说我没...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核电站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安全。一旦发生事故,核染料如何处置是个严重的问题,一
般都是掩埋,最好还是深海掩埋。
其实深海还不够深,应该深入地球内部,那里一坨坨的液态熔浆,重元素都往核心沉积
,在那里徐徐释放能量,搅动了地壳。核燃料送进地球内部,正是游资归故里。
可惜地壳太厚,动不动几十公里。火山口正是地壳上的薄弱部位,地表可以和地幔亲密
接触。如果福岛电站建在火山口上,出事以后,只需几枚战略级钻地弹钻穿凝固的岩浆
,沉重的反应堆和包裹着的沉重的铀棒就会缓缓沉向地心,消散成无形。 |
|
s******7 发帖数: 1758 | 49 川粉非常短视, 南北极冰川都融了啥结果不知道。
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川融化产生的水相当于海平面上涨66米,同时因为冰川融化,地壳反
弹,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会海底下陷,最终海平面还会下降。不过地壳运动比海水融化慢
得多,所以会先升后降,低海拔的地区都先泡到水里几百年再弹起来。同时中纬度人类
居住区最惨,基本不收海洋虹吸和地壳反弹影响,都永远的泡到水里去。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84008 |
|
M******a 发帖数: 6723 | 50 https://m.sohu.com/a/131382714_163277
北京山东同乡沙龙
作者:翟明磊来源:科坛春秋(ID:ketanchunqiu)
四川地震局有一个著名的老上访户。大名李有才。
李有才和紫坪埔水库铆上了。
2003年,紫坪埔水库刚开始建设,这个李“乌鸦”就说紫坪埔水库建在了“全新式活断
层”上,这种地方建水库是最忌讳的。水库建了也要炸掉。
“成都是几千万人的大城市,你在成都脑壳上动土,对成都是莫大的灾难。”他大会讲
,还上书国务院。
朱总理转国家地震局处理。国家地震局认为此地历史上没有大地震,非常稳定。
水库建设火热——李不仅没收嘴,上书省委书记,省长,水利局,温总理。放言,地震
局将紫坪埔水库地震烈度定为七度是错误的。至少在九到十度。理由是此地1933年茂汶
迭溪七点五级地震有相似的构造背景。
2003年3月9日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讨论告知:“李有才同志关于烈度在九度
以上,地壳属于不稳定区域的意见不能接受。确定工程烈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任何个
人的推断都不能影响工程的施工。”
“我反应,对了你就修改嘛,他说我没有资格修改。他是忽悠人民的。我的依据都有...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