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汇报提纲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j***h
发帖数: 4412
1
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作者:港大蛇口仔 提交日期:2010-12-8 18:19:0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天宏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
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
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 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
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
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
量资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
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
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垫”。
也正... 阅读全帖
j***h
发帖数: 4412
2
记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作者:港大蛇口仔 提交日期:2010-12-8 18:19:0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天宏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
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
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 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
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
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
量资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
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
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垫”。
也正...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
人民日报1967年05月18日第3版
敌对的阶级之间根本没有“平等”可言
“海上英雄艇”原艇长 一等功臣 崔福俊
军士长 一等功臣 陈文乙
英雄艇”原艇长 一等功臣 许永江
在庆祝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和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一起,热
烈欢呼中共中央《通知》的发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主持下制定的这个《通知》
,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它吹响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进军号,用光焰无际的毛泽
东思想,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同时,我们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声讨彭真等一伙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滔天罪行。这
伙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心想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复辟,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篡党篡军
篡政。这些坏蛋背着毛主席炮制出来的所谓《汇报提纲》,是一个修正主义的纲领,资
本主义复辟的纲领。在这个臭名昭著的提纲里,他们明目张胆地对抗毛主席,反对毛主
席的革命路线;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抛出了一系列修正主
义的谬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口号,就是其中的一个。
《通知》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资产阶级以及一切...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
李锐论胡耀邦:邓小平陈云与两左王前后夹攻
大中小2015-02-02 19:33:38
多维历史
作者按: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走出“文革”动乱,却依旧被极左阴霾和桎梏所
笼罩禁锢。破阴霾和打破桎梏的,是胡耀邦发动、领导和全力推动的振聋发聩的真理标
准问题大讨论和冤假错案的大平反。他以非凡的勇气,破冰般打开思想解放的局面,掀
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今年(2009年——编者注)4月,是耀邦逝世20周年,我谨
以此文向他表示深切的哀悼和缅怀。为什么用这样一个题目呢?还是借用鲁迅的说法:
中国自古以来,专制王朝,老百姓当惯奴隶,少数官员效忠当奴才。过去共产党是必须
当驯服工具,群众学雷锋当螺丝钉,少数奴才们助纣为虐。
本文作者李锐,原题为《不当奴隶,更不当奴才——纪念胡耀邦》。
1982年12月20日,胡耀邦、邓小平、陈云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休息室里
不正常的党内生活
要谈胡耀邦,不得不先谈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任何党员都是党的驯服工具,这个
观念深入人心,也作为组织原则贯彻下去。作为一个实质上的农民党,毛泽东是中国共
产党最重要的缔造者。毛泽东这个人很复杂,...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5
文革初期人事布局中的陶铸
·司马清扬·欧阳龙门·
一、陶铸“上升”的背景
文革伊始,彭真被毛泽东打倒,改组中央书记处势在必行。邓小平揣摩圣意,推荐
陶铸进京,无疑是符合毛泽东的要求的:首先,陶铸同刘少奇一直有些积怨,在党内是
人所共知的“冤家对头”。同时陶铸是个直性子,爱放炮,敢放炮,可以用来炮打“中
央的修正主义”,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在延安整风时期,担任军委秘书长的陶铸被作为“靶子”进行抢救,受到折磨,以
后是毛泽东伸出以援手得以获救。同时,在柯庆施被整的事情上,陶铸仗义执言,对整
人的刘少奇表示不满,留下积怨。〔1〕
在建国后的“高、饶事件”中,陶铸曾经配合高岗向刘少奇“开炮”。以后又在不
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表达出对刘少奇的不满。例如,当刘少奇已经明确地成为了党的第
二把手以后,陶铸还以曲折的方式表达说:“如果选邓小平当国家主席,我举双手赞成
。”〔2〕
但是有一点,毛泽东当时并不完全了解,那就是到文革前夕,陶铸与刘少奇的矛盾
已经有些缓解。根据陶铸的自述,刘少奇在陶铸承认错误后,宽宏大量,使得陶铸对刘
的看法大为改变。进而因为陶铸赞成刘少奇的建国路线方针,陶铸已经成为靠近...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529
6
I。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学
许多技术是科学院和科学院的人做出来的。做原子弹和氢弹的二机部九院许多科技
人员 是科学院出去的、有些一直兼两边职位,用现在的话可以叫首席科学家、二机部
副部长钱三 强同时是科学院的原子能所所长。做导弹的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
科研人员也是科学 院去的多,五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首席科学家”)钱学森也
是科学院力学所的所长。 最早积极推动中国建卫星的是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
他也是科学院卫星设计院的首 任院长)。科学院58年建的科学仪器厂到65年成了卫星总
装厂。卫星研制在科学院快要做完 了,才交给七机部,现在的航天工业总公司也是科
学院下的蛋。那个时候,爆炸一个核弹、 发一个火箭、卫星,就是头版头条,里面总
是说成就归功于“我国工人阶级、解放军指战员 、革命知识分子”。科学院里面有人
就会读成“科学院的人和科学院输出、培养和指挥的人 ”,当然这有点本位主义,有
人还因为这样说的时候不注意场合,在文革被人检举批判的。
科学院在教育上做过开路先锋。比如说文革以后第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得士学位的是
生 物物理所的郭爱克,当时可是《人民日报》头版刊登...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毛轮好好看看
大逃港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逃港死难者的坟]
逃港死难者的坟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书名: 《大逃港》
作者: 陈秉安
ISBN: 9787218068305
类别: 历史
页数: 349

定价: ¥38.00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目录
历史背景
逃港原因
港英当局态度
中国政府态度
相关案例
内容简介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章节选读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逃港者]
逃港者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
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8
陈云主导第三梯队选拔:薄熙来意外出局
大中小2014-11-10 19:52:30
多维历史
经历10年文革组织工作混乱停滞之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共面临严重的人才断档,主要
干部最年轻的也已60开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1981年陈云建议中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负责选拔、培养青年干部。经陈云点将,李锐
出任青年干部局局长。除了培养青年干部之外,摆在李锐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建立
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即“第三梯队”。这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共以后30余年政治格局的
名单,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入选了这一名单,而同样由中央下到地方担
任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的薄熙来却因种种原因落选,此外中共十七、十八届政治局常
委除两人外,全部来自这一名单,省部级干部更是不胜枚举。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第657期,作者杨敏。
薄熙来代表中共金县第七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1980年的最后一天,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把副部长李鹏找到家里,告诉他将推荐他接
替部长。但两个月后,刘澜波告诉李鹏,部里有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央,反映了一些意
见,不赞成他当部长。最终,由于刘澜波大力向胡...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月夜逃亡),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数字700万左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7 03:32:46 2010, 美东)
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数据就被人为地做了手脚,1980年代初期发布的人口普查和统
计局数字中间,因为数字修改时经过未经仔细校核,同一个系列的数据相互之间矛盾很
大,导致增长率数字和年度人口数字无法吻合,这显然是某个奉命篡改数字的官员不认
真工作、敷衍了事带来的恶果。
按照许涤新的研究,关键差距在于人为地放大了1959年的人口数字,导致1961年之前的
数字都不准确。当然,许教授不方便说这是中央某人授意的、同时跟特定时期的政治需
要有什么关系
按照许教授他们的研究:“......根据一九六四年普查资料回推,一九六一年人口应当
是64508万人,比原统计数大约减少1486万。”(参见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
当代中国出版社电子图书,第一章第一节)
本来,在困难时期过后,中央办公厅曾经汇总过非正常死亡数字的,根据曾经在中... 阅读全帖
J********a
发帖数: 5208
10
学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08/070421601059.shtml
本报记者 林天宏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
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
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
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
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
量资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
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
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 阅读全帖
d*p
发帖数: 402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遗忘的伤痕:30年100万人大逃港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宝安一
个农民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由深
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在大
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
、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
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资
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着极
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6009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习仲勋: 人民会用脚投票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当聊起
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
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
http://baike.baidu.com/view/4505057.htm
大逃港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逃港者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
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
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
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
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
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00中国新闻周刊
http://history.sina.com.cn/bk/ds/2014-09-16/1100100211.shtml
2014年09月16日11:00中国新闻周刊
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胡耀邦形象地
称之为“第三梯队名单”。多年后,“第三梯队”名单开花结果。第十七、十八届政治
局常委,除两位之外,皆在名单之中。
2014年6月,在北京家中,98岁、曾任中组部青年干部局首任局长和中组部常务副
部长的李锐回忆起当年的历史使命:起用一代新人。摄影/林舒
作者:杨敏
1980年的最后一天,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把副部长李鹏找到家里,告诉他将推荐
他接替部长。但两个月后,刘澜波告诉李鹏,部里有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央,反映了一
些意见,不赞成他当部长。最终,由于刘澜波大力向胡耀邦推荐,李鹏于1981年2月正
式升任部长,时年52岁。
其时,正值文革结束后,平反的老干部复归岗位,干部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
当年,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各级领导干部81万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只占6%,72%
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干部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980年8...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深圳大逃港事件:很多偷渡者在半路被边防战士击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9 00:56:52 2019, 美东)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427183.html
本报记者 林天宏
2010年12月08日1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
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
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逃港者
延伸阅读:
《文史参考》第13期文章:用生命作赌注偷渡香港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
由深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
在大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907.html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杨敏2014-09-15 14:15:36版权声明
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胡耀邦形象地称之
为“第三梯队名单”。多年后,“第三梯队”名单开花结果。第十七、十八届政治局常
委,除两位之外,皆在名单之中。
本文首发刊载于9月4日发售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675期
1980年的最后一天,电力工业部部长刘澜波把副部长李鹏找到家里,告诉他将推荐
他接替部长。但两个月后,刘澜波告诉李鹏,部里有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央,反映了一
些意见,不赞成他当部长。最终,由于刘澜波大力向胡耀邦推荐,李鹏于1981年2月正
式升任部长,时年52岁。
其时,正值文革结束后,平反的老干部复归岗位,干部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
当年,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各级领导干部81万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只占6%,72%
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干部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干部要“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提拔使用要“制度化”。
1...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16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数字700万左右
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数据就被人为地做了手脚,1980年代初期发布的人口普查和统
计局数字中间,因为数字修改时经过未经仔细校核,同一个系列的数据相互之间矛盾很
大,导致增长率数字和年度人口数字无法吻合,这显然是某个奉命篡改数字的官员不认
真工作、敷衍了事带来的恶果。
按照许涤新的研究,关键差距在于人为地放大了1959年的人口数字,导致1961年之前的
数字都不准确。当然,许教授不方便说这是中央某人授意的、同时跟特定时期的政治需
要有什么关系
按照许教授他们的研究:“......根据一九六四年普查资料回推,一九六一年人口应当
是64508万人,比原统计数大约减少1486万。”(参见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的人口》
当代中国出版社电子图书,第一章第一节)
本来,在困难时期过后,中央办公厅曾经汇总过非正常死亡数字的,根据曾经在中办工
作的同志介绍,这个数字在700-1000万之间。另外还有一个数字,是公安部掌握的三年
时间内全国总的人口死亡数量,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纪登奎亲口问过公安部部长谢
富治,谢告诉他三年总共死亡人数2500万人(访问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2007年4月)
,如果考虑正...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17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由深
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在大
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
、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
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资
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每当有记者来访,陈秉安都会不断重复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改
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请你把我的故事写下来,告诉所有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后来发生的所有故事,都要从一家酒店的开业庆典说起。
1987年,深圳市罗湖区的一家港资大酒店开业,其总经理邀请深圳特区报派记者出席。
这个任务落到了刚刚到报社工作的陈秉安身上。
庆典的开头很寻常,...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4173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verlap (过火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77年,邓小平如何决策恢复高考[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1 17:23:04 2017, 美东)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49256?group_id=857383252393066497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
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
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
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
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
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
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突破坚冰的举措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686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hen123 (秋水),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大逃港:我死后 连骨灰都不要吹回大陆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0 13:28:26 2010, 美东)
从陈秉安家位于14楼的阳台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蛇口的深港西部大桥。这座由深
港两地合作兴建、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白色大桥,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重要通道,在大
多数时间里,桥上车流滚滚,一片繁忙景象。
但在碧水白桥背后,却有着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惨痛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
、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
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秉安前后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资
料。今年10月,其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每当有记者来访,陈秉安都会不断重复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改
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5246
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8/23/content_6587765_1
不全,剩下的自己去链接里面看
编者按: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
之后,中共中央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它是“文革”后恢复和建立新的教育秩序的开
端。这个决策的实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今年是恢复高考制
度30周年,我们从文献的角度,编辑了邓小平1977年5月至11月关于恢复高考的一组讲
话、谈话和批示,并配发一篇题为《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的署名文章,以飨读者。选
发的邓小平文稿,除部分内容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外,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
表。
抓科研就要抓教育。抓教育,关键在中学,中学又以小学教育为基础。中小学现在
接不上茬,十年没有好好上课,数理化不行,外文也不懂。多数中学教师水平不高。因
此,要抓好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要不然就跟不上。要加强教师的配备。普及高中没有
解决水平问题,不考试怎么行?要重新审定大中小学的教材。过去大学学制太长,教材
繁琐,没有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学校要抓...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4019
21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
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
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
、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
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
数据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
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
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
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 阅读全帖
t*c
发帖数: 6929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血泪逃港史
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
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
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
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
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
数据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
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
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
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
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习仲勋的地位相当于陆定一
严慰冰报复 林彪要政治局证叶群是处女
在1966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发生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林彪提
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说明叶群在同林彪结婚前是处女。林彪这一要求虽
很荒唐,却也事出有因。
林彪要证实叶群婚前是处女 周恩来:荒唐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的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这是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叶群、林豆豆和林彪
在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林彪提出,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说明叶群在同林彪结婚前是处女。在会场主席台前的桌子上
放着林彪手书的一张纸,大意是说,他证明:(一)叶群和我结婚时是纯洁的处女。婚后
一贯正派。(二)叶群与王实味、×××根本没有恋爱过。(三)老虎、豆豆(指林立果
、林立衡)是我与叶群亲生的子女。(四)严慰冰的反革命信所谈的一切全系造谣。
聂荣臻看到后,拿着林彪的这个手书,气愤地说:“发这个做啥?收回!”随即主
席台上的人就让把林彪的这个手书收回了。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 阅读全帖
o*****p
发帖数: 2977
24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49256?group_id=857383252393066497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也
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谈论和回忆的一个话题,高考改革也一直牵
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高考是一个万众瞩目、影响重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1977年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
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
诺曼底登陆”,[1]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确实,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
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
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
突破坚冰的举措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以后,开始终结持续十年的混乱状况,社会要逐渐走向正轨
,要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必定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恢
复高考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高考迟早会恢复。但在1977年就恢复,则是必然
中的偶然,与邓小平的英明决断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才了解到,1977... 阅读全帖
D*V
发帖数: 3096
25
来自主题: RisingChina版 - 血泪逃港史
历史背景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
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
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
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
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
数据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
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
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
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
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徐迟和陈景润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9160
孙文晔
197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一位数学家一夜之间成了在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曾经的“臭
老九”、“白专典型”成为全民偶像。孩子们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响亮地
回答:“要当科学家!”
同年,全国科学大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成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回顾这段历史,“猜想”一般的谜仍未破解: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
的科学怪人?在当时的背景下,徐迟的春秋笔法隐藏了什么?陈景润的真实人生如何?
“这是个认识知识分子价值的过程。”陈景润老友罗声雄研究员的一句话,让人找
到了回望1978年的视角。
谁选中了陈景润?
徐迟为什么要写陈景润?这还得从《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神仙会”说起。
“文革”刚结束,复刊不久的《人民文学》,恰逢主编张光年生病住院,选题就靠
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神仙会”来定。
1977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紧接着,10月的这次“神仙会”
自然跟“科学”挂上了钩。编辑们觉得,如能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正当... 阅读全帖
k*******8
发帖数: 2320
2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请大家来学习毛主席语录
查了一下“知识越多越反动”:
1. “目前所谓知识分子,实际上最无知识,工农分子反而有一点知识” ----《解放日
报》,1942年2月22日。
2. 传闻1950年初,毛泽东在内部一次谈话中,讲到知识分子时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
不外乎两类;一类是读书越多越糊涂;一类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毛泽东对这些话的解释是:第一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谈的是孔孟之道,
资治通鉴之类的书,所以谈得越多越糊涂了。第二类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个人
民主思想,越多就越反动。
但上述传闻并未见于文献中。
对这些看法的综合表述,体现在这句流传很广的语录中:“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
请注意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也是一句“综合表述”
3. 1977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社论:《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推翻“四人帮”对<汇报提纲>的诬陷》,对四人帮进行声讨与批判,其中出现此语引用:
"...把专业科技机构都取消,把实验室和中间试验厂都拆散,把科技人员都撵走,对科
学技术实行专政,连知识也要“统统忘掉”,否则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么,只
有任何科学也不研究,什么知识
w***3
发帖数: 387
28
曾任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陈秉安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有关
深圳历史上4次“逃港潮”的资料。今年10月,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合成图片)
2010年12月09日陈秉安
曾任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陈秉安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有关
深圳历史上4次“逃港潮”的资料。据资料显示,在1955年起的“逃港潮”中,已有56
万人企图偷渡到香港,由于大量居民外逃,深圳许多村庄都“十室九空”。今年10月,
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30年大逃港潮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大陆居民,由深圳越
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
“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档案
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 阅读全帖
d******1
发帖数: 249
29
作者﹕王文君
在7月的香港书展中,《大逃港》一书作者陈秉安先生在 “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探
索50至70年代的偷渡潮与逃港故事”文化专题讲座中,与读者见面签书。书中再现了大
陆民众偷渡香港的历史。陈先生还请来三位当年的逃港者,亲述生死经历,引发了听众
的共鸣。(摄影:余钢)
(新纪元周刊235期,记者王文君报导)编者按: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深圳河与香港
岛之间,中国出现了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偷渡潮,史称“大逃港”。30年内约有250
万中国大陆居民冒死越境逃至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香港。成功者,活至今天,揭开了这段
血泪历史;惨烈者,或葬身怒海,或客死途上,再也没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7月的香港书展中,《大逃港》一书作者陈秉安先生在“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探索
50至70年代的偷渡潮与逃港故事”文化专题讲座中,与读者见面签书。书中再现了大陆
民众偷渡香港的历史。陈秉安还请来三位当年的逃港者,亲述生死经历,引发了听众的
共鸣。
大陆民众逃港原因
陈秉安从1987年开始,用了22年时间,探访、搜集并以特殊途径拿到史料,写成新书,
记载50~70年代中国深圳边境的三次逃港高潮﹕1957、1... 阅读全帖
b*******k
发帖数: 16989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TravisBickle (Travis),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看这篇从胡耀邦来分析薄熙来王立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3 01:20:14 2012, 美东)
胡耀邦到底是“耀邦”还是“乱邦”?
润涛阎
2-11-12
打从毛泽东去世,有两个人物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局,排在第一位的
就是胡耀邦。
胡耀邦的名字是他的哪位长辈给他起的,我不知道,但“胡乱邦”的名字是陈永贵骂他
的原话。胡耀邦听说陈永贵骂他胡乱邦,还把陈永贵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沟通,由于二人
立场差异太大,沟通没有效果。那么,站在旁观者立场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胡耀邦(具
体的人)在历史的作用方面到底是“耀邦”还是“乱邦”?
干掉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胡耀邦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有旧作专门论及此事,在此
不赘述。只是增加一些内容。当年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当权的时候给邓小平的汇报提纲
,属于“三项指示为纲”中的一项。邓小平交给毛泽东后被毛泽东大批为:“什么三项
指示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由于胡耀邦在那时就... 阅读全帖
V*******w
发帖数: 67
3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凡人:文革砸烂“公、检、法”
文革狂潮——砸烂“公、检、法”
文革初期,造反派群众起来造当权派的反,并发展到夺权。公、检、法是维护地方稳定
的专政工具,受当权派的领导。这就引起造反派的不满和抵制,同样,也引起中央文革
小组的不满。于是,中央就派军队对公、检、法实行了军管。
1967年2月11日,北京市公安局实行军事管制时,受到谢富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公
安部部长、北京市革委会主任)重用的军管会副主任刘传新掌握了军管会的实权。在谢
富治的授意下,军管会先后炮制出《关于北京市公安局问题的汇报提纲》和《关于彻底
改造旧北京市公安局的若干问题》两个材料,诬陷公安局“是彭真、刘仁反革命修正主
义集团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10名正副局长、117名正副处长、分(县)局长都
是特务、叛徒、三反分子”,“全局有1000多坏人”。
8月7日,谢富治与王力这两个“七.二O”事件的“英雄”各发表了一次著名的造反讲话
。王力在接见外交系统造反派代表时,煽动要向外交部夺权,打倒陈毅,引起外交部的
大动乱,酿成了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恶劣外交事件。这个讲话被称为“王八七讲话”
。同一天,谢富治在公安部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发表了“谢八七讲话”...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31686
32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回望“1975-1982年伟大历史转折”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haver (杀猪匠, 穿皮衣),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回望“1975-1982年伟大历史转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12 00:20:14 2011, 美东)
■“伟大历史转折”不是突然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概
括为“前奏”、“决战”、“新路”三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
折”是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这个伟大转折是如何实现的?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过程?“历史转折三部曲”用大量的材料,辩证的分析,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这一历
史转折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邓小平主持的1975 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
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地叙述和评价从1975年整顿到1982年十二大召开这段
...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33
昨日,河南企业家刘春喜在京“练摊”,为顾客挑选绿豆。新京报记者张玉学摄
早上6时许起床,带着3名“下属”到东城区幸福大街与东壁街的交口处摆摊卖大蒜等农产品,至中午12时结束后,再回旅馆补觉……由于投资2亿余元的企业招投标失败,自9月13日至今,河南企业家刘春喜带上3吨农产品从河南兰考来到北京摆摊,筹钱为工人开工资、为企业还贷款。
9月13日下午,刘春喜开着一辆面包车从河南兰考来到北京。车里装着大蒜、粉条、绿豆、黑花生等3吨多的土特产。从这天起,53岁的他开始了在北京的摆摊生活。
昨日清晨5时30分,刘春喜被闹铃吵醒。
25分钟后,他和3名“下属”,来到东城区幸福大街与东壁街交口处的特吉特早市,将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从车里搬出摆好后,早上7时准时开始叫卖。
为了能多卖点土特产,刘春喜也做了个小小的“广告”,在自家的摊位后摆出焦裕禄的图片以及对兰考农产品的介绍。
微胖的刘春喜吆喝一会儿后,他的额头就开始冒汗。一上午5个小时的忙碌后,中午12时,刘春喜开始收摊,带着下属回到临时住的旅馆,再补上一觉。
据刘春喜介绍,他每天能卖出1000多元的农产品,“来这里买农产品的很多都是回头客,买过一回回家... 阅读全帖
s**a
发帖数: 141
34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虽然中国的实际领袖已经由华国锋转为邓小平,但是华国锋
在名义上仍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仍集党、政、军大权于
一身。 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之后,不知内情的人,只是从《公报
》第五段中关于华国锋提议“少宣传个人”那一段话中,隐隐约约感到华国锋的“英明
领袖”地位发生了一点麻烦。不过,这只是“隐隐约约”而已。
虽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了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决定对中共高层领导“只增不
减”、“只进不出”的原则。但是,该“减”该“出”的,毕竟还是要“减”要“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最初的人事大变动发生在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全会批准了汪东兴辞去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的请求。这样,也
就“减”去了汪东兴。
全会还批准了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要求,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
导职务。
全会决定增选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即胡耀邦和赵。
全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万里、王任
重、方毅、谷牧、宋任穷、余秋里、杨得志、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彭冲为中共中
央书记...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5
清华文革秘史曝光 胡锦涛见证蒯大富沉浮
http://www.creaders.net
2015-04-29 07:36:31 多维
1967年,蒯大富、韩爱晶、谢富治(前排左起)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
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百年之时,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隆重推出《清华蒯大富》一书
。此书作者署名“许爱晶”,其真实身份则是文革当年人尽皆知的北京高校红卫兵“五
大领袖”之一的韩爱晶,也是蒯大
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韩爱晶在书中序言部分阐明写作目的“笔者尝试还原绝版的
历史人物蒯大富和绝版的清华文革真相”。而在开篇部分更罕见披露,就在蒯大富在北
京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之际,胡锦涛正在清华大学担任基层政治辅导员,吴
邦国在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刘延东正在工程化学系学习。当时他们亲身参与清华校园
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亲眼目睹了蒯大富的“表演”。1975年文化大革命尾声时进化
工系学习的习近平,也应该看到在清华召开全校大会宣布逮捕蒯大富的场景。而温家宝
当时是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他们学校离清华只有两站路,他正在参加地质学院的文革
运动。以下为《清华蒯大富》第一章、第二章全文。
第一章 ...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廖家安:高瑜的六四情结
廖家安:高瑜的六四情结
高瑜在推特上发表的她与鲍彤、李海的合影。高瑜称之为“三个六四犯”的合影
17.05.2015 02:50
编者按:这是廖家安撰写的评论文章,首发于美国之音。这篇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
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文章后面附有作者简介。
在记者高瑜的传奇人生中,六四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此前,高瑜曾是红二代,又是
被称为“中共第二神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更是中共喉舌中国新闻社风云
一时的记者;此后,她不是关在中共的黑狱中,就是正走在通往黑狱的路上,3次入狱
,6次大奖。作为新闻记者,却常常不幸成为新闻;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却总被历史记
录。这是悲剧,还是幸运?不同的人心中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答案。 在高瑜被重判7年
之后,重申高瑜的六四情结,呼吁人们继续关注高瑜案,并以此作为笔者对六四26周年
的祭奠。
一、高瑜的1989
1989年,高瑜在《经济学周报》任副总编辑。作为加强《经济学周报》新闻性的主要力
量,她可圈可点的表现使老报人何家栋(其时任《经济学周报》总编辑)对之青睐有加
。(已经作古多年的何老生前总结自己一生的意义时,将培养了高瑜这位得...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14173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ch1102 (I am an auto mechanic),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重温老逼养的对猥琐男/知识分子眼睛男的摧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6 22:33:37 2016, 美东)
在文革初期遇害的32名大学领导人。赵宗复,太原工学院院长1966年6月21日 江隆基,
兰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6月25日 高芸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
7月6日 陈传纲,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7月 郑思群,重庆大学校长
兼党委书记1966年8月2日 李敬仪,南京师范学院教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8月3日 李
达,武汉大学校长1966年8月24日......
一,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
江隆基,男,1905年生,兰州大学校长及中共党委书记,1966年6月初开始遭到“斗争
”,6月25日自杀,时年61岁。笔者收集到三份文革初期兰州大学的人印发的关于该校
文革发展的材料,可以从中发现,作为大学领导人,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相当典型。
1966年5月,在...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从1964到1968
*1964年*
中国发表九评苏共的最后一篇。中苏走向意识形态决裂。
64年2月至8月,中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中方要求苏联肯定俄国沙皇
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毛泽东预见中苏可能爆发军事冲突,中国外部威胁可能更多来自苏联,由此作出两大决
定。
第一,防御重点转向北方;第一,产业迁往西南三线。
*1965年*
军委将防御重点从防范美国改为防范苏联,防御重点转向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
工程兵三分之二兵力调往三倍,迅速构建各种防御工事,目的是防范苏联坦克部队从新
疆方向快速推进。毛甚至要求当时尚存解放军八位元帅中的六位进行战略研究,认真考
虑一下,中国应该如何“在东北打一场反侵略战争”,对付入侵的苏军。
65年9月2日,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安排情况汇报提纲,9月
18日至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批准了"三五"计划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
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基本方针。由此中国经济战略也由解决吃穿改为备战。
*1966年*
66年初,苏联和蒙古新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军加强了驻扎在蒙古前沿的装甲
部队和战...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39
从1964到1968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30 11:45:50 2010, 美东)
*1964年*
中国发表九评苏共的最后一篇。中苏走向意识形态决裂。
64年2月至8月,中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中方要求苏联肯定俄国沙皇
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毛泽东预见中苏可能爆发军事冲突,中国外部威胁可能更多来自苏联,由此作出两大决
定。
第一,防御重点转向北方;第一,产业迁往西南三线。
*1965年*
军委将防御重点从防范美国改为防范苏联,防御重点转向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
工程兵三分之二兵力调往三倍,迅速构建各种防御工事,目的是防范苏联坦克部队从新
疆方向快速推进。毛甚至要求当时尚存解放军八位元帅中的六位进行战略研究,认真考
虑一下,中国应该如何“在东北打一场反侵略战争”,对付入侵的苏军。
65年9月2日,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五"计划安排情况汇报提纲,9月
18日至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批准了"三五"计划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
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基本方针。由此中国经济战略也由解决吃穿改...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31686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回望“1975-1982年伟大历史转折”
■“伟大历史转折”不是突然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概
括为“前奏”、“决战”、“新路”三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
折”是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那么,这个伟大转折是如何实现的?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过程?“历史转折三部曲”用大量的材料,辩证的分析,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这一历
史转折的实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邓小平主持的1975 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
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
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地叙述和评价从1975年整顿到1982年十二大召开这段
波澜壮阔的历史,全面总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文化大革命”带来
的灾难,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宝
贵经验,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
■《前奏》对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解答
《...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671
4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Re: 邓小平今天忌日, 人民
亏你还是政委呢。胡耀邦生日是20号,纪念文章发表在18号,提前发才叫纪念。过了三
天才想起来补发的,就不是纪念了。
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2005年纪念胡耀邦时,对其在文革中的成绩只字不提,光说
“遭受严重迫害……进行了坚决斗争”。只提到1975年的一个《汇报提纲》,并且是“
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整顿的方针”。而这次纪念华国锋的文章里,许多过去
的提法都变了。
T**********e
发帖数: 29576
42
胡耀邦到底是“耀邦”还是“乱邦”?
润涛阎
2-11-12
打从毛泽东去世,有两个人物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局,排在第一位的
就是胡耀邦。
胡耀邦的名字是他的哪位长辈给他起的,我不知道,但“胡乱邦”的名字是陈永贵骂他
的原话。胡耀邦听说陈永贵骂他胡乱邦,还把陈永贵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沟通,由于二人
立场差异太大,沟通没有效果。那么,站在旁观者立场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胡耀邦(具
体的人)在历史的作用方面到底是“耀邦”还是“乱邦”?
干掉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胡耀邦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有旧作专门论及此事,在此
不赘述。只是增加一些内容。当年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当权的时候给邓小平的汇报提纲
,属于“三项指示为纲”中的一项。邓小平交给毛泽东后被毛泽东大批为:“什么三项
指示为纲!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由于胡耀邦在那时就与邓小平走在了一起,
邓小平对胡耀邦也就有了同时被批判的患难之交。而胡耀邦与华国锋的共事经历,让他
可以告诉邓小平:华国锋就是一大傻冒,才导致邓小平胆敢拿掉华国锋,邓小平也就后
悔当初自己在粉碎四人帮后当即给华主席写效忠信了。
真正给薄一波平反叛徒案子的是胡耀邦。但薄一...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4825
43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530/021019270812.shtml
中国到底有多少房子?
艾经纬
[ 这肯定不是中国大地上房子的全部,还得加上城中村、城市边缘的小产权房,
以及农村的住房,更有2009年以来兴建的各类保障房约1373万套。这简直是无法计算了
]
人人皆谈房地产,但估计很少有人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大地上到底有多少房
子?
这估计要等不动产登记结束,才能有个大概的数据。之所以说是大概,误差是其次
,登记是为了征税,想来不少房产会钻漏洞,当然还有各种违章建筑,以及永不停止的
“拆出一个新中国”。
我们来谈谈知道的吧,而且是群众最关心的住宅类商品房。但这一项数据也是不全
面的,年度竣工面积并无细分的住宅类数据,而且是从1995年才开始统计,能用的只有
年度的住宅类商品房销售面积。
中国是在1979年出现商品房概念的,1980年6月《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
》正式实行允许住房商品化政策,但显然在1998年之前,这个政策大多停留在纸上。
计算开始了,若有数据恐惧症,请直接跳跃。
先用住宅类商品房竣工面积计算,该项数据从...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44
转自 文学城论坛
来源: 千里 于 2014-08-25
华国锋落马记:邓,陈,胡的策划
编者按:为了解决华国锋问题,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曾连续召开九次会议。以下这篇
网上流传、作者佚名的文章披露,陈云发言说,揪出四人帮以后没有实现心情舒畅、生
动活泼的局面,使人大失所望,华国锋当主席不适当。胡耀邦指出,华国锋继续当主席
,党内多数同志不赞成,由他自动请辞较好,这对党、对华自己都有好处。叶剑英说:
“如果国锋同志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就由我承担好了。所有中央这四年来的错误都是我
造成的,你们怨我、批评我都可以。我早就提出要辞职,今天在这个会上我再提一遍,
我请求党中央让我离休。这是我雷打不动的意见。”此言既出,华国锋不再辩解,同意
辞职,并提议由叶剑英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叶剑英坚拒并再次提出离休。
然后,与其他人一起提议由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婉谢,力荐胡耀邦任该职,
并要胡当仁不让,还说自己只愿任中央军委主席。至此,华国锋的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由
胡耀邦接替,中央军委主席由邓小平接替,而国务院总理职务此前已由赵紫阳接替。读
罢此文发现,不少文字见诸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可...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5579
45
二、党阀与学阀的紧密结合
1958年的高产卫星,主要的动力是来自于省委这个级别,对下是一吹二压三许愿,胁迫
公社干部和社员参加。与底层干部和社员的被动参加不同,知识精英中间却很不同,有
不少人“尖子人”是主动加入高官们的政绩合唱团的。
著名的于光远先生就参加肯定政绩工程的事业,他在1958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文
章《小麦增产对于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革命意义》,文章告诫:“我国科学家和科学研
宪机关面前摆着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广泛地调查研究农民丰产的的经验,虚心地学
习群众中的新的担暇,并且加以分析和粽合,集中和提高,作出科学的总结,以便使这
些经验推广开去,帮助广大的农民群众掌握这些经验,获得更普遍的丰收。”(第27页
)对于省委书记们的政绩论证需要,于处长把握的是多么及时啊,于光远能够从中宣部
处长位置上脱颖而出到后来的高位,与他总能及时地反应高官们的迫切需要的敏锐嗅觉
是分不开的。
省委书记们唯恐落后,广东能够实现的我们也能实现,这个政绩需要很容易理解,但是
也有很多知识精英都出来为高官们的政绩需要服务,都写文章论证高产如何符合科学原
理,很多文人都写文章扣帽子说不相信高产的人... 阅读全帖
m*******2
发帖数: 503
46
在文革初期遇害的32名大学领导人。赵宗复,太原工学院院长1966年6月21日 江隆基,
兰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6月25日 高芸生,北京钢铁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
7月6日 陈传纲,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7月 郑思群,重庆大学校长
兼党委书记1966年8月2日 李敬仪,南京师范学院教务长兼党委副书记1966年8月3日 李
达,武汉大学校长1966年8月24日......
一,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
江隆基,男,1905年生,兰州大学校长及中共党委书记,1966年6月初开始遭到“斗争
”,6月25日自杀,时年61岁。笔者收集到三份文革初期兰州大学的人印发的关于该校
文革发展的材料,可以从中发现,作为大学领导人,江隆基在文革中的遭遇相当典型。
1966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文革的一系列的会议之后,江隆基被中共甘肃省委确
定为文革的重点攻击对象。在其他省,也由中共省委定出了这样的名单。这些名单上的
人主要是教育界文化界的一些人物,比如,后来和妻子李敬仪一起被打死的江苏省的教
育厅厅长吴天石(请看他们的条目),也是这样。
1966年5月10日,兰州大学召开“声...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总纲》和克己复礼
人民日报1976年10月07日第2版
梁效
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毛主席又一次教导我们:要批孔。今天,当我们沉
痛悼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深入领会和坚决执行这一重要指示,
要弄清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同孔孟之道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把批邓和批孔结
合起来,把当前这场路线斗争进行到底。
毛主席亲自发动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
孔运动的继续和深入。在批林批孔中,我们紧紧抓住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这个要害
,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有力地打击了党内资产阶级的复辟阴谋,巩固
和发展了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反修必须批孔。广大群众在这场斗争中取得的这一革
命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党内资产阶级对批林批孔一直心怀鬼胎,非常害怕,极力加以阻挠破坏。林彪要克己复
礼,开倒车,反对文化大革命,说的就是党内资产阶级的心里话。批林一开始,党内资
产阶级就大耍阴谋诡计,想方设法要把林彪的极右路线说成是什么“极左”,企图转移
斗争大方向,把批林这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颠倒过来,变成走资派对文化大
革命的反攻倒算。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彻...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房改的异化和劣变 沈晓杰
中国房改的异化和劣变 沈晓杰
来源: xlyyj 于 2016-11-19 00:33:04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
被阅读:1059 次 (22640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政府究竟应该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房政策中起到什么样作用、担任什么样角色,
是以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为纲,还是唯GDP和经济增长率是举?今天中国各级政府的
选项和现实操作无疑都是后者。其实,在这个涉及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政策大是大非的方
向问题上,当初房改启动时的选项,和今天的政策及市场走向完全相反,那时候政府推
动和实施房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而非其他。至于房改尤
其是商品房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那最多也是当初启动房改时的“衍生和附带产
品”,而绝非根本的目标,更不会成为政策和市场的“出发点”。
现在说到中国的房改,一般都是以邓小平在1980年的一次讲话作为起始点。当年4
月邓小平约胡耀邦、万里等谈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在讲到住宅问题时说:“关于住房问
题,要考虑城市建...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49
《芳华》:第一批55后已经开始拍“小时代”了
分享到:
时间:2017-12-19 11:18
•来源: 察网
•作者: 卢布
•浏览:567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刘峰是个善良的暖男,却并不是雷锋;助人为乐也并不等于集体主义精神。充满各种红
色文化经典符号的影片,却讲述了一个“小时代” 的青春故事。岁月静好的怀旧故事
,是55后今天令人遗憾的艺术表述。
《芳华》,与其说是历史叙事,不如说是历史解构,是冯小刚、严歌苓合作的一部55后
版《致青春》。无论是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场景,还是惊心动魄的流血战场镜头,或
是让人各奔东西的大裁军,都不过是给小人物情感一个表达的舞台。人在历史中,时代
作用于人,人却与时代无关,都不过是一介漂浮的芳华罢了。
但吊诡的是,这批唱着“一条大河”、“英雄赞歌”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
的人,从小被教育要承担历史责任、创造新时代的人,却用“芳华”这个柔美的词来回
忆自己美丽的青春。真不知道是历史铸就了这样一群人,还是这个心灵鸡汤式的小时代
,已经重新书写了历史。
乐于...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