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现量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a***n
发帖数: 199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天台华严那么多论疏你视而不见。。。即使标榜教外别传的禅宗也有宗镜录。
况且学佛是为了作论师么?佛陀时代有阿毗达磨么?弟子不是一样证道?
因明那个逻辑系统。。值得学么?
中国佛教追求的是现量亲证,不跟你搞逻辑推理那些虚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大乘经典里谈法义的不看,就看宗教性强的那一小部分?
a***n
发帖数: 199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心要法门注
答顺宗心要法门
唐清凉国师 澄观 撰
圭峰沙门 宗密 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
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
性相寂默。(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于神用。具尘沙之无
边)。
该摄内外。(相该摄于内外。亦不在于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
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
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于有)。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忘智忘照。则外忘缘而内忘照。即滞于无)。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
我及我所。悉皆同体)。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
。(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

========================================================================
实相--如来藏
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曾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
经中已明言∶当生命到达终点,即将无法在世间运作时,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意识觉知
,将会渐渐的消失乃至断灭,此即唯识学所称的初死位.
今生所造一切的善业、恶业、净业、不净业,将随第八识业种的移转而显现业境(不含
无记业)让自己看见,就好像播放电影片一样,由上而下一格一格的出现,将一生所造
善恶业行全部现行,出现总时间不到半秒钟。此时,意识心非常猛利,於每一格业境,
都能清楚了知。於了知後,就渐渐进入正死位中.
正死位过後,中阴身生起时,意识才会在中阴身中生起,业风就开始吹袭∶造恶业、谤
法、毁法、大妄语者,即有恶风显现恶境;造善业、弘法、护法、说真实语者,即有可
爱之来生境界相现起,由此而受来世可厌或可爱异熟果报,都是随其往昔及今生所造种
种善恶业,而在六道中妄生妄死。
人的自我一直处处作主,但在业果上面是完全无法作主的。譬如造大恶业者,死後如来
藏舍...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6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7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8
第七识的功能好像不是传递,而是思量对比捡择。
没有第七识,前六识应该都是现量,直接起于藏识,归于藏识。
浅见,请指教:)
s********h
发帖数: 938
9
把脑识加进来会让问题更复杂。前五识,第七识哪个不能归于脑识呢?
请看于凌波居士的讲解:
*****************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 称: [六识缘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
觉趣境。] 这四因是:
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 [似曾相识] ,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 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
我理解是:
欲力:欲望为动力
念力:以意志为动力
境界力:因环境所迫
数习力:习惯使然。
这四者是六识逐相的动力。这些动力存在于什么地方?第六识中?还是第七识中?
我觉得是两者互相作用形成的。第七识因我而取舍,形成第六识中的定式定则。
同样,我觉得第八识作为全体,不会自迷。但其中种子展开现行,则可能升起前面七识
。前七识中的前六识如无第七识皆为现量,也不会迷。只有第七识自然执持全体的少分
之时,才会出现迷的情况。表现出来,就是个体自为有“我...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10
这个涉及到因位修法和果位修法的差异。
果位修法据我看到的些资料,多是模仿式,比如模仿菩萨的发心,比如普贤的十大愿,
扩大自己的心量。还有见地上的模仿,多是要行人现量体验本来不垢不净,这个当然对
一般人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做到,则效果很好。我看二麻子在这方面说了不少,人
家在实修是行家。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几个关于佛法的问题
内观所获得的慧,叫「现观」(因明叫现量)。这跟观察、分析、推理得到间接经验的慧(因明叫比量)性质不同。
「现观」是直接经验,从经验上彻底破除「常、乐、我、净」这种对经验的错误认识,所以说见法的人超越疑惑,因为「现观」破除了对经验的是常还是无常等的迷惑。
说句题外话,这版上有 ID 把佛法的「常还是无常」说得玄乎,说成不二,就是因为把「现观」理解成别的东西。
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生的一切事物得到的慧,它不直接,有疑惑解释的空间。不能成为断除烦恼的基础。
举例∶你现在看到电脑萤幕影像,有直接经验到它的变化吗?没有。所以你的直接经验-电脑萤幕上的影像是常。你可以想,电脑萤幕影像是不断变化的讯号所产生的稳定影像,是无常的。但是这种对无常的观察,与你的直接经验冲突,力量很弱。你的心,还是根据「常、乐、我、净」的(错误)直接经验与过去习性,感受世界,形成概念,作出决定。
只有「现观」才能突破。这是佛陀正觉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P.S. 「现观」巴利文 abhisamaya,<杂阿含经>译作「无间等」,意义不明显。

、无常和无我,因为内观的对象是高速生灭的五蕴,所以可以让修内观的人产生很深刻
的认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观察色之集灭要达到证果,必须要现观,也就是不依赖概念,直接清楚的把握到四大的
特性(这必须有定力作基础),四大(十种)特性的生起、消失。
什么是现观?参考真现量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Wisdom/31507927.html
Y**u
发帖数: 5466
13
☆─────────────────────────────────────☆
SeeU (See you) 于 (Thu May 5 11:38:39 2011, 美东) 提到:
大家来说自己的经验吧,理论都听过了。自己的经验愿意听别人意见的,请明说。不然
就单纯的交流个人经验,不要变成骂人帖。
修习佛法,你看事情是不垢不净,还是染净分明?如果两者都有,两种看法怎么选择?
你处理事情,是不垢不净,还是染净分明的去作?
从你的经验,能说出「不垢不净」或「染净分明」的好处是什么吗?
☆─────────────────────────────────────☆
Yisu (yisnotme) 于 (Thu May 5 11:51:14 2011, 美东) 提到:
修行从来都是染净分明。 什么是染净分明? 染就是有垢有净; 净就是无垢无净。
☆─────────────────────────────────────☆
SeeU (See you) 于 (Thu May 5 11:57:39 2011, 美东) 提到:
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际经验吧。
问题∶...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菩萨多劫以来,关心的是帮助众生获得快乐,这点没有问题。
凡夫菩萨与圣位菩萨观的区别,是凡夫菩萨在发现解脱之道后,当生证果,没有所谓「忍而不证」,所以佛陀的弟子也当生证果。
圣位菩萨观是反对当生证果,而要「忍而不证」,直到累积福德智慧圆满,才证果。维摩、法华等经还说声闻弟子悔恨证果。
今生证果,解脱法是当下可见,毫无疑惑,也没有争论,这是部派分裂之前的事。若目标是无量劫后证果,解脱是一个希望,不是现量,难免有信心问题,如何解脱的争论也就无法解决,因为(佛陀之后)谁都没成佛,能用经验来证明!
G**W
发帖数: 18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
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曾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
经中已明言∶当生命到达终点,即将无法在世间运作时,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意识觉知
,将会渐渐的消失乃至断灭,此即唯识学所称的初死位.
今生所造一切的善业、恶业、净业、不净业,将随第八识业种的移转而显现业境(不含
无记业)让自己看见,就好像播放电影片一样,由上而下一格一格的出现,将一生所造
善恶业行全部现行,出现总时间不到半秒钟。此时,意识心非常猛利,於每一格业境,
都能清楚了知。於了知後,就渐渐进入正死位中.
正死位过後,中阴身生起时,意识才会在中阴身中生起,业风就开始吹袭∶造恶业、谤
法、毁法、大妄语者,即有恶风显现恶境;造善业、弘法、护法、说真实语者,即有可
爱之来生境界相现起,由此而受来世可厌或可爱异熟果报,都是随其往昔及今生所造种
种善恶业,而在六道中妄生妄死。
你的自我一直处处作主,但在业果上面是完全无法作主的。譬如造大恶业者,死後如来
藏舍身而直接在地狱中生起地狱身,你自巳其实并不愿意这样,但已无法舍弃地狱身了
!又如恶业较轻者,在中阴阶段现起畜生中阴、饿鬼中阴时,你自己也绝不愿意接受,
但也无法自己...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真面目 节选
这是冯达庵的著作中的一段,给出佛教发展大概的轮廓。
------------------------------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
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
实践此中教法,全仗导师之力。佛将涅盘,诸比丘相率哀求留寿,职是之故。
然佛则付嘱摩诃迦叶继承领导之位,以其洞达佛教真面目;且"头陀"第一为
大众素所景仰,足资矜式也。
佛示灭时,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
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盘经》卷二之言
也。头陀者,抖擞之义;谓振刷精神与烦恼奋斗也。必自刻苦始:衣粪扫衣;食
不过午;住在冢间,长坐不卧;以此为基,日常不觉其苦,庶能不被烦恼制伏云
尔。
佛教以一乘为正宗;三乘为预科。与一乘宗旨真实相应,即达佛教真面目。
习之精熟,能接十方如来法流转加持一切众生,使三乘学人皆得实证果位;否则
不足为三界导师。是故小乘领导之人,亦须先自明宗,乃有实力。灵山会上佛对
百万人天证明迦叶默...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17
释宏海
引言
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杰出的高僧,太虚大师为振兴佛教所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
至今仍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激情澎湃的三大革命、宏伟的僧制建设蓝图、开创
性的人间佛教口号,还在不停地鼓舞着教内的后来之人。然而正因为我们对大师这一方
面的过于关注,就常常容易忽略大师在修证上的成就,所以尽管过去了六十年的岁月,
我们对大师的认知还是过多地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层面。因此次予会的因缘而又去翻阅大
师的著集,其中《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引起我的注意,阅读后深生惭愧也深受感动,我
们的忽略并不代表大师在修证上的欠缺,恰恰相反,虽然由于婆心切切而在修证上未能
实现自己的期望,但其所达到的高度则绝对具备了作为一代宗师的资格。在此希望通过
本文的讨论,让我们对大师在修证方面有些认识与了解,使大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更加完满、清晰,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
一、关于《我的宗教经验》一文
《我的宗教经验》一文并不是太虚大师亲手撰写,而是大师在1940年访问印度时,
参观朝拜了古舍卫国城与祗园精舍旧址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所下榻的巴仑坡摩托车河拉
甲(大王)舍卫国,所以把自己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如来藏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8%95%AD%E5%B9%B3%E5%AF%A6
萧平实(1944年-),佛学研究者,又称平实居士,其追随者则尊称为平实导师。
萧平实是台湾宗教机构佛教正觉同修会的创办人,为当代台湾佛教极富争议性人物之一。他极力反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及所有提倡正信佛教的传教僧,该行为获得台湾社会之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萧平实及其佛教理论能「指引佛子明心见性,宏扬大乘宗门正法」;反对者则认为,萧平实是攻讦佛教的附佛外道,其行为含有「施展恶语相向的伎俩」。
生平
萧平实出生于台湾中部,无正式学历,于简介中自述其祖、父三代皆为皈依佛教三宝的虔诚佛教徒。1960年代中期,他服满台湾兵役后,前往台北市就业五年,1970年代初,于台北自行创业。
1985年,萧平实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佛教信徒,并开始以读经、打坐、参访印度圣地等方式研修佛教教义。从1991年起,自认参悟佛道的萧平实,于中央信托局佛教社等民间佛教社团开始讲经授课。1997年,于台北市圆山地区创设佛教正觉同修会,;除了以讲堂方式传授佛教经典外,还大量著述有关佛教书籍。
中心思想
萧...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如来藏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8%95%AD%E5%B9%B3%E5%AF%A6
萧平实(1944年-),佛学研究者,又称平实居士,其追随者则尊称为平实导师。
萧平实是台湾宗教机构佛教正觉同修会的创办人,为当代台湾佛教极富争议性人物之一。他极力反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及所有提倡正信佛教的传教僧,该行为获得台湾社会之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萧平实及其佛教理论能「指引佛子明心见性,宏扬大乘宗门正法」;反对者则认为,萧平实是攻讦佛教的附佛外道,其行为含有「施展恶语相向的伎俩」。
生平
萧平实出生于台湾中部,无正式学历,于简介中自述其祖、父三代皆为皈依佛教三宝的虔诚佛教徒。1960年代中期,他服满台湾兵役后,前往台北市就业五年,1970年代初,于台北自行创业。
1985年,萧平实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佛教信徒,并开始以读经、打坐、参访印度圣地等方式研修佛教教义。从1991年起,自认参悟佛道的萧平实,于中央信托局佛教社等民间佛教社团开始讲经授课。1997年,于台北市圆山地区创设佛教正觉同修会,;除了以讲堂方式传授佛教经典外,还大量著述有关佛教书籍。
中心思想
萧... 阅读全帖
l*****g
发帖数: 10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如来藏

一。他极力反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及所有提倡正信佛教的传教僧,该行为获得台湾社
会之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萧平实及其佛教理论能「指引佛子明心见性,宏扬大乘宗
门正法」;反对者则认为,萧平实是攻讦佛教的附佛外道,其行为含有「施展恶语相向
的伎俩」。
的虔诚佛教徒。1960年代中期,他服满台湾兵役后,前往台北市就业五年,1970年代初
,于台北自行创业。
圣地等方式研修佛教教义。从1991年起,自认参悟佛道的萧平实,于中央信托局佛教社
等民间佛教社团开始讲经授课。1997年,于台北市圆山地区创设佛教正觉同修会,;除
了以讲堂方式传授佛教经典外,还大量著述有关佛教书籍。
背原始佛教的传教精神。他认为佛教传教徒,必须弘扬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真正的佛教
精神,并以教量、现量、比量的佛教辩证方法,及公平客观的引证态度,来宣扬佛教的
真修实证。
须身体力行的真修实证。他认为真正的佛教者,于念佛打坐前,需先认知印度佛教的起
源,并勤于共修,念佛不辍,一心深入研读善知识们之念佛法门著作。在此立论下,萧
平实批评了盛行台湾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他认为这两个教派均脱离了上述的佛教基
本精神。
我」安立在「八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报告,有人炸版 (转载)
六,七 OR 八都是为了说明修行的经验,哪个比较清楚就用哪个。
六是现量,当下可见,没有信不信的问题。
七 OR 八,说明上有其长处。关键是不能成为真我论。
Y**u
发帖数: 5466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3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4
心经其实是相当难翻译准确的,因为心经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观音菩萨的现量境界的直接
陈述, 所以如果翻译者没有相同或接近的体验,翻译出来的一定出入不少。 感谢楼主
的分享,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翻译有很多想当然的地方, 的确和经文的差距比较大
, 不过传播心经的发心, 值得赞叹。
细说的话, 几乎每一句都可以商议, 这里我们就探讨一下最有名的两句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这个翻译没有把两句的区别翻出来。 反正就是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反之依然的样
子。。如果是这样, 大概第二句经文可以删掉了。 :)
然而这四句是在讲两种关系。 前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主要是在说'色'和'空
'并非可以独立存在, 也就是不异。 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尽管他们不能独立存在,但
是他们的确是两个存在, 只是要相互依赖。 下面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指出
"色"和"空"之间又是一体的。 如果前两句是破"常"见, 那后两句就是破"断"
见。 色和空都并非是独立的存在, 色是空的显现, 而空也...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5
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
济群法师问(6):
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教各宗
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中观宗
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大乘显
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见,又
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索达吉堪布答:
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
行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
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
四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
对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
位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
因为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26
4、二我只是以迷乱识缘取
刚才所说的由自性成立的人和法,即人我和法我,都是迷乱识缘取。意思是,这只是自
己的心错乱,以错乱识在缘取,真正观察的话,一点也不成立,这叫做人无我和法无我。
论中这句“仅仅以迷乱心识缘取”很重要,迷乱就是错乱。什么是错乱?由自性成立的
人和法本来没有还显现有,就是错乱。
我们看看分别识是何等愚笨。他在缘一个法时,就只固定地缘到这一个显现方面,在同
一刹那时,见不到其他方面。比如,路边见一棵树,就固执在当下这棵树的显现上,死
死定在这方面,认为是由自性成立的树,其实,这时心识已经落在错乱中。为什么?因
为正当这样缘取时,树的真相已隐没不见,这时想不到这棵树本来是没有的,只是由树
苗、水、土、阳光、人的栽种等因缘和合,才出现这棵树。所以这棵树不是由自性成立
,它过去不可得,现在正显现时也得不到实体,未来也不可得。
可见所谓谛实的树,只是当下迷乱识在缘取,只是这一点点,其它什么也没有,实际上
,路边根本就没有谛实的树。
再观察路边的一座大楼,在心前显现时,心就固执在这一刹那的显现上,认为有谛实的
大楼,这时心识已经错乱,只要还没有舍弃它,就不可能见到大楼的真相。心是...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7
佛法博大精深,诸如了不了义、密意和意趣、文句和意义等甚深微妙处,不是没有
师承的依文解义者所能轻巧通达的。这一客观制约,使萧平实对佛经论典的严重误读成
为可能。居然从离戏无垢的大乘教典中,挖掘出敢于对般若大空性说“不”、并且始终
以凡夫分别心加以确认和肯定下来的实常胜义谛——“第八识如来藏”,这不能不说是
无知和狂妄对自己的主人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三藏法数》说:“神我,即第八
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作为萧氏邪说的非理内核,这一
散发着浓烈常见外道异味的遍计法——“神我阿赖耶识”,已经扮演了过多不光彩角色
,早该劝其卸妆退场了!
作为终极真理的现基若有无常变化,显然是不优美的,够聪明的外道徒多能想到这
一点。可是,他们很难明白,承许一个落于有边戏论的实常本元,更加不能自洽。试问
:自性不空的实常本元在生起世俗万法的过程中,起不起作用呢?如果不起作用,安立
这一胜义谛有何意义?如果能起作用,它就必然发生变化、运作,从而与“自性实有恒
常不变”的自宗承许相违!——毋庸置疑,拒绝离戏大空性的自性实有,再加上个恒常
不变,这两项“胜义特性”乃是对(...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
為什麼說实相是如来藏 ?
如果沒有這個沒有我相的心的功能,就不可能有三惡道眾生.
佛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曾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
经中已明言∶当生命到达终点,即将无法在世间运作时,这个刹那刹那生灭的意识觉知
,将会渐渐的消失乃至断灭,此即唯识学所称的初死位.
今生所造一切的善业、恶业、净业、不净业,将随第八识业种的移转而显现业境(不含
无记业)让自己看见,就好像播放电影片一样,由上而下一格一格的出现,将一生所造
善恶业行全部现行,出现总时间不到半秒钟。此时,意识心非常猛利,於每一格业境,
都能清楚了知。於了知後,就渐渐进入正死位中.
正死位过後,中阴身生起时,意识才会在中阴身中生起,业风就开始吹袭∶造恶业、谤
法、毁法、大妄语者,即有恶风显现恶境;造善业、弘法、护法、说真实语者,即有可
爱之来生境界相现起,由此而受来世可厌或可爱异熟果报,都是随其往昔及今生所造种
种善恶业,而在六道中妄生妄死。
人的自我一直处处作主,但在业果上面是完全无法作主的。譬如造大恶业者,死後如来
藏舍身而直接在地狱中生起地狱身,你自巳其实并不愿意这样,但已无法舍弃地狱身了
!又如恶...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9
顶礼慈城罗珠堪布
这篇开示提醒众修行者,先修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再修空性。切莫执着证悟空性
的境界。也不要愚蠢地误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归为殊胜的现象。修行是实实在在一
步一个脚印的修,没有一点滑头和虚假。
“释迦牟尼佛的目标,就是让我们全方位地证悟空性,获得解脱,所以才会循序渐进地
指导我们去观察色、受、想、行、识等等,因为每个人对肉体的执着都比较强烈,故而
先观察肉体,之后再观察精神,如果能抉择出意识的空性,就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因
此,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要知道,这种证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就像从很远的地方看到月亮的照片——既不是
在附近看到月亮的照片,更不是看到月亮本身一样,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相,离断
除烦恼、获得解脱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对初步的证悟都不能过分在
意。”
证悟的标准:
第一个,就是打坐时自己的感受,这是最关键的;
第二个,是出座以后对外境有没有一种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虚幻无实的感觉;
第三个,是对出离心、菩提心的增长,烦恼的减少有没有作用。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算得
上是证悟空性了。
———————————————————————...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0
嗔恨心之缘起生---无有自主
----<入菩萨行论> 安忍品摘要
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
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
。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
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
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 ,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
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
《释量论》中也讲过:“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整个世界上,大至宇宙天体,小
至分子原子等微尘,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
《俱舍论》中又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
自然而然会生贪心。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
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比如你看不惯某人而生嗔恨心,这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也许是他即生中的行为不如法、
语言不对头,具足这些条件之后,你的嗔恨...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恨心之缘起生——无有自主
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
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
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
去恭敬一切有情。
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
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
《释量论》中也讲过:“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整个世界上,大至宇宙天体,小
至分子原子等微尘,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
《俱舍论》中又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
自然而然会生贪心。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
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比如你看不惯某人而生嗔恨心,这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也许是他即生中的行为不如法、
语言不对头;具足这些条件之后,你的嗔恨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缘的
无欺之果,并不是怨敌非要与你不共戴天。
怨敌对我们的伤害也是身不由己。凡有良知的人,大都不愿意恼...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量
现量──实证
比量──逻辑
圣言量──佛说
实证是基础。诸“大师”所说可参考,不可轻作圣言。
j*******1
发帖数: 182
33
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
华智仁波切 著
一、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而要开启皈依的门必须依赖信心。因此,
在皈依之初,自相续生起稳固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信心可以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当步入陈设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佛殿或经堂里,或者见到上师、善知识、
高僧大德的尊颜,听到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感人事迹,依靠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
们的悲心广大等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就叫做清净信。
欲乐信:当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之后,自然生起渴望摆脱的心态;当听到善趣与解脱的
安乐时,油然生起渴求获得的心理;而一旦听到阿善法的功德,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念
;当现见罪业的过患之后,也会立即生起想要断除的决心。这些都属于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一切时分无欺的
皈依处就是三宝,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
——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自己没有其它可依赖的、可指望的靠山,这种坚定
不移的信心,就称为胜解信。
正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
GWZW (GWZW) 于 (Thu Sep 13 15:19:20 2012, 美东) 提到:
大家參考參考 :
如来藏和阿含圣教一点不冲突,
『上座部《弥兰陀所问经》的说法 : 重生者是谁?
弥兰陀王:那先尊者,若说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有轮回,那再生的是什么呢?
那先比丘:再生的是名色(眼, 耳, 鼻, 舌, 身五识和意识和色身)。
弥兰陀王:是现前的这具身心再生吗?
那先比丘:不是的。现前的身心有各种造作,而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再生;但那
再生的身心却不是原先造作诸行的那具身心。
弥兰陀王:举例说说看吧!
那先比丘:好比一个人点火取暖,随后因故离去,火势蔓延开来,烧毁了附近的稻田。
农场主人报官,对他提出控诉。如果这个人辩称『庭上,我并未烧毁原告的稻田。我留
在现场的火与烧毁他稻田的火并不是同一把火。我是无罪的。』大王,您认为被告该不
该受惩罚?
弥兰陀王:他当然有罪,因为无论如何,后来的火是由先前的火生出来的。
那先比丘:大王,再生就与此相仿。现前的身心有所造作,基于这些造作,另一具身心...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大家以后不论求智慧、求禅定,首先要通达一些佛理,这样才能睁开智慧之目。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索达吉藏文化 : 认为快乐是快乐、痛苦是痛苦,二者之前水火不容,这是一般人的
想法。而能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在快乐中认清痛苦,这才是智者的高明。
索达吉堪布微博
《杂阿含经》说:“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
众生则厌于色。”意即如果色等五蕴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就不需要厌弃,但是因为它
们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必须厌弃。五蕴有危险,就像五条毒蛇,凑近了,就会
被咬而丢命。你有认识到五蕴的危险吗?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每个修行人都想明心见性,但是为什么明心见性这么难呢?因为人都有傲慢心。如果你
有傲慢心,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和毛病,永远发现不了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
,你永远无法消除业障,无法积累资粮,也就永远不会明心见性。
达真堪布微博
佛法在恭敬中求。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行为上,而身体的
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来一点点磨灭心中
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顶礼既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
;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
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九周年圆寂法会,藏历十一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阳历2012年12月
27日至2013年1月3日),为期八天。法会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主要念诵“上师供
”、“金刚萨埵修法仪轨”、金刚萨埵心咒。在线直播网址:http://t.cn/zOEpHJS
索达吉堪布微博
佛陀对一位比丘传了这么一个简要的法:“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
,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即凡与比丘身份不相应的东西,都应该立即断除。比丘知道
不相应的是对五蕴的贪恋等烦恼,于是去到静处,专心观修,舍弃对五蕴的贪恋等烦恼
,以此修成了阿罗汉。此法简单有效,你是否也来试一试?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求世间法是一种障碍和束缚,求出世间法也是一种障碍和束缚。有的人愿意做利他的事
情,还特别着急。若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机缘成熟了,庄严的道场、具足善根的眷属
自然就有。这些殊胜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可以说是上师三...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部大论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
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
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
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
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
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
的...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8
藏传噶举派的恒河大手印和汉传禅宗非常类似,youtube上有噶千仁波切传授的恒河大
手印视频: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4394
噶千仁波切是公认的恒河大手印大成就者,他的传授极为珍贵。
台湾有书籍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8833
这里还有谈噶举祖师弥勒日巴禅修: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675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
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
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
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
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
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很多人口口声声谈大法、高法,百字明、五加行提都不提,即使提起来,也认为是下等
的修法,自己根本不需要。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不要总让自己去追求完美。月亮一旦圆了,就要变缺;杯里的水满了,就要溢出;树上
的苹果熟了,就要掉落。太完美了只能物极必反,还不如给自己留个空间,虽然多一点
欠缺,但也少一点遗憾。
索达吉堪布微博
为什么纠正自己的思想见解,有那么重要?这是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着思想的支
配。思想不改变,行为就不会发生改变,行为不改变,业果也就不会改变,业果不改变
,就依然摆脱不了轮回之苦。所以不去修正思想,修行就根本无从谈起。要获得解脱,
必须从源头下手,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我们有时候觉得,“今天挺累的,不上座了,睡觉吧!”这就是着魔了,这个时候更应
该精进、认真。“魔想战胜我是做梦!”这样想,魔不仅不能战胜你,还会被你吓跑。
哪有伸着手、张着嘴,令人万分恐惧的魔啊?心魔起来了就是魔,心魔不起外魔不现,
没有别的魔。
达真堪布微博
今天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吉祥之日当行持善法,放生,供灯,诵经,持咒,
布施等,愿众生离苦得乐!...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钱财少一点比较好,钱财多了,心容易散乱,经常产生痛苦,
从而耽误修行。若一点钱财都没有,也很苦恼。戒律里面讲,应发愿过中等生活,不堕
两边。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佛法并不是一大堆教条,而是有许多解除困惑、减轻压力的实用方法。这些方法的除苦
效果不可思议,你只有依靠网络等途径,系统学习一些佛典的内容,才能对此深有体会
。否则,只是依止一位师父,跟他偶尔聊聊天、诉诉苦,这样的学佛,不可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
索达吉堪布微博
这段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过到下午6点之间,都在参加考试。之后从下午6:30到晚上
10点过,又在参加研讨会。虽然很忙碌,但因为我喜欢这些工作,所以感到很快乐。能
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
慈城罗珠堪布微博
大家每天都在闻法、修法,语言和行为都没有离开佛法,但心态是怎样的?一定要观察
。你的语言、行为与成就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这颗心。每天上早晚课的时候,有没有
专注于所缘?有没有边念边思维观想?若是心不散乱,发自内心地念诵,才算上课。若
是心散乱、动摇了,就不算上课。大家不要忽略这个标准。
达真堪布微博
在轮回中没有做过...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恶语(十不善业之一)的过患
今天继续学习恶语方面的道理。说恶语的过患非常大,将生生世世堕入三恶趣,即便获
得人身也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
在各种恶语中,指责佛像、佛塔等的过患尤为严重。从前有一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
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的手指就断了。本来,那尊佛像的确没有手指,在
一般人看来这样说不会有过失,但由于佛是严厉的对境,所以他当下就感受了断指的果
报。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评价佛像,如果说某位佛菩萨身相不庄严,自己必定会感受痛
苦的果报。有的人请佛像时说:“我请一个胖胖的弥勒佛”,这样说将生生世世变成肥
胖的人。还有的人看见佛像造型不好或工艺不是很精美,就直接说:“这个佛像不好看
”,这也将造下严重的口业。如果觉得佛像的外观不理想,只能说工匠的手艺不好,不
能直接说佛像不好。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佛像就是我们的皈依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记载:当年世
尊到天界为母亲说法,优填王因为思念佛陀,便用黄金造了世尊的像。当佛陀从天界返
回人间时,优填王用大象载着金像迎接世尊。那尊金像居然从象背上走下来,在虚空中
行走,足底降下花雨,并大放光明。金像对世尊合掌作礼,世尊也对金像长跪合掌,并
对金像授记说:...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每日教言
丝毫也不知祈祷、观想上师,仅凭自己的智慧、学问,想通过研究与分别实现证悟,将
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前行广释》智悲佛网
我们遇到坎坷困境,用不着拼命想方设法逃避,它可能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时时一帆风
顺,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它常会令人增长傲慢,迷失自己。
索达吉堪布微博
离一多因,就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的眼光去看人和事。
益西彭措堪布微博
现在,多数人在修行上都会有一些障碍或违缘,这就是因为自己的决心不大,信心不足
,毅力不够。他这样障碍你,是你自己的业!是你曾经结的恶缘,种的恶因,现在结了
恶果!所以要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改变。不要跟他们争,更不要跟他们犟。你信心具足
了,发心到位了,自然就能感化他们了。
达真堪布微博
发表了博文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第三十三讲》 -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
导讲记——《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 传授 阿松.桑
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第三十三讲 201 http://t.cn/zY9QxKj
我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功德,但现在因缘和合,就一直行持利生事业。讲解法后你们如果
能认真听闻,并纳入相续,我就尽力去...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14)是否上帝设计了数学语言?


并非上帝设计了数学语言,而是上帝是数学语言本身,此处的上帝仅是指智能性和目的
性,并非主宰者和造物主。数学具有自己的智能性和目的性。数学这方面的特性,目前
还没有被我们现在的数学所完整认识。


宇宙的智能性和目的性是很明显的,比如大爆炸的各个宇宙常数不可思议的精确,偏离
一点就会导致生命无法产生,这种智能性和目的性绝非被某超级智慧体或者上帝所设计
的。宇宙有自己的演化的数学法则。


15)为什么科学家和佛法禅修者都能认识永恒真理?


科学家可以通过意识,并借助物理现象为基础,直觉性的洞察数学法则和永恒不变的物
理定律,而且头脑创造出的数学概念和物理方程不可思议的符合物理宇宙。


并不是头脑创造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法则,而是意识直接洞察发现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法则
。数学概念和数学法则,具有抽象实在性。绝非头脑的概念描述。


禅修者可以通过意识,并借助身心现象为基础,直觉性的洞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
缘起的真理。


并不是意识推论出了一切有为法无常等真理,而是意识直接洞察了一切有为法无常这个
终极真理。


两者的...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4
佛经中说,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口里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
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数一个就拿出一个丸子,那么即使土丸全部数完,众
生之间互为母亲的次数也无法穷尽。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地土抟成枣核丸,
其量不及为母数。”《大般涅槃经》也讲过类似的道理 ,有时间的话,大家应该尽量
看一些大乘经典,多了解一下其中的比喻和内容。
我们自无始以来,没有谁不是这样转生的,在此期间,因利欲熏心断过的头颅和肢体不
计其数。不说投生为躯体庞大的众生,即便是生为蚂蚁、蚊子等小含生,将所有肢体堆
于一处,也一定比须弥山王还高。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
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 山。”因口中无食、身上无衣,感受饥寒交迫等痛苦而哭
过的泪水,若未干涸而收集起来,肯定远远多于汪洋大海。(尤其是女众特别爱哭,好
多人也知道自己眼泪太多了,如果把这些泪水集于一处,不敢说堪比江河,但肯定比一
盆水要多。)仅仅生在地狱时所喝过的铜汁铁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
所以,每个人没什么可傲慢的,就算你再有学问、再有财富、再有地位,但一想起自己
前世曾生为各种各样的众生,傲...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5
转自智悲佛网“佛教与科学”:http://www.zhibeifw.com/fjgc/fjykx_list.php?id=1024
一. 飞矢在飞吗?
在古老的雅典城,按照柏拉图的描述,芝诺正陪伴他的老师巴门尼德拜访雅典几位哲学
家。他看似谦卑地提出了四个问题,史称“芝诺悖论”。这四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让
那些傲慢的哲学家惊慌失措。
芝诺悖论的第3个,又称“飞矢悖论”。比较经典的描述如下: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
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二. 芝诺悖论的深远意义
希腊时代犬儒学派的创始人第奥根尼对芝诺悖论有一个回答。据说当他的学生向他请教
如何反驳芝诺时,他一言不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学... 阅读全帖
p*****2
发帖数: 15
46
甲二(所说之论)分三:一、初善造论分支;二、中善所造之义;三、末善结
尾之义。
乙一(初善造论分支)分二:一、礼赞句;二、立誓句。
丙一、礼赞句:
宗正尽断过,三义无怀疑,
妙慧智宝藏,文殊尊前礼。
“宗”,这里是宗派的意思。所谓的宗派,其实就是人们通过智慧绞尽脑汁去
研究,最后到了最顶点,人们就将其安立为宗。外道也认为他们是宗派,内道也认为自
己是宗派,但是宗派当中也有正确的宗派和不正确的宗派。不正确的宗派就是外道,外
道的所有见解归纳出来包括在断见和常见中。正确的宗派就是从小乘到大乘之间的许许
多多的宗派。
其实佛教的最殊胜的宗派就是我们大乘的宗派,大乘宗派里面主要讲了一些深
广的法门。深广法门方面通过教量、现量、比量这三种量断除了一切烦恼、一切过患。
这里的三量,或者是三相推理,或者是三种量。以这三量来了知一切佛法的...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47
顶礼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纵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教徒则可按常规分为佛教徒、基
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这三大部分。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法,若
按所信奉教义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可基本分成藏传、南传、北传三大系统,无论哪一种体
系,也无论哪一种传承,作为佛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全都是佛陀亲传的妙法甘露,
也全都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所有教派自古以来都有代代相袭的大成就者,一切法门亦无
不是秉承世尊教义的通往最终解脱的清净通途。若能一以贯之、融通并包,则万千法门
自可汇成佛法的整体义海,任何修行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甘霖法意。
不过让人倍感诧异的却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信奉外道的人士对佛法反而不怎么攻击
,恰恰是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
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
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比如
有些净土宗人斥责禅宗、华严宗为痴人妄说;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
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在这一...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8
密宗的不共正见
问(6):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见为首,这也说明了正见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
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导正见:如声闻乘的无常见和无我见;唯识宗的唯识见;
中观宗的性空见。密宗的修行有独立的体系和不共的修法,那么在知见上,是否也有着
大乘显教之外的不共正见呢?或者说,密宗的不共正见是什么?如果是以显教为同一正
见,又如何在修行上体现它的不共之处?
答:一般说来,八正道中的所谓正见并非指的是我们在修行前期所应具足的正见。前行
时必须具有正见,但这正见却非与八正道中的正见属同一范畴。三十七道品与五道之间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分别对应四念住、四正断、四
神足;暖位、顶位等加行道则与五根、五力相对应;见道则与七觉支相对应;修道才对
应着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至少应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有的功德。对位
登一地以上的菩萨而言,正见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显密的看法并无多少差别。
佛教中的声闻乘、唯识宗、中观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见解上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因为
见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体方法上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对密宗来说,它不
仅非常强调,而且...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按:许多藏传佛教在家弟子在学了一些基本佛学知识,从五加行开始实修(包括学习《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后,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闻思佛法,本文将为此提供重要
指导。不少显宗弟子错误地以为藏密就是男女双修加咒语神通,然后对之大肆诋毁,有
的附佛外道也是恶毒攻击藏传佛教,造下堕金刚地狱之恶因,真是可悲可叹!但愿他们
看了本文再看看《般若锋兮金刚焰》,能猛烈忏悔!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摘自《般若锋兮金刚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释智诚、秋吉
彭措著作)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
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
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
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
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
论师,...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50
问:为了和我一样饱受烦恼恶业折磨的如母有情,我为什么不发愿继续在娑婆世界积累
资粮护持佛法呢?虽然可能会风险高,但是这却是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啊。
答:继续在娑婆世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于悲心,
乘愿力、神通入轮回救度众生;一种是凡夫循业流转,因业力牵引不得出轮回。如果是
自己已解脱了烦恼束缚,有能力跳出轮回,而由于悲心仍然发愿在娑婆世界积累资粮、
护持佛法,那是菩萨的愿行,我由衷地赞叹随喜。如果自己还没有解脱烦恼,也不发愿
往生,完全是因为业力而流转轮回,自己的烦恼恶业都还没办法清净,又怎么去教别人
有效地对治烦恼?学佛不是纯粹的搞学问,就算佛学知识丰富,知道去除烦恼的整套方
法,但自己若没有实践、亲证,是很难指导、帮助别人的,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下河
救人,人救不了,自己还需要救援,因为不谙水性,甚至可能把别人往深水里拖。
流转轮回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趣。今生为人,来世不一定能继续做人,很可
能会堕落到三恶道中。一旦投生恶道,想积累资粮、断恶行善就非常难了。饿鬼道、地
狱道不用说,我们现量可见的旁生道中,绝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杀生度日的,像海洋中...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