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诗抄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c*********d
发帖数: 9770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1 23:58:08 2014, 美东)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前些日子我贴出游览哈佛的几张照片,马上就有读者指出我对哈佛雕像照片的说明
有谬误。感谢他的指正!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的这座俊朗优雅的约翰•哈佛雕像
,像上镌刻著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年”——实际上,
三行字就是三个著名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
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作模特儿;
第二,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起初也並非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
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260册图书)捐献出来,
为感谢和纪念他,才改了校名;
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而并非“1638年”。
由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我想起...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
高伐林:从哈佛谎言谈到革命烈士诗抄的谎言
前些日子我贴出游览哈佛的几张照片,马上就有读者指出我对哈佛雕像照片的说明
有谬误。感谢他的指正!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的这座俊朗优雅的约翰•哈佛雕像
,像上镌刻著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年”——实际上,
三行字就是三个著名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
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作模特儿;
第二,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起初也並非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
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260册图书)捐献出来,
为感谢和纪念他,才改了校名;
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而并非“1638年”。
由哈佛雕像的三个谎言,我想起了中共建党的谎言。多少个?数不清。
今天是中共建党91周年纪念日,多少年来党一直让党员与民众相信,1921年7月1日
,中共12名代表(后证实为13人)在上海举行一大,缔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后来
人们才知道:中共一大,根本不是7月1日举行的;与会者也不是13人,至少还有...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天安门诗抄
天安门诗抄
作者: 佚名
一夜春风来,万朵白花开。
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碑。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L********e
发帖数: 12
4
老山将士·烈士书信日记诗抄
老山兰花草 搜集整理
写在前面的话:那场万恶的战争已远去二十多年了,虽然我有幸活着回来了,但那战友
为祖国冲锋陷阵不惧怕牺牲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缺胳膊少腿开胸露肠血肉模糊的烈士
仍在脑海中闪现,作为活着的我,总在追寻那批可爱可敬令人难忘的战友,为使他们的
精神得以留传,我利用退休的时间,着手整理参战时战友们的部份书信和遗书,以及诗
歌,在体裁和文墨上虽然有的还称不上诗歌,但我认为那已是用生命书写的人生最美妙
的诗章,我由于年龄大了本来打字速度就慢,但边读这些书信遗书,每敲击一次键盘就
如同敲心一样的阵痛,泪水不时的滴落到键盘上,多么可贵可爱的战友,多么可敬的共
和国的英雄,你临死时还想到的是祖国,人民,我看到了你们的伟大,你们是共和国真
正的英雄,你们是祖国的骄傲,你们的音容永驻,你们永远年青,你们永远活着,你们
永远活在战友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你们亲人们的心中。
在战争中有些战友与我一样有幸活着回来了,但我还是把他们中的部份书信日记诗歌选
录在这里,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共和国的军人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那么一种伟大的精神
和思想境界,这些书信日记与烈士
c*********d
发帖数: 9770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verde (没有你成),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胡志明《狱中诗抄》——包子可能不知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6 19:25:05 2015, 美东)
包子读完胡志明的诗,回头把薄熙来毙了
m*********g
发帖数: 11102
6
来自主题: _TheGate版 - 天安门诗抄选(一)
天安门诗抄选(1976年4月):满江红
满江红
天亦垂泪,是人岂能泪不挥?
纪念碑,花圈林立,挽联素围。

灰撒江河涛澎湃,骨落青山峰崔巍。
功勋卓、永垂青史册,壮经纬。
继遗志,铭教诲,辨真伪,识妖鬼。
与贼决斗,勇弃安危。
痛吊犹觉公健在,光辉榜样育新葵。
亿万众与你肝胆照,英灵慰。
m*********g
发帖数: 11102
7
来自主题: _TheGate版 - 天安门诗抄选(二)
天安门诗抄选(1976年4月):水调歌头
少壮扶老弱,街市倚栏杆。
万民敬肃哀泣,不知北风寒。
恸悲震天撼地,灵车驶动何忍,轧碎我心肝。
求阻挡不住,恨哉八宝山!
声已嘶,泪流尽,哭苍天。
长安道上西驶,一去不复还。
怎忆当年载舞,曾迎宾友元首,此路仰慈颜。
何处寻总理?忠魂遍山川。
v*x
发帖数: 4785
8
来自主题: _TheGate版 - 天安门诗抄
这诗抄曾经贴过
p*****e
发帖数: 7299
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1976年的纪念周***的四五运动
三十年了!当年出生的孩子如今也已进入而立之年。
二十世纪下半页那个丙辰清明节无疑已载入历史。因此,时光虽然过去三十年,对
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清明时节”,我们还是不能释怀,更无法忘记。
笔者清楚地记得,屋中存放的应该有1976年清明节前后的《人民日报》,可在
写这篇文章时还是没翻到。但我毕竟在屋中还是翻出了自己保存的一些近三十年前的旧
报,而从其中几张发黄的报纸上又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看见那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清明时
节,看见天安门广场当年那场空前绝后的“四五”运动的情形。
现在我们都知道,三十年前引发那场“四五”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四人帮”当
年操纵上海《文汇报》对刚逝世不久的周恩来***的攻击。除此之外,当年清明节前夕
,“四人帮”多次发出通知,阻止群众去天安门广场悼念周***,还说清明扫墓是“四
旧”。可这伙人万万没想到,就是他们那几篇文章加上不许人们去广场的做法,居然在
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悼念周***的运动,并且“引火烧身”,成千上万的群众在悼
念周***的同时,也对“四人帮”一伙进行了愤怒的声讨。
过来者或许还记得,粉碎“四人帮”后人们...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8 11:10:22 2017, 美东)
2017-01-24历史树 WeChatID lishishu888
Intro
这世间,没有哪一棵树比历史树更繁华。
历史树下,别说你看尽繁华。还没关注此号?很简单的,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后即可
加关注:
来源:网络
清王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公元1711年,1735年即帝位,翌年改年号为乾
隆。乾隆帝享寿89岁,在位60年加上3年太上皇,可称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高,在位时
间最长的皇帝了。
乾隆承其祖康熙、其父雍正的余绪,仗全盛的国力,平定边疆,为我多民族国家的经济
发展作出过贡献,史称“康乾盛世”。
文坛上关于记述乾隆的野史、文章很多,特别是近年来“戏说”的电视连续剧广泛传播
,把乾隆开明宽厚、风流倜傥夸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本文专写乾隆残酷制造文字狱,
以便读者真实地了解这位爱新觉罗·弘历。
文字狱腥风血雨之举例
乾隆自称“朕一...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2017-01-24历史树 WeChatID lishishu888
Intro
这世间,没有哪一棵树比历史树更繁华。
历史树下,别说你看尽繁华。还没关注此号?很简单的,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后即可
加关注:
来源:网络
清王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公元1711年,1735年即帝位,翌年改年号为乾
隆。乾隆帝享寿89岁,在位60年加上3年太上皇,可称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高,在位时
间最长的皇帝了。
乾隆承其祖康熙、其父雍正的余绪,仗全盛的国力,平定边疆,为我多民族国家的经济
发展作出过贡献,史称“康乾盛世”。
文坛上关于记述乾隆的野史、文章很多,特别是近年来“戏说”的电视连续剧广泛传播
,把乾隆开明宽厚、风流倜傥夸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本文专写乾隆残酷制造文字狱,
以便读者真实地了解这位爱新觉罗·弘历。
文字狱腥风血雨之举例
乾隆自称“朕一书生皇帝耳”,这是不错的。他自幼聪明伶俐,6岁就学,在名儒指导
下,饱读诗书,深得其祖康熙的欢心。康熙弥留之际,之所以传位给胤祯(雍正),一
个重要原因,是想在胤祯之后传位给爱孙弘历。
乾隆自幼爱好文学,一生写诗四万余首,可称亘古少有。可惜的是,他...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2099
12
听了一个韩钢的讲座
他说11届3中全会之后
权力就已经从华国锋转到了邓小平手里
之后的重大决策都是邓小平作出的
但是我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就是天安门诗抄
里边的内容以歌颂周恩来为主
但也有很多“英明领袖华国锋”之类的字样
而且里面还有“垮了刘记黑店,倒了林氏贼窝”
也就是说当时刘少奇也并没有平反
既然是天安门诗抄,那肯定是给天安门事件平反之后的事情
而天安门事件就是三中全会平的反
按这个事件来算,三中全会之后,还有一段时间
华国锋应该还是在神坛之上的啊
d*******p
发帖数: 1559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0里长街送总理
小时候家里有本《天安门诗抄》,这些都看过。自2012年3.15以来,在网上看到的挺薄
诗词,质量上已经超过了天安门诗抄。
c*********d
发帖数: 9770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天安门事件真相——把“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3 12:25:06 2019, 美东)
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1日第1版
本报记者
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天安门事件昭雪平反了!
天安门事件根本不是什么“反革命政治事件”,而完全是革命行动。这是人民的结论,
历史的结论。真理战胜了邪恶,被颠倒了的历史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这是华主席为首
的党中央领导我们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是坚持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社曾经被“四人帮”篡夺了领导权,成为他们制造反革命舆论的一个重要工具
。天安门事件前后,“四人帮”及其心腹利用《人民日报》搞了许多假情况,造了许多
谣言,上欺中央,下骗群众,对导致天安门广场流血事件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他们在
四月八日抛出的题为《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报道,歪曲事实,诬蔑群众,
陷害邓小平副主席...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天安门事件”平反真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47f1d0100awc6.html
小武巢 http://blog.sina.com.cn/wufafu 2008-10-22 23:40:49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新闻稿,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
头条刊出。这条新闻稿的标题,主要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许多同志为争取天安门事件平反作出了很大努力。从1976
年10月起,到1978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达两年的过程。上述新闻的发出,只是
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标志着人们奋斗的目标得
到了实现,并为国内外所周知。
发出这条新闻,是当时的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和《光明日报》
总编辑杨西光三人商定和操作的。我只是投了一张赞成票,是此事的少数知情者之一。
由于此事的真实经过至今社会上仍不清楚,而且我见到有关文献的记载与我所知道的实
际情况不尽符合,故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前夕,我认为应尽一个历史见证人
的责任,把自己所知道的事实真相写...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6
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1日第1版
本报记者
全国人民十分关心的天安门事件昭雪平反了!
天安门事件根本不是什么“反革命政治事件”,而完全是革命行动。这是人民的结论,
历史的结论。真理战胜了邪恶,被颠倒了的历史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这是华主席为首
的党中央领导我们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是坚持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
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伟大胜利。
人民日报社曾经被“四人帮”篡夺了领导权,成为他们制造反革命舆论的一个重要工具
。天安门事件前后,“四人帮”及其心腹利用《人民日报》搞了许多假情况,造了许多
谣言,上欺中央,下骗群众,对导致天安门广场流血事件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他们在
四月八日抛出的题为《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报道,歪曲事实,诬蔑群众,
陷害邓小平副主席;其后又利用这一事件,大作文章,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妄图打倒从
中央到地方一大批党政军负责同志,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犯下了大罪。人民日报广大职工
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揭发了他们在天安门事件中犯下的大量罪行。现在,天安
门事件平反了,人民日报职工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同时也深感有责任把被颠倒的
天安门事件的真相公之...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3091
1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缅怀人民领袖江主席打油诗比赛
以后谁搞个海外爱国诗集,这些够水平被收录了,给以后的孩子们看,就象当年那个天
安门诗抄什么的。
j**n
发帖数: 13789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lon 讨论区 】
发信人: zhangfance (fan), 信区: Salon
标 题: 毛泽东为什么对皇军千恩万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3 02:47:44 2010, 美东)
王令隽:毛泽东为什么对皇军千恩万谢
发布者 guzheng 在 10-11-02 08:15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王令隽·
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伊妹儿,问起毛泽东和日本人的几次谈话,希望我回复。我觉
得这个问题值
得在大一点的范围里讨论,所以想借《华夏文摘》一角谈谈看法。以下是伊妹儿原文(
有点删节以护
隐私):
Hi Dr.Wang,
Would you like to respond to this?The
sender
is a respected person whom I got to k
now in
Beijing in 1990.
Thanks.
1961年1月24日,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黑田寿男等人时谈话:“日本
皇军过去... 阅读全帖
M*******o
发帖数: 632
19
胡耀邦与西单民主墙--(反思中共之十二, 转自沙龙版)
胡绩伟 2004年
今年四月十五日,是胡耀邦同志逝世十五周年。1999年耀邦逝世十周年时,我写了
一篇《胡耀邦与人民日报》。今年,我的神魂中不断闪现出耀邦的身影,引起我的反复
深思。说心里话,在我接触过的党的高层领导人物中,像胡耀邦那样胸怀广阔、容异纳
谏、敢做敢当、真心为国为民的人是不多见的。可以说,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届最高领袖
人物中最具有群众观点和民主精神的一位。
关于我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已经写过很多。主要是从他开始领导平反冤假错案开始
,在这以前的事,比如他在西单民主墙时期的事迹,就没有提到。据我从他去世以后所
看到的有关他的情况,关于这段事迹的描述也不多见,因而这篇纪念文章,我专门回述
他在西单民主墙时期的情况和思想,以填補这段历史的空白。
总的说来,胡耀邦在这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对西单民主墙是密切关注、热情支持
和尽力引导的。

西单民主墙的由来
首先应当说明,西单民主墙的诞生以及当时所处的国内形势。
1979年2月15日,参加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的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荣康和政策
研究室的主任余焕春,在会议上作了... 阅读全帖
b*****t
发帖数: 9671
2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新编中小学课本将增加革命故事
新编中小学课本将增加革命故事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革命历史,因此新课标强调了要加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曾一度减少的革命故事又将增加,这意味着,在总量控制的
基础上,增加了革命诗抄、革命文章,将挤占童话、外国文学等内容。
p*********w
发帖数: 23432
21
维权网:敏感词律师刘士辉首度讲述被关押期间遭受的酷刑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维权网信息员齐迹报道)今年2月25日被广州警方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抄家、
监视居住的敏感词律师刘士辉,于6月12日以“取保候审”(无限期)的方式被从广州
遣送回内蒙老家。两个多月以后,刘士辉律师首度打破沉默,公开讲述了自己在被羁押
期间的遭遇。
被羁押期间情况
据刘士辉律师陈述:2月25日凌晨两点许,警方砸门进去,一扇铁门被砸成了麻花状。
同时被抄家,一间房被翻了个底朝天,当场抄走了电脑、书籍、光盘、案卷、六四诗抄
、U盘、MP5、手机、股票机等物。
2月25日当晚,广州警方就宣布以“煽颠”的名义对我进行“监视居住”。
被抓后昼夜突审,连续五天不让睡觉。直到我一头栽倒在床上,医生量过血压后,才获
准睡觉。此时,我的裤子几乎已脱不下。被抓后第一次脱裤子,我发现受伤的左腿肿得
有原来的两条腿粗。
除了审讯,日常所能做的就是绕圈踱步了。108天,步行了从广州到北京的距离,坐牢
步行五千里。
当时我一再申明老婆是外国人,不懂中文,请不要难为她,如果一定要带走,请出示有
关法律手续。但在没有相关手续的情况下...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2
7月23日晚,北京大兴。一场口角引发的矛盾,夺去了一个无辜女童的生命。
这个脆弱的生命才两岁,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而这一切都在那辆白色现代轿车前戛然而止。而摔死女童的韩磊也迅速成为了世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会如此暴戾?
在追访其家人和朋友后,记者发现,善和恶有时就像被掷到地上的硬币,露出哪一面,也许仅仅取决于偶然,也许取决于人性的偏向。
大院童年
那时父亲很少回来,家里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韩磊说长大后要去当警察
1974年6月26日,韩磊出生在北京的航天部大院里。韩磊的父母都是航天部的普通工人。母亲是航天部下属某厂的修理工,父亲是该厂的木模工。为了响应“三线建设”政策的号召,韩磊父亲远赴四川,一走就是12年。韩磊在母亲和姐姐的庇护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比韩磊大三岁的张国新,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之一。“我们住楼上楼下,最喜欢玩的是‘攻山头’和‘警察抓小偷’”。张国新至今还记得,儿时的韩磊最喜欢扮演“警察和解放军”。大院子弟常常聚在一起,玩游戏,打群架。而据比韩磊大三岁的姐姐韩彩英回忆,弟弟总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警察,家中抽屉里放着好多他收...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3
7月23日晚,北京大兴。一场口角引发的矛盾,夺去了一个无辜女童的生命。
这个脆弱的生命才两岁,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而这一切都在那辆白色现代轿车前戛然而止。而摔死女童的韩磊也迅速成为了世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会如此暴戾?
在追访其家人和朋友后,记者发现,善和恶有时就像被掷到地上的硬币,露出哪一面,也许仅仅取决于偶然,也许取决于人性的偏向。
大院童年
那时父亲很少回来,家里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韩磊说长大后要去当警察
1974年6月26日,韩磊出生在北京的航天部大院里。韩磊的父母都是航天部的普通工人。母亲是航天部下属某厂的修理工,父亲是该厂的木模工。为了响应“三线建设”政策的号召,韩磊父亲远赴四川,一走就是12年。韩磊在母亲和姐姐的庇护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比韩磊大三岁的张国新,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之一。“我们住楼上楼下,最喜欢玩的是‘攻山头’和‘警察抓小偷’”。张国新至今还记得,儿时的韩磊最喜欢扮演“警察和解放军”。大院子弟常常聚在一起,玩游戏,打群架。而据比韩磊大三岁的姐姐韩彩英回忆,弟弟总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警察,家中抽屉里放着好多他收...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4
本土诗人吴丹诗词书法集问世,他将重庆方言融入古体诗创作
吴丹
“饿了很恼火,胀起又难过,肚子莫怪我,全是嘴的错”……近日,本土诗人吴丹诗词书法作品《吴丹诗抄》出版,他将重庆方言写进了白话古体诗中。接受重庆晨报记者专访,吴丹说,“人生两物不可缺,一是肉香,二是书香”。
吴丹:写古诗无须遵从平仄
吴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基本赋闲在家,写诗养鸭,“我提倡简单生活,写诗也是这样。虽然爱写古体诗,但我觉得只须遵循古体诗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就好,大可不必为严格按平仄框架等繁复要求所困,有真情实感就好”。
“虽然中学时才写诗,但我很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接触了大量古体诗。如果我们再用与古体诗一模一样的要求来创作,阳春白雪,受众有限,起不到文学应有的作用,哪还有啥意义?文化要传承,也得开拓创新,才能为后人开路。”而用方言入古体诗,就是吴丹的一种创作实验,他把不少重庆言子写入诗中,比如“刚才剃完头,飞来一只蜂……一掌拍下去,蜂死脑壳空”(《赋闲》),“自为薄裙身上穿,不男不女人皆厌,凉爽防蚊自安逸,笑死他人我何干”(《自嘲》),“饿了很恼火,胀起又难过,肚子莫怪我,全是嘴的错”(《贪食》)……
黄济人:是个低调好耍...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25
扮演一个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角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想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答主应该有四位:赵薇,六小龄童,欧阳奋强,和已经去世的陈晓旭——只要每年暑期电视台坚持不懈地重播老版《红楼梦》《西游记》《还珠格格》,他们中的每一个就都没有办法走出各自的那一个角色。
而这几个人中,又属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最为极致。当人们提到这个国家最著名小说的女主角时,往往第一时间脑补的是扮演者陈晓旭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极有可能将同原著一样成为永恒一般的所在。这是一种巨大到令人心生恐惧的能量。犹如扮演者的生命被封印进入了那个角色里,再也没办法逃脱。
陈晓旭第一次进入“林黛玉”的角色,不是在拍戏后,而是在更早的少年时代。51年前的今天,陈晓旭出生于辽宁鞍山。她曾经喜欢过芭蕾,后来迷上了文学。母亲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她最喜欢的书是《简·爱》、《悲惨世界》和《红楼梦》。她在日记本上,摘抄林黛玉的诗句和判词,总觉得自己和这个书里的女孩有一些相似。
14岁时,文青少女陈晓旭发表了第一首诗《我是一朵柳絮》。4年后,这首诗出现在一张照片的背后,而这张照片又和一封自荐信一起出现在87版红楼梦总导演王扶林的手里。那时候,筹备多时的...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6
这很无聊。
腊肉又不是专门填词的。
《天安门诗抄》里,狗屁不通的比比皆是。
s***a
发帖数: 2141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送瘟神
选自《纪念堂诗抄》?
m****5
发帖数: 1131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揭秘:江青被捕后曾被群殴
揭秘:江青被捕后曾被群殴
作者:施维鉴
江青被隔离审查时曾经遭到前工作人员群殴
毛泽东毕生两大走狗,一个是江青,一个是汪东兴。毛泽东死后所谓抓捕四人帮的宫廷
政变中,汪东兴抓了江青,多少有点“狗咬狗,一嘴毛”的感觉。
“四人帮”被捕后,汪东兴顺利成章地成立了一个审查“四人帮”的专案组。专案组的
成员,还是当年批斗邓小平的那些人。汪东兴自己日理万机,没空亲自“审查”,因此
负责对江青等人审查的,是当时的中办副主任李鑫。李鑫原来是康生的秘书,“文革”
期间一直在康生身边工作,不仅替康生做过不少坏事,也学了许多康生式的阴谋诡计。
但是那个时候,汪东兴对李鑫非常信任,一直把他当作左膀右臂使用。事实上,汪东兴
和李鑫在对待邓小平的态度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认为不能再次启用邓小平,否则这
个人一定会翻案。一九七六年四月汪东兴曾经对中央专案组有个指示,指示中说:“现
在要集中力量批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对敌人不能宽大。…… 现在有的案子要重
新考虑,搞造谣的要追查。邓小平为什么搞翻案?因为他儿子在北大跳楼自杀,他能不
仇恨?”邓小平和汪东兴之间不共戴天之仇,就源于此。
隔离审查 株连无辜
汪东兴用...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西单民主墙 维基百科
西单民主墙主要指的是1970年代北京西长安街和西单北大街交会处,西单体育场的约2
米高、100米长(也有一说是200米左右)的宽阔围墙,上面张贴着许多不同政见的大字
报。民主墙被视为中国民主运动的开端。其发挥宣传政治自由与民主化的短暂自由时期
被称为“北京之春”。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民主墙的形成
■1.2 结社、民间刊物、游行
■1.3 取缔
■1.4 被逮捕的各地民主墙骨干
■1.5 胡耀邦态度
■2 民主墙的主要活跃人物和组织
■3 评价
■4 参考文献
■5 参见
历史民主墙的形成
“民主墙”的形式源于文革时期的大字报,即民众在公众场所张贴文章,表述某种政治
主张或心声。1977年,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时,在天安门广场的“毛泽东纪念堂”工地围
墙上出现一些悼念周恩来的大字报,和一些民间上访状的大字报。后来该围墙因工程竣
工被拆除,人们就把大字报转移到北京市西单东北角的墙上。
1978年9月11日,“文革”中被停刊多年的《中国青年》杂志复刊。但复刊后的第一期
便被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下令查禁。查禁的理由是:1.刊物中登载
了一些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0
杜车别 由满清禁毁书籍的丰功伟绩说开去
新浪历史论坛
作者:杜车别
最近看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里面摘引清王芑孙《洴澼百金方》序中的
一段话,觉得有点意思,摘录出来让大家一起看看
“自朝廷开四库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慎
,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烧之。比岁
兵兴东南海隅,忧患日出,士大夫习享承平,仓皇迷闷,欲访寻曩碟以为前事之师,而
书之有者无几。呜呼!……”
我常听见有人为清朝文化专制辩护说,前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文化大革
命,所以满清也并不特别值得谴责,甚至无足道。其实这是不确的。
第一,从维持的时间来说,满清的文字狱,对文化严厉摧残百年有余,这一
点,无论焚书坑儒还是文革都不能与之相比,一长一短,后果便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从压制的规模广度程度上说,也有差异。
记得鲁迅曾经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为秦始皇叫过屈,说秦始皇虽然烧书
,但技术科学方面的书籍是保留的,而且也有容纳博采别国思想的气量,所针对的仅仅
是一披泥古不化的儒生和骗人的方士而已,所以和德国纳粹的焚书是有本质区别。
至于文革,把某某书批判成... 阅读全帖
p**j
发帖数: 293
31
溥仪在生活中是很不幸的人。他说:“每次结婚都是看看照片就订了,不是自愿。婉容、文绣给我留下的回忆,是整天吵吵闹闹,一点儿感情也没有。最终文绣在天津跟我离了婚,1953年在北京去世。但我见到他哥哥时,还是说过我对不起她。娶婉容,那是在相片上画了个圈儿,由此与她结了缘也结了怨!后来她惨死在狱中。以后娶谭玉玲,我对她很满意,但被日本人害死了。我虽然先后正式结婚3次,娶过4个妻子,但都不曾有过爱情和夫妻生活。她们是我房子中的摆设,是名义夫妻。她们的遭遇都悲惨可怜,都是牺牲品!最后结婚的李淑贤,是个医务工作者,同情我,也了解我,可是我年岁大了,不能尽丈夫的义务了。我对不起她呀!”
杜聿明说:“你是妨人精,妨老婆,看看你连连妨死了几个?”
溥仪说:“我命不好,运气也坏。”
杜聿明说:“你当了皇上还运气不好?还要当什么才算好?”
皇帝说:“就是当了皇上才倒霉的呀!3岁,不懂事的孩子就被人耍弄,当木头人玩儿了……多苦哇!”
皇帝又说:“我娶的李玉琴是东北人,大葱嘴,辣椒心,好厉害呀!”
杜聿明说:“这话可不对,沈醉娶的也是东北人,人家可是个贤惠善良人哪!要不你们看看这伙人,就数沈醉身体精神都好,看沈醉...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2015-08-28 11:57:10
几十年来,1959年庐山会议史料文献浩如烟海,各界公认李锐著《庐山会议实录》贡献
最巨。湖南教育出版社在1989年那个特殊而敏感的年代推出李锐所著《庐山会议实录》
,不仅填补了再现庐山会议这段真实历史的空白,还让世人见识了湖南出版人敢为人先
的胆略。此书发行以后被抢购一空,随即被禁。
查了一下好像回首论坛还没有这个资料,网络上也没有在线阅读版本。把我的PDF转成
文字,换行没有换好,大家将就着看吧:)
前言
1959年的庐山会议,已经过去
30多年了。
庐山之变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至深且巨,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
践从此升级,引入党内,直到中央领导层,终于导致十年动乱的到来。
1980年秋,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稿时,
关于庐山会议,我曾作过一个较长的发言(《简报》刊出两万余字)。当时
就有中央领导同志催我,将这段史实尽快详细写出,否则,许多真相后代
难以弄清。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自己也觉得义不容辞。但由于工作繁忙
及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现在利用在青岛消夏的时间,将已经收集和
整理过的资料编写出来。...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3
毛泽东打倒刘少奇 打着反政变的旗帜搞政变
大中小2016-01-27 20:44:54
多维历史
中共中央的516通知和林彪5月18日讲话,奠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文化大革命的
目标是打倒刘少奇,而刘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按
照宪法程序产生的国家元首。绕开宪法,绕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军队支持的群众运
动废黜国家元首,这本身就是一场政变。毛泽东和林彪是打着反政变的旗帜搞政变。本
文摘自《红太阳的陨落》,作者辛子陵,书作坊出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
在1966年4月杭州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彭真、罗瑞卿、陆定
一、杨尚昆问题,被扩大进来的人都有表决权。毛是想把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力
、关锋、戚本禹等“左”派干将弄到会上示威。刘少奇强调党内人事变动必须经中央全
会通过。如召开中央全会,毛泽东不一定能取得多数的支持。毛觉察到这一点,所以坚
持不开中央全会。不让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毛紧紧抓住林彪,抓住军队
,决心必要时“枪指挥党”挽回颓势。抓军队主要是拉林彪,建立毛林联盟,以压住政
治局常委、政治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张凯帆回忆录
毛泽东为何痛批张凯帆?
作者:马双有
摘要: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怒斥张凯帆是“投机革命”“混入革命队伍”,是
不合事实的。他和五烈士一样,都是坚强的革命志士
 宋代,安徽出了个包青天;现代,安徽出了个张青天。
张青天就是张凯帆。1959年7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的张凯帆,以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民请命,毅然解散了无为县的公共食堂,在庐山会议上,被最高领
袖毛泽东将他和彭德怀绑在一起一阵痛批而青史留名,誉满神州。
但是,古代的包青天在舞台上频频亮相,光彩照人,刚正不阿形象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而现代的张青天却被压在深山,埋进尘埃,至今许多人竟不知“张凯帆”为何许
人也!
我认识张凯帆是通过教高中课文时认识的。高中课文有一篇鲁迅歌颂左联五烈士的
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考书在介绍左联五烈士为革命英勇就义的事迹时,总
要提到五烈士的狱友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这首诗以火一样的激情,热烈歌颂了五烈士献身革命、壮志未穷、英勇牺牲、精神
不灭的高风亮节;作者是赞美五烈士的,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学习五...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8422
35
盘点西南联大的那些牛人
作者:佚名
在联大的师生名录里,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
猷、杨振宁、李政道、闻一多等人的名字赫然其中。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
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
172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李政道)。
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下面,新闻
君就为你介绍西南联大的十大人物。
建筑学家梁思成:“无奈”设计茅草房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微因夫妇也到了昆明,梅贻琦决定请梁思成夫妇为
西南联大设计校舍,梁思成夫妇欣然受命。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理由是西南
联大拿不出那么多的经费。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
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
半年以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满了西南联大的校园空间,人们根本无法相信
,这些低矮简陋的茅草房,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亲手设计的。
可几十年以后,正是梁大师当年亲手设计的茅草房里,走出了一群穿红泥巴草鞋的
孩子,他们登...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16824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周总理是好人还是坏人???
没铁杆当初天安门诗抄哪来的?当时四人帮在台上,老毛也还没死,政治气氛极度不利
的时候还这么多人跑出来。周只不过是低调而已,从来不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搞事,不是
他没有势力。
S*********g
发帖数: 24893
37
西单民主墙
西单民主墙主要指的是1970年代北京西长安街和西单北大街交会处,西单体育场的约2
米高、100米长(也有一说是200米左右)的宽阔围墙。民主墻被視為中國民主運動的開
端。其發揮宣傳政治自由與民主化的短暫自由時期被稱為“北京之春”。
“民主墙”的形式源于文革时期的大字报,即民众(不排除有官方背景的人混在“民众
”队伍中)在公众场所张贴文章,表述某种政治主张或心声。但在内容上,民主墙上出
现的(尤其是运动中后期出现的文章)更像是民众(其中最有分量的似乎还是一些知识
分子)真正独立思考的声音,而非文革时期那种被官方煽动导向的无意义口号。
1978年9月,“文革”中被停刊多年的《中国青年》杂志复刊。但复刊后的第一期便被
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下令查禁。查禁的理由是:1.刊物中登载了一
些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的诗抄,有为“反革命事件”叫屈的嫌疑;2.杂志里没有登载
毛泽东的诗词;3.杂志里没有登载华国锋的题词;4.有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要破除“现
代迷信”,即破除对毛泽东的迷信——这在当时是极具震撼力的观点,也是刊物被禁的
最主要原因。
11月15日左右,有人把已被查... 阅读全帖
w********l
发帖数: 11447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818WSN的小姨子情结
民运的学生虽然烂,但不要和天安门事件的学生们相提并论。魏78年民主墙才开始装
b的。魏这种人垃圾人也够资格参加天安门诗抄吗?他看得懂吗?
w********l
发帖数: 11447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和邓也许都是天授中华的
拉倒吧。 小平没威望, 周为啥竭力要邓接任总理抓经济?等没威望,为啥文革后期,
那么多人呼吁小平上台,比较著名的事什么天安门诗抄时间吧。
老邓军政经济都搞过的人,陈云和那些元帅更老邓比差多了。别忘了,老邓当初也是要
被授元帅军衔的。
w********l
发帖数: 11447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一群wsn,围着个女人转
哈哈哈哈哈,我也想说这一句的。可惜,被老将把这么优美的词曲解成淫秽诗抄,搞得
我都不好意思亵渎老毛的佳作。
r********n
发帖数: 7441
41
你可能没听说过四五运动,还有天安门诗抄之类(不是6.4那种狗血型的)
d*****l
发帖数: 8441
42
【摘 要】“忠实性”原则是诗歌翻译中的基本原则。本文从一首英文诗"On M
onsieur’sD ep a rtu re"入手,选取了黄杲 先生和吕志鲁先生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
笔者认为吕译优于黄译,其原因在于黄译只忠实于原诗的形式,而吕译忠实的是原诗的神
韵,由此笔者得出结论: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忠实”并非亦步亦趋,追求“形似”应以“
神似”为前提。 “On M onsieur’sDeparture”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首英文诗歌,它的作
者是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王伊丽沙白一世(1533-1603)。四百年前的这位英国女王
命运坎坷,曾陷入死囚的绝境,最终凭借其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摆脱困境并登上王位;她才
智过人,在她的治理下,英国在16世纪下半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并为日后“大英帝国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仰和爱戴的君主,却终身未嫁,
在感情上饱受压抑。这首诗即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的呐喊,通篇都反映出作者内心矛盾
的碰撞和情感世界的苦斗,感情深挚,描写细腻,是英文诗歌中的一篇佳作。现将原诗抄
录如下:O n M on sieu r’s D ep a rtu reI... 阅读全帖
c***l
发帖数: 238
43
郁彬,北大数学系84年毕业,她外祖父是郁曼陀,郁达夫的长兄
伯克利统计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校长”教授(2009-2012统计系系主任)
世界数理统计学会下任主席
President-Elect, Institi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MS), 2012-13
郁曼陀,法官,爱国志士,被日本人暗杀。
郁华[1](1884—1939 ),即电视剧《剑谍》中郁国华的原型。字曼陀,又字庆云,小名
莲生,浙江富阳县富阳镇满洲弄(今达夫弄)人。父早丧,靠寡母摆摊和几亩薄田维持生
计。自幼聪慧好学,十六岁参加杭州府道试,得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1905年考取浙
江省首批官费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法政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
。1910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外交部工作,1912年考取法官,任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兼
司法储才馆及朝阳大学刑法教授。1929年调任大理院东北分院推事,司法部科长,最高
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
九一八事变前夕,日寇通知郁华不得擅自离沈,另有要职委任,他化装逃回北京。1932
年至上海,任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兼...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555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革末期是否存在周邓合流?
1. 1976年3月5日,上海文汇报文章中出现了“党内那个最大的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
今不肯悔改的走资派扶上台”。
这句话直接引发了南京上海地区的悼念周恩来的活动,普遍认为是攻击周恩来支持邓小
平。维基上说这句话是被误读了,但是也没指出这句话如果不是映射周,是什么含义。
上海是四人帮的老巢,按理说这样的话应该是四人帮的授意。如果是四人帮的授意,又
是针对总理的,那么就说明在四人帮眼里,周邓是合流的。
我还记得天安门诗抄里有“三月五,妖风起黄浦,攻击总理真露骨”的句子,就是针对
上面的这段话。
2. 周恩来在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把邓小平叫到身边,用很大的声音说:“这一年多的
工作证明,你比我强的多!”
这句话显然不只是说给邓小平听得,叶剑英王洪文张春桥等人都在场。这可以被解读为
周恩来在用最后的力气力挺邓小平,但也可以理解为周恩来向邓小平委托自己的身后之
事。
s**********e
发帖数: 33562
45
被读者指出自己的谬误后,恼羞成怒?哈哈。
c*********d
发帖数: 9770
46
这怎么是他的谬误?
他不过是直接抄了雕像本身的文字而已,无非就是他轻信罢鸟。
可是共产党把活到60年代的人写的诗当成40年代就死掉的“烈士”写的诗宣传,无论如
何也不能说是“轻信”吧?
还有,那些“革命历史歌曲”,比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浏阳河》、《十送红
军》、《八月桂花遍地开》什么的,都是50-70年代的创作,偏要骗大家说是20-30年代
创作的,那就更不是轻信,而是诈骗了。
a**********u
发帖数: 28450
47
哪个国家不这样?大哥别笑话2哥。
A****s
发帖数: 932
48
这个更本不是谎言吧,对哈佛稍微了解一点的都知道。这只能算轶事。
T**********e
发帖数: 29576
49
关于《晋察冀日报》的一则误传
作者:王晓岚
有一天晚上,北京一位同志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看到过《晋察冀日报》上关于
王二小的报道,我说没注意过。他说他已经翻遍了1942年以前的《晋察冀日报》,就是没
有找到有关报道。放下电话后,我便向社科院专门研究晋察冀文艺的同志打电话请教。
他立即回答说:是先有的歌,歌词作者方冰在一次座谈会上曾经专门谈到过这首歌的创作
过程。我又打电话转告给了北京的那位同志。
事情本应至此就结束了。但近来关于《晋察冀日报》曾经在一版报道过王二小的
事迹的说法,却在网上沸沸扬扬,很多报纸也卷入其中,无一例外地报道说:王二小牺牲后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
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鉴于其影响之广泛,深感有更正的必要。
一、对于误传的追踪:
报纸上关于《晋察冀日报》曾经报道过王二小事迹的说法,较早的文章有王兴农先
生分别发表在1997年10月17日《河北日报》和同年11月8日《光明日报》的《寻找二小
放牛郎》、《寻找王二小》。两篇文章均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儿
童部长兼任边区童子军...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 阅读全帖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