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顾曼桢
1 (共1页)

发帖数: 1
1
新版的《半生缘》里居然是蒋欣演顾曼桢,这个形象真的符合吗,我倒是不怀疑蒋欣的
演技,自从看到了《甄嬛传》里霸气的华妃,就已经确定蒋欣是演技派的了,本身她也
不算特别漂亮的女演员,所以不是靠脸吃饭的。
然而这次让她演比较弱的顾曼桢,真的合适么,这个电视剧版本的《半生缘》以前是林
心如演的顾曼桢,抛出去人品和演技,就说形象吧,林心如是比较文静弱女子的那种,
还算是符合顾曼桢的人设,而蒋欣就有点太大只了,也比较壮,给人的感觉是不弱的。
况且里面有顾曼桢被自己的姐夫祝鸿才强暴的戏,当时的祝鸿才也不过是个被酒色搞得
比较虚的中年男人,蒋欣这样的女强人又有如此霸气侧漏的气场,要是反抗的话,这姐
夫还能得手吗?表示怀疑啊。。
我还没有看到蒋欣是怎么饰演顾曼桢的弱,所以现在下结论似乎有点早,但是演员会根
据人设来选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让一个外形完全不符的人去演一个角色,
比如让赵丽颖去演杨贵妃或者武则天,那就没法看了,演技再怎么也难以弥补形象上的
落差。
所以现在对蒋欣的顾曼桢有点担心了,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发帖数: 1
2
lol
不一样的顾曼桢
l*******r
发帖数: 39279
3
笑死了
担心姐夫不能得手。。。
看过电影版,吴倩莲演顾曼桢,黎明演沈世钧
o***s
发帖数: 42149
4
不知道大家还记的《半生缘》不,当年梅艳芳吴倩莲版本的顾曼璐顾曼桢,不知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经典!哪怕现在再看剧照,都依然觉着经典!
然而这部经典剧最近要被翻拍了,顾曼桢顾曼璐分别由刘嘉玲和蒋欣来主演,都是高颜值高演技的演员,内心免不了有了小小的期待。
可是在最近网友拍到的路透照来看,却是大失所望。饰演妹妹顾曼桢的蒋欣这身打扮也是一言难尽。虽然大家都知道蒋欣很胖,但在剧照中穿成这样,还有没有一点美感了。
而且看蒋欣耸拉的表情,哪里是美丽清纯的顾曼桢!
其实蒋欣也都还好,变化最大的是刘嘉玲。刘嘉玲在这组路透照中,在大家口里简直变成了大妈了!
蓝色旗袍贴头卷发的刘嘉玲站在楼上,甚至有网友直接留言说还以为是西门大妈呢!
但是细看她的脸也还好,不像梅兰芳那样美貌,但是人家有演技,希望演技上会让大家眼前一亮吧!
只是,刘嘉玲这才多久没见就已经变了这么多了啊!记得前几天刘嘉玲还穿着性感的抹胸裙走红毯呢!
那个时候脸色红润肤若凝脂的,非常年轻啊!十几天的模样,现在差别竟这么多,难道是因为粉色衬托肤色吗?

发帖数: 1
5
陈忠实和王安忆是当代中国第一流的长篇小说家,两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白鹿原
》和《长恨歌》均获中国官方的“茅盾文学奖”(性质与当年苏联的“斯大林文学奖”
略无二致),其中王安忆以作品产量丰硕而令读者瞻目。
论性别,陈忠实男,王安忆女。论年岁,陈忠实生于1945年,王安忆生于50年代初
。论写作起步阶段的学历,陈忠实和王安忆都属于中学文凭,但是作为女作家茹志娟的
女儿,她有着家庭氛围的较有利条件。论天资,两人的文学天资均非一流,其中王安忆
略高一些,这体现为讲故事的才能好一些。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这句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叙述痕迹的开头,就是陈忠实《白鹿
原》的开头。不仅开头如此,事实上整部《白鹿原》处处留有这种摹仿的痕迹,这就不
能不让人诟病了。中国小说一旦堕入拷贝外国知名作家的窠臼,就已落第二义,即便跻
身于“经典小说”之行列,也难称伟大作品。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以上这句从作家客观全知角度的鸟瞰式描述,是王安忆《长恨歌》的开头。其用意
很明显:先呈现小说的背景,为主人公王琦瑶的出场搭好...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6
刘嘉玲绝对称得上是八九十年代的女神,要不然也不会吸引到影帝梁朝伟,两人婚后虽然一直恩爱如初,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两人一直膝下无子,好基因没能留下!
前不久刘嘉玲身穿大尺度服装出席某活动,在活动的红毯上大秀性感迷人身材,52岁的她真的是太敢穿!刘嘉玲出席活动,在红毯上穿着了一身性感的蕾丝透明晚礼服。刘嘉玲这件“透视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粉色的蕾丝很是迷人,但是最最吸引人的是这件晚礼服是透明的,让人垂涎欲滴!
网友直呼:我的天!粉色小内内真抢镜。
刘嘉玲虽然年过半百了,但这身材和容颜却保养得非常好,真是风韵犹存啊!
相关阅读
新版《半生缘》首度亮相 刘嘉玲蒋欣无惧选角争议
新版电视剧《半生缘》圈定的主演阵容,曾经让不少人吃惊:蒋欣、郑元畅分别扮演顾曼桢、沈世钧,刘嘉玲则在多年之后重回小荧屏出演顾曼璐。在日前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半生缘》首场媒体发布会上,主演们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在刘嘉玲看来,作为“张迷”的她,如今这个年龄更能理解顾曼璐的悲哀,而蒋欣也自信表示,有扎实的表演,自己也能塑造一版独具风格的顾曼桢。
R*****g
发帖数: 682
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油纸伞下 浪漫如斯
喜欢雨巷诗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朦胧诗《雨巷》,只缘于那一把如诗若梦的油纸伞
。你想,晚雨潇潇,小巷深深,此刻,湿漉漉的青石板小径上默默踟躇着的一把油纸伞
,该是何等的寂寥,怎样的忧伤!那伞沿上滴滴答答的雨珠儿,该是崩溅着大珠小珠落
玉盘般的脆响吧;那伞下的人,该是一袭藏青色的长衫,黑边的圆圈眼镜下,一定有着
一张苍白而年轻的脸。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据传,早在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师傅常在野外作业,妻子云氏心疼丈
夫每逢下雨就要被淋湿,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制作出
一个能遮雨的物品。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东汉时期,出现了以纸做面的“伞”,
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后来古人尝试将桐油涂在伞面上,以达到更好的防水和耐
热的效果,油纸伞正是因此而得名。唐代,安徽宣纸出现并名噪一时,不久便成为制作
伞面的上佳材料。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桐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形成颇具特
色的书画油纸伞。此后,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日益精良,它的使用也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亦能找到有关油纸伞制作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NextGeneration版 - “借种”与“借腹”生子的道德边界
这是30年前发生在我家乡的一件事。村里那位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
子粗又长的“小芳”,嫁给了邻村一个家庭比较殷实的小伙子,小伙子高高的个头,用
当今的话说,就是个帅哥。当时这个“小芳”还不愿嫁这个帅哥,因为他厚实了一点,
但“小芳”的家人一个个劝她说,你要找一个如此富裕的婆家去哪里找?在当时,这家
在乡里是闻名的富户。
按照传统的风俗,先是“看人家”、后是订亲,礼金是最高的,接着他们就是结婚。可
结婚几年,“小芳”的肚子就是没有鼓起来,于是一家人到处求医问药,她的肚子还是
没鼓起来。由于这家人是单传,传宗接代是这个家庭摆在面前的最大事,经过专家多次
诊断是男方有问题,于是他们经过商议,决定“借种生子”,于是这对年轻夫妇就出去
做生意,让“小芳”在外地寻找“猎物”。“小芳”长得漂亮,出外找个这样的“猎物
”其实并不难。过了几年,他们就带回了一对可爱的儿女回来,从此这个家也就算圆满
了。
但是后来的变故却让人感到愕然,“小芳”不再善良了,她与丈夫离婚了,在打离婚官
司的争夺战中,一个孩子也没留给他,她说孩子不是他的种,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他半辈子培养的一对孩子,到头来与他... 阅读全帖
h**c
发帖数: 2890
9
纯情在哪儿?
这篇小说,我看了最生气,简直是一个好女人被命运侮辱的写照。
我看完了,感叹了几次:
像顾曼桢这样自立又坚强的女人张爱玲给她安排那样不幸的一生得多阴暗的心理才办得
到啊!!
h**c
发帖数: 2890
1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读完《十八春》的感受
是:
像顾曼桢这样自立又坚强的女人张爱玲给她安排那样不幸的一生得多阴暗的心理才办得
到啊!!
n**e
发帖数: 1296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张爱玲流逼的地方有两点
王佳芝、王娇蕊、佟振宝、白流苏、沈世钧、顾曼桢不都是?
只是张的人物不讨巧而已,一个个地在时代的风暴中挣扎都显得如此无力。
张胜在语言通透,这个是才气,那些文字,看一遍就会惊叹、记住,
并且会一直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如同唐诗宋词中的那些名句。
张胜在苍凉感、废墟感、荒原感。
张胜在对人情世故的描述上。
o****e
发帖数: 1011
12
作者:张炳钧
很有一段时间,我对喜欢张爱玲的小资们很鄙夷,并且基于自己的道统观念,对
这位曾委身汪伪政权官员的女人(她就是影片《滚滚红尘》的人物原型),我固执地拒绝
阅读她的作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坐在影院里看了这部根据张爱玲原著小说改编的
电影《半生缘》以后,我买了全套的张爱玲作品集。从此沉溺于她,不再微词。
《半生缘》在许鞍华的一系列电影作品里,不像她在新浪潮时代的发轫之作《投奔怒
海》或者步入中年以后的圆融之作《女人四十》那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电影本身的艺术
水准也许有限,不过爱屋及乌,本片既然是我与张爱玲相识的启蒙,便仍然成为我的偏爱
。昨天晚上,我又在沈世钧、顾曼桢、许叔惠、石翠芝的那个世界里魂萦梦绕。
不过长期的观影经验和写手的职业习惯,让我在评论影片的时候,仍然保持冷静的头
脑。在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过程中,我能够看到许鞍华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张爱玲那冷漠
的笔触,被许鞍华转换成一种冷漠的影调。一般人对上海的印象是濡热的繁华,但是许鞍
华却特意选择在上海的冬天拍摄,全片从头到尾淡化了季节的转换,男人们永远裹在厚厚
的风衣里。几乎成为旧上海标志的旗袍,也一次都
i***a
发帖数: 11826
13
嗯,对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八春》这3部小说都拍过电影。
景致、演技、台词。。无一不好,可是三部都仍有那么一丝遗憾。。。
小说里,范柳原看淡了红粉名利,喜欢的,原本是白流苏那一低头的温柔,旧式沪上大
家里的素淡。电影里的白流苏,有些许素静,差了丝姣好。。。
《十八春》里的吴倩莲,离小说里顾曼桢描写就更远了。

发帖数: 1
14
确实有点壮了,跟林心如的画风差别比较大
s****l
发帖数: 16457
15
我啥时候说对赵辛楣受不了啊?我一直说这里面的人物虽然有小毛病但都没有到面目可
憎的地步。而且作者对人物是否奚落或者赞美并不是看完之后是否会让人陷入负面情绪
的决定因素,而是整个小说的情节和调调。
比如《十八春》,顾曼桢是个正面人物吧?可是她的遭遇和生活选择看完了让人心里说
不出的难受。再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最后祥子在虎妞去世以后,自己也彻底沦落
为街头的骗子流氓。这个小说看完感觉就是世界特别灰暗。并不是因为祥子变成负面人
物,而是他被逼沉沦的事情本身和环境让读者感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后来这部小
说被改了结尾,祥子变坏的一段被砍掉了,风格就没那么沉郁了,让人看了也感觉没那
么悲惨。。
《围城》里面的人物没有谁有特别悲惨的经历,所以作者戏谑一下也无所谓。而且方鸿
渐和孙柔嘉的婚姻虽然不美满,但是我说过,唐晓芙这个角色的出现也使人不至于对爱
情绝望。而主角方鸿渐虽然最后没得圆满的婚姻,但是他也仍然一直向往纯洁的爱情的
。。
《围城》还不算爱情小说。在爱情小说里,如果男女主角的爱情观都带着势利和斤斤计
较,那是不是让读者觉得爱情很不美好?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和林黛
玉谈恋...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5
16
来自主题: Memory版 - 上山采靡芜(下)
亦舒笔下人物往往声称爱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概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就
爱看的缘故。张爱玲写的是那个年代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
亦舒写的是这个年代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香港。在花花世界里,
不由得人不入世。不过是年代不同,入世的方式不同而已。张爱玲写
的女子是穿累丝旗袍的,亦舒笔下的女人,是会“大力甩掉高跟鞋/
运动鞋”的。真要对比,可说的就多了,此番只说她们的年龄。
张爱玲小说里的女主角们,出场时年龄最大是28岁的白流苏。于是除
了独立自强的顾曼桢,无不以觅得如意夫婿为毕生心愿。因此,美不
是万能的,还得有头脑心计,但不美是万万不能的。薇龙趁着年轻,
抓到了婚书,也抓到了钱,然而她是不敢想未来的;而战争终于成全
了站在青春尾梢上的流苏,得到了众人心中的目的物----范柳原。如
此这般,青春最好的10年是用来拼搏定终生的。
亦舒是不太喜欢写青春年少的懵懂少女的。所谓的年华正好,是有理
解有控制,知道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的年龄。就好象张曼玉的36岁
。黄玫瑰起初是只“被宠坏的烂苹果”,后来人到中年,却是沉静端
凝的贵妇人。陶陶年轻的妈妈和外婆,当年都是18岁的未婚母亲。如
此这般,青
b*****r
发帖数: 169
1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谁动了我的回忆
周末灌一瓢,送给过去的一年又一年 :)
每隔一段日子,写下一些字的好处在于,当回过头去看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体察到自
己那时的状态。惊诧也好,发笑也好,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曾经的自我。
有些人恋旧,过往的林林总总,会时不时在脑海里一幕幕重放,玩味,想着曾经得到的,
想着曾经错过的,想着人生之虚无的本质就是一切都决定于无数的偶然,而自己也许压
根儿就没有认真选择的权利。。。其实回忆的过程何尝不是对过去的忘却。因为每一次
回忆,都是将逝去的意象和情绪,以当下的心境,当下的视野,重新进行组合,进行戏
剧化的处理。我们所回忆的,早已不是那个真实、客观的过去了。理性强化之后的爱憎,
费尽了气力找出来的逻辑,已将真实存在的过去描画的面目全非。
所以,有时候将心情和想法铺陈在纸上,未必是一种无意义的浪费。也权当是一个纪念。
因为就像《十八春》里顾曼桢对失散了十几年的沈世钧说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n**r
发帖数: 15
18
来自主题: Biology版 - 也说博后的实验室
一般不说话的,出于有类似经历的过来人,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建议你赶紧换吧,老
板出尔反尔有第一次必有第二次,而且喜欢以手段操纵人的都是内心黑暗的不善之辈,
不仅老中pi老外也有,但是老中pi的內残外仁是很普遍的,不可否认跟他们生存压力扭
曲了内心有关系,可同情,但是作为任人宰割的案板上的肉没有资格.如果自己感觉不
妙早闪早超生,你找实验室也是需要花时间的,现在开找可能半年才能有合适的下家,
拖到一年基本就跟 半生缘里的青春少女的 顾曼桢 被狗汉奸的老上海瘪三祝鸿才 给强
暴怀上种,到时候你馅在一坨屎了,想走就没有那份勇气了。
h**n
发帖数: 1232
1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比邻而居-王安忆
在我看来,张爱玲对曼桢姐妹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她是秉着塑造“人”的目的,去写《
半生缘》的。曼桢的美、善良、坚毅,被命运折磨的痛苦,这一切都催人泪下。曼璐的
怨毒、刻薄、恐惧,更让人深恨又深深同情,甚至深爱。这是一对非常动人的形象。她
们有血有肉有泪,最重要的是有灵魂。
王安忆塑造人物形象的本领和张爱能否比肩,我不想做结论。王塑造过米尼、妹头、张
家少奶奶、逢佳、大刘庄小鲍庄的姊妹和农人,是不是丰满动人,也没有在此讨论的必
要,但起码说明王并不是不会写人,至少写人的本领没有那么差。
但仅就长恨歌来说,为什么王琦瑶给大家的印象这么差?我可能感染了隔壁深挖红楼梦
密码的毛病,我觉得,王安忆在这本书里恰恰是刻意地不要去塑造一个人,起码不是要
塑造一个王琦瑶。王琦瑶被她刻意设计成一个单薄苍白的影子,通过这个单薄的影子打
底,拉开40多年的时代长卷,在这幅长卷上挥洒出跨越时代的上海人情风貌和人性。以王琦瑶为轴,书里一个个的展现给人们李主任,顾太太,程先生,毛毛娘舅,萨沙,老克蜡等等人物,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侧面描写,但都窥一斑而见全豹,勾勒出上海弄堂人物的众生相。
王很漂亮吗?没错,选美冠军,画报封面
SP
发帖数: 623
20
来自主题: LES版 - 纳兰性德---钟汉良
虽然我没看过这个电视剧不应该妄加评论,可是实在不能把钟汉良跟纳兰容若联想到一
块,就像有一次无意中看了十几分钟黄喜演郑板桥,恶心到我有自刺双目的冲动.
那个无耻的抄写大王安如意最让人不齿的是把纳兰容若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彻底
庸俗化,让网上那些土鳖有事没事就鳖叹一番(其实没几个人知道真正的含义,包括本
人在内,还是前版主SD跟我教导一番,我才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读纳兰的词,总是会无意的跟张爱玲的小说联想到一起,虽然是有点牵强,但他们的手
势都是一样的苍凉.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这跟张爱玲(三十年的月亮)的感叹是何等
相似啊.
“叹人生,几番离合,便成迟暮”好像是曼桢和世钧命运的注脚.
“瘦尽灯花又一宵”则多么像七巧暗夜里面对情欲空白的无奈感叹。
最难得的还是容若的重情重义一诺千金,把远被发配到新疆的吴汉槎援救出来。
其实与纳兰同一时期的梁汾(顾贞观),词也写得挺好的,可惜未与容若齐名。
大陆写容若的书实在很少,一年前看过一本《渌水亭畔金缕曲》,不过实在写得不怎么
样,我是硬着头皮把它念完的,唯一的收获是发觉宋美龄的故居原来就是容若的故址,
可惜当年我逛宋的故居
m******r
发帖数: 4351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zz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47/0804/135857.html
[纪事]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
作者:何方
关于抢救运动的评估、资料和一些提法问题
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一个禁区,比中央苏区抓“AB”团还要严格。因为抓“AB”团后来一般都把责任
推给尚未成立的 “左”倾中央和并不存在的王明路线 (即使按许多党史书上的说法,
也是大抓“AB团”后的四中全会上才出现所谓“王明路线”), 但抢救运动却无法可
推,只能干脆不提,因为不但毛泽东、刘少奇、彭真等人,连康生在生前也是没人敢公
开提的。例如被称为中共党史奠基作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就根本没有提这
个作者胡乔木自己也说是搞了两三年的抢救运动。 有些文件和文章如果提到,也说成
审干运动(至今还有审干工作扩大化这种不通的提法 ),或只把中间一小段说成“抢
救运动”,而且都要强调审干运动方针的正确和取得的伟大成绩。其中最权威的,当数
195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中所作的如下评价:“
延安的审干运... 阅读全帖
M***t
发帖数: 1636
22
给你转一个统计,当选院士的人当中当年在院校调整时候的流向。
你看看北大是损失多还是受益多
院系调整(1949-1955)各高校调出师生当选院士情况(转)
这里的院系调整是个大概念,指1949之后,对教育科研领域各机构的调整。
1949年部分高校停办(中央政治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小范围的院系调整(如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49年创办中国科学院(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合并组成),并开始从各高校抽
调人员。
1951年开始取消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并入各高校。
1952年开始大范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东北、华东区为重点,确定了各高校的学科
性质(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被定为工科学校)。
1952年私立学校也进行了调整,或改为公立,或撤销并入其他公立学校。
1953年对中南、西南地区高校进行调整,同时继续农林、医药等系科专业设置的调整。
1955年继续调整部分高等学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同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
校的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将交通大学大部分迁往西安,建立了西安
交通大学。
1955年以后... 阅读全帖
h*d
发帖数: 19309
23
☆─────────────────────────────────────☆
htd (孩儿她爹) 于 (Fri Apr 29 12:42:58 2011, 美东) 提到:
2011-04-19    EOL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网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清华被世人误解的话题,我首选就是,清华,是人文的清华,而
不是工程师的摇篮。
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无从考证真正的出处,但第一个大张旗鼓地说国学的,正是
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中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
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
不仅仅是他们,吴宓、冯友兰、梁实秋、金岳霖、王力、吴晗、周培源。。。。。
。。。
在1952年前的清华,那是一个国学大师云集的清华。北大,也只能望其项背。1998
年,北大百年校庆,推出的大师级人物,多毕业于清华,或从教于清华,后被合并调整
至北大。我几乎无法想象没有院校调整,今天的北大会有什么?
一些人记得人文的清华的似乎只有朱自清与《荷塘月色》了,其实我们不知道,或
者说被误导的还有很多,很多:
当季羡林先生过世时,许多...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24
纪念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1867年同文馆风波始末
作者:任复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1 更新时间:2011-11-20

提要:躬逢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重温历史,对推动现代化建设
很有现实意义。前几年,曾由山西省政府拨款,在这次变法的智囊、首任总管同文馆事
务大臣(即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首任校长)徐继畬的家乡举行过“纪念徐继畬暨中
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希望如今有更高层次、更多相关学校(如北大
、北师大……)、部门和人士有所表示、行动。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同治年间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计划,是“古今一大变局”
之中的变法。1866年12月至1867年8月,变法计划的出台及由此引起的风波,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海外学者认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前曾“作出了一个实在
大胆的计划,此计划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
(注: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第58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刘
广京:《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7。)尽管因倭仁...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5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中国秘密战-5
第五章 深入虎穴从不挂牌的“中央情报部”
国民党突然发动皖南事变,再次提醒中共必须预防突然袭击。为了预先掌握敌情,中共
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亲任局长的中央调查研究局,全面负责对敌我友的调查研究工作。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又决定成立中央情报部,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的军政战
略情报机关。以往都是一个机构兼管情报和保卫工作,现在第一次成立专门负责战略情
报工作的机构。这标志中共情报工作的重大战略转变,开始由“防”转“攻”。
新成立的中央情报部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行调查情报工作的统一的军政战略情报机
关。中央情报部是在原中央社会部的基础上,与军委总参谋部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仍
由中央调查研究局领导。1942年5月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大扫荡,军委任务加重
,又把中情部中的军事部门大多分回军委总部工作。
中情部与中社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任务是军政战略情报的获取与研究,也保留
较小的机构指导各根据地的保卫工作,指导情报工作用中情部的名义,指导保卫工作用
中社部的名义。
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兼任中情部部长,副部长3人: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总参谋长
叶剑英、中社部副部长李克农。部长康...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569
27
zhihu提问:辣椒没传到中国前 川菜靠什么?
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890792
排名第一的回答:
by: 王贵霖
题主不二君这个题目的意思,无非是两个要素:辣椒传入以前,古代四川人吃辣么?如
果吃辣的话,用什么作为辣味的调味料,是这样的吧?
古代川人这个概念,实在是过于笼统,这里为了表述方便,时间上就从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上古时代的蚕丛、柏灌、鱼凫(《华阳国志》)等时期抛开不谈;空间上仅讨论巴
、蜀二地,周围的川西、中南、汉中等地理单元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以下为正文:
----------------------------------------------------------------------------
--------------------------------------------------------------
第一个问题,古代川人吃辣么?
先上结论:最早的川人不吃辣,反而与江浙一带一样喜欢甜食,辛辣味最早在东汉时期
在四川地区出现,在唐代逐渐成熟,在北宋时期出现“川菜”这一菜系。元代至清代初
期,...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5826
28
时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2017-09-2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共2287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乙晓光 丁宁(女) 丁琪(回族) 丁小强 丁业现 丁向阳 丁红都 丁志峰 丁来杭
丁学东 丁荣军 丁唯秀(女) 丁薛祥 卜宪群 乃依木·亚森(维吾尔族) 于勇 于颂
(女) 于静(女) 于广洲 于长军 于丛乐 于立军 于吉红(女) 于伟国 于丽霞(女
) 于来政 于虎元 于忠福 于绍良 于春生 土旦赤列(藏族) 才仁吉藏(女,藏族)
万少华 万立骏 万明杰 万资姿(女) 小香玉(女) 卫星 习近平 马兵 马凯 马欣 马
波(土家族) 马魁 马静(女) 马飚(壮族) 马懿(回族) 马卫庆 马开慧(女,水
族) 马中贵(回族) 马升昌 马长青(回族) 马正武 马正跃 马乐声 马兰霞(女,
回族) 马吉孝(回族) 马廷礼(回族) 马旭东(回族) 马旭明 马兴瑞 马志宏(回
族) 马志勇 马国强(回族) 马忠生 马学军(东乡族) 马宜明 马承祖 马春山 马春
雷 马顺清(回族) 马哲文 马晓天 马富国 王艺(女)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985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致党中央及全国人民的呼吁书zt
致党中央及全国人民的呼吁书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者:理想燃烧
敬爱的党中央及全国人民同胞们:
我们是曾经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关心国家大事,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共产党员、共
青团员、干部和群众,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践行者,我们曾为祖国的建设事业
流过血,流过汗,社会主义今天的成就有我们当年曾经的贡献。
我们现在都快七八十岁了,就因为参加了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在文革被宣
告结束和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35年以来,我们经受了开除党籍、干籍、公职、毒打、
挂牌批斗、判刑坐牢的无情打击和残酷迫害,我们中的许多人被迫害致残、致死,活下
来的人至今不给生活出路,对我们的打击迫害时间之长,惨烈之深超过了党内历次路线
斗争,甚致超过了对敌斗争及对待战场上的俘虏,也超过了文革以后媒体及伤痕文学凭
空捏造、张冠李戴的悲惨故事,我们才是现实版、真实版受迫害最深的群体,30多年来
我们数万人次上访诉求给生活出路无结果,我们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是非曲直,我们认为由当事人来评判是不公正的,应该由历史,人民
,实践来评价,我们完全拥护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三七开的判断,也...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30
多年以来颜纯钩先生都抱着一个愿望,想推出一部注释本的汪精卫诗词集,让一般读者
也能充分欣赏他的古典创作。在我们信札往复中,颜先生曾一再表示,政治和艺术必须
分別看待,我们不应因为不赞成汪精卫的政治,便将他的艺术也一笔抹杀了。这一观点
我是完全同意的。
现在颜先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但他雅意拳拳坚约我为笺释本《双照楼诗词汇》写序
,参与他的创举。感于他的热忱,我一诺无辞,然而也不免有几分踌躇,不知道应该从
何处落笔。
我既不懂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诗词流变的历史,因此对于汪
精卫诗词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我只能敬而远之。一再考虑之后,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两个
互相关联的角度来写这篇序文:第一、我是一个旧诗词的爱好者,并且很早便已为汪的
作品所吸引;第二、我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
政权这一举动一向有极大的探索兴趣,希望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历史解释。因此几十年
来,凡是有关汪晚年活动的记述,特別是新出现的史料,我大致都曾过目。下面便让我
从这两条线索谈一谈我对于汪精卫其人及其诗词的认识。
如果记忆不误,我想我最早接触到汪精卫的诗是在抗战时期的乡间。大约在我...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Torasan (真辛苦),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重版汪精卫《双照楼诗词汇》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15 18:07:06 2014, 美东)
多年以来颜纯钩先生都抱着一个愿望,想推出一部注释本的汪精卫诗词集,让一般读者
也能充分欣赏他的古典创作。在我们信札往复中,颜先生曾一再表示,政治和艺术必须
分別看待,我们不应因为不赞成汪精卫的政治,便将他的艺术也一笔抹杀了。这一观点
我是完全同意的。
现在颜先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但他雅意拳拳坚约我为笺释本《双照楼诗词汇》写序
,参与他的创举。感于他的热忱,我一诺无辞,然而也不免有几分踌躇,不知道应该从
何处落笔。
我既不懂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诗词流变的历史,因此对于汪
精卫诗词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我只能敬而远之。一再考虑之后,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两个
互相关联的角度来写这篇序文:第一、我是一个旧诗词的爱好者,并且很早便已为汪的
作品所吸引;第二、我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羽翼之下建立
政权这...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