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发帖数: 14299 | 1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省兰斯一个平民家庭
中。1966年3月,鲍德里亚在南特大学师从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并于当
年9月开始在南特大学担任助教,开始了他正式的学术生涯。1968年,鲍德里亚在列斐伏
尔和罗兰·巴特的影响下,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物的体系》,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著作
源源不断。足以等身的巨著为鲍德里亚赢得了当今极具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学者的声誉
。
鲍德里亚对摄影艺术也一向保持着很大的兴趣,曾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并编辑出版过摄
影画册。同时更是自罗兰·巴特去世后为数极少的给予摄影特别关注、又以自己的摄影
实践与理论思考为认识摄影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的当代重量级人文知识分子。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 )的名字在全球思想界知识界可谓鼎鼎大名
。鲍德里亚以他的《物的体系》(1968年)、《消费社会》(1970)、《生产之镜》(
1973年)、《象征交换与死》(1976年)、《拟像与模拟》(1981年)、《幻觉的终结
》(1992年)、《完美的罪行》(1995年)等尖锐批判 |
|
b*****e 发帖数: 14299 | 2 法新社消息:3月6日,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在巴黎辞世,
终年77岁。
在世时,他批评现代社会,他提出的论点像一个个预言。在他的预言里,现代社会人类
生存之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已经被彻底销蚀:我们现在已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
和模型制作得如同他们所模仿的现实看起来一样真实。
继而,他说:既然人类用以判断“真实”的标准不过是易受蒙蔽的感官,那么通过复制
产生的“模型”就可能比现实更加真实,于是,我们的感官所触及的就是一种“超真实
”。
“超真实展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在这个范围内它消除了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之
间的对立,非现实的东西不再存留于梦幻或超越之物中,它就在现实的幻觉中的相似物
之中。”
这个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The Matrix》中,救世主尼欧打个电话就脱身而出的那个
世界;《Avalon》里和绝望现世若即若离的游戏杀场。这些艺术作品将鲍德里亚“超真
实”世界的远景既细致入微又灰暗悲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它们将未来提前上演,然后
在人类前瞻的视线里铺设了漫长的阴影。鲍德里亚的思想就这样在学界范围之外,获得
了广泛的影响力。“幻象并非对立于现实”渗透入 |
|
w********h 发帖数: 12367 | 3 发信人: NullPointer (象·琢磨砻砺), 信区: Reader
标 题: 性是符号的巨大坟墓[鲍德里亚]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24 01:19:12 2004), 站内
1.有标志的身体
身体的整个当代史是身体的标识史,是包括各种标志和符号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自
形成以来就遮盖着身体,分化着身体,破坏着身体的差异和根本两性,以便把身体组织成
一个进行符号交换、与物体领域相同的结构物质,把其嬉戏的虚拟和象征的交换(不要与
性征相混)变成性征,这个性征被当作一个决定性代理,完全围绕法勒斯崇拜建立起来的
一个法勒斯代理,而法勒斯崇拜又把法勒斯当作总代理。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下理解的性
征的符号之下,即在性“解放”的符号之下,身体陷入了一个过程之中,这个过程的功能
和策略都是派生于政治经济学的。
时装,广告,裸体照,裸体剧,脱衣舞:勃起和阉割的脚本无处不有。它既绝对地多
样,又绝对地单调。短靴和长靴,长外套下的短外套,过肘的手套和高至臀部的长袜,遮
眼的头发或脱衣舞女的遮羞布,此外还有手镯,项链,戒指,腰带,首饰和链饰——脚本
到处都是相同的:一个标志具 |
|
t****z 发帖数: 8931 | 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三重门断想 作者:胖猫嘿嘿
“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除一切畏怯。我们已经来到我对你说过的地
方,你将看到那些失去了心智之善的悲惨的人。”(以上译文均遵照田德望先生译本,
出自但丁《神曲·地狱篇》)
-------------------------
小韩这个消费社会的拟像(simulacra),又名类像,正好是鲍德里亚理论的活招
牌。不了解simulacra&simulation(拟像与仿真)理论的可以从电影《黑客帝国》或《
楚门的世界》获得直观印象:人类自以为生存其中的实在世界,只是由MATRIX系统发出
的信息,一切都是虚象。人生活在机器发出的信息流刺激之中,浑浑噩噩了此一生,无
有出期。在鲍德里亚看来,人类早期手工制作一些消费品,这是仿造(counterfeit)
;到工业时代是用机械方式大量复制产品,这是生产(production);到了目前这个后
现代社会,由大众传媒、影像、网络所造成的各种符号已经与真实毫无关系,幻觉与真
实的边界已经消失,人们面对一个被媒介控制的超真实(the hyperreal)的世界,永
远无法了解真相。我们所看到的新闻图片、电视采访、时尚杂志的印刷、网... 阅读全帖 |
|
H****g 发帖数: 14447 | 5 就是EGS(欧洲研究生院)巴蒂乌那群左翼思想家。
这些年,EGS集聚了欧洲一大撮左派,像鲍德里亚啊,阿甘本啊,还有就是这个巴蒂乌
了。
鲍德里亚出名是因为电影Matrix,里面男主角手里拿着一本小册子,就是他写的。
阿甘本是意大利左派,指责美国搞恐怖主义。
巴蒂乌更牛逼了,是欧洲60年代以来仅存的几个铁杆毛派,自己是数学家,用集合论将
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坚持走群众路线,天天号召学生们工人们上街推翻萨科齐。去年
他的一本书的标题就是《共产主义假说》。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产主义啥样我们
都不知道呢,以前苏共搞的压根不是,以后肯定会出现共产主义,到时候大家伙一起跟
着走就是了。
巴蒂乌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平等主义,也就是说,政治的核心就在于平等参与,那么还
有啥能比上大街游行更能显示群众平等了?所以巴蒂乌用极具煽动力的带有浓重法国口
音的英语说,大家都上街吧。于是就有了最近几年的好多个大游行。 |
|
f********g 发帖数: 770 | 6
我刚刚还在翻Baudrillard的这本书(我经常拼错他的名字,因为我老是从他的中文译
名,鲍德里亚来反推他的英文拼法,所以经常写成Baudrilliard)。
他的确讲的是communication创造了虚拟的现实,以致于以假乱真,模糊了大众的视野
,消解了对资本主义通过符号来制造的虚幻现实的反抗力量。他的这个观点,在他另外
一本书《消费世界》里有更清晰的阐述。
但是问题是,他所有的理论核心,都是关于符号sign的。符号分为signifier(所指)
和signified(能指)。前者是指符号形式,后者指符号指代的内容。在后现代社会里,
他认为形式超越了内容,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要意义。举个例子,因为生产力的极大发
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重点从生产专向了消费,如何消耗掉大量积压的商品成为了关键点
。于是消费从消费内容转向了消费消费符号本身。比如那些奢侈品,到底是在消费商品
本身,还是在消费消费品给你带来的精神和身份认同上的满足?他的全部理论都是关于
作为传播内容的符号,而这个符号又分成了符号形式和符号内容。Baudrillard的基本
经典作品主要是由南京大学法语系的几个老师翻译的(翻译...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7 全球话语权的变迁:用硬实力说话
2012-12-11 07:27 作者:寒竹
36
话语权软实力硬实力普世价值民主
一、概念界定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
“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
”等说法各不相同。这里先做一个基本界定。话语权是指一种个人讲话的权利,一种
right?还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权力,一种power?究竟是Right of Speech还是discourse
power这是首先要做的界定。在现实的语境中,一个人拥有讲话的自由属于权利right
,而非权力power。权利是一个有关私人自由的概念,一个法律的概念,是指一个个体
在社会中拥有的某种自由。美国在1791年通过的包括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内的10条修
正案在宪法中被称之为《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显然是把个人发表言论
的自由看作是一种个人权利。而权力则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在公共领域一个人或一群人
支配他人或社会的强制之力,具有主导性和控制性。在人们使用话语权的现实语境中,
话语权显然不是指个人表达思...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698 | 8 周小平花千芳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纠结(转载)
楼主:乡野村夫42013 时间:2014-10-17
几年前微博舆论风起云涌、大V公知甚嚣尘上的时候,我注意到自干五周小平。那
时只感觉这人很有点草根的幽默感。他自己杜撰了一个报纸好像叫啥东方今报,喜欢和
沉船派公知们针锋相对,整蛊讲段子很来劲。与他类似,还有王小石头等“小”字辈,
在当时都算是少数,辟谣打脸冲锋陷阵,志愿军一样,没有后台支持,被媒体人打压,
自生自灭,能在网上开辟出好大一片读者群也算不容易。他们的文章粗犷有力,谈不上
精品,错漏也不少,学院派看不上眼,不过在公知当道的酱缸生态圈里也算自然,毕竟
人家不是写论文。
总的来说,这些伙计比较会折腾,有人说他们像另一个阵营的袁腾飞,但我觉得不
太一样,他们有点草莽气,没那么装。比如周小平和花千芳都是江湖上跌摸滚爬过,据
说都没上过像样大学,一个是高中时就入伍,一个是初中没毕业就因为家贫而退学,早
早出来讨生活,不知真假。
后来他们的文章受到官方重视就不一样了。对手当然狠狠诅咒,即便是同情者,也
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被招安。小字辈们自己倒是很兴奋,也难怪,以前打游击的地方武装
见到中央红军也...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文革”时期的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26 10:19:42 2015, 美东)
徐贲
【摘要:“文革”社会看来颠倒了一般社会的等级标准,使得原先的优等阶级变成了劣
等阶级,但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社会等级标准并未发生变化。“文革”社会和其它任何
社会一样,谁享有人生安全感,谁就是优等阶级。】
在物欲横流、贫富悬殊、官贪政贿的今天,“文革”被部分中国人想象为一个与当
今的“物质主义社会”截然而异的理想时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国,虽然生活物品匮
乏,但却是个分配公正的社会。这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史实,经历过“文革”的人也许会
按照各自的经验和不同的现实处境产生不同的看法;而不曾有过“文革”生活经验的人
则凭自己的偏好和需要自由发挥。我觉得,反思“文革”时期的物质文化,不能光凭个
人经验或印象,而应从物质文化的基本结构入手,才可能比较清晰地看出文革时期物质
文化的特点。
与在任何特定社会中一样,“...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0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与佛教徒是不一样的
采访内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下用简称)以英语作答,由姚仁喜翻译。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书被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喜爱,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书里的逻
辑和理性——相对以前的佛教经典书籍而言——更接近我们习惯了的现代语言阐释系统
。您同意吗?通过您的书领会的佛教精义,对现代社会是一种解构,但当讲到“一切皆
空”的时候,我又有一种新的“被建构”的感觉。佛教是否也是一种建构呢?为什么要
相信您的说法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
这种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
许多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appings)。但我们必须记住,这些都是必要的,
而且历经数世纪以来都发挥了作用。它们也会改变,我们今天认为是直截了当的东西,
说不定在50年内,就会被认为非常繁琐复杂。虽然我很想独占直截了当介绍佛教的功劳
,但我必须很诚实地说,所有功劳都应归属于佛陀本人,以及我的上师们。
佛教是有一种解构的元素在里面,但它并不解构现代或古老社会——社会本身并不
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 阅读全帖 |
|
o****m 发帖数: 67 | 11 真心觉得这个MM很不错。
非常佩服热爱学术,热爱science的人。像楼上某个大妈一样,将“不喜欢学习”引以为傲,认为爱读书就是没眼界的人才让人无语。在LZ征友贴里贬LZ夸自己,也太无聊了吧...难道这就叫气质...
何况MM还饭做得好,喜欢写小说。
楼上某个大妈自以为是的言论让我想起鲍德里亚的观点:工业社会里女人把自己当做商品,她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扮,好将自己展示在商店的橱窗里,供男人挑挑选选,因为自己被更多男人看中而沾沾自喜。很显然,那个大妈判断一个女孩子好或者不好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吸引更多男人...比如那个大妈认为女人必须留长发...
其实所谓的女人味儿就是“弱者姿态”,男人定下来的。女人要温柔,顺从,听话,软弱...这就是女人味儿。大妈自己愿意这样,不证明所有MM都喜欢这样。
顶这个有着自己梦想和爱好的MM,学术为梦想,小说为爱好,根本不用天天梳妆打扮。你很漂亮,四川人皮肤好又漂亮人尽皆知,稍微弄得整洁一点就可以很好。这个MM性格又好,开朗大方,做家务又利落...肯定有真正欣赏你喜欢你的男性。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与佛教徒是不一样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19 13:08:29 2013, 美东)
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7期专访宗萨钦哲仁波切
采访内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下用简称)以英语作答,由姚仁喜翻译。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书被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喜爱,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书里的逻辑和
理性——相对以前的佛教经典书籍而言——更接近我们习惯了的现代语言阐释系统。您
同意吗?通过您的书领会的佛教精义,对现代社会是一种解构,但当讲到“一切皆空”
的时候,我又有一种新的“被建构”的感觉。佛教是否也是一种建构呢?为什么要相信
您的说法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这种
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许多
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appings)。但我们必须记住,这些都是必要的,而且...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1046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dlife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Midlife
标 题: Re: 佛教和与世无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4 00:22:04 2013, 美东)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教与佛教徒是不一样的
采访内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下用简称)以英语作答,由姚仁喜翻译。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书被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喜爱,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书里的逻
辑和理性——相对以前的佛教经典书籍而言——更接近我们习惯了的现代语言阐释系统
。您同意吗?通过您的书领会的佛教精义,对现代社会是一种解构,但当讲到“一切皆
空”的时候,我又有一种新的“被建构”的感觉。佛教是否也是一种建构呢?为什么要
相信您的说法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
这种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
许多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appings)。但我们必须记住,这些都是必要的,
而且历经数世纪以来都发挥了作用。它们也会改变,我们今天认为是直...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4 徐贲
【摘要:“文革”社会看来颠倒了一般社会的等级标准,使得原先的优等阶级变成了劣
等阶级,但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社会等级标准并未发生变化。“文革”社会和其它任何
社会一样,谁享有人生安全感,谁就是优等阶级。】
在物欲横流、贫富悬殊、官贪政贿的今天,“文革”被部分中国人想象为一个与当
今的“物质主义社会”截然而异的理想时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中国,虽然生活物品匮
乏,但却是个分配公正的社会。这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史实,经历过“文革”的人也许会
按照各自的经验和不同的现实处境产生不同的看法;而不曾有过“文革”生活经验的人
则凭自己的偏好和需要自由发挥。我觉得,反思“文革”时期的物质文化,不能光凭个
人经验或印象,而应从物质文化的基本结构入手,才可能比较清晰地看出文革时期物质
文化的特点。
与在任何特定社会中一样,“文革”时期的物品所满足的并不只是人的自然需要,
而是一种由当时社会和政治文化所理解为“正当”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如何形成的?它
有什么样的特征?国家以何种正义原则以及为何种目的去满足这些需要?这些原则和目
的今天是否还具有正当性?这些话题正是今天探讨“文革”时期物品分配的关键所在。
概言...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