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t 发帖数: 422 | 3 Most trusted... For sure about that.
grace
in
was
was |
|
|
|
i****a 发帖数: 36252 | 6 可惜啊. 他同事也才死了没几年.
[发表自未名空间手机版 - m.mitbbs.com] |
|
k***r 发帖数: 13724 | 7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12 Years a Slave”
“Captain Phillips”
“Gravity”
“Philomena”
“Rush”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Cate Blanchett, “Blue Jasmine”
Sandra Bullock, “Gravity”
Judi Dench, “Philomena”
Emma Thompson, “Saving Mr. Banks”
Kate Winslet, “Labor Day”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Chiwetel Ejiofor, “12 Years a Slave”
Idris Elba,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
Tom Hanks, “Saving Mr. Banks”
Matthew McConaughey, “Dallas Buyers C... 阅读全帖 |
|
y****n 发帖数: 3184 | 8 美国的影评人其实学电影的不多
最著名的Roger Ebert是学新闻和英语的
纽约时报的A.O. Scott是学文学的
纽约客的David Denby是学新闻的,Anthony Lane学英语的
不从电影的专业角度(比如镜头语言)分析,影评一样可以有很多切入点
比如故事,人物的塑造,演员的演技,对白,电影的文化意义,文学色彩等等吧
观后感或者吐槽只要言之有物,我觉得也很好
【 在 Poppies (豌豆公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
f**********m 发帖数: 191 | 9 一、《人生七年》
为什么将这系列的纪录片放在第一位呢?因为,它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我从未想过,一
部纪录片居然能横贯56年的岁月时光。我从未想过,居然可以从一部纪录片中看到14种
人生。但《人生七年》做到了。正如美国影评家Roger Ebert所说的一样:The up
series is on my list of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这部纪录片让我惊艳。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
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
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
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
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一开始
,拍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阶级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
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图映照英国阶级社会状况的社会观察者,演变成一个
命运的沉思者。
二、《浮生一日》
年轻时,我...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0 《纽约时报》影评人玛诺拉·达尔吉斯和A·O·斯科特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21世纪最精
彩的25部影片。其中四部亚洲电影榜上有名,它们分别是宫崎骏、贾樟柯、杨德昌及侯
孝贤的作品。
25.《四十岁的老处男》(The 40-Year-Old Virgin)导演:贾德·阿帕图(Judd Apatow
) 2004年“我曾想过这部片可能充满笑料,虽然不是腊除胸毛和寂寞的独自吹奏低音号
那种,但肯定没有预料到原来会有这么有深度的感觉。”
24.《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导演:米歇
尔·贡德里(Michel Gondry) 2004年“也许这是对于时光的感受,或是时报读者的心情
,根据我们在情人节的Facebook上进行的非常不科学的调查,这是21世纪迄今为止最好
的浪漫电影。”
23. 《寂静之光》(Silent Light) 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Carlos Reygadas) 2008
年。“在本片中,导演所做的不只是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而是邀请观众进入了一个充
满优雅与神奇的世界。片子的叙事非常简洁,但技巧丰富。”... 阅读全帖 |
|
i***f 发帖数: 10682 | 11 主要是看着是不是cheap。就像几十块钱的老胶片机成本很低,但也可以拍出出彩的片
子,2000刀的DSLR却可能拍出海量的cheap shots。想起Ebert对老谋子的红高粱感叹,
因为是用的在美国没有导演愿意用的老胶片设备,胶片自然有成本,但就像胶片摄影一
样,导演得胸有成足,不能说烂拍几千个小时再剪。红高粱估计前前后后也没花多少银
子,但那种饱和的色彩感足以让很多当今精修的数字大片仰视。 |
|
|
h*d 发帖数: 19309 | 13 有网络了,鸡汤不好用了,史泰龙在rocky之前演过不少电影
1970–1975: Early film roles
In 1970, Stallone appeared in the film No Place to Hide, which was re-cut
and retitled Rebel, the second version featuring Stallone as its star. After
the style of Woody Allen's What's Up, Tiger Lily?, this film, in 1990, was
re-edited from outtakes from the original movie and newly shot matching
footage, then redubbed into an award-winning parody of itself titled A Man
Called... Rainbo.[20] Again starring Stallone, this self-parody was d... 阅读全帖 |
|
b*s 发帖数: 82482 | 14 roger ebert在天上笑了……
其实每个人都没有时间和兴趣看那么多的片子。每个影评人评,说到底就是他看过的那
几部。
看的多属于泛读,不太能注意到很多的细节,这种评就是挖坑,引出话题。
在学校时有一次去听戴爷的讲座,随便说了几部电影,感觉自己跟完全没有看过一样。
就是那些细微的地方,是很体现功力的。看这个评,感觉完全不靠谱。我猜是港人挖的
坑,这么损志玲抬星星 |
|
d******0 发帖数: 1598 | 15 关于roger ebert:
1,我从图书馆借了他过去写的影评(算是个精选的集子)。他很推崇公牛出租车司机
时候的马丁西科塞斯。大概是报纸专栏出身的缘故,Roger的文笔流畅,深入浅出。看
他评小津安二郎很有趣。
2,在当年roger念小本时候经常去的一家小电影院,我看了以他生平为内容的纪录片—
—life itself。拍得相当出色。绝对推荐一看。
3,去年许鞍华来这儿参加一个纪念Roger的电影节。Roger生前对桃姐评价很高,所以
请了许鞍华过来。Roger的夫人也在现场。 |
|
r****y 发帖数: 26819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ezizi (乐滋滋),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合集] 道个歉,啰嗦几句心里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7 01:21:02 2014, 美东)
☆─────────────────────────────────────☆
lghlmcl (老公被流氓揍了) 于 (Fri Feb 14 22:47:56 2014, 美东) 提到:
首先我要向大家道个歉。啰嗦几句。
上十大不好意思删了!谁想看请站内!
☆─────────────────────────────────────☆
Cecila (Cecila) 于 (Fri Feb 14 22:56:48 2014, 美东) 提到:
除了popgroup123你还有别的马甲么
☆─────────────────────────────────────☆
lghlmcl (老公被流氓揍了) 于 (Fri Feb 14 22:58:43 2014, 美东) 提到:
我最后就会告诉你。我还没写... 阅读全帖 |
|
C********4 发帖数: 308 | 17 一直好奇这个人,终于看到全貌了。。
话说童第周60年就做鱼的核移植克隆了啊,只比今年的nobel奖gurdon晚了两三年。。
童的老板是35年的炸药奖Hans Speman
=========================
触目惊心的海不归
已有 2617 次阅读 2012-12-12 16:20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牛
满江
2012年,中国科学院出版了专辑《牛满江与中国科学院》,有老科学家给了我一份。
牛满江是197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在美国有工作期间没有全时回国工作,不
过在当时对中国生物学界影响很大。
专辑内容包括:牛满江与中国科学院纪事、美国生物学家批评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戴维
森教授评牛满江的工作、对牛满江先生的工作的一点看法、邹承鲁谈学术腐败(摘录)
、xxxxx访谈录、xxxxx谈牛满江等(xxx为我的删节)。
我2007年写过有关文字,不过还是不知道专辑的很多内容,所以其他知道的人可能也不
多。
需要说明,我认为方毅等在很多其他事情上为中国科学做了重要贡献,而后来的行政领
导是受以前报道和误导的影响,专辑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
科... 阅读全帖 |
|
M****o 发帖数: 4860 | 18 作者:饶毅
2012年,中国科学院出版了专辑《牛满江与中国科学院》,有老科学家给了
我一份。
牛满江是197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在美国有工作期间没有全时回
国工作,不过在当时对中国生物学界影响很大。
专辑内容包括:牛满江与中国科学院纪事、美国生物学家批评中国科学家的
工作、戴维森教授评牛满江的工作、对牛满江先生的工作的一点看法、邹承鲁谈
学术腐败(摘录)、xxxxx访谈录、xxxxx谈牛满江等(xxx为我的删节)。
我2007年写过有关文字,不过还是不知道专辑的很多内容,所以其他知道的
人可能也不多。
需要说明,我认为方毅等在很多其他事情上为中国科学做了重要贡献,而后
来的行政领导是受以前报道和误导的影响,专辑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
科学院早在1974年就知道他有问题,试了很多处理办法。国内学者、海外华
人学者、国际学者都指出过他的问题。
牛曾要求中国的研究所支持他状告海外学者孔宪铎,未果。最令人惊讶的是,
2006年,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教授竟然想用警察来威胁写批评文章的学生。是
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在此摘录此专辑中依据科学院资料、档案、文献汇编的
《牛满江与中国科学院纪... 阅读全帖 |
|
E**********y 发帖数: 991 | 19 https://www.addgene.org/57818/
In the comment, it was suggested that "Use BsmBI sites for sgRNA cloning.
Note that this plasmid does NOT contain the 1.9kb stuffer from the pLKO.005
vector backbone." But I couldn't find BsmBI site on the plasmid map....
Also what is the sequencing primer to confirm a successful cloning of sgRNA
into this vector?
Thanks. |
|
n********s 发帖数: 144 | 20 有人鄙视,有人不情愿,看回复:
1
In general, you should expec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ology and the
number of solutions, so this single fact is not really enough to say that
the two theorems are similar (though they may well be). For instance, the
Weil conjectures connect the number of solutions over finite fields to
suitable topology in form of Weil cohomology theory. – Thierry Zell
yesterday
Why do you think there is so much similarity? – Donu Arapura 22 hours
ago
And which of Faltin... 阅读全帖 |
|
|
i*****s 发帖数: 15215 | 22 中新网8月8日电 据外媒报道,日前一只小狐狸越过英国伦敦地铁的安检,搭乘伦敦地
铁当了一回“乘客”,空荡荡的车厢俨然成了这只小狐狸的“专列”。
据报道,这只小狐狸在当地时间晚上10点多溜进伦敦地铁环线,当时地铁上的乘客
哈里特(Harriet Horn)和史蒂芬(Stephen Ebert)都拍到了它搭地铁的画面,并将其发
布到网上,立刻引起网友的追捧和疯狂转载。
史蒂芬说,当地铁门到站打开后,他突然感觉有什么东西从他两腿中间穿过,然后
他发现车厢里钻进一只小狐狸。他说,这只狐狸应该尚未成年,看起来有些惊慌。另一
名乘客哈里特说,小狐狸在车厢的座位上跳来跳去,又在车厢里溜达一会后离开,“我
太吃惊了,竟然有一只狐狸和我一起搭地铁!”激动的哈里特在网上留言说。 |
|
a******e 发帖数: 6689 | 23 Gosh,太牛了!难怪Roger Ebert说卡梅隆还是世界之王,简直谁与争锋嘛。 |
|
s****n 发帖数: 4902 | 24 Jeff Bridges 的角色就是个奥斯卡的cliche。能不能给Colin Firth就看学院是不是真
的那么liberal,毕竟去年已经给过Penn了。Roger Ebert说这次奥斯卡最好预测,Jeff
Bridges几乎没有疑问。 |
|
s****n 发帖数: 4902 | 25 Jeff Bridges 的角色就是个奥斯卡的cliche。能不能给Colin Firth就看学院是不是真
的那么liberal,毕竟去年已经给过Penn了。Roger Ebert说这次奥斯卡最好预测,Jeff
Bridges几乎没有疑问。 |
|
a******e 发帖数: 6689 | 26 颁奖啊,访谈之类的。比如说,上周六,5月1号,Roger Ebert来领Mel Novikoff
Award,来发表演说祝贺他的有四大导演:Terry Zwigoff,Errol Morris, Jason
Reitman 和 Philip Kauffman。亲见这么多名人还挺令人激动的,关键这四人,领域风
格都不大一样,但站在台上没有一个不风趣幽默的,真是amazing。Roger本人已经失声
了,用的是他的computer voice,也很逗儿。Philip Kauffman讲到他老婆,还情不自
禁哭了一鼻子,真是可爱。 |
|
a******e 发帖数: 6689 | 27 Julia
这是Roger Ebert给颁奖礼之夜选的一部片子。之所以选,是因为Roger忿忿不平这么好一
部电影,在美国票房才6万五。他很不满大studio现在都转而支持3D跟续集,结果类似
Julia这样的好片子反而无法上映。
片子的确有所问题,比如太长,内容丰富得够两部电影了;名字也毫不吸引人。但
Tilda Swinton的表演实在太精彩了,故事也很独特,离奇搞笑,人物的转变非常
credible。真可惜这片子只走到了limited release,要是正式上映的话,最佳女主怎
么可能轮得到Sandra Bullock呢?! |
|
a******e 发帖数: 6689 | 28 我还是觉得国内整个电影产业,包括这些“独立影评人”们,尤其给报刊杂志写的,都
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即使“影评人的声音,为好莱坞电影工业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这也都是几十年前还没有网络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美国的主要几位影评人
,不是自己开网站,就是在大杂志有专栏,不会依赖每篇影评拿多少钱来养家糊口。写
评论的人要是无法保持意见的独立,老得为五斗米而折腰,那还不如不写。
再者,影评,如果也能算一种文学体裁的话,只是个附加值极低的体裁。除了那些学术
性的academia严肃比较研究,一般的晚报性评论主要都是对情节的复述,再加上作者的
某些感想,比如Roger Ebert写的大众短评,时效性强于文学性,所以一般都是专栏作
者在写。这些作者作为报刊的雇员,不用靠所谓的“灰色收入”糊口。而对独立的自由
撰稿人来说,只靠写影评,实在算不上一个proper writer——大众性的影评短文不是
自主创新,而不创新,又不搞研究,只靠写低附加值的小文就能养家糊口,这对其他行
业的人来说,那也太不公平了。 |
|
a******e 发帖数: 6689 | 29 我也蛮期待这部的。今天看到ebert给了四星. |
|
a******e 发帖数: 6689 | 30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大河恋 神即是爱
Robert Redford的电影《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跟我猜想的
完全不一样。
这个设置在二十年代美国蒙大拿州小镇米苏拉的故事背景十分宏大,有白人对印第
安人的种族歧视,有资本家对矿工的欺压剥削,有成长、归去与乡愁,但Redford对这
些“大”似乎都不在意,镜头的聚焦处只在生活小节上,比如父亲教兄弟俩诺曼和保罗
飞钓(fly fishing),两兄弟长大后怎么借船飞渡激流,怎么一同出行钓鱼,生活在
一个夏天里怎么发生着一些难以察觉的细小变化。在这样的设置下,影片几乎是采取了
一种“反高潮”的叙事手法,所有的“大事件”,比如诺曼的六年东部大学生活,比如
保罗因执意报道而遭遇麻烦,保罗进入龙蛇混杂的小酒馆“露露”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等
,全被若隐若现地一笔带过;全片着以最多笔墨细节描述的则是牧师父亲与诺曼和保罗
一同到河中飞钓鳟鱼的情景,保罗怎么向诺曼借饵,怎么发现了溪流石穴中的大鱼,怎
么紧抓钓线任河水冲刷侵袭,怎么才从几乎没顶的溪水中冒出头来,手擎大鱼笑容灿烂
。这样的“反高潮”彻底打破了观众的习惯期待,在总觉得该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偏
...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6689 | 31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影评与观众 上个月朋友老易(易速利)跟我说他在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影评中去。
大众传媒的介绍性影评往往
寡淡无味,内容单薄,而学术性的细节扩张批评又大多架子太高,言语干瘪。老易问究
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
评?
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虽说我从2005年起写影评到现在,划拉一下差不多也积
攒了二十五万余字,但我
还是总结不出来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影评这个文学体裁(
如果能算一种文学体裁的
话)是主题性而非形式性的分类,可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文体去处理,包括诗歌
,我看说不定现在最流行
的咆哮体也照样可以用来写影评,有木有啊有木有?那么文学评论上所适用的“好文章
”分类便也可适用于影评中
的各种形式;但文学评论毕竟从形式出发,又未必能涵盖影评所针对的被评电影的主题
性。正是这样复杂而又专
注的文体形式,我觉得是难于为“好影评”清晰界定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难为“好影评”给出定义,但天下文章毕竟多有相通,梳理梳理好影评中较
为共性的一些元素倒是可能
的。起码可以从老易给出的角度出发,先看看为什么大众传媒跟小众学术的影评都没法
成功讨好观众。
媒体的介绍性的影评在英文中叫... 阅读全帖 |
|
a******e 发帖数: 6689 | 32 来自主题: _FilmStudies版 - 影评与观众 上个月朋友老易(易速利)跟我说他在思考如何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影评中去。大众传媒的介绍性影评往往寡淡无味,内容单薄,而学术性的细节扩张批评又大多架子太高,言语干瘪。老易问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
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虽说我从2005年起写影评到现在,划拉一下差不多也积攒了二十五万余字,但我还是总结不出来究竟怎么样的影评才是好影评。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影评这个文学体裁(如果能算一种文学体裁的话)是主题性而非形式性的分类,可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文体去处理,包括诗歌,我看说不定现在最流行的咆哮体也照样可以用来写影评,有木有啊有木有?那么文学评论上所适用的“好文章”分类便也可适用于影评中的各种形式;但文学评论毕竟从形式出发,又未必能涵盖影评所针对的被评电影的主题性。正是这样复杂而又专注的文体形式,我觉得是难于为“好影评”清晰界定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难为“好影评”给出定义,但天下文章毕竟多有相通,梳理梳理好影评中较为共性的一些元素倒是可能的。起码可以从老易给出的角度出发,先看看为什么大众传媒跟小众学术的影评都没法成功讨好观众。
媒体的介绍性的影评在英文中叫作“movie review”,而...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865 | 33 这是由美国影评人协会提出的名单,107部电影,用意在于给电影爱好者提供一份入门指
南,并不是要评选“最佳”。
90年代的电影有四部上榜,只有“辛德勒的名单”获得Oscar最佳影片。中国的张艺谋有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三部入选。
影片后的名字是影评人的名字,不是导演名。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by James Verniere
42ND STREET (1933)
by Emanuel Levy
THE 400 BLOWS (1959)
by Peter Brunette
ALL ABOUT EVE (1950)
by Peter Travers
ANNIE HALL (1977)
by Jay Carr
ASHES AND DIAMONDS (1958)
by Peter Keough
L’ATLANTE (1934)
by Terrence Rafferty
THE BANK DICK (1940)
by Henry Sheehan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1925)
by Roger Ebert
THE B |
|
b****n 发帖数: 865 | 34 搞错了吧?Ebert特地同时比较两个,说数字的好多了。 |
|
|
b****n 发帖数: 865 | 36 原来不太看得起这个家伙, 最近读了一些他的影评, 觉得还是挺牛的.
他是当年第一个跳出来说"Bonnie and Clyde"是杰作的评论家. |
|
L********e 发帖数: 783 | 37 i seldom read sun-times just because of him. he often
overrates movies. tribune's reviews are even worse. so
you can figure out that i don't read papers. :)
but his recent review of "kill bill" is
not bad. |
|
d****i 发帖数: 348 | 38 i trust this board more |
|
|
r**t 发帖数: 115 | 40 I like Roger, his taste is very much like me. His reviews tend to be kind and
always considing differnet aspects of film industry, maybe because he was
insider of the industry for so long.
Mike Wilmington's taste seems to be more unforgiven. He is in more of
outsider's standpoint. He made some reviews which brought him trouble in the
industry, for example. Chris Kattan will nerver make a funny movie. Roger
won't do that. Anyway, when he gave the Lord of Ring,Fellowship of the Ring a
big TH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