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三联书店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x*****u
发帖数: 3419
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哈哈,某也贴一个谈吃的
《考吃》
朱伟/编著 中国书店 1998.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
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所想表
达的,也就是这种“文化”。
其实,吃也可以这般高雅,这般讲
究,如果不再是发愁一日三餐,不用每
天都做饭。
朱伟生于上海,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上山下乡,下乡时开始小说写作。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
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
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
因喜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

1995年9月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1996年起以半月刊方式,2000年起正式以周刊方式
,至今以编辑出版230多期。
y****e
发帖数: 419
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清代考据家的学术道德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1/14/content_163364.htm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5年1月14日

王子今
考据学于清代大兴,正如张舜徽曾经指出的,“这样的专家历代都有,而以近三百年
为最多。”(《中国文献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页)考据学的原则,是
“实事求是”。证之清代考据学,信然。如阮元在自陈其治学宗旨时说:“余之说法,推
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揅经室集〉自序》)汪中也称:“为考古
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与巡抚毕侍郎书》,《述学·别录》卷一)虽然一
说“非敢立异”,一说“不尚墨守”,但对“实事求是”的强调则是一致的。考据学者“
实事求是”的学风,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极相近之处。曹聚仁甚至说,“
这便是牛顿、达尔文的治学态度。”“钱大昕推许戴东原‘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俨然
是科学家的头脑了。”“假如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的话,他们便是达尔文、法布耳
那样的科学家了。”(《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5至269页)
梁启
l*****f
发帖数: 13466
3
陈老先生的一些观点真是满有意思的,比如他称许的儿女英雄传,欧根本读不下去。
还有里面这段话,觉得老先生真有趣呀。
寅恪与吴宓日常交谈之中,提到的一些有关
《红楼梦》的观点。如涉及到爱情这个话题,寅恪认为:“(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
。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
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等,及中国未嫁之贞女是也。(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
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
外遇者。(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注:《吴宓日记》第
二册(1917至1924),第21至22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的家
情义
与俞
宁头
c*c
发帖数: 2397
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一部《论语》见士心 zz
一部《论语》见士心
陈 凯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本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经典,大概非《论语》莫属。在《论
语》的千年流布传播之中,历代知识分子的注释、阐发之功功不可没。宋以前,人们大
抵读何晏之注,邢昺之疏。宋以后,朱子《论语集注》,一统天下,科举试题皆出于《
四书》,文章之义理不可违朱注,所谓“代圣人立言”是也。清人不满宋儒游谈无根,
则朴学大兴,有刘宝楠父子《论语正义》汇乾嘉考据之功。民国之际,外寇入侵,遂有
程树德氏感国运衰微,文脉不继,发愤而作《论语集释》四十卷,按类采辑,各家分陈
,集千年注释之大成。其后至今,则多为译文、注释并陈之作,较常见者有杨伯峻《论
语译注》、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以及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钱穆《
论语新解》大陆版。
注释前人旧籍,重在爬梳整理,求其本源,所谓“我注六经”是也。而上述南、李
、钱三著则反其道而行之,“断以己意,加以取舍”(李泽厚语),采取了“六经注我
”的写法。究其原因,大略有二:西风劲吹之下的自卑心理,“超赶”心态,“比较”
思维。正如钱穆所说:“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
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
c*c
发帖数: 2397
5
余英时三联书店出版的那几本书。
D******6
发帖数: 6211
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赫赫,又见讨论红楼梦
今年暑假回家,上午打车去西单图书城,出租司机皱着眉头不去,我惭愧这么堵车的时
间提这个要求,不敢为难人家,忽然想起三联书店比较靠东,问可不可以去三联。到了
三联,以前念书的时候常来的,但是进去以后上了2楼也没有看见文学类书籍,困惑这
书店也改版了?后来问了一个工作人员,被告诉文学类在地下室!我来到地下室,才慢
慢想起来,一切都没有变——就是我自己给忘掉了。
现在专有一架红学书籍,看到邓云乡的好几本书,其中还有《红楼风俗谈》,不过和我
以前买的不是一个版本了,内容编排也略微不同。非常喜欢邓云乡的文章和文字。通俗
易懂,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娓娓到来。时代发展这么快,很多民俗不写下来,就都要
失去了,真是遗憾。
x*****u
发帖数: 3419
7
news.guoxue.com
国学资讯 / 史海回眸 / 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
2008-06-12 项念东 博览群书 点击: 3135
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不乏学术论争,同行之间尤然。而所有本于学术探讨的论争,无
论激切还是温和,自然都会有益于学术的发展,值得后人重视。但有些隐而未发的学术
争论却不易为人所关注。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梳理这些隐藏的、从未公开化的论争史料
,对于深入研究潜在论争双方的学术思想以及一个时期学术的发展路线,显然是有价值
的。本文要谈的,即是陈寅恪(1890~1969)与钱穆(1895~1990)这两位史学大师之
间的一场从未公开的学术争论。
一、《师友杂忆》对“陈寅恪学术”的回避
钱穆以平实而雅洁的文笔追述其七十年间的师友往事,留下了一册兼有文章意趣和史学
价值的《师友杂忆》,且明白告诉世人“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
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44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以
下简称《杂忆》)。实际上,钱穆著此书虽系追忆师友杂事,但多有月旦当日
E******u
发帖数: 3920
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24 17:41:25 2012, 美东)
老文章了,有人转过没?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
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
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
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
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
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
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
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 阅读全帖
z****u
发帖数: 3461
9
http://comic.qq.com/a/20130828/010245.htm
业界消息腾讯动漫 [微博] 2013-08-28 10:40我要分享 8
1993年8月20日,《画书大王》漫画半月刊创刊号面世,到1994 年8月第24期被停刊,
一年而夭。这份杂志是借鉴影视手法讲故事的新一代漫画,也就是现在说的动漫,与流
行歌曲、电视剧同属大众文化,都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从海外引进到我国的。人们不解
的是,为什么首份新型漫画杂志在襁褓中就被封杀?原因是什么?停刊对我国漫画的起
步和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不少人这样问我,我一直没有回答。适逢20年之祭,将其前
因后果向公众做一个交代。以往事为鉴,有助于清醒,也有益于未来。
在连环画面临绝境和海外漫画大发展背景下诞生
1992年,在电视文化冲击下,中国连环画正面临绝境,连环画书几乎从所有的书店消失
,然而来自香港的一缕曙光却透出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香港漫画正在如火如荼爆发式
地大发展。漫画家黄玉郎凭一支笔、一部连载漫画《龙虎门》打造了他的“玉皇朝”,
并奇迹般进入股票市场。“画漫画也能上市?” 这句惊问出自一位著名企业家,也同
样是许多港人...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266
10
32.龙神卷序曲
这是即将在06年三月面世的《燃犀奇谈》第一卷《龙神卷》的开篇。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1、《火翼和冰鳍的怪奇谈》出版时正式改名《燃犀奇谈》,之所以这样改名关系
到一个相当庞大的设定,这次的故事里会稍稍出现端倪。
2、《燃犀》第一卷将《咒缚之家》、《雪神婚》、《天狮子》、《夜斑斓》等一
部分短篇故事进行深入修改,组织成情节完整的长篇,接下来的几卷依然会沿袭这种风
格,故事里这对姐弟会不断成长,不过我对他们各自的感情戏还不太有把握┅┅
3、这个序曲是修改过程中一度定稿但是最终没有使用的开头,决定版的开头比这
个更有趣。
4、插图作者是少华(施洁颖),她画得真的非常非常好,这种好处要恰切的描述出来
我实在力有不逮,一句话,只担心我的故事配不上那麽好的插画呢!
为什麽大家都在乱纷纷的找冰鳍呢,他不就站在镜子前吗?
正午的阳光透过纷繁的树叶,微妙地折射出一种乾燥的淡金色,初秋的绿意少了春
天的湿润感,光晕般掩映著香川大学附中古旧的小礼堂。据说这间礼堂在战争时期就已
经存在了,完全的木石结构,乍一看就像碉堡似的。从後台狭窄的长窗向外看去,天空
的颜色异常晴明,衬得室内的幽暗反而有种
o**a
发帖数: 472
1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刀光剑影
做记者这一行,令人羡慕的是有机会接触各色人等。一个人在芸
芸众生之中穿行,并且每每有几分文字或者感觉上的收益,看上去纷
繁、热闹,好似人间不散的宴席。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个中人,事情
就远没有隔岸看来的那么美妙。一个事件中往往会牵扯很多人,而发
稿在即,于是对每个人通常都是点到为止;一个人也许非常吸引自己
,但报纸可不是为自家开的,不具备带有公众色彩的人物一般情况下
难在采访之列,个人的好恶不能决定让谁在版面上“露一小脸”。所
以,做记者更多的时候写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一般的所谓新闻稿
件存活的时间不超过一个上午。而这样的稿件每天都在被大批量地生
产和丢弃着。适应的日子久了,仿佛自己也没有了最初的理想,比如
追求什么能保留下来。
检视这些年做记者的经历,浮光掠影的人和事已经淡漠,真正留
存下来的只有一些每每想起来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和心生牵挂的朋友

李玉祥和冷冰川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他们都与我闻名都不由敬仰
的三联书店有着不解之缘。他们都有独特的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和
属于自己的“武器”,李玉祥的“武器”是他背在肩上、随时准备对
准什么的相机;冷冰川的“武器”是他紧紧握在手中、需得倾尽
o**a
发帖数: 472
1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黄仁宇著作扫描 (转)
1、《放宽历史的视界》 ISBN:750042385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软
精装 32开 458页
1998/09/01 $7.90
本书是“大历史”史观作者黄仁宇研究中国历史的又一代表作。
分为三部分,分别为:1、放宽历史的视界。2、新时代的历史观。
3、近代中国的出路。第一部分主张读者在今日中国局面逐渐打开的
情况下,将中国社会背景重新检讨;第二部分认为:中国长期革命业
已成功,研究中国历史既要“知本”,又要“知通”,先有现代化,
才能发挥精神与效能;第三部分则着重运用“大历史”史观探讨近代
中国的出路问题。该书以论文的方式叙述从明清到现今改革之前后经
过,论理深刻。
2、《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ISBN:7108004496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平装 32开 215页
1992/02/01 $2.60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
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
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
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
事之影响,已远逾
g*******a
发帖数: 1383
13
应哥丽丝小读者的要求,作一大概介绍
黄永玉黄老师我想学过画画的朋友们都知道
当年的猫头鹰事件家喻户晓,搞的我党领导人
都很头疼。
这本书也是充分体现了黄老师的一贯风格,
幽默,散漫,悠然自得的混迹于市井之间,
内心深处却藏有伟大的人格。
我二伯曾与黄老师同在中央美院任教,也
同在文革时期一同受难。这本书是老黄
在香港接待我二伯时送的,他当时看后就
又要了几本,说要给下一代学习学习,所以
我们兄弟几个就都获赠书一本。
这个小老头子是个很超然的人,文笔幽默,
里面陪着他在欧洲的一些作品,非常值得
收藏的一本书。出国这几年来,除了王朔的
东西以外我还没看过这么成熟老练的作品。
非常好,非常有趣,非常值得一看的。不管
你是不是学美术的。
三联书店出版,1999年北京第一版,一万册
香港也有发行,全彩,34元RMB
“书中说的是从什么地方到另一个什么地方,
起了这样的书名,真像是一本游记似的,其实
不是,一些住在某些地方的杂感而已”
代序里的一段话,很好的说明了这是一本
杂感,陪上好看的插图和历史。
网上也许会有,但精彩程度则不及原本的
十分之一了。
s***n
发帖数: 22
14
出处: http://blogchina.com/new/display/18970.html
读书人的旗帜前《读书》主编沈昌文:我经常在各网站潜水
作者:吴虹飞 2003-12-13 9:23:24
出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沈昌文:我忏悔我的“不美
开版语:面对历史的多种宏大叙事的可能,我们选择了个人史这样一种看起来细碎而不易
整合的方式。当我们贴近了那些在历史的书卷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内心,我们发现了历史的
另一种激情。
个人的历史,也是公众的历史。
相信时间,我们才有历史;相信历史,我们才有个人史。---编者
沈昌文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
1951年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后任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辑。
1986年到1996年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后发
起创办《万象》,退休后一直活跃于出版界。
在出版界,他是一个灵魂般的人物;在读书界,他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他主编的
《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然而他说,我现在要做的,是要忏悔我这不美的一生。
学徒生涯
解放前的上海原
w********h
发帖数: 12367
15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读书人越来越少,品位越来越低
信源:中华读书报|编辑:2007-04-08|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八阕 http://www.popyard.org 【八阕】《中华读书报》实习记者赵芳/
2003年高考前夕,天津南开中学的高三学生张宁向他的语文老师程滨借来钱穆的《八十
忆双亲师友杂记》(三联书店)用来缓解压力。9月,他如愿踏进了北大的校门。
“以前有学生向我借钱穆的书,现在能有人来借史铁生的书就很不错了”
“他说是这本书帮着他撑过高考的,而且他确实从这书中读出了一种人生境界。然而他
的阅读习惯是很早就培养起来的,我所做的不过是‘踵事增华’罢了。”程滨这样告诉
读书报。“升学压力当然会对学生阅读产生一定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升学压
力只是让那些喜欢阅读的人没时间读书了。而阅读习惯极好的人,即便是高考,亦不能
完全影响其阅读。”程滨告诉记者。
“优秀的中学生,应试考试难不倒他们。他们有足够的空余时间,空余时间里他们可以
上网,也可以读书。而平庸的学生则没有充足的剩余时间。”上海的学者许纪霖也说。
南开
x*****u
发帖数: 3419
16
师门恩怨
关于金应熙的师门恩怨,我亦有一种“甚难评说的人生”(陆键东,《陈寅恪的最
后二十年》,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出版。)之感。难以评说,只能略抒所感所思。
我于义宁(陈寅恪)之学,直到今日,恐怕还只能说是略窥藩篱,引导我接触义宁
之学的人正是金应熙。那时我对佛学着迷,喜欢谈禅说偈,有一天谈及六祖传法偈(按
:此偈之流行本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
坛经则作两偈,字句与流行本亦略有分别,但意义则相同),金师问:“此偈如何?”
我说:“古今传诵,绝妙好辞,尚有何可议?”金师说:“就是还有可议。”介绍我读
陈寅恪写的一篇文章《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清华学报》七卷二期,一九三二年六月。
陈寅恪认为六祖的传法偈,一,比喻不适当。“菩提树为永久坚实之宝树,决不能
取以比喻变灭无常之肉身。”二,意义未完备。“细释经文,其意在身心对举。言身则
如树,分析皆空,心则如镜,光明普照。今偈文关于心之一方面,既已将比喻及其本体
作用叙述详参,词显而意赅。身之一方面,仅言及比喻。无论其取比不伦,即使比拟适
a*********7
发帖数: 30080
1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咏李大师战金轮法王
应whywhy00之邀, 作歪诗一首, 咏李大师大战金轮法王. 惜历史资料缺失, 难恢复此战
全貌;惟依殘存之文献, 想象大师之风采。 临表涕泣, 不知所云。此文谢绝FLG出版
物转载.
法王与大师的作战方式分别参考以下参考文献:
1. 查良镛, 《神雕侠侣》, 三联书店出版社
2. 鹏鹏, 《北京时间5月27日清晨的另外空间:僵泽民彻底死了》, 人民报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5/28/13690.html
O****s
发帖数: 1489
18
2000年前的欧洲古罗马,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叫奥维德,写下了一部“诗歌连续剧”,
叫做《恋歌》。说它“连续”,是因为诗人一气写了49篇,花了大约10年时间。说它是
“剧”,因为这49篇诗歌记载了诗人追求一位妇人的全过程,如同现在的自曝隐私。在
没有电视看的2000年前,估计诗歌的功效,等同于现在的《还珠格格》,所以自然轰动
。奥维德也借此一举成名,被誉为古罗马四大诗人之一。
不过《恋歌》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言情诗,也不能用叙事诗来概括它,因为它还
有着很强的技术性,这是琼瑶阿姨永远无法比拟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教女人如何
和诗人幽会。这还不算,诗人接着又写出了三卷《爱经》,专门教男人恋爱的技巧——
如何博取女性的欣赏。浪漫的爱情被剥下绚丽的外衣,露出的是赤裸裸的技术环节。诗
人的作品成了抢手货。他又顺应“市场潮流”写出了《爱药》,专门讲述失恋后如何收
拾残局。接着是《美容》,可惜这时诗人死去了,《美容》成了诗人未完成的绝笔。这
四部分近日被上海三联书店结集为《爱经全书——爱经、爱药、美容、恋歌》出版。
说这件事,并不是打算说古罗马的风气如何骄奢淫逸,也不是打算说男女对待感情
应该持什么
j******n
发帖数: 21641
1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好书推荐 : <恋酒事典>
(有几篇非常精彩)
作者:(法)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 尉迟秀 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09-04
内容简介
里昂长大的皮沃老先生,家里拥有一小块葡萄园,也自酿薄若莱,没想到,这个因缘竟
让他在应征《费加洛报》文学版记者时,跟总编辑聊了开来,还因此被录用! 本书以
字典形式编排,由A到Z收录了108个与酒相关的词条,皮沃以幽默轻快的笔调,将丰富
的葡萄酒知识、历史、文学典故和文人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出版后旋即登上各畅
销书排行榜。 词条有自传性质的、关于阅读的、关于酿酒的记忆、关于饮食、还有小
酒馆、葡萄酒业的众生相、产区、葡萄园、城堡酒庄、酒窖、酒桶、酒瓶、酒标、品酒
、盲目品酒、品酒师、开瓶器、试酒碟、软木塞味、葡萄酒战争、伊斯兰与葡萄酒、性
与葡萄酒……等。从时间初始到世界末日,葡萄酒都与人类的冒险、文明、艺术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葡萄酒,不该等闲视之。”皮沃如是说。
A
祝福你!祝福大家!祝福您!
阿布·努瓦斯
阿尔萨斯
爱情与葡萄酒
古代
香气
奥索纳堡
B
酒神巴屈斯
博若莱之一——奇迹、标签、餐具
博若莱之二——复活
x*****u
发帖数: 3419
2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金瓶梅》评点本的整理与出版z
《金瓶梅》评点本的整理与出版
王汝梅
明清时期的《金瓶梅》有三种版本:词话本,崇祯本与张竹坡评本。词话本无评语与
插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人们不知道有词话本,鲁迅先生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
不知道词话本的存在。现存明刊词话本只有三部半。崇祯本据词话本改写,加上了眉批
、夹批,有二百幅插图,全称《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其评改者可能是谢肇(一五六七
——一六二四)。崇祯本评改者突破传统观念,以新的审美视角欣赏,肯定《金瓶梅》,为
历史上定性《金瓶梅》是一部世情书的第一人。他发现《金瓶梅》的艺术美,表现了近
代小说的美学追求,达到了华夏小说美学史的新高度,开创了新阶段,带有里程碑意义。
在清代康熙年间,张竹坡(一六七○——一六九八)的《金瓶梅》评点,继承了崇祯本评点
成果,进一步总结《金瓶梅》写实成就,驳斥“淫书”论,写有十多万字的总评、读法、
回评和眉批夹批,是为古代小说理论的宝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金瓶梅》两种
评点本的整理、研究与出版,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提供了新的文献,对古代小说美学史的研
究具有拓展与填补的意义。
一、张竹坡评点本的校点出版与学术准备
一九八○年春,入华东...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1
来自主题: Xiqu版 - 万啸甫:余门学艺散记
徐慕云说余叔岩往事
徐慕云(1900-1974),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戏剧教育家。《梨园外纪》(三联书店出
版)是作者的一部有关戏曲历史的著作,全文记述了若干京剧名伶的生活和艺事活动,
展现了近代京剧发展史的生动图景。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余叔岩不愿来沪出演的最大原因
连日对于叔岩行将来沪出演白宅堂会的消息,颇引起社会人士之注意;甚至有许多
戏迷,预备径向白宅硬送寿礼,冀能届时获得一席之地,可以大饱眼耳之福。于此足证
沪人对于余氏欢迎之热烈,可谓达到极点了。不过他果否南来,的确尚成一问题,记得
前三年不佞寓居故都的时候,曾有北平富商杨某为其太夫人做寿,并在前门外珠市口织
云公所预备盛大堂会,以娱嘉宾。杨在平津设有参号钱庄数处,家资数百万,当时情愿
拿出几万块钱,邀请叔岩、小楼、砚秋、小云等各演其杰作好戏,托人先去征求叔岩同
意,业已蒙他首肯,并且戏码都说定准演《打棍出箱》。戏单印了出来,消息宣传出去
,霎时轰动九城,不知有多少戏迷朋友全部饿着肚子,老早就跑去占着座位,台上的戏
还没开演,已经把织云公所挤得水泄不通了,不佞偕同袁良的夫人、小姐,还有市府傅
秘书长老夫妻俩,事...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7933
22
可信跟有没有价值是两回事。早期的正史不一定更可信,可是你没有别的办法来辨别分
析,自然它的价值比较高。
后期的正史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学术研究要从第一手史料出发。明明《凡人修仙传》
还在,我不能只看书评区和贴吧来研究《凡人》吧。
至於“最可信的肯定是官修的正史”一言,就很难成立了。什么是“少数敏感问题”?
历朝历代其实“敏感问题”一个接一个,即使是实录也是不断重修。幸好如你讲的别的
方面的旁证很多,所以才能看出来正史和实录的区别,正史和档案的区别,正史和墓誌
铭、地方志的区别。相比之下,晚近的几部正史是最没有价值的。
官方史官可不一定在各方面都掌握最丰富的资源。很多时候地方上的史料无人问津,经
济数据随心臆测,人物传记则按照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扭曲,可以说是处处陷阱。看看
当下天朝的官修史书就知道了。
其实,到底《宋史》《明史》有没有价值,判断很简单。去新浪共享随意下载几十本宋
史、明史的当代学术著作(比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北大、三联书店、广西师范一类
的),看看脚注尾注里面真正大量引《宋史》《明史》的有几本。
x*****u
发帖数: 3419
23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
2007-08-28 邓小军 邓小军文集 点击: 1019
陈寅恪诗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历任清华国学研究
院、清华大学、岭南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
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
白诗笺证稿》等,为中国现代中古史学奠基人。晚年撰成《柳如是别传》,“以表彰我
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诗是不朽之诗史,写照了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从清末到文
革的多难的中国现代史。陈寅恪诗深情高致,融汇少陵之沉郁,义山之绵邈,子山、牧
斋之遥深,悱恻芳馨,蕴涵无穷。乃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中国
诗歌之典范。
有《陈寅恪诗集》(1910-1967),附《唐篔诗存》(三联书店,2001)。
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1945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乙酉:一九四五
wh
发帖数: 141625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论家和诗
人,与他上课介绍的许多同辈诗友相熟,讲解精细、敏感,又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深
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出一批...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25
☆─────────────────────────────────────☆
wh (wh) 于 (Thu Sep 22 17:21:56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3199
2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阿耳戈斯宫的最高处
夏多布吕昂(Franc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是活跃在大革命时期的流亡作者。
这个生在欧石楠丛生的外省的贵族男孩,后来花了不少时光在欧石南丛生的喀里多尼亚
(苏格兰)。
夏多布吕昂被归入浪漫作者之列,他令我想到被归为浪漫派的另一位。。。作曲家
liszt。liszt作品固然充满不牢靠的激情,作者本人却未必仰赖这些激情。两位在我看
来都是相当无情,然而被奇特想法的光辉遮蔽,在某些不那么令我厌倦的时刻令我瞠目
赞叹的流星。
最近才翻chateaubriand著名的回忆录,所谓《墓中回忆录》,一如既往,不能增
添我对他的好感,而继续令我惊叹,比如如下这段来自汉译本《墓中回忆录(法)夏多
布里昂著;郭宏安选译》(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 ):
“友情许给我的这种才能我果然发挥过吗?我空等了 多少东西啊!在埃斯库罗斯的《
阿加门农》中,一个奴隶 被安置在阿耳戈斯宫的高处放哨;他的眼睛努力发现战船返
回的约定的信号;他歌唱以保持清醒,然而时间飞 逝,星辰降落,火炬并未亮起。许
多年之后,它的迟到的 光亮出现在海浪之上,奴隶已被时间的重负压倒;他只... 阅读全帖
j*********u
发帖数: 609
27
去三联书店看看吧
s*****s
发帖数: 22
28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书店 (三)
书 店 (三)
·西门看雪
认识三联是个很偶然的机会。
那年我路过北京,朋友和我一样,都喜欢美术。吃过午饭后,他带我
去中国美术馆,不巧那天美术馆没开,我俩站在门前傻看了一会,他说,
我带你去个地方,保证你不后悔,于是我就认识了三联,我一生的朋友。
三联就在美术馆的对面,绿树掩映中的一幢普普通通的白楼,牌子很
高,如果不是熟悉周围的环境,很难找到。三联的全称是“生活、新知、
读书三联书店”,其创始人是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三联不仅是一个书店,
而且是一个出版社,三联版的书包罗万象,其中以人文类居多,政治、经
济、历史、哲学等,包容性极强,不计较文化、意识形态、学派等方面的
差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我常常想,如果能把三联的书看遍了,我这一
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三联是个很容易亲近的地方,到了那里,就象在自己的书房一样。上
下三层的营业厅,其中一层是地下室。里面总是有那么多的人,虽然在书
架旁安排了很多凳子,但还是有很多人
G*****a
发帖数: 183
2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统一与分裂>>评论
All done by myself... just don't laugh at me :)
书名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作者 葛剑雄
出版信息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北京)
1994年10月第一版
ISBN 7-108-00607-3/K.100
章节内容 共5章
昔日的天下观
分与和
分合的标准
天命与人事
千秋功罪
新颖观点 宋代(包括北宋,南宋)被作者认为并不是中国历史上个统一时期;而西晋(280—3
01年)却被认为是“第二标准统一时间”的一部分。
以北宋为例,辽(契丹)和北宋应当有同等地位, 原因如下(84页,第三章)
1: 辽(契丹)建国比宋朝早,宋从来没有征服它,连形式上的从属关系都没有;
2:辽的疆域辽阔,包括中原的一部分,而且辽的汉族占总人口的多数;
3: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虽然还保持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但整体上基本接受了汉族的和中
原王朝的模式;
4:北宋远未恢复唐朝的疆域,完全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因此用中国的标准,客观的标准进行分析,北宋时期是宋,辽对峙为主,几个政权同时
并存的阶段,而不是一个统一时期,它与南北朝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R******g
发帖数: 272
30
在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中,见得沈从文、废名、李健吾、朱光潜等名字,
甚喜。
(三联书店/范用编 /2002年7月版/价16元。南大出版社书店八二折/实价13元2角)
汪先生文字极佳,于人物的眼光见识也是极高的。晚年言及废名,忿忿然有所指,
不得而知,意思里却有些迫切,他说:
“他们感觉到废名的文字对他们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会危及他们的左派正宗,一统
天下。……他们用沉默来掩饰对废名,对一切高雅文学的刻骨仇恨。他们是一些粗俗
的人,一群能写恶札的文艺官。……窃踞要津,左右文运。废名的价值被认识,他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真正的被肯定,恐怕还要再过二十年。”
这番话刊于1997年,写于1996年,差不多是汪先生最后的文字了。
汪先生评说废名“具有天真的美”,我非常非常之感动。因为私心里一直当废名
先生是我真正的前辈,是我的废名。
九十年代初期,我曾遍搜废名的所有作品。但我至今书橱里只有他的《论新诗及
其他》和直排繁体影印本的《桥》。
据说废名的全集在编纂中,我没有见到。
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因为时当文字的酷政。建国后反右、文革,以意识形
态统领文字,当朝文章,能数得出几人来?
所以要
R******g
发帖数: 272
31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书笔记——三种红楼
《红楼一家言》,高阳,三联书店2001-01,定价6元
《俞平伯说红楼梦》,俞平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定价11.5元
《红楼梦小考》,陈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2,定价20元
《红楼梦》是我青春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之后就有若干年没有碰过了。前一阵子重新迷
上《水浒》和《西游记》,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字,连带着对《红楼》又产生了兴趣,于
是买了以上三本书来读。
同是研究《红楼梦》,三人的文字各有风格,文章亦各有侧重,读来迥然不同。
俞平伯的书即是他早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三卷及附录若干篇,比较系统——俞一生研究
《红楼梦》,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又写过《读〈红楼梦〉随笔》、《〈红楼梦〉简论》及
《乐知儿语说〈红楼〉》等文——适合一鼓作气地读完,只是一股子二十年代新文艺腔。
高阳的书则是一册文集,主要是谈《红楼梦》的结局、版本的考证及曹雪芹的生平,前后
并不连贯,薄薄一册,可一举拿下,也可分而食之。写贯历史小说的高阳,自然以史实为
重。
《红楼梦小考》则是对《红楼梦》中出现的辞条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证,可当辞典来读(分
为曹家记事、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岁时风俗、人物、文化艺术、饮食医
R******g
发帖数: 272
3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读书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三联书店2002-05,定价35元
最初在先锋书店见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注意,随手一翻,看到有很多图片,以为
是本介绍巴黎风光的书而已,就觉得定价有点高,便放回原处了。后来在私家看到赵辛楣
的新书介绍里也有这本书,跟着另外的两本:亨利·詹姆斯的《法国掠影》和柳鸣九的《
巴黎散记》,便有点印象了。
而促使我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读到了朱学勤的文章——《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
觉得林达这个人很有点特别。亏得这本书一印就是两万册,各大书店里至今还都能找得到

作者带着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徜徉在法国的名胜古迹,向读者诉说着一段段和这些名
胜古迹相关的历史——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历史——无疑是作者特别的用心。
习惯使我钞下了书中的这些文字:
…你总是可以在世界史上遇到这样的怪事,越是邻近一个制度或一个政权的终结,越是会
读到“人民爱戴”的宣扬。这个广场据说就是一个“人民爱戴君王”的结果。
1748年路易十五病重,一个雕塑家为表示关切,为他创作了一个铜像。路易十五痊愈之后
,据历史记载,整个法国都在为他的痊愈“喜极而泣”。在巴黎,市民们相互拥抱,甚至
有人拥抱传来
R******g
发帖数: 272
3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吕叔湘文集
花时间从一堆《读书》的电子档中整理了一份吕叔湘文集,包括:
未晚斋杂览7篇(读书文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3月
发表于《读书》杂志的其他文章10篇
欢迎补充。
霭理斯论塔布及其他 2
赫胥黎和救世军 5
葛德文其人 9
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11
《第二梦》 15
《书太多了》 19
买书·卖书·搬书 21
剪不断 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帐 23
苏东坡和“公在乾侯” 25
由苏东坡作《黠鼠赋》的年龄问题引起的 26
《文明与野蛮》后记 27
读书忆旧 28
笑话里的语言学 29
“夫人”及其他 33
关于文风二三事 35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读后 38
生男与生女 42
霭理斯论塔布及其他
这一篇杂览原来题为《霭理斯的被忘却的一面》。为什么取这么个题目呢?因为几年
前他的《性心理学》中文译本新版问世之后,有那么短短的一个时期几乎是“满城争说霭
理斯”。其实霭理斯不仅仅是一位性心理的研究者,他也是一位思想家、评论家,从十九
世纪末年到二次大战前夕,写了不少评论思想、生活和历史人物的文章。在中国,周作人
在文章里引用过他的一段话,可是
R******g
发帖数: 272
34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荐书——玻璃岛
冯象在《万象》上连载《尘土亚当》是去年的事,我开始买《万象》杂志也在去年,买来
随手翻翻,觉得这本杂志零零碎碎得蛮有意思——但冯象的连载却一直没读。今年的第五
期上突然就停止了,于是攒着了似的一气读了下来,夜里一直读到“眼痛灭灯犹暗坐”,
听了许久的老婆的呼吸声才睡着。
五一节久困在家,忍不住去书店瞧瞧,于是就瞧见了这本《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
,三联书店今年三月份才出的新书,一瞅作者是冯象,当即就买了下来,还迫不及待地告
诉了一个朋友——他很喜欢《尘土亚当》。
花了两天的功夫读完了这本书。文章的风格同《尘土亚当》如出一辙(废话,同一个人写
的嘛),取材却不是圣经文学了——虽然和圣经总免不了还有点关系——而是中世纪的凯
尔特人的神话,亚瑟王传奇。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大约是很有一帮子游戏玩家们能够耳熟能详的,我却所知无多
;只记得去年看过一部押井守导演的电影《Avalon》,而Avalon正是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们
葬身之处,凯尔特传说中的西方乐土岛(记得LOTR中弗罗多和山姆最终去的那个地方吗?
多么地相似),也即这本书之名——玻璃岛。
此书读毕,不禁让我对中世纪的神话世界向往无
p****s
发帖数: 3184
35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我们仨》发行信息
我们仨
作牋者:杨绛
出版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165
ISBN:7108018802
出版日期:2003-3-11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
《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
92岁高龄的杨先生在本书中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
点滴滴. 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
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
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
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
《我们仨》。
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
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
m*********r
发帖数: 76
36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陈寅恪之死
陈寅恪之死
·陆键东·
(摘自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ISBN 7108008041
学贯中西、文史兼通的陈寅恪是位学术大师,但是他的最后20年充满艰辛与
苦难,他经历了哭泣的1958年,他遭“膑足”双目失明之磨难,但就是这位暮年
老人拒绝向权贵低头,谱写一曲人格正气之歌。本书以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采
访资料,深刻呈现陈寅恪的精神世界,引起学界极大反响,是本读来欲罢不能,
读后余音绕梁的力作。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至此,历史的笔触已可以在近八十的陈寅恪的灵魂深外探寻。探寻这位心实
已死、只余躯壳忍受折磨的文化大师那不死的精神世界--尽管这非常困难,印
痕已渺不可辨。
据黄萱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若去看望陈寅恪,须先向历史系的掌权
者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能登门探问,但数年间她还是有一些机会与陈寅恪见
面。有次,陈寅恪突然问她“反动”二字作何解,黄萱无言以对。“通识”如陈
寅恪,竟有
j******n
发帖数: 21641
37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关于余秋雨的负面评论
易中天到后来写的书,简直怀疑是他的研究生在网上逗趣灌水之作
但这其中也有很多知识点,虽然很多东拉西扯拿不上台面,上厕所或者睡觉前看一看,放
松下肌肉或者神经,是绝佳的,毕竟人不可能整天板着脑袋做学问,或者读写滴水不漏的
文章
极端的人看他们的所为,可能会说易和于丹不配大学教授
那么看看杨绛最近写的<走到人生边上>,简直也是个<论语>心得,不过谈的都是90多岁将
'去'之人对鬼神和灵肉的理解,和她以前乃至她先生的文章一样,引经据典,但好象并无
新意,结尾还说欢迎批评,你说,她90多了,谁还批她,她尽管大谈迷信那套,也犯不上批评
,再说了,这种'论文'实在也挑不出什么错,反过来,读者又得到什么呢,我看我得不到什
么,因为她写的要么我还体会不到,我才30来岁,要么也没什么新东西,她提到的那些古今
中外经典,我也读过很多了,就这么个东西,商务印书馆还给出了个单行本
从出版社角度,于丹等人的最好卖了,现在也有好多比较生猛的出版社(比如黄山书社,专
出冷僻的古典和国内尚未出版的中文经典),但为了弥补杰作的出版赤字,也得出好多赚
钱的通俗读物,而且越快越好,三联书店算不错吧,编辑都是大学者,现在好多
q***o
发帖数: 52
38
2006年好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来源:新京报 添加时间:2007-2-11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作者:查建英  版本:三联书店 2006年5月
北美地区销售:www.bookseed.com

「致敬词」
追寻八十年代,是今年看似突兀的一个文化回流热潮,却无疑有着耐人寻味的当下
社会体征。查建英是这股热潮的“点石”者,她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是一本围绕八
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访谈录,谈话者以个人的角度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
代,也评论分析现在。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阿城、李陀、陈丹
青、栗宪庭等,他们身份遍及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
。他们都是八十年代的在场者,他们在那个年代里特立独行地展开了精神远行和心灵漂
泊。
这本书试图重现那个年代的场景和氛围,虽然强调反省和审视,但终归掩饰不住内
心中的那份迷恋和怀念;虽然强调浪漫和诗意,但终归还是脆弱而短暂;虽然强调文化
和启蒙,但终归还是“精英们”的八十年代,虽然……虽然,我们依然要向那个年代致
敬,向这本书和书中出场的人致敬。
■作者访谈
查建英:用八十年代参照现在
年度图书
l*****l
发帖数: 4691
39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超想念北京的第三极
同不喜欢第三极,一点书香的意思都没有,整个一超市的感觉。上次回国就两天半被亲
戚推荐去了第三极,后悔得要命,再去别的地方也来不及了。
比较喜欢三联书店,万圣书园,风入松,商务印书馆啥的。
w********h
发帖数: 12367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们等待领袖逝世这天,等很久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17 23:31:12 2010, 美东)
作者:陈丹青
来源:《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76年秋初,我以知青身份有幸被西藏自治区“美术摄影办公室”——文革期间各省唯
一的美术机构——借去画画,同行者另有南京艺术学院老师陈德曦和王孟奇。9月1日到
拉萨,我们落宿幸福东路12号二楼,短暂的高原适应后,天天散在街头画速写。
9月9日午后,我们正收拾画具,负责安排活动的“美影办”主任屠思华上楼进屋,并不
看着我们,说:“这样子,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旋即离开。
我们各自坐下,忽然好安静。那么,是毛主席死了。
活在1976年的人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觉,那是怎样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殁,仲夏是朱德
的死,“人心惶惶”,不准确,那年,人心是在默然等待,暗暗地猜……拉萨阳光猛烈
,我记得屋里的静,三个人刻意扯些别的话题,闪避目光,不敢对视,抑制嘴角的痉孪
w********h
发帖数: 12367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boycott (hah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21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pr 16 13:40:47 2011, 美东)
21世纪会是胡适的世纪吗?
傅国涌
【2008年4月在浙江大学讲,根据录音整理】
六十年前,1948年10月20日胡适之先生在大陆做了作后一场演讲,在浙江大学,讲
题为自由主义。一个浙大学生多年后回忆,那次听讲的人不多,而且中途有许多人离开
,但我在浙大校长竺可桢当天的日记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这次讲演,与胡适不久后在
台湾发表的演说《自由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内容很接近。胡适是个自由主义者,但
是他真正直接、系统地表达自由主义的理念,则是1947年以后的事。“五四”时代,他
提出要引进“易卜生主义”,也就是独立的个人主义,这是他所理解的自由主义的一个
基础,包括他在20年代主张的“好政府主义”,与他理解的自由主义也是接近的,但他
长期以来并没有打出自由主义的旗帜,直到他离开大陆前一年,他才在北平广播电台的
一次演讲当中,全面地阐...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456
4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余英时:李约瑟问题
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李约瑟问题”只能是一个
“假问题”。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探究。但事实上,中、西
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或比较,也就是“
incommensurable”的。
余英时
我的老朋友陈方正兄费了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继承与叛逆——现
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即将出版)。早在撰写期间方正便已约我为此书写
序。虽然我是一个十足的科学门外汉(“ignoramus”),当时却一诺无辞,大胆地接
受了这任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半个世纪的友谊,更因为本书的主旨涉及了
我所关怀的中西文化异同问题。
我最初打算就本书的主题作点独立研究,如稍有所得,则可以和方正的基本论点互
相印证。这是我为友人学术著作写序的习惯,虽然比较费力,却也颇有切磋之乐。但不
巧得很,现在开始写序恰值病后,我的精力尚未恢复到可以发箧摊书,左右采获的状态
,因此原有想法不得不加修正。在这篇序文中,我希望能陈述两点,以为本书读者之助
。第一,阐释本书的性质及其特殊的重要性;第二,本于孟子“读其书不可不知其...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2226
43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我购存的军事书籍目录
刘庆 主编 杜正艾 副主编:
西方军事学名著提要
金玉国:
世界战术史
(英)巴塞尔·利德尔·哈特 阿德里安·利德尔·哈特 选编:
剑与笔——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名著文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
(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第一二三卷)
(美)艾(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海军战略
海权论
(英)B.H.李德·哈特/(法)A·薄富尔:
西方战略经典(下)(内收战略论/战略绪论)
(荷)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意)朱里奥·杜黑:
制空权
(英)J.F.C.富勒(少将):
亚历山大的将道
战争指导1789-1961
(日)宫本武藏(古罗马)雷纳图斯(中国)孙武:
兵法藏书(内收五轮书、罗马兵法、孙子兵法)
(英)马修·贝内特 吉姆·布拉德伯里 (美)凯利·德弗里斯 (英)伊恩·迪基 (
美)菲莉斯·杰斯蒂丝: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中世纪(500-1500年)——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
(英)西蒙·安格里姆 (美)菲莉斯·杰斯蒂丝 (美)罗勃·赖斯 (美)斯科特·
鲁希 (英)约翰·塞拉蒂: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 阅读全帖
w******s
发帖数: 6
44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科学和人文的统一(5)
科学和人文的统一(5)
文:qingyuan
注释: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127-128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李崇富,赵甲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3.《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陈学明著,重庆出版社, 1993年
4.《系统哲学讲演集(美)》拉兹洛著;闵家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
5.《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德)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 1999年
6.《人文主义认识论》(瑞士)让 皮亚杰,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7.《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阿伦 布洛克,董乐山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
997年10月
8.《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陈筠权、殷登祥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9.《现代哲学观念》谢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b****i
发帖数: 17
45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国人为何不爱阅读
实体书店的“逆流”回暖,成了这个冬日上海的一个文化景致。无印良品等书店接踵而
至;这边上海三联书店的书香蔓延到了朱家角,那厢“最美书店”钟书阁也将在繁华商
业区绽出新枝……
这个文化景致的深层意义是,即使是在今天信息汹涌的时代,读书依然是无法被稀
释的。正如在“2015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在接受《
解放周末》专访时所说的,“读书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妆品。”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读书,不是给我们的精神涂脂抹粉,而是让我们超越“知道”,
感受“思想”。
我们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可能变成了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解放周末:您担心时下人们因为电子阅读的便捷,而在“知道”上浪费了大量精力
,却缺乏思考的时间。“好比吃多了零食,已经塞不进正餐。”在您看来,一顿好的精
神正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不反对电子阅读,现在我出门也喜欢在手机或者电子阅览器里存进电子书,利用边
角料时间来看。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字获得太方便快捷的时代,而人们又那么忙忙碌
碌,所以,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就像吃零食一样。现在,我们从微信上就可...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6042
4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一)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一)
作者:(苏)雅罗斯拉夫斯基
译者:谭善余
(原作写于一九二二年,中译本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版)
甚么是圣经
犹太教或基督教神学家(尤其是传教士、牧师之流)都说圣经是神圣的书,如
果不是上帝亲自编写的,就是上帝在西仍山上向摩西口授、委托摩西编写的。有
一位信徒曾就“圣经是怎样一部书”第一章给我写了一封恶毒的信,信上说“这
些书(指圣经)乃是上帝亲自写的,是犹太人被囚禁于巴比伦以前就已存在的。”
由此可见,如果根据某些牧师的意见看来,事情会是怎样的了。但是,我研究了
其他民族的历史,就可看出两点;第一,犹太人的圣经(“摩西五圣”)决不是甚
么最古的书,其他民族保存的文物和书籍有比它更古的;第二,圣经是在不同时
期编辑写成的,是形形色色作品的混合体,都是硬凑在一块的,彼此之间很少联
系。
宗教宣传者总是竭力证明“摩西五经”是摩西照上帝的话写的。可是在“摩
西五经”里对这点却一字未提。“申命记”第三十四章第五到第六节,叙述了摩
西的死和殡葬。如果真有摩西这个人并且写过圣经,那他自然是无论如何也写不
出自己的死和自己的殡葬的。这等于相信摩西曾给自己送殡。何况这段...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6042
4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二)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二)
作者:(苏)雅罗斯拉夫斯基
译者:谭善余
(原作写于一九二二年,中译本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版)
第一篇 世界的创造
第二章 要有光!
我们从“创世记”第一章得知,犹太人的上帝──艾洛吉姆经过亿万年完全
游手好闲的生活(决不能把他的“灵”“在深渊上运行”说成是在做事)以后,经
过永远处在混乱状况,处在黑暗里的日子以后,涯过永远过着孤单沉默的生活以
后,终于在七千四百四十五年以前开始创造世界。他在第一天创造了光,并将光
同黑暗分开。他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他看到光是好的。
难道这样的神话能令人适意吗?可是千百万人却相信这点,这是因为他们对我
们生活所在的行星──地球的起源和发展一无所知,其实地球就像其余一切星球
一样也在经常变化。
不过我们还是回到圣经上来吧。我们姑且相信有这种不可能的事;光是七千
四百四十五年以前首先凭上帝──艾洛吉姆的一句话造出来的。这究竟是甚么光?
是太阳光还是月光?还是其他星星或其他太阳的光?究竟是甚么光呢?也许是,
艾洛吉姆上帝燃起了篝火,在篝火火光下开始自己的创造工作吧?也许是点起了
电灯或煤气灯吧?可惜犹...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6042
4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三)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三)
作者:(苏)雅罗斯拉夫斯基
译者:谭善余
(原作写于一九二二年,中译本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版)
第一篇 世界的创造
第三章 大地和苍天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第一日和第四日,都是在创造光,他把太阳、月亮和众星
摆列在天空,来普照天地。但是,当他还不知道用甚么光来照耀他所在的永恒黑
暗的第一日以前,整个大地还是一片空虚混沌,一切都处于原始的混乱状态。据
圣经的说法,只是到了第二日,上帝才又说了几句话,而且仅仅几句话,就把世
界安排好了。
圣经说艾洛吉姆上帝在这天似乎做了这样的事:
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事就这样成了)。”(“创
世纪”第一章第六节)
像创造天地这样复杂的问题,上帝竟如此轻松地解决了,他只说了儿句话,
事就这样成了!这叫人怎能不感到万分惊讶!但是,甚至信徒也会提出这样的问
题:上帝在这之前干嘛不说出这儿句话呢?如果几句话就能干成这件事,上帝干
嘛不立即造成大地呢?在除了上帝以外任何人都不存在的时候,谁听到了上帝说
的这些话呢?当然,圣经不会回答你们这些问题,因为圣经神话本来是胡说八道,
况且大地的形成完全...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6042
4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四)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四)
作者:(苏)雅罗斯拉夫斯基
译者:谭善余
(原作写于一九二二年,中译本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版)
第一篇 世界的创造
第四章 动物和植物的创造
圣经究竟怎样解释动物和植物的起源呢?圣经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
答案是在“创世记”第一章第十一到第十三节,第十九到第二十六节,另一个答
案是在第二章第一至第六节。
根据圣经的说法,植物是在既没有太阳,又没有其他星球的时候,也就是在
创造世界的第三日创造的。实际上,没有太阳,地球上就决不会有生命。
这件事似乎是这样发生的:
上帝说:“地要生出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
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于是地生出下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
以及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上帝看到这是好的。”(“创世
纪”第一章第十一到第十二节)
由此可见,这里只是关于青草和树木的问题。可是关于并非生在地上的海带
(并不总是绿的),以及藓苔、地衣、蘑菇等等植物是怎样造出来的,圣经则一字
未提。
当然,这点首先说明圣经编者不懂植物学,他们不会想到用某些近乎情理的
事实来捍卫自己... 阅读全帖
G*M
发帖数: 6042
50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五)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五)
作者:(苏)雅罗斯拉夫斯基
译者:谭善余
(原作写于一九二二年,中译本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版)
第一篇 世界的创造
第五章 人类的起源
第一个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千百万人听说第一个人──亚当是上帝
(也就是圣经上把太阳和星星钉在天穹上,并凭一句话造出动植物的上帝)造的,
就马上感到满意。似乎只要相信过去和现在确有这样一个上帝,就可用他的旨意
来解释一切不可理解的事物了。如果相信圣经,那末就得相信人也像整个世界一
样,是在七千四百四十五年以前造的。可是有一些人所创造的古迹却早于这个年
代。在埋藏着早已死去的动物骨骼的地层里,发现有在那里躺了比这个时期长很
多倍,也就是早几十万年以前的人的骨骼。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圣经所说上
帝造出第一个人是捏造的。
但是,我们再来听听牧师的圣经里关于造人的神话吧。
首先,在整部圣经里,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其中在
“创世记”里有两个,一个在第一章,另一个在第二章。第一章说上帝是在创造
世界第六日凭自己的话造人的。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