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下乡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h*d
发帖数: 19309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谈谈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转贴几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探析
2009年01月21日 15:20《党史文苑》【大 中 小】 【打印】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
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
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
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①。那么发动这场
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
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国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
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
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
,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1953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
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1952年-10.2万人上升到1953年的213
.4万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
作者:彭小明
中国政坛即将接纳一代知青中的政治人物成为主要领导人,于是“知青”道路的文学作
品又应运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青春无悔之类的喧嚣又再度红热起来。可是知青道路的“
青春无悔说”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至少在网络世界变得难以藏身。
这里介绍一下黄宗英的情况。她是1949年前的老影星之一,后来改行写报告文学,晚年
以黄昏恋(对象是卧底文人冯亦代)出名。老知青痛恨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她是万恶的
上山下乡政策的吹鼓手,并籍此浪得名作家之名。德国人民不仅清算纳粹希特勒、戈倍
尔和东德昂纳克、克伦茨的罪行,也要追究具体作恶的刽子手和吹鼓手。德国小说《朗
读者》告诉人们,希特勒建立了奴役人民的暴政,女狱卒汉娜则是押解和驱遣犹太妇女
儿童走向焚毁的凶手。毛泽东发动了驱遣青年下乡的运动,黄宗英也是强迫下乡的帮凶。
知青下乡是现代中国人绕不开的悲情话题。两千万男女青年在无外敌入侵的和平时期从
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的大规模强制迁徙,牵动了中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每一个家庭
和单位。造成了亿万人民财产、生命、亲情、婚恋、教育、就业一系列的严重困难,影
响了中国社会几代人的命运和精神面貌。这一场重大的变乱,牵涉其...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上山下乡:黄宗英和她的现代贞节牌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7 10:16:38 2017, 美东)
作者:彭小明
中国政坛即将接纳一代知青中的政治人物成为主要领导人,于是“知青”道路的文学作
品又应运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青春无悔之类的喧嚣又再度红热起来。可是知青道路的“
青春无悔说”立刻遭到了迎头痛击,至少在网络世界变得难以藏身。
这里介绍一下黄宗英的情况。她是1949年前的老影星之一,后来改行写报告文学,晚年
以黄昏恋(对象是卧底文人冯亦代)出名。老知青痛恨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她是万恶的
上山下乡政策的吹鼓手,并籍此浪得名作家之名。德国人民不仅清算纳粹希特勒、戈倍
尔和东德昂纳克、克伦茨的罪行,也要追究具体作恶的刽子手和吹鼓手。德国小说《朗
读者》告诉人们,希特勒建立了奴役人民的暴政,女狱卒汉娜则是押解和驱遣犹太妇女
儿童走向焚毁的凶手。毛泽东发动了驱遣青年下乡的运动,黄宗英也是强迫下乡的帮凶。
知青下乡是现代中国人绕不开的...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8422
4
知青走上政治舞台:46名省级正职官员曾是知青
文章来源: 华商报 于 2012-03-29
自去年10月起,全国各地省级党代会及“两会”陆续召开。目前,14个省、自治区的党
代会已闭幕,其他省级党代会将要召开,全国31个省级“两会”已全都闭幕,省级党委
、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班子已基本调整到位。在124个省级正职岗位中,有24人身兼
党委书记和人大主任两职,目前省级正职官员实际为整整100人。
这100名省级官员目前公布的履历显示,有46人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插队当知
青,或是有过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这成为当前省级正职官员中多数人的一个显著特
征。
“知青”——履历中的时代色彩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也就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知青是指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
放到农村做农民的青年,这些青年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在农村的“广阔天
地”度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知青”二字,成为这一代人人生档案的关键词。
在这些省级正职官员的履历中,对于这段经历的表述各有不同,多为“农民”、“下乡
”、“插队”、“...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5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六十五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
回复 时政讨论区
[国内时政] 《六十五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 》 5月24日西安演讲 只看楼主
楼主 马前卒
收藏 9 小时前
本帖最后由 马前卒 于 2014-5-25 14:41 编辑
1只谈寻常事
晚上好,大家看我今年像多大?看我脱发也不用猜的太过分,我是1998年上大学的,和
各位的年龄差距最多也就是15年左右。15年前,我也喜欢听讲座,还要拿上小本子边听
边记。不过我今天并不希望你们都拿本子记我的发言。这倒不是因为我谦虚,只是因为
过了这15年,大学生听演讲的目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那时候听讲座,台上很少有我这种还算青年的人。那时候典型的演讲者是一个来自
北京的中年人。
为什么是来自北京呢?因为那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是个刚刚兴起的东西,上网八块钱一小
时,可以换4份油炸猪排,而且网上没什么东西,有价值的资料连现在的百分之一都没
有;大家获取时政信息只能靠图书馆,靠媒体,或者是靠权威人物的独家消息。人与人
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还是最主要的交换信息方式,要想全面了解校园之外的社会,要想看
公开媒体之外的深入分析,学生只能是听那些消息灵通的人物开讲座,这样的人物往往
... 阅读全帖
s*******l
发帖数: 8210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路过也扇 Herzog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票证档案专题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http://www.archives.sh.cn/dazn/ztml/201203/t20120313_5607.html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执行中央供给标准华东会审会议讨论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供给标准按照什么发给的请示
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订定八月份经费评价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转发华东财政部1950年各级政府供给标准补充规定自十一月份起
执行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关于粮票期限即将届满请即来调换以便使用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员工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职员食米票样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米应注意事项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店员工人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油代发
手续应注意事项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代发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八月...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14194
7
我早就讲过多少遍了,
甭管你怎么耍花样,粮食总产量= 单位面积产量 乘上 土地面积。
大规模流转到少数人手里,一不增加面积,二不增加产量(党中央宣传的
大户典型除外)。
再加上,种粮不赚钱,流转土地的大户,谁有闲工夫种粮食?
指望这个增加粮食产量,那是痴人说梦!
农业和粮食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保护农民利益,修建农田水利,
加强种子科技研发,加强农用辅助小机械的研发,要维持合适的粮食价格,
而不是把农民当傻逼,以为压低价格,给农民补助,等等。
今天不多说了,感兴趣的看我blog!
河北上千亩流转土地被毁约弃耕 地租难以兑现
2015年04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5-04-20/055931736528.shtml
四周地块的麦苗长了一尺来高,由于“毁约弃耕”,柏乡县内三村村民的70多亩耕地却
荒草丛生,成了邻村羊倌牧羊的草场。本报记者?樊江涛/摄
虽然去年刚刚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但是成安县北郎堡村村民的250多
亩耕地依然遭包地“老板”“毁约弃耕”。本报记者?樊江涛/摄    虽然去年刚
刚签订了为期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但是成...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8
来自主题: TheStrait版 - 路过也扇 Herzog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票证档案专题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http://www.archives.sh.cn/dazn/ztml/201203/t20120313_5607.html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执行中央供给标准华东会审会议讨论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供给标准按照什么发给的请示
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订定八月份经费评价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转发华东财政部1950年各级政府供给标准补充规定自十一月份起
执行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关于粮票期限即将届满请即来调换以便使用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员工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职员食米票样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米应注意事项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店员工人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油代发
手续应注意事项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代发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八月份重...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9
☆─────────────────────────────────────☆
cwlch (cwl) 于 (Fri Jun 15 22:34:56 2012, 美东) 提到:
我是1968年插队的知青,给各位说说那时的农村
我们村在当地还算个不错的生产队。年底分红时,好的农户也就20多元。我们知青没
有家庭负担,出工也多,所以我们每人分了30多元。有那困难的农户不但没有分红,反
而还要向队里交钱买口粮。
我们那里农家就指望着鸡屁股赚点零钱。我做过农村供销社的代销员,平时下地干
活,中饭或晚饭后,常有社员来我这里卖鸡蛋。他们大多是拿着一两个鸡蛋来换钱,顺
便买几根针、几两盐或是2两煤油。有那馋嘴的老汉,还拿着俩鸡蛋来换一两白酒喝。
那时候全部都是黄牛耕地,全生产队只有3头牛,能干活的只有2头。有时候牛病了
,就的用人力耕地,我还在地里拉过犁呢。
那时候国家立法保护黄牛,一律不许宰杀,如果老牛确实有病,得有公社的兽医证
明才可屠宰。有那笨牛怎么训练也不会耕地,又不能屠宰,养着又浪费饲料,只好将牛
牵到远处放生。那时候经常看到无主的牛到处流浪。 有那聪...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31659
10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阴阳先生这几年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3 23:07:04 2011, 美东)
第四卷 第一百八十四章辞职
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往往都是虚假的。.没有人能真正的看收飞,这话挺对,起码我心具是这么觉得的。 记得今天刚回哈尔滨的时候,去袁大叔的面馆儿里吃饭,袁大叔聚精会神看着电视,当时我还以为是袁大叔对考古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但是现在一想却并不是如此。因为他当时看的是黄巢墓的掘现场。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也十分的怀疑袁大叔了,这个和蔼可亲的面馆老板,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有石决明的话,恐怕我和老易这俩傻小子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袁大叔竟然会隐藏的如此之深,一时间我和老易都没了言语。 良久,我抬起了头对着老易和石决明说:“先别想那么多了,你不是也只是猜测而已么?我想过了,张雅欣过几个星期不是要带我和老易去旅游吗?到时候我直接去问那个袁枚好了,我觉得还是摊牌比较好,毕竟咱们手里有...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11
“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这个你肯定记错了。精简人口
从59年就开始了,500万;而大规模精简人口是61-63年。
“1963年7月31日,中央精简小组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
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
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
=========
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035/83318/5746078.html
蒋永青
前面说到,陈云早在1959年初就提出了精减工人的建议(1),并为党中央所采纳,
当年9月,已减少了500万人,但反右倾斗争开展后,各地又开始招收职工。因此,不从
领导者的思想上解决问题,城镇人口是减不下来的。1961年11月,陈云在杭州对浙江省
委负责人说:“我们有些同志不懂得,城市人口的增加,要看农村能提供多少商品粮而
定,城市、工矿的发展,是要受农村的约束的,这是工农关系中重要的一条。”
为了进一步打通领导干部的思想,陈云在1961年5月召...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2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李庄乡因为搞合作化,“全乡在贫农和下中农里面
,有7个没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把两个中学生分配到老社,其余的全部分
配到7个‘社架子’去,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44〕。人家原来就是有
点文化的“贫下中农”(其时去土改未远,“贫下中农子弟”尚未长成,贫下中农本身
有人读过书...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手段”比“目的”更重要(下)——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思想史研究”谈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6 16:47:10 2016, 美东)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14
农民: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失语者
他们曾被当作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他们曾被强行纳入到一种奇特的城乡二元体系当中
;他们曾经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他们曾经无法支配自己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农
民是他们的阶层身份,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失语者,当知青们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
退去,再如潮水般争相回味往事的时候,他们仿佛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历史背景……
官方资料承认:知青下乡与农民争土地、争工分、争口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毛泽东如是号召。
随后,全国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毛泽东的号召夹在《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
中发表的,这篇报道名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句话传达的意图甚是明了,当时城市劳动人口过剩,政治高
层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过剩的城市劳动人口转移到农村去。
农村无法一下子消化大规模的人口,再说当时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已富余了。土地有限
,增人不增地,有农民抱怨说,个人收入减少了,极端就像在广东台山县,那儿的劳动
力已经太多了,以致农民不得不轮流出工。可以说,知青对于农村来说是个负担,知青
的到...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8729
15
来自主题: RuralChina版 - 甜蜜地压榨,可爱的中国农民~~~
文章来源:http://pandaar.blog.163.com/blog/static/134215055201012225618858/
一直都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最最伟大的农民,中华五千年里,一直承受着最繁重的
税赋,不到走投无路了,都不会想着要起义,要造反。可爱的中国农民,可以说中国改
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全靠着亲爱的农民兄弟撑起来的。大量的农民工赶赴珠江三角洲,长
江三角洲,为咱们制造业的发展,出口赚外汇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老实问一句,他们农
民自己赚得又是多少?可能只是仅仅够两餐温饱,好一点的每年可以寄回家一两千块而
已。
可是现在,咱们中国的制造业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了,因为金融危机,出口
这一块不行了,我们伟大的政府要拉动内需,一系列地什么家电下乡,电脑下乡,汽车
下乡,摩托车下乡,就靠着伟大的农民军团,我们中国好像又活过来了。总结政绩的时
候,可以大挥一笔,咱们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啦,因为我们农民买了家电,
买了汽车,买了电脑.......可有谁想想农民们最需要的医疗教育都变化了多少?
2009年4万亿的投放,“铁公基”的大肆兴建,使得...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846
16
农民: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失语者
他们曾被当作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他们曾被强行纳入到一种奇特的城乡二元体系当中
;他们曾经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他们曾经无法支配自己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农
民是他们的阶层身份,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失语者,当知青们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
退去,再如潮水般争相回味往事的时候,他们仿佛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历史背景……
官方资料承认:知青下乡与农民争土地、争工分、争口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毛泽东如是号召。
随后,全国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毛泽东的号召夹在《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
中发表的,这篇报道名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句话传达的意图甚是明了,当时城市劳动人口过剩,政治高
层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过剩的城市劳动人口转移到农村去。
农村无法一下子消化大规模的人口,再说当时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已富余了。土地有限
,增人不增地,有农民抱怨说,个人收入减少了,极端就像在广东台山县,那儿的劳动
力已经太多了,以致农民不得不轮流出工。可以说,知青对于农村来说是个负担,知青
的到...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17
1968年,毛泽东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导致大约1600多万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被派往中国农村地区。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历时
十多年,影响到的知青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当时中国城镇大约一
半的家庭。
知青们在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耽误了学业和事业,浪费了青春,失去了最佳年华。在云
南和北大荒等地区,知青被迫害甚至强奸的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国在二十世纪
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也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恶果之一。最后,百分之九十
九以上的知青都返回了城市,用行动否定了这场运动。
就是这样一场影响无数人命运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却只占了一页
的篇幅。该书指出:“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练,接触了生产实践
,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不过该书也承认:“在
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材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
远的危害。”
*上山下乡运动目的何在?*
毛泽东为何发动上山下乡运动?有人说,毛泽东在1968年要稳定局势,所以要把造反的
红卫兵赶出城市。也有人说,... 阅读全帖
s******8
发帖数: 7105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谈谈毛时代三次“大下岗”
不少人认为下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的产物,但是事实上中共早有下岗的传统。根据
我跟一些长辈的了解,在毛时代就有三次下岗高潮。
第一次大下岗就解放一两年后。这次大下岗主要对象是前国民党工作人员、城市的
失业人员以及转业军人。 由于重所周知的原因,中共对前国民党工作人员很不信任,
所以在接管政府完成以后就逐渐把前国民党的工作人员替换,高级工作换成低级工作,
低级工作直接解雇,变成失业人员。另外由于朝鲜战结束,不再需要大量军队,所以这
些军人也没事干了。除了这两类人之外,城市还有因为战乱、社会变更产生的大量无业
人员,所以中共无法安置这些人,只好把他们送到农村。我有两个亲戚,一个是军人,
另一个是失业人员都是此时送会农村种地的。
第二次就是大跃进结束后,中共经济、粮食都很紧张,所以就大规模裁剪人员。
第三次就是知青下乡,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这三次下岗的原因都因为经济不好或者是政治原因,其特点就是把大量城市人员送
到农村,给点安置费就不管了。至于这些人是否有农业技能、家族的支持帮助就不是中
共政府考虑的了。这些“下岗”人员总数多达几千万(见附件 《当代中国逆城市... 阅读全帖
v******6
发帖数: 796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antonese 讨论区 】
发信人: GZBOY (邮差叔叔), 信区: Cantonese
标 题: 你知道知青吗? 关注那些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9 21:15:50 2015, 美东)
那些年,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1-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钢
落户农村失去回城机会 盼享受社保解决养老难题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无数亲历者回忆起当初,不免感叹。
可是,谁能知道,有一群当年的广州知青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知青返城
潮之列回到广州,而是继续留在了当地,成为当地最后的知青。
岁月如梭,50年倏忽而过。
当年下乡时心智都未成熟的青春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妇。对于家
乡的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剩下的,只有对于社保、养老等问题的思索。“我们是已经
被遗忘的知青。”她们说。
专家建议,对这个群体应该多一些关爱。其次,要制定公正、合理、平等的养老政
策,呼吁全社会为知青养老献爱心。
文、图/ 广州记者李钢 实习生秦宽、单绮晴
1964年1月,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9698
20
那些年,未能返城的广州知青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1-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钢
落户农村失去回城机会 盼享受社保解决养老难题
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无数亲历者回忆起当初,不免感叹。
可是,谁能知道,有一群当年的广州知青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知青返城
潮之列回到广州,而是继续留在了当地,成为当地最后的知青。
岁月如梭,50年倏忽而过。
当年下乡时心智都未成熟的青春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妇。对于家
乡的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剩下的,只有对于社保、养老等问题的思索。“我们是已经
被遗忘的知青。”她们说。
专家建议,对这个群体应该多一些关爱。其次,要制定公正、合理、平等的养老政
策,呼吁全社会为知青养老献爱心。
文、图/ 广州记者李钢 实习生秦宽、单绮晴
1964年1月,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下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拉开了
序幕。
14岁时戴着大红花下乡
1964年6月,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的朱友好(音)下乡来到了博罗。她和同伴们一起
,身上戴着大红花,一路敲锣打鼓,坐着车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我当时身高只有一米四五,你想想看,只不过是一个14岁...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1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20110707-scam-up-to-m
“疯狂年代”的“广阔天地炼红心”等宣传画2006年在北京自由市场上卖。
1968年,毛泽东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导致大约1600多万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被派往中国农村地区。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历时
十多年,影响到的知青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当时中国城镇大约一
半的家庭。
知青们在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耽误了学业和事业,浪费了青春,失去了最佳年华。在云
南和北大荒等地区,知青被迫害甚至强奸的事件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中国在二十世纪
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也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恶果之一。最后,百分之九十
九以上的知青都返回了城市,用行动否定了这场运动。
就是这样一场影响无数人命运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却只占了一页
的篇幅。该书指出:“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
,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祖国的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不过该书也承认:“在
青春年华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22
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
邱国盛
作者简介:邱国盛(1969—),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区域城市发展研究。成都610064
内容提要:工业化快速推进而城市人口却频繁向乡村迁移,这是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较
为独特的现象。当代中国的逆城市化是人口众多的新中国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
下所选择的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大量人口由城市
向农村的持续迁移不仅对城市,而且对农村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城市逆城市化
一、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的历史回顾
从1949年到1978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工业化虽然取得较大突破,但城市化进程
却相对滞后。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不足10%增加
到48.64%,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却仅由10.6%发展到17.9%。[1]有学者认为,与中国
工业化进程的正常要求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了至少约17%。[2]当代中国城市化
与工业化的脱节和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通过户籍制度、粮油供
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23
成都档案馆:买卖档案是违法行为,如捐赠可适当奖励
●近几年,当年的知青正逢退休高峰,查找知青档案以办理社保等手续的人越来越多
●成都档案馆目前已收集到5305名成都籍知青《花名册》
●成都档案馆掌握有大部分成都知青下乡所在地档案馆的联系电话
知青名册、知青介绍信、知青返蓉汇报发言稿、知青领取补助的单据……整整84卷涉及原成都安置办和知青办的文书档案,竟然叫价12500元,在网上公开出售。
卖家“伤心的枫叶”称,如有人愿意购买,价格可面议,但对档案的来源等敏感问题却不予透露。
由于历史原因,1968年-1972年的知青档案,在进入成都档案馆时就严重缺失。“网上的这批档案,恰好能填补这部分空缺。”成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擅自买卖档案是违法行为。他们将组织人员前往该卖家住处宣传档案法,要求其尽快删除出售这批档案的网页。如对方不愿移交档案,他们准备通过司法途径,让这些珍贵档案回归档案馆。
卖家
网上卖知青档案 保证绝对原始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一则以12500元高价出售84卷有关“成都知青上山下乡”档案的信息。
从卖家“伤心的枫叶”贴出的8张照片来看,这批档案包括当年成都市...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谈谈68年上山下乡的战略意义
你愿意较真,我们就认真算算好了。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口的四成为14岁以下的青少年。
而68年上山下乡的青年包括了68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也就是俗称的老三届。年龄
跨度估计在13-18岁。
虽然世界银行没有提供15-18岁这个年龄组的数据,但是基于生育连续性,我们可以将
这个青少年组从0-14岁上移动4岁,改为4到18岁,这一年龄组的比例仍然估计为占到
中国人口的四成。
1968年中国人口7.745亿,68年12月底大规模动员下乡时,我国4-18岁青少年总数在
3.1亿左右;而68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3%,也就是城市青少年人口占到3.1
亿的17%,5270万。那么如果青少年在每个年份的分布平均,13-18岁的青少年(也就
是需要上山下乡的城市初中高中生)就将达到5270万的三分之一,也就是1581万。
如果都是一家三个孩子,那么如果按照某些id声称的每家只能留一个,多了就不行。下
乡的知青必然不低于1581万的三分之二,也就是1054万。如果每家平均不到三个孩子,
那么下乡的知青的比例应当更高,比如说达到1100-1200万。
那么68-69年有没有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温铁军:今天的债务已经变成了一种财产
2018-01-27 11:15:14 来源:浩宇惊雷 作者:温铁军
点击:4502 评论: 18(查看)
下载 (1).jpg
2017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1月25-27日在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在论坛上
表示,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往往没有被大家重视起来,那就是从21世纪开
始,债务从性质上来说已经不再是必须刚性兑付的了,也就是说“杨白劳不必再卖喜儿
还债”,谁欠债多谁反而占据着更为有利的地位,今天的债务已经变成了一种财产。
温铁军还表示,昨天有一个群,搞经济开发的人在赌,赌美国会不会爆掉泡沫,中
国会不会爆掉泡沫。总的来说,大多数做分析的人似乎对2018年发生经济危机都持认同
的态度。
以下为温铁军演讲实录:
先作一点解释,很多人都知道我是搞农村研究的,我搞了30多年农村的调查研究,
但是在这样一个金融的论坛上怎么会让我来给大家作个汇报?可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有
一个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我是这个所的所长,还因为我在中国农业银行担任非执行
独立董事已经两届多了,我现在被人家说叫做被动履职,是因为我已经超过了两届的时
间,现...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彭小明:柳青和创业史的命运翻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6 07:34:10 2018, 美东)
http://hx.cnd.org/?p=154671
柳青
为错误路线唱赞歌的文学典型
文革后恢复高考,大学里恢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
北。中国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77
和78两级的同学们听到了全新的当代文学课程。吴中杰老师(一度曾被张春桥打成反革
命,获得平反,当时还没有评上教授学衔)果然不同凡响,敢为天下先,在文学批评界
也要敢说敢当,拿出新的观点。四人帮的帮派文艺教材已成笑柄,也没有任何已经出版
印刷的新教材。他的观点果然振聋发聩:《创业史》是为错误路线唱赞歌的典型。《创
业史》是柳青(1916-1978)的长篇小说。主题是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毛泽东鼓吹的
社会主义高潮,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因为制度违背经济规律,生产停滞不...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1325
27
☆─────────────────────────────────────☆
kukumusic (酷酷世界音乐) 于 (Mon Oct 21 01:49:33 2013, 美东) 提到:
作为已毕业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我觉得可以说两句。音乐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是一种艺术语言,就和诗词和诗歌是一样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心境。在台上你用150%的力气去演绎音乐,实际上,观众能收到的只有50%。我在龚琳娜的音乐里,起码我觉得是很爽的。淋漓尽致br />
知道她在做音乐,确实是特别用心,想表现的欲望很强。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听没听过普罗科菲耶夫(我觉得这个还好),勋伯格,梅西安等等现代派作曲家的音乐吗?我不认为观众全都能听的懂。但是为什么没人去责难这些艺术家呢?我觉得第一是我们中国的听众或者观众是没有机会和兴趣去接触那样音乐,因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国度,除
幸衾郑诺湟衾趾捅就撩褡逡衾值纳婵占浜苄 br />
比如说,有郎朗的音乐会,你们会买票去看他弹,是为了看这个人,还是为了看他弹琴,他弹琴,弹的是什么曲子,你们知道吗?你们回家以后谈论的是他弹的有多好吗?我觉得80%的观众回家谈...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1828
2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中
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目录
[隐藏]
* 1 开始
* 2 上山下乡
* 3 回城
* 4 影响
* 5 运动目的
* 6 评价
* 7 相关文艺作品
* 8 参考资料
* 9 参见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开始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
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
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
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年。当年,河南省郏县有一批中学生回乡参加农业
合作化运动,毛泽东为此写道:
“ 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
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
作为的。 ”
毛的这段话,后来被广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两棵会跑的树 7 (ZT)
她娇声娇气地说:”你不是想知道我在医院里做的那个手式是什么意思吗,我现在可以
告诉你了。”她一条腿插入我的双腿之间,另一条腿搭在上边,然后让我和她一起用双
臂交叉拥抱,娇滴滴地说:“就是这个样子啊”我明白了,原来是上下肢交叉,那大拇
指代表什么?她把脸贴在我的脸上:“这就是大拇指啊。”我又问:“那来回摩擦是什
么意思?“她眼含羞色,在我耳边细声细语地说:”等到咱们新婚之夜,我就告诉你。
“我还要问,她用手捂住我的嘴,无限娇柔地说:”等着我“
这时候,门外传来脚步声,好象是在门外原地踏步。过了一会才敲门,我们急忙起床。
杨树开开门,杨妈妈进来,手里拿着一大包点心。杨树头发凌乱,衣衫不整,面色通红
,杨妈妈嗔怪地看了她一眼,又看了看床。杨树扭头看着别处,不敢看妈妈。
杨妈妈在我的书包里装满了路上吃的点心,嘱咐了一番,然后让杨树送我。
和杨妈妈道别后,我们来到车站。冷风一吹,我这才发现,我的帽子落在杨树家里了,
我笑着对她说:“送给你了,你要每天都戴着。”
她说:“晚上睡觉我都戴着,就像你在我身边,和我相拥而眠。”
我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不害羞。”
我没有办票,带着杨树从出站的人群中逆流而上...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30
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0-12/1341985.html
环球网罕见揭文革期间腐败——只因真相揭露得太少
本文摘自《随笔》2010年第1期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
”在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
对“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
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 “文革”的研
究可谓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
般人也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
革”的言论时有所见,几乎成为一股潮流。在电子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最明显,甚
至愈来愈呈汹汹之势。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民主”,是时常听到的一种言论。
“文革”开始时,我也开始记事。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在“文革” 期间完成的。
对“文革”,我总算还有些切身了解。而对“民主”,我也不妨说有些基本... 阅读全帖
g*******6
发帖数: 1034
3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人民网罕见揭文革期间腐败
——只因真相揭露得太少 环球网
本文摘自《随笔》2010年第1期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
”在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
对“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
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 “文革”的研
究可谓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
般人也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
革”的言论时有所见,几乎成为一股潮流。在电子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最明显,甚
至愈来愈呈汹汹之势。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民主”,是时常听到的一种言论。
“文革”开始时,我也开始记事。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在“文革” 期间完成的。
对“文革”,我总算还有些切身了解。而对“民主”,我也不妨说有些基本的理论知识
。说“文革”期间有真正的“民主”,对我来说,就等于说冰雪池中有荷花灿烂,火焰
山上有玫瑰飘香;就等于说一条泥鳅在...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7299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sgc (为了下一代免遭变态残害),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毛轮子们,近来看高清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15 12:04:05 2013, 美东)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曾经的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北大荒。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
一波波政治运动,经受了心理的冲击和命运的起伏。如今这些异乡的老人们目光静滞,
靠最简单的情感互相陪伴着走完最后一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
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
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
他们开设的安养中...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4
33
毛泽东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催生"赤脚医生"
霞 飞
2011年08月24日09: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1965年,毛泽东终于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竟改变了中
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曾多方解决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问题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
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
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没法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
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中那些旧有的医生就
有了存在的空间。这些旧医生中,不乏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在中国农村也普遍存在
。接生婆仍然在广大农村活动,落后的接生方式使许多农村妇女产后生病,婴儿死亡率
很高。即便是那些稍有些医学知识的农村医生,水平也普通较低,致使医疗事故频频发
生。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798
34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和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
议,与会者共有七千多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在会上刘少奇针对大跃
进指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令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矛盾冲突升级,文革爆发后
第二年,即1967年,毛泽东针对刘少奇发表讲话,“七千人大会的时候已经看出问题来
了,修正主义要推翻我们。”刘少奇为何在七千人大会上与毛泽东针锋相对,胡鹏池于
共识网发表文章《为什么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胆子大?》,讲述刘少奇后半生甚
至是一生中最绚丽的篇章。
总的说来,在建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工作中,刘少奇确实经常有一些自己的主张,其中有
一些确实也是比毛泽东正确的主张。但是,大凡与毛泽东的主张发生冲突时,刘少奇都
会很快地放弃自己的主张,唯毛泽东的主张是从了。唯独在“七千人大会”上是一个例
外,刘少奇在会上会后一再对抗毛泽东的主张,说了很多令毛泽东不高兴的话。如:“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个问题,现在不讲,将来要讲;活着不讲,死后要讲”;
“人相食,你我是要上书的”。
要知道,毛虽然“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但他毕竟是肉身凡胎之人,即便是和尚,...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1972
35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纪念刘湘波兄
李风华
2011年3月24日,刘湘波因为车祸在天津去世,享年才43岁。
湘波是我的兄长,我的朋友,更是新乡村建设的一个旗手。他有一个新乡村建设领域人
皆知晓的名字——刘老石。人们用各种名号纪念他:“中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之父”、“
农民之子”、“中国青年志愿者支农运动的一块奠基石”、“ 2006中国最具行动能力
三农人物”、“当代农村合作社运动的先驱”、……(www.liuxiangbo.net)
我以为,湘波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湘波兄1968年生在黑龙江,做过外贸,比如去俄罗斯做过倒卖生意。1997年来湖南师范
大学读伦理学的研究生,2000年毕业。我因为1999年入学,在他快毕业的时候,和他有
过一些交往。并且很幸运的是,他为我做的媒,我非常感激他给我带来的这个缘分。
湘波一生,改变了更多我想可以说是数以万计的青年的命运。他还在湖南师范大学读研
的时候,就与几位研究生创立了一个社团,叫“哲学与现实”沙龙。因为关注现实,针
砭时弊,影响非常大,有几次可以说轰动整个校园,甚至引起了校方的关注与干涉。后
来,不得不改变方式,让几位本科同学出现...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1109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leety (sleet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4 00:47:50 2011, 美东)
毛泽东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催生"赤脚医生"
霞 飞
2011年08月24日09:1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苑》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1965年,毛泽东终于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竟改变了中
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曾多方解决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问题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
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
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没法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
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中那些旧有的医生就
有了存在的空间。...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7299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轮子们,近来看高清组图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曾经的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北大荒。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
一波波政治运动,经受了心理的冲击和命运的起伏。如今这些异乡的老人们目光静滞,
靠最简单的情感互相陪伴着走完最后一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
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
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
他们开设的安养中心,他们彼此陪伴,却又相顾无言。2008年12月,农垦总局出资在佳
木斯市郊建设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黑龙江农垦第二医院知青科)落成。随即,中心
陆续接收了50多名北大荒知青精神病患者,其中的许多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们大都
是在半个世纪前为了响应上山下乡...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32828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repeating (千王之王),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8 23:34:49 2014, 美东)
新闻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02-28 19:09:21
本文摘自《知青笔记》 作者:罗丹 出版: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1967年8月17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惊动全国的知青大逃亡。上海
知青所有经历过的请愿、游行、绝食、卧轨,长沙知青早他们十几年就一一做过了。这
和湖南的上山下乡运动要早全国四年有关,和湖南1964年的“彻底贯彻阶级路线”有关。
1964年9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
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比例在我们白水知青中还可上升到百分之九
十五,且不乏学业优秀者。从数字来看,湖南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显然有失公允
,使得六千少年下乡的动机中或多或少的带有“原罪”。
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从16岁至20岁的年青人干得有声有色,他们积... 阅读全帖
f*******n
发帖数: 1406
39
http://news.6park.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
总的说来,在建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工作中,刘少奇同志确实经常有一些自己的主张,其
中有一些确实也是比毛泽东正确的主张。但是,大凡与毛泽东的主张发生冲突时,刘少
奇都会很快地放弃自己的主张,唯毛泽东的主张是从了。
唯独在《七千人大会》上是一个例外,刘少奇在会上会后一再对抗毛泽东的主张,
说了很多令毛泽东不高兴的话。如: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个问题,现在不讲,将来要讲;活着不讲,死后要讲”;
“人相食,你我是要上书的”。
要知道,毛虽然“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但他毕竟是肉身凡胎之人,即便是和尚
,仍然是一具行走于人间的“孤僧”,总还有可畏惧之处。即使是在长久的战争环境及
党内斗争的环境中,早就炼就了不世武功,炼成了金刚不败、百毒不浸,毕竟仍然有“
软肋”,仍然有“命门”。
毛畏惧什么呢?他的“软肋”、“命门”又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就是“历史”,也就是地狱之门。“无法无天”,可以“无法”,也可以
“无天”,却不能“无地”。
“地”就是身后之事,就是历史的评价。...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goodegg (头号变态龌龊文学萎缩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环球网罕见揭文革期间腐败——只因真相揭露得太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5 23:57:49 2010, 美东)
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0-12/1341985.html
环球网罕见揭文革期间腐败——只因真相揭露得太少
本文摘自《随笔》2010年第1期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
”在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
对“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
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 “文革”的研
究可谓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
般人也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
革”的言论时...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7299
4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毛轮子们,近来看高清组图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sgc (为了下一代免遭变态残害),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毛轮子们,近来看高清组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15 12:04:05 2013, 美东)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曾经的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北大荒。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
一波波政治运动,经受了心理的冲击和命运的起伏。如今这些异乡的老人们目光静滞,
靠最简单的情感互相陪伴着走完最后一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留守北大荒知青:近300人精神病院渡余生(高清组图)
在大众印象中,“上山下乡”、“北大荒”都属于尘封的历史,但在黑龙江佳木斯的“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至今仍住着50多位南腔北调的老知青,大多年过花甲的他们都
患有精神病。当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将他们送到北大荒,运动终结后的历史回潮却没有将
他们带回家乡。曾经的超负荷劳动和精神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所专为
他们开设的安养中...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32828
4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67年长沙六千知青大逃亡始末
新闻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02-28 19:09:21
本文摘自《知青笔记》 作者:罗丹 出版: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1967年8月17日的深夜,湖南长沙的六千知青开始了惊动全国的知青大逃亡。上海
知青所有经历过的请愿、游行、绝食、卧轨,长沙知青早他们十几年就一一做过了。这
和湖南的上山下乡运动要早全国四年有关,和湖南1964年的“彻底贯彻阶级路线”有关。
1964年9月,长沙市六千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等地,
其中“黑五类子弟”占百分之八十五,这个比例在我们白水知青中还可上升到百分之九
十五,且不乏学业优秀者。从数字来看,湖南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显然有失公允
,使得六千少年下乡的动机中或多或少的带有“原罪”。
在最初的两年里,这些从16岁至20岁的年青人干得有声有色,他们积极劳动,办夜
校、组织农民学文化;有知青为病重的农民献血,有热心的家长捐款给生产队建发电站
;他们写诗、写剧本,抒发自己的理想情怀、颂扬村里的好人好事,自编自导自演,很
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不少人写下了豪言壮语:“誓把青春献给党,扎根农村干革命……”
江永知青的表现很快影响到了...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3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40714109349
发布时间:2014-07-14 09:36
作者按:总的说来,在建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工作中,刘少奇同志确实经常有一些自己的
主张,其中有一些确实也是比毛泽东正确的主张。但是,大凡与毛泽东的主张发生冲突
时,刘少奇都会很快地放弃自己的主张,唯毛泽东的主张是从了。
唯独在《七千人大会》上是一个例外,刘少奇在会上会后一再对抗毛泽东的主张,
说了很多令毛泽东不高兴的话。如: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个问题,现在不讲,将来要讲;活着不讲,死后要讲”;
“人相食,你我是要上书的”。
要知道,毛虽然“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但他毕竟是肉身凡胎之人,即便是和尚
,仍然是一具行走于人间的“孤僧”,总还有可畏惧之处。即使是在长久的战争环境及
党内斗争的环境中,早就炼就了不世武功,炼成了金刚不败、百毒不浸,毕竟仍然有“
软肋”,仍然有“命门”。
毛畏惧什么呢?他的“软肋”、“命门”又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就是“历史”,也就是地狱之门。“无法无天”,可以“无法”,也可以
“无天”,却...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知青--难忘上山下乡的日子
知青老照片:1968年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当年插队时的乘车证:承载着无限的回忆。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
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
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
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
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
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
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
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
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5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detail_2011_09/27/
2011年09月27日02:02
来源:随笔
作者:王彬彬
核心提示:王守信,一个县燃料公司的经理兼支部书记,从1971年11月到1978年6月,
贪污了五十余万元。那时候,月薪五十几元,就是高工资了。五十余万元,也相当于今
日的数千万元吧?贪污来的钱,王守信并没有都落入自家腰包,相当一部分用于向上级
部门行贿。王守信利用权和钱,编织了一张腐败之网。
本文摘自《随笔》2010年第1期,作者:王彬彬,原题:《回首“文革”说腐败》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在
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
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外,
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文革”的研究可谓
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般人也
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6
孔二又开始显摆自己的无知了不是?
给陈景润看病的是卫生部长外加协和医院院长,这个级别比毛泽东的医疗组,哪一个更
高啊?
至于说巡回医疗组的成员,不知道北京同仁医院的副院长,够不够你说的教授水平。如
果够得上,那很抱歉,只能再轻轻地抽一下你的小胖脸了。
人民日报:同工农紧密结合 不断改造思想
徐荫祥 (1965.10.11)
同工农紧密结合 不断改造思想
北京同仁医院农村巡回医疗队队长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徐荫祥
党号召我们参加农村巡回医疗,我被批准第一批下乡,感到很高兴,不过另一方面
也确实存在着四怕思想:怕苦、怕脏、怕累、怕生病。但一想到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
方向》一文中所指出的,辨别一个人是不是革命的标准,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
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农村巡回医疗是一个革命工作,要搞
革命就不能怕这怕那,必须在农村医疗工作的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改造自己,因此,我
就信心百倍地、愉快地坚持参加了这一工作。
下乡巡回医疗是同工农结合的好办法
解放后,我虽曾多次到过农村,参加短期劳动或是参观学习,每次下去,在思想上
...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885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人民中国的共党罪行
http://blog.xmnn.cn/?uid-12968-action-viewspace-itemid-597867
沧海有泪:洪沧海四十年祭
(完整版)
首身离兮心不惩 魂魄毅兮为鬼雄
一、
1970年2月27日,枪声响起,一个年轻的生命倒在了海滩上。他就是因“现行反革命”罪
被厦门市革命委员会人保组判处死刑的新加坡归国侨生洪沧海,死时21周岁。
洪沧海祖籍同安,1948年8月16日出生于新加坡,是新加坡当然公民。小学就读于新加坡
福建会馆主办的崇福小学,中学就读于新加坡中正中学,是个生性活跃、追求进步的左
派学生。受到祖国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思潮影响,因不满新加坡政府的专制统
治,参加了当地左派学生运动。祖父为了孙儿的生命安全,便带着他和哥哥洪沧江兄弟
俩告别父母,离开新加坡,在1967年3月回到了祖国,定居厦门。
海沧海、洪沧江兄弟在新加坡都是中学生,回国后双双进入了集美中学。当时的中学全
部停课闹革命,集美中学也不例外。兄弟俩进入集美中学后既无书可读,也没参加任何
造反派组织,成了“逍遥派”。
1968年11月,洪沧海却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洪沧海回国之后,面...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9629
48
回首“文革”说腐败:七十年代也能贪污五十万
作者:王彬彬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在中
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文
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外,每
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文革”的研究可谓还
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般人也看
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革”
的言论时有所见,几乎成为一股潮流。在电子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最明显,甚至愈
来愈呈汹汹之势。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民主”,是时常听到的一种言论。“文
革”开始时,我也开始记事。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对“文
革”,我总算还有些切身了解。而对“民主”,我也不妨说有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说“
文革”期间有真正的“民主”,对我来说,就等于说冰雪池中有荷花灿烂,火焰山上有
玫瑰飘香;就等于说一条泥鳅在放声高歌,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点击:97 作者:记者 来源:林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31 10:18:42

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使毛泽东极为不满。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使他在
1965 年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
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发怒作出“六二六”指示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
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
多种具体措施去解决。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
个历史遗留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认为,中医需要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不贵,农民抓
得起中药,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利。1958 年他批示 :“中国医
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是,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
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大多也是留在城市的医院中工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
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央于是转而探索另一个解决方式——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75
50
黄丽丽,出生在上海,1975年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北大荒当知青,由于父母害怕如此漂亮
的女儿只身到如此遥远的地方吃不了那个苦,就托人找街道领导说孩子有肝炎,提前找
到了亲戚医生开了证明,就没按时下乡。可装病有装病的麻烦:不能出来找个临时工挣
钱。在家待着太无聊,她就下决心下乡去锻炼。这在家里无所事事,就比坐牢还难。坐
牢除了无期徒刑,基本上都有个时间盼头,哪怕是二十年。可这蹲在家里假装养病,不
知道何时国家才会取消知青下乡政策。可她拧不过母亲的执拗,只好下决心在家里把牢
底坐穿。
凑合了不到一年,丽丽再也不忍受了了,便跟父母摊牌:不下乡蹲在家里什么时候是个
头?那干脆死了算了。那么多人都下乡了,人家不也活着呢?我也要去经风雨见世面!
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而不是躲在家里让父母养着作假当病人。这样,1976年初,丽
丽就下乡去了北大荒。她就成了她们那个生产队最后一位来到北大荒的上海知青。
丽丽是高中里的第一美女,她不仅学习好,性格特别开朗,深受老师们和男同学们的喜
欢和女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恨。好在丽丽不计较,跟女同学们的关系也算融洽。皮肤白皙
的她又在屋里装病捂着,到北大荒后跟在那里战天斗地与...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