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中子星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itech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ScitechNews
标 题: 人类首次探测到中子星相撞 揭秘重金属来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7 23:03:23 2017, 美东)
人类首次探测到中子星相撞 揭秘重金属来源
金和铂属于地球上最贵重的金属,价格达到1000美元一盎司。然而,由于一项有关它们
起源的新发现,它们的魅力可能将变得更大。
10月16日,曾经因为发现引力波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两颗
中子星相撞。
该团队是在8月17日探测到1.3亿光年之外的NGC 4993星系的碰撞事件。此次碰撞发生在
九头蛇星座,代号GW170817。
该团队随后立即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事件警报,告诉他们将望远镜对准中子星相撞的
场景,通过可见光,无线电波,X射线,伽玛射线探测仪记录下这史无前例的情形。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数量的铂、金、银,以及碘、铀、铋。
两颗中子星相撞最可能形成一个黑洞。
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梅茨格(Brian Metzger)是参与此次发现的4000名研... 阅读全帖
g****e
发帖数: 612
2
发信人: Brightcalm (复习考试中), 信区: News
标 题: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星磁力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16 14:55:21 2003)
[中国新闻网 2003年06月16日]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星磁力场
—————————————————————————————
  中新网6月16日电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使用X射线成像太空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
星的磁力场。科学家还算出了这颗编号为“1E1207.4-5209”的中子星的磁力场强度,发现
只有预计的1/30。这一发现对“中子星物理学”研究意义重大。
据科学时报消息,银河系内约有一亿颗中子星,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通过其发出的
无线电波只能发现1400颗,而其中大约只有50颗能发出X射线。
中子星的磁场处于极度的压缩状态之中,其磁力极强,其在诞生之时温度极高,但一
经形成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消亡,温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只有极少数中子星能发出高能
粒子,如X射线。
g****e
发帖数: 612
3
发信人: Brightcalm (复习考试中), 信区: News
标 题: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星磁力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16 14:55:21 2003)
[中国新闻网 2003年06月16日]
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星磁力场
—————————————————————————————
  中新网6月16日电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使用X射线成像太空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中子
星的磁力场。科学家还算出了这颗编号为“1E1207.4-5209”的中子星的磁力场强度,发现
只有预计的1/30。这一发现对“中子星物理学”研究意义重大。
据科学时报消息,银河系内约有一亿颗中子星,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通过其发出的
无线电波只能发现1400颗,而其中大约只有50颗能发出X射线。
中子星的磁场处于极度的压缩状态之中,其磁力极强,其在诞生之时温度极高,但一
经形成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消亡,温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只有极少数中子星能发出高能
粒子,如X射线。
M********t
发帖数: 5032
4
来自主题: Joke版 -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做一个稍微深入的了解: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41080c0cddd85b8.jpg 双黑洞系统想象图。(来源于LIGO网站)) 天外飘来引力波 对于“波”,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时常会听到无线电波、电磁波、声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种。 既然称之为引力波,它必然与引力有关。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类对于引力的认识过程。17世纪末的物理学家牛顿看到了下落的苹果,意识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力,称之为“引力”,并且将其数学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认识的精髓是物体质量的存在导致了引力,这在牛顿之后的两百多年里被认为是宇宙间的绝对真理。直到1905年狭义相对论发表,再到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发表,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引力的看法,引力是因为质量对于时空造成了变形所导致,而非质量之间的吸引。这就意味着,我们时空可被当做一种可以变形的介质来认识。所以引力波,简单来说,就是时空自身的波动。相比较我们熟知的无线电波(或者电磁波),它仅仅是在时空之中传播的,时空是它的媒介。 人们常说“星辰大海”,如果将时空视作海洋,那么天体就如同海洋生物一般。可以想象,如果大海中的某个生物摇了摇尾巴、或是晃了晃头,海水由此所产生的波动就会向外传播。与此类似,宇宙中某个天体的剧烈活动,会对所在的时空产生扰动,时空自身的波动也会向远处传播,如果足够强,就能够为地球上的我们所感知。 在引力的世界中,我们的宇宙通常是平静的。可是在北京时间2015年9月14日17点50分45秒,地球上的LIGO探测器却探测到了来自于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一场引力风暴,来自于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合并,以它的探测日期命名为 GW150914。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12c0afa9d0fc4fb.jpg LIGO的两个观测站探测到了同一个引力波事件。上面为观测得到的曲线,下面是和理论相比较之后的拟合结果。(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两个黑洞的“火并” 此次发布会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双黑洞。这也是人们首次直接发现双黑洞,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26和39太阳质量,属于恒星级黑洞。或许你已经听腻了黑洞,生活中时不时的会听到某某黑洞爆发了,某某黑洞吞吃恒星了等等。但是这此发现却有些不同,两个天体都是黑洞,互相绕转,最后合并。这听起来像是一场黑吃黑的火拼,甚至有点儿像港片里熟悉的火爆场面。黑洞合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时空振荡,所以我们遥远的地球才观测到了。 黑洞通常认为是大质量(超过25个太阳质量,请注意这是前身星的质量)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最终阶段,恒星中心会形成我们了解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质量通常预计在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因为黑洞本身没有任何的辐射(不考虑量子效应下的霍金辐射,它的电磁辐射也是异常微弱),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我们的银河系或者其他类似的星系当中当中,每个星系都预计存在着上千万个恒星级黑洞,但是绝大多数的黑洞都是孤独存在的天体,如同幽灵般,没有任何辐射或者辐射及其微弱,所以很难被看到。 所幸,有的黑洞处于双星系统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提及的系统,而且另外一个天体是正常的恒星(也称之为伴星)。在这种情形之下,黑洞会从正常恒星上吸积气体,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吸积盘,以至于某些时候吸积气体的量过多,不能被黑洞直接吞掉,这时还会沿着黑洞的两个转轴将多余的气体抛射出去,从而产生非常壮观的喷流。正是因为吸积盘和喷流的存在,他们都能够产生我们非常熟知的电磁辐射(也就是有我们熟知的光子产生),从而我们利用传统的探测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远镜,就可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大约在50年前,人类就是利用此方法发现了第一个黑洞候选体,天鹅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两颗聪明的大脑、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这个候选体是不是黑洞而打了个赌,他们以一年的成人杂志《阁楼》作为赌注。后来的观测是利用天鹅座X-1中的伴星运动测得了黑洞质量,大约为15个太阳质量,从而霍金认输并且在两人的赌书上签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基普·索恩从那时起就赢了。 对于双黑洞系统,他们几乎不会产生能够为传统方式所观测到的光子。所以,即使它们存在,仅凭借传统的观测方式,我们也无法发现他们。况且,很多的人都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在双黑洞绕转,尤其是合并之时,会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只要引力波探测器足够灵敏,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面对大家的怀疑,LIGO的发现用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此次发现引力波的天文台的创建人之一就是基普·索恩——索恩教授又一次赢了! 引力波为黑洞做名片 在观测到了完整的引力波形之后,利用一种叫做匹配滤波(waveform matching)的方法,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系统的性质信息,包括合并之前和之后。比如,对于双黑洞系统,可以推断出合并之前的黑洞质量,自旋和轨道,以及合并之后的质量和自旋。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所提及的引力波事件,就得到黑洞的质量在合并之前是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后是62个太阳质量(合并之前的两个黑洞自旋参数值限制的并不是很好),合并后黑洞是一个克尔黑洞,其自旋参数值为0.67。 你或许会有疑问,合并之后怎么少了3个太阳质量,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引力波也是携带能量的,在黑洞合并之时,它的形状非常不对称,不是我们看到的单个黑洞的球形,所以在振荡恢复的过程当中,一部分质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辐射出去,从而为我们所接收。合并的时间非常之短,仅仅在大约0.05秒的时间,就将3个太阳质量(大约6.0E30公斤)的能量就通过引力波的方式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可以释放出大约10^32公斤的能量。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整个宇宙包含了大约1.0E22个太阳,而每个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大约4.0E9公斤的物质能量,所以黑洞合并的最后释放出比整个宇宙每秒钟辐射出的电磁总能量还要高出3倍。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3aa5437d0cd140c.jpg 双黑洞系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波形随时间演化图。双黑洞系统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旋近(inspiral), 合并(merger)和铃振(ring down)阶段。(来源于LIGO所发文章) 我们注意到,合并前黑洞的质量为26个和39个太阳质量——这两个质量都比目前已知的恒星级黑洞要重许多。我们现在已经确认了大约20多个恒星级黑洞,最重的恒星级黑洞位于M33 X-7系统中,为16个太阳质量。而其它所有确定的黑洞质量均比这个小,大多数是七八个太阳质量左右。尽管理论之前预言了更大质量的黑洞的存在,但是之前从来还没有发现过,所以此次发现更大质量黑洞,对于黑洞的形成渠道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处于旋转当中。所以对于那些由恒星塌缩而形成的黑洞而言,它们也是处在旋转之中。对于黑洞的旋转,天文学家用一个叫做“自旋参数”的量来表示,它在0和1之间变化——0代表了没有转动的黑洞(也叫“史瓦西黑洞”),而1代表了理论上黑洞所具有的转动最大值(也叫“极端克尔黑洞”)。对于此次观测中合并以后的黑洞,它的自旋参数为0.67。如果我们以转速来描述,它在以每秒钟100转的速率转动。相较而言,我们刚才提到的人类第一个黑洞“天鹅座X-1”,它是一个极端克尔黑洞,差不多在以超过1000转每秒的速率转动。 如果你觉得转速依旧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星际穿越》电影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在卡刚都亚黑洞的行星上只呆了3个小时,但是后来却发现飞船上已经过了23年,时间相差了6万倍。要有这样巨大的时间差,其中条件就行星极度靠近黑洞的同时,黑洞也以最大速度转动。按照相对论理论所言,这样行星上的时间就会被极大的拉长。天鹅座黑洞的转速就具有类似于电影中卡刚都亚黑洞那样的转速。对于此次引力波探测到黑洞而言,即使有某个行星在其周围最靠近的稳定存在,那么对于它的时间也会流逝的很慢,不过不会有6万倍那么大的差别,最多也就2倍左右。 对于黑洞而言,有着非常著名的无毛定理,也就是说黑洞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量就可以描述。对于宇宙当中的黑洞,只需要我们上面所说的质量和自旋参数就可以完整的描述。当我们知道了黑洞的质量和自旋参数一些性质时,我就可以很容易的对黑洞本身的全貌做出一个描绘,就如同给出了一个人的完整自画像。而引力波的方法可以快速给出黑洞的完整信息,这相比较传统的观测方式,更为有效,尽管在观测方面有些困难。 氢原子的百亿分之一 从预言到探测,物理学家等待引力波的到来已有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引力波这么难得一见?主要原因是,相比较其他的几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是最弱的,相应的引力波效应也就很弱。想当初爱因斯坦在发表自己新的理论之后,就估算了引力波的强度。引力波的强度通常利用相对变形大小来表示,但是结果往往是小的可怜,几乎无法探测到。引力波是时空的自身变形,在一个方向上被拉伸,在其垂直的另外一个方向上就会被压缩。如果我们有一天,我们被同样的双黑洞系统在合并时所产生的引力波(变化强度为1.0E-21)所击中的话,理论上来说,我们同样会经历一个稍微变高变瘦,然后变胖变矮一些的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身高不超过2米的人类来说,导致的变化大约为2E-21,为一个氢原子的五百亿分之一(一个氢原子的大小大约为1.0E -10米)。 引力波的效应是如此之小,所以一方面需要增加探测的长度,来增强变化的效应,另外一方面通过巧妙的方法来探测到微小的变化。这也是此次新闻发布会中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建造之初所考虑的。它有两个观测点,分别建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列文斯顿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汉福德。每个观测点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每条长达4公里的臂。长臂中间是高度真空的管子,而在长臂两端,悬挂着大约直径34厘米、重达40kg的反射镜。LIGO的探测器利用激光干涉技术,不间断地测量每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每当引力波通过探测器时,人们会探测到两对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呈现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 即使对于LIGO天文台4公里的长臂,引力波所造成的变化也是极其微小的。对于此次新闻报道中的双黑洞合并,其可能产生的尺度相对变化最高可为1.0E-21,意味着4公里的长度也仅仅只变化了一个氢原子直径的2.5千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精度,LIGO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精密的设计,保证探测系统的稳定,保证LIGO反射镜的位置随机涨落小于一个氢原子大小的百亿分之一,从而保证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探测到可能的引力波源。 LIGO在1999年建成并且开始运行。但是在进行升级之前(也就是2010年),没有探测到任何确定的引力波事件。从2010年开始,LIGO对探测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2015年6月进行测试运行,2015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第一阶段的科学运行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升级后的版本被称为Advanced LIGO (简称aLIGO)。而此次新闻发布会的结果其实就是在刚刚升级完之后,由还在进行测试中的的aLIGO所探测到的。相比较之前,aLIGO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而且此次的双黑洞所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就在仅仅比最初LIGO的灵敏度低一些,所以当LIGO的升级刚刚完成,在试运行的阶段就发现了所报道的双黑洞系统。探测到引力波似乎就在本来的预料当中。就像发布会中所言,这或许是大自然给我们苦盼许久的一份礼物。2012年,LIGO天文台创建人基普·索恩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预计在2017年,第一例黑洞合并的事例将会被发现。当时预计LIGO的升级会在2016年底完成,结果是升级进度超前,让我们提前听到了宇宙时空的声音。 http://static.cnbetacdn.com/thumb/article/2016/0212/a4e034c670c7a62.jpg_600x600.jpg LIGO和aLIGO灵敏度比较(左);LIGO和aLIGO探测范围比较(右)。(图片来源于LIGO网站) 谁将撼动时空 那么在我们的星辰大海中,什么样的天体才能够撼动我们的这个宇宙时空,让位于遥远地球上的LIGO探测到呢?现在通常认为有如下四种: (1)旋进(In-spiral)或者合并的致密星双星系统。比如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双星系统。非常类似于发布会当中的系统。 (2)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这类天体会通过周期性的引力波辐射损失掉角动量,它的信号的强度会随着非对称的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候选体包括非对称的中子星之类的。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教授说它发现了引力波,而它的其中一个产生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一个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其表面大约2厘米的凸起所产生的(具体分析可以参阅由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一书)。 (3)随机的引力波背景。非常类似于我们通常熟知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类背景引力波,也通常叫做原初引力波,它是早期宇宙暴涨的遗迹。2014年由加州理工、哈佛大学等几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BICEP2团队曾宣称利用南极望远镜找到了原初引力波,但是后来证实为银河系尘埃影响的结果。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将是对暴胀宇宙模型的直接验证,对于它的探测依旧在努力寻找之中。 (4)超新星或者伽马射线暴爆发。恒星爆发时非对称性动力学性质也会产生引力波。而直接探测到来自于这些天体的引力波,将是提供对这些天体最直接而且最内部的信息。 除过LIGO之外,还有意大利的VIRGO引力波探测器,日本的KAGRA探测器以及英国德国的联合GEO-HF探测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引力波的探测事例会如同春笋般爆发,越来越多。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6/0212/8dad832e823b89e.jpg 全球引力波天文台分布(来源于LIGO网站) 为一窥宇宙初生 毫无疑问引力波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最直接的验证。另外它在弱场中已经得到验证,但是对已强引力之下的验证,之前却从来没有验证过。所以此次的观测,是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非常的弱,所以引力波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宇宙几乎无阻挡的图景,而这个几乎是无法利用我们熟知的电磁波来达到的。比如,利用引力波,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E-36秒开始的宇宙形成过程,而对于电磁波而言,它最早只能看到大爆炸后的大约300,000之后的宇宙历史,在此之前,电磁波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引力波是我们了解我们宇宙形成的最好工具。 如果还记得,在《星际穿越》电影中的结尾之时,主人公库珀身处一个5维时空的超体方体中,为了将从黑洞中心所提取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身处4维时空的女儿墨菲,人为的制造引力波效应,成功将信息传递,从而人类得以解救。引力波从目前物理学家的认识来看,是唯一一种可以在不同维度传播的波。不同宇宙之间的碰撞,会产生引力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依靠引力波来判断多重宇宙的存在与否。 就如同一个天生的聋哑人,一直在听别人说声音的存在,突然有一天听力恢复了。我想我们此刻的心情也是差不多如此。引力波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力波是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历史的发现轨迹告诉我们,每一扇新的窗口被打开,都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虽然LIGO的探测能力还是有限,一旦这个引力波的世界被撬开了一道小的裂缝,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种子,相信硕果累累的引力波丰收季节也不会太远。
引力波
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之声
新浪科技
ugmbbc
8小时9分钟前
在一波又一波传言后,终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23:40左右,激光干涉引力波天
文台(LIGO)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David Reitze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引力波。
发布会上究竟揭开了哪些谜团?与之前的传言有何不同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黑洞
来客团队(团队主要成员苟利军 研究员为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
,而这次被探测到的引力波正是来自双黑洞系统),全面解读这场激动人心的发布会。
正如发布会所言,在被预言将近百年、苦苦追寻几十年之后,首个位于地球之外13亿光
年的引力波源GW150914被人类直接探测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一个新时代
的序幕正在拉开——地球人,欢迎你来到引力波时代!
激动人心的发布会结束了,其重点内容可以被简单归纳为三点:
(1)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2)引力波产生于两个恒星量级黑洞的合并(merger)。
(3)引力波是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简称LIGO)发现的。
接下来,让我们逐个分析和解释一下以上三点,从而对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
... 阅读全帖
n****4
发帖数: 12553
5
并合:电光石火,金银迸溅
超铁元素就诞生在此时。双中子星并合过程中,不断甩出一些中子星碎块——大部
分是中子,少数是质子。
在碰撞发生的一秒钟内,这些中子星碎块扩散到数十公里开外,形成一团与太阳密
度相当的云。在这个“炼金炉”中,中子和质子们互相俘获,形成大量富含中子的不稳
定的同位素。中子会迅速衰变为质子,形成金等重元素。
据估计,中子星的一次碰撞,能够形成足有300个地球那么重的黄金。这些“宇宙
焰火”的余烬,被撒入广袤无垠的宇宙,其中一部分在46亿年前与地球凝为一体。它们
又被开采锻铸,成为人类手中的金币,项上的首饰……
这次为中子星并合形成重元素提供重要佐证的,就是并合后的光点颜色由蓝变红,
与理论模型预测相吻合。
s*****t
发帖数: 1994
6
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拍到的超新星爆发后的残余“仙后座A”照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6日消息,据《连线》杂志报道,天文学家日前最终发现了银
河系中心最年轻超新星X射线发射的神秘来源:“仙后座A”(Cassiopeia A)的残余内部
。仙后座A位于一颗由薄薄一层碳围绕的“婴儿”中子星附近。
仙后座A质量是太阳的20倍,距离地球1.1万光年远,是一颗密度很高的恒星,距今
330年前左右地球可以观测到它的爆发。仙后座A的核心密度相当高,直径为12.5英里(
约合20公里),美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在1999年首次观测到仙后座A核心爆发
形成的超新星。
然而,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一直未制作出用以解释这颗超新星神秘X射线光谱的模
型。之前的研究认为,恒星半径过小,不可能是中子星,或认为其表面温度不均匀,没
有什么重要性。在最新一项研究中,天文学家结合以前两项研究的数据,发现仙后座的
X 射线发射模式可以用非常年轻的中子星的存在来解释。
这颗中子星磁场效应不大,碳大气层非常稀薄。研究成果11月4日刊登在最新一期
《自然》杂志上,使得仙后座的核心成为科学家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中子星。加拿大
H********g
发帖数: 43926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lexsung (Keep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震惊:人类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 中国贡献突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6 10:45:58 2017, 美东)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22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激光干涉引
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双中子
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国际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联盟发现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
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
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以合作组形式加入了报告本次
历史性发现的论文(即发现论文),而且在论文的正文部分报告了观测结果。该论文于
10月16日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于2017年6月1...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13519
8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22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激光干涉引
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双中子
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国际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联盟发现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
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
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以合作组形式加入了报告本次
历史性发现的论文(即发现论文),而且在论文的正文部分报告了观测结果。该论文于
10月16日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研究员介绍:“‘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成
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区(
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次历
史性发现的研究论文中。”
引力波是191... 阅读全帖
h******k
发帖数: 15372
9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研究员介绍:“‘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成
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区(
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次历
史性发现的研究论文中。”
仔细读这个声明,意思大概是LIGO大体确定了中子星合并事件的方向之后通知了全球的
所有天文台进行同步的电磁波波段的观测,慧眼正好处于地球可观测的的那一面,所以
对LIGO建议的天区进行了相应波段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发现确切的信号,根据测量结果
给出了其X光波段辐射的上限(严格的限制)。最后LIGO把全球的电磁辐射波段观测结
果总结与引力波信号放在一起,弄了一篇综合性文章,来说明这个引力波是一次中子星
合并,而不是黑洞碰撞。
另据报道,世界上正好处于观测范围的光学天文台也观测到了相关信号,包括中国的南
极天文台。
W*****B
发帖数: 4796
10
据说每个中子星质量大约两个太阳,体积也就大约纽约城大小,那个密度得相当大了哈
?相当于中子颗粒都一个个紧紧堆在一起中间没有空隙了吧。这两个中子星碰撞时候的
情景怎样的?比如在一光年距离的地方观测,能看到什么景象?是大爆炸,发出强光吗
W*****B
发帖数: 4796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子星对撞之后结局是什么?
两颗中子星撞完之后产生什么?是合并成一颗更大的中子星吗?听说会生产出很多的黄
金白金,可以派索男去开矿,采一些带回来到地球上。
H****y
发帖数: 2992
12
打算这个暑假把我的科幻《摩拉之门》(Maura's Gate)最后一集(第五集)写完。现有
几个很基本的问题想请教一下版上大牛们。
1,要是一颗 blue giant星星爆炸而亡(supernova),围绕它旋转的行星上的人肯定
会灭绝了吧?但是行星应该不至于给炸走吧(比如这个行星处在火星那个距离)?
2,大部分中子星都是很强磁场的,周围的行星上肯定不能住人了吗?如果要去访问的
宇宙飞船是不是要采取高度磁屏蔽等?有没有宇航服能受得了的?(现阶段即使不行理
论上是否可行?)
3,关于中子星的强X-ray的问题,是一直都会发散一些,还是只有在star-quake时才有
?也就是说飞船和宇航服是不是也要考虑这个问题?
4,red giant在膨胀阶段,如果行星上有海洋,水和大气如何变化?水要先蒸发,然后
最终是否都丧失了?
多谢多谢!
H****y
发帖数: 2992
13
是这样啊?问题是好像已经发现了有行星环绕中子星(中子星也是supernova后产生的
),这是怎么回事?只能是外俘的行星吗?
s******y
发帖数: 28562
14

关于这个对于天文界也是一个大惊奇,目前有几种假说,我觉得比较可靠的是这种:
超新星外壳爆炸之后内核立刻收缩成中子星,那些没有飞走太远的碎片会重新被中子星
捕获
成为一个环星尘埃带。然后慢慢的重新形成行星。
s*******n
发帖数: 1474
15
肉眼不行
光学望远镜可以,但是比较少。中子星表面温度很高,thermal spectrum
peak在xray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tical_pulsar
不过如果是一个正在吸积的中子星,有时候也许能看到optical flare
但这些是transient,不是persistent emission
a****y
发帖数: 1035
16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22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激光干涉引
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双中子
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国际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联盟发现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
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
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以合作组形式加入了报告本次
历史性发现的论文(即发现论文),而且在论文的正文部分报告了观测结果。该论文于
10月16日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引力波示意图引力波示意图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研究员介绍:“‘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
时成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
区(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
次历史性发现的研究...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1035
17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22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激光干涉引
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双中子
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国际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联盟发现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
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
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以合作组形式加入了报告本次
历史性发现的论文(即发现论文),而且在论文的正文部分报告了观测结果。该论文于
10月16日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引力波示意图引力波示意图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研究员介绍:“‘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
时成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
区(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
次历史性发现的研究...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1742
18
如果不久的将来能有附近两个中子星冲撞的话。
p***n
发帖数: 17190
19
這兩個中子星合併
會不會變成黑洞
S*******l
发帖数: 4637
20
有点儿受不了这种吹牛文了。打开新浪和各种大陆媒体,一会儿震撼全世界,一会儿领
先,一会儿突出。脸皮够厚。
这件事今天全面读了一下,过程是LIGO测到引力波,VIGO没有测到,就确定是引力波来
源是处于VIGO盲区,这样缩小了范围。两秒钟后,费米卫星测到强伽马射源。两下map
overlap一下,就缩小到一个天域,根据引力波持续100秒判定可能是中子星互撞,不是
黑洞,有可观测信号,立即给全世界天文学部门发信,报告观测区域。大量天文观测站
星哈勃都调向那个位置观测。
中国星是被通知到去观察,也观察到信号了。
属于跟班儿验证的角色。
n********g
发帖数: 6504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子星对撞之后结局是什么?
如果合并后不超过钱极限,还是中子星。否则就是黑洞。
j****c
发帖数: 19908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子星对撞之后结局是什么?
尼玛,钱德拉塞卡极限是白矮星的

:如果合并后不超过钱极限,还是中子星。否则就是黑洞。
c*********n
发帖数: 1282
2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子星对撞之后结局是什么?
多大的中子星就算黑洞了?
n********g
发帖数: 6504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子星对撞之后结局是什么?
哦记错了。钱极限是中子星。后面一个才是黑洞。
说回来,印度的数学和物理还是秒中国几条街啊。
不服不行。
M********t
发帖数: 5032
25
来自主题: Joke版 - 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   作者: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2016年2月12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五。因为所谓“抢财神”的习俗,在零点前后,我当时所在的城市鞭炮声大作。这成了我浏览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引力波被探测到的新闻发布和原始论文的喜庆伴奏。当时,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幸运,便开始写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感叹牛顿的幸运,而他自己又何尝不幸运至极。他在广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就有很多幸运之处。   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并为量子论奠基十年以后,居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在个人婚姻纠葛的时期,于1915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2,3],并在次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4,2]。1918年他得到能量变化率与质量4极矩3阶变化率的关系[5]。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观测到引力波这件事正好成为对广义相对论100周年的纪念。   广义相对论的精髓是物质运动与时空几何的统一和相互影响,在引力场方程上表现为能量和动量与代表时空弯曲程度的量之间的相等。引力使得时空弯曲,需要用非欧几里德几何描述。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物理学家对此还不熟悉,但数学上对于非欧几何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广义相对论和杨-米尔斯场论大发展之前,几何独立于理论物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可以用杨振宁的诗句“欧高黎嘉陈”概述(指欧拉、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而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幸运地得到了他的数学家朋友格罗斯曼(M. Grossmann)的帮助,导致他能够最终成功地将物理思想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创立广义相对论的高潮在于爱因斯坦1915年的一段非常紧张的工作[2,3]。6月他在哥廷根向希尔伯特等人做了一个星期学术报告,介绍他在广义相对论上的工作。10月,爱因斯坦发现自己工作有错误,还听说希尔伯特也发现了他的数学错误并正在取得进展。11月4日开始,按照既定安排,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每周一次介绍广义相对论。经过非常紧张的工作,爱因斯坦终于在11月16日收到希尔伯特的引力场方程之前取得成功,并算出与天文观测相符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在11月25日的最后一次报告中,他终于能够写下他的引力场方程。幸运的爱因斯坦!   1861年,麦克斯韦写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磁场方程组,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他提出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认为司空见惯的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而完备的专著发表于1864年。赫兹在1887年(即麦克斯韦去世8年后)人工产生并探测了无线电波这种电磁波。与之类似,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了引力波[2]。爱因斯坦去世60年后的现在,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在4中基本相互作用中,只有电磁作用和万有引力是长程的,所以引力波显然是了解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波是振动的传播。而引力波所传播的是时空度规的振动。度规是一种几何性质。比如平面或者球面上两点之间的间隔都可以用面上的坐标算出,但是公式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度规不一样。而在相对论中,有一个与参照系无关的固有时间间隔,它可由时间间隔和空间坐标间隔算出,具体的公式也取决于度规。当物质质量分布发生巨大的变化时,比如高密度天体(如中子星或者黑洞)之间碰撞或者恒星爆炸或坍塌时,会产生引力波。胡斯(R. A. Huse)和泰勒(J. H. Taylor Jr.)于1974年发现的脉冲双星(两个互相旋转的脉冲星)的轨道不断减小,这可以用引力波来解释。他们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上认为,宇宙极早期的暴涨会产生原初引力波,从而导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某个尺度上有某种偏振现象。该现象被位于南极的宇宙学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2)望远镜于2014年观察到,但是后来发现是宇宙尘埃造成的。   LIGO观测到的引力波产生于两个黑洞的并合[6]。大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于2015年9月14日经过LIGO的两个探测器。幸运的是升级后的LIGO在两天前刚开始运行[7]。这两个探测器实际上是两个巨大的迈克尔孙干涉仪。垂直于干涉仪通过的引力波使得每个干涉仪的4公里长的两臂的长度各有微小的振荡,导致振荡的相位差,从而给出振荡的干涉信号。110年前,狭义相对论解释了迈克尔孙干涉仪测量以太漂移的零结果。现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又测量到了引力波,检验了广义相对论。确实,现代光学和精密测量技术对引力波探测立下汗马功劳,使得LIGO能够测出小于原子核大小的两臂长度差。历史上引力波探测曾催生量子非破坏性测量的概念,也有原来从事引力波探测的研究人员成为量子测量的专家。   回到爱因斯坦。1933年爱因斯坦移居到美国普林斯顿,引力、统一场论和对量子力学的质疑是他当时关心的问题。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罗森(N. Rosen)寻找引力波方程的平面波解,发现这使得度规中不可避免会有奇点(变得无穷大)。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表明单一坐标系不足以描述平面引力波,就好比南极和北极的经度无法确定,不是物理上真正的奇点。但是他们当时却以此认为引力波不存在。1936年,他们写了一篇文章投到美国期刊《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8]。这时,爱因斯坦的幸运表现在文章被编辑泰特(John Tate)退回,要求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审稿意见长达10页,出于专家之手。其实,虽然指出爱因斯坦和罗森的错误,审稿人仍然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赞誉之处,建议经过修改后发表。显然,气愤的爱因斯坦没有研究审稿意见,把文章原封不动地改投到《富兰克林学会会刊(Journal of Franklin Institute)》,文章很快被接受。再次幸运的是,从加州理工学院等地访问回来的同事罗伯森(H. P. Robertson,量子力学教科书上不确定关系的证明源于他)通过爱因斯坦的新助手英菲尔德告诉他们爱因斯坦-罗森工作的错误,并帮助解决了问题。这导致最后发表出来的文章结论完全改变了,成为圆柱状引力波[9]。爱因斯坦幸运地没有否定自己20年前对引力波的预言。近年来Kennefick发现,爱因斯坦本来可以通过阅读《物理评论》的审稿人意见知道自己的错误,因为罗伯森正是泰特为爱因斯坦-罗森文章所找的审稿人。这段历史的详细分析和记述来源于2005年Kennefick发表于《Physics Today》的文章[8]以及刘寄星发表于《物理》的文章[10](根据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主编M. Blume参考Kennefick一篇预印本文章所作的报告,包含Kennefick文中所没有的泰特致爱因斯坦两封信件的复印件)。 几天前出现LIGO探测到引力波的传言时,我便想到爱因斯坦的这件事。   1936年的爱因斯坦幸运地被同行评议制度避免了发表一篇错误的论文,而1905年的爱因斯坦恰恰曾幸运地因为德国《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的宽松而得以在该杂志发表5篇改变物理学的论文,特别是看上去离经叛道的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论文。而在爱因斯坦移居普林斯顿后完成的爱因斯坦、罗森和玻多尔斯基(B. Podolsky)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论文(EPR论文)以及爱因斯坦和罗森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即虫洞)的论文都未经审稿在物理评论发表[8]。后来的历史表明这两篇文章也极为重要,当然是应该发表的。EPR成了爱因斯坦被引用最多的论文。Kennefick认为引力波当时是广义相对论众所周知的预言,所以泰特经过犹豫后将爱因斯坦-罗森证明它不存在的这篇论文送审。而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的论文是当时与别人进行的一个争论,所以未经审稿直接发表。那么,质疑当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量子力学的EPR论文为何不经审稿直接发表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EPR承认量子力学技术上的正确性,质疑的只是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即是否完全描述客观实在,讨论具有哲学性质。顺便说一下,最近这两篇论文在关于黑洞量子性质的理论讨论中被联系起来。   1917年,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用于宇宙学[11]。如果只有引力而没有斥力,宇宙整体上不能保持静止,所以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又加了一个代表斥力的宇宙学常数项,虽然他也觉得这个做法很不自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也不能真正使宇宙静止)。但是很快人们开始讨论宇宙膨胀,从弗里德曼(A. Friedmann) 、勒梅特(G. Lamaite)和德希特(W. de Sitter)等人的模型研究到哈勃(E. Hubble)的1929年的观测发现。 大爆炸宇宙学的创始人伽莫夫(G. Gamow)在他的自传《我的世界线(My Worldline)》(笔者本科生时代读到这本书后,一直记忆犹新,所以将世界线用于本人的博客名称中)中告诉我们,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学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2]。所以1936年爱因斯坦-罗森关于引力波的文章所用的引力场方程中,已经没有宇宙学常数。但是在当代,作为联系宇宙学与微观的量子场论的一个桥梁,宇宙学常数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宇宙加速膨胀和暗能量的发现更使得宇宙学常数的概念得到复活。这又是爱因斯坦的幸运,虽然他失去了预言宇宙膨胀的机会。   最后,用笔者与杨振宁先生以前的一段讨论结束本文。   施:您认为爱因斯坦(而非麦克斯韦)是仅次于牛顿的伟大物理学家。我也这样认为。您能不能简单说说您的理由?   杨:麦克斯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人类的贡献无法可以被夸大。但是从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贡献的角度来说,他不能与爱因斯坦相比。爱因斯坦(1)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从而给理论物理带来对称性的概念和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思想,(2)创造了引力的几何概念,(3)帮助创立了量子力学。   感谢杨振宁先生的交流和阅读本文。   参考文献:   [1]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5) 844.   [2] A. Pais, Subtle is the L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2).   [3] W. Isaacson, Einstein:His Life and Universe.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2007).   [4]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6) 688.   [5] A. Einstein,Sitzungsber. K. Preuss. Akad. Wiss. (1918) 154.   [6] B. P. Abbott et al.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the Virgo   Collaboration), Phys.Rev. Lett. 116 (2016) 061102.   [7] E. Berti, Physics9 (2016) 17.   [8] D. Kennefick,Physics Today, September 2005, p. 43. 这篇文章后来吸收进该作者的书《Traveling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9] A. Einsteinand N. Rosen, J. Franklin Institute 223(1937) 43.   [10] 刘寄星,物理,34, 2005, p.487.   [11] A. Einstein, Sitzungsber.K. Preuss. Akad. Wiss. (1917) 142.   [12] G. Gamow, 《My Worldline》, Viking, New York, 1977. (XYS20160218)
从引力波谈爱因斯坦的幸运
作者: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2016年2月12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五。因为所谓“抢财神”的习俗,在零点前后,
我当时所在的城市鞭炮声大作。这成了我浏览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引力波被探测到的新
闻发布和原始论文的喜庆伴奏。当时,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幸运,便开始写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感叹牛顿的幸运,而他自己又何尝不幸运至极。他在广义相对论方面
的工作就有很多幸运之处。
在创立狭义相对论并为量子论奠基十年以后,居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在个人婚姻纠
葛的时期,于1915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1,2,3],并在次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4,2]。
1918年他得到能量变化率与质量4极矩3阶变化率的关系[5]。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
台(LIGO)观测到引力波这件事正好成为对广义相对论100周年的纪念。
广义相对论的精髓是物质运动与时空几何的统一和相互影响,在引力场方程上表现
为能量和动量与代表时空弯曲程度的量之间的相等。引力使得时空弯曲,需要用非欧几
里德几何描述。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物理学家对此还不熟悉,但数学上对于非
欧几何已经有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27968
26
现在的技术能看到中子星的行星了?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0.6
H****y
发帖数: 2992
27
我的最新研究课题是:利用红巨星周边行星上的抗热老鼠和中子星周边行星的抗辐射老
鼠之间的量子纠缠作为保密通信的可行性论证
r****z
发帖数: 12020
28
具体到你的四个问题:
1. 超新星爆发,行星很难幸存。不清楚你说的人是指地球人还是外星人,也不明白炸
走是指啥。
2. 强磁场对生命影响应当是生物学问题。中子星周围磁场强度不是主要问题。还是不
清楚你说的人是指什么,关键是地球人机体能适应的环境范围很窄,但到所有生命范围
,又是生物问题了。
3.star quake 和脉冲星平时的xray是两个不同机制,不知道你指哪个。
4.条件实在太宽了,各种可能性
所以你的问题看上去好像具体,其实不容易回答清楚。
n****4
发帖数: 12553
29
不明白。以前认为超新星爆发能形成比铁重的各种元素。现在听说温度压力还不够,只
有中子星撞上了才行。这样看来贵金属的产生率越来越小,因为宇宙膨胀,相撞的几率
越来越小了
c**r
发帖数: 2019
30
来自主题: Science版 - 中子星
中子星
如果射电辐射曾引发出上述奇特而令人困惑的天体——类星
体,那么,对光谱另一端的研究则引出了另一种同样奇特的天体。
195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发现,太阳发射出大量
的X射线。这些射线在地球表面探测不到,因为大气层会把它们
吸收掉;但是火箭可以发射到大气层以上,并且可携带适当的仪
器,因而可以轻易地探测到这种辐射。
有一段时期,太阳的X射线源是一个令人因惑的问题。太阳
表面的温度只有6000℃,虽然足以蒸发任何形式的物质,却不足
以产生X射线。这个X射线源必定在太阳的日冕中;日冕是太阳
周围稀薄的气体晕,从太阳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几百万公里。虽然
日冕所发出的光足有满月的一半,但完全被太阳本身的光所遮蔽,
只有在日全食时才会看到,至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这样。1930年,
法国天文学家李奥发明了一种望远镜,天气晴朗时,即使没有日
食发生,在高处也可以观测到日冕。
日冕之所以会被认为是X射线源,是因为早在利用火箭研究
调射线以前,人们就怀疑它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对日食时日冕光
谱的研究发现,有些谱线与任何已知元素都联系不起来。人们怀
疑这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气+免)。然而,1941
d******n
发帖数: 3836
3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dirtyman (得体男,人称脏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这篇科幻看起来不错!《龙蛋》(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16:00:50 2016, 美东)
中子星确实会冷却。冷到合适的温度,还可能孕育出生命,甚至文明。
图片来自The Largest Neutron Star in Existence
新生的中子星温度在约1千亿到1万亿度之间。令人发指的高温来自它的前身——恒星热
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然而,作为恒星的残骸,中子星本身并没有补充能量的机制,
反而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带走它的能量。这种无源之水很快就会走向干涸。在短
短数年之间,它的温度就会下降到百万度左右。这时,它仍然以X射线的方式向太空释
放能量,让自己的温度继续下降。
从诞生之初,中子星就带有很高的自转速度,一般在每秒钟数圈的范围内。自转能量
同样来自它的前身恒星。恒星虽然转速很慢,但是在大量恒星物质收缩成中子星以
后,角动量守恒原理就会大大增加自转速度。这个过程和旋转的滑冰运动员把双臂收
回... 阅读全帖
d******n
发帖数: 3836
32
中子星确实会冷却。冷到合适的温度,还可能孕育出生命,甚至文明。
图片来自The Largest Neutron Star in Existence
新生的中子星温度在约1千亿到1万亿度之间。令人发指的高温来自它的前身——恒星热
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然而,作为恒星的残骸,中子星本身并没有补充能量的机制,
反而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带走它的能量。这种无源之水很快就会走向干涸。在短
短数年之间,它的温度就会下降到百万度左右。这时,它仍然以X射线的方式向太空释
放能量,让自己的温度继续下降。
从诞生之初,中子星就带有很高的自转速度,一般在每秒钟数圈的范围内。自转能量
同样来自它的前身恒星。恒星虽然转速很慢,但是在大量恒星物质收缩成中子星以
后,角动量守恒原理就会大大增加自转速度。这个过程和旋转的滑冰运动员把双臂收
回后,转速会提高是一个道理。
图片来自
http://osfundamentosdafisica.blogspot.sg/2013_01_01_archive.html
随着中子星高速旋转的磁场也是释放能量的渠道之一,它会逐渐降低中子星的自转速
度。当中子星速度降低时,它的形状也会相...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43926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irtyman (得体男,人称脏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这篇科幻看起来不错!《龙蛋》(转载)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16:01:02 2016, 美东)
发信人: dirtyman (得体男,人称脏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这篇科幻看起来不错!《龙蛋》(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n 9 16:00:50 2016, 美东)
中子星确实会冷却。冷到合适的温度,还可能孕育出生命,甚至文明。
图片来自The Largest Neutron Star in Existence
新生的中子星温度在约1千亿到1万亿度之间。令人发指的高温来自它的前身——恒星热
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然而,作为恒星的残骸,中子星本身并没有补充能量的机制,
反而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带走它的能量。这种无源之水很快就会走向干涸。在短
短数年之间,它的温度就会下降到百万度左右。这时,它仍然以X射线的方式向太空释
放能量,让自己的温度继续下降。
从诞... 阅读全帖
j**y
发帖数: 80
34
北京时间10月16日22时,国际天文界宣布了最新的科学进展: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
并合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其他
望远镜观测到同一天体物理事件,预示着天文学研究进入“多信使”时代。中国“慧眼
”望远镜与紫金山天文台均成功监测到此次引力波事件。
来源:译·世界(ID:yeeworld)
这两天,国内外天文圈不约而同地卖起关子——纷纷声称要有大事宣布,却又个个神秘
兮兮、守口如瓶。
终于,北京时间10月16日22时,国际天文界宣布了最新的科学进展:首次直接探测到双
中子星并合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
和其他望远镜观测到同一天体物理事件,预示着天文学研究进入“多信使”时代。中国
“慧眼”望远镜与紫金山天文台均成功监测到此次引力波事件。
快随Yee君来感受下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的模拟震撼效果~
A Chinese satellite helped define the energy level of a newly discovered
gravitational wave — tiny ripples ... 阅读全帖
j****i
发帖数: 68152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人写的牛鼻圣经
古者皆以地球為中心,而太陽系及其他星球則環繞地球形成一天球,此節所謂渾天說。
史稱東漢張衡製渾天儀以研天象,可見我國古代之宇宙觀,亦係渾天說。自望遠鏡發明
以後,發現天上星球有遠近之不同,遂產生星球乃均勻散布於空間之概念。如星球係均
勻散布於廣大無涯之宇宙,則與觀測點等距離球面上所有星球之數目必與半徑之平方成
正比,惟星光強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是以與觀測點不同距離球面上所有星球所發之光
,其強度均相同。由此可知,宇宙中所有星球所發之光,其強度之總和當足以照亮夜空
,使夜晚如同白晝,然則何以夜空卻一片漆黑?
黑夜之產生,係因宇宙膨脹而使遠處星光幾無法到達地球所致。在詳述此問題之前,先
扼要闡明宇宙之構造與組成於次。宇宙約由百億星雲所構成,而星雲常三兩成群,甚而
數千翼聚。每一星雲中約合千億星球,同一星雲中之星球,因受彼此間相互萬有引力之
束縛,故能移形成一緩慢旋轉之整體。天文觀測之結果顯示,星雲群(Clusters of
Galaxies)乃經常均勻散布於全宇宙,惟吾人所見來自遠處星雲之光,乃其千百萬年前
所發出,故不表示其現在之狀態。
美國天文學家胡博(Hubble)於民國初年發現遠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金银铂来自哪里?科学家:星体“死亡”的过程中
秦霏
金和铂属于地球上最贵重的金属,价格达到1000美元一盎司。然而,关于它们的来源,
科学家们一直有争议。但这个争议在近日有了初步答案。
10月16日,曾经因为发现引力波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宣布,人类首次探测到两颗
中子星相撞。这个过程中除了产生强大的引力波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数量的铂、金、
银等“贵金属”。
科学家表示,这次两颗中子星相撞最可能的结果是形成一个黑洞。雪城大学天文学家布
朗(Duncan Brown)认为这次的发现是一个革命性事件,部分原因是,它提供了有关重
金属是如何在太空中形成的线索。
过去人们知道,巨大的恒星爆炸形成超新星,这个过程中会形成铁和一些更轻的元素,
但是超新星爆炸无法解释金、银、铂等更重的金属的形成。布朗说:“它们似乎不是来
自于超新星爆炸,因此人们长期以来好奇它们是来自哪里。”
研究者们于是假设,两颗中子星相撞可能会产生金、银、铂,太空中的大多数恒星是以
成双成对的形式存在。大恒星在死亡的时候变成超新星,随后根据他们本身质量的不同
,有些变成黑洞,有些变成中子星,这些中子星星如其名,是由“中子”构成...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994
37
发信人: repins (节约用电), 信区: News
标 题: 美发现宇宙磁性最强天体 磁场强度1千万亿高斯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Nov 6 16:59:04 2002), 转信
本报华盛顿11月4日电(记者张孟军)经过对中子星磁场的首次直接测量,科学家找
到了迄今宇宙中磁性最强的磁体。这个名为SGR1806-20的天体是10颗稀有的中子星之一
,早在25年前即被发现。
利用美航空航天局R ossiX射线探测器,科学家计算出这颗中子星磁场的强度比以前
认为的要高出10倍,与普通中子星的磁场强度相比,其强度大了几千倍,是地球上最强磁
体磁场强度的几十亿倍。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通讯》上。
SGR1806-20是一颗直径约为16公里的密实中子星,其核心是坍塌的星体,质量比太
阳大10倍。科学家通过测量这颗中子星的自旋速度和自旋速度的变化,来测量它的磁场强
度。
工作在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由乔治?华盛顿大学艾伯拉里姆领导的研究小组
表示,该中子星磁场强度约为1千万亿高斯,而太阳的平均磁场在1至5高斯间变动。艾伯
拉里姆说:“如果这颗磁星靠近
s*****t
发帖数: 1994
38
发信人: repins (节约用电), 信区: News
标 题: 美发现宇宙磁性最强天体 磁场强度1千万亿高斯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Nov 6 16:59:04 2002), 转信
本报华盛顿11月4日电(记者张孟军)经过对中子星磁场的首次直接测量,科学家找
到了迄今宇宙中磁性最强的磁体。这个名为SGR1806-20的天体是10颗稀有的中子星之一
,早在25年前即被发现。
利用美航空航天局R ossiX射线探测器,科学家计算出这颗中子星磁场的强度比以前
认为的要高出10倍,与普通中子星的磁场强度相比,其强度大了几千倍,是地球上最强磁
体磁场强度的几十亿倍。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通讯》上。
SGR1806-20是一颗直径约为16公里的密实中子星,其核心是坍塌的星体,质量比太
阳大10倍。科学家通过测量这颗中子星的自旋速度和自旋速度的变化,来测量它的磁场强
度。
工作在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由乔治?华盛顿大学艾伯拉里姆领导的研究小组
表示,该中子星磁场强度约为1千万亿高斯,而太阳的平均磁场在1至5高斯间变动。艾伯
拉里姆说:“如果这颗磁星靠近
u***************r
发帖数: 11227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sdjfhb(小西), 信区: Military
标题: 天文学家们宣布:黄金随时可能一钱不值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Oct 18 11:14:32 2017,GMT)
中子星合并是宇宙的‘巨型黄金制造厂’,借助引力波探究中子星,可以让人类窥见金
、银等超铁元素,是如何在宇宙‘盛大焰火’中产生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
员金志平参加的国际团队,通过引力波光学信号的观测和光谱分析确定,中子星合并确
实是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主要起源地。
有报道称,中子星的一次碰撞,抛出的碎块中形成的黄金足有300个地球那么重。也就
是说,你的金戒指或者金项链里面,大部分黄金是至少几十亿年前中子星与中子星或黑
洞碰撞后的碎块里产生的。这些碎片被撒入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大
量物质在46亿年前凝成了我们的地球。
对于我们这些天文学的“小白”来说,宇宙的起源,物质和时间等,都非常抽象遥远。
但我们明确得到了一个信息:黄金、白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之谜,以及其来源,正在被
科学家“参透”。
也许再过几十年,人类将获取“合成黄金”、“合成白银”的技术。到那时,黄金、白
银会变...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引力波探测需要更多的检验
姬扬:引力波探测需要更多的检验
姬扬
姬扬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分享到:
2017-10-26 07:48:50 字号:A- A A+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引力波引力波探测LIGO诺贝尔奖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姬扬】
利用巨大的干涉仪来探测微弱的引力波(LIGO国际合作项目),经过几千名科技人员、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得到了回报,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还在社会上造
成了巨大的影响。
2016年2月,LIGO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事件(GW150914),
引发了全世界对引力波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因为爱因斯坦正好是在100年前提出了广义
相对论,也就是引力波的理论基础。此后,LIGO陆续发布了几次引力波的消息(
GW151226和GW70104,以及疑似的引力波事件LVT151012),但是却无法再度吸引人们的
注意力,可能是因为只有两个观测站能够测到信号的缘故。今年9月底,LIGO宣布,三
台引力波探测站(美国的两个LIGO和欧洲的VIRGO)同时观测到一个引力波事件(
GW170814),对引力波的关注度才...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1
揭秘万亿年后宇宙图景:将更适合生命生存
恒星和行星系统将分崩离析;现在极为罕见的天体到了未来将非常常见,而且未来的宇宙将比现在更适合生命生存……数千亿年后,宇宙将会变成这样吗?
时间那不可阻挡的脚步,总能激起我们对宇宙遥远未来的思考。但思考的结果通常令人沮丧。50亿年后,太阳会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在缓慢变暗前会吞没内太阳系。但这仅仅是整个未来的一个瞬间的画面——实际上,无穷短。随着天文学家放眼未来,例如幽默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在《宇宙终点的餐馆》中所写道的“5 760亿年”,他们会看到一个充满了无数正在暗去的天体的宇宙。到那时,空间的加速膨胀会把已经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的每一样东西都带到我们的视线之外,留下一个更加空荡的夜空。在1816年的长诗《黑暗》中,拜伦勋爵预见到了这一前景:“明亮的太阳熄灭,而星星则在暗淡的永恒虚空中流离失所。”
但好消息是:黑暗的降临只是故事的一半。恒星形成这个宇宙现象,确实在很久之前就已过了它最光辉的时期,但宇宙并没死去。奇异的新物种将会进入天文学家的动物园。当前罕见的怪异现象(如果有的话)将会司空见惯。宇宙中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甚...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dtgjdebn(东方), 信区: Military
标题: 科学家发现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新型引力波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ue Oct 17 09:08:46 2017,GMT)
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官网宣布,LIGO和Virgo探测器及其他合作伙伴
探测到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新型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
力波。这4次引力波信号均来自双黑洞并合。
引力波就是黑洞等巨大天体在碰撞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空涟漪”,是时空扭曲带来
的现象,就像石头被扔进水中所产生的波纹。
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刚刚获得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探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对研究
引力波事件、宇宙学以及基础物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引
力波研究的下一个里程碑是发现引力波事件产生的电磁辐射。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引力波事件跟以往发现的双黑洞并合不同,它由两颗中子星并合产
生。理论预言双中子星并合不仅能产生引力波,而且能产生电磁波,即引力波电磁对应
体,因此本次探测到引力波以及电磁对应体是天文学家期待已久的重大发现,在天文学
以及物理学发展史上具...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43
第八章:决定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田纳西洲发现了一艘坠落的外星飞碟,这艘飞碟并非如资
料上显示的是才坠落不久,而是一艘已经坠落了至少八千到一万年以上的飞碟,直到上
世纪五十年代才被美国挖掘出来……”
“这艘飞碟的外壳金属,是使用了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的一种特殊金属,甚至在目前
,也就是各个国家自行制造宇宙飞船时,这艘飞碟的外壳金属都还无法解析,是超越了
人类科技不知道多少年的未来科技。”
“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开这艘飞碟的舱门,原因是使用了电脑程序病毒进行无限制的
轰击,即便这样,美国也依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这才打开了舱门,
这就是自从有了电脑后,病毒便不停产生与不停变异的原因,这正是美国政府所需要的
,大量的,强力的病毒,事实上,这有美国在其中引导的因素,至于这艘飞碟内部的电
脑……或者说类似电脑的东西,已经超过了我们想象。”
视频里的老头苦笑了声道:“其实我一直在瞒着你,姚源,我家一直都被人监控着
,我最早接触这艘飞碟,是在本世纪初,作为全世界有名的电脑程序密码专家,我有幸
参与了这项工程,那就是解密这艘飞碟内部电脑的信息,同时参与的还有各种电脑专家
,密码专家,文字...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19049
44
第八章:决定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田纳西洲发现了一艘坠落的外星飞碟,这艘飞碟并非如资
料上显示的是才坠落不久,而是一艘已经坠落了至少八千到一万年以上的飞碟,直到上
世纪五十年代才被美国挖掘出来……”
“这艘飞碟的外壳金属,是使用了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的一种特殊金属,甚至在目前
,也就是各个国家自行制造宇宙飞船时,这艘飞碟的外壳金属都还无法解析,是超越了
人类科技不知道多少年的未来科技。”
“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开这艘飞碟的舱门,原因是使用了电脑程序病毒进行无限制的
轰击,即便这样,美国也依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这才打开了舱门,
这就是自从有了电脑后,病毒便不停产生与不停变异的原因,这正是美国政府所需要的
,大量的,强力的病毒,事实上,这有美国在其中引导的因素,至于这艘飞碟内部的电
脑……或者说类似电脑的东西,已经超过了我们想象。”
视频里的老头苦笑了声道:“其实我一直在瞒着你,姚源,我家一直都被人监控着
,我最早接触这艘飞碟,是在本世纪初,作为全世界有名的电脑程序密码专家,我有幸
参与了这项工程,那就是解密这艘飞碟内部电脑的信息,同时参与的还有各种电脑专家
,密码专家,文字... 阅读全帖
d*******3
发帖数: 8598
45
第一百七十七章寻找清扫者
信息风暴只持续了零点五秒钟的时间,几乎是转瞬即过。就在这一转眼的时间之内
,萧宇察觉到,自己留在三维空间之中的信息收集硬盘,已经全部爆满了,并且出现了
重复读写的现象。
萧宇的存储技术要比地球之上先进许多,相应的,每一块物理设备都可以比地球之
上同等体积的设备多存储几百万倍的数据。而萧宇,足足调集了数百艘飞船留在三维空
间。
这些飞船之内所装载的存储设备,可以存储比地球之上所有计算机的所有数据多出
几万倍的数据,可是就在只持续了零点五秒的信息风暴之中,这些设备被全部占满,占
满之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数据被传送过来,于是,一开始写进去的数据被擦除,被写入了
新的数据,新的数据将设备占满之后,又开始了第二轮擦除……
如此往复,萧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设备被占满了多少次,擦除并重新写入了多少次
。反正最后的结局是,萧宇得到了储存的满满的几十万块机械储存设备。
“据太昊所说,信息风暴所广播的信息是按照空间方向散发的,我距离仙女星系至
少有二百五十万光年的遥远距离,如果将它的广播范围想象成一颗半径为二百五十万光
年的大球,在这个大球表面之上,我所占据的位置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却可...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542
46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22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激光干涉引
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双中子
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国际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联盟发现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获悉,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
镜(以下简称“慧眼”望远镜)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
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以合作组形式加入了报告本次
历史性发现的论文(即发现论文),而且在论文的正文部分报告了观测结果。该论文于
10月16日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熊少林研究员介绍:“‘慧眼’望远镜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成
功监测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对其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简称引力波闪)在高能区(
MeV,百万电子伏特)的辐射性质给出了严格的限制,相关探测结果发表在报告此次历
史性发现的研究论文中。”
引力波是191...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7853
47
来自主题: Stock版 - 在十分久远的将来,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ke 讨论区 】
发信人: ne5234 (Nessun Dorma), 信区: Joke
标 题: 在十分久远的将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9 00:31:07 2016, 美东)
六亿年后,
太阳辐射的增加开始打乱地球碳和硅的循环。地表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从大气中固化
的二氧化碳增多。同时由于地球表层水的蒸发,地壳更加干燥,板块运动减慢直到停止
。火山活动的消失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得不出补充。到六亿年后,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到使C3级别的光合作用停止。所有依赖于C3光合作用的植物(占目前地球植物种类的99
%)灭绝。
八亿年后,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使C4光合作用停止。大气中的氧气和臭氧层也随之消失。
多细胞生物灭绝。
十亿年后,
太阳辐射比现在增加百分之十。地表平均温度达到47摄氏度。海洋发散性地蒸发,大气
中的水蒸气造成不可逆转的温室效应。零星的液态水仍可能存在于极地,保留一些简单
的生命形式。
十三亿年后,
真核生物灭绝,原核生物尚存。
十五到十六亿年后,
太阳系的宜居带向外推进。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火星表面达...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993
48
按照Kip Thorne的模型,miller绕黑洞的速度是0.55倍光速,这个公转速度帮助ranger
克服黑洞引力,因为miller就是靠这个速度维持轨道。所以ranger只需要克服miller额
外的引力应该就可以飞回endurance。不过你提到的问题还是存在:那么小的ranger是
如何有足够的动力脱离miller引力的。
说到漏洞的话,Kip Thorne自己在书里面讲了一个。
ranger从endurance绕行轨道去miller其实不是那么容易。根据他的模型,endurance公
转速度大概是0.3倍光速,如果要飞向黑洞,首先要把这个速度大大降低。电影里好像
没有仔细讲这个,书里面则提到可以利用一个比大黑洞小10000倍而且是围绕大黑洞旋
转的小黑洞来做一个slingshot,以达到减速目的。减速之后,ranger靠近黑洞视界。
在快接近miller的时候,ranger的速度将会比miller的公转速度(0.55倍光速)还要快0.
25倍光速,所以为了降落,必须做第二次减速。电影里面说的是利用一个附近的中子星
做一个slingshot来减速。但是Kip Thorne的书里...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19908
49
太阳磁力线我不熟悉。我以前做过中子星的磁场,认为中子星的磁场是跟着星体以相同
的角速度旋转的。由于中子星自旋很快(最著名的蟹状星云脉冲星一秒钟旋转30周),导
致在远离中子星的地方,磁场旋转的线速度等于光速,那个地方叫light cylindar。在
light cylindar的附近,我们认为磁力线是断裂的
旅行者现在还能发回信号吗?我记得几年前就说接受不到旅行者的信号了。当年负责旅
行者号的JPL的科学家现在也垂垂老矣,他称旅行者号飞船是他的孩子。每次旅行者意
外地发回信号,他都特别激动
s*****e
发帖数: 21415
50
☆─────────────────────────────────────☆
hillhong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于 (Wed Jun 15 10:42:37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太阳系边缘发现充满直径1.6亿公里磁场泡(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5 10:24:58 2011, 美东)
太阳系边缘发现充满直径1.6亿公里磁场泡(图)
2011年06月11日08:47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在太空飞行的旅行者探测器。两艘旅行者探测器于1977年发射升空之后,对外太阳
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进行了近距离考察,现在它们已经接近太阳系的边缘
每一个这样的“泡泡”直径达到约1.6亿公里,大致相当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新旧两种有关太阳系边缘磁场线特征的观点,这一次旅行者号探测器在太阳系边缘
的实地考察将对我们原有的观念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