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义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2
发帖数: 31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9)
九、留学异国
那烂陀寺的生活简单而有序。义净在这里的学习比较广泛,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当
时流行的中观、瑜伽学说,稍偏重于瑜伽,另外还有因明、俱舍等;另一类就是戒律之
学。这后一类是义净的专业,也是义净来印度求学的目的。对此,义净不仅认真地学,
还大量地抄写。为了将所学传回东土,义净经常练习翻译,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颂》、《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典籍,就是在那烂陀寺译成初稿的。
时光易逝,十年过去了。
在这十年中,由北路通往大唐的道路依旧被阻塞,玄照法师溘然而逝,运送药材返
唐复命,竟成了泡影。待义净如亲人一般的大乘灯禅师,也于拘尸城佛涅槃处圆寂。临
终时他托人捎话给义净,一定要将大法传回东土!听到玄照法师逝世的消息,想起一同
在必摩罗跋城的情景,义净沧然涕下,挥笔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
倾慕与哀悼之情。
这一天,义净同另一位从唐地来的僧人无行禅师登上灵鹫山。站在山顶上,想起故友相
继去世,遥望远方,故国渺然。慧智师父他们也不知怎么样了?……百般滋味涌上了心
头,又加上思乡情切,他忍不住写了一首一三五七九言的宝塔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驰,龙河激水流。...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1)
义净,俗姓张,字文明,法号义净。他于公元635年出生于山茌县山茌镇(今济南市长
清区张夏镇),公元642年出家于四禅寺(原名土窟寺,元朝时更名永庆寺)。
在中国佛教史上,义净大师(635—713)与东晋的法显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并称为中
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与后秦的鸠摩罗什大师、梁朝的真谛大师和唐代的玄奘大师
并称为“四大译经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
、韩等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双珠现世
义净,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出生在齐州山茌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周
围的一座山庄。
义净的父亲和母亲都笃信佛法,平日以耕读度日,广作善事,闻名遐迩。
祖上曾当过东齐的郡守,后来看到兵荒马乱、豺狼当道,就隐居不仕。到了祖父和父亲
这两代,都恪守祖训,在州城旁的一处偏僻山村隐居。几间茅屋,几块薄田,依山傍水
,绿荫环抱。农活忙时,每天与农夫为伴,乡亲邻里相处得很好,互相帮助,不分你我
。平时教子读书,诵经礼佛,日子倒也过得快乐。
这一年,天气出奇地暖和,七个月内滴雨全无,河流枯竭。禾苗一天天枯萎,造成了多
年少见的灾荒,整个河南道和...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10)
十、译经传法
洛阳城里的老百姓们,听说有大法师来到洛阳,连皇帝都准备亲自出迎,城门边早
已是人山人海。人人擎着香柱,个个口诵佛号,争先恐后,都想一睹大师的风仪。从上
东门外开始,数十里之内,已经布满无数军兵,维持秩序。洛阳城百座佛寺,都搭制卜
车、帐盖,僧众们手持香花,唱着赞呗,整齐地站立两边,正中是朝廷百官相迎,数百
面旗幡迎风飘扬!
义净一行来到了上东门前,忽然一切都安静下来,只见正中门下,百官闪向两边,现出
了当今的大周女皇。她头戴旒冕,身披黄袍,雍容华贵,含笑而立。内侍扶义净下了御
车。义净定了定神,从容地走向武则天面前,合十致意。则天见状,也口称弟子,躬身
施礼。而后,众内侍又扶义净上了御车,当先入了上东门。这时,又旗幡招展,乐声大
起。洛阳城内也随处是卜车、牌坊,所过之处,香烟如云,诵佛号声不断!
车流、人流停在了建春门内的佛授记寺,义净及其带回的舍利、佛经、佛像,都被放置
在这所皇家寺院内。随后,敕旨下达:封义净大师“三藏”之号,可马上着手翻译带回
的经论,由朝廷提供一切便利。当时有“三藏”之号的僧人全国仅仅有四位,其他三位
都是外国的高僧,只有义净是本国人。
就在义净准...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5)
五、因缘巧成
炎夏,骄阳似火。
扬州的天气像火炉一样,蒸气逼人,没有风,没有云,人们热得就要喘不过气来了
。义净和善行在扬州谢司空寺坐夏,今天是最后一天。
日已近午,两人在房内趺坐。离开齐州时的高兴和激动已荡然无存。义净闭目不语
,善行一脸沮丧的样子,常偷眼看看师父。义净虽说闭目不语,可内心如风起云涌,极
不平静。头上的汗一道一道淌下来,却擦也不擦,仍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当初在长安
结志西游的处一法师,因侍奉母亲而不能去了;现在弘袆和玄瞻也改变了初衷,要专修
净土法门,也不愿去印度了。
怎么办?
善行明白师父的心情,有心安慰,但不知说什么才好。不禁瞥了瞥师父身旁的一个
包袱,那里面是一匹琵绢和一件如来等量袈裟。听说义净要赴西天佛国,齐州诸寺和百
姓送来很多织绢,乞求义净带往印度供施。义净望着那堆成小山般的织绢发了愁。中土
与印度远隔千山万水,怎样才能将它们带去?后来,慧智禅师想了一个办法,将送来的
这些织绢每匹剪下一块,最后缝合到一起,剩余的都退还。用缝合到一起的这些绢,裁
制了一件如来等量袈裟,恰好还剩有一匹。虽说只有一匹琵绢和一件袈裟,可这是山东
道俗对佛祖的一片心意啊!情义之重,...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7)
七、雨夜遭难
学完了《声明论》,义净心情舒畅,便与大乘灯禅师商量去中天竺巡礼之事。
大乘灯禅师说:“咱们如今虽在天竺,可是巡礼圣迹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须好
好筹划方可。”
“为何已在天竺,巡礼圣迹还不容易?”义净有些不明白。
“印度不比我大唐,”大乘灯禅师道,“说起地域,印度比我大唐稍小,可政治的治理
远比我大唐复杂。我大唐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可印度却有十几个国家,各不相属。还有
不少部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且崇信邪神。因此之故,路途的风险并不比从广州
到这里小!”
西天佛国竟是如此的现状,这大大出乎义净料想之外。只听大乘灯师又继续说道:
“从这里去中天竺大觉寺,有两千里之遥。我听说沿途山高林密,常有强人出没,劫财
害命。要是前去,须得结伴而行方可。几百人、上千人一起去,方可保无虞。”
义净心里疑虑重重。一了解,果然如大乘灯禅师所说,去中天竺须结伴而行,而且已约
定俗成,每半月走一次。所有去中天竺的人,每半月的某天,在城西大路口会合,日中
以前出发。沿途有许多地旷人稀的地方,食物难办,需多带干粮。况且,雨衣雨具也是
必须的。如此一来,连行装资具和经籍,以及义净从齐州带来的琵绢等,东...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2)
二、以戒为本
两盏素油灯照亮了佛堂,灯影摇曳,人影模糊。随着钟磬和木鱼的交替敲击,土窟寺众
僧在大殿里各就各位,肃然而立,清雅悠扬的诵经声响了起来。
功课作毕之后,义净又拿起新近正在看的《佛国记》。《佛国记》是法显大师对自己求
法经过的追忆和记录,均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写得质朴而明畅,很好懂。义净读得
十分仔细,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捶足叹息。
不几天,义净就读完了《佛国记》。他高兴地去找师父,说:“师父,弟子已将《佛国
记》读完了!”慧智禅师笑了笑,但没有说话。“也许师父是要我多读几遍。”义净琢
磨道。于是又认真地读了一遍。
几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义净把《佛国记》不知读了多少遍,乾归国、耨檀国
、敦煌、鄯善国、焉夷国……义净几乎能将法显的三十国游历讲一遍!这一天,义净才
顿时省悟道:“师父不是说过要有大志向!我把书读了这么多遍,可我的志向是什么呢
?”义净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找个机会就这个问题请教慧力师兄。
土窟寺有十几亩地,大部分种粮食,离寺最近的一块地种菜。一天,众僧正在寺田的菜
地锄草。休息的时候,义净问慧力师兄:“师兄,你的志向是什么?”慧力感到莫名其
妙,停下手中干着的...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4)
四、 仰慕前贤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晚上四更刚过,关中北部坊州的南城门忽然
吱呀呀开启,窜出一匹骏马。未等城门关闭,骑者与骏马早已飞驰而去!
月色朦胧,群山静寂。只听得阵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山间石道上脆响。马蹄声由北向南,
穿宜君,绕同官(今陕西省铜川市),下华原(今陕西耀县),直奔长安。三个时辰后
,飞骑已至长安开远门。交验腰牌和文书后,又马上朝东奔向皇城。
骏马的铁掌敲响了长安城大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之,另一个消息更使得长安僧俗
吃惊不已:朝堂上响起一片哀恸之声,皇帝罢朝三日,一个噩耗迅速传遍了长安,传向
全国各地: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于二月五日夜半在坊州玉华寺逝世。
大慈寺突然响起了急促的钟声,正要出门的义净和弘祎、玄瞻又回到了大殿前。僧众齐
集后,上座法师双手合十,未说话已泪流满面:“我玄奘大师昨日晚已谢世往生。众僧
随老衲到佛祖前诵经,祈请佛力加被,大师早登兜率天境。”
好似当头一棒,如同万丈高山一脚踏空,义净只觉得一阵眩晕,腿脚发软。千里迢迢来
到长安,大师却去坊州译经。原想等大师回京后即去拜谒,向大师诉说自己的心愿,请
大师指点迷津,去除疑惑,却不料如...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8)
八、周游佛国
义净与大乘灯禅师在寺内观瞻,每遇尊像圣迹,必然毕恭毕敬地合十参拜。他们刚
拜完一座大塔,准备离开,一回头,却和一位僧人碰了个照面。义净正要合十问讯,不
想那位僧人却问道:“两位法师可是从东土大唐来?”说的竟是唐语,而且还是地道的
长安官话!
“正是!”义净惊喜交加,忙问道:“法师好像也是从唐地来?”
“贫僧法名玄照,这已经是第二次来那烂陀寺了。两位初到,有不便处可找贫僧。
贫僧是奉大唐朝廷圣旨前来的。”玄照法师很热情地说道。
他乡遇故人,义净与大乘灯禅师当然是欣喜万分。
玄照法师是京城东边的太州仙掌(今陕西省华阴县)人,俗家本为世族。幼年出家离俗
,成人之后便发誓游历西方,观礼佛迹,因此,在京城大兴善寺学习梵语。学成之后,
便杖锡西迈,经过西域流沙南下。当时唐、蕃交好,文成公主刚到吐蕃不久。玄照到了
吐蕃,蒙文成公主多方照顾,派人将他送到了北印度。此后,他便独自巡礼圣迹,学习
经论,达十年之久。
显庆四年(657),朝廷派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王玄策回国后,上书玄照法师在印度
德行俱佳,有口皆碑,因此朝廷颁发诏书,追玄照回国。玄照回国时,高宗皇帝在东都
洛阳,听说迦湿弥罗有...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3)
三、 两京游学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艳阳高照,云淡风清。义净手持锡杖,身背装满经籍
和随身资具的板笈,在通向长安的官道上踽踽而行。十天后到达洛阳。
洛阳是新设的东都,与长安并称为东西两京,不仅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政治中心,而且
佛教事业历来都很发达。义净走近城东的上东门时,发现有许多军兵把守,盘查得非常
严。他停住脚步,掏胸前装的身份证明——黄绢度牒。这时,身旁一位青年僧人主动和
他谈论。义净一听,问道:“听口音,师兄是山东人?”
“是的,我是莱州人氏,在大觉山大觉寺。”那位僧人说着,从后面帮义净扶起板笈。
原来这位青年僧人法名叫弘祎,是莱州(今山东省掖县)大觉寺的僧人,比义净小两岁
,戒龄也短两年。弘祎这次西来也是游方参学,想去长安。不过他来洛阳已经半年多了
,正在洛阳听习弥陀净土法门。特别使义净高兴的是,这位弘祎的本业是专攻毗昙,是
位论师。义净这次离开齐州来长安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俱舍论》、《唯识论》等论
藏典籍。
都是山东的青年学僧,都是出外求学,骤然相遇,两人立刻便成了好朋友,以师兄、师
弟相称。弘祎来洛阳时,经大觉寺师父的推荐,住在净土寺。该寺在毓财坊,进上东门...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义净法师的故事(6)
六、过裸人国
六个月之后,义净的梵语水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进行有关日常生活的简单对话了,
便收拾行装,再次搭船西行。
这次乘的是室利佛逝国去印度的官船。官船共两艘,目的地是东印度。听说有大唐
高僧赴印度求法,国王派使者给义净送来很多供养。所以一切都还顺利,只是风力较小
,船行得慢些。十五天后,到达了末罗瑜国。该国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也就是马六
甲海峡的西口。船在末罗瑜停留了两个月,装卸货物。后来又升帆起航,航向西北。十
五天后,到达羯荼,即马来半岛的西部。
羯荼是个不大的海港,向西隔着大洋,与印度半岛相望。据船主说,此行直向西北,到
东印度的耽摩立底国,顺利的话,二十多天就可到达。行程远,走的又是大洋中部,所
以两艘船舶在羯荼作了最后一次检修,备足了淡水和食物,便一前一后,升起长帆,驶
出了港湾。慢慢地,陆地不见了,海水和天空融合为一种颜色,无边无际。
义净每天在船上定时诵经打座,然后或许研习律义,或许复习梵语。下午,特别是
傍晚时分,便登上舱面,在甲板上散步。晚霞映在海面上,是那么地绚丽多彩。向着落
日的方向望去,如同一匹匹巨大的绸缎铺在海面,五颜六色,随着波浪在缓缓地起伏、
飘...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3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4
唯识宗的创立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
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
,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识、因明学说的高僧,特别是其高徒窥基继承光大其学
说,留学僧人圆测将玄奘之学传播到新罗国,对于唯识学说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说玄奘是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由于他把法相宗的主要经典都翻译成汉语并作了初步
的宣传;说窥基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因为窥基在玄奘所奠定的基础上,扩大了这
一宗派的理论影响。公正地说,法相唯识宗是玄奘、窥基两代高僧共同努力创立的。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依照现今学术界、佛教界的普遍认识,玄奘西行的时候,中国佛教已经处于学派佛教与
宗派佛教交替发展的时期。玄奘先后礼拜了十二位老师,但其中并不包括被认定为佛教
宗派的天台宗僧人,也没有礼拜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为师。玄奘西行的动机之一就是出于
消弭学派佛教差别诠释所带来的混乱。回国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经典的翻译活
动,在其弟子们的继续努力下,终于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宗派。
玄奘在国外之时,中土佛教界存在和发生的争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5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16
http://www.fjbk.cn/User15/12012/show.asp?/_articleid/184851.htm
日出灵山
按语:灵山不慧,笃信佛法,“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
,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引文为印祖语,下同)因读宽公神游净土,
亲觐三圣,秉承慈训,著述《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之书,理法兼备,义旨双融,于“生
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
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乃欲发
心护持者久已。
正如宽净法师所说:“自《西方极乐世界逰记》一书流通世间后,佛教界的反
应,褒贬参半,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疑问不是不好的,有疑问,才有解答。任何学
问真理,都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而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长期以来,由于高僧宣化、净空二巨公,早年双批此书,谓伪为者。遂有崇拜
二公者,竞起破斥,罗织罪名,致令此书,自1987年面世以来,屡遭蒙尘,弃毁至今,
沉冤未雪。一般善信,疑根未断,亟待识者,正本清源,还诸公道;颇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7
这时佛告诉众比丘:“仔细听啊,仔细听。你们刚才引用的醉人的比喻,只知
道表面的意思,并没有通达其意。什么意思呢?比如方才的醉人看到天上的日月在回转
,其实日月并没有回转。众生也是如此,被各种烦恼无明覆盖生出颠倒的想法。把我看
作无我,把常看作无常,把净看作不净,把乐看作为苦,是因为被烦恼覆盖的缘故。虽
然知道这个道理却并不通达其中真意。比如那个醉人在不旋转的地方却感觉旋转。“我
”就是佛义,常就是法身义,乐就是涅磐义,净就是法义。你们众比丘,为何说有‘我
’的想法就会贡高我慢流转生死呢?你们若说:‘我们也修习无长苦无我等想。’但这
三种修行没有真实的意义。我现在要说更加殊胜的三种修行。
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
。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
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
。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 义。
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颠倒心倒见
倒。以三倒故
z**n
发帖数: 22303
18
我一直脾气大得很,不是最近才,是最近版上有了很多让我发脾气的借口而已,哈哈。
说密里没有禅的估计没看过这个:
恒河大手印偈颂
Tilopa's Mahamudra Instruction to Naropa in Twenty Eight Verses.
谛洛巴口传那若巴的二十八颂大手印教授
敬礼金刚空行!
Homage to the Eighty Four Mahasiddhas!
Homage to Mahamudra!
Homage to the Vajra Dakini!
敬礼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敬礼大手印!
敬礼金刚空行母!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Mahamudra cannot be taught. But most intelligent Naropa,
Since you have undergone rigorous austerity,
With forbearance in suffering and with devotion to your Guru,
Blessed One, take this secret i...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四】
那陵提婆王诏告尼泊尔国内,召集军队准备出征。加德满都虽然是国都,却也只是
人口一万左右的小都市,由于国王要在此聚集七千位士兵以及同等数量的马匹,所以从
隔天开始市内就变得日益喧闹。
王玄策从王宫的一室眺望城市风景,回想自长安出发以来的日子,其剧烈变化让他
自己都不禁感叹世事无奈。
幸好此时大唐、吐蕃、尼泊尔三国之间的关系良好,尼泊尔只要有些许担心吐蕃军
会趁自国守备薄弱时袭来,就绝无可能将大半国军借给王玄策。
此时请暂时无视时间来看看吐蕃的国情。使节自加德满都出发,越过雪山抵达拉萨
进谒松赞干布王是出发后十天的事,纵使是习惯于高山活动的吐蕃人,还是要花费这么
多的天数移动。
吐蕃国王读过书信后开始思考。
笔者在此根据前例,将松赞干布王当时的心境加以解说,情形如下:
“如果拒绝唐使的请求不派出援军,那情况会变得如何?想必唐使会恨我,王妃也
会对我失望,同时今后与大唐的外交将不再顺遂,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大军威胁。天竺的
戒日王虽是贤君,可是他逝世之后国家动乱,吐蕃国就必须要预防南方国家侵袭,如果
将此事都丢给尼泊尔应对,那我的发言力也会降低……”
不管怎么想,答应王玄策的请求出兵才是...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0
你说的这些祖师大德,在楼主跪舔的狂徒萧平实眼里,都是下地狱的妖魔鬼怪。
自诩为三地菩萨的萧道长的很多可笑事迹有很多,包括宣称自己是大力诽谤的藏传觉囊
派法王,天下开悟的都是他正觉会的弟子。还有许多有兴趣自己去搜吧。
略谈附佛外道萧平实狂谤显宗教法的问题 - zt
节自 第三章《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本章以般若中观和禅宗为例,简要分析了萧平实师徒的作案手法和非份野心。其实
,他们的破法行为远不止此。譬如,对久负盛名的净土宗,萧平实同样出言不逊:“净
土宗的邪见是:由于自古以来净土宗证悟的祖师很少,那些净土宗大师们开示宗义及般
若涅槃时,大部分是属于情解思惟所得。譬如昙鸾大师著作《往生论》的注,他的注就
错了,可是世亲菩萨写《往生论》却是对的,到了昙鸾却是错解的,这就是没有如实的
证悟般若中观,所产生的错误——无量无数一厢情愿的情解思惟所得的观念。”(《邪
见与佛法》)
“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离开净土五经乃至其他一切经典,而独尊崇净土宗诸
祖师所说的开示语录。因为净土宗的那些祖师们,其中有许多人是思惟想像所得,不曾
与圣道门相应,不解佛意……后代的净土宗学净土法门的佛子们,...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一因的真实义
看见达照法师写的文章:《邪因外道-萧平实的“造神运动”》,不得不让人摇头
,世上竟然有这么荒谬的出家人,连最基本的佛法知见──能生万法的第一因,也就是
万法都要以真心第八识为根本依的道理都不知道,却在这里大放厥词,洋洋得意写了二
万多字来毁谤 平实导师,曝露他对佛法的无知,也曝露他没有任何佛法正知见。像这
样的人,若非处于末法时代,何能至此?真是可悲、可叹啊!也因此缘故,本文辨正,
都不尊称达照法师,仅以达照称呼之,何以故?达照本身没有佛法正知见故,将外道法
引入佛门,破坏 佛的正法故,毁谤完全符合 佛说的胜义僧 平实导师故;然而契经都
说,一但谤佛、谤法、谤胜义僧,其戒体(不论是声闻戒体或菩萨戒体)已失,本质已经
不是出家人,仅具有出家表相的凡夫而已,所以不尊称为达照法师,仅称达照而已。
一、第一因的真实义:
所谓第一因,即是无上因,表示没有其他的因可以超过祂,因为这个第一因、无上
因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第八识,何以故?当中阴身投胎时,是由真心第八识携带意根投
胎于受精卵中。由于第八识有大种性自性的关系,能够执持受精卵,能够接触四大、摄
取四大,长养这个受精卵,使得这个受精卵能...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了义及不了义
学佛法不在于说听闻熏习时即能究竟了知,乃至于说就能够成就实证的智慧;得要
能于法的义理,经过思惟、筹量、观察,才能进一步受持运用。而观察义理时,要依止
于法的究竟义、真实义,而不依止于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说。那么了义指的就是真实义
,不了义指的就是说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够到达真实义。佛所说的经,函盖了了义以及
不了义,佛有时祂会宣说往善趣之人天善法,有时宣说往涅槃解脱生死的四圣谛。因为
当到人间来的时候,众生善根缺乏、烦恼深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 佛陀要先来让
这些善根缺乏、烦恼深重的众生,能够先避免入到、生于三恶道之苦;要能够远离三恶
道之苦,那么大家要先能够修学往人天的这个善趣去,所以要先宣说往善趣的人天善法
。之后呢,然后乐意于这个善因善果以后,再告诉大众们说,怎么样来往这个涅槃、解
脱生死的这些法是什么?
佛陀的究竟说,其实指的就是众生皆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才是这个佛法的真实
义理。那么关于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一段经文来说明,经中说:“云何了义不了义
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
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23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
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1) 灵气、呆气、和精明 (2) 义激猴王 (3)百花羞那不是滋味的人生 (4) 话
外大雷音 (5) 黄袍怪与百花羞的情史 (6) 横理生金 镇灭肃杀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灵气、呆气、和精明
经书为什么会叫“经”书?经是什么?经就是脉路呀、天地万物、宇宙洪荒、古往今来
的脉路。经书,符合了经书你身心的脉路一定是跟世间万物的大脉路吻合的。读书人读
经,如果读得靠谱,读得不歪曲,会读得心情舒畅、通体舒泰、浑身热乎乎的。效果跟
练武人练武的效果会是一样的。
读书人读不出来练武人的那种豪迈英气,就是书呆子;同样,练武人如果练不出读书人
的那种文雅涵养,也是木头一根。文的道、武的道,说起来,的确都是一条路,这一条
路,过去不称作路,称作经、再早称作纹,也就是“文”。
止戈为武。止什么戈?应该就是冲突,跟正常运作不协调的运作、跟正常状态冲突的状
态。如果表现在人体之内,那不就是疾病、...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识--百度百科
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综述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
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
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
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
,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
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
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
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
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
blueblue66 (蓝蓝) 于 (Fri Aug 24 11:22:26 2012, 美东) 提到:
谤密宗是不能往生的,谤法在一切罪中,最难清净。
释迦牟尼佛谤法,用七年日夜忏悔来清净罪障。
弘一法师谤密宗,用半生来忏悔。
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
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1、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被称为三百年来一人的律宗大德弘一法师谈密宗
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当年律宗大德弘一大师也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示现,他曾说:
“大乘各宗中,此宗(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
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
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
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
,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26
佚名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转贴)
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另一版的大乘非佛说。结
果必然是动摇大乘信根!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
一、缘起
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并且以其与太虚法师的
密切关系,和作为《太虚大师全书》和《太虚大师年谱》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
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虚法师写
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
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着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
,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
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
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
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法師不信有佛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
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原著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
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
·或余他处所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
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
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
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内容。他在“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
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
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着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
净之与密,则无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
原来大...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31
摘自索达吉堪布宣讲《前行广释》
第四十六节课
思考题
190、你在观修饿鬼的痛苦时,是如何观修的?你自己有哪些收获?
191、汉地寺院在布施饿鬼时,采用的是什么仪轨?它出自哪个经典?具体应当如何施
食?
192、汉地早晚课的内容,其来源是否可靠?为什么?为何说学了汉地早晚课之后,就
知道不该随便毁谤密宗了?
193、请总结一下堕入饿鬼的因都有哪些?你以前是否造过?今后打算怎么办?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饿鬼之苦”中的特障饿鬼。
庚三、特障饿鬼:
所谓“特障”,是一种特殊的障碍。在每个特障饿鬼的庞大躯体上,居住着成群的小饿
鬼,这些小鬼不停啖食着它。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定的疾苦。
比如,在很久以前,一次昼辛吉尊者来到饿鬼的领域,他举步进入一座无量宫殿(《毗
奈耶经》中说是园苑),发现里面有位相貌端严、婀娜多姿、十分可人的美女饿鬼,其
珍宝装饰的宝座之四条腿上,各自拴着四个饿鬼。美女饿鬼奉送给尊者一些食品,并千
叮咛万嘱咐道:“...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部派佛教与大乘
「大乘」是Mahayana(摩诃衍)的译语,意为大的交通工具(车);「小乘」是
Hinayana的译语,意为「小的交通工具」,而且Hina原意为「被丢弃的」,也有「卑下
」、「劣等」的意思,所以Hinayana(小乘)是一种轻视的称呼,大乘教徒轻视部派佛
教,所以才会这样称呼他们。换句话说,不可能有某个佛教的教团自称「小乘」。
大乘教徒所称的「小乘」,不知道是指整个部派佛教?还是指其中一部分?从《大智度
论》等看来,其中所破斥的似乎专指毗婆沙师,亦即说一切有部。事实上,有部似乎真
的被视为是小乘的代表,这件事也可以从大乘经典中广为确定,但是不知道大众部和上
座部是否也被包括在「小乘」的范畴内?
另一方面,法显的《佛国记》将印度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大小兼学三者,与玄奘的《
大唐西域记》对照后发现,法显似乎把部派佛教都理解为小乘佛教。玄奘《西域记》中
的理解也和法显一样,他称有部为「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称正量部为「小乘正量部法
」,称大众部系的说出世部为「小乘说出世部」等,都冠上「小乘」的名号。
此外也有不冠上部派名称的,大多说「小乘法教」、「习学小乘」。不过有三处提到大
众部、两处提到上...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3
★宋朝有位京都官员外郎(官名),姓吕单名叫宏,其妻吴氏,夫妇二人各自吃斋守戒
,分别清静修行,都能通晓明悟佛的道理,惟吴氏虔诚事奉观音颇有灵感,每每于净室
中放著瓶子罐子几十个,以净水(或凉开水)注满,手持扬枝诵念大悲咒,往往见到观
音放光进入瓶罐之中,生病或有疾苦的人,喝了她的净水多数痊愈。尤甚这种咒水,积
年累月而不变坏,天气寒冷而又不结冻,当世称他为观音院君,还有二个丫头,也修行
净业,其中一个奉持戒律很严励勤苦,或者竟月不吃饭,但是每日只饮吴氏所念观音咒
的净水一盏(即一大杯),不久的时间,她忽然看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现在目前,三
年之后,她就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了。(龙舒净土文)
★宋朝有个妇人郑氏,是浙江省钱塘地方的人,每日课诵观音经,念佛不辍,后来在病
中,预知时至,要洗澡更衣,洗毕向西方而坐。问家里人说:‘你们听到敲打磬的声音
没有?西方极乐国的净土诸位圣人都已到来。’不久之间;合掌欢喜的又说:‘阿弥陀
佛菩萨也来了,观音手拿著金台,如来接引我登座。’于是她忽然的坐著而殁了。(往
生集)
★宋朝江西的吉安县班氏的女儿,每日诵念观音普门品和弥陀经金刚经,念佛求度,往
生极乐国...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七节课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
中言:“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在
一切所知当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所知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
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中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
小小的镜子中映出来,万法亦如是。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
话中处处有矛盾,所以汉地讲《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真正讲得好的并不多见。这次
我传讲《金刚经》,稍微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
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我以前看过很多讲义,也听过很多录音带,有些大德的语句
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传承吧,有些
地方不太尽人意。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
差别。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看来是
矛盾的,这是为什么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作者 : 不详
在“2001年北京大学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恒毓先生发表了“梵文与中国佛教”一文,据该文注 1 ,这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英文版发表于2001年5月21-23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梵文─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因素国际会议”,又于5月24日和8月20日报告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宗教学系,近来又将此文上网。看来作者很重视这篇文章。但是,文中有些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现在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文中恒毓先生对“中国佛教”进行界定。所谓“中国佛教”应指以汉文典笈为基础的“汉传佛教”。因为中国佛教除广大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以外,还包括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和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恒毓先生认为汉传佛教的英文应当是Chinese Buddhism
,中国佛教的英文应当是Buddhism in China,即存在于中国的佛教。对此,我完全赞同。本文讨论的内容只限于汉传大乘佛教,不涉及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有位加拿大朋友向恒毓先生提出一个问题:“研究中国佛教是否研究梵文?” 恒毓先生明确回答:“仅仅研究中国佛教,基本上可以不用梵文。”虽然恒毓先生文中表示“尽...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8
作者 : 不详
在“2001年北京大学东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恒毓先生发表了“梵文与中国佛教”一文,据该文注 1 ,这篇文章以后又发表于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英文版发表于2001年5月21-23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梵文─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因素国际会议”,又于5月24日和8月20日报告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宗教学系,近来又将此文上网。看来作者很重视这篇文章。但是,文中有些观点,笔者难以苟同,现在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文中恒毓先生对“中国佛教”进行界定。所谓“中国佛教”应指以汉文典笈为基础的“汉传佛教”。因为中国佛教除广大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以外,还包括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和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恒毓先生认为汉传佛教的英文应当是Chinese Buddhism
,中国佛教的英文应当是Buddhism in China,即存在于中国的佛教。对此,我完全赞同。本文讨论的内容只限于汉传大乘佛教,不涉及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有位加拿大朋友向恒毓先生提出一个问题:“研究中国佛教是否研究梵文?” 恒毓先生明确回答:“仅仅研究中国佛教,基本上可以不用梵文。”虽然恒毓先生文中表示“尽...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黑 蛇 总 义 -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黑 蛇 总 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8 12:23:02 2013, 美东)
ZT - 慈诚罗珠的博客
一、作者简介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荣森班智达的名字,他是宁玛派高僧大德中最伟大的两大尊者之一。
当荣森班智达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时,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可以讲一口非常流
利的梵语,包括他的父母都听不懂。时逢阿底峡尊者正在西藏弘法,荣森班智达的父母
就把他带到阿底峡尊者座前询问。阿底峡尊者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讲的是印度梵
文。之后,阿底峡尊者便抱起荣森班智达,与他展开激烈辩论,事后阿底峡尊者说,他
根本辩不过还是小孩的荣森班智达,因为他是集印度非常伟大的两个班智达于一体的化
身。
荣森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这两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证圆满,并且留下了大量关于宁玛派
教法方面的论著,为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无垢光尊者有《七宝藏》
、《四心滴》等论典,无论任何人,想了解西...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5277
41
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
荣新江
中国学术,2004.04
[关键词] 伊朗文化 回族与波斯文化
一、引言
在他们为《唐朝的概观》(Perspectives on the Tang)一书所写的引言中,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和芮沃寿(Authur F.Wright)曾经总结了唐朝为什么具有如此
巨大的生命力:一是它的折中主义(eclecticism),即把前此四百年混乱的历史中的各
种文化统一起来;二是它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即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
容并蓄。虽然两位作者首先谈到唐朝极富国际号召力的特性,如周边民族对唐文化因子
的吸收,整个亚洲不同类型的人纷纷入华,而长安更是一个大帝国的盛大国际都会,但
他们认为要理解唐代文明的国际特性时,更主要的是要从它自身过去的历史遗产中去寻
找。因此,我们在这本概观唐朝的论文集中,主要读到的是一组有关唐代政治、制度、
思想、宗教和文学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而没有特别涉及到唐朝与外部世界的关联问题。
这和西方中古历史研究的总体走向是相一致的,因为史料的贫乏和缺少像伯希和(P.
Pelliot)那样兼通多...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宗简介
净宗简介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民国五十四年秋大专讲座
弟子周家麟敬记
(一)经典
净土宗所根据经典,说到专门上,十方佛都有,在这里单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何单
指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最大,专为人了生死故。有三部经典可资证
明。第一、无量寿经,这部经叙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及阿弥陀佛因行果用,甚为详
细,等于西方极乐世界小历史,同时说几种行为,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第二、观
经,俗名十六观经,系西方世界十六种观法。所谓观,就是坐在那里想,想什么?想世
界本没有东西南北,何以单指西方?因为太阳向西落的时候,光不猛烈,所以第一观,
先教观太阳,观到开眼闭眼都能见到,就算成就。第二观改观水象,观成了再改观冰象
,再改观金银界限,再改观树宝等等,如此一层一层计十六层观法,叫作十六观经,也
是净土宗重要经典之一。第三、阿弥陀经,这部经专教念佛的方法,简单扼要。我们研
究净土的学人,最低限度必须看这三部经。此外我们应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念佛
法门,通一切法门,江味农居士曾说:‘教研般若,行尚弥陀。’可以想见。再者古来
各净宗祖师,非代代相传,系修行有成,大家选出来的。祖师中除印光...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唐三藏法师 义净 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达摩城寥廓宅中,十方相随,四众围绕。尔时,无碍菩萨在
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众生,递代相生,无始以来
,相续不断,有识者少,无知者多;念佛者少,不念佛者多;持戒者少,破戒者多;精
进者少,懈怠者多;智慧者少,愚痴者多;长寿者少,短命者多;禅定者少,散乱者多
;富贵者少,贫贱者多;柔软者少,刚强者多;兴盛者少,茕独者多;正直者少,曲谄
者多;清慎者少,贪浊者多;布施者少,悭吝者多;信实者少,虚妄者多。被使世俗浅
薄,官法荼毒,贱役烦重,百姓穷苦,求取难得,良由信邪倒见,获如是苦。唯愿世尊
,为诸邪见众生,说其正见之法,令得悟解,免于众苦。”
佛言:“善哉,善哉,无碍菩萨,汝大慈悲,为诸邪见众生,问于如来正见之法,
不可思议,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天地八阳之经。此经过去诸佛已
说,未来诸佛当说,现在诸佛今说。
“夫天地之间,为人最胜最上者,贵于一切万物。人者,真也、正也,心无虚妄,
身行真正,左丿(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真正,故名为人。是知,人能弘道以
润身,依道依人,...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3)
第三节课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
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
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
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
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
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三节课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
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
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
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
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
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
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三节课
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分三十二品,你们在理解的时候,若按这种方式划分,意思
会一层一层比较好懂。
经典与论典不相同:经典里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个;而论典
很有层次性,可以依靠科判来划分,且论典还能使经文不明显的意思明显,散于各章节
的内容归纳在一起。以前大家一直是学习论典,现在初学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心滴》是非常了不起的法。而在汉传佛教中,最殊胜的非《金刚
经》莫属。这次法王如意宝传讲《上师心滴》的同时,我也给你们传授汉地最殊胜的如
意宝——《金刚经》,希望大家珍惜!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玄奘法师的译文中,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诸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意思是说,佛陀应供完后,身体端直,于正念中安住,此时一千二百五十
位比丘和大菩萨,亲自来到佛前,在佛足下恭敬顶礼,右绕三匝,然后退到一边安坐。
〖顶礼〗: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
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69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譬如日光所至之处破众闇冥。如是阿难。若有众生得闻此经。当知
是处有大照明。能令众生于一切法得无障碍。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于一
切法得无障碍。佛言。且止阿难。何用问此。如是事为如来若说障与无障诸天世人皆当
惊疑。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愿说障碍不障碍法。诸菩萨闻。能于后时
五浊恶世。于诸世法不生染着。佛告文殊师利。夫障碍者。贪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
愚痴是障碍。布施是障碍。持戒是障碍。忍辱是障碍。精进是障碍。禅定是障碍。智慧
是障碍。佛想是障碍。法想是障碍。僧想是障碍。空想是障碍。无相想是障碍。无作想
是障碍。无行想是障碍。不生想是障碍。文殊师利。取要言之。若于诸法有缚有解。当
知如是皆是障碍。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是障碍法。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诸法性无障碍。而诸凡夫愚小无智自生分别
。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作障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凡愚之人行布施时。
于悭众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嗔心。以嗔心故堕大地狱。身自持戒。见犯戒者而生
轻慢。说其过恶令他闻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堕于恶趣。自修忍辱。以...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
2011-08-27 10:43:21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三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
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
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
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
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
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
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
扬帆逞渡矣。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
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於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
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
题...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49
藏传后弘期从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复兴佛教,尊者的上师金州大师就是印尼的,丝绸之
路上的佛国全被伊斯兰毁灭。
最让人痛心的是印度那烂陀寺被伊斯兰畜牲们毁掉。
那烂陀寺(Nalanda Temple),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公元5世纪。是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
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
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9百万卷的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昌盛时有过万
僧人学者聚集于此。著名的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
;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
行等法师。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5年。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
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
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传说此地本原是庵没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月。后来摩揭
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
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 基督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n 18 09:30:01 2010, 美东) 提到:
季羡林
昨天早上,著名的国学大师、佛学家、翻译家季羡林以九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季羡林大
师和其徒弟钱文忠教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佛家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那就是“
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人”。
我们汉语当中弥勒这个词语从何而来?这实际上蕴含着人类文明世界一个大谜。
弥勒和弥赛亚
弥勒是音译,不是意译。弥勒作为一个曾为古代文明世界所普遍信仰的人物形象,他最
早的基本含义是两个:朋友,和平。这都跟太阳有关,弥勒是类似欧洲太阳神神话传说
中阿波罗这样的神。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弥勒信仰源于印度,但实际上,它是古代包括希
腊罗马在内的所有文明世界里所共同接受的一个信仰,因而也是佛教当中的国际性极强
的一个信仰分支。
弥勒和弥赛亚的关系紧密。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
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有这样一
个神给人无穷...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