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 发帖数: 70028 | 1 2月15日,记者在南昌八一广场附近看到,一张写满了英文的字条铺在地上,一名妇女带着一名小孩跪在一旁乞讨。许多市民纷纷感叹,这年头要上街乞钱还要多会一国语言,才能吸引眼球。
记者注意到,字条上写着:“I have been in pain in my right arm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意思是,我的胳膊疼了20多年,需要帮助之类的话语。女子的乞讨方式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分钟的时间 ,就有几个路人扔下了钱离开。也有市民猜测,可能妇女是考虑到八一广场人流量大,而且常常有外国人路过这里,所以就用英文写下字条。当问及英文是谁写的时,女子支支吾吾的回答道“是别人帮我写的”,随后女子抱着孩子迅速离开。
最“潮”乞丐英文行乞,是谁的悲哀?
现在丐行乞方式真是多样化,有的扮残疾人,有的携儿带女扮可怜状,有的卖唱卖弹,还有的走上了“穿越”乞讨的道路,近日一妇女乞讨又现新招,这次特有文化,人家的卖点是双语乞讨。在南昌八一广场附近,一张写满了英文的字条铺在地上,一名妇女带着一名小孩跪在一旁乞讨。许多市民纷纷感叹,这年头要上街乞钱还要多会一国语言,才...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 6月9日上午11时许,天气炎热,炙热的阳光晒得人透不过气来。在合肥望江路与石台路交口南侧,一位92岁的老人突然摔倒在地,当时,路上行人较多,但却没有一人敢上前将他扶起。过了10分钟,一位70多岁的老人报了警。
合肥南七派出所接到报警后,民警王贵青赶到事发现场,发现这名老人右脚有些不便,还拄着双拐,“老人家,你感觉怎么样?你的家住在哪里?”但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耳朵不太灵敏,牙齿也已经脱落,对于民警的询问,他也说不太清楚。
王贵青分析,按照这位老人的情况,他的家应就在附近。随后,王贵青驾驶警车带着老人在附近小区及敬老院打听,但被问到的居民都说感觉这位老人挺眼熟,就是不知道他家在哪里。
时间一点点流逝,时针指向了下午1点。由于天气炎热,警车内也没有空调,老人喃喃地说他想喝水,王警官见状生怕老人出意外,于是暂时将老人带回派出所。吃了饭喝了水,老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我儿子叫王一海(音)。”根据老人所说的三个字,王警官在网上查找王一海这个人。
惊喜出现了。在合肥南七派出所辖区范围内,的确有一个叫王一海的人。王贵青迅速联系上了他,但是电话那头的王一海说,他的确有一个老父亲,也是90多岁,但是老... 阅读全帖 |
|
G*******h 发帖数: 836 | 3 上次看到一个,一老人倒了,一小年青上去扶起来后自己拔腿就跑,老头喊:别跑了小
伙子,我不厄你。还有一个,两人路上蹭到,小伙一看是个老头,二话没说自己个儿倒
地不起了。这世道。 |
|
c***s 发帖数: 70028 | 4 7月24日,据微博网友透露,河北一位91岁老人为保护一棵300多年的古树而依树建房,并与古树同室而居了40年。老人目前已经搬家,但仍会每天回老房子看望古树。老人表示:“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他叫贾富连,今年91岁,为保护一棵300多年的古树,他依树而建房,与古树同室而居了40年。如今,他已从农村搬到城里,但仍会每天回到老房子看望古树。
九旬老人:与300年古树的半世情缘
他说:“树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还记得电影《没事偷着乐》里张大民那间“树屋”吗?张大民院里有棵树,他围着树盖了一间房,树在房中间,和妻子靠着树聊天。这种人与树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场景,如今也在石家庄出现了。
石家庄北杜村的贾富连家厨房里也有一棵300多岁的古槐树,他说,他与这棵树已经在一个屋檐下同住了40多年了,“它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网议:半棵老树“挂”在墙外
7月24日,网友“寒塘鹤影zhl160”在微博上说:北杜村一户人家很有个性,老槐树从主人家穿堂而出,人与树共同生活一个屋檐下。
这位网友配发了图片,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一根粗壮的树枝穿墙而出,树干在墙上...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5 图为节目中被砸的现代仿品。中新网记者金硕摄
一档开播6载的鉴宝节目,一个开幕3月的文物展览,一位收藏协会的部门主任,掀起了一场波及甚广的论争。探究这场论争的背后,则直指近年来收藏市场的种种鉴定乱象。
由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天下收藏》已开播6年,其中有“当场砸赝品”的环节。5月17日起,北京电视台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真“假”藏品对比展。该栏目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有代表性的,同首都博物馆的40件(套)馆藏珍品进行对比展览。
展览开始的前三个月,似乎风平浪静。8月19日,《广州日报》刊发了该报记者撰写的专题报道,文中引用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的观点称,这档鉴宝节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王刚所砸藏品真伪、节目是否“找托买假”等,众多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评论。
针对外界的质疑,《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和“终审判官”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绝不可能砸错!”
北京市文物局则在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经市文物鉴定委员会4位专家重新认定,被砸的40件藏品都是现代仿品。
然而,首先发出质疑的姚政,并不认可北...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6 藏友把“元青花热水瓶”带上《寻宝》,与专家争辩“这是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寻宝》制片人说,让大量“赝品”上节目是他们的“原创”。当期《寻宝》展示的,还有两张“元青花冲锋枪”和“元青花大彩电”的照片。图为《寻宝》节目截图。 (东方IC/图)
"2002年修订版文物保护法让民间文物买卖合法化,“地下文物交易”转到了地上,也让电视上多了一种节目类型——鉴宝。"
"鉴宝节目进行了近10年,专家、藏家层出不穷,本来小众的收藏变成了大众的游戏。本来简单的鉴宝节目也被戏剧化地千变万化:海选、估价、让大量赝品上节目、砸假货、摆道理……万变不离其宗: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鉴宝节目变成了悬念片,藏家一夜暴富的梦想,遭遇王刚“一锤定音”式的否定,是愿打愿挨,还是秋后算账?是收视为王,还是愤然打假?"
韩勇早就不想在节目里“砸宝”了。
作为北京卫视《天下收藏》的制片人,前几年他看节目的收视曲线,知道每期峰值必然出现在主持人王刚漫不经心拿着“紫金锤”,突然击碎“赝品”那一刻。这两年不同了,曲线都是平的:“观众对‘砸宝’已经审美疲劳了。”
前不久,他正要和节目组研究点新样式,取代“砸宝”。但紧接着...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7 中大设寿宴,杨振宁教授高兴地与妻子翁帆一起切生日蛋糕。
人民网9月1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消息,九十岁的杨振宁,除了听觉稍差之外,完全没有一点龙钟老态,依旧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而且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他的生日是在一整天繁忙的活动中度过的:
昨天上午十时正,中大先为杨教授举办“科普讲座”,由中大物理系杨纲凯教授主讲“希斯玻色子与杨米理论”。“杨米理论”是杨教授与好友、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合作研究创立的“规范场论”,识者都认为其重要性绝不在“宇称不守恒”之下,杨教授为此应得第二次诺贝尔奖。
讲座及午餐过后,第二项活动是学术研讨会,由下午三时到六时,六位讲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杨教授的学术成就,杨教授自始至终兴致勃勃的参加。
白天两场学术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酒会及晚宴。杨教授一点不用休息,偕同翁帆愉快地与宾客一一握手及拍照留念。晚宴直至晚上十时半才结束,期间有致词、切生日蛋糕、致送礼品、欣赏表演、放映短片、往来祝酒……,杨教授可能是全场精力最好的一位。
沈祖尧“胃镜”初识杨教授
中大校长沈祖尧在晚宴上致词,他说:“五年前,在杨教授的八五华诞庆祝晚宴上,刘遵义校长代表中文大学跟杨教授约定了五年后...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8 杨振宁夫妇在生日宴会上。
杨振宁90大寿的宴会近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香港钢琴大师刘诗昆和音乐界孙颖等杨振宁的挚友到场祝贺。
一天中,杨振宁参加了白天的论坛,依旧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而且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在当天两场学术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酒会及晚宴。杨教授一点不用休息,偕同36岁的娇妻翁帆愉快地与宾客一一握手及拍照留念。晚宴直至晚上十时半才结束,其间有致词、切生日蛋糕、致送礼品、欣赏表演、放映短片、往来祝酒……现场人士称杨教授可能是全场精力最好的一位。
晚宴中,播放了杨振宁和翁帆浪漫的几个镜头,在香港海滩在北京清华园,其中有一段视频中翁帆问杨振宁:你今天快乐吗?杨教授回答:我今天非常快乐。杨振宁在生日晚宴中还表示:我现在也应该是人生的“第七幕”了,但我还有牙齿、眼睛看得见、味觉也还在,而且我还有一切,“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很幸运的。”
香港音乐界刘诗昆(左二)和孙颖(左一)等到场祝贺。
短片见证真挚美好感情
宴会上放映了两段杨振宁和翁帆在北京清华园和香港石澳海滩上的短片。清华园桃花盛放,石澳滩头海天一色,片中翁帆问杨振宁:“Darling,你今天快乐吗?”杨教授回答...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636 | 9 两年前以94岁的高龄首当父亲的印度农民拉加夫再创奇迹,他的妻子本月初再次为他诞
下一子,他也因此刷新了自己创下的全球最老父亲的纪录。
拉加夫15日宣布,他52岁的妻子5日在当地一家诊所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尽
管妻子莎昆塔拉年过半百,但据拉加夫介绍,妻子生产过程相当顺利,目前母子身体情
况良好。
根据印度哈雅纳邦社会保障部门的记录,拉加夫生于1916年。2010年,94岁的他宣
布自己首度荣升父亲,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并创造了全球最年长父亲的纪录。没想到
两年后,这位老翁再度添丁。
对于在如此高龄再度得子,拉加夫感到非常欣慰。他表示,自己一直奉行独身主义
,直到10多年前邂逅现在的妻子才决定展开一段新的生活。“我们在一起之后,决定生
两个儿子。承蒙上天恩赐,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拉加夫目前靠干农活和政府发放的补助金维持生计,因此尽管对于老年添丁很是高
兴,但为了避免家庭负担过重,拉加夫已决定让妻子接受节育手术。
拉加夫能在近百岁的年龄两度生子,外界普遍对他身体的“活力”感到不可思议。
拉加夫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他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他年轻的时候曾是一名摔跤手,每天
会吃一斤杏仁和酥油、喝... 阅读全帖 |
|
p****x 发帖数: 58 | 10 感动的哭了, 希望到那一天,也能有人这样怀念我
懂爱的人 |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5 刘付宽元展示他儿子的照片,因为贫困,刘付宗难得有照片留存。
童工刘付宗死了,生命终止在14岁零248天。
三个月前,他第一次离家外出,进入东莞一家工厂工作。5月20日晚,在结束晚间加班后,他回宿舍睡觉再没醒来。
他给家里寄回的500元钱,是他为家里挣过的最多的一笔钱。
父亲说,500元钱换走了他的儿子。
这是一起非法使用童工引发的悲剧。
劳务公司造假身份
童工进入工厂上岗
办理入职手续时,刘付宗使用的是一名叫“苏龙达”的身份证,出生日期是1995年2月18日,刚满18岁,实际上他才14周岁。
5月21日中午,在广东化州乡下种田的刘付宽元,接到了东莞市长安镇一民警电话,说他儿子“苏龙达”出事了,让他赶紧去东莞。
刘付宽元当天赶到东莞,看到的是儿子刘付宗冷冰的尸体。
原来,儿子在供职的东莞锦川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川公司”)的入职登记资料里,填写的名字叫“苏龙达”,联系电话是他的。
儿子突然死亡,距离到东莞打工仅仅3个多月。
3个月前,14岁的刘付宗和几个同乡少年伙伴,相约来到东莞打工。
因不满18周岁,刘付宗通过东莞市万通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介绍,以“苏龙达”的身份被派遣进入锦川公司,成...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16 民警看望彭大爷警方供图摄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对于90岁的彭大爷来说,与子女的一起居住带给他的却是不幸。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18日透露,儿女的不孝顺,让彭大爷伤心不已,最终选择服毒放火烧房子了结余生,幸亏民警及消防官兵赶至现场扑救,才捡回一条性命。
“他们平时这样对我,我已经对这个家绝望了,我这样做就是想结束现在的生活。”7月17日,民警又一次来到卫生院探望彭大爷。看着彭大爷身体和精神状况都有好转了,民警试着与老人聊聊天。没想到,当民警问到老人为何想火烧房子时,老人却流下眼泪。是什么让他要自寻短见呢?事情还得从9天前说起。
7月9日凌晨,重庆合川区公安局接报警称,盐井镇一家农舍燃起熊熊烈火。民警及消防官兵立即赶至现场,发现几间房屋内窜出大火,滚滚浓烟正从屋檐和屋顶的瓦缝中喷出,房屋后面则是大片的树木。“屋里面还有个老年人!”民警及消防官兵立即展开救援,经过3个多小时的扑救才将火势控制住,并破门救出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
大家都以为这次火灾只是一次意外事故。然而民警的调查却发现:这场火灾是有人故意放火,而放火的正是老人自己。
彭大爷有一儿一女,现与儿子儿媳...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17 居民们流着泪安慰最美妈妈徐萌仙
4位“道德模范”走进杭城社区校园,听了他们讲述的故事
有人抹泪有人上台紧紧拥抱
为了方便照顾患老年痴呆的妈妈,他用一根绳子绑着妈妈上下班,他是陈斌强,他的孝心感天动地;17岁女儿患脑癌离开人世,她承受着丧女之痛无偿捐献出女儿所有的有用器官,她是徐萌仙,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没有车没有房,至今还租房子的他却把所有精力和积蓄投入到公益事业,他是魏钧,有人叫他“公益的疯子”;凌晨突发大火,紧急时刻,她勇救九旬独居邻居,她是叶霄雯,质朴可爱却勇敢无畏的女孩。
他们是新出炉的第三届“浙江省道德模范”中的代表。昨天,这4位可爱的人走进了杭州六和社区和杭二中,向居民和学生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听着他们的亲身讲述,有人偷偷地拭着泪,有人激动地走上台紧紧握着模范的手……
居民们流着泪
抚慰最美妈妈
徐萌仙一开口,声音就是颤抖的。
17岁的花季少女,才刚刚跨入重点高中大门11天,就被残忍告之患上了脑部胶质瘤。从杭州到北京,徐萌仙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为了省下旅馆费,一家人甚至在医院门口打地铺。命运是残酷的,即使想尽了一切办法,四处筹钱、求医,去年6月,女儿还是永远地闭上了...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18 马晓晴(资料图)
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饰姜文的女儿宁宁
9月16日,电影《团圆》举行在京首映发布会,导演王全安携主演卢燕、凌峰、马晓晴亮相。该片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收获最佳编剧银熊奖,同时也是知名女演员马晓晴的复出之作。马晓晴表示,自己不太习惯面对媒体,“我很怕你们,不知道报道会怎样,最好就像王导那样(说得)滴水不漏。”
发布会上,马晓晴复出的动态备受媒体关注。专程从上海赶来北京的她略显疲惫,脸上的妆很浓,人也比以前消瘦。提及接演《团圆》复出,马晓晴称,这是因为她和王全安有渊源,“我们一起主演过《北京,你早》,那是20多年前,他演我男朋友。而且我很崇拜卢燕老师,能演她的女儿,我很荣幸。”同时,发布会主持人还透露,马晓晴将转型做导演,但是具体项目,她拒绝透露。
马晓晴说,对于演戏自己现在没有太多欲望,其实并不想演太多。她还对团团围住她的记者说,其实自己不太习惯面对媒体,“我其实很怕你们,不知道报道会怎样,最好就像王导那样滴水不漏。”
此前,马晓晴接受采访时表示,跟“身在高位”的一位男子有过一段情,引发网友猜测。据悉,马晓晴童星出身,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红楼梦》、《...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19 韩国的纪录片导演李吉道
福安里3号大门口
福安里慰安所旧址位于常府街与长白街的交界处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辛一
昨天上午,家住秦淮区福安里的李兴国再次迎来了“客人”:来自韩国的纪录片导演李吉道(Lee,Kil-Do)。这位韩国友人架着摄像机,正在用镜头走近这处曾被用作慰安所的老宅。而据专家统计,在南京,类似的慰安所曾有40多家,至今旧址尚在的却只有五六处了。现代快报记者刘旌
韩国导演寻访慰安所旧址
位于长白街和常府街的交界口,有个不算起眼的巷子,这就是福安里,走进后能看见几栋老房子,而这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宅,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这就是以前的‘松下富贵楼’。”李兴国今年60岁出头,是这里的老住户了,虽然他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他经常听家中长辈说起,自己早已熟稔于心。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国内外的学者来这里,了解这段历史。”李兴国说,前几天,这位韩国导演和他们联系后,表示正在拍摄一部有关慰安妇的纪录片,希望能来老宅拍摄。“当时就拍了一部分内容,但他们更希望能找到当时的见证人。”
年过九旬的陈祥顺,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昨天上午,在李兴国的帮忙联系下,他和李吉道在福安里的...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0 说家风
家风就是星期天要被爸爸揍一顿,这回答让人忍俊不禁,但细想不得不承认这个小朋友抓住了要领:家风,有关教育,有关传承。
子女就像风筝一样飘向远方,家风就是故乡的那根线。
家风
又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巴金《家》二三:“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淫乱的毒气,败坏高家的家风。”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央视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在春节期间引发热议,也带给我们一些人生的思考。
天津小朋友:
坚决不能泄露家人信息
记者:在你们家做什么是坚决不允许做的啊?
天津小朋友:坚决不能泄露家人信息,怕有的人是陌生人。
记者:怕坏人是么?那你做到了么?
天津小朋友:有时候会泄露……
记者:为什么?
天津小朋友:因为你们现在就让我泄露了呀……
重庆小朋友:
爸爸每个星期天打我一次
记者:你晓...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21 65岁的惠大爷在单杠上练引体向上时发生意外,导致高位截瘫;90岁的老人在爬山时摔倒头部受伤,10天后因出血不止身亡……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无锡几家医院了解到,老年人不服老,超负荷锻炼,频频引发悲剧事件。医生提醒,60岁以上老人比较适合的运动项目是散步和舒展类运动。“可以快走,但是不要慢跑。力量型运动,像单杠、双杠不适合老人。”
六旬大爷练单杠练出了事
前不久,家住无锡新区的惠大爷像往常一样,在家附近的单杠上练引体向上,做了几个动作后突然觉得左手发软,握不住单杠。惠大爷下了单杠,休息了一会后慢慢走回家,但到家后却感到左侧身体麻木。家人将他送到医院,起初被诊断为脑中风,可住院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以至四肢无力,双腿已无法行走。
转院至另一家大医院后,影像检查发现异常,医生诊断为硬脊膜外肿瘤晚期,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建议放弃手术治疗。家人不放弃,又将老人送至苏州附一医院请专家会诊,结果确认为椎体硬脊膜外血肿,需要立即手术。于是,老人回到无锡三院住院手术。
三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老人入院时呼吸困难,脖子以下已经不能动弹。因为老人血管柔韧性变差,内脏器官止血功能不好,...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22 过大寿的杨老太(居中间者)淹没在后辈中,你能找到她吗?
昨天,武隆县羊角镇石床村的村民扛着“五世同堂”光荣匾,来到全村唯一的五世同堂之家,向杨兴明老太朝贺90岁福寿。
杨老太的子子孙孙也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老人身边拜寿。
耳聪目明身体康健的杨老,不仅兴奋地唱起当年的《妇女歌》,还带着子孙们一起诵读家风家训:“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
扳起指头说家谱
生怕自己说搅了
老人的寿宴,是儿孙们操办的,就是在自家院坝门前搭起一个棚子,架起七口大锅,热热闹闹做起了家常菜。
“我们这五代,一共百多号人哩!”长曾孙黄春红是一名现役武警士官,昨日一早专程请假赶回老家,向记者介绍了家族人员结构:
曾祖祖杨兴明出生于1924年,后嫁到祖上黄家,育下6个子女,往下数,孙辈、曾孙辈、玄孙辈,有党员干部、警察军人,也有工人农民和医生教师。“我最小的侄子1岁多了,是第五代,和曾祖祖相差89岁。”他一边说,一边认真扳着指头数。
家中最小的宝贝在母亲的搀扶下,一摇一摆来到高祖祖跟前,嘟起小嘴给了老寿星一个吻……
村民扛牌匾祝寿
要沾喜气和福气
老人原本打算只办场家宴,...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23 由普通农家成为“书香门第”的郭氏家族
济源市王屋山脚下,一农家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
而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其实“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种跨越,他们是如何完成的?关于读书,这个家族有什么故事?
近日,河南邓州大丁村因近代以来出了20名博士、23名硕士而声名远播, 一度被网友和媒体赋予“博士村”的美名。
在艳羡之余,河南济源一名市民透露,该市王屋山下的山坪村里,一个姓郭的人家也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家里新一代青年几乎都是大学生。
40多人的家族里
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
4月28日,郭氏家族的代言人郭庆芳向河南商报记者证实,2013年10月2日,郭家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了家庭教育基金表彰会,为新增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发奖。加上获奖的两人,郭家已经拥有5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
郭家“掌门人”郭瑞民的大孙子郭玮和二孙子郭中伟夫妇都是博士研究生。郭玮目前在法国从事新能源和原子能研究工作,郭中伟是中国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站航天研究员,郭中伟的妻子王晓琪是清华大学的博士。
加上今年出生的两个婴儿,郭家四代人总人数超过了40人,而40多人中出现这么多“文化人”,让周边居民赞叹的同时也有些感慨。...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4 警方对事发现场进行封锁
疑因房屋风水问题,昨日凌晨4时许,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北店村一村民持刀杀人,造成8人死亡。昨天下午,公安部刑侦局通报称,犯罪嫌疑人落网,据初步调查,该案系由邻里纠纷引发。
“凌晨5点多就听到有警车经过,早起出门才听说出了事儿。”昨天下午,北店村村民房先生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生了这么大的凶杀案,村子里的人都很震惊。目前,事发现场的几座民房已被警戒线封锁,数十辆警车停留在道路旁边。现场目击者看到,有女子蹲在警戒线外呜呜痛哭。
据了解,这起命案中的8名死者中,包括三名孩童及两名老人,被害人来自张姓兄弟两家。房先生称,持刀杀人的这名李姓村民,今年40岁出头,未婚独居,平日言语不多,“看起来挺老实”。
当地村民向北青报记者描述了行凶者与受害人家的位置关系。事发前,李某与其中一家被害人为前后院的街坊,李某家在前院,后院为老张家,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孩子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其中最小的女童还不到两岁。老张家“下头”是其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住处,相邻的便是老张哥哥家。三户相隔总共不过百米。
但就在昨天凌晨4时,这三处民房里的老少8人,先后有7人被这一把刀夺去性命,另有一...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5 92岁李章兴4年前当上爸爸,很疼爱女儿,常骑电动车载她兜风。来源 台湾《联合报》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92岁的李章兴4年前才成为新手爸爸;接送4岁女儿上幼儿园,常被误认是“阿公”,他不以为意,表示要顾好身体,“看女儿读大学,牵女儿的手进礼堂。”
李章兴8年前成家,娶小他45岁大陆籍妻子梁凤新,两人都是第一次结婚,渴望有爱情结晶,经历3次人工受孕都失败,没想到4年前顺其自然怀孕了,李章兴欣喜若狂。
梁凤新说,怀孕期间丈夫非常体贴,总是提醒她要多补充营养,女儿出生后,丈夫帮孩子换尿布、泡奶,把女儿当心肝宝贝。李章兴不讳言,老来得女,他把女儿当宝贝。
女儿今年4岁,已经上幼儿园,白天梁凤新接送,傍晚李章兴会到学校接女儿放学;喜欢说故事给女儿听,或骑电动车载女儿兜风,珍惜父女相处每个时光。
一家三口住在新竹市东大路退休人员宿舍,不到五坪大房间是一家人幸福天地;梁凤新说,虽然经济不富裕,但心灵很富足。
常有人误认李章兴是孩子爷爷,李章兴不介意,总是笑笑解释“这是我的宝贝女儿啦”。
问要不要再拼一胎,李章兴说,他和妻子都很爱孩子,但碍于经济和体力,决定生一胎就好,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
女儿喜欢搂... 阅读全帖 |
|
|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32 上海一位年近九旬的母亲金志一,照顾瘫痪在床的女儿竟已有半个世纪。昨天,面对记者的采访,金志一老人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现在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还有心脏病,万一自己哪天也走了,留下小女儿怎么办?”
妈妈近90岁女儿近60岁
金志一明年就要过90大寿了,可50年前因一场意外导致全身瘫痪的爱女李华却让老人忙碌到现在仍不能安享晚年。
金志一老人大女儿早年婚嫁在闵行,如今已年过七旬,现处于老年痴呆症状态;二女儿远嫁宁波,小女儿李华自幼跟着金志一夫妇生活。20年前,金志一的丈夫突然去世,老人只能独自照料起瘫痪的女儿。
金志一说,她从未想过放弃,女儿李华50多年都未能和她说上一句正常的话,丈夫离开后,她只能对着老屋的四壁说话。
金志一住在黄浦区药局弄,这里是典型的老城厢,老式建筑修修补补,仍是雨天漏,晴天闷,母女俩在这里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心态再好,也顶不住日益加重的负担。70多岁时金志一还能把女儿从轮椅抱到床上,再从床上抱到轮椅上,然而一过八十岁,不仅浑身使不出一点劲,而且老眼昏花,一日三餐自己都不能对付。老式住宅里三层外三层的高高门槛,已多次把老人绊倒,每一次都磕绊得鼻青脸肿,老人的... 阅读全帖 |
|
m*******6 发帖数: 11762 | 33 这位老婆婆太了不起了,简直都不像是九十多岁的人啊 |
|
c******n 发帖数: 16666 | 34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
|
|
o***s 发帖数: 42149 | 36 杜奎于桂荣老夫妇合影
“老伴儿我爱你!”日前举办的通州七夕歌会上,91岁的杜奎一边说一边为妻子戴上发卡,这是他们夫妇携手走过75年来,老爷子第一次直白地用言语表白爱意,93的于桂荣脸上闪过一片绯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着。昨天上午,北京晨报(微博)记者在通州区漷县镇三黄庄村见到这对“白石婚”伉俪,虽是包办婚姻,二人相伴大半辈子却始终恩爱甜蜜,晚年更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儿时订的娃娃亲
“我们俩是娃娃亲。”于桂荣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和杜奎祖辈都是三黄庄村人,两家熟识也门当户对,早在他们六七岁时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了这门姻缘,杜奎透露,于桂荣年长自己两岁(见图)。
杜奎是家里的小儿子,于桂荣是家里唯一的闺女,为了这门亲事,杜家送出一头猪和一坛酒作为彩礼,于家的陪嫁也包括座钟,当时这些东西都价值不菲。结婚前,两个十几岁孩子各怀心事,娇生惯养的于桂荣心想“做了人家媳妇就得干活”而不愿出嫁,仍在上高小的杜奎也感到紧张别扭。
1939年阴历十月十六是俩人大喜的日子。掀起红盖头的瞬间,杜奎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漂亮”;而于桂荣压根没好意思抬眼看丈夫,羞羞答答低着头在炕上坐了大半天,“那时害臊,...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7 父亲偏向儿子,母亲心疼女儿,九旬老夫妻在世时先后立下18份遗嘱。二老去世后,七旬姐弟俩为父母留下的一套房产撕破脸,究竟哪份遗嘱有效,法官也难下判断。近日,经武汉市江岸区法院大智法庭调解,最终姐弟俩一人得房一人得钱,成功化解争产风波。
父母“比赛”立遗嘱
71岁的徐正是湖北某出版社编审,年长4岁的姐姐徐芳是一名退休高校教师。两家人各自经济条件都十分优越,然而多年来,姐弟俩却为一套父母留下的90余平米房产反目成仇。
房子是1998年由两人父母所买,位于江岸区解放公园路。2000年,父亲徐爹爹单方面立下一份遗嘱,载明其及老伴去世后,房子归儿子徐正继承。由于购房时女儿徐芳曾出资2000元,故由徐正加倍归还。
然而,两位老人为此发生隔阂,徐婆婆认为该遗嘱对女儿太不公平。于是2003年,她也单方面立下一份遗嘱,载明房产由儿女共同继承。
2007年3月,老夫妻俩共同订立一份遗嘱,载明房子的大房和储藏室归女儿,其余房间由儿子继承,厨房、厕所和过道公有。至年底,徐婆婆又先后立下11份遗嘱,但内容未发生较大变化。
2008年1月,徐爹爹再次立嘱载明房子给儿子,儿子补偿女儿购房款2万元。该遗嘱由徐爹爹签字,...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38 讲座上睡觉的大学生
讲座上睡觉的大学生
9月16日今天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
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凳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此情此景让人不少与会的人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吴老上一次站在这里是在2012年年初,他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从此,这位任教于清华大学的“人民建筑师”跻身于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行列。那次,他在台上的时间也不过5分钟。
吴良镛(资料图)
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1944年毕业... 阅读全帖 |
|
x*******e 发帖数: 1905 | 39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这个报告不是浪费生命的吗? |
|
|
n********l 发帖数: 183 | 41 国内的这种面向学生的报告会,如果是在校外举行,大部分听众都是被学校摊派,当做
任务去的,而且这种励志的报告会一般没太多新鲜的实质的内容,比如新的科学发现等
,学生打瞌睡一点都不奇怪。 |
|
|
c******e 发帖数: 737 | 43 吴良镛不行,换个姓查的良镛上去,讲讲夏梦的故事,肯定没人睡觉的 |
|
y*****n 发帖数: 11251 | 44 所谓言传身教,身教甚于言传。此老站半小时都成问题,如何教授身体力行? |
|
c***s 发帖数: 70028 | 45 从9月16日晚至今,“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90后学生趴着睡觉”一事持续发酵(南都网眼昨日曾作报道)。对此,现场学生称,对站着作报告的92岁院士吴良镛“发自肺腑的敬佩”,但声音小、语速慢等导致后排少数学生睡觉。吴良镛未正面回应,仅透露报告题目是自己定的,且尽量选择了学生能了解的讲。曾任其科学秘书的清大教授武廷海,则对部分学生睡觉表示理解。
睡觉学生在网上遭批评
9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中青在线的报道称,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研究生。吴老站着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这很快在网上引发密集批评。
昨日,南都记者联系上多位当时在场学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李同学回忆,两个半小时内有三位院士作报告,吴院士是第一个上台的。35分钟的报告,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大家发自肺腑的敬佩他。”
“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吴院士在报告开头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亲身经历所得... 阅读全帖 |
|
c***s 发帖数: 70028 | 46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 阅读全帖 |
|
k**i 发帖数: 10191 | 47 "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可以理解学生睡觉。而且这种通篇大道理,真
心现在没人听。。。 |
|
|
c*******c 发帖数: 726 | 49 这个写得实在是够无聊的……
同样说个人经历的,乔布斯,盖茨,施州长,马云,长者任何人写得都比这个有意思多
了 |
|
c***s 发帖数: 70028 | 50 89岁老人劈“一字马”
这两年“一字马”风靡网络,不少有功底的年轻人纷纷在网上晒造型,炫耀自己无敌的韧带。然而,不是所有人能轻松劈出“一字马”的,因此有人称“会一字马的女孩都是天使。”不过,在89岁的南京老人李宗新看来,劈“一字马”就是“小菜一碟”。
李宗新今年89岁,家住虹桥附近,“我小时候就爱运动,没事喜欢跑跑、走走。”李宗新说,他以前的工作是财务,和体育没太大关系,不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打打太极拳、劈劈腿。这一练就是40多年,“85岁后劈起来是比原来困难一些,腿会有酸胀感,尤其是一天不练,就会感觉生疏。”不过,李宗新感觉天天“一字马”对身体有很大帮助,“走路轻巧很多,爬山都不是问题。我每周都会爬一次紫金山,坚持了16年。”
如今虽然没原来动作那么利索,但作为年近九旬的老人,还能轻松完成“一字马”,这让周围的人都很叹服,“我自己也挺骄傲的。你看广场上,85岁以上锻炼的老人都很少,更别说劈叉了。”李宗新说,他至今还没遇到过年纪比他大,能做“一字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