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五蕴皆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r
发帖数: 1034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0 23:58:33 2017, 美东)
以下所说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其实佛陀在世时(依北传阿含经),最常说的是无常,不是”空”, ”空”是偶而提起。
“空”是大乘最初期的般若经特别强调的,后来竟变成大乘的的标志,
特别是汉传佛教说出家叫遁入空门
无常,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了,佛陀最强调的应该是无常,在阿含经中几乎处处提。
但这并不妨碍”空”是佛教正式的标志之一,只是现代人有点太过重视了。
要特别去了解”空”也很好,对解脱有帮助,不了解应该也没关系,用无常也可以打破
”我”,解脱
“无常”是打破”恒常”
“空”是打破”实在”
“空” =”我”、五取蕴的集灭无常 +
不实的观念
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我”、五取蕴、五蕴就像手掌相拍而产生声音,
并非有个”实体声音”原先藏在甚么地方(知所来),现在拿出来了,于是有声音
也并非有个”实体声音”被藏在甚么地方(知所去),于是声音消失
这...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
[佛教知识] 净土法门:五蕴皆空说的是什么?(转载)
最近三十年的科学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物质现象被解破了。我看到的报告是德国普朗克
,这个人现在不在了,他是爱因斯坦的老师,爱因斯坦也不在了。也不过就是八十年前
,他一生研究物质,想找物质的根源,物质到底是什么?用的方法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方
法完全相同,就是分析。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就这样分,分到最后,八十年前发现原
子,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以后这些科学家继续不断再分,把原子分开,发现原
子是什么?电子、原子核、中子组成。再将原子核分,电子分,中子分,愈分愈多,科
学名词统称为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再分变成夸克,基本粒子几十种,夸克也有上百种的样子。最后再分,发现微
中子,应该从中子分的,原子里头中子分的。微中子,最小的这个中子,它的体积多大
?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
这个微中子,我们跟佛法两个比较的话,就是佛讲的极微之微,真的是物质最小的单位
,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佛叫它做邻虚尘,它跟虚空做邻居,再一分就没有了。
可是这些量子力学家再把它分析,这一分,真的没有了,物质没有了,发现...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1. 由五蕴结合组成构建的“我”不存在,五蕴各部分是存在的吗?即只有离散的五蕴
?而没有“我”。
2.另外,五蕴无常,却又说五蕴皆空。如果五蕴都不存在,当然构建的“我”就不存在
了!那么内观该观五蕴不存在了,而观五蕴中“无我只有五蕴”就不成立了。
3. 五蕴无常:因果,因缘,业力显然是五蕴运作(即表现为无常之态)的前提条件或
动力,即产生无常的条件或动力。除此以外似乎没有解释五蕴无常的原因。
4. 如果五蕴的“我”本来就不存在,或五蕴不存在,那么与五蕴相关的因缘,因果和
六道也不存在。要破一起破。想想和“有我”一起要破的有多少?。。。。。
5. 如果因果,因缘,业力不是主宰控制(原因动力根源),而五蕴之所以无常无法解
释。“因缘而生”明确表明因缘是主宰控制(原因动力根源)。跳出因果,不堕因果,
正是解脱这种主宰控制。
6. 因果,因缘,业力主宰五蕴,由五蕴构成的“我”自然也受其主宰控制,表现为无
常。同时,认为有“我”的存在,本身也是主宰控制束缚,且不说,“我”由五蕴构成
,也是对五蕴主宰控制束缚,本应分解为五蕴。
7. 假象存在吗?空存在吗?不存在存在吗?梦幻存在吗?这是关于“存在”...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82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为什么《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呢?要让五蕴空,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回到2500
年前,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在世的时候,他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关注
你们五蕴的生灭。”观注五蕴的生灭是什么意思啊?实际上佛陀是特别的般若智慧,他
说,先不教你们灭空,你们先观察你们的五蕴的生灭。比方说,你用眼睛去看一件事情
,今天你看见这个人很讨厌,但是这个人走掉了,那么你这个讨厌最后就灭掉了,对不
对?我生出对这个人的恨,但是慢慢地时间长了,我把这个人忘记了,就灭度了,这叫
生灭。例如:我刚刚去想一件事,这件事情我能够得到它多好,想得很开心,生出了想
象力之后慢慢地开始做一点其他事情,几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效果,不去想了
,这个想蕴就灭掉了。
我很想去打他,但是没机会,一年、两年过去了,行蕴就灭掉了。只要生出来,就会有
灭。佛陀为什么叫弟子们去观察自己的五蕴的生灭呢?实际上,他就是用这个方法教导
我们,所有的五蕴都是不长久的,佛陀般若智慧,他叫弟子们自己去看。
n********n
发帖数: 833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或者应该问苦,无常和空之间的关系更恰当。
之所以问三者异同点,是因为三者确实紧密相连到可以混为一谈了:)
1.五蕴生灭都是不长久的,这无疑是无常,又言这是空(五蕴皆空)。无常是空?
2.无常(因),故苦(果)。无常是苦?
3.谁感到苦?谁修行使之空?我。
集为苦因,故灭集 - 类似灭人欲
道为灭因,故修道
g*******1
发帖数: 82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一切从因缘生,一切从因缘灭,就是说一切都是从因最后到缘尽灭掉的。你今天生起了
跟人家感情好的心,慢慢地就会失去跟他好的感情,灭掉了。你今天是小孩,你以后等
年纪大了,成了老婆婆,你就会死去。所以,你理解了,就是佛陀跟我们讲的,你看空
了,你知道什么叫生灭了,你就会知道五蕴的生灭,你看空了之后,你就知道五蕴皆空
了。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2 21:41:14 2018, 美东)
首先,我的观点未必就对,只是个人见解
次之,主要是对我对”存在”这个词,怀有深深的戒心
可能是对现代哲学的戒心吧
认为”存在”是一种需要有深层内涵,有甚么奇怪含意的词
我主要是企图把佛陀要做的与哲学家要做的,做个区别
因此,把它分层次
如果只是说它的简单的、曾经出现、升起,那ok,存在。 但不再讨论下去。
一切以目标导向,观察到为准、为止,不再讨论它到底又是甚么东西,
而观察也是为了达到目标: 灭苦。
如果认为它有某种更深的甚么内涵需要再讨论,甚至有永恒的含意,那不ok,
我认为佛陀不会讨论这些。
的,无关的。
基本上,是的
准确说,与灭苦无关,不在这个道路上,就无记
在这个道路上,就以观察(内观)到为准,也不再复杂的诠释这又是甚么,那又是甚么
佛陀都没诠释
灭,其境界说”空”也对,有人这么用这个词,
说涅盘也对
“空”在修行时,也常把它当工具,也就是以 “不实而生”(空)看待我们观察到的现...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7 23:36:43 2018, 美东)
是的
且”主体感”不只若隐若现,是很实在,我们每一个思维、动作都受到影响,所以才要破
用康德的理论说,“我”其实有点像 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物自体”
用佛陀亲内观看到的说,
“我”虽是要破的对象
但“我”,佛陀已经内观看到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已经很清楚了,根本没有这个”物自体”(“我”),因此不须探究,只需破
还在探究”我”的前世、”我”的来世是如何组成的”物自体”,或者认为那是”我”
属于多余,白花力气。 或者更严重的是观念不正确。
其实,我觉得”空”是另一角度
单看无常,可以实,可以不实
为了更精确,更不让人误会,所以特别再提”不实” (空)
c***h
发帖数: 226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7 22:28:50 2018, 美东)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很久以前看过,也没看懂,最后把书卖了。
不过这一段倒颇有同感
有道理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一样,没有证据
也可能一样,只是大家都好几层戴眼镜,有的人拿掉一层眼镜,有的人拿掉两层眼镜,…
依佛陀的态度,大家(可能是多数人)都一样,只要实行与他一样修行(拿掉一样的眼镜)
,都能与他一样当世解脱
有道理
“物自体”很可能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以每一个个别的”人”为例, ”物自体”是甚么? 可否举实例?
我先假设, “物自体” 似乎免强也可看成生物体本身的机能
例如 : 人的大脑结构、大脑运作就是这样
当然,人的大脑结构与运作多少有一点差别,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低,有的人…..
若说通性,人类也会随时间演变,通性的”人”的”物自体”也会一直变
例如 : “人”(通性的”人”)的”物自体”,五十万年前的人,与现在的人,”物自
体”(不管它只甚么)应该会变吧???
但...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9 22:32:19 2018, 美东)
我修正一下,
照佛陀内观的结果说, ”我”本来就不存在 ,不管解脱或未解脱都是这样
只是解脱者的认知到此事, 未解脱者未认知到此事
(这个”认知”非常难,就像钉子打入脑袋,难,除非深入内观缘起、正思维)
因为未解脱的,自以为有个”我”(虚幻的”我”),仍受”我”的影响
而解脱的, 已经认知没有这个”我”(或说主宰),也不受”我”的影响
因此,用我的说法,
因为未解脱者还是有个他自己认知的假主宰(虚幻的“我”),他也自认有这个假主宰(
虚幻的“我”),
并且受这个假主宰(虚幻的“我”)的影响
于是我说未解脱者心里有个假主宰(虚幻的“我”),但这只是假的、虚拟的、自以为有
的主宰(“我”)
这是”主宰”的定义问题, 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范围有多大的问题
若”主宰”的范围定得很大,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很大,大到大自然、宇宙之类
那因果、因缘法则… 看起来似乎是大自然现象,其本身可能也算其主宰的表现...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其实佛陀的学说也不复杂。我的理解:
宗旨:由生灭无常,一切都将过去,空空无存,当然无我,从而灭苦。(说得容易)
修行:从细节入手,将“我”分崩离析,五蕴皆无我,四圣谛八正道,内观,止观。。
。等洗脑戴上一副眼镜(没有贬义),从而克服现实中解脱的无比困难性。(做起来难
)。
善行如何与修行连起来的?业力因果如何与修行连起来的?没有必然联系,定义而已。
试想,空、无的根本目的,和善恶怎么会有必然联系呢?没有。以前提过。

要破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善哉 善哉 就是这样
这是佛陀说的空、五蕴之空
而方法就是,
有技巧的循序渐进的观察 再观察
体会缘起、缘灭的差别
般若、空,没有很深奥,没有很难,
有的只是在家的我们俗事太多太懒惰没决心
对有决心又勤劳的出家人,只要方法正确,般若、空,并不深奥或难
f*******e
发帖数: 5594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原始佛法的解释(以阿含经为主)
1. 普通的含义,比如空地,空闲,空中,等。
经文:
杂阿含经 288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
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2. 无常、无我的同义词。因为五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是生灭法,所以是无我的
,苦的,和空的。
经文:
杂阿含经 1经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 104经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
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经 232经 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
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杂阿含经 567经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
、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3. 非实有,假名施设。即众生通常认为的世间是真实的,你、我、他、众生是真实的
,但实际上五蕴世间是一直变化的,生灭的,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可得,你、
我、他、众生只是假名施设。
经文:
杂阿含经 273经 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
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5
有三处乱码, 不好意思, 原文就是如此
也没有作者和其背景, 正在“学习”五蕴,觉得有意思就转一下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百度文库
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
和“十二因缘”说之间是具有逻辑结构的对应关联的,但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
应。五蕴是十二因缘的十二支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
因缘更原始的理论。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从朴素
存在论向精致人生论的根本视角转换。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sKey words: Buddhism, philosophy, Pa?caskandha
,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Relation Abstract: There is some
corresponding link of logical structure, but no...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6

我们想一个问题
佛陀有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呢? 有
他是在打坐入定,才照见五蕴皆空吗? 平常走路吃饭,就没照见五蕴皆空吗?
打坐,入”灭尽定”,那也是”想受”灭尽而已。
或者有些定是某些根对外界的接触不反应而已。
这不是五蕴皆空吧 !
只有打坐才照见五蕴皆空,太逊了。
很明显, 佛陀平常走路吃饭,也照见五蕴皆空
那,他平常走路吃饭,摸得到他自己的身体吗?
摸得到
那,怎么说身体是”空”呢?
我想,这很简单
他平常走路吃饭,摸得到自己的身体
但是,佛陀有很深沉的智慧,把这观念钉在脑袋中
--五蕴是无常的,因缘生灭的。也就是不实的,如梦幻泡影的。
因此,佛陀对五蕴已无贪爱。
那么,佛陀还活着时(还有五蕴),”空”是发生在哪里? 当然是在他的身心上
这么说,”空”与”他的身心” 算是合一的,不难了解
一句话 -- 佛陀的身心是”空”的(清净的)
要理解,我觉得就这么简单。
困难的是
-- “如何” 把这观念钉在脑袋中
佛陀能,我们不能。
n********n
发帖数: 8336
17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随心所悦,选择自己所喜欢拜的神。在「宗教学
」上称为「交换神教」(...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8
怎么给删了?? 重贴。:-))
----------------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9

我觉得基础就是无常
我的看法如下,不一定对
在缘起法上看因缘生灭的无常,称为空
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因为是缘起法,所以这里说 五蕴,
还活着,指五受阴,五取蕴
跨越生死 前世今生,泛指五蕴。(今生的肉体、心灵也是前世的贪爱造成)
有因有缘(贪爱、”我”),五蕴(还活着就是五取蕴)就生
可能因为 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修行时是针对自己这个五蕴
所以说 五蕴皆空
为何说了色即是空(五蕴皆空),又要说空即是色?
可能是说
在五蕴上说 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色即是空)
因缘生灭 是在五蕴(e.g.色)上谈 (空即是色)
或者说
因缘所灭 即灭 也就是贪爱断除+明 则空 (色即是空)
若本来无事,贪爱+无明 则 色生(五取蕴升起) (空即是色)
不过,也有人觉得,般若经那时代,会用反复赘述的句子,说一件事
色即是空 或 五蕴皆空
这样说就好了
不必反复赘述
反复赘述目的可能是加强印象。
所以如果觉得一直重复,那就别管它。
我是这样看 也可能是错的
不过,我觉得怎么详细解释,不重要。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五蕴是组合一体,一起运作,就像汽车要跑,是所有零件一起运作
五蕴个别看是存在,组合看也是存在
无论个别看、组合看, 在佛陀深湛内观看来都没有”我”,在世俗的人看来都有”我”
存在,会升起(集)
e.g. 我们有时会生气,但气也会消
生气时,生气存在(集,升起)
气消时,生气不存在(灭)
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不实而生” : (空)
以这态度看”生气” (五蕴的集、灭) ,不管五蕴组合看”生气”,或个别看五蕴,都
没有”我”
但要真的很深湛的内观才看得到,看到无明缘行,指令(行)是这样发出,这样形成”我
”的认知(我识)
如果没有修行具有深湛的内观,只是泛泛而谈,就与一般世间哲学家没两样
就想我前面说的,拿着榔头到处敲,反正也敲不到钉子,没用。
(当然敲久了也许会不小心敲到一下钉子)
甚么是钉子?
就是你屏除五盖(贪嗔掉悔昏沉疑),屏除部分五取蕴,内心清净下,
亲见身心的运作(见缘起),证实无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我”,”我”的确是假象),
用大榔头(无常、空、无我)用力敲下去(正思维)
这样就能钉到你的脑中,彻底改变思考行为
并且,大榔头不是钉一下就好,是24...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1

当观自在菩萨得到深沉智慧的时候,
其身心是清净的,是没有贪爱不再”缘起”,不再有五取蕴的 (五蕴皆空)
不是我们这身心之外,还有另一个什么奇妙神秘的东西。
而是我们身心本身就可以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不异空),
这奇妙神秘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由我们这身心变清净了 (空不异色)。
我们的身心就可以修到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即是空),
这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就是从我们的身心修来的 (空即是色)。
我再解释一下我这么说背后的理由。
佛教思想大辞典说:
大乘、”小乘”两者都同证空理,同证无独立之自性
但”小乘”认为要”析离以致坏灭现实诸法,然后才证空理”
也就是,”小乘”把现实诸法与理想的空理分开,空理不能包容现实世界。
大乘则认为,”空理于现实诸法中证取。空理不离现实世界。”
我看来,大乘这么说也是很合理。
空理也好,涅盘也好,是在现实世界发生,在五蕴(不是五取蕴)身心上发生
证了空理也好,涅盘了也好,也一样要吃饭睡觉。
佛教思想大辞典这么说,是很客气的,说大小乘同证空理,
也可能初期大乘是如此...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请问你认为现世解脱是否等于涅槃?
另外,依照你刚才提到的阿罗汉体验到没有五蕴,就是体验到没有这个身心
身心已经没有,不知道用什么去体验这个经验?
承认有离开身心的神识或者类似的概念?或者涅槃从苦的熄灭定义变成一种存在?
因为这种说法,难以避免要澄清这些,再说阿罗汉以涅槃为所缘,
在有身心时便要开始对涅槃所缘,最后达到涅槃定,得涅槃境界,既然认为五蕴与涅槃
排斥,
那么如何用五蕴去缘涅槃?
再则出定时,如果五蕴都已经彻底灭去了,是什么让涅槃定结束?
如果认为在入涅槃定的涅槃,确实是五蕴灭尽
那么这个涅槃内涵与所谓的无余涅槃是一样的
既然也是五蕴灭尽的涅槃,为什么最后还能回到五蕴的世界?
既然已经入了涅槃,五蕴也已经灭尽,而且阿罗汉也已经没有贪
为什么又会从涅槃退转?
还有南传讲干观者,慧解脱,没有定,是如何达到有余涅槃?
对于这个理论,我疑惑真的非常多
你在讲阿罗汉体验到没有五蕴时,引用心经中说五蕴皆空为支持论据
所以你是认为五蕴为空的意思是五蕴不存在?
c***h
发帖数: 2262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以下所有的,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空”的含意,我认为在般若经里不一定是一致的
般若经是几百年来,多人一直填补上去,众人意见未必一致
最基本的空,物质本质是不实而生,如梦幻泡影,这个应该一致
接着,五取蕴是不实而生,如梦幻泡影,这个也许一致,有人也重视这个”空”
我认为佛陀在阿含中说的”空”主要重视这个。
但是有人扩充为,六根触六尘时,不生”受”或者贪爱
最原始的小品般若,开宗明义说这个,表示最初的般若经的确重视这种情况。
又说般若经讲”空”,于是就把这归为”空”
但有些后人好像不把这个归类为”空”。 不过也对,也可以。 这叫”无相”
“无相”比较难,比”空”更难。 要有空的基础,才可能无相。
佛陀在杂阿含说,先有空三昧,再有无相三昧,最后是无所有三昧。
有人可能不满意,要抬高般若经,认为”空”(般若经里的空)应该还要更高,要高到至
高无上,
“空”是涅盘的代名词
这也行,也有人把空、无相、无所有称为涅盘的三个面向
总之,空就非要是涅盘不可。 好吧,那就涅盘吧。
那么”空”的解释就会很高深,很复杂了。(的确吓到外道,也吓到自己人)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很高...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你会发现对这个问题必须二分,你也是这样回答的,和我的观点没有多少差异。
1.没解脱的凡夫,佛教明确承认有我,有主宰。如我说:因果,因缘,业力不是主宰吗
? 三界五行不是主宰?
2.解脱的达到无我境界,佛教明确承认是破除“我”和主宰的结果。怎么破除?道灭,
集灭,从而达到无我:即心无我,体认无我,并且不承认有我了,无我是真相。
3.见1,这样,没解脱的凡夫的“我”是假象,非真相。那么五蕴的我,这个假相的我
,一直在本身也是假象的因果,因缘,业力和六道中纠缠、主宰下不解脱。直到2,才
解脱出主宰。
4. 解脱的(主体没了),回头看没有解脱的凡夫我(有主体)是一场梦?空?假的不
真实的吗?你也许会说不会回头看,我的意思是佛教从真实义怎么看不解脱者。
PS.你或许已经回答了:
“但这样的主体存在,佛陀叫 “不实而生”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空)
应该说,你可以如一般人把他当作”实而生” 甚至”常”,
也可以内观看出他是因缘合和,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假象,要把他当作”不实而生”
看成”不实而生”,这样你可以解脱于苦”
一句话:未解脱的皆是假象。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假象,非空的存在。
v*******e
发帖数: 171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让五蕴空? 开什么玩笑。 让眼前喝水的杯子空?
是“发现五蕴空”吧?--是他在某种境界下,发展眼前的杯子本质并不真实存在。
也不是刚才空,现在我一努力控制/发功/努力--让它空, 或让自己感觉空,
而是发现明白,这些从来/本来/一直---就是空。
。。。。观世音行般若米多深那么高级境地,就发现这样的你没事想想就能想明白的
伟大理论??? ---做人得有点脑子,不是么?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2500
对于 色是空 的含意
两人偏重的方向不同, 而有所误解
更广泛的说,说杯子本质不真实存在,这是对的
这也包含在空的涵义里,这是基本的必须的,但这不是最后的重点
重点是,这杯子对我们的影响(指造成苦的那种影响,这种影响指五取蕴的升起)
而附带的了解杯子本质的确不真实存在
当然,”本质”是甚么,有些人又觉得有得辩,
但基本上因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管甚么”本质”都不真实存在
好端端的,干嘛费数十年的神来了解杯子的本质是空的?
为了了解宇宙真相是怎么回事? 这有点犯傻了 这么有求知欲研究科学宇宙太空就好

当”了解真相”的求知欲这么旺盛,基本上就是陷于苦中,心中在害怕、担心…..
不不, 佛陀在世时从来不讨论宇宙真相,这是无记,只说苦与灭苦

因为它(杯子)会造成我们的苦,所以才需要了解
就算内观定力还不够,还没看到剎那生灭,没看到杯子的本质是不实而生,
但只要能灭苦,也ok
不管如何,重点一直是自己的苦怎么办? 如何灭苦
于是理论、修行的重点是杯子对我们的影响(指会不会造成我们的苦,五取蕴)
五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升起,只要活着就有,杯子放在那里也有,消灭不...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雜阿含經》第33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
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①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第一義空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
而生,生已盡滅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③,除俗數法④。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
,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
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中描述「第一義空」的經文,也有其餘的對應經典,若在文字上仍有疑義,可以對
讀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六重品37〉第7經:「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CBETA, T02, no. 125
, p. 713, c15-18)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第8經:「若眼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若眼...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因为你有一个实在的”我”的概念,所以问这些
- “谁” 感到苦? ”谁” 修行使之空?
你这样问,如果是问佛陀,佛陀可能不回答
印象中阿含中有一经,有个外人(总之不是佛陀座下修行的比丘)这样问,佛陀不回答这
种问题)
他是问,苦是自己造成吗?(自作自受)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又问苦是他人造成吗? (他作)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苦是自己与他人一起造成吗? (自他双作) 佛陀不回答,说佛陀自己不这样看】
所谓无记,是佛教教义成立的前提条件,界限,边缘,立论出发点。。
因为是由破而立,无始无终而立,中道而立所致。
“谁”与“我”,即苦与修行的主体,正是破灭的对象。:)
实际上,主体在一生中一直若隐若现。。。
老列庄,何尝不想无为、无欲、进而完全无知呢!
如果五蕴无常,仍是非空之实在,无论有多少程度的实在,无限解析细分下去,仍是不
空之实在。
n********n
发帖数: 833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如果主体我不存在,哪里来的六道轮回? 六道与无我显然是矛盾的。
如果无我解释成没有主宰,则主体我不必非不存在才成立。即没有主宰和我(无蕴)可以
同时成立。
五蕴无常,没有主宰,和五蕴存在不空没有矛盾。
n********n
发帖数: 833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如果主体我不存在,哪里来的六道轮回? 六道与无我显然是矛盾的。
如果无我解释成没有主宰,则主体我不必非不存在才成立。即没有主宰和我(无蕴)可以
同时成立。
五蕴无常,没有主宰,和五蕴存在不空没有矛盾。
n********n
发帖数: 833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经你一说,佛教的哲学思想都没法总结了:怎么说都行,没有多少定论。:)
你的解释角度应该是内观角度。我认为内观相当于TUNNEL VISION,自己(我)和周围
都可以被忽视、忽略、忘记、空化。。。进入另一个(彼)世界,那么此世界就是无记
的,无关的。
我试着总结一下:
世界五蕴(包括我)存在的状态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生灭现象就是存在。
1.生起,是一般所说的存在,但也是不实而生;不实而生,指不恒常生存,即刻灭去。
而不是不真实而生。
2.灭去,就是空、无,就是一般说的不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存在。
代入之,我是存在,不实而生;也是不存在。因为同时具有“生灭二性”这一种状态。
世界五蕴只有“生灭二性”这一种状态,即无常。
这样,就承认了“我”的无常,就不是神我恒常,也不是主宰了,因为违反了“灭”。
同是也不是梦幻,不真实,违反了“生”。问题解决!
那么我存在吗?不存在吗?
都对,也都不对。见上!:)

我”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摄论说∶
涅盘毫无贪瞠痴,也毫无一切有为法(五蕴)。
在我们的想法里,这两个范围不同吧。
阿罗汉体验涅盘,毫无贪瞠痴,但活著时还有五蕴呀。
如果解释为∶阿罗汉体验涅盘时,自己体验到没有五蕴(心经说的五蕴皆空),别人看
还有,似乎可通。

224;
n********n
发帖数: 833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注: 如果"我"解释为神我,恒常,则自然不存在。只有无常的五蕴。那么五蕴也不恒常
,却是存在的。如果五蕴不存在,就谈不上常或无常了。
n********n
发帖数: 8336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确,并且
“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同样正确。
无常"生灭二性"这一状态,本身证明上面二句都是同时成立的!
这里的空,就是灭去的状态,而不必指的是涅磐。
即便是指涅磐:
涅磐,就小乘,就是断灭,灭去,即赞成”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涅磐,就大乘却是相反,就是不生不灭,如来藏八识之神我常见。赞成“舍利子,色不
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神我常见,离印度教的有
神论已经不远了,这是导致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
c***h
发帖数: 226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法师对阿罗汉有误解。
我所知,在三果之后就已经这样。
三果之前与三果之后,修行的方法不一样。
我所知,阿罗汉不会认为个别的五蕴本身不空。
这在初学阶段就有这样的认知体会。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三者应该是不同维度的东西, 无法比较相同点
但我试着说明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对于佛教,苦是人生的基本认知
佛陀把苦分类,但我觉得只是流于形式,对体会苦而言没多大用处
只有自己体会才有有用
苦,有时叫烦恼、漏。 只要有任何不爽快、不顺心就算苦
很不幸的,我们的人生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各种大小不爽快
只是愿不愿意体会的问题
例如,
肚子饿了,想吃也就罢了,可想吃好吃的,一定要找好吃的,难吃还不行。
身体有点酸痛,就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癌是糖尿病是骨折是…忧心
担心前程的去算命
看到某人,聊得愉快,说我们真有缘呀……或者相反,说这人与我无缘
想到等下有个约会,就开始思量有点担心要表现好一点…于是左想右想
想到…..。 为什么突然想到? 因为内心深处多少担心些甚么,暗中驱动你想到
看到流浪狗,发起慈悲心,觉得好可怜,心中很难过
坐着,看个文章就很不爽,就想回文;
或者不爽,但压制下来,不回文。
或者硬是克制着不上网,或者…….
我们做的任何反应,都没有比较好,都还是苦所逼迫
上网不上网,回文不回文,讲话不讲话,…
看到不顺自己的意思的,多少就不爽。不管做任何动作,一样...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有人认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确,并且
“舍利子,色异于空,空异于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同样正确。
无常,仍有实在性,而不是空:虽无常,却非空。无常非幻生幻灭,梦幻是空的,无常
不是。

起。
n****f
发帖数: 905
38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 密·净是。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
·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
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
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故。以是佛法修持之要·实仅禅净二
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
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故宋初永明延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
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
·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趋。其偈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学者先需详知何者为禅·何
者为净土·何者为有禅·何者为有净土。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
c***h
发帖数: 2262
39

不然,我整理一下,白话翻译,
看白话,其实也就没什么神秘了
当观自在菩萨得到深沉智慧的时候,
其身心是清净的,是没有贪爱 不再”缘起”,不再有五取蕴的 (五蕴皆空)
不是我们这身心之外,还有另一个什么奇妙神秘的东西。 而是我们身心本身就可以这
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不异空),
这奇妙神秘的东西,不外乎就是由我们这身心变清净了 (空不异色)。
我们的身心就可以修到这样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 (色即是空),
这清净没有贪爱污染的情况,就是从我们的身心修来的 (空即是色)。
我觉得,这些句型有点在模仿
杂阿含中-- 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的句型
n********n
发帖数: 8336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五蕴无常,因缘和合。没有主宰,却有因缘法则起作用。
因缘法则不是主宰? 按佛教,却只能定义其为非主宰了。
因果,因缘,业力不是主宰吗? 三界五行不是主宰? 跳出解脱不着因果,就意味着超越
了这些主宰或束缚吧。
还是解脱了,才没有主宰,未解脱是有的?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我”未必真的不存在
但在人(佛陀)的能力能观察的范围,它的确不存在,只是我们的幻想
五取蕴不恒常,但的确存在
例如
你做甚么事不顺心,生气了
生气(五取蕴)不恒常 但生气(五取蕴)的确存在 只是升起又消失
你做甚么事、遇到甚么事,那是无常
因此,你生气也是无常
就算生气了 气消也是无常 因为可能你又遇到其他事,忘了此事
五蕴也是这样
g*******r
发帖数: 1414
42
“不过,也有人觉得,般若经那时代,会用反复赘述的句子,说一件事
色即是空 或 五蕴皆空
这样说就好了
不必反复赘述
反复赘述目的可能是加强印象。
所以如果觉得一直重复,那就别管它。

对对,我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我总觉得以前很多的巴利经文都有诗歌的特点,有重复
和回溯的句式。所以也许原本这八个字讲得就是无常,但后人把这个概念给复杂化了,
在此基础之上做出很多毫无意义的故弄玄虚的揣测。原句背后就是一种文学创作模式
不过,这句话放在心经里结合上下文,似乎就是要把色和空等同,觉得这就不仅仅是文
学创作的问题了。
B*******n
发帖数: 20645
43
早晨清了前几天的空仓,钢材SPY142重新再空!
b*****l
发帖数: 3821
44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一个内证的境界,非要拿来当哲学研究的风车来打,何苦来呢?
n********n
发帖数: 833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参照传道书学习“空” :)
http://chinesebibleonline.com/book/Ecclesiastes
n********n
发帖数: 833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空:超越并“消灭”某某某。。。。。如物质,意识。。。
但保留“常乐我净” :))
n********n
发帖数: 833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请谈谈空、苦和无常的相同点和区别。谢谢!
n********n
发帖数: 8336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在缘起法中,”我”或我们感知的,只是五取蕴的集、灭而已,
但因为的确升起了,的确有这个实在的摸得到的肉身出现,很容易让人感觉”实在”,
于是佛陀故意强调”不实而生”(空), 于是又导出了 实相、虚相这种概念
其实应该是故意反过来说 : 你觉得踏实的”我”、五取蕴的都是虚相,而那个如梦幻
泡影的”我”才是实相
但现代有一些修行者又继续脱轨发挥,把”实相”当成科学研究的性质,像研究分子原
子量子宇宙能量这种性质
禅修到看到宇宙都是同一能量,于是“你” 、“我”、”他”、万物就同一不分
我认为这样的方向是不对的,这样应该只能压制”我”,但没法彻底消除”我”
要彻底消除”我”,只有用佛陀的方法: 内观缘起(正念),正思维
回到实相、虚相的观念上
应该是,只要把”我”去除,那就是实相。]
类比康德的学说如下(不是我写的):
“回到康德。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所有的知识(来自于物自体的知识)都要先经过人
类心灵的加工。所以他自比哲学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
是心灵加工、生产了经验。当然,这加工过程并不是任意的。
我知道您肯定没看懂,能看懂才奇怪了呢。没关系,我们看两个比喻...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假设 那个轮回的叫”灵魂”或”主体” 或”本体” 或”识”(我认为这个称呼最不
恰当),
随便大家怎么称呼
那个东西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不是固定不变
这样,你是否能称呼那个东西为”我”呢?
再用一个例子
去年的你,与今年的你, 是否可以称为”我”呢?
(一般人是认为可以,
佛陀说不行,甚至现在今天这一分钟的你都不能称为”我”,都是因缘合和不实而生)
如果可以,那前世与来世的你,也可以称为”我”
这是称呼问题
例如 现在的你,真的有一个肉体,有心灵活动,有自由意志
这样可以称为 “主体”吗?
可以
但这不是佛陀要破的那个 “我”,(那个”我”是一个心理制造的假象)
因此随你怎么称呼现在的你的肉体、心灵的总和,
叫”主体”也可以,说”主体”存在也可以(本来就存在呀,不能说他不存在)
但这样的主体存在,佛陀叫 “不实而生”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空)
应该说,你可以如一般人把他当作”实而生” 甚至”常”,
也可以内观看出他是因缘合和,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假象,要把他当作”不实而生”
看成”不实而生”,这样你可以解脱于苦

另外,我所了解的佛陀的意思,根本没有康德说的...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