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e 发帖数: 444 | 3 叶浩夫妇容颜苍老,晚境凄凉,不是修炼邪教的结果,是旧势力捣的鬼。 |
|
q*****i 发帖数: 334 | 4 近期,网友提供了一封1972年10月3日李洪志母亲卢淑珍为李洪志调工作求人办事的信
。这封信足足写了3页信纸,字迹工整,字里行间语言恳切,目的急切,希望热切,境
况悲切。
笔者看这封信,唏嘘不已,不知是为李洪志,还是为李洪志母亲卢淑珍。
卢淑珍在家中是个强势的人,家里大小事她说了算,却为了李洪志的的工作放下尊
严,写信求人——
低三下四说尽好话。“人是有心的,虽然不讲私人情意,但你对我们的帮助是极大
的,因为你是同情我们家中一切困难的,才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些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在李洪志调转问题上,还得麻烦周主任帮忙到底吧!”
暗示许诺给人好处。“我从思想上非常感激,等待小李回来决忘不了你(周主任)
”“这些我们是不会忘记的”。信中多次说“不会忘记”,意表以后会登门道谢。
160;
大倒苦水悲情啼血。“家中又有特殊困难”,“我有严重的心脏病,多种病状”,
“为了小李调转证明办不下来,我急得现在咳血特别厉害”,“眼看天冷了,哪点不需
要钱呢,为了这事,我跑马场多次,外面欠了许多债,时至如今...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5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
’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
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
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
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
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
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
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
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
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6 真地想要通达无我,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我能讲明白的。金刚经楞严经
中论先好好读一读罢。不过目前来讲,我们都是毫无疑问的处于由我的状态,所以自然
是要从有我到无我了。一位上师在传授禅修的技巧的时候就说禅修必须要有主题和客体
,等主体和客体水乳交融了才算是有点成就。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离家修行前也享尽了荣华富贵,这些经历并不对他的修行有负面
作用啊。 |
|
P********p 发帖数: 1429 | 7 爱情的游方僧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集市上诵读着佛经。
你路过我的面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雨巷里敲打着木磬。
你推开你的西窗,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石台上体会着佛境。
你走到我的身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法会上畅谈着空灵。
你坐到我的台下,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啊,
发黄的古卷伴着青灯。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方丈,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残破的草鞋走着潇湘。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梦乡,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乌青的头皮泛着戒伤。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斋堂,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大千的世界只是空相。
你轻轻地铺好我的草床,
叫一声,
师兄。
我只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啊,
我拿什么,
来报答,
你化的爱情? |
|
P********p 发帖数: 1429 |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Penmanship (pencil),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果穿配词 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26 22:26:50 2014, 美东)
爱情的游方僧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集市上诵读着佛经。
你路过我的面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雨巷里敲打着木磬。
你推开你的西窗,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石台上体会着佛境。
你走到我的身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法会上畅谈着空灵。
你坐到我的台下,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啊,
发黄的古卷伴着青灯。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方丈,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残破的草鞋走着潇湘。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梦乡,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乌青的头皮泛着戒伤。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斋堂,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762 | 9 [小余鬼话之果中仙] 第11章 里许元来别有人
郭小仙醒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余则成,火钗,还有白猫,都早已经不知去向。她
四顾看看,才发现车胎早已经被什么人换了,周围那些奇怪的石头也消失不见。下山的
路就在眼前。
郭小仙已经有些出离愤怒了。她对发生的一切,并不感到害怕。但是那种被蒙在鼓里,
处处被人牵着鼻子的滋味,却让她异常愤怒。
这些家伙,无论你们是妖怪还是魔鬼,都未免太小瞧我郭小仙了!
当然她也知道,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赶回南京,查找这个轩辕门的线索。这也许
是唯一一个解开谜底的机会了。
车子奔驰在高速公路上,郭小仙有些莫名的兴奋。这是大战来临前她一惯的本能反应。
南京已经渐渐进入视野。正是华灯初上。
她的手机突然响了。居然是胡笠雨的。
郭小仙有些错愕。今天本该是胡笠雨和那娜的婚礼啊,这个时候他怎么会给自己来电话
?那电话铃声继续响着,沙哑地有些刺耳。郭小仙还是有些犹豫,但终于按下了接听键。
“小仙,救我,我在。。。”电话嘎然而断。急促而充满恐慌的声音,却正是胡笠雨的
无疑。开什么玩笑?郭小仙心里骂着,急忙拨了回去。空号。
电话突然又响了。却是自己手下袁方的。郭小仙突然有种... 阅读全帖 |
|
y**********g 发帖数: 2096 | 10 呃。。我失态了么,我直角了么
呵呵,我见短识浅,只怕一说就错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
|
M*****e 发帖数: 11621 | 11 有道理阿。
又,
炮的意思 炮字的解释
炮 <动> bao
一种烹调方法 [quick-fry]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牛肉片、羊肉片等]。如:炮羊肉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dry by heat]。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炮 <名> pao
(形声。从火,包声。(艰??))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同本义 [roast]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炮 bā0 烹调方法。
①在旺火上速炒(牛羊肉片等)。
②烘焙。又见páo;pào。
────────────────—
炮(砲、礮)pào
⒈一类重型武器的统称:大~。迫击~。火箭~。
⒉爆竹:~仗。鞭~。
────────────────—
炮páo
⒈[炮制]中药的加工方法之一,用烘、炒等方法将原料加工制作:依古~制。如法~制
(〈喻〉照着做)。
⒉[炮烙][炮格]〈古〉一种酷...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2 老寺名了,因为在市中心,本意或许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
|
|
|
G********r 发帖数: 333 | 15 爱情的游方僧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集市上诵读着佛经。
你路过我的面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雨巷里敲打着木磬。
你推开你的西窗,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石台上体会着佛境。
你走到我的身前,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在法会上畅谈着空灵。
你坐到我的台下,
我说,言语轻轻,
女施主,
能否化我一点爱情?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啊,
发黄的古卷伴着青灯。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方丈,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残破的草鞋走着潇湘。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梦乡,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乌青的头皮泛着戒伤。
你轻轻地进入我的斋堂,
叫一声,
师兄。
我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
大千的世界只是空相。
你轻轻地铺好我的草床,
叫一声,
师兄。
我只是一个爱情的游方僧啊,
我拿什么,
来报答,
你化的爱情? |
|
x*****c 发帖数: 1005 | 16 我觉得英雄志开头很弱
我是看了3遍(当时还是租的实体版小说)终于才硬着头皮看到了第二本,逐渐渐入佳
境。
后边就是政变之后,就文风大变,很难看了 |
|
l*****y 发帖数: 9433 | 17 为僧者,万缘都罢;
了性者,诸法皆空。
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
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
三界空而百端治,
六根净而千种穷。
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
心净则孤明独照,
心存则万境皆清。
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
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
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
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
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
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
但使一心不行,万行自全;
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
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
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
|
b*****l 发帖数: 3821 | 18 这个经里不是回答了么?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
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z*****n 发帖数: 633 | 19 有作思维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维辩于佛境,犹
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
|
G**W 发帖数: 1865 | 20 众生的根本处
-
身灭,意识灭. 不灭的是什么 ?
-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里说「身灭,意识灭」的道理,明白开示意识是有生灭现象的,
那么实相真心如果是意识心的话,那么真心实相就有生灭了,这样的说法就会造成在色
身灭后,真心也会跟着就灭了的情形出现,不再有实相存在,那么佛法不就跟外道法的
理论一样,成了「断灭论」吗?再且,有灭则必有生,有生与灭的现象则不寂静,这又
违反了佛法根本大义「三法印」里的「涅盘寂静」义。复次,如果没有这个能够执持收
藏记录一切种子的第八识的话,那么众生所做所为的善恶业报,要如何成就因果报应呢?
-
《成唯识论》卷三 玄奘菩萨亦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
心,若无此识(阿赖耶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时,有间断故,根
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
起心。
-
此识(阿赖耶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胜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
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谓诸所起染净品法,无所熏故;不熏成种,则应所起
唐捐其功,染净起时既无因种,应同外道执自然生。」
-
玄奘菩萨此处所...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922 | 21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外境。 |
|
|
|
n**********a 发帖数: 438 | 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yti.html
丁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由於這四種心遍緣無量眾生,因此稱為“無量”。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現在能做到身口意清淨,這還不夠,還要具有慈心的莊嚴。慈心就是願眾生具
足安樂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會出現慈心,心上就會具有慈心的莊嚴。因為有慈心的緣
故,對待任何眾生,不會生惱害的惡心。什麼叫惱害呢?就是我不想讓他得安樂,一定
要讓他吃盡苦頭等等。這樣的惱害心就沒有了。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莊嚴,還要具足悲心的莊嚴。就是要修出願一切可憐眾
生都脫離苦難的悲心。見到眾生正落在瘋狂、錯亂當中備受苦惱時,心裡不但不忍心捨
棄他,還想盡力幫助他。有這樣的悲憫之心,就不會捨棄眾生,就像母親不會捨棄獨子
那樣,兒子越是瘋狂、錯亂、受苦,母親就越是於心不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進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5 所以神会禪师会去问惠能, 二祖会去问达摩.
而如果师父也不知道却說能印証别人,就成了那个 :
佛性都不识
妄称能指月
一盲引眾盲
相偕入火坑 |
|
t******g 发帖数: 17520 | 26 谢了, 看到第4章了, 第一节还行, 讲胎儿的这一段太恶心了吧?
前面看着有点象拍案惊奇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佛陀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有着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为世间之果,集为
世间之因,灭为出世间之果,道为出世间之因。
或有问曰:既然集为因,苦为果,为何集在苦之后?
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
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
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
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最初先谈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之中,则于苦海之中希求出离,便见此苦必须息灭。然而如
果不能认识痛苦产生的根源,不在因上止息,痛苦终究不会息灭。所以接下来就要寻找
痛苦之因,故于苦后宣说集谛。
寻本溯源,我们知道痛苦由业产生,而业又是以贪嗔痴烦恼而发起,烦恼的根本
乃是我执,这样便明白了集谛。
既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息灭,就会欣慕寂灭我执的解脱境界,因而誓愿现证息
灭痛苦的灭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又有问曰:既然了知世间是苦,则应苦后直接宣...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7 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见闻,过而不留,与我无染,此便
是佛境。 |
|
z**n 发帖数: 22303 | 28 中国明朝时代,有莲池大师,他便收了一只老虎徒弟,护持左右。可是老虎是恶兽,人
见人怕,所以大师就教它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退行,人们也就不怕,知为善
虎。老虎徒弟还会到各处,为莲池大师化缘。人们见到善虎,还争相布施供养呢!
先于老虎皈依的弟子称它虎师弟,后皈依的称它虎师兄。
广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有甚深的禅定,终生倡导念佛法门,可以说是禅净双修的典
范。他的神异事迹很多,例如在深山坐禅、降伏猛虎、大蛇皈依,在泉州就是有名的伏
虎和 尚。例如他曾进入禅定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呼吸与脉搏完全停止,经弘一法师三
弹指,才从定境中出来。弘一法师赞叹说:“这么深的禅定,古今少有。”
又例如,他在36岁时,因睡晚了延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长坐不卧
,终生不睡床长达60年,临终也是坐化圆寂。
再例如,他七岁开始素食,由于在山中修行之故,从50岁后只吃水果,不再火自,在台
湾被尊称为“水果师”。
又例如,除雨天之外,夜间喜欢在草地林间静坐,凡是他静坐之处丈内方圆,露水不湿
,也无蚊虫,被目为神异。 |
|
B***o 发帖数: 133 | 29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2011-08-22 21:21:5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11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以一
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1 第6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一、黄檗希运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
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
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此走向鼎盛。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
原因,中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
,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成为南宗禅的
策源地。其中又以江西禅风最盛,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皆不世出的大
禅师,他们的门下遍布大江南北,使慧能顿悟以新的风格播扬天下。
在后期禅宗“五家禅”中,临济宗风最为强劲,无论是接化学人,还是阐释祖意,
均新意迭出,不拘成规,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最
强的宗派。临济禅法思想的直接原因,可追溯至黄檗希运。
一、黄檗希运
希运,福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八、九世纪...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2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3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34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5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6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8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E*********g 发帖数: 185 | 39 以下录音资料来自于2006年6月16日,时恒阳庵常住众祈请慈法法师解答有关般舟
行法中的问题,以令大家以正知见来指导行法,并在行法中证实正知见。
(1)行般舟时,会感觉很苦,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吃苦的”,对这种回答应怎么认
识?对于般舟行法中的苦应该怎么认识?
答:
祈祷三宝、诸佛、般舟三昧修法的成就者来加持大家的正知正见,以令我们的问题得到
一个圆满的解决。
一切问题是本无问题的,犹如世尊出世说法,实无一字可说,实无一法可言,但为众生
妄执故,妄执现前知见故,所以生种种法,说种种教,针对种种妄执。种种妄执皆由妄
想而生,妄想实无自性故,所以佛说种种法,令众生回入正知见,见无见见,令出离生
死困惑。那么这是一个学佛正知见,在我们汉地正知见的训练是最薄少的。
为什么要祈祷三宝加持我们呢?因为我们的知见根本守护——觉知守护跟诸佛是没有差
别的,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认不得,就会被现前的妄执蒙蔽。蒙蔽就是把你现前这个
妄想当成一个实有,由此而产生妄业妄缘。
刚才第一个问题说行般舟时,痛苦让人感觉很苦,佛早就说过了,苦谛!他讲的不是你
感觉很苦,眼见苦、实苦、智慧苦、证悟苦、光明也是苦的...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40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1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3 黄檗传心法要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
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亲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
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
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
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
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
。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
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
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
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
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4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序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45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6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47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2449 | 48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
|
x*m 发帖数: 276 | 4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译
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
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
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
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
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
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
逝殆尽。(——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第一节 伟大的生命历程
(一)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罗希尼Rohini河流域,释迦族老早就建都在迦毗罗
Kapila城。国...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