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刘统勋
1 (共1页)
f****o
发帖数: 8105
1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望族往往都有自己独立的家族堂号,堂号名称多来自本姓祖
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或趣闻佳话。如孟氏的“三迁堂”,得名于孟母为给孟子创造良
好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的历史典故。“通德堂”是东汉大司农郑玄家族的堂号,因孔融
在郑玄家乡高密建通德门而得名。清代二百多年间,山东孕育了诸多的阀阅世族,堂号
众多,以刘统勋、刘墉父子为代表的“清爱堂”更是誉满齐鲁。
刘统勋、刘墉父子
御赐“清爱堂”
关于“清爱堂”的由来,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佳话。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
,号西水,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以清慎著称。据史料记载,他以
户部主事颁诏偏沅时,巡抚拿出银两馈赠,他拒不接受。在督理中南仓时,种菜以自给
,数月不知肉味,其同乡好友、清代著名文学家丁耀亢赠诗,“到门偏厌客求鱼,下榻
先言未扫除”,“官府计斗难分俸,隙地成园自剪蔬”。他是清爱堂刘家第一个出仕为
官之人,也是刘家清廉为民官声的创立者,在其影响下,其二子刘果、刘棨都成为康熙
年间著名的廉吏。
刘果,顺治十六年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刘果任太原府推官时,曾录...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6799
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残酷的忠孝
在传统社会的礼教里,忠孝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在人们的各种娱乐节目里
得以体现,无论是戏剧,评弹,京韵大鼓,还是皮影,这一类的剧目都很多。
这两天听刘宝瑞的单口,大家熟悉的《官场斗》,里面讲,刘罗锅的父亲在退休的时候
,因为皇帝多了句嘴,说什么怕爱卿的忠诚不能传给后代,老刘统勋便直接午门斩子,
以此表示要皇帝放心。三个儿子铡了两个,只有刘墉跑的快到太后跟前求救,得以留得
一条命。
这简直就是忠孝观的生动而残酷的演示。刘统勋为了忠字,仅仅因为皇帝或许无心的一
句话,就能够亲自杀死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们为了孝字,心甘情愿被父亲斩首。
而忠孝是有优先级别的,忠在孝先。刘统勋杀掉三个儿子也是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但孝服从于忠,所以刘统勋这么做没有太大道德压力。刘罗锅逃跑其实也是标准
的不孝,父叫子亡却不遵命。但刘墉得到太后的点头保护,太后代表着皇权,所以刘墉
的忠字还是做到的了,也就可以盖过了不孝。可是在这个剧目里面,刘罗锅并不算是一
心为国的典型忠臣。
太后因为刘氏父子的忠心而认了刘墉作干儿子,并封了个见官大三级的官,基本上是相
当于一个免死金牌。号称“御儿干殿下,见官大三级”...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6799
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残酷的忠孝
在传统社会的礼教里,忠孝之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在人们的各种娱乐节目里
得以体现,无论是戏剧,评弹,京韵大鼓,还是皮影,这一类的剧目都很多。
这两天听刘宝瑞的单口,大家熟悉的《官场斗》,里面讲,刘罗锅的父亲在退休的时候
,因为皇帝多了句嘴,说什么怕爱卿的忠诚不能传给后代,老刘统勋便直接午门斩子,
以此表示要皇帝放心。三个儿子铡了两个,只有刘墉跑的快到太后跟前求救,得以留得
一条命。
这简直就是忠孝观的生动而残酷的演示。刘统勋为了忠字,仅仅因为皇帝或许无心的一
句话,就能够亲自杀死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们为了孝字,心甘情愿被父亲斩首。
而忠孝是有优先级别的,忠在孝先。刘统勋杀掉三个儿子也是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但孝服从于忠,所以刘统勋这么做没有太大道德压力。刘罗锅逃跑其实也是标准
的不孝,父叫子亡却不遵命。但刘墉得到太后的点头保护,太后代表着皇权,所以刘墉
的忠字还是做到的了,也就可以盖过了不孝。可是在这个剧目里面,刘罗锅并不算是一
心为国的典型忠臣。
太后因为刘氏父子的忠心而认了刘墉作干儿子,并封了个见官大三级的官,基本上是相
当于一个免死金牌。号称“御儿干殿下,见官大三级”...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601
4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纪昀)是在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
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
竟是怎样的?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
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
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
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
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
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
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
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
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
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
使之在江...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清朝八位“文正”(zz)
☆─────────────────────────────────────☆
bulletin (bulletin) 于 (Sun Apr 24 16:33:04 2011, 美东) 提到: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
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汤斌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
,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
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
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
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
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
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
三爵。
曹振镛...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22772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天下粮仓》里面的吏治厉害
杀小吏的是刘统勋,刘罗锅的爸爸,死后直接得谥号“文正”
清朝得“文正”谥号的总共8人,除去死后追认和靠帝师身份的,真正货真价实的可能
就刘统勋和曾国藩

发帖数: 1
7
20.刘墉
[原创] 自古山东出宰相: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20位山东籍宰相
刘墉,清朝名相,山东潍坊市诸城人,父子两代皆宰相。刘墉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
学士,以为政清廉、忠于职守而受清廷赏识与器重。
19.刘统勋
[原创] 自古山东出宰相: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20位山东籍宰相
刘统勋,刘墉的父亲,清朝名相,山东潍坊市诸城人,谥文正,清朝第一个非满人东阁
大学士。乾隆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
18.傅以渐
[原创] 自古山东出宰相: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20位山东籍宰相
傅以渐,清朝名相,山东聊城市东昌府人,清代第一位状元,康熙的老师,官至武英殿
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17.庞籍
庞籍,北宋名相,山东菏泽市成武人,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庞籍还是韩
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庞籍后被册封为“颍国公”,以太
子太保退休。
16.张齐贤
张齐贤,北宋名相,山东菏泽市定陶人,在军事上亦多有建树,曾多次指挥抗辽,每战
必胜。他以一布衣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度入阁拜相,前后21年,为宋朝的政治
、军事、外交...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8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540
何清涟
3月20日是海外网站宣布“第五轮茉莉花集会”的日子,在北京等地仍然可见中国当局
对茉莉花那种高度的体制性过度防卫。这种反应让人深深感受到弥漫于中南海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于北京当局对失去权力的深深担忧。官方对这种真幻参半的威胁之过度防
卫,让人联想起243年以前那起发生于清乾隆中叶的“叫魂”事件。两次事件中,涉及
民众的情况全然不同,但社会状况与统治者的防卫动机、防卫特质却惊人地相似。
首先,两事件均发生于“盛世”,一是历史上最幸运的大皇帝乾隆治下之盛世,一是中
共第四代胡温领导下的盛世;二是官方对事件的定性与处理方式惊人地相似,“叫魂”
事件被乾隆视为事涉国家安全,认为在人与神灵之间未经官方批准的交流对国家安全与
社会道德基础都构成威胁,涉及谋反;如今这“一条推文引发的茉莉花革命”,在当局
眼中也事关国家安全,被逮捕的人士(当局认定他们与“茉莉花事件”有关)的罪名是
“颠覆国家政权” 或者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读者也许会怀疑:乾隆盛世是闭关锁国的...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4225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朝八位“文正”(zz)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
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汤斌从学于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孙奇逢
,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
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
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
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
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
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
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
,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曹振镛的仕途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如一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升
,无灾无难,年届8...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9753
1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朝八位“文正”(zz)
那个刘统勋,是不是刘墉他爹?
另外有清一代,有没有谥号“文”的?或者其它单字的也行
b******n
发帖数: 4225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朝八位“文正”(zz)
刘统勋就是刘墉他爹
w*****s
发帖数: 387
12
《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中国人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一统天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一统天下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会,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
记载自己的奇遇
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神奇之说:祖父纪天申梦见一道火光闪入楼中,随后纪晓岚出生;还有人说纪晓岚是火精转世:献县自五代时期就有驱赶火精的习俗,相传火精为女性,赤身出现在火光中。纪晓岚出生前一天,当地又发现了火精,人们敲打铜器来驱赶,火精闪入纪家,这时纪晓岚出生,耳垂有穿痕,脚白而尖,状若缠足,像极了火精;除了火精转世外,还有...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798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死于乾隆盛世的爱国书生
余少镭
乾隆朝文字狱腥风血雨,但七十岁老秀才刘震宇的血(见《一个投机者的下场》),并
没有吓退忠心爱国的书生们。刘震宇被斩仅过一年,福建又发生了李冠春献策案,其致
罪之辞,与刘震宇如出一辙。
【春哥再踩雷区】
李冠春是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生员(秀才),案发时多大年纪,不得而知。乾隆十九年十
一月初一,春哥跑到福州,拦了福建巡抚钟音的轿,投递条陈,结果被钟音抓起来,“
率同两司讯究”,又派正在福州公干的仙游知县刘钦回县衙带人到李冠春家中,掘地三
尺,看看有没有其他违禁书稿。
春哥献的又是什么治国方略?跟刘震宇差不多,也是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共
十条,如:重堤澄土永固河防、造排备风急救民命、扑灭火灾歼除虎害、复饬大巡密察
刑狱、禁防衙役节制官兵、洒汰流民廓清乱源、搜利山川轸恤馁寒、讲读理礼鼓励民风
、别异府庠转移士习等(《李冠春献策被诛案·新柱折》,《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
p.1005)。听起来高大上,概括起来就俩字:改革。
问题是,我们已说过,按大清律例,“生员不许一言建白”。这些改革方案,在统治者
眼里,自然是“荒诞迂谬”的。不过,仅限于此,春哥可能还不至于死,要命的是,他
跟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一 明末全球大贸易产生现代地图
中国完整、现代的世界地图,应该产生于明万历年间。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传教士耶稣会士利玛窦进宫,一是给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上发条,二是献上世界地图。此时,距离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已经过去了80年,大航海
时代方兴未艾,欧洲人了解地球是圆形的,经纬线、子午线已经成形,对各大洲有相对
准确的了解。
明代后期到康熙时期是传教士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中国与西方科技文化接触的鼎盛时
期。当时正值中国通过瓷器、茶叶、丝绸等贸易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虽然贸易在每一
朝都存在,但明末开始的白银时代显然与前朝不同,中国吸走了多半美洲新大陆与日本
的白银,中国登上舞台中心,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角。
万明先生在《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一文是指出,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并
且通过白银货币化打通了全球贸易链条。否则,源源不断运往欧洲的丝绸与茶叶是没有
办法有效交易的。
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的考察证明,十四世纪末,中国市场开始白银货币化,十六世纪初奠
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这本来只有中国本土的意义,由于十六世纪全球化开
端,日本、美洲白银矿产资源的发现、开采和进入全球贸...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5
http://hx.cnd.org/?p=141444
庄秋水
1755年9月,大清帝国江苏山阳县发生了一起案件,令大小官员们战战兢兢、备感压力。
江南河道总督富勒的奏折勾勒出了事件的原委。本年九月初六,一位名叫赵永德的旗人
到县衙出首,状告盐商、原任刑部郎中程某写“反诗”。赵永德的证据是程某所著的《
秋水诗钞》抄本,其中不少诗歌语涉诽谤污蔑当朝。事涉造作逆诗,当事人又是致仕官
员,山阳县令胡昕耀不敢含糊,先将抄本存案,不作声张,即刻赶到程某查家找原版《
秋水诗钞》。
在程家找到的诗歌刻板,却并没有支持赵永德抄呈的“逆诗”证据。有些诗有出入,有
些“逆诗”如《避世吟》、《大人先生歌》则根本没有出现。涉案人程某反戈一击,上
呈赵永德给他的四封书信,指控赵伙同他人改换字句伪造逆诗,在敲诈他未遂后这才出
首诬告。胡县令于是捕捉赵永德同伙到案,该人供认赵永德是旗人,且来自京城,奉命
来地方办大事。
然而经过胡县令逐级上报,河道总督、江西巡抚、漕运总督等一方大吏皆投身其中,抓
捕案件牵涉到每一个人,陆续向皇帝上奏折,报告此事的处理进程。
我们如今难以想像,如此一个看起来事实明确的诬告案,居然引发... 阅读全帖
D**o
发帖数: 2653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dsnow (红雪), 信区: Movie
标 题: 温家宝的26亿让我想起"天下粮仓"连续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3 01:44:38 2012, 美东)
米河一身正气,和刘统勋一起为天下苍生请命,
除恶扬善。为皇帝排忧解难。
米河死后,棺材抬回老家,棺材里全是金银财宝。
才发现米河才是天下
第一贪。米河向皇帝告发粮仓里空城计。
其实是米河自己设计的。
很象影帝温家宝。
H*********S
发帖数: 22772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天下粮仓》里面的吏治厉害
有点太扣字眼了
刘统勋是死后还在停灵祭奠的时候,乾隆亲赐“文正”谥号
有些是死了好几十年后平反追认的,比如汤斌
朱圭,杜受田,李鸿藻那些是皇帝老师,占了些便宜拿到“文正”
b***i
发帖数: 572
1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天下粮仓》里面的吏治厉害
其实张廷玉应该得到“文正”的谥号,论功劳我觉得他比刘统勋大,当然比不上曾国藩
的军功。因为和乾隆关系不好,晚节不保,只得到“文和”的谥号。
L**S
发帖数: 7833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天下粮仓》里面的吏治厉害
我鲁刘统勋也!

发帖数: 1
20

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一位是砸光的司马光,一位是醉酒的欧阳修。
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高考名额分配的问题。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

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是北方考生占据绝对优势。而来自京城的本
地考生,更是占了大大的光——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大家都是一样的考生,都是读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国统一卷。但是,如
果你出生在江苏这类地方,那么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试的江苏考生,只能有2-3个
名额。而如果你出生在长安,那么恭喜你,每次你们的名额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
过百人。
当时这种情况,连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全国的
考生加起来,还没长安一个地方的多。

但长安学生的好日子,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结束了。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北方就没消停过。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人,
更加尚武。
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南方搬迁,日子更安稳的南方人,读书的风气却越来越好,学霸
也是越来越多。
等到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时代,崇文的南方学生,在高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一位是砸光的司马缸,一位是醉酒的欧阳羞。
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进士名额分配的问题。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
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是北方考生占据绝对优势。而来自京城
的本地考生,更是占了大大的光——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大家都是一样的考生,都是读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国统一卷。但是
,如果你出生在江苏这类地方,那么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试的江苏考生,只能有2-
3个名额。而如果你出生在长安,那么恭喜你,每次你们的名额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
时超过百人。
当时这种情况,连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全
国的考生加起来,还没长安一个地方的多。
但长安学生的好日子,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结束了。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北方就没消停过。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
人,更加尚武。
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南方搬迁,日子更安稳的南方人,读书的风气却越来越好,
学霸也是越来越多。
等到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时代,崇文的南方学生,在考试中已经形成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清宫戏为什么这么火
熟悉的人物加陌生的故事,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义套路。任何一个在民间博得大名的历
史人物,现代文艺工作者都不在乎把他们的故事讲了再讲。
以皇帝为例,汉武帝一人拥有三部皇帝传记片,而两汉其他帝王几乎无人问津;唐太宗
和女皇武则天则瓜分了唐代的同类题材,两人都不止出过一部爆款。单个清朝皇帝并不
比他们更受欢迎,但清廷集体作战,祖孙五六代均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是荧幕上的红人。
与其他时代的古装剧不同,清宫戏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益:几乎每一部成功的清宫戏,
都为同类作品留下了一串熟悉的名字。
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一来就是一组现成的人物群像,拍完正剧接着拍偶像宫斗
剧。《刘罗锅》里的铁三角是刘墉和珅乾隆,到《纪晓岚》系列则让纪晓岚取而代之,
再补上刘统勋、福康安、丰绅殷德,又能拍个一圈。
具体到戏里,《还珠格格》里斗得水深火热的继皇后与令妃,今天分别是《如懿传》和
《延禧攻略》的主角。
大陆宫斗戏代表作《甄嬛传》,讲述的则是《还珠格格》第二、三部里那位难以伺候的
「太后老佛爷」的上位史。
清宫戏制作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一优势,他们多按完全相同的套路描写同一组历史人物,
甚至连演员都不更换。
不止一次扮... 阅读全帖
l****z
发帖数: 29846
23
作者:何清涟
2011-03-27 09:11:20
3月20日是海外网站宣布“第五轮茉莉花集会”的日子,在北京等地仍然可见中国当局
对茉莉花那种高度的体制性过度防卫。这种反应让人深深感受到弥漫于中南海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于北京当局对失去权力的深深担忧。官方对这种真幻参半的威胁之过度防
卫,让人联想起243年以前那起发生于清乾隆中叶的“叫魂”事件。两次事件中,涉及
民众的情况全然不同,但社会状况与统治者的防卫动机、防卫特质却惊人地相似。
首先,两事件均发生于“盛世”,一是历史上最幸运的大皇帝乾隆治下之盛世,一是中
共第四代胡温领导下的盛世;二是官方对事件的定性与处理方式惊人地相似, “叫魂
”事件被乾隆视为事涉国家安全,认为在人与神灵之间未经官方批准的交流对国家安全
与社会道德基础都构成威胁,涉及谋反;如今这“一条推文引发的茉莉花革命”,在当
局眼中也事关国家安全,被逮捕的人士(当局认定他们与“茉莉花事件”有关)的罪名
是“颠覆国家政权” 或者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读者也许会怀疑:乾隆盛世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制时代,如今历经数次天翻地覆慨而慷
的底层革命,终于进入到由邓小平开创...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2134
24
来自主题: NCAA版 - 本部堂来视察一下
真懂行呀 嘿嘿 这个人头像是刘统勋 从来没有当过两江总督
嘿嘿 这是他年轻时候的画像 他儿子就是刘庸
a*****s
发帖数: 6799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残酷的忠孝
就在你说的这个版本里面,注意御儿干殿下是怎么得来的。郭德纲的版本则直接讲了这
段。
这个是不是曲意还真不好说,至少说书人的角度,是认同刘统勋的做法的。显然,观众
如果不买账,说书人也不会这么说了。
a*****s
发帖数: 6799
2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残酷的忠孝
就在你说的这个版本里面,注意御儿干殿下是怎么得来的。郭德纲的版本则直接讲了这
段。
这个是不是曲意还真不好说,至少说书人的角度,是认同刘统勋的做法的。显然,观众
如果不买账,说书人也不会这么说了。
F******w
发帖数: 1278
27
米河一身正气,和刘统勋一起为天下苍生请命,
除恶扬善。为皇帝排忧解难。
米河死后,棺材抬回老家,棺材里全是金银财宝。
才发现米河才是天下
第一贪。米河向皇帝告发粮仓里空城计。
其实是米河自己设计的。
很象影帝温家宝。
h*****i
发帖数: 9112
28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Re: 灵性 (转载)
文正作为文官最高谥号,很稀奇,但几千年下来也不少了
唐朝开始成型,最初叫文贞,比如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都是。宋朝时继承了文贞
,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后来冒出一个宋仁宗名字起差了,叫赵祯,于是为了避
讳,文贞改成了文正,并被后世继承。
宋朝九个,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五个,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五个,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
清朝八个,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帝国末年礼崩乐坏,李鸿藻、孙家鼐纯属是文正队伍里的酱油党。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