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 发帖数: 9764 | 1 看看梅世蓉是不是在狡辩。
梅世蓉:说到唐山地震,外界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海城成功了,唐山就不能成功?
似乎海城成功了,其他地震都要成功。
有这样一个认识:一个地震表现出来的特点,好像在别的地震前也一定会重复。你
参考别的地震经验,理应报出唐山地震。实事求是地讲,唐山和海城地震之前很不一样
。短期临震前兆表现出来的特点差别很大。
比如说,海城地震前最突出的临震前兆是什么呢?是前震!"小震闹,大震到。"这
是从邢台地震总结出来的经验。海城地震之前的小地震比邢台还要厉害,而且随着时间
的延长,小震的次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所以,前震在海城地震前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
是第一。
第二呢,海城出现了许多宏观异常。1975年,我们国家地震工作方针里有一个群测
群防,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行,光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各方面报上来的情况很多。
动物异常。那边家家户户都有动物,鸡呀,鸽子呀,甚至猪这样比较迟钝的动物。
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变色变味啦,井水升降冒泡翻花啦,这些现象很突出。
第三呢,土仪器一般来说精度不高,地下变化很突出它才会响应,而且响应得还很
厉害。仪表指针大幅度地摆动,不是一个点而是好多个点!
张庆洲:...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 3/26/2012 9:18:00 PM 添加人:dtnews-zxy
本报记者 王锦华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几任皇帝的皇陵,因陵墓都建造在山上,故又称山陵
。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陵似乎讳莫如深,以至于史籍中没有留下任
何关于金陵确切位置和陵制的记载。“北魏金陵”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有关金陵的史料主要来自《魏书》,而《魏书》中对金陵
的提法又有三种:一是称云中金陵,二是称盛乐金陵,三是单称金陵。也因为有这三种
提法,学术界便又有了金陵究竟是一处还是三处的争论。
有人认为,金陵名称虽不同,但金陵只有一处,即在北魏故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
格尔上土城)附近。理由为北魏迁都平城后,至明元帝时于原盛乐置云中郡,故盛乐就
由“定襄盛乐”改称为“云中盛乐”,因之,位于盛乐附近的金陵也就由原来的“盛乐
金陵”改称为“云中金陵”,且“盛乐金陵”、“云中金陵”又都可简称为“金陵”。
而坚持金陵有三处的人则认为,既然金陵名称不同,就说明不在一个地方,其中,云中
金陵在北魏云中旧宫,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盛乐金陵在北魏故都盛乐,即今内蒙
古和林格尔西北上土城...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887 | 3 4-25 17:30 做客“空中网”聊天
4-26 北京海淀区 北京电视台 《北京男孩》奥运节目外景录制,届时将有50余家媒体
到现场
4-27 北京电视台《北京男孩》节目棚录,现场约需要50名左右歌迷配合参加
4-29 北京 参加辽宁卫视《到底是谁》节目录制,郭德纲主持
4-30 内蒙古和林格尔 彩排
5-1 10:00 和林格尔南山公园 参加内蒙古奥运旅游年启动仪式,需要当地歌迷配合参加
作者: 穆娜管理组 2008-4-23 13:08 |
|
x*******8 发帖数: 1254 | 4 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很频繁的,或出于地域与文化,或源于经济与政治。远的不说
,就拿清末以降,中国的政区就在不停的变换。相比大家对这些名字都有印象“热河”
、“察哈尔”、“西康”、“绥远”等等,但是究竟他们何时建立,何时消失的,恐怕
很多人就无从说起了。那么本文,就从这里说起……
No. 1 西康省:一个消失的省份
“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让这座川西小城蜚声海外,然而还有多少人
记得,康定曾经是一个省会,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已经消失了的省份-- 西康省。
西康地处高原,位于西藏和四川之间,有五十三万五千平方公里,比五个浙江省还
要大。从1939年建立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在历史上只存在了16年。
民国二十八年西康省银行藏币壹圆一枚
西康建省,明末清初就有倡议。1935年(民国24年)7月22日,西康建省委员会在
雅安成立,刘文辉任建省委员会委员长,次年迁往康定。在刘文辉的努力下,西康省政
府于1939年(民国28年)1月1日正式成立,刘文辉任主席,省会设在康定。1949年12月
9日西康省解放。
1955年9月西康省正式撤销,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各县划归西... 阅读全帖 |
|
r****p 发帖数: 1854 | 5 很抱歉,动笔之后才发现越写越多,所以第一集分作上下两步,先把上部发上来。
虽然说是从孝文帝迁都开始,但是我觉得还有必要大致介绍一下鲜卑拓跋部落的历史。
一来是为了完整性,二来在这些大背景下,能够对后来北魏的汉化有一个更全面地了解。
鲜卑拓跋部落,原本栖息在大兴安岭东麓一代的大鲜卑山。东汉时期,随着北匈奴的败
走, 蒙古高原的出现的真空很快被鲜卑人占据。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于三
世中叶左右向南迁移到了盛乐(内蒙古的和林格尔一带)。他们与中原王朝有记载的接
触最早大概是,261年(曹魏景元二年,司马炎篡魏前夕),拓跋沙漠汗作为质子来到
洛阳。所以大概可以推测,在此之前拓跋力微应该就接受了曹魏的某种封号。
拓跋部落继续和后来的西晋也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参与了中
原内战,首领拓跋猗迤名义上接受了西晋的大单于封号。这时候拓跋部的势力范围进一
步扩张到了山西北部地区,进入了长城以南, 形成了北边的盛乐, 南边的平城两个统
治中心的格局。到了拓跋什翼犍时期,正式建立代国,和当时的前燕有姻亲关系。
应该说拓跋什翼犍是一代英主,只可惜生不逢时,当时前秦统一北方的势头已经是不... 阅读全帖 |
|
k***r 发帖数: 13724 | 6 转载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
大量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
而让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
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
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
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2791 | 7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大量
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而让
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
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
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
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
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2791 | 8 满清自建国起以史为鉴,(南宋末期,金被南宋和蒙古联合所灭),大喊满蒙一家口号
分化汉族和蒙古族。实行满蒙结盟,乃是整个清代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封建主原来地
位的高低和对其效忠的程度、功劳大小,分别授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
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此外,政府每年要拨出大量银两、缎匹,以
及俸禄等形式,赏赐蒙古贵族。清朝统治者还通过满蒙亲贵世代互通婚姻的办法,紧密
双方的关系。
看似满清非常优待蒙古,但实际上满清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的同时,另一方面让大量
的蒙古牧民如同羔羊一样软禁在羊圈里,同时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从而让
整个蒙古草原性病泛滥。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一、旗界封闭制度----“众建以分其力” 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
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
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
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
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4351 | 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493b70100ezkp.html
花木兰·拓跋珪·包头
(史爱平)
直到现在,提起花木兰,许多包头人仍认为和包头有关,甚至认为花木兰即包头
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分析一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反映的人和事,特别是“
可汗”、“天子”、“木兰从军行走路线”、“参战时间”、“返乡风俗”等情况,即
可知事出有因(“花”字为后人所加,为何叫木兰并加“花字”,说法也颇多,另还存
在认为木兰为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或中原一带山西、陕西、河南省人等说法)。
对花木兰,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史料,唯一依据的,只有一首北魏时代的民歌《木兰诗》
。从这首诗并根据当时背景来分析,怎样以更贴近客观的角度来解释和说明,难免不存
在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现象,但这并不妨碍木兰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影响,反而更
有利于这一文化的推广。
首先是诗中的“可汗”...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10 中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转贴)
来源: 云中肥燕 于 2013-10-28 19:57:56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
已被阅读:8424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5
中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转贴)
大一统的西汉王朝比秦王朝幸运,更比西楚王国幸运,它的瓶颈危机虽拖的很久,
但终于平安通过。但北方新兴的匈奴汗国,却忽然间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使中国饱受
凌辱。不过等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中国衰弱的情势改善后,就转而反击,夺取了匈奴
汗国最大的可供耕种的土地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跟更多的外国接触。于是西汉王朝和
中国成为同义语,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汉民族,中国字被称为汉字,中国语被称为汉语
。
当西汉王朝在中国本土完成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完成统一。
匈奴部落酋长头曼是一个粗犷人物,前妻生子冒顿,后妻又生一个幼子。爱后妻兼
爱幼子是老年人的特有感情,使头曼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幼子,就派冒顿到月氏王国
(甘肃张掖)当人质。等冒顿去了之后,这位狠心的父亲即发兵猛攻月氏,希望月氏... 阅读全帖 |
|
e********3 发帖数: 18578 | 11 还嘴硬呀,再给你几个案例:
刘牢之受命之后,原本打算乘夜奇袭梁成,但梁成在之前已击败晋军数次试探性攻击,
警惕性很高,于是刘牢之部在距洛涧十里时,已被秦军发觉。经验丰富的梁成立即在洛
涧西岸列阵以待。情况没有预期的顺利,但情势已不容迟疑!刘牢之当机立断,乘着黑
夜两军相互看不清对手的多少,率五千晋军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强渡洛涧,猛击秦军(从
地图上看,洛涧只是一条很短的小河,再加上此时是寒冬枯水期,应该是可以涉渡的)!
晋军阵斩秦卫将军梁成、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十员将领(另一说王显被晋军
俘虏),秦军阵亡达一万五千人,竟是攻击晋军的三倍,余众溃散,不复成军,大批的
军器辎重被晋军缴获。仅仅在一夜之间,前秦名将梁成和他麾下的数万秦军,便不复存
在了!
-------------------------------------------------------------------------
唐朝与东突厥征战多年。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从马邑进驻恶阳岭,趁夜袭击
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并破城。东突厥颉利可汗错误判断唐军兵力
,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其部众多... 阅读全帖 |
|
w********t 发帖数: 12853 | 12 第一个例子:史实不明,无法核实,见其中 “另一说”三字;
第二个例子:被袭击者本来就是溃兵,战斗意志薄弱,谈不上“尚武”“死战”,解放
战争中共军一个人就可以俘虏六七十个国军,也是因为那些国军本身就不想打,有的战
场上干脆起义。
第三个例子:霍去病使用的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局部都是人多优势。
第四个例子:我 google 了一下,是在国内儿童励志网站转载,王训 18 岁任兵马使,
三百人杀敌一千,俘虏 四千。 你自己考虑一下,这些数字能不能信 ?
最后说的是,以少胜多,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比例过大的话,要么有地势等自然条件
优势,要么是被攻击者士气低落,不堪一击。 如果是后者,我说他们抵抗意志薄弱,
就永远没有说错。
抗日战争袭击日军,以及抗美援朝奇袭美军,中国军队得到的便宜都没有向对伪军,以
及对南韩军那样大,就是因为日军,美军的战斗意志比较顽强(当然美军的装备也是优
势)。
还嘴硬呀,再给你几个案例:
刘牢之受命之后,原本打算乘夜奇袭梁成,但梁成在之前已击败晋军数次试探性攻击,
警惕性很高,于是刘牢之部在距洛涧十里时,已被秦军发觉。经验丰富的梁成立即在洛
涧西岸列阵以待。情况... 阅读全帖 |
|
c*m 发帖数: 1599 | 13 毛腊肉在大陆建政以来,一直将抗日战争胜利的功绩归于斯大林,归功于鳖共。国民党
常凯申则是消极抗战丶积极反共,甚至以“独裁丶卖国丶反共反人民”作为常凯申一生
的总结。
对于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的领袖有着两种不同的结论:
毛腊肉归因于:
“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参战。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
而常凯申则归因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我们中国八年来艰辛的抗战,到今天缠算是达到了最后胜利
的目的。”
胡面瘫在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有一个顾全鳖共面子的折中的讲话,他在讲话
中指出:
“中国国民党和鳖共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
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
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丶忻口丶徐州丶武汉等战役,给日军沉重打击。鳖共
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丶新四军丶华南游击队丶东北
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然而,胡面瘫的讲话,仍然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一张嘴,一句话,不费吹灰之力占有
了抗战胜利的一半功勋。
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记载,国民党常凯申... 阅读全帖 |
|
l******r 发帖数: 18699 | 14 是后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 观看人数:5777 次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
,进一步巩固了西汉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
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
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
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
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
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
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南)七天七夜,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
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此后,刘邦为
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
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
的袭扰。在... 阅读全帖 |
|
o******e 发帖数: 1761 | 15 23。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古人说,魏蜀吴三国争霸,为的是继承汉朝的统治权。这段时期叫做三国,之后接下来
是西晋和东晋的两晋时期。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铛铛铛铛……借用一下KOEI三国志的开场音
乐)东汉末年,黄巾作乱,汉朝中央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击溃,却形成了流寇四起
的局面。当时的皇帝汉灵帝没办法,只好把各地刺史升级为地方军区参谋长,允许地方
军区脱离中央军委自由行动。这虽然解决了黄巾之乱,却造成了更严重的群雄割据局面
。(……此处略去三国演义开头几章七万八千六百字)
公元189年,董卓杀掉了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刘协。这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在当时
被当做宝贝一样抢来抢去,因为谁拥有他,谁就有发兵的“大义”。抢啊抢啊,打啊打
啊,(……此处略去三国演义中间精彩章节几十万字),一直到公元220年的那个秋天
,实在大家都厌烦了打个仗之前都要念一通“汉献帝说,我们是正义的”这种废话,曹
操的儿子曹丕就跟献帝说“你效法古代圣人,传位给我吧,不要让我手下的兄弟们难做
”,然后东汉就灭亡了。曹丕追封曹操为武皇帝,自己为文皇帝,类似于周文王周武王
换了个顺序。
然后... 阅读全帖 |
|
R******k 发帖数: 4756 | 16 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臣禄东赞来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
民。迎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原系外戚,本是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
,为下嫁松赞干布被唐太宗册封为文成公主)当时的阎立本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他把这一历史事实定格成《步辇图》,这幅画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类同于现在的
新闻照片,属于纪实性历史画,史称“历史纪实画”。
画中端坐辇上者为一身帝威的唐太宗,唐太宗目光炯炯而不失诚善。抬辇、持扇、
打伞者为宫女,宫女面形微圆偏润,体态瘦削细弱,标志着六朝仕女的秀骨清像已经开
始转向唐朝的丰腴肥硕。唐太宗正前方着红衣者是内廷译官,他手持笏板,引见身后的
禄东赞入朝。禄东赞身着吐蕃朝服正向唐太宗行礼。末尾穿白衫的是内侍太监,由此表
明这件事发生在后宫。全卷人物的精神气质刻画的十分得体,从禄东赞那饱经风霜的瘦
脸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迫切的愿望和干练的办事能力。由卷后章伯益题跋:“...旨诏以
琅邪长公主外孙女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少小夫妻,虽至尊殊恩,奴不愿弃
旧妇,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取。太宗嘉之,欲... 阅读全帖 |
|
|
|
x*****u 发帖数: 3419 | 19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沈渭滨
----
注:黻 fú 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
---
现在的青年人,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
,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学界,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
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在政界,
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先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
代表,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
交"闻名于世。
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在国
共两党斗争中,尽管站在国民党政府立场,并在联合国中阻挠和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合法席位,但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经常批评当局的政略失当和政治腐败;作
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从治外交史
扩及中国近代史,写出了若干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