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修禅定第一步是要修止。止是什么意思呢?止就是让你的心念
停下来。最传统的做法是选取一个目标,比如心中的一朵莲花。选取之后呢,你坐下来
平心静气的,让你的所有注意力都注意到这样一件事上。
===============
这个“心念停下来”是极其严重的错误,心念不可能停下来,除非灭尽定,除非涅槃,
禅定并不是心念停下来。禅定是心念的高度纯一,是心的安稳不摇动。
后面的选取一个目标,也有问题,他说心中的一朵莲花,这是密宗里面的观想,不是纯
正的止禅方法。
>第二类定心不是昏沉,但是它也可以不离开昏沉。也就是说,在昏沉中它也可以存在
===============
这个说法有问题,定,一定是要舍离五盖的,他这里所说的定心,实际只是觉知的正念
而已,正念本身和定是两回事,正念会导致定,但不是正念等同于定。
>止是让自己的心攀在一个目标上不要动,那是不是别的什么其他心念都不要动呢?不
是的。真正的定心可以允许某些心念起作用
==================
这个更是严重错误了,也更说明作者显然不懂止禅四禅八定是什么。这里的目标,是单
一的所缘,而且这个所缘,必须得是禅相才行 |
|
x******i 发帖数: 14369 | 2 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是因为感受到自身的痛苦继而投靠佛门,希望自己能灭苦,得快乐。
极少有人发心是为别人的解脱而修习佛法的。发心分善与恶与无记三种,其中善的发心
又分下等,中等与上等。
下等的发心为求人天福报,或许真的能得点人天福报,可是等福报享尽后必入三恶趣。
中等的发心是想自己获阿罗汉果位,灭无明,得解脱。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别人
修得好不好,解脱不解脱,关我什么事,我能力有限呀。”所谓:自利利他,只有自己
修成后才有本事帮助别人。可是等你修到什么时候才算修成呀。来不及了,这一生那么
短暂,等你修完四禅八定才想起要利益众生帮助他人的时候,你未必有时间去这样做。
所以,自打你决定皈依三宝决定修行的那一天起,就要明确我是为什么而修行的。这也
就是最上等的发心,是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这个听上去像一句空话,说起来也很容易,
可是真正做到很不简单。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实修菩提心,而不是光说不练,空空一个愿
望。单有智慧没有慈悲,只是打坐没有发心,再怎么禅修都是无用的。
~~~~~~~~~~~~~~~~~~~~~~~~~~~~~~~~~~~~~
摘录堪布开示中的一段: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什么是四无量心呢?
也就是修习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与舍无量。简单的说,慈无量是缘于无量无边
的众生,
由自己的至亲诸友开始,渐次地延伸出去,思惟令他们都能得到快乐,而入慈等至之心,
称为慈无量;悲无量则是缘于无量众生,思惟令他们都能离苦,而入此悲等至之心,称
为悲
无量;喜无量则是思惟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因此于他们的内心深感喜悦,而入此喜
等至之心,称为喜无量;舍无量是思惟无量众生,得乐离苦而住于喜中,故一切平等平
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此舍等至之心。
菩萨正修习四无量心,应依照修行次第,不应盲修瞎练。四无量心的修行,二乘人
宜于
过四禅后,菩萨乃是在三地之时,如此事半功倍最是恰当;否则易事倍功半且有干扰。
“菩萨修学佛道,不应如诸名师之颠倒次第、一知半解而修。
成佛之道有其进阶次第,佛说菩萨于三贤位之第六住修四加行及学般若,证悟藏识,生
般若慧,渐渐通达而入初地,修学百法明门满足而入二地;二地持戒清净及修学千法明
门而入三地,三地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及四无量心,将至满心位方修五神通。此是
真正成佛之道.
首要乃在明自真心——成就中观,而后随入初地无生法忍及二... 阅读全帖 |
|
|
r****n 发帖数: 8253 | 5
这两种,不太一样的,有的人本来就适合修观禅,有的人则本来就适合修止禅。
当然,如果观禅深入,定力深厚,转修止禅确实比较容易。
但是止禅定力深厚,转修观禅,根据我知道的一些状况,有的会出现不适应,定力退失
的状况。
不是。两个严格来说是不同类型的禅修方法,没有直接联系。
如果一个不适合修止禅的人,而修止禅,会成为弯路。
而且修止禅的危险系数比较高,可能会倒退,但是观禅不会。它顶多会停止,但不会倒
退,不会着魔。
但是有人非常贪止禅的乐,或者神通啊。
修观禅也同样可以破除烦恼啊,而且更直接一些。
当然禅定力越深越比较好,止禅的禅定力还是很深的。
这个肯定是错误的,因为须深经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而且不需要初禅就可以慧解脱,
这在上座部属于比较公认的。 |
|
h***s 发帖数: 1716 | 6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
|
h***s 发帖数: 1716 | 7 我理解他说的念力应该是泛指的"止禅"的能力(专注的定力), 慧力是"观禅"的能力(内
观“真实法”的能力).
关于概念法(concept)与真实法(reality), 其实和我们直觉的理解很接近的.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 by Ven. Sayadaw Sujiva, 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II里有
很清楚易懂的解释. 下面是这本书的下载连结:
http://mahasi.5d6d.com/viewthread.php?tid=37
其他的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 我也还不知道. 不过现在知道的理论好象够我用了..
. 哈! |
|
r****n 发帖数: 8253 | 8
不多,根本业处是头部转动,类似马哈西禅法的腹部起伏。
所缘的变化,比较多,但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观禅,刚开始所缘就一定需要
密集变化,绝不能静止,否则会容易进入止禅的四禅八定,而不是观禅了。也不容易观
查无常的特性。
刚开始只需要观照头部移动(身念处)就好。后面逐渐增加所缘的类型变化。从紧密观
照头部的移动,到颈部的触受,再到其他明显的身心现象
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有机会发现头部移动和支配头部移动的念头的各自明显变化,有助
于证得名色分辨智,名色分辨智是十六观智的第一个,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
|
r******2 发帖数: 1021 | 9 ☆─────────────────────────────────────☆
runsun (runsun) 于 (Mon Mar 9 14:18:37 2009) 提到:
~~~~~~~~~~~~~~~~~~~~~~~~~~~~~~~~~~~~~~~~
嗯,看来waichi佛学大辞典又要填新词了,最近waichi佛学大辞典的新词新增了不少啊?
一看穿帮了,立刻进行创新词发明,反正没人懂自己的创新词,也没人能找到经典证据,
只要说得玄,弄得似是而非,蒙几个无脑粉丝,还是小菜的
现在,也只能蒙住自己的粉丝了,呵呵。
对了,老兄回答我问题了吗?忘了这茬了?
请问老兄是根据什么把色界的初禅和无色界的空无边初定对应上呢?
请问老兄根据什么说初禅最高证空无边处定呢?
你waichi发明的空无边处定,俺确实懂不了。 |
|
|
r******4 发帖数: 178 | 11 >不過,修四界是不能夠證得禪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取的是究竟法,所緣很快地
>變化,所以我們的定力無法達到禪那。
说得非常对,因为这种修法所缘快速变化,只要所缘快速变化就无法进入任何色界和无
色界禅定,不进入四禅八定,也无法在四禅八定当中修习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dipama是在修了纯观禅,证阿罗汉后再转修止禅的。因而证出了五神通。
泰国的森林禅修派则刚开始就以止禅为主。少数比如阿姜念,隆波田是纯观禅。 |
|
r*******c 发帖数: 1060 | 13 做个记号,(暂时)不懂这一段。比如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念力和慧力只能通过
现观“真实法”而获得。
”而获得。 |
|
r*******c 发帖数: 1060 | 14 做个记号,(暂时)不懂这一段。比如四禅八定,近行定,初禅,念力和慧力只能通过
现观“真实法”而获得。
”而获得。 |
|
S***n 发帖数: 1281 | 15 说得太简单了。。可以引经论典嘛。。
而且,说证初果不落三恶道,拿下轮轮回说事,谁弄得清楚。。指标最好明确一点的,
现实一点的,就象我说能量那般。。
指标,不需要是属本质的。。就好比四禅八定真要对应了八个能级,依然心态的定是本
质,能级只是indicator,指标。。 |
|
f*******8 发帖数: 3612 | 16
法简介
Goldstein
这一点我看很重要,如果能做到,应该说是破了想蕴,
超越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identify with the thoughts, 有些人称之为“投入”思维。
实际上就是执认思想为我。
这是一个平台,确实做到的话,应该说是上了一个台阶。
也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The power of now》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个在讲的,
我觉得西方的禅修传统里,这一部分讲的很细,比如《The power of now》
(因为是从Truestory那里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所谓我对她一直心存好感)
再有就是<
标志性的consciousness level.
其实中国的禅修里也提到这个,不过都是一带而过,估计古代的禅师
轻易就度过了这个台阶。然后直破五蕴了,所以重点都放在此后的事情了。
我理解的次第是,identify with the thoughts 破了以后,
awareness的水平就提高了。
才有能力进一步破 identify with the body.这要有一定的方...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17 ☆─────────────────────────────────────☆
runsun (runsun) 于 (Wed Aug 12 19:55:10 2009, 美东) 提到:
佛陀已经到达善妙之处、没有烦恼之处、寂静之处。
要成为一位全自觉的素质是非常难得稀有的。莫说要成佛,连欲成为被授记成佛的菩萨
也是相当艰难的,因为一个善士要成为被授记的菩萨也必须具备以下八项条件:
一、是人。
二、是男人。
三、声闻巴拉密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的当时或刚听完
时即证得阿拉汉果(发愿要成佛的人肯定必须先圆满成就阿拉汉的智慧才能够引导声闻
弟子到达彼岸)。
四、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
五、必须出家,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外道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比库。
六、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有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累积巴拉密的非凡精进力。
八、善欲足够强大至他发愿成佛。
关于第八项条件,有譬喻形容了要成佛之欲必须强到什么程度:
如果他听人说:
「只有单凭双臂之力游过整个充满水的宇宙而到达彼岸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或者
如果他听人说:
「只有能够单凭双臂之力,在一整个长 |
|
r****n 发帖数: 8253 | 18 这个主题我都忘了,呵呵。
里面waichi的低级错误一大堆
明天要去禅修了,等回来之后再说吧
这个是什么原理? 八识里面的只有一识能见命根?why? |
|
s*********2 发帖数: 357 | 19 根据佛经,没有初禅基本不可能证果。
俺看班上可以先组织一下大家都证个初禅先。 |
|
b**d 发帖数: 7644 | 20 阿姜布拉姆的禅悦书里写的,初禅没有呼吸,看样子是他搞错了。 |
|
s*********2 发帖数: 357 | 21 你再读读dipa ma还有其他几位泰国阿姜的故事。 都是止禅的高手吗。 |
|
|
r******a 发帖数: 207 | 23 不是一个系统的,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密宗修生起圆满次第,靠的就是风入中脉,升
起拙火,打开脉轮,再反观开悟。生起圆满据说可以达到稳定的二禅境界,但修过的才
知道...
达爱•阿难塔就是Adi Da吧,上世纪著名的灵性导师啊,所谓avatar之一,Ken
Wilber就跟他学了不少啊 |
|
|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先备份一下,我会专门指出其中各处重大漏洞
这个是什么原理? 八识里面的只有一识能见命根?why? |
|
J******s 发帖数: 7538 | 28 境界可以理解为四禅八定,或者十六观智的任何阶段,可以参考瑜伽师地论。
不是幻想,是一种真实的修行meditation的体验。
你也可以说是度河之船,修行的最终目的确实是解脱,涅磐。但是能今生证阿罗汉其实
很难的。就是说你基本得到涅磐的可能很小。
人生确实就是修行,每件事都是。但是生活里的修行和佛说的那个修行差距很大很大。
如果学佛,必须实修的,就是meditation修止观。
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也可以在学佛上长进的,但是最终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修观,否则
绝对不可能证果的。
实修的成果可以直接影响你生活里的一言一行,甚至你的很多情绪反应,和做事情习惯
的。而且其作用非常之巨大。
所以一定要实修才叫学佛。 |
|
b*****l 发帖数: 3821 | 29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学佛人立誓修学佛菩提道,就要行菩萨道;而行菩萨道所应当修学的内容是什么?
譬如说在《解深密经》当中,观自在菩萨向 佛请问:【“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
所应学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解深密经》卷4)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静虑以及智慧六种菩萨所应学事,是菩萨六度,或者称为六波罗蜜或六波罗蜜多。波罗
是彼岸,蜜或蜜多就是到,合起来波罗蜜或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而度,则是解
脱系缚的意思。因为菩萨就是要借著这六种修学,而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系缚度到
彼岸,所以称为六度—六波罗蜜。或许您已经注意到,一般我们讲六度波罗蜜,不是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般若吗?般若就是实相智慧,简称为智慧,这可以理
解;可是《解深密经》中为什么要把“禅定”改为“静虑”呢?其实如果去阅读 玄奘
菩萨翻译的经论,除了《解深密经》之外,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以及一百卷的《瑜
伽师地论》,也都是以静虑来称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度,就是一般所称的禅定波罗
蜜。那么“静虑”和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究竟是同还是异呢?...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1 1.十善业道:生天的福德(条件)
持五戒未来世可以继续生而为人,若加修十善就可以往生欲界天 。如《佛为首迦
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修习何业得生欲天?修十善业得生彼天。”
因此,受持五戒与力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十恶业道就是身、口、意的十种恶业。也就
是身恶业有三:杀、盗、淫;口恶业有四: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绮语);意恶
业有三:贪欲、瞋恚、愚痴(恶见、邪见)。
如《优婆塞戒经》卷6〈业品 第24 之1〉中云: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
、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
所以,十善业就是指不造这十恶业,因为这十恶是一切众罪的根本。经中接著说: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
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
作?
也就是说这十个业与道中,心的三业是我们的意识和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
为造作出来,只...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2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有人经常会提议说,在阿含里面从头到尾就是没有看到如来藏这三个字啊!这样的
质疑其实是非常的荒谬而且是幼稚的。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它并不以如来藏这
三个字来作为第八识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可以称为本际、也可以称为
是入胎识,祂可以有种种的名。那我们看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也可以来说明,其实
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把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
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
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
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
样的研究。
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
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
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
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
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有... 阅读全帖 |
|
s******l 发帖数: 6898 |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6 密宗之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中之地位极为重要;其所以重要之故,乃因其与密宗
之禅定、临终迁识、双身修法之成佛修行法道、证得果位……等,皆息息相关;下自凡
夫地,上至“佛果”之修证,悉以明点及脉气而贯串之,是故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之修行
法门中,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
明点、脉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此三者乃是后期密宗修行法门之根本,密宗说之
为“佛教禅定”,三者之关系极为紧密。一般而言,密宗行者必须修成明点与脉气之后
,方有资格接受乐空双运(男女双身修法)之秘密灌顶,以及其后之真修双身法;是故明
点与脉气,是密宗行者入门修学“即身成佛”法门之必修课程。有师云:
“吾人之命在中脉之内,此脉处脊骨之中,外白内红;脉上有疙疸(有时称为“和
和”),其状如蛇吞蛋后所有之现象,蛇身宛比中脉,蛋喻疙疸。此种疙疸有三,以丹
田火焚之:犹如夫妇媾合、一切脉中之气聚于密处、将出精时之甚乐样子;当精将出未
出之际,急念拨雌,将精关闭住,其精不出身体,日强而又极乐。能如此做者方可修,
若不能将精关闭住,万不可修。因精一泄,则悉地全去,前功囊弃,故只有聪明之人可
修。”
密宗中人大多主张须有脉气与明点之功夫圆满...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7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8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契理契机。
(仅供参考)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选自《心声录》: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1)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2011-08-22 21:01:21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203
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
,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一)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
(二)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三)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勤
(四) 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五) 真觉路会归净土
(六) 觉路进程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
;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
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
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9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0 众生本来就颠倒,喜欢有境界的神通法门,不喜欢本来就没有境界的智慧法门;
因此当然要将神通加以详细说明。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
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
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
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
;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
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
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既然意识是生灭法,依附意识而有的神通当然更是虚妄法。为什么意识是被生的法,
是生灭法,当然要加以探讨,以免被恶知识误导而多走了冤枉路。
佛在《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开示如下:“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
、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经文里说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出生了
眼识,眼识能够分别色尘之青黄赤白之显色;耳根与声尘相接触后出生了耳识,耳识能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什么叫作涅槃?所谓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说,祂从本
以来没有出生过,未来也不会消灭,这样的涅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法。涅 槃表示从
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故名“不生”;既然是不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灭”,故名
“不灭”;合此不生与不灭的体性,所以涅槃亦名为不生不灭。
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
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
成就佛道。
1.二乘所证两种涅槃
什么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就是成就阿罗汉的法,
缘觉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为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涅槃 的
道路,或是觉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二乘所觉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不一样
的;二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乘所觉悟的涅槃是有余 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什么是二乘的圣人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还有辟支佛,这些就是二乘圣人。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禅宗是中国佛教极为特殊的一个宗派,是由达摩祖师自古印度东来中土所传,内
涵就是参禅,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宗以“禅”为名,于是就有不少人误以为禅宗就是修
四禅八定,错把禅定定境—离念灵知—的证得,说为明心见性。然而在 〈禅定与静虑
之异同〉一集节目中,我们说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
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实相?也就是去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而
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及智慧,
是经教中 佛陀开示菩萨们,应修习的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多。而这六度本来就有著先
后的次第关系存在。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践行内财、外财等种种布施,对于自己的色身及财物,就能无所
眷顾、无所吝惜,然后就能受持清净禁戒。受戒之后许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
应调整改善,那就必须修忍辱行,来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恚、憍慢等烦恼性障。能修忍
辱行以后,就能发起勇猛精进的道心。有了精进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缘外境,成办在静
心境界中,专精思虑的静虑功夫。具备了一切时、一切处寂静思虑的功夫以后,待因缘
成熟便能一念...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如果是求生极乐世界,那也很好;但是去极乐世界以前,千万得要在这里先破参
;破参了以后去,可以上品上生,生西后立刻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最少是初地,那
是多快的事!如果这边明心了再去那边,成为初地、二地、三地──最好是三地满心了
才回来──因为三地没有满心以前,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大多会瞧不起你,像我今天不
被诸方大师所认同支持,反而常遭消极和积极的抵制与诽谤;所以未到三地满心就回来
时,在这里成不了大作用!我这是说老实话。三地满心以后回来,有了意生身;众生─
─特别是四大山头的大法师们──要是不信你所说的妙法,你就每天晚上去跟他托梦,
托上一个月,他也就会信了!就不会再造作谤法及谤贤圣的大恶业了,就可以救护他们
了。因此,千万明心了再去极乐世界,否则,在短时间里一定证不到初地的证量,更不
要说三地。明心了以后去,求弥陀世尊加持,千万三地满心以后再回来住持正法, 释
迦世尊的正法就不会像今天正觉同修会有内忧外患的问题。”
整个佛菩提道之正修行,是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首,然后依所证如来藏而亲自
现前领受如来藏之体性,因而发起般若慧之根本智与后得智。行者由于亲证...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44 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
应为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
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机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一
些成绩。若修习不当,禅定也可能发生有害于身心的效应。
一、禅定的生理效应
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优化、变革
生理,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早就宣扬的,《白骡奥义书》即以‘身轻得康健’为修习瑜伽
的初步效益。道教尤以行气、守一等为祛疾健身、延命长生的要道。佛教显教重在破除
世人对肉体的普遍执着贪爱,不大讲禅定的生理效应,但说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
会相应地发生身轻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祛
疾健身,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摩诃止观》卷八云:
若善修四三昧,调和得所,以道力故,必无众病。设小违返,冥力护持,自当销愈
。……但一心修三昧,众病消矣【《大正藏》卷四六,110a。】。
说如果善于如法修习天台宗提倡的四种大乘禅定——常行(般舟)三昧、常坐(一行)
三昧、半行半坐(方等、法华)...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5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1:57:46 2010, 美东) 提到:
请教各位大虾,想为老人祈寿祈福,应该诵哪部经,或者那部书可以为老人增寿免病日
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办,恳请有道之人指点,谢谢。
☆─────────────────────────────────────☆
bigfool (fool) 于 (Wed May 19 13:14:53 2010, 美东) 提到:
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心经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
fishrice (fish.rice) 于 (Wed May 19 13:18:28 2010, 美东) 提到:
哪位高人能讲讲念经发生作用的机理么?
☆─────────────────────────────────────☆
racolf (浣豺) 于 (Wed May 19 14:02:14 2010, 美东) 提到:
谢谢
☆──...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6 二乘道次第
我打算把这个次第分为三乘道来讲,首先是二乘道。汉传佛教把声闻与缘觉合起来称为
小乘。汉传佛教认为当代的南传佛教是小乘,说他是小乘,他们一般不大高兴,叫二乘
比较好,这个他们是接受的。但从汉传佛教的判教来讲,与大乘相比,它也的确是小乘
。小乘的部派原来有二十多个,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流传到现在的有两个,一个就是
北传的“说一切有部”,一个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的修学次第是依据《中阿含经》。《中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七车经》,用
七个车子来比喻乘着什么样的车子,一步步达到解脱的七个过程。它分为七种清净。比
如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以及其他的经典,都是按照七个清净的次第来论述修学道
的内容的。
七清净,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持四种清净的戒,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第二个是“
心清净”,“心清净”的意思是修禅定,三学里面的增上心学,通过修行禅定达到近行
定与安止定。近行定就是我们汉传佛教所说的未到地定,安止定就是四禅八定。第三步
是“见清净”,第四步“度疑清净”,第五步“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步“行道智见
清净”,第七步“智见清净”。后五步的内容都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我们所说的《广论》乃是完整的《广论》,而不是局部、半边的《广论》。其实真
正了解的人就知道:宗喀巴所说的完整性《广论》是有两个部分,如果要讨论《广论》
的内容,那就得要函盖这两个部分,才是可以看到完整性《广论》所说的核心法义内容
,不然就会不了解宗喀巴真正的意思而误用。
至于完整的《广论》是哪两个部分呢?也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密宗道次
第广论》这两个部分,如果深入《广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的关联性去了解的话,那就
可以看得很清楚完整的《广论》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因此在我们这一系列的课程当中,
每一位主讲老师都是针对这个完整性的《广论》来说明,而不是用半边、半部、局部的
《广论》内涵来说明。也就是说,是以整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加上《密宗道次第广论
》这两部分完整的《广论》,来说明密宗喇嘛教宗喀巴的真正的完整主张。
所以透过我们这样子举证说明以后,大家其实就可以知道《密宗道次第广论》和《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不可分的;我们也可以知道密宗喇嘛教以及《广论》所说的内容,
其实并不是佛法,只是很标准的外道法,透过佛法的包装而已。这样就可以让社会上广
大良善的佛教修行人,他们不会冤枉的而... 阅读全帖 |
|
r*****g 发帖数: 478 | 48 [上一篇] [本讨论区] [回信到本版] [修改] [删除] [回信给作者] [下一篇] [同作者阅读] [同主题阅读]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发信人: corpus (corpora),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r 8 08:25:30 1999)
黄念祖老居士著《心声录》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
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
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
,先有正见,才有正修
。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
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
只是因为大悲心...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9 四禅八定並非涅槃解脱 :
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
解脱道修证者如果確實斷了「我見」,可以藉此修断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无余涅槃
;佛菩提的修证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内容,协助成就无生法忍的现观,所以大
乘菩提的修证者也必须修学。
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
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
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
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
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 宗般若禅的修证,不知
在佛法中修证禅定的真正意义与作用,误以为打坐就是在修证佛法;当有学佛人被问到
:「有在学佛法吗?」「有!我在打坐。」也常听人 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打坐
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编註: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连
初禅都不能证得,往往所说的入定,最多不过 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不能说是四禅八定
的实证,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乃至实证初禅以上...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菩萨的究竟地,也就是十地满心的菩萨,在他即将要进入到等觉位的时候,也就
是菩萨即将要成为等觉菩萨了,那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菩萨的究竟地呢?因为这个究
竟地的菩萨,他的两种庄严即将要圆满了,因此菩萨的究竟地,就是要具足福德以及智
慧这两个庄严,这样才能够成就究竟佛。
我们回来谈究竟地的菩萨。他是福德与智慧两种庄严都具足了,因此可以在色究竟
天获得了一切世间最尊胜身,这里所说的色究竟,是在讲四禅天以上的五不还 天,里
面的第五天,也就是色界的第十八天,叫作色究竟天。色究竟天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
为那里是色界之顶,也是一切有色境界之顶,再过去就是无色界的境界 了,所以称之
为色究竟天,而这个究竟地的菩萨,于色究竟天是获得一切世间最尊贵、最殊胜的色身
以后而成佛的,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随著他就在色究竟天那边 成佛,而是说他能够
住在色究竟天的境界当中成佛。所以 佛陀在经典里面曾经提到人间有佛出世,天界不
会有佛出世;又有的经典说,一切诸佛都在人间成佛的。可是诸佛在人间成佛的时候,
却又说第四禅是诸佛的根本禅 定,为什么会这样的开示呢?因为如果一个菩萨,他没
有证得第四禅的境界,那就算他...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