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圣果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a**u
发帖数: 8107
1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r 11 13:02:30 2010, 北京) 提到:
真正的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完全彻底的否定,因为彻底否定带来彻底的放下,才有彻
底的解脱。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
人和世界就是五蕴,就是世间,就是苦,就是轮回。
大部分人修行,是希望停止世间的苦,但是要享受世间的乐。更好的享受。
人们幻想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幻想解脱后可以天上天下来去自由,可以不受因果控制
甚至随意操控因果。追求这些的本质就是渴望更好的享受世间乐。
当他们听到智慧的佛陀说解脱是五蕴寂灭,在世间苦灭的同时,连世间乐也灭了,他们
会害怕,会恐惧,会难以接受。正如佛陀所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这种心理,是大乘伪佛法产生以及很多人信大乘伪佛法的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彻底的对世界,对人,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就没有正见的生起。就不可能导向于五
蕴寂灭的涅槃。
涅槃,将使得一个“人”失去世间的一切。记忆,经验,感情,...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
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
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
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
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
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
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
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十天[转载]
第十天开示
修行方法回顾
十天过去了,让我们复习一下你们这十天所学的东西。
你们一开始的功课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这样做,并不是
从一个宗派转变到另一个宗派。在内观中的转变只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
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
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
,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
,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
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
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
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
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
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
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有修行?
简直不感相信.你没搞错吧?
另外,他现在说他自己证没证圣果?
d**********l
发帖数: 647
5
1 问曰: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二处校量有何优劣?
释曰:此处之优劣,其事显然,有识咸知,讵劳更问?然前德已有净土之论,具言优劣
,无劳此释。然前德所制犹有未喻,今更略辨显其优劣。以十二义彰其优劣:
一主,二处,三眷属,四寿命,五内外,六身色,七相好,八五通,九不善,十灭罪,
十一受乐,十二受生。
言主者,兜率天主迹现凡夫,虽名补处,未成妙觉,纵当成道只现化身;阿弥陀佛已成
正觉,居处净土,多现受用身。据实而论,故无优劣。降迹化物,师弟道殊,当成现成
。化佛报佛,觉满未满,现粗现妙,优劣不同,其义一也。
言处者,兜率是娑婆秽土,欲界劣天;极乐是净土胜方,超众妙刹。论其胜劣,无可比
方,美丑显然,其义二也。
言眷属者,兜率天宫多间男女;极乐净刹少说女人。以此相形, 自分好恶,胜负悬隔
,其义三也。
言寿命者,兜率天寿用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之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
月为一年,寿命四千岁。然有中天,不尽天寿;讵比西方寿命无量阿僧祗劫?以斯相并
,无以相俦,长短不同,其义四也。
言内外者,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即亲近补处,永无退转,外即耽兹五欲,不免轮回
。觉师子道亚世亲,犹生外院。婆...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马哈西系统纯观行者的定
大智度论说,无定的乾慧虽有智慧,不能得道,在道智阶段得禅定水,才能证果。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五
十地者,乾慧地等。乾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盘故,勤
精进,持戒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
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地。于菩萨则初发
心乃至未得顺忍。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著诸法
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于菩萨
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
r*******c
发帖数: 1060
8
有人看过这篇文章么: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家人及身边
的人都没有在修行,我没有可学习的对象,也不知道何处可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缺乏老
师及经书的引导下,我也只能独自摸索。
一...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超级牛的人:无名氏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0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
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
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
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
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
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
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
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四章 性行与业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3:34  点击:186
第四章性行与业处
性行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瞋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
《清净道论.第三章.第74段》依据《清净道论》的定义,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
义,皆指人的个性倾向。精确地说,这里所指的性行是一个人在禅修上所显的性行。有
些人天生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但他在禅修上却很可能有着过人的潜能或造诣。将人
分为六种性行,是种相当简约的方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具备贪、瞋、痴、信
、觉、寻六种性行当中的某几种性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
,俗语说得好:「一种米养百种人」,世上实有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人,怎么说只有六
种性行呢?虽说人可以五花八门,但也不离这六大种,所以简略地说有六种性行。很多
修行人在修行时都忘了关注自己所属性行。一人的良药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比如说
,现代健康学大多建议我们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对某些体质偏寒,特别是胃虚的人可
不要盲从。同样的,诸如:「完全放松」、「不需决意」等禅修口诀并不适合痴行修...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五章 修行的障碍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2:18  点击:148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
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
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
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
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
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
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
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http://hi.baidu.com/youlinshan/blog/item/ecf2864632b3d51d6b63e5
愿将此文献给在我心灵深处留下错误知见的印光、宣化、广钦、虚云、净空等「菩萨教」中诸位大德。
数万千百年来的人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亲眼看到自己身边人们的出生、衰老、得病、和死亡,但是绝大多数人只限于暂时的沉思一会儿,因为受制于自己的知识
、智慧、毅力与能力等诸多元素的束缚,很快又重新投入世间的生活和娱乐中。如同今天的人们沉醉于流行歌曲、麻将、扑克、舞蹈等之中一样,只是身心在这种专注操作地
过程中,让自己暂时忘记了面对的严酷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对真实的,必将到来的老、病、死的恐惧、慌张和无奈!
永远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去思索生存的意义和去尝试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解脱道路。这些人,哪怕是终生无法完成自己的解脱目标和理想,仅仅是从其
勇敢地去思索,而不是回避、转移、随波逐流和得过且过的起点看,他们已经是人类社会中伟大的探索者。
我对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诚实勇气...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14章 近代传承
第14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
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
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中国近代禅门高僧。他宗说兼通,台贤并弘,精研
《楞严》,禅净双修,归宿“三求”,爱国爱教,弘法度生,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卓越
贡献。
圆瑛,俗姓吴,法名宏悟,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
阙氏。因祷于观音菩萨有感,于清光绪四年(1878)生。幼失怙时,由叔父诗瑛扶
养,五房一嗣,备受慈爱。年稍长,感身世孤零,人生如幻,欲出家,叔父不许。18
93年投考本县秀才,次年中取,名列前茅。1895年秋(十九岁)大病一场,病愈
投福州鼓山涌泉寺,礼莆田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剃度出家。次年,到涌泉寺依妙莲和
尚受具足戒,后到大雪峰崇圣寺谒达本禅师,充当钣头菜头,茹苦含辛,清修梵行。
二十一岁,圆瑛回到常州天宁寺,依治开老和尚参究禅宗心法,四年中获益良多,
继往宁波天童... 阅读全帖
i***r
发帖数: 29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五、呵责是爱护
大迦叶尊者修行严谨,对己对人都严格要求。他若是看到僧侣有不如法的言行,通
常会向佛陀举罪。但他对当事人少有呵斥,甚至对自己屡屡兴谤、中伤的偷罗难陀比丘
尼,最多也只是说“恶女,我不责汝,我责阿难”。[84]而唯独对阿难,动辄声色俱厉
地呵责,甚至毫不留情。虽然如此,我们从经律的记载中,却能看出大迦叶并不是与阿
难过不去,故意找茬,其实每一次都有因有缘,有错才呵责。
如大迦叶目睹阿难与目揵连两人的弟子“共诤多闻”、以分胜负后,便向佛陀揭
举,由于阿难在一旁护短,大迦叶当着佛陀面呵斥他:“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
事”。[85]佛陀在世时,阿难同众多比丘在摩竭提“人间游行”时,他所带的六十名年
少弟子,竟然都要舍戒还俗。大迦叶知道了,就呵责他“年少不知足”,[86]而此时的
阿难已过中年,头上都出现白发了。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同样的事又发生了。阿难带着
一群年少比丘“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时,有三十个弟子舍戒还俗。这一次大迦竟呵责阿
难是“童子”,“不知筹量”。[87]又在结集三藏时,大迦叶因为阿难尚在学地,毫不
留情地将他赶出去,甚至骂他“疥瘙野干”,如经:
有比丘言:“诸长...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19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宣化上人讲解<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
摘要:◎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
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
◎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
一个“经”字,这是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
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是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
。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
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
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
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
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的利他
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以释尊时代的佛法为本,在以原始佛教为小乘的一般人,也许\会觉得离奇的。然佛法的究竟理想是解脱,而解脱心与利他的心行,是并不相碍的。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能充分表达佛的本怀,但决不能说只论解脱,而没有慈悲利他的。举例说∶佛的在家弟子须达多,好善乐施,被称为给孤独长者。梨师达多弟兄,也是这样。摩诃男为了保全同族,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几位都是证圣果的,能说修解脱道的没有道德意识吗?佛世的出家比丘,身无长物,当然不可能作物质的布施,然如富楼那的甘冒生命的危险,去教化麤犷的边民,能说没有忘我为人的悲心吗?比丘们为心解脱而精进修行,但每日去乞食,随缘说法。为什么要说法?经中曾不止一次的说到。如释尊某次去乞食,那位耕田婆罗门,讥嫌释尊不种田(近于中国理学先生的观点,出家人是不劳而食)。释尊对他说∶我也种田,为说以种田为譬喻的佛法。耕田婆罗门听了,大为感动,要供养丰盛的饮食,释尊不接受,因为为人说法,是出于对人的关怀,希望别人能向善、向上、向解脱,而不是自己要得到什么(物质的利益)。解脱的心行,决不
是没有慈悲心行的。释尊灭后,佛教在发展中,有的被称为小乘,虽是大乘行者故意的贬抑,有...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始佛教的利他
你算个什么? 别人已证, 你认为不是佛教圣果. 别人需要你的承认吗?
老鼠攀到称尾,自称三百斤.
E*********g
发帖数: 185
30
(三次证悟的境界: 法界圆觉,法性空慧以及法相唯识。据说太虚法师这一世的转世
证量更高)
太虚法师
“。。。。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
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
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
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
。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
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
。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
从头依次的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
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
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
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 因果可转变
哦,原来只要成圣果了(没有贪嗔痴), 过去的受害者就白受害了。
原来修行确实像learnedyxlst说的那样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是实用的事而已。
G**W
发帖数: 1865
32
亦如《成唯识论》註释云:【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
开演。(《大正藏》31卷)】
《成唯识论》圣 玄奘菩萨解释说:【恐怕那些外道、凡夫、愚人,对于这个阿陀那识
不能真的理解,而生起虚妄的分别,就把阿陀那识执著为众生我──执著为能见闻觉知
的世间我──或者执著为外道所误会了的第六识神我──将会因此而诽谤说:「 佛在
阿含期与方广期所说的法不相同」,因为这样谤佛谤法的缘故,将会堕落种种恶趣之中
,枉受多劫之恶报;或者将会使未证得阿陀那识的愚人产生误解,以为阿陀那识就是意
识与意根,以为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因此转而不能信受阿含所说「破斥众生我」的「
无我见」,就会因为听到阿陀那识而产生误会的缘故,又回归到「众生我」上面来,不
能安住于阿含及大乘所说的「无我见」中,也将不能取证二乘圣果,就会障碍他们出生
圣道;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们的释迦世尊,不为这些外道、凡夫、愚人,开演阿陀那
识的极妙正理。】
===
亦如真谛三藏所造《决定藏论》,开宗明义即说:【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
识普为种本。」云何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盛识普种本,深细流
如溢;不...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358
33
作者 元宁
首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
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佛教徒经常说“道
家是佛教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一
个天大的谬误!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
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 . 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
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
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
,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
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
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5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水王骂出来的一个问题
谢谢。
业可以增广可以异熟,因骂人而后入地狱也不是没有可能。
骂人所做的业,不一定最后感召同类的被骂的果报,果报可以是其他形式,这些经中也
有说。
既然有人被骂,一定是曾经有过所作,有业力感召,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异议。
你所说的“已作不亡”我觉得值得商榷。“已作不亡”的前提是还没有感召果报,所以
可以千百劫而业力不亡。中观部般若灯论释卷中有用“不失法”来形容业力的不亡,说
道 即使见道的话,不失法仍然是不断的,所以获圣果的罗汉也会受不善业报。但,如
果已经感召了果报,这个不失法会不会灭呢?其中有说:
[釋曰。此謂不失法在。如債主有券主。
雖與財而不散失。至於後時子本俱得。業亦如是。
能得後果。業雖已壞由有不失法在。
能令行人得勝果報。亦如債主既得財已。
於負債人前毀其本券。]
不失法如同债主的债券,“債主既得財已”,“於負債人前毀其本券”。

论,
j*******1
发帖数: 182
37
济群法师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
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
将淫戒列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
不可沾染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
流转生死,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
上瑜伽中,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
欲思想严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
的限定?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
有自相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
修行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
,一般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
佛经中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
律在一个... 阅读全帖
b********6
发帖数: 556
38
作者:万行上师
今天再谈一谈附体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被附体的特别多?附体与神通有
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们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被附体的特别多呢?尤其是最近10
年,到处都能听到有附体的人。而且我们周围有附体的人,也大有人在。凡是有附体的
人,都有一个共性,都不是高智商,往往都是自以为是的人。这一类型的人,他的欲望
都非常强烈。也有极少数有附体的人,头脑简单,很善良,文化素质不太高。
在修行的时侯,心态非常重要。大家现在看到的许多有附体的人,可以说他有这
种现在是属于“果”。什么时侯种下的“因”,促使他有了现在这种果呢?有的是在前
世种下的因,有的就在这一世。如果你在因地上修行的时侯,渴望自己有功夫出现,久
而久之,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能够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事物,能够预知,猜测
别人猜测不出来的事情。最初你还以为是自己修炼出来的神通,但是旁观者都知道这个
人的心态和思想,在慢慢的起变化,和他原来比,有许多地方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本
人并没有觉察到。到最后严重的时侯,他会说周围的人都“有问题”。他所讲的,所看
到的,所听到的,都是正确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水王骂出来的一个问题
☆─────────────────────────────────────☆
Hermes99 (Hermes99) 于 (Mon Jul 9 22:32:59 2012, 美东) 提到:
水王一骂,俺想到了一个问题。俺暂时想不出来答案。
如果我心血来潮,到街上随便拉十来个人来骂。
你说说,到底是他们曾经以某种方式欠我的,所以我骂了他们?
还是因为我骂了他们,所以将来以某种方式会欠他们的?
☆─────────────────────────────────────☆
POORMS (佛油子) 于 (Tue Jul 10 00:03:23 2012, 美东) 提到:
为什么你遇到的是这十个人,而不是另外十个人呢?
你骂他们的时候,依有没有烦恼心,而决定是否造恶业。
不论是龙树菩萨还是六祖慧能大师,杀业尽了即使别人用刀砍脖子也是没有丝毫伤害的。
☆─────────────────────────────────────☆
wangyiyang (zw) 于 (Tue Jul 10 00:28:25 2012, 美东) 提到:
低级 思维
。。
☆───...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0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
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
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
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
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
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
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
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
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1
三、「五事异法」的论争
根据阿难系说一切有部的记载,虽然阿难系在
「十事论争」与「七百结集」上,观点与说法大致同
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但在僧团分裂的缘由与时间,
却有着迥然不同于分别说部的见解。优波离系分别说
部认为根本僧团的分裂缘由,是在于佛灭百年的「十
事非律论争」,是由优波离系东方毗舍离僧团擅行
「十事非律」而起,是肇因于「律的纷争」所致。但
根据传承经法的阿难系,则说是佛灭后 116 年的「五
事异法」而起,认为是肇因于「违背经说,诋毁阿罗
汉的证量」所致。
根据北印阿难系世友着《十八部论》的记载,部
派分裂是发生在佛灭后 116 年(271~268 B.C.),当
时 优 波 离 系 毗 舍 离 僧 团 有 名 为 摩 诃 提 婆(巴
Mahādeva,大天),提倡「五事异法」,贬谪声闻圣
者阿罗汉为无知、有漏、不圆满,阿难系僧团起而反
对,造 成 僧 团 的 大 论 争 及 分 裂。见 鸠 摩 罗 什
Kumārajīva 旧 译《十 八 部 论》
22
(公 元 402~410
年):
「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
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有...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42
以下只是我目前的认识,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我见我觉得就是一般人总认为身心现象之中或之外有个什么东西在体验和支配这一切,
而且这个东西被认为还是持续存在的,就像认为现在打字的和刚才在看文章的是同一个
我。然而实际上只有物质精神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自我的感觉只是对迁流不息的物质精
神现象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错觉,并且这感觉本身也只是精神现象而已。眼见只是因为
光线刺激视觉神经细胞,大脑再处理这个刺激产生视觉,并且只有当条件都具备的时候
看的体验才发生,没有个“我”在看,只有体验和造作本身而没有体验者和造作者。
至于你体会到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分离的现象,据我所知应该是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的
表现。我以前应该也有过类似经历,但是当时还没接触到南传的理论,认为这个观察就
是“觉性”的体现……然后我又一直很懒懒得努力没过太久好像就退失了……不过我倒
没有觉得这种感觉不好。按照佛法的观点五蕴根本一点都不值得贪爱,凡夫因为不知三
法印四圣谛有常乐我净的错觉才会觉得五蕴美好,努力观察发现其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进而生厌离彻底舍弃五蕴取证涅槃才是正道。若只想获得对治烦恼的方法的话你可以试
试修止禅,或者只在有情...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看来涅磐惹的祸,还真不少,留给后人无数的猜想和应用,呵呵。
对于涅磐可以体会的这种说法,我的疑惑实在很深很深
涅磐是五阴的灭尽,如果你还在入定,显然你的五阴还没有灭
或者反对来,如果五阴灭尽了,你拿什么东西去体会涅磐?
这大概就要出来,如来藏这类的东西才可以合理化
如果灭尽定,可以体会涅磐,而且体会过涅磐后,就可以证初果
显然,初果的圣人,是因为定的力量来得圣果,不是因为智慧
大家都听说过佛陀早前修外道的高深禅定,如果定能开智慧,那么佛陀也不会放弃禅定
的修行,最后从观十二因缘得证圣道。
如果定能成智慧,我的另外一个疑惑,灭尽定,也就是通外道的定,不知道外道他们是
不是,被佛陀骂得冤枉,因为他们其实也是已经体会涅磐的初果圣人,佛陀是否有点有
眼无珠?
我是真的非常的怀疑,关于南传说的灭尽定为体验涅磐,有人体会,则证初果的这种说
法。
我真的没有印象(可能是我记性太差,大家可以提醒),在杂阿含里看到任何一个圣人
,初果,或者四果,或者佛陀,有提到说,因为体验涅磐而得初果,或者因为住于涅磐
而证四果。
f***2
发帖数: 162
44
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转)
传喜法师讲述: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 下图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1998年数万
僧众持明大/法会上,在天空中飞来两颗神奇的大舍利,其中一颗稳稳地落在法王如意
宝的手中,当时便拍下此照。

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 /传喜法师讲述 (2005年12月15日 传喜法师于马来西
亚柔佛州新山市弘法会)
你知道取伏藏是怎样的吗?法王如意宝取伏藏的时候,我们凡夫看是一块石头,法
王如意宝手一伸就伸进去了。就像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是琉璃,可以在上面走路
,可以拿一块下来作耳缀子装饰;我们人看是液体,恶鬼看到的却是火。
我们看岩石是岩石,在圣者看来这个岩石就像水一样。他伸手进去,在里面搅动
,摸来摸去,摸一样东西出来。法王如意宝在1985年时,就这样坐在法座上讲 课。他
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着讲着,一伸手拿了一样东西下来。他不是变魔术,真的从空中就
现出一样东西来,是一个很精美的盒子。法王如意宝当时披着袈裟光着 膀子。
就这么一拿,拿一个宝盒下来给大家看。还有一次是1998年,也是在上课,当时听
课的弟子,出家众有八千多人。《纽约时报》 这样宣传:五明佛学院是迄...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45
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转)
传喜法师讲述: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 下图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1998年数万
僧众持明大/法会上,在天空中飞来两颗神奇的大舍利,其中一颗稳稳地落在法王如意
宝的手中,当时便拍下此照。
在五明佛学院亲历天降舍利 /传喜法师讲述 (2005年12月15日 传喜法师于马来西
亚柔佛州新山市弘法会)
你知道取伏藏是怎样的吗?法王如意宝取伏藏的时候,我们凡夫看是一块石头,法
王如意宝手一伸就伸进去了。就像我们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是琉璃,可以在上面走路
,可以拿一块下来作耳缀子装饰;我们人看是液体,恶鬼看到的却是火。
我们看岩石是岩石,在圣者看来这个岩石就像水一样。他伸手进去,在里面搅动
,摸来摸去,摸一样东西出来。法王如意宝在1985年时,就这样坐在法座上讲 课。他
在大庭广众之下,讲着讲着,一伸手拿了一样东西下来。他不是变魔术,真的从空中就
现出一样东西来,是一个很精美的盒子。法王如意宝当时披着袈裟光着 膀子。
就这么一拿,拿一个宝盒下来给大家看。还有一次是1998年,也是在上课,当时听
课的弟子,出家众有八千多人。《纽约时报》 这样宣传:五明佛学院是迄今为止...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断灭論是大邪見
拨无因果的断灭大邪見
《杂阿含经》卷五:记录了一个叫焰摩伽的比丘说: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遭到
了僧团的一致反对,大家都劝他舍弃邪见,最终,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开导下,这样
改了口:阿罗汉是熄灭了五阴之苦。
《长部》的第一经,叫作《梵网经》。里面就列举了六十二种邪见,这六十二种邪见,
就有关于常见断见。
关于这个断灭见的大邪说, 危害甚巨 :(ucchedadiṭṭhi),uccheda是断
,diṭṭhi是邪见,称为断灭见。断灭见又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无因论(ahetuka)。认为人的苦乐并没有原因、没有因的。也就是说我们现
在的人,有的人享福、有的人受苦,这些都属于偶然的,都没有原因。否定了业果,认
为我们现在的这些生活、这些经历,并非由业产生的,他们是无条件的,你很偶然可得
到享福,你的生命也是很偶然才得到的,你的世界也是很偶然才存在的。没有因果的关
系,没有因果的连结。人的生命是很偶然的,甚至我们处的这个社会,广而推之,也是
很偶然的存在著,因为没有因。
第二种是无作用见(akiriyavāda)。这种邪见认为说,它们现在造...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01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告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告 (2011-11-26 10:32:07)转载▼
标签: 佛 道 儒 天机 预言 2012 杂谈
朕居凌霄,无时不以苍生为念。
今此弘法佳期,特来助内兄著书警世。朕乃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位,盖天古佛佛果。
掌管三界内外之主。早得无上圣果。非是一般人间诸佛子所言之 是帝释天 天人。太过
小看朕于宇宙诸天之能力。人间黎明百姓造业深重, 怪不得朕于凌霄雷霆大怒,下罚
人间。今次内兄著书警世,朕于此待盼有功之期。望之人间诸黎民好生珍惜此胜文,莫
要反视之。造此身口意罪业。应知诸天法规森严。不容儿戏焉。 此外,朕于此宣布一
事,宇宙真主宰无极老母颁布宇宙超拔道令于内兄住世人身,得朕之首肯,得宇宙诸法
界仙佛菩萨之首肯。为宇宙唯一之超拔道令,可号令宇宙诸佛菩萨圣贤仙真诸阿罗汉天
仙圣果之无量法身分身化身慈悲引渡。上天方肯标记办理当超拔之群生, 以此说明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89511c0100zby9.html
j*******1
发帖数: 182
48
我们学习《修心利刃轮》,主要是观察自身的一些过失。这些过失要先去发现
、认识,然后接受别人对我们的指点,同时自己要改变,尽量往好的方面或者调整自心
方面去修行,这是最根本的。
所以,我想,我们学习比较深一点的,像五部大论、密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如果
我们每天都是讲一个特别简单的法,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这也非常重要。然后,我们
天天都只是讲一些理论,而实际的修心法---调整自相续烦恼方面的,没有讲,(对治
烦恼)也有一定的困难,到时我们真的用的时候,很多窍诀和道理恐怕就用不上。所以
前段时间我也讲过,不管是哪一个法师讲法,比如讲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时间
都要用在专心听闻上面,听闻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好习惯,有智慧的人精神会很专注
,哪怕一字一句都不漏掉,人脑能记下来的就记下来,实在没办法的话,通过其它的录
音笔可以记下来。以前有录音机,但这几年好像没有录音机,我们这里应该用不着,后
面会出一些光盘书本。但是暂时大家需要将每一堂课(的内容)记下来,任何一个法师
的课,希望大家以后有这么一个习惯(将法师讲课内容都记下来)。
88年,法王如意宝讲《大圆胜慧》,...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行人至少应具备什么功德?
戒律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根本。从总体而言,佛教的基础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
教就存在,戒律隐没,佛教就隐没;从个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
生起。
龙猛菩萨《亲友书》:“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
蕅益大师:“持戒如地,万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籍此而远离”。
相续中具有清净戒律等功德远胜于表面上的能说会道。今后大家要从清净戒律开始
,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内在的功德。否则,依靠表面的夸夸其谈,你可能会博得许多人的
赞叹,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内在的空虚。
我遇到过不少佛教徒,有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听了他的讲法我都觉得
:这个人真了不起,如果他当法师,可能会利益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他只会空谈,
内心并没有真实的功德,暂时好像很了不起,但日子一久,经不起外界的风吹雨打,最
终会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境地。
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
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按照
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
脱...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0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