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 发帖数: 8565 | 1 确实有这么回事。
大藏经四分律第四十二卷你都看过。我服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四分律卷第四十二(三分之六)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藥揵度之一
爾時佛在波羅[木*奈]國。時五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大
德。當食何食。佛言。聽乞食食五種食。爾時比丘乞食得飯。佛言聽食。得種種飯粳米
飯大麥飯[序-予+禾]米飯粟米飯俱跋陀羅飯。佛言。聽食如是種種飯得麨。佛言。聽食
種種麨。得乾飯。佛言。聽食種種乾飯得魚。佛言。聽食種種魚得肉。佛言。聽食種種
肉得羹。佛言。聽食種種羹。得修步。佛言聽食得乳。佛言。聽食種種乳得酪。佛言。
聽食種種酪得酪漿。佛言。聽飲種種酪漿。得吉羅羅。佛言聽食得蔓[少/兔]。佛言。
聽食種種蔓[少/兔]得菜。佛言聽食種種菜。得佉闍尼食。佛言。聽食種種佉闍尼食。
佉闍尼者。根食莖食葉食華食菓食油食胡麻食石蜜食蒸食。爾時世尊。在波羅[木*奈]
國。時五比丘即從坐起。前禮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當服何藥。佛言。聽服腐爛藥。
病比丘有因緣盡形壽應服。爾時世尊在繩床中。時有病 |
|
a**u 发帖数: 8107 | 2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Aug 8 03:21:17 2008) 提到:
《庄严菩提心经》(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095.htm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人俱。菩萨万人。其名
曰智光菩萨。法光菩萨。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无边光菩萨。跋陀婆罗等。十六正士。
如文殊师利本所修行。复有六十菩萨。如弥勒菩萨本所修行。此贤劫中菩萨摩诃萨等。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思无量义。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以种种宝华而
散佛上。散佛上已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佛告思无量义
菩萨。恣汝所问。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修菩提心。何者是菩提心。佛
告思无量义菩萨。菩萨修菩提心者非于众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见。法亦无
有得者。何以故。众生空故。思无量义菩萨白佛言。世尊。法相如是甚深。菩萨当云何
修行。 |
|
w*********r 发帖数: 2192 | 3 《菩萨戒本》-正文
佛教大乘戒律书。亦称《菩萨善戒经》、《瑜伽戒本》等。汉译题为弥勒说,藏译
题为无著造。为大乘律藏中记载菩萨戒条文、说明戒相的典籍。
译本 汉译有四种:①《菩萨戒本》。北凉昙无谶译,1卷;从《菩萨地持经·方
便处戒品》录出,加归敬颂而成,亦称《地持戒本》。②《菩萨善戒经》。南朝宋求那
跋摩译,1卷。③《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译者不详(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题南朝宋
求那跋摩译),1卷。④《菩萨戒本》。唐玄奘译,1卷;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
《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亦称《瑜伽戒本》。玄奘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在大慈恩寺译出《菩萨戒羯磨文》1卷,别出《菩萨戒本》1卷,普光笔受,是为最后定
本。此外,尚有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梵网经》,据称梵本共61卷,罗什只译了《菩萨心
地戒品》,分上下品。下品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故也称《菩萨戒经》,流行较《瑜
伽戒本》为广。
玄奘译的《菩萨戒本》,十分流行,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且常在名字前冠以“
大乘”字样,如窥基称“大乘基”等。
内容 主要说明菩萨戒相。书中列举四种重戒和四十八种轻戒。菩萨戒相分摄律
仪戒、摄善法 |
|
a*******g 发帖数: 867 | 4 呵呵,总有一帮人幻想着佛经消亡,然后就可以安心听“大师”们说法了。
看看1100年前的金刚经吧,和现在流通本一字不易。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
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
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
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
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
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以下链接可以看到原经全图:
http://www.douban.com/note/22683519/
这个版本将伴随人类的文明而存在。
如果担心其他佛经真伪,可参考《乾隆大藏经》:
http://www.qldzj.com.cn/ |
|
w*********e 发帖数: 6093 | 5 乾隆大藏经很牛么?
是因为比康熙牛还是比崇祯牛?
这个乾隆在佛法世界里排第几?
唐经牛还是汉经牛?
还是天竺经牛?
这个经是越早越牛还是相反?
还是看谁说牛就牛?
耶经比这个1100年前的金刚经早且好的版本多的是,是不是更牛? |
|
s******g 发帖数: 5074 | 6 ☆─────────────────────────────────────☆
russ001 (Russ) 于 (Fri Jul 10 09:39:22 2009,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补充。需要正信佛教定义的请参考乾隆大藏经。
列出相似与不相似,大家自己作判断。若是觉得哪一点列的不实,可以指正修改。尤其
欢迎GYFM印心过的弟子来提意见。
[[[[[不同的地方]]]]
正信佛教:解脱与否,修行证果与否,在于个人发心和努力以及因缘。菩萨佛祖大愿力
度化众生,但能不能度,在与众生,不在菩萨佛祖。
GYFM:我来给你印心,护佑你生生世世,你必解脱。
正信佛教:承认任何世界都有成住坏空的规律,但不说劫火不说刀兵,禁止末日论。
GYFM:末日将到,需要修我法门才可,唯一解脱的法门。
正信佛教:佛门八万四千法门,方便示现,都很殊胜,佛弟子不可执一非余。
GYFM:我法门为唯一解脱方法。
正信佛教:有因缘则信我,无缘则不信。即使踌躇之间,菩萨以大愿力不离不弃。
GYFM:同意信我了要发誓,否则五马分尸,或是下最深地狱。
正信佛教:佛祖都修了N劫才成佛(无数年无数世拉)
GYFM:修 |
|
r****n 发帖数: 8253 | 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b4bef0100e88b.html
佛法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非常遗憾,这是一部令人痛心的佛法衰坏史.
佛陀的教义被人随意诠释,篡改.大量似是而非,互相矛盾的伪佛经,让学佛者无所适从.
更有甚者,打的是佛教的旗号,干的是反佛教的勾当!洋洋数千卷的《大藏经》,究竟还
有多少是佛陀的言教?
佛法是需要实践和亲证的解脱方法,如果作为指导的理论是谬误的,实践的结果必然南辕
北辙,众所周知,佛法的实践需要巨大的付出和牺牲,如果以一生为代价,学到的只是相似
佛法甚至伪佛法,那就实在是太冤了.所以,学佛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辨别真伪佛法.
如何辨别?首先是运用佛教界公认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
法印”是佛法的核心和根本.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如果与“三法印”相矛盾,
我们就有存疑的理由!
以唐宋以来最为盛行的禅宗为例,其理论核心是“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又是建
立在“心性本觉”和“自性自觉”的基础上.它预设众生成佛的根据是心性本觉,此心性
不但人人具足,而 |
|
a*******g 发帖数: 867 | 8 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95部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诃目揵连、摩诃
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诸大声闻而为上首。复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一切皆住不退转
位,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其名曰:妙吉祥菩萨、无能胜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复有帝释、大梵天王、堪忍界主、护世四王,如是上首。
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天子众,及余世间无量天、人、阿素洛等,为闻法故,俱来会坐。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汝今知不?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
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今现在彼安
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
“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
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
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
——金宝、银宝 |
|
a*******g 发帖数: 867 | 9 乾隆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678部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杀有九辈。罪有轻重。宁杀千头蚁。不杀一头蝇。如是上至人。杀大得罪益大。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
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
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施与恶人物。后当与恶人为因缘。是为受恼。
施与善人物。是为福相从。
亦不当受恶人物。后与相逢。是为恼得恼。
宁受善人物。施与善人物。不当受恶人物施与恶人。
宁与恶人物。不受善人物。宁受善人物。不受恶人物。
人得恶意当断。得善亦当断。
恶意者地狱畜生饿鬼。善意者天上人中。一切当断。
有五魔生乱人意。令人不得道。一者天魔。二者罪魔。三者行魔。四者恼魔。五者死魔
。道人行道。当觉是五魔。 |
|
a*******g 发帖数: 867 | 10 乾隆大藏经·小乘阿含部·第0584部
佛说戒德香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闲居独思。世有三香。一曰根
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是三品香唯随风香不能逆风。宁有雅香随风逆风者乎。
贤者阿难独处思惟于义所归不知所趣。即从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下长跪叉手而白佛
言。我独处思惟。世有三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此三品香唯能随风不能
逆风。宁有雅香随风逆风者乎。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诚如汝问。有香真正随风逆风。阿难白佛。愿闻其香。
佛言。若于郡国县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
两舌、恶口、绮语。意不嫉妒、恚、痴。孝顺父母,奉事三尊。仁慈道德,威仪礼节。
东方无数沙门梵志歌颂其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沙门梵志咸歌其德。
某郡国土县邑村落。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十善敬事三宝。孝顺仁慈道德恩义不失礼节
。是香名曰随风逆风靡不周。照十方宣德一切蒙赖。佛时颂曰。
虽有美香花 不能逆风熏
不息名栴檀 众雨一切香
志性能和雅 尔乃逆风香
正士名丈夫 普熏于十方
木蜜及栴檀 青莲诸雨香
一切此众香 戒香最无上
是等清净者 |
|
a*******g 发帖数: 867 | 11 乾隆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679部
禅行法想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受教。从佛而听。
佛言。诸比丘。若以弹指间。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为精进行禅。为如佛教。不是
愚痴食国人施也。何况多行者。
取要言之。若念不净想。秽食想。一切世间无有乐想。无常想。无常为苦想。苦为非身想
。非身为空想。弃离想。却淫想。灭尽想。无我想。身死为虫食想。血流想。膖胀想。
青腐想。糜烂腥臭想。发落肉尽想。一切缚解想。骨节分散想。骨变赤白枯黑亦如鸠色
想。骨糜为灰想。世间无所归想。世间无牢固想。世间为别离想。世间闇冥想。世间难忍
想。世为费耗不中用想。世为灾变可患厌想。一切世间归泥洹想。
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行。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
况能多行。是故可念行法想。
佛说是已。皆欢喜受。 |
|
a*******g 发帖数: 867 | 12 乾隆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676部
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
成无上道品第三十三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尔时菩萨。既已降伏一切魔怨。拔诸毒刺建立胜幢。坐金刚座已。灭一切诸世间内
诤斗之心。灭诤斗已。内外调伏。心清净行。为令一切世间众生作利益故。为令一切世
间众生得安乐故。为令一切诸恶众生发慈心故。为断一切诸恶众生结垢行故。自已灭除
睡眠缠盖。心得清净。光明现前。正念圆满。亦教众生。令断一切睡眠覆障。自已断除
一切调戏。得清净心。无有浊乱。亦教众生。令灭一切调戏之心。使得清净。自断一切
疑悔之心。离暗弊行。于诸善恶一切法中。无有疑滞。得清净心。
尔时菩萨。得断如是五种心已。烦恼渐薄。所以者何。此等五法。能为智慧。作覆
障故。能为智慧。作不佐助。遮于涅槃微妙善路。如是一切悉皆弃舍。离诸欲心及不善
法。分别内外。思惟观察。一心寂定。欲证喜乐入于初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如是思惟。我今已证初增上心。现得安乐微妙之法心不放逸。应当正念
舍离聚落。依阿兰若所行法者。尽令得之。是时菩萨。欲舍一切诸分别观。清净内心。
一无分别。从三昧生欢喜乐已。证第二禅法中而行。
尔时菩萨。复如是念。我今已生此二增心 |
|
a*******g 发帖数: 867 | 13 乾隆大藏经·大乘涅槃部·第0109部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云何名为净戒具足?
善男子,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和合,见女人时或生嘲调、言语戏笑,如是
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戏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环钏种
种诸声,心生爱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
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
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
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见男女相随,然为生
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善男子,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罗波罗蜜,不为众生,不为利养,不为
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禁戒。善男子,是名菩萨
净戒具足。 |
|
a*******g 发帖数: 867 | 14 乾隆大藏经·大乘涅槃部·第0109部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奉诏译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
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先读诵,后则解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铠仗牢自庄严,然后御阵,能坏怨贼,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巧匠甘鬲盛金,自在随意挠搅融消,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了面像,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先平地,然后下种,先从师受,后思惟义,菩萨定慧亦复如是。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能大利益。 |
|
a*******g 发帖数: 867 | 15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3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七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等译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
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恶心布施,嗔持戒者是为魔业。
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
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
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
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为魔业。
于菩萨所起嗔恚心。说其过恶断彼利养。常求罪衅恶眼视之。是为魔业。
诽谤正法。不闻契经。闻不赞叹。若有法师说法。不能恭敬下意自谦。我说是义彼说非
义。是为魔业。
学世间论。巧于文字。善于句味。手笔文诵乐说二乘。隐覆深法开演杂语。于非器所,
说甚深法。远离菩提安住邪道。是为魔业。
已度已安者。亲近恭敬而供养之。未度未安者。永不亲近恭敬供养。亦不教化。是为魔
业。
堕增上慢增长诸慢轻蔑众生。不求正法真实智慧。诸根散乱难可化度。是为魔业。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魔业。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正求佛业。 |
|
a*******g 发帖数: 867 | 16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95部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
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
|
a*******g 发帖数: 867 | 17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84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
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
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
,宁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
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
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
一。
“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
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
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 |
|
a*******g 发帖数: 867 | 18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95部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
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
|
a*******g 发帖数: 867 | 19 《五灯会元》卷四
(赵州禅师)上堂:“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
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42部
《维摩诘所说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
不二法门。” |
|
a*******g 发帖数: 867 | 20 乾隆大藏经·小乘阿含部·第0629部
阿难同学经
后汉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有比丘名掘多。是
尊者阿难。少小同学。甚爱敬念亲昵。未曾恚怒。然不乐修梵行。欲得舍戒还为白衣。
是时阿难。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阿难白世尊言。于此舍卫城。有比
丘名曰掘多。是我少小同学。不堪任修梵行。欲舍戒还为白衣。愿世尊。与掘多比丘说
法。使于此现法中清净修梵行。
时世尊。告阿难。阿难。汝自往诣彼掘多比丘所。对曰。如是。世尊。
阿难从佛受教。便至掘多比丘所。世尊呼。对曰。如是。
时掘多比丘。从阿难教。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世尊。告掘多比丘言。云何比丘。汝审不乐修梵行。欲舍禁戒还为白衣耶。比丘报言
。审然世尊。所以然者。身炽盛。意亦炽盛。不堪任清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比丘。女人有五秽行。云何为五。比丘。
女人臭秽。言语粗犷。无反复心。犹如蚖蛇。常怀毒垢。此女人。增益魔众。难得解脱
。亦如钩锁。女人不可亲近。犹如杂毒不可食。女人不可消亦如金刚。坏败人身。比丘
。亦如火炎。犹彼阿鼻泥黎。比丘。女人不可观察。犹彼臭粪。比丘。女人不可 |
|
a*******g 发帖数: 867 | 21 乾隆大藏经·小乘阿含部·第0622部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
曹魏失译人名
七佛父母姓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妇人。子字无延。因号无延母。佛将五百比丘。
到无延母家。殿上坐饭。饭已有数十比丘。于屏处相与共语言。佛是我所尊事神无极。
佛自在意变化。何等不作知已去佛及当来佛。年纪寿命父母姓字弟子几人。所施行志意
教令。
佛以天耳闻诸比丘共说是事。佛即到诸比丘所问言。属者若曹共议语何等。诸比丘言。
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达所知高远。无能过佛者。佛乃知前已去佛及当来佛年纪寿命父母
姓字弟子几人所施行志意教令。佛言。善哉善哉。当尔。若曹行沙门。但当念是诸善耳。
佛言。若曹欲闻已去佛及父母诸弟子姓字不。诸比丘言愿欲闻之。佛言。皆听。第一佛
字维卫佛。般泥洹已来九十一劫。第二佛字式佛。般泥洹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字随叶
佛。般泥洹已来同三十一劫。是披地罗劫中。当有两五百佛。第一者拘楼秦佛。第二佛
者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者迦葉佛。第四者我字释迦文尼佛。
维卫佛姓拘邻。式佛亦姓拘邻。随叶佛亦姓拘邻。拘楼秦佛姓迦葉。拘那含牟尼佛
亦姓迦葉。迦葉佛亦姓迦葉。今我作释迦文尼佛姓瞿昙。维卫佛刹利种。式佛亦刹 |
|
a*******g 发帖数: 867 | 22 乾隆大藏经·大乘律·第1088部
佛说受十善戒经一卷
后汉失译人名开元录拾遗
佛说受十善戒经
十恶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须达长者美称夫人精舍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
五十人俱。尔时世尊以慈梵音告舍利弗。今为汝等说除十恶不善业报。谛听谛受。一心
忆持慎莫忘失。十恶业者。一杀生业。二偷盗业。三淫欲业。四妄语业。五两舌业。六
恶口业。七绮语业。八贪欲业。九嗔恚业。十愚痴业。舍利弗。汝今应当普教众生。清
净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五体投地归依和上。诚心忏悔此三恶业。如是三说。既
忏悔已。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次第应当自称其名。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
于僧。如是三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复应问言。善男子善女
人汝能持不。若言能持复应问言。汝今身心无过患耶。身过患者。出佛身血。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诽谤断善。逆佛正法不。若言不者。复当问言。汝心中念欲作五逆谤正法
不。汝曾偷盗佛物法物贤圣僧物现在僧物招提僧物不。于母姊妹比丘尼边作不净不。若
言不者。复当更教。汝今如是身心清净。大德忆念。我今欲受十善业戒。十不善业我已
忏悔。唯愿大德。慈愍我故听我受持。尔时 |
|
a*******g 发帖数: 867 | 23 乾隆大藏经·大乘华严部·第0095部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菩萨发菩提心有十法。何等为十?
发第一心,成就众善本,譬若须弥山以众宝庄严;
发第二心,行檀波罗蜜,譬若大地长养众善法;
发第三心,行尸波罗蜜,喻若师子王能降伏众兽,灭除邪见故;
发第四心,行羼提波罗蜜,喻若那罗延坚固不可坏,灭除烦恼故;
发第五心,行毗梨耶波罗蜜,现行众善法喻若天华,如意说法故;
发第六心,行禅波罗蜜,喻若日光明灭除众闇故;
发第七心,行般若波罗蜜,诸愿得满足,喻若商贾客得离众难故;
发第八心,行方便波罗蜜,灭除诸障碍,喻若月盛满清净无秽故;
发第九心,欲满足本愿,游净佛国土乐听深妙法,灭除贫穷故;
发第十心,喻若虚空其智无穷尽,譬如转轮王成就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如是能发十种心,名为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无为众生,亦名无障碍众生,亦
名已得度众生,亦名不思议众生,然于此中亦无有心亦无菩提。 |
|
d******y 发帖数: 3668 | 24 随手八卦一个——
http://www.chiefsun.org.cn/tw/0_disciple/4_detail.php?ID=23
心经之题外话
作者: 若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说诸经中最简扼而重要的一卷,流通最为普及,凡是
学佛的三宝弟子,只要参加过寺院晨昏二课者,几乎人皆能诵,若是虔习者,更是熟读
默识,朗朗上口。这卷连经题在内仅二百六十八字的经对学佛者而言却有如生命般的重
要,其宗旨则更有甚于生命者。
云老禅师在心之路中一开卷即作题解道: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于三藏佛典中属般若部,乃是大般若经中的精华
,珍贵如人体的心脏,是所有气血脉络的枢机,更有似机械发挥作用的轴心;其重要性
非比寻常,尽揽了万法谛义的究竟,从来誉以为佛法中的心法。
在大藏经所搜集的有关心经的资料中,可以发现:
一、姚秦(后秦)时鸠摩罗什是最早的翻译者,经题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
罗什是有名的译经大家,译文除优雅流畅外,并用恰到好处的文字将经旨诠释出来。所
译之经论多为人所传诵喜爱,所以流通至今不辍,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
、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以及小品般 |
|
a*******g 发帖数: 867 | 25 http://www.qldzj.com.cn/htmljw/1372.htm
乾隆大藏经·西土圣贤撰集·第1372部
十不善业道经一卷
马鸣菩萨集
宋西天译经三藏日称等奉诏译
十不善业道经
此十不善业道体性是罪。若乐求佛道者远离彼过。当如是知。何等为十。所谓身业
三种。语业四种。意业三种。于是义中今当解说。
身三种者。杀生,不与取,欲邪行。
语四种者。妄言,绮语,两舌,恶语。
意三种者。贪,瞋,邪见。
云何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
,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
云何不与取。谓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
缘,成不与取罪。
云何欲邪行。于此罪中而有四类。非处,非时,非分,非往。非处者。谓于诸佛菩萨经
像和尚阇梨父母所止。或相邻近。皆所不应。非时者。谓于昼日或偶月事怀妊新产。彼
不乐欲及病恼等。或受净住八关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谓于面门及以非道。童男处
女自执持等。俱不应作。非往者。谓于他妻及比丘尼亲族异趣及炫卖等。设自境界作非
梵行。所不应理。如上当知。
云何妄语。谓于见物,或他遗坠。审知是已, |
|
a*******g 发帖数: 867 | 26 觉悟之路首页>>汉译南传大藏经>>Sutta Pitaka 经藏>>中部 Majjhima-nikaya 1-10
http://www.dhamma.org.cn/books/Tipitaka/Sutta-Pitaka/1201_Majjhima_nikaya_1_10.htm
中部 Majjhima-nikaya 1-10
第一 根本法门经
北传 中阿一0六、想经(大正藏一、五九六页。)乐想经(大正藏一、八五一页。)本
经,如其名,说一切法之根本法门,因为凡夫最初不熟知一切法,对一切法,抱种种之
悦乐想。解脱之阿罗汉,熟知一切法,有灭尽贪、嗔、痴故,而无患这些事。又如来知
喜是苦之根本,灭一切渴爱而成正觉者。
中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初品 根本法门品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郁伽罗村幸福林沙罗王树下。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示一切法之根本法
门。谛听!善思念之!今将说之。”“愿乐欲闻!”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曰:
“诸比丘!世间上无闻之凡夫,不承认诸圣者1,不熟知圣 |
|
r******3 发帖数: 586 | 27
看来你最近看净空的东西不少啊。
、、、、、、、、
评净空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 夏雨凉
净空说:“世尊在《金刚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重
要的开示我们要记住。法门真的是平等,我们如何修学呢?修学一定要对自己的根机。
法门平等是契理,选择法门要契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解。
净空说:“佛在《金刚经》上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的法门平等
,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呢?谁也不
敢讲佛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
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注:《金刚经
》原文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分析如下:
一、在电子大藏经的契经中没有“法门平等”这个独立的词,只可查到“法门平等”作
为一句话中承上接下的句型,如:1、本缘部的《方广大庄严经》卷一有“定觉分是法门
,平等觉悟一切法故。”2、华严部三藏佛驮跋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有“
深入一切菩萨法门,平等观察三世诸佛。”3、三藏般若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大小乘的共同平台是阿含经。
南传,汉传,藏传的大藏经都有阿含经,都承认阿含经是佛法。
你学过阿含经吗? |
|
c*******o 发帖数: 608 | 29 原来在千佛寺主持禅休的法耀法师已经转任纽约庄严寺的方丈.千佛寺今年有一个大乘
法师主持的十日禅修, 指導界差別觀禪修法. 7.12 -7.18
随佛法师的禅修定于9月2日-9月12日.随佛法师出家的师承是在缅甸,但他弘扬的是佛灭
后第一次经典结集的集成,是南传部派所传颂的<相应部>与大藏经所录的<杂阿含>的共
说. 与南传的教说有不同的地方. |
|
a*******g 发帖数: 867 | 30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738.htm
乾隆大藏经·小乘单译经·第0738部
《佛说五无返复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尔时佛在祇树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梵志。在罗阅只国闻舍卫人多慈孝
顺奉经修道供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啮杀其子。父故耕不视其子
。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儿谁子。答言。是我之子。梵志曰。是卿子者。何不啼哭。
而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愁忧啼哭。何所追
逮。设不饮食。何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在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不须持二人
食来。梵志自念。此人无返复。儿死在地。情不愁忧。而返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比类
。梵志便行入城。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语之。卿儿已死。父言但持一人食来。何
以不念子耶。儿母逆为梵志说譬喻言。子者如客。来依人止。来亦不却。去亦不留。此
儿本我亦不唤来。自来过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便进退。随其本行。追命所生。又
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即向梵志说喻言。我等兄弟。譬如工师入山斫材缚筏
。水中卒逢大风。吹破筏散。随水流去。前后分张。不相顾望。我弟 |
|
f*******8 发帖数: 3612 | 3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0717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No. 717 [No. 716]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上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时有众多
大苾刍众。在安适堂同集会坐。作如是类往复谈论。言诸大德。世尊
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于彼最初宣说无明。以为缘性。
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缘性。于此无明见何殊
胜。由是因缘便兴诤论。于时世尊。游于天住。以超过人清净天耳。
闻如是事。于日晚时从宴坐起。诣安适堂在大众前。敷如常座结加趺
坐。以清美音告诸大众。汝等何故集此堂中。而兴诤论。汝等今者。
为何所论于此集会。时诸大众白言。世尊。我等集此。作如是类往复
谈论。言诸大德。世尊曾以无量异门。说十二分甚深缘起。于彼最初
。宣说无明以为缘性。何因缘故。一切烦恼诸行缘中。唯说无明以为
缘性。于此无明见何殊胜。世尊。我等由是因缘便兴诤论。我等今者
为论是事于此集会。作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彼大众。我有如是分别缘起初胜法门。汝应谛听极善
作意。当为汝说。云何名为分别缘起初胜法门谓十一种殊胜事故。于
缘起初。宣说无明以为 |
|
r*****d 发帖数: 922 | 32 几十年前没internet,access大藏经比较难.作者如果能读一读其中汉传祖师的著作,可
能观点就不一样了.因为第三转法轮的内容,是以第二转法论的内容为基础的.如果不明
般若空性去解如来藏,就解成外道的观点了.
?: 。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章的手笔,信手拈来,点出他自己心灵中的一点‘随感
’就 |
|
a*******g 发帖数: 867 | 33 "本生"和其它巴利经典不同。在其它巴利经典中,只谈佛、辟支佛、罗汉、
比丘和比丘尼,没有"菩萨"的位置。而本生的547个故事讲的都是菩萨,塑造的都是"光
辉的菩萨形象",把"菩萨"抬举到甚高的地位。在"大孔雀本生"(Mahmora Jtaka)中
,连辟支佛都要向菩萨行礼致敬,这样的记载在巴利三藏其它经典中是十分少见的。在
宣扬"菩萨济世"这一点上,南传佛本生与北传的大乘佛教取得了共识,表现了大体上的
一致。 |
|
r*****d 发帖数: 922 | 34 在显现上不是佛说的经典多了.<<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对娑婆世界众生有益的法,本师释迦牟尼佛肯定会说的.
<<大藏经>>中有怀疑的经典都列在<<古逸部>>和<<疑似部>>里.如果对除了这两部以外
的经典还有怀疑,那就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着魔了. |
|
p*******y 发帖数: 782 | 35 净空法师《弘一大师晚晴集讲记》
这次是达拉斯净宗学会举办佛学讲座之首次,选定弘一大师《晚晴
集》与同修共同研习。兹先将其因缘作一报告。现在我们这个社会
是有史以来未曾有的混乱时期,真所谓天下大乱。我们不幸生在这
个时代,既要救自己,也有义务帮助别人,究竟由何处下手呢?冷
静观察,参阅古圣先贤之遗训,即能明白古时人性淳朴,皆能安分
守己。古圣先王行不言之教,人人都过著安乐生活,没有纷争,天
下太平。其后知识水准提升,知识开了,智慧变成了情识,人心乃
渐趋于巧诈。用现代话说,即所谓时代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知
识已经到了爆炸时代,思想纷歧复杂,正邪是非难辨,此乃一切动
乱痛苦的根源,如何自救救人,还要依古人所说的反璞归真。若真
回头即能领悟到真理,体会到事实,得真实受用。诚如现在人所说
的自在幸福,照佛家术语说即是得到‘菩提涅槃’。生在这个时代
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由顺应中学习反璞归真。
学佛要把佛认识清楚,上次已将佛陀教育向大家说明,佛教不是宗
教。佛说法四十九年,经弟子们会集之后编为《大藏经》,内容是
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与我们人生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的知
识扩张不知要超过古人 |
|
a**u 发帖数: 8107 | 36 ☆─────────────────────────────────────☆
runsun03 (runsun) 于 (Thu Apr 8 19:14:50 2010, 北京) 提到:
在佛陀制定的沙弥十戒里,第十戒是:不捉持金银宝物,也叫金银戒。此戒乃因佛陀认
为金银货币易使人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所
以,为了破除贪心佛陀对出家人而制定了这条戒。
在《北传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里记载,佛陀告诉一位长者说:「主张沙门比丘可
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这也不符合法义,当
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
不是出家沙门应该有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应有的行为。」
最后佛陀还告诫诸比丘:「比丘们,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应该向
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头;如果需要的是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
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
不可擅自接受金银宝物的供养!」手不捉金银戒是佛陀亲自设立的僧... 阅读全帖 |
|
o****h 发帖数: 721 | 37 只是我自己读经跟论的一些感想,不要太在意。三藏法师的意思就是搞通了三藏十二部
,大藏经里面那些三藏法师打头的那些人。其实古代也没有几个,我印象中鸠摩罗什,
玄奘,大悲咒的流支三藏几个。其他一般都是僧什么的,称不上三藏法师。
禅宗好坏,我不跟你讨论。你学你的runsun佛教,我学我的佛教。
法会比较精确严谨。 |
|
S**U 发帖数: 7025 | 38 大藏经中,没有印度著作提到楞严经。国宝之说,不知有何文献根据?
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倒是被当时印度国王视为国宝,禁止私传。
还有不要把《楞严经》跟《首楞严三昧经》弄混。 |
|
a**u 发帖数: 8107 | 39 ☆─────────────────────────────────────☆
baofoen (喜悦) 于 (Mon Nov 22 22:37:53 2010, 美东) 提到:
听净空法师说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DAp6pUiOoo&NR=1
☆─────────────────────────────────────☆
SeeU (See you) 于 (Tue Nov 23 01:58:50 2010, 美东) 提到:
大藏经中,没有印度著作提到楞严经。国宝之说,不知有何文献根据?
说一切有部的《大毘婆沙论》倒是被当时印度国王视为国宝,禁止私传。
还有不要把《楞严经》跟《首楞严三昧经》弄混。
☆─────────────────────────────────────☆
baofoen (喜悦) 于 (Tue Nov 23 22:36:39 2010, 美东) 提到:
不知道,你看看那个youtube录像吧。
SeeU, 楞严里的那些色阴,受阴是什么意思啊?
如何解决那些飞精附人问题? 入定? 可你能2...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0 ☆─────────────────────────────────────☆
SeeU (See you) 于 (Sat Nov 13 13:36:58 2010, 美东) 提到:
刚开始听开印法师讲《摄阿毗达摩义论》。录音中提到,一位法师告诉他,他所见过的
人,读过论典的人讲佛法比较精确。他也觉得多半如此。
印度或南传的论典,不论是部派,唯识,还是中观的,能读通一部,对佛法的认识会全
面准确的多。
像藏传格鲁派考格西的方式,是更严格的训练。我见过几位 Geshe,回答问题都很严谨。
好好学习一部论对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很有帮助。
☆─────────────────────────────────────☆
runsun (runsun) 于 (Tue Nov 30 07:15:51 2010, 美东) 提到:
古代的什么三藏法师经律论全搞通了?
我印象当中就是一个玄奘,但是自己搞的唯识宗却很快灭亡了。
中国就是一些半吊子禅师比较能吃得开,只要敢说,再加上一些比较古怪的作风,那就
是大牛了。
另外在南传,论藏被认为是属于佛陀所说的,地位非常的高。
这里SeeU说...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1 内容是两方辩论。你担心什么问题?
两方辩论方式也是一样。月称虽主张中观,他陈述唯识论点是公平的,没有歪曲大战风车,不然不会被选为考格西题材。
辩论基本型式就是提出论点(立宗),指出对方所宗的「「因」或「喻」不成立,自己所宗「因」「喻」成立。一个论点依赖其他论点而成,所以辩论可以延续到其他论点。这形式反映缘起法的特性。
两个论师间的辩论,若是由第三者记下,大藏经中没见过。 |
|
Y**u 发帖数: 5466 | 42 两方辩论和这显然是不一样的。
明确一下你的观点,你是说如果其中一方可以公平地陈述对方的观点, 就可以一个人
关起门来辩。
我想说的是,这个公平是否得到另一方的认可了呢?
大藏经中没见过任何两方的直接交流, 是不是因为它的价值呢?
风车,不然不会被选为考格西题材。
己所宗「因」「喻」成立。一个论点依赖其他论点而成,所以辩论可以延续到其他论点
。这形式反映缘起法的特性。 |
|
S**U 发帖数: 7025 | 43 过去没有记者报导,youtube, 所以都是一方的纪录。
大藏经中也有荒谬可笑的内容,只是没有人去宣扬那些。 |
|
f*******8 发帖数: 3612 | 44 我觉得读经如果不仅仅是为了好玩的话,一定要带着问题学:
为什么要读,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此问题是否一定要把大藏经,阿含经都读完? |
|
|
a*****y 发帖数: 33185 | 46 那净土呢?
故事很美,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在大正藏属于万新纂续藏经,因为此经传出
很晚,早期大藏经没有,来历不明,没有译者,在印度也无人听过。 |
|
a*****y 发帖数: 33185 | 47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8 条理清楚,有事实根据(e.g.自己经验或引大藏经),能增加对儒道佛了解的就是好文。
这就是用因明的现量,圣教量判断。
再不行,三个以上id(不算马甲)顶的文。 |
|
s*******i 发帖数: 12559 | 49 文珠法师讲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
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
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
,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
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
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
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
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
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
佛教禅... 阅读全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