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奎松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t
发帖数: 31659
1
国民党早期由苏联资助。后来英美日和蒋介石接触。
于是有了412反革命。这是当时美苏日对苏联政策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华盛顿体系vs
苏联。再往后,就是美苏主导了。我之前说的不够准确。
我的想法是,那段时间中国是帝国主义的附庸。
力量弱小,在历史进程中起的作用很小。一本书,要严肃的讲国民党联共反共,必须80
%内容要放在对世界史的描述上。
杨奎松的书看上去学术严谨,其实演义传奇味道很浓,算是真理报的反动。对那段时间
的历史,不遵从西方中心论的话,其实是很难写成正经书的。
真理报历史,犬儒历史,演义历史都不是正经书。
另外,我个人感觉,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很悲剧的人物。这些人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觉意
识。忙了一辈子,什么屎都捏着鼻子吃了,到头来还是无法挣脱帝国主义的魔爪。

就是到了抗战后,美国才对国共事务有了很多的干涉。
s**********e
发帖数: 33562
2
读杨奎松的西安事变新谈,发现有的注解居然来自法轮功办的人民报。。。
k********g
发帖数: 81
3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uanjialunshi/yangkuisong/201001/0129_734
1_1530321.shtml
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考察
2010年01月29日 14:09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中共自成立之初就不能不依靠共产国际(实际上主要是从苏联)定期提供的经费援助开
展活动,这种
情况一直延续到30年代初中共建立起南方根据地,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才有
了根本性的转
变。而定期获得经费的情况虽然就此改变,中共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地向共产
国际提出申
请,进而获得相应的财政援助的情况却一直延续到共产国际解散之后。来自共产国际的
这种财政援
助,无疑对中共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莫斯科方面提供援
助的部门和渠
道变动不定,再加上中共长期处于秘密工作状态和战争环境之中,接受共产国际资金支
持一事极其敏
感,因此,不仅许多相关资料未能保存下来,对此一问题的研究也倍受限制。在很长一
段时间里,特
别是在中国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几乎无从获取。任何涉
G**L
发帖数: 22804
4
杨奎松还讲过当年产党也是抓丁当兵的。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讲
c********g
发帖数: 15629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qed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杨奎松:毛泽东与1962大饥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9 17:52:53 2013, 美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中共中央最早因饿死人事件处分省级领导人,发生在1957年

中央为何处分广西省委
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和《广西日报》首次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处
分广西省、地、县一批主要领导人的决定。广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漫远,书记郝中士、萧
一舟,以及中共平乐地委书记、副书记,中共平乐、荔浦、横县县委书记、副书记等十
余人被罢免了党政职务,有些还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决定说明,公开处分陈漫远等人
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广西省1955年和1956年发生大批农民逃荒,甚至饿死,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决定指出,广西省早在1955年就已经发生过农民逃荒和饿死的现象,国务
院当时即发出过指示,要求“必须加强生产救灾工作,对某些情节严重的失职干部,应
该予以严肃处理。”然而,广西省、地、县各级负责人“仍然...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杨奎松:孙中山到底爱国不爱国——兼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与俞辛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7 08:51:43 2019, 美东)
翻译教学与研究 翻译教学与研究 微信号 fanyiluntan
功能介绍
语言塑造世界,翻译再现人文,语言绽放人性,翻译重塑文明。
[导读]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当拿我们今天对国家及其主权领土之类的观念,来评判历史。
同样的情况,我们也不应当把爱国与暂时的妥协、退让和暂时牺牲部分国家权益的外交
行为简单地对立起来,斥之为不爱国。
孙中山和日本的关系,复杂且微妙。其原因很简单,孙中山奋起革满清政府命的
时候,恰值日本开始对满清统治的中国实施武力扩张政策的时候。中日两国文化同源、
一衣带水的紧密关系,使孙中山很容易把慷慨激昂地必欲实现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人视
为同道,因而全力求助之。当年在此种条件下发生的种种情况,今人理解起来自然不那
么容易。但是,历史从来就是复杂的,我们对历史... 阅读全帖
r*******j
发帖数: 2445
7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杨奎松: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杨奎松
1953年10月生,重庆市人。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
著作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安
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等。
○今年,恰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有关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的讨论在一些人中相当热烈,并且有很激烈的争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历史上的
一些问题。究竟怎样的民族主义才是积极的,怎样才算是爱国,您作为一个历史学家,
是怎么看待这种问题的?
我想,这种争论中国近代以来久已有之,不足为奇。不仅今天和过去会有争论,就是今
后多少年内,也很难统一认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恐怕是能不能实
事求是地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问题。实际上,真正能够了解近代以来的历史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民族主义也好,爱国也好,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个人或政党
,包括政府,都是有着与我们今天很不同的表现的。很难认为,爱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
标准,并且是越激烈、越彻底就越真诚。
以孙中山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候的作为为例。没有人能够否认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杰
出的爱国主义者。但是,...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杨奎松:蒋介石与毛泽东的比较研究
http://hx.cnd.org/?p=106127
杨奎松:蒋介石与毛泽东的比较研究
上个礼拜,我应北大博士生联谊会的邀请做了一次讲座,讲的是新中国的革命外交。那
天有同学问我,从我讲述的内容中,如何能够总结出一些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来?今
天应国关之邀来做讲座,听说听众大都是本科生,因此我想是不是换个题目,讲讲跟个
人成长有关的东西?因此我就想到了这个人物研究的题目,希望能对满足同学们的愿望
,对个人的成长有所借鉴和启迪。当然,我讲人物研究,并不是要在这里得出什么结论
性的意见来。其实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讲历史,目的不过是希望大家通过历史演进的过程
,看到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从而得出一些有助于我们了解、
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或教训。
我看今天在座的未必都是本科生,也有不少研究生、博士生吧?今天讲的“毛泽东与蒋
介石的比较研究”,想来是大家都熟悉的两个人物,同学们都对他们一定都有所了解。
选这个题目讲,也有我自己的目的。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说法,有太
多褒贬的色彩,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全面地去认识他们。从学者的角度,特别是从历史研
究的角度,我们必须...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8811
9
来自主题: _PartyHistory版 - 杨奎松: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转载自杨奎松个人网站,文章发表于1997年《历史研究》6期
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双击自动滚屏】
在今天的不少人看来,始终公开表示“拥护领袖”,捉蒋后仍反复声明愿意拥护蒋、服从
蒋,最后为维护蒋个人威信,不惜丢下东北军,“负荆请罪”,送蒋回京,以致身陷囹圄
的张学良,对蒋介石几乎“忠诚”到了“愚”的地步。他自然是绝对不会有反蒋的念头的

但是,近年来披露的多种档案资料却表明,张学良并非始终坚持“拥蒋抗日”,他一度曾
经预备着联苏联共,实现西北大联合,自成局面,与蒋介石翻脸,并不惜动武。西安事变
的发生与此不无关连。究竟如何理解这些新披露的史料,怎样看待张学良反蒋问题,目前
近代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此略述己见,以备识者驳正之。
新近披露的几则史料
近年来,在有关西安事变的研究中,陆续披露出一些重要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其中,有几
则资料颇为引人注目,它们对张学良生平研究和西安事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几则资料就是:
(一)1936年4月11日周恩来就9日晚至10日凌晨与张学良在延安会谈的内容致张闻天、毛
泽东、彭德怀
s***e
发帖数: 1272
10
来自主题: _PartyHistory版 - 杨奎松:张学良反蒋问题之探讨
国内的研究普遍为尊者讳, 杨奎松对西安事变的研究还是挺不错的。
这篇把张学良军阀心态写的很清楚了。
F*******t
发帖数: 2186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Frankfurt (Frankfurt),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06:18:10 2015, 美东)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 阅读全帖
F*******t
发帖数: 2186
12
标 题: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06:18:10 2015, 美东)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大巩固军队密切联系
起来。”[3] 说白了,中共要扩大巩固根据地与军队,就只能去“反磨擦”,把土地、
人、枪从国军那儿夺过来。
为此,伟大领袖在中共...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Frankfurt (Frankfurt),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7 06:18:10 2015, 美东)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 阅读全帖
F*******t
发帖数: 2186
1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联日反华的详细原始史料
一句话简介,
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在抗战期间是三国志,
共产党和日本人矛盾不小,也有冲突
但总体上以共产党日本人联合,打击国民党为主,
-----------------------------------------------
芦笛
《中共“抗战”的真实过程》
抗战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杂乱战争”,日军自始至终没有统一的战略计划,却由各部
随机因应、胡乱攻击。因此,它从未形成整齐划一的阵线,战线犬牙交错,类似围棋。
所谓“敌后”不但有共军,更有大量的国军甚至国军的重兵集团。共军扩张到一定程度
,就必然要与国军发生冲突,而他们就是共军在此期的主要作战对象。用毛的话来说就
是:“只要我们要发展就还会有磨擦,休战也不过是暂时的。”[1] “如妨碍我发展,
须坚决消灭之。” [2] “反磨擦斗争必须与扩大巩固根据地、扩大巩固军队密切联系
起来。”[3] 说白了,中共要扩大巩固根据地与军队,就只能去“反磨擦”,把土地、
人、枪从国军那儿夺过来。
为此,伟大领袖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为全党全军制定了抗战中期的新战略。
1938年11月5日,毛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结论,突出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5
谢海涛|文
职称评选中的《红太阳》
2000年初,一本叫《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的书,在南
京大学教师的职称评选期间,悄然出现在一些评委和教师的视野里。
这一年,历史系的职称评选竞争激烈。仅近现代史教研室,就有四人申报教授,高
华为其一。
按南京大学当时的规定,副教授在任职五年后即可申报教授,申报条件包括十篇相
应级别论文,或一部著作、五篇论文。按相关程序,先是教师申报,再是系里评,学科
组评选,高评委评,申报的学术成果截至1999年12月31日。
这一年,46岁的高华留校任教已13年,自1993年12月31日晋升副教授已满五年;其
学术成果,包括五本参编书籍,两本合译书籍,另有论文40篇。但是,在“牛人”太多
的历史系,并不占优势。
和其他教师一样,高华很在乎这次评职称。一开始送申报材料时,《红太阳》并未
正式出版。2000年初,高华从香港提前拿到了样书。
这是一部后来被海外学者看作“高华教授受个人痛苦经历刺激,以及思考国家巨变
有所感触的发愤之作,酝酿二十载,辛勤七个寒暑而成的著作”。该书 凡705页,参考
文献长达31页,分档案文献集6种,年谱、文集、资料汇... 阅读全帖
B*Q
发帖数: 25729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全)
总而言之,如果减去张学良兵变的偶然因素,则毛泽东的倒行逆施必将导致我党我军的
彻底毁灭。只是这事前毫无可能预知的偶然因素出现了,才打破了毛泽东的昏招的必然
结果,使我党我军不但幸免于难,而且趁抗战之机大规模崛起,以致毛泽东可以用偶然
因素导致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当年神机妙算的伟大光荣正确。可笑的是,后人竟然也傻
傻地跟着相信,伟大领袖真是诸葛亮那样的神人,有着改天换地、挽狂澜于既倒的大神
通。
国焘与润之的斗争,是我党汰优存劣的逆向筛选机制的伟大胜利。他的失败似乎可以说
是必然的,盖他第一不搞阴谋诡计;第二不兴阳奉阴违,无论是觉得共产国际的中国政
策错了,还是发现中央政治路线出错,他每次都立即说出来,甚至不惜作为反对派代表
到莫斯科去,在布哈林面前慷慨陈词;第三,他没有润之式不惜自伤求得对方退让的泼
皮狠劲,而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些都是不利于在残酷无情的权力斗争中存活的主
观气质缺陷。
相比之下,毛泽东在这方面具有的雄厚主观优势,根本不是国焘可以望其项背的。他第
一专搞阴谋诡计,不是在背后密谋暗算同志,就是对同志发动突然袭击,要么出尔反尔
,将竞争对手诱入绝地,要么捏造谣言,将半心半...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17
张 东:中国的“特供”制度批判(之一)
作者:张东 文章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5/20/2011 10:31:53 AM
第一节 “特供”的含义与历史渊源
一、“特供”概念
所谓“特供”(注1),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指针对上峰的特别供应制度,
或针对上峰的特别供应行为,指的是特供制度或特供行为;另一含义则指通过上述供应
制度或供应行为而供应给上峰的产品,指的是产品本身。后者借用梁文道先生的话说就
是“特别制造以供应上峰的产品简称”(注2)。
结合到中国的“特供”操作或“特供”实践,用通俗的语言来讲,“特供”指的是为共
产党的领导干部特别制造、专门供应的产品,及其供应体系和供应行为。
这里的“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绝对安全(绝对安全、万无一失);第二要
高质量、高水准;第三要方便。为了做到这些,针对特供食品,“特供”体系从原料生
产、采摘、采购、监测、加工、制作、化验、包装、调运、配送、验收等各环节,都由
专职人员、专门车间、专用设备、专库、专车进行,以求“数量、质量、品种、及时、
安全”五个保证,一丝不苟、绝不松懈、全力以赴、万无一失(注3)。
二...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8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高华老师走了
杨奎松追忆高华:他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
凤凰网历史讯 著名历史学家高华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凤凰网连线中共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杨奎松。杨奎松得知高华逝世
的消息,十分悲痛,并对高华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高华“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
兵” 。
在杨奎松眼中,高华是一位睿智、正直的学者。杨奎松与高华的学术交往很多,高华是
杨奎松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客座教授,在高华患病期间,其学生就是由杨奎松负
责教授。
高华在患病初期仍在进行学术研究,杨奎松回忆说直到确认为癌症他才停下来,“高华
在学术上非常活跃”。
杨奎松对高华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一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深入研究,还原一些事
实,可以说,“他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另一方面,他对当代史亦有较深刻的研究
,形成几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很遗憾没来得及完成专著。(周东旭)
刘瑜悼念高华:老师是中共党史“活字典” 太可惜
凤凰网历史讯 著名历史学家高华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凤凰网连线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刘瑜对高华先生的去世感到很吃惊,并表示他的去世
...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高华老师走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Ni),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高华老师走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6 23:30:21 2011, 美东)
杨奎松追忆高华:他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
凤凰网历史讯 著名历史学家高华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凤凰网连线中共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杨奎松。杨奎松得知高华逝世
的消息,十分悲痛,并对高华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高华“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
兵” 。
在杨奎松眼中,高华是一位睿智、正直的学者。杨奎松与高华的学术交往很多,高华是
杨奎松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客座教授,在高华患病期间,其学生就是由杨奎松负
责教授。
高华在患病初期仍在进行学术研究,杨奎松回忆说直到确认为癌症他才停下来,“高华
在学术上非常活跃”。
杨奎松对高华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一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深入研究,还原一些事
实,可以说,“他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另一方面,他对当代史亦有较深刻的研究
,形成几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很遗憾没来得及完...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1257
2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高华老师走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irklook (Ni),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高华老师走了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6 23:30:39 2011, 美东)
发信人: kirklook (Ni),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高华老师走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6 23:30:21 2011, 美东)
杨奎松追忆高华:他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
凤凰网历史讯 著名历史学家高华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在南京病逝,享年57岁。
凤凰网连线中共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杨奎松。杨奎松得知高华逝世
的消息,十分悲痛,并对高华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高华“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
兵” 。
在杨奎松眼中,高华是一位睿智、正直的学者。杨奎松与高华的学术交往很多,高华是
杨奎松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客座教授,在高华患病期间,其学生就是由杨奎松负
责教授。
高华在患病初期仍在进行学术研究,杨奎松回忆说直到确认为癌症他才停下来,“高华
在学术上非常活跃”。
杨奎松对高...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1
1933-1934年:共产党员自首叛变率高达95%
作者:王彬彬 (文史学者、南京大学教授)
《共产党人自首法》的颁行和“反省院”之设立,效用是非常明显的。从1933年秋到
1934年秋,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在全国捕获的共产党员是4505人,而自首叛变者则达
到4213人,“自首叛变率”竟达95%,“这足以证明国民党这时的自首政策,对被捕的
共产党人影响极大”。
几年前,我到台湾开会。主办方安排大陆与会者去了趟台北市著名的诚品书店。时
间短促,我只挑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万亚刚的《国共斗争的见闻》,李敖出版社1995
年7月出版。从李敖所作的序中可知,作者万亚刚本名万大鋐,1928年19岁时,即进入
陈立夫的“中统”,直到59岁退休,凡40年。在“中统”,万氏历任科长、晋陕豫边区
专员、调查局主任秘书等职。抗战期间,曾潜入“红色圣地”延安,并安插特务到抗大
“潜伏”。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国共两党的恩怨所知颇深。《国共斗争的见闻》是万氏
相关文章的结集。从集中一些文章看,晚年万氏,坚决反对“台独”,是铁杆的“统派
”。这且不谈。集中有一篇《谜,还是谜》,谈的是瞿秋白之死。文中有这样一段:
瞿...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2
2009年:十年思想历程
接下来的2009年,对于高华来说是多难之年。先是2月份母亲患肠癌住院,高华和
弟弟、妹妹每日奔走于医院。
每天上午,高华由亲戚小孙陪着,坐公交车去医院,陪母亲坐会儿。下午,他一边
辅导学生,一边应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邀,整理新书《革命年代》的书稿。
在整理文章时,几十年来母亲的关爱和教诲时时浮现于他的脑海,“特别在文革的
艰难岁月中,母亲带领我们一家人,相依为命,才走出了那场暴风雨,往事如昨,历历
在目”。
在高华的主治医生之一、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于正洪副主任医师印象中,高华
是个孝子,在他患病期间,母亲也病重,高华操了太多的心。于医生曾提醒他自己也是
重症患者,不可以那么累。
母亲临终前一个月,几乎昏迷不醒,高华仍是天天探望。至4月底,母亲病逝。此
后一段时间,高华天天失眠。祸不单行,5月份,85岁的父亲不幸摔伤,致股骨颈骨折
,从此长期住院。
这一年,《红太阳》已出版十年。十年风雨,赞誉峰起。如学者朱学勤所言,这本
书开辟了毛泽东研究的一个崭新的空间,说得低调一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得稍微
满一点,在毛泽东研究,延安整风研究,从延安整风到文革的历史研究中... 阅读全帖
a*****c
发帖数: 3525
23
并非特殊材料 30年代中共被捕党员95%叛变
搜狐 2010-12-07 16:49:34
几年前,我到台湾开会。主办方安排大陆与会者去了趟台北市著名的诚品书店。时
间短促,我只挑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万亚刚的《国共斗争的见闻》,李敖出版社
1995年7月出版。从李敖所作的序中可知,作者万亚刚本名万大鋐,1928年19岁时,即
进入陈立夫的“中统”,直到59岁退休,凡40年。在“中统”,万氏历任科长、晋陕豫
边区专员、调查局主任秘书等职。抗战期间,曾潜入“红色圣地”延安,并安插特务到
抗大“潜伏”。这种经历,使得他对国共两党的恩怨所知颇深。《国共斗争的见闻》是
万氏相关文章的结集。从集中一些文章看,晚年万氏,坚决反对“台独”,是铁杆的“
统派”。这且不谈。集中有一篇《谜,还是谜》,谈的是瞿秋白之死。文中有这样一段:
瞿秋白之死,在我心中成谜,起因于我对国民党对待共产党政策的了解。在政治斗
争场合,凡是占上风者,对待敌人往往宽大,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亦然。中统成立于一
九二八年,专职对付共党的地下活动。由于共党的地下组织非常严密,所以工作很吃力
,成绩亦不好。一九三年建议对共党分子采宽... 阅读全帖
c****x
发帖数: 6601
2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我最佩服老红军了 (转载)
关于红军长征,国共内战,国共关系和国际格局的一些精彩演讲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807349.html
第1190期 杨奎松 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问题.mp3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807335.html
国共关系研究的几个问题 杨奎松2005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的讲座录音.mp3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66545.html
2010.10.30杨奎松-战时国共交涉谈判的由来、问题与结果(杭州).mp3
http://u.115.com/file/f1654ec3a6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139153.html(要注册后,给2分
杨奎松-国际大背景下看中 共成功之道.mp3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380309.html?from=isnom
十字路口中的中国二元土地制度(主讲:秦晖、杨奎松).mp3
http://u.115.com/file/f11f...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zz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47/0804/135857.html
[纪事]延安“抢救运动”真相考
作者:何方
关于抢救运动的评估、资料和一些提法问题
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
究中的一个禁区,比中央苏区抓“AB”团还要严格。因为抓“AB”团后来一般都把责任
推给尚未成立的 “左”倾中央和并不存在的王明路线 (即使按许多党史书上的说法,
也是大抓“AB团”后的四中全会上才出现所谓“王明路线”), 但抢救运动却无法可
推,只能干脆不提,因为不但毛泽东、刘少奇、彭真等人,连康生在生前也是没人敢公
开提的。例如被称为中共党史奠基作的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就根本没有提这
个作者胡乔木自己也说是搞了两三年的抢救运动。 有些文件和文章如果提到,也说成
审干运动(至今还有审干工作扩大化这种不通的提法 ),或只把中间一小段说成“抢
救运动”,而且都要强调审干运动方针的正确和取得的伟大成绩。其中最权威的,当数
195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中所作的如下评价:“
延安的审干运...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26
2014年12月04日
【编者按:众所周知,党史编撰对共产党而言,从来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
题。也因此,对党史的编撰总是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重写”。作为党内第一代“笔
杆子”,胡乔木和胡绳可谓为今天的党史叙述奠定了基本范式,金冲及、逄先知是之后
的主要负责人。那么,金冲及如何看待“二胡”的党史编撰呢?作为体制内的党史研究
和编撰权威,又如何看待高华、杨奎松等人的“体制外党史研究”?经历了民国、新中
国的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又如何看待时下流行的“民国粉”呢?请看澎湃
新闻的访谈。】

金冲及,原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稿》、《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主编有《毛泽东传》、《
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陈云传》、《邓小平传略》等。(照片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2年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胡乔木(右)与逄先知(中)、金冲及(左),摄
于胡乔木寓所。
谈《一本书的历史》:不是“著”也不是“编”
澎湃新闻:您整理出版这些讲话记录的缘起是什么?
金冲及:我已经84岁了,说实在话,到这... 阅读全帖
B*Q
发帖数: 25729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全)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三)
芦笛
三、毛泽东vs张国焘
1)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毛泽东与张国焘之争,在我党历史上被吹为路线斗争。所谓路线斗争,其实就是“以策
略分歧为理由的权力斗争”,所谓“路线”,无非是不同的政治军事的战略策略。我党
信奉的“革命乐观主义”其实是唯意志论,它认为革命一定会胜利,如果遭到失败,那
一定是领导人的政治军事战略策略(也就是“路线”)错了,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布
尔什特[bullshit])就应该起来与错误路线作斗争。一旦路线纠正过来了,则革命也
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是何等的布尔什特,自不必待智者而后知。它的潜在假定是,失败都一定是主观因素
造成的,绝不会是客观因素注定的,天下更无一事不可为,关键在于主观采用的路线。
这“以成败论英雄”的庸俗哲学,使得失败成为党魁难以承受之重,在遭到重大挫折后
,党魁最关心的事还是证明自己并没有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政敌
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帽子,诸如“冒险主义”、“蛮动主义”、“拼命主义”、“逃跑主
义”、“流寇主义”、“失败主义”等等,覆盖了一切可能决策,随时都可以抛出来,
方便之极。所谓“党内斗争”就是搞...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古今之變的關鍵節點(上)
http://medium.com/@LiuZhongjing/%E5%8F%A4%E4%BB%8A%E4%B9%8B%E8%AE%8A%E7%9A%84%E9%97%9C%E9%8D%B5%E7%AF%80%E9%BB%9E-%E4%B8%8A-%E5%8F%B2%E8%A7%80%E7%B3%BB%E5%88%97-2-c8b306f5e211
此文根據本人2014年10月18日長沙“熬吧讀書會”講座的錄音整理
主持人:今天咱們的主題叫做“古今之變的關鍵節點”。我想問老師,這樣的題目是什
麼意思,跟您的這本新書《從華夏到中國》有關嗎?
劉仲敬:有關。應該說它和歷史的本質有關。什麼叫做通古今之變?大家都知道這是太
史公所說的。所以,通古今之變是一切歷史最原始的目的,但是隨著秩序的演化,有時
候我們會忽略甚至遺忘這些原始的目的,這就是捨本逐末。所以無論你們對中西歷史如
何瞭解,最關鍵的問題是通古今之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叫歷史?歷史是一種認
知結構,他是教你怎樣從紛繁、外化的各種細節中間,發現結構和規律的一種藝術。這
種藝術多半要靠你們的悟識或者說是認知能力,而不是依靠材料的堆積。... 阅读全帖
x*******n
发帖数: 969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金一南讲座:苦难辉煌
杨奎松评《苦难辉煌》: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
从没有想过会读金一南的书,因为我们的专业原本差别很大。他在国防大学战略教
研部任职,从发表的文章看,主要做的是时政评论性质的工作;我则做的是实证的历史
研究。两项工作性质和方法差距很大,原本有点风马牛不相干。知道金出版有《苦难辉
煌》一书,[1]书店里简单翻过,因为发现是纪实文学体,文字、史实随性发挥,观点
及资料引证又全无出处注释说明,因此也没有动过去读的念头。
所以会想到必须要读一下金书,是因为今年纪念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许多报刊杂
志和电视台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纪念文字或片子,一些编辑记者把他们写好的稿
本发来请我帮忙在史实上“把把关”,意外发现其中许多错误如出一辄,十分雷同。细
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这些出错的文字,大都是从金书中抄来的。为此我不得不上网
把金书相关章节找出来看了一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
我最初看到金书是在书店小说散文一类文学书里面,想来作者出版这本书时应该也
没有想要当历史书来出。既然是文学书,自然也就像“××演义”一样,不应当被人们
当成历史书来读。奇怪的是,今年网上... 阅读全帖
s*****j
发帖数: 6435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就"十五万精兵计划"请教goodegg
起因是在"有小将出来批驳一下李志绥的回忆录的吗"主题下 goodegg 说
"张荣那本书乱说不少,但是同样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关于毛泽东40年向斯大林讨要
10万军队的装备突袭重庆消灭蒋介石的计划我就是在这里看见的.再回头用严肃史料,包
括苏联档案一核对,准确无误."
我很怀疑当年毛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 问了一下, goodegg 举出网文如下.
"毛泽东的清君侧计划,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关系及两党力量对比的演变
时间:2010-01-20 17:38 作者:杨奎松
10月份,毛泽东终于醒悟,他认定蒋介石要向日本投降,并与日军一道夹击中共
的军
队。于是,他给彭德怀拍发了一封电报,让彭德怀在华北组织十五万精兵,从山西、陕
北经陕南,包抄陪都重庆。毛泽东将这个计划称作清君侧。所谓清君侧,就是毛泽东认
为,蒋介石的身边有投降分子,这个投降分子就是何应钦。蒋介石只有把投降分子赶出
去,共产党就停止这个包抄行动。对这个计划,毛泽东也感觉实施起来十分冒险,如果
贸然采取行动,就有人会提... 阅读全帖
s*****j
发帖数: 6435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就"十五万精兵计划"请教goodegg
起因是在"有小将出来批驳一下李志绥的回忆录的吗"主题下 goodegg 说
"张荣那本书乱说不少,但是同样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关于毛泽东40年向斯大林讨要
10万军队的装备突袭重庆消灭蒋介石的计划我就是在这里看见的.再回头用严肃史料,包
括苏联档案一核对,准确无误."
我很怀疑当年毛会有如此奇怪的想法. 问了一下, goodegg 举出网文如下.
"毛泽东的清君侧计划,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关系及两党力量对比的演变
时间:2010-01-20 17:38 作者:杨奎松
10月份,毛泽东终于醒悟,他认定蒋介石要向日本投降,并与日军一道夹击中共
的军
队。于是,他给彭德怀拍发了一封电报,让彭德怀在华北组织十五万精兵,从山西、陕
北经陕南,包抄陪都重庆。毛泽东将这个计划称作清君侧。所谓清君侧,就是毛泽东认
为,蒋介石的身边有投降分子,这个投降分子就是何应钦。蒋介石只有把投降分子赶出
去,共产党就停止这个包抄行动。对这个计划,毛泽东也感觉实施起来十分冒险,如果
贸然采取行动,就有人会提...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2
☆─────────────────────────────────────☆
shanggj (shanggj) 于 (Sat Apr 7 00:32:02 2012, 美东) 提到:
虎肉军史基金征文
<<从苏联档案看朝鲜战争的起源>>
活跃版面做点贡献,也争取挣点伪币.这篇征文主要是读<<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
文件(上)>> (沈志华 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从刊登(48) ) 后的一点个人
心得. 沈这个人很有些意思, 前段有网友帖过他的经历, 好象先经商, 90年后弃商求
学, 回北京从事苏联史和冷战史研究, 恰逢苏联垮台, 俄国档案解密 ( 据闻是卖档案
赚钱, 老毛子够惨的), 沈自费收集近15,000件俄国档案. 2002年出版了<<苏联历史档
案选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但此书被严禁收入任何有关朝鲜战争的资料(? 沈
解释说是极其敏感, 我是实在不懂中宣部的人是怎么想的), 所以关于朝鲜战争的资料
只能在海外出版, 香港的出版商嫌没油水不干, 最后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接手, 于2003年朝鲜战争结束五十周年之际...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6009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冈村宁次与共军代表会谈
---------------------------------
就在七大召开期间,华中局还对日军作出的试探性接触作了回应,派人直接与日军在华
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进行了会谈.
---------------------------------
http://www.zgdsw.org.cn/GB/218997/219021/14817935.html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
试论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沦陷区的战略
王志刚
2011年06月03日10:42
试论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解放沦陷区的战略
王志刚
2011年06月03日10:42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以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为重点的解放沦陷区的战略
。日本投降前后,这一战略曾经在全局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又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
迅速进行了大的调整。这一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个非常值
得关注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于这一战略缺少足够的关注和研究,[1]
本文即试图就这个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解放沦陷区战略的提出和初步规划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战略重点一直...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真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29 07:58:57 2013,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5823
杜好书
杜好书想说的是,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把别人的文章贴在博客上过。卸甲一书生写的《
毛泽东“三年困难时期不吃肉”的真相》太好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此文,所以替
他贴出来。中国人先被毛泽东活活地骗了30年,毛泽东死后近40年,还有许多人被死死
地绑在他的宣传上。再过30年,毛泽东将成为少有人感兴趣的历史尘埃了,但,那尘埃
是不是够臭的呢?这还需要我们活着的有正义感的人们做工作。我们现在不说,将来我
们的后代们是容易理解认识错的。
比如,《炎黄春秋》2012年第11期里有篇文章,记述了中央文革小组里的工作人员的回
忆。摘录几句如下。
李传俊:大部分(重要电话)都是主席的私事,比如说“主席的儿子”认亲来了,
在中南...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朱学勤等:高华追思会上的发言zt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成就永存史卷
我们这一代人在几个历史重大问题上,不能交白卷。在众多答卷中,我以为高华
这一份是最为出色者之一。主持人让我总结高华先生的学术成就,我不合适。还是让我
作为高华的朋友,一个与他交往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讲高华这个人,
讲讲高华这本书。
高华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代表。我们这一代人有两件事无法回避,一是文革,
二是改革,这是我们的生命底色。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写,后代人也可以写,但文革
的历史,必须由我们自己来交这个答卷,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不能交白卷。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也通过各种文本、各种方式,陆陆续续地交出了答卷,但在
众多答卷中,我以为高华这一份是最为出色者之一。他深刻挖掘了文革得以形成的老根
——中共党内生活之渊源。文革发生已经有四十多年来,到现在还是一个聚集风云的话
题。在历史上,它还会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命运一样,让多少代人持续不断地争
论下去。但无论是后面有多少代人参与讨论、争论、辩论,它绕不过我们这一代文革经
历者所交出的答卷,绕不过高华这个人。
高华让我最感佩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研究生考试,我们这... 阅读全帖
y*******2
发帖数: 300
36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成就永存史卷
我们这一代人在几个历史重大问题上,不能交白卷。在众多答卷中,我以为高华这一份
是最为出色者之一。
主持人让我总结高华先生的学术成就,我不合适。还是让我作为高华的朋友,一个与他
交往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讲高华这个人,讲讲高华这本书。
高华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代表。我们这一代人有两件事无法回避,一是文革,二是
改革,这是我们的生命底色。改革的历史,我们可以写,后代人也可以写,但文革的历
史,必须由我们自己来交这个答卷,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不能交白卷。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也通过各种文本、各种方式,陆陆续续地交出了答卷,但在众多
答卷中,我以为高华这一份是最为出色者之一。他深刻挖掘了文革得以形成 的老根—
—中共党内生活之渊源。文革发生已经有四十多年来,到现在还是一个聚集风云的话题
。在历史上,它还会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命运一样,让多少代人持续不断地争论
下去。但无论是后面有多少代人参与讨论、争论、辩论,它绕不过我们这一代文革经历
者所交出的答卷,绕不过高华这个人。
高华让我最感佩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研究生考试,我们... 阅读全帖
t**********t
发帖数: 12071
3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关于朝鲜战争的一个秘密
那你说杨奎松不重视不就得了?
杨奎松不重视就等于所有专业人员都不重视?
事实上,杨奎松的批评也不怎么专业,连我这样的业余水平都能挑一错。
我举的书是国防大学翻译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g*****g
发帖数: 6798
38
http://cul.china.com.cn/renwu/2011-12/29/content_4730719.htm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12-29 11:23  责任编辑: 苏
向东
28万字遗著《高华历史笔记——革命内战与民族主义》下月将出版,沈志华等老友深
情忆高华
高华,1954年出生于南京,文革期间做过八年工人,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
南京大学历史系,此后留校任教。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著有《在历史的风陵渡口》(2005年)、《革命年代》(2010年)等文学著
作。  (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听到高华老师病逝的消息,第一时间从脑海涌出的,是两年前他和深圳擦肩而过的往事
。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是个时间节点,是高华刚刚确定肝癌复发的时间节点。
2009年9月24日,高华在给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肖风华的邮件中写道:“今
天我已拿到身体检查报告,情况不好,我明天或后天要赶到上海住院,很可能要动大手
术,如果确定动手术的话,深圳‘书广场’的活动我就不能参加了。”
当时,《深圳商报》主办...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3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高华教授的葬礼
“高华,一路走好”。2011年12月30日,著名历史学家高华先生追悼会在南京石子岗殡
仪馆举行。国内各地知识界人士、亲友家属、南京大学师生数百人为其送行。海外知识
界数十位重量级人士或撰挽联,或联合发出追悼信,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则在网络空间
进行悼念。对于一个学术体制内的边缘者,老中青三代知识界追思之隆,近年罕见。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结束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史学,其后留校任教,巨
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集史识、史才与史德于一体,以
卓越的学术水准享誉海内外,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而
在其“行将成大学问,步入黄金收获季节之际”(海外学人追悼信语),因病于2011年
12月26日22时15分逝世,享年57岁。其英年早逝的消息震动海内外知识界。
高华先生的追悼仪式于2011年12月30日8时30分举行。当日,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大厅人
山人海,气氛庄重肃然。灵台前摆放着高华微笑的大幅照片——高华其时处于病中,白
发如雪,却精神卓烁。照片前,高华安详地躺在白菊丛中。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前副
校长董健先生的挽联“射日成高手启蒙著...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9366
4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合集] 高华教授的葬礼
☆─────────────────────────────────────☆
begonialeaf (秋海棠花叶) 于 (Mon Jan 2 01:13:37 2012, 美东) 提到:
南京市的殡仪馆在一个叫做石子岗的地方,所以我们南京人咒人死就会说送你去石子岗
。这个殡仪馆有很多个厅,高华教授的葬礼应该是租的最大的那个厅。
☆─────────────────────────────────────☆
begonialeaf (秋海棠花叶) 于 (Mon Jan 2 02:24:06 2012, 美东) 提到:
“高华,一路走好”。2011年12月30日,著名历史学家高华先生追悼会在南京石子岗殡
仪馆举行。国内各地知识界人士、亲友家属、南京大学师生数百人为其送行。海外知识
界数十位重量级人士或撰挽联,或联合发出追悼信,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则在网络空间
进行悼念。对于一个学术体制内的边缘者,老中青三代知识界追思之隆,近年罕见。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结束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史学,其后留校任教,巨
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315
41
杨奎松:五十年代领导干部的工资住房轿车待遇
进入专题: 领导干部
● 杨奎松 (进入专栏)
问:今天,关于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议
论。有些人因此怀疑今天的种种政策,甚至有人更是把这一问题的产生归咎于改革开放
,认为改革开放从开始即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注意到,您在最近一期《历史研究》
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详细地考察了1949年前后中共政干部收入分配制度从比较平均的供
给制转向差距较大的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历史经过。我们想要了解,您做这一考察的目是
什么,您又想要说明些什么呢?
杨奎松:说来话长,这里面一个很主要的诱因,其实是与我早年生活在北京“大院
”里的经历有关的。在机关、军队大院里生活,包括在尽是干部子弟的学校上学,你会
强烈地感受到等级制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我们还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谁的爸爸是多少级
,多少级的干部住多大的房子,多少级以上的干部配什么级别的轿车,多少级以上的干
部可以到“特供”商店去购买普通干部买不到的“特殊供应商品”,如此等等。因为父
辈级别的不同,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发生问题,父辈级别相差太大就会
出...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2
从左至右:刘瑜、梁文道、杨奎松、许知远
9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在北京办了一场年度沙龙,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为理想国讲堂开首讲;同时,第一批八本的理想国译丛首发,译丛主编许知远、编委刘瑜以及同是编委的主持人梁文道展开对谈。
杨奎松:历史评价的尺度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在这样的场合跟大家谈历史观的问题。
我个人研究历史这么多年,我觉得今天的史观,当然可能不止是我们中国的史观,历史观本身出了比较大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大概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衡量评价历史的角度。在个人来讲,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从过去的革命史观到现代史观,一些各种各样的史观,到今天最大的民族史观。我个人认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不论如何,是有它的价值的。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史观进行讨论。但是,民族史观把全球关怀这样一个眼界缩小到了不同民族内部,我们今天在评论人类的历史,在评论我们所生活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今天每一个族群,每一个民族,他们都可以讲出自己的一套历史,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解读,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最好的历史。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必须应该有...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3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8477
去年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抗战胜利源自中共
领导。另外,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感谢日本侵略”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颇广,在学术
界也颇多议论,但罕见媒体公开报道。近日,上海媒体《文汇读书周报》披露,日军入
侵帮助中共壮大、扩充自己,最终推翻国民党,毛泽东因此感谢日本。
《文汇读书周报》上月底发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陈铁健的书评《〈“中间地带
”的革命〉告诉你:中共何以必胜?》说,该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奎松自云:“
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特
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
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
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
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竟被中共所推翻?”结论已然呼之欲出。
陈铁健引用中共出版的《毛泽东外交... 阅读全帖
s*****j
发帖数: 6435
44
虎肉军史基金征文
<<从苏联档案看朝鲜战争的起源>>
活跃版面做点贡献,也争取挣点伪币.这篇征文主要是读<<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
文件(上)>> (沈志华 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从刊登(48) ) 后的一点个人
心得. 沈这个人很有些意思, 前段有网友帖过他的经历, 好象先经商, 90年后弃商求
学, 回北京从事苏联史和冷战史研究, 恰逢苏联垮台, 俄国档案解密 ( 据闻是卖档案
赚钱, 老毛子够惨的), 沈自费收集近15,000件俄国档案. 2002年出版了<<苏联历史档
案选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但此书被严禁收入任何有关朝鲜战争的资料(? 沈
解释说是极其敏感, 我是实在不懂中宣部的人是怎么想的), 所以关于朝鲜战争的资料
只能在海外出版, 香港的出版商嫌没油水不干, 最后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接手, 于2003年朝鲜战争结束五十周年之际出版.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收集苏联档案
材料554份, 时间跨度从 1945年12月 – 1954年3月 (最后单独一份为1966年8月, 不记
入时间跨度). 另备有朝鲜战争大事年表, 俄国主要...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45
的确是,彭总这个讲话没有看到过原文。最早的说法来自杨奎松教授的正式文章:
“关于这个数字,还在这次战斗之后不久,朱德就公开肯定过。他在1937年年底公开发
表的著作中曾明确讲: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朱德之所以这样讲,
当然不是笔误或有其他什么原因。联系到彭德怀后来在内部讲话中也坦率地承认,这次
战斗“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的步枪”,可以想象朱德当年这种说法应当是在具体听
取了汇报和进行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得出的。而且,比较一下此次作战中双方死
伤人数,也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更合理一些。 ”
但是杨奎松的学术修养很成问题,经常抄都抄不对(我就发现了他好几个明显的错误)
。他在同一篇文章里面还提到“朱德就公开肯定过。他在1937年年底公开发表的著作中
曾明确讲: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朱德之所以这样讲,当然不是笔
误或有其他什么原因。”可是真有人去找了朱德的原话(出自《大公报》记者对于朱德
的采访),发现根本不是杨奎松的那个意思:
“我们这次在平型关作战是一个大战,这次能胜利就是因为有群众,使敌人的侦探走不
进来,等到我们绕到敌人后方,直到我们开火之前,他们还... 阅读全帖
M****h
发帖数: 4405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人写历史,容易闹笑话
尤其是那种情绪倾向非常明显的文人
比如说杨奎松之类的
杨奎松有一个报告说共军在东北接受了几千们大炮。。。
实际上杨奎松搞不大炮,步兵炮,掷弹筒之类的不同,统统归位大炮。。
如果日军关东军那种末世都能装备几千们大炮,那苏军肯定打不动。
实际上日本陆军加起来也没有几千门大炮,一个精锐师团只有48门大炮(75mm以上的榴
弹炮),而一个精锐师团的人数有三四万人。
还有今天看到的这个,明显是黑老毛的炎黄春秋派系文人
这种文人搞不清伤亡的概念,一个士兵负伤/生病后回国治好了又重新上阵,在他看来
是几个人。。。直接用参战人数-最后回国人数。。。
并不是这样的人有多蠢,而是完全没哟学术精神,只是为了得出一个大新闻,而不顾常
识。
发信人: bingya (bin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志愿军总数135万,健全回国的只有37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21 23:14:01 2017, 美东)
著名国际问题、中共党史专家、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
顾问何方发表在2013年11期《炎黄春秋》的文章《抗美援朝的得与失》中透露的中国人
民... 阅读全帖
f****m
发帖数: 7469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大汉奸孙逆中山
1937年日本军统帅部的将军们,再也不像43年前甲午海战军界前辈们那样小心翼翼、畏
畏缩缩了,年轻气盛、气势如虹的少壮派军人甚至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这份
狂妄不可一世的自信既来源于日本蝗军1894年甲午海战对清帝国的大胜,以及1905年日
俄战争对俄帝国的完胜,更来源于日本长期扶植的汉奸们对清帝国、中华民国卓有成效
的政治和军事颠覆与破坏。
20世纪中国历史的苦难,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汉奸、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通过
勾结日俄获取武器和资金援助,采取行刺、起义、暴动、革命和内战等种种手段,彻底
把一个居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推向了任人宰割的积弱国度。
在这一系列的汉奸名单中,名声最大、臭名最昭著的就是汪精卫,于1939年投身日本怀
抱的国民党副总裁,孙中山的得意弟子;身后最悲凉、骂名千古的也是汪精卫:日军失
败以后,坟墓被炸毁,骨灰被抛弃。而前后接受日俄援助、暗中干尽汉奸丑行的孙中山
,却成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荣享现代中国最大的帝陵中山陵。
国共两党前后统治中国、洗脑中国的最大成效之一,就是让国人忘记了孙中山先生不仅
是伟大的革齤命先行者,更是伟大的汉奸先行者这一历史事实。细...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48
59年粮食产量2870亿斤?杨奎松再牛B,说的东西里面没有给出引用的原始数据,只有
你这号的才会盲信。杨奎松再牛B是杨奎松,我就看原始资料,有一个严谨的学者写东
西,引用话的时候不给原始出处的么?
f****m
发帖数: 7469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头号五毛显身了
孙中山,最伟大的汉奸
1937年日本军统帅部的将军们,再也不像43年前甲午海战军界前辈们那样小心翼翼、畏
畏缩缩了,年轻气盛、气势如虹的少壮派军人甚至喊出了三个月灭齤亡中国的口号;这
份狂妄不可一世的自信既来源于日本蝗军1894年甲午海战对清帝国的大胜,以及1905年
日俄战争对俄帝国的完胜,更来源于日本长期扶植的汉奸们对清帝国、中华民国卓有成
效的政治和军事颠覆与破坏。
20世纪中国历史的苦难,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汉奸、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通过
勾结日俄获取武器和资金援助,采取行刺、起义、暴齤动、革齤命和内战等种种手段,
彻底把一个居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推向了任人宰割的积弱国度。
在这一系列的汉奸名单中,名声最大、臭名最昭著的就是汪精卫,于1939年投身日本怀
抱的国齤民党副总裁,孙中山的得意弟子;身后最悲凉、骂名千古的也是汪精卫:日军
失败以后,坟墓被炸毁,骨灰被抛弃。而前后接受日俄援助、暗中干尽汉奸丑行的孙中
山,却成为伟大的革齤命先行者,荣享现代中国最大的帝陵中山陵。
国共两党前后统治中国、洗脑中国的最大成效之一,就是让国人忘记了孙中山先生不仅
是伟大的革齤命先行者,更是...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5617
50
http://sgcls.zhongwenlink.com/blog_read.asp?id=23&blogid=4890
第一家庭的第一女儿──《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传》
文/施雨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阿罗约夫人是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女儿,1968年到华盛
顿乔治敦大学学习,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是同班同学。回国后,她继续深
造,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助理教授。
1986年2月,马科斯下台后,阿罗约夫人开始从政生涯。2001年1月就任菲律宾第14
届总统,2004年大选获胜,连任总统,阿罗约夫人虽然外型娇小,办事却雷厉风行,无
论是在经济管理部门还是在政治舞台上都十分令人钦佩。在美国《福布斯》评选“世界
前100名女强人”中,她排名第九。
作者:[菲]尼克•华谨 中译者:[美]施雨 施迪夫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
新纪元是马卡帕加尔总统如何命名他的时代(打趣说或许重新命名为新穷人),他
的格言是:简朴──对于上层的人来说这是另类,而对底下的人来说,是鞭策。马卡帕
加尔的话像刀锋一样锐利。...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