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 发帖数: 9629 | 1 现实是哪儿有那么复杂.
一个县几十万人,每个都三审,无罪推定,举证质疑?
无非就是贫协主席,村委书记一句话,胡乱划的.
村里识字的都没几个,怎么会想各位这么研究呢.
呵呵. |
|
a**i 发帖数: 5846 | 2 俺不知道。不知道俺只能说不知道贝。难道我图眼前痛快出来说知道,然后被人抓了怎
么办,赫赫 |
|
j****n 发帖数: 7636 | 3 你越解释,我越糊涂(本以为明白了呢,呵呵)。
如果按你这个说法的话,
[地主富农不管是否雇工都是剥削阶级:贫下中农不管雇不雇都不是剥削阶级。]
那末我的例子不是更说明,不能用雇工与否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剥削阶级(假如你不知
道他是不是地主,富农的话)?
如果杨是这个意思,那也不算离谱。 |
|
k****r 发帖数: 9629 | 4 这个确实是土共的问题a.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勤务兵雇工,长征有担架抬着,算不算剥削?
地主雇个人就是剥削? |
|
b****r 发帖数: 2555 | 5 现实情况是地主富农的判决条件比较简单,家里有多少亩地基本上是红线。
雇工的情况比较复杂,过年请个帮工怎么算,农忙了请人帮忙怎么算?所以在建立了
成分和雇工的相关性之后,剥削阶级的判决就简单了——地主富农算,贫下中农不算。 |
|
j****n 发帖数: 7636 | 6 这个逻辑当然荒谬。 不过你要是把他的上下文贴出来,大家就不会有这莫多误会了。
我一开始也认为杨在质疑用雇工与否划分剥削阶级的合理性。 |
|
|
|
W*******a 发帖数: 1769 | 9 贫农虽然雇工,但是自己也给别人当雇工,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就别在这里狡辩了 |
|
q*d 发帖数: 22178 | 10 您现在也没贴他的全文,
实体书人老虎肉没事都会发个截图的.
只凭一句话断章取义的,我没法评论你或者他的观点
别的 |
|
j****n 发帖数: 7636 | 11 单这一句话来说,确实是不对头。至于是不是“指鹿为马的行为艺术”,那要看上下文
。如果他的意思(我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是处置太严苛,定级太宽泛,那和这句话自然
有关。 |
|
q*d 发帖数: 22178 | 12 老毛的23亩地+雇工,只算富裕中农,
我已经抓了几次了,也没怎样啊.
当作没看见不就是了,脸皮够厚,良心够黑即可. |
|
W*******a 发帖数: 1769 | 13 我外公家,既有自己的地,农忙是雇工,但是同时又租种了地主的地,所以划分成分
就是上中农,因为他既剥削雇工,同时也被地主剥削 |
|
q*d 发帖数: 22178 | 14 哪怕您外公有10000亩地,
只要租了杨白劳1分地,就不是地主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成分 |
|
W*******a 发帖数: 1769 | 15 杨白劳是只出租土地的地主么?别在这里玩弄文字游戏,当然你本来也就是一个joke,所以
这么做一点也不奇怪 |
|
q*d 发帖数: 22178 | 16 A地主和B地主,各有1000亩地,
每人租种对方一亩,即可免于地主,
你不能正面上面的问题,别的说一万句也都没用
joke,所以 |
|
W*******a 发帖数: 1769 | 17 所以说你就是一个理科猥琐男,压根不知道农村具体是什么情形,假设一些空想的情
形在
这里丢人现眼。别人告诉你历史事实,你不但不承认,还在这里狡辩。中国文人传统就
是说
的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还整天以为自己能代表别的阶层, |
|
w*********e 发帖数: 5286 | 18 你怎么不看看当年被划剥削阶级的下场?
如果今天执政党认为你80%可能性是人渣就把你枪毙炒家,你儿子
女儿统统是低人几等,永无翻身之日的黑五类,你觉得还很宽大? |
|
g*******g 发帖数: 9753 | 19 不要胡扯好不
划分地主的条件是看家里有多少地,而不是看雇没雇人,也不是看是否租别人的地 |
|
s*****j 发帖数: 6435 | 20 今天在火车上看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 里面讲关家垴战斗, 注释里引用了"铁血
社会"网友"装甲师101"的网文来说明八路和小日本的伤亡.
我记得以前版上关于这个吵过, 这个"装甲师101"不会是李将军或者虎肉的马甲吧? |
|
|
g****t 发帖数: 31659 | 22 电报原文杨没有直接引用阿.
据我所知,杨没有故意扭曲原始文献的记录.
所以
"
。于是,他给彭德怀拍发了一封电报,让彭德怀在华北组织十五万精兵,从山西、陕北
经陕南,包抄陪都重庆。毛泽东将这个计划称作清君侧。所谓清君侧,就是毛泽东认为
"
这个十五万人的计划,可信度较高.
另外,杨奎松等专家10月底会在哈佛,你可以当面去问嘛.
你这一段LZ不是已经写了吗?
问题是毛的电报原文是怎么说15万人打到重庆的?
好蛋明显不敢回答这个问题阿。 |
|
s*****j 发帖数: 6435 | 23 "另外,杨奎松等专家10月底会在哈佛,你可以当面去问嘛."
这个关于辛亥革命的会好象还很有意思. 多谢信息.
陕北
认为 |
|
r*****y 发帖数: 53800 | 24 还不如直接问杨奎松。我看张戎的意思,毛是指望苏联直接出兵,毛当然不会傻到认为光凭自己的15万人就能推翻蒋介石。 |
|
|
g****t 发帖数: 31659 | 26 电报原文杨没有直接引用阿.
据我所知,杨没有故意扭曲原始文献的记录.
所以
"
。于是,他给彭德怀拍发了一封电报,让彭德怀在华北组织十五万精兵,从山西、陕北
经陕南,包抄陪都重庆。毛泽东将这个计划称作清君侧。所谓清君侧,就是毛泽东认为
"
这个十五万人的计划,可信度较高.
另外,杨奎松等专家10月底会在哈佛,你可以当面去问嘛.
你这一段LZ不是已经写了吗?
问题是毛的电报原文是怎么说15万人打到重庆的?
好蛋明显不敢回答这个问题阿。 |
|
s*****j 发帖数: 6435 | 27 "另外,杨奎松等专家10月底会在哈佛,你可以当面去问嘛."
这个关于辛亥革命的会好象还很有意思. 多谢信息.
陕北
认为 |
|
r*****y 发帖数: 53800 | 28 还不如直接问杨奎松。我看张戎的意思,毛是指望苏联直接出兵,毛当然不会傻到认为光凭自己的15万人就能推翻蒋介石。 |
|
l*****o 发帖数: 9235 | 29 这个看上去比较客观,共产党能发展得快主要还是其主张符合多数人口的需求,并且能
够上下平等,军官和农民没有区别,共产党尤其是毛泽东,非常有自己的判断力,并不
随苏联起舞。
国民党客观上由于钱多,人多,地多,被日本攻击比较多,主观上其内部军阀作风,贵
族作风,贪污腐化得太过分, 不得民心。蒋介石偏安一偶,没有居安思危,目光短浅,
只会乞求和等待外国援助。汤恩伯自己在河南把国民党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不
要怪毛泽东太厉害。
苏联居然想要控制中国长城以北,那他最后怎么愿意放弃满,蒙,疆的? |
|
S*******r 发帖数: 11017 | 30 我有点不明白的是
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到底在想什么?
如果他想要背靠苏联当西北王
之前他据有更富饶的东北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想要背靠苏联当东北王岂不是更有条件?
中东路还打个P啊 |
|
r*****y 发帖数: 53800 | 31 此一时彼一时。东北时他想要独霸东北,不愿意老毛子分一杯羹。西北时没有毛子和tg
的支持他很难维持生存。 |
|
s*****j 发帖数: 6435 | 32 杨写过一本"西安事变新探"(?), 讲得很详细. |
|
s**********e 发帖数: 33562 | 33 "在百团大战中,彭德怀曾指挥七个连的兵力,向日军一个中队发动进攻,人员比是七
比一,而且武器很不错。没想到打了一天一夜,损失了七分之一,任务也没有完成。"
这是哪次战斗啊? |
|
|
|
S*******r 发帖数: 11017 | 36 中东路的时候张学良为啥觉得自己可以强大到扳倒老毛子还能同时抗击小日本?
1925年的时候的毛子已经很壮了啊
连无敌上将高尔察克这样的狠角色都已经摆平了
要是他认清形势
联俄抗日
抗日战争搞不好鬼子都进不了关内
tg |
|
|
|
|
|
r*****y 发帖数: 53800 | 41 东北军一直认为日本比毛子厉害吧,自日俄战争后。意识形态上也和毛子更加对立。中
东路战争是1929年。
高尔察克是无畏上将,不是无敌上将。这个一字之差很重要。 |
|
|
s**********e 发帖数: 33562 | 43 “让我们设想一下,两千多人损失四百多人,意味着,当时红军特别像四千多人的115
师损失了十分之一的骨干。”
115师只4000多人啊? |
|
s**********e 发帖数: 33562 | 44 这七个连打一个中队是怎么回事啊?而且八路的武器还很不错? |
|
|
|
r*****y 发帖数: 53800 | 47 武器很不错可能是指有迫击炮吧。
日军关家垴兵力和损失按战沙最新爆料如下:
根据这些资料,冈崎支队是八月二十一日由37D第226联队每一个大队抽一个中队(第一
,第八,第十二)和联队炮小队/机关鎗队组成。冈崎支队受到攻击时由与兵力分散,
只有本部和第十二中队,一共十多人战死,总伤亡百多人。当第八中队和其他部队回援
时,八路军便退兵了。第八中队在这场战鬥中没有人阵亡(因《晋南第八中队史(歩兵
第226联队第8中队史)》有战没者名册,这几天没有人阵亡。
当然大家都知道《华北治安战》上记载日军阵亡61名,和上面的数字不同。不过,冈崎
支队八月二十一日已经开始行动,61人阵亡是否指整个行动?待考。 |
|
|
s**********e 发帖数: 33562 | 49 有迫击炮就叫武器很不错?
关家脑日军不是一个中队,八路貌似也不是7个连。
怎么也对不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