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奏章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l
发帖数: 9084
1
这就没法说了,就是现在也都可以是假的。
公布奏章估计就是汉人总兵以上官员都拿到一份,自己掂量看着办,呵呵
b**********u
发帖数: 2817
2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李自成趁明官军征剿张献忠之际,打出商洛山,转战
湖北、四川,又北上一路打到洛阳,旋又包围开封,虽未打下开封,但有力震动了明王
朝的大厦。后又经郊县之战、潼关之战,明王朝的帝国大厦终于倒塌。崇祯自缢煤山,
固若金汤的明王朝彻底崩溃。
一、官逼民反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地主、豪强欺压百姓,农民赖以生
存的土地,多被官府、豪强、地主、强占、兼并,生活没有出路,尤其天启、崇祯年代
,阉宦当权,魏忠贤把持朝廷,朝政昏暗。这时边患也十分严重,后金(清初称后金)
常年与明军在辽、蓟地区作战,战争开支庞大,朝延为应付巨大的战争经费,在农民十
分沉重的赋税负担上,又加派“辽饷”,随后又增加了“剿饷”、“练饷”,谓之“三
饷”。“三饷”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各行业各业也都负担沉重,难以支
撑。天下人心惶惶,深感生存危机。更为严重的是水、旱天灾不断,尤其陕北地方数年
不雨,赤地千里。天灾人祸,造成遍地饥荒,原本就少地或根本无地的农民更加无法度
日,濒临绝路。又加官府讨饷横征,虎狼般地痛叱、催逼、打、抓、坐牢、杀害,种种
摧残之下,致使无数成...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669
3
zz
二凤改史这个事,咳咳,争论的双方,基本上不是在争论“史实资料”,而是在争论“
对史实资料的理解和诠释”。
宋以前的原始史料,因为总量不太大,要搜集占全了也不会很困难,所以争论双方
手里的东西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史料”,或者说双方都承认有效的“原始资料信息”
,往往只含有“某月日,甲在某地做了A事”这样最基本的要素。
于是双方就围绕着这些基本要素开始掐架——正方:甲做A事是因为B原因,从A事
可以推断出他还做了C事、D事——反方:甲做A事是因为E原因,从A事可以推断出他不
可能做F事、G事——这样。
所以,其实双方争论的不是“甲做A事”这个基本史实要素,而是从这些要素里推
断出来的B、C、D、E、F、G这一大串东东。
至于争论方往哪个方向推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很大程度上是由立场或曰
屁股决定的。二凤改史这事现在闹得杯具,也主要是因为很多写史人和读史人的立场经
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转化,简单的说——过去大部分人把他捧得太高了,于是他现在摔
得不惨不足以平民愤……- -b
俺先说说现在已知的史实资料,也就是争论不大的“甲做A事”部分。
按照贞观年间大臣和史官们的说法,“起居記錄,...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669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开府的制度注定要互相残杀
从两《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可以分析出老李才是太原起
兵的总后台,李二只是急先锋。
zz
如果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所定的调子,在大业十三年以前,一直是
李世民在上蹿下跳搞三搞四,李渊则小心谨慎到几乎可以说懦弱的地步。
当时李世民拉拢了一大堆人以后,甚至担心父亲不肯造反,迟疑不敢向父亲说明。
这时已经下狱的刘文静向李世民出主意,说裴寂与李渊关系良好,可以先拉拢裴寂,然
后让裴寂帮忙劝说李渊。
于是李世民抓住裴寂好赌的性子,让辽山县令高斌廉做中介人,时不时就找裴寂赌
钱。大概裴老鬼过去太穷,所以对发横财这种事非常执着。李世民就故意输给裴老鬼很
多钱,一来二去,裴寂也不免陷入“拿人手短”的局面。然后李世民要裴寂帮他劝说父
亲,没想到裴寂向他透露一个消息,那就是他老爹居然已经和晋阳宫的美人有了一腿。
到了《新唐书》里,更进一步说,找宫人来和李渊上床正是李世民与裴寂商定的计策之
一,目的是逼李渊就范。这个,个人无法判断,所以不发表意见,呵呵。
总之这下李世民猜透老爹的假正经了,便跑去找父亲明目张胆劝父亲起兵,李渊开
始还继续装样子,气吼吼地吓唬...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想不通八里桥战役为什么会输
英法联军也有骑兵。英军先头部队的步骑比例大致是2:1。
另外,抄一段僧王在八里桥之前的奏章:
通州驻扎八旗骁骑营官兵一千二百名,八旗汉军官兵八百名,均系弓箭刀矛,火枪甚少
,抵此劲敌,难期适用。此项官兵,拟俟山海关马步官兵到齐,一并撤回守城,以节经
费。
僧王也是知道英法联军武器的厉害的,很明白冷兵器武装起来的军队在战场上无法发挥
作用。
o***e
发帖数: 3526
6
僧王不是不知道火器的厉害,而且他手里面也有火器营。八里桥之前给朝廷的奏章里还
提到有些部队火器太少不堪使用。我记得他的骑兵也装备了一些火铳,但是这个是我印
象里的,不一定可靠。
m******r
发帖数: 4351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崇焕其实也没有啥大错
另外文章越长,越容易出纰漏.
我有个想法,如果崇祯把袁崇焕下狱后,自己指挥的满桂刘之伦等几次战役漂漂亮亮地
赢了,那么袁崇焕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你看你能力不行吧,我能力比你强,服不服?
这样也许崇祯心情一好还有耐心听袁一方的辩解,放袁一条生路。(想起当年岳飞论述
淮西局势,朝廷不听,结果后来兵变果然如岳飞所料,岳飞反而有罪)。
事实是崇祯做得远远不如袁崇焕,为了保住面子,就得把责任都推到袁身上。(崇祯可
曾为自己瞎指挥检讨过?)
当时明朝和后金的和谈的情况,是后金内部更困难,皇太极愿意自去汗号,“上疏称臣
,求款再四”,还请朝鲜出面,“绍介其间”。还通过蒙古向明廷转告和谈的愿望。兴
兵攻明,每每打出求和的旗号。明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对议和这么排斥。结合两
次宁锦大捷,从若干年前的悲观变成片面乐观。
从袁崇焕罪名的演变看,也不像有城下经过这一节:
拿下袁崇焕的时候,崇祯质问两点:为何杀毛文龙,为何逗留京城不战,没有问为何蓟
门故意放水:
“上问以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并不能对。命下锦衣狱。”(《国榷》5505页)
过了几天,解释袁被逮的缘由,说关宁军不打仗,退懦自保。说的还是逗留不战...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还有比这更惨的酷刑吗?
请读清末大臣沈家本的法律改革和废凌迟的奏章。
其中在要求废除前,先回顾了酷刑的历史。
稍微读一点点历史书都知道,宋代哪来的凌迟?
辽国有,但是只在对部落属民的法律有,在对汉民的法律没有。辽国是一国两制。
J******y
发帖数: 1442
9
要我是建文帝,朱元璋死,改遗诏,让诸王入京师奔丧,全部拿下。让他们自己上奏章
交回兵权后再逐个放回。
R***a
发帖数: 41892
10
万历童鞋只是不上朝而已,奏章啥的都批的
a***a
发帖数: 1879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蒙古不饭中华文明
忽必烈下诏说:“顷者耆宿(指子聪等)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

元大都平面图[2]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
m***n
发帖数: 12188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实在是不理解一个问题
明朝是个很特别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亮点,或者特别处的。
比如说:
1)明朝中期以后,社会特别“腐化”,色情极盛。有民间的小说批量制造商,多半是
色情,才子佳人类。书商收罗一群人集体创作,作者署名为:天花散人,西方才子之类
笔名,一堆一堆地创作。这样的小说制造商不少。这种现象,在明朝以外,只到20世纪
才出现,比如香港一段时间的小说,雪米莉,倪匡还有现在的起点之类。创作,市场,
都很惊人。
2)凤阳花鼓是明朝就流传的,“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个和现代的
骂三千万有类似。但是换个思路,在明朝社会可以公然这么辱骂本朝皇帝。是不是事实
暂且不说,这种言论自由已经很特别了。
3)明朝的奏章,对皇帝可以很不客气,“智在众人之下”,“纵欲”,之类文字屡见
不鲜。其它朝代则都是皇帝圣明。
m******r
发帖数: 4351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朝和明朝制度有什么不同?
说了很多,感觉没说到点子上.
LZ问的是制度, 所以谈经济和文化似乎跑题了--因为是做整个朝代的比较,而朝代
在不同时期可能差别很大,就拿我们红朝来说,改开时期同太祖时期显然是有很大区别
的。
而要说到制度,不提明朝的文官和太监是不可能的。
明朝的文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其他朝代高的特权。 后果就是严重截流朝廷的税源。一
方面可以当官商,另一方面有投献,朝廷新开垦的土地,远不及土地兼并消失的土地。
明朝的文官还造成了党争的大恶果。朱元璋在全国普遍办学校, 这个可是历朝历代从
没有过的壮举。 但是结果出来了一个数目空前的士绅阶层。 公务员的位置虽然几经
膨胀,但相比之下还是很有限,大家为了自己的小弟争得头破血流, 必然产生党争。
只问立场,不论是非, 最后都成了模式。高拱徐阶等想搞事, 先让一个小弟开炮,然
后一帮小弟帮腔, 最后自己出马逼对手让步或走人。当然搞人没搞成,自己损兵折将
的情形也很多。
明朝的太监也和前朝不同。他有文化。明成祖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太监传递的情报起了
很大作用。所以明成祖作为回报,开设内书堂,让太监从小学习文化。 太监有了文化
立刻不一样, 这样他就能够掺乎政事。 ...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宋朝和明朝制度有什么不同?
说了很多,感觉没说到点子上.
LZ问的是制度, 所以谈经济和文化似乎跑题了--因为是做整个朝代的比较,而朝代
在不同时期可能差别很大,就拿我们红朝来说,改开时期同太祖时期显然是有很大区别
的。
而要说到制度,不提明朝的文官和太监是不可能的。
明朝的文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其他朝代高的特权。 后果就是严重截流朝廷的税源。一
方面可以当官商,另一方面有投献,朝廷新开垦的土地,远不及土地兼并消失的土地。
明朝的文官还造成了党争的大恶果。朱元璋在全国普遍办学校, 这个可是历朝历代从
没有过的壮举。 但是结果出来了一个数目空前的士绅阶层。 公务员的位置虽然几经
膨胀,但相比之下还是很有限,大家为了自己的小弟争得头破血流, 必然产生党争。
只问立场,不论是非, 最后都成了模式。高拱徐阶等想搞事, 先让一个小弟开炮,然
后一帮小弟帮腔, 最后自己出马逼对手让步或走人。当然搞人没搞成,自己损兵折将
的情形也很多。
明朝的太监也和前朝不同。他有文化。明成祖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太监传递的情报起了
很大作用。所以明成祖作为回报,开设内书堂,让太监从小学习文化。 太监有了文化
立刻不一样, 这样他就能够掺乎政事。 ... 阅读全帖
r***l
发帖数: 9084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其实千古一帝,是宋仁宗
我很喜欢北宋仁宗和神宗
好水川之战,宋仁宗固然对败仗肯定也不高兴,但更伤心死去的将士,从将军到普通士
兵,高规格的体恤阵亡者
永乐城之战,宋神宗几夜都没怎么睡觉,担心前线战况,后来深夜接到败报,知道军民
死者20几万,早上对着大臣,手拿前线将士最后的奏章当庭痛哭
a***e
发帖数: 27968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胤禵(十四)当时根本没戏
官方奏章很明确
比如怡亲王上奏写的是
总理事务和硕怡亲王臣允祥,这个是正式写法
如果胤祯是多罗郡王,他正式上奏就应该是
抚远大将军多罗**郡王臣
这个更大的可能性,是康熙为了表示这个是代天子领兵的大将军
比以前大将军高一档,新叫的官名大将军王
说康熙有培养14的意思是合理的,但是说能千里传位是说不通的
至于为什么派他,1,2,3,4,5,7,8,9,10,13都不行,还不就轮到他了?
w******6
发帖数: 725
17
lz的argument真是脑残,PHD?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
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
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
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
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
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
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l**********r
发帖数: 1807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嘉靖议礼
明嘉靖初期的议礼事件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
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
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
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
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
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们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
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
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
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
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朝中出现了议礼派与护礼派的对立,由于
嘉靖皇帝的支持,议礼派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双方的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几回合的你
来我往,终于爆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
体向皇帝进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扫盲贴--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新浪历史论坛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
怎样认识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中国为什么从先进走向落后,一直是史学界乃至国人关
注的重大问题。许多人热中于抨击明朝的腐败,同时也热中于称颂清朝康雍乾盛世。如
果孤立地谈论这两个事实,似乎并没有找到中国走向落后的病根。而将明代中后期与清
朝前期联系起来观察,人们则不难从众所周知的事实中看出问题的症结。解体中的明朝
给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强化的清朝统治却阻断了前进的步伐。

《明史.神宗本纪.赞》上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明朝到万历后期,各种衰
败的征兆已经尽行显露。皇帝的怠荒,宦官的跋扈,党争的激烈,都使政权处于失控状
态。从根本上看,这时期传统经济已发展到顶峰。新的经济因素已开始腐蚀着固有的社
会纽带。与此相适应的是思想上的离经叛道和社会生活的放纵颓废,都加速了明政权的
崩溃。
但是,无庸置疑的是,中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经济上,发达的农业手工
业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为国内商业活动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而且支持了强劲的海外
贸易。明帝国在通海势力的... 阅读全帖
v*****s
发帖数: 20290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发明家们的颖昌大捷
他上面摘了原始奏章,有啥可以不信的。
你到底想说什么?颖昌是大败?小胜?压根不存在?光看你在这儿咆哮了,完全不知道
你到底想说啥。
v*****s
发帖数: 20290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发明家们的颖昌大捷
他上面摘了原始奏章,有啥可以不信的。
你到底想说什么?颖昌是大败?小胜?压根不存在?光看你在这儿咆哮了,完全不知道
你到底想说啥。
m******r
发帖数: 4351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名还是亡于张居正死的太早
万历算什么雄主啊。本来万历也没想搞张居正,结果别人一撺掇,说张居正家金山银海
,于是动心了。
张居正死后,万历怠政(不视朝,不批答章疏,开留中之例,官缺不补),首辅以下惩
张居正的教训,得过且过,整个明朝廷君臣一起混日子。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开始在
东北搞事,三十来年里明朝竟然没什么人关注这个事。好吧,就算开始的时候大意,放
任老努统一建州女真,那兼并海西女真的时候不全力阻止实在太说不过去了(萨尔浒的
时候还剩下一个北关,为时已晚)
万历置万机于不理,边臣呼吁,漠然不闻。
万历的税使,名声最坏的是高淮和梁永。高淮为税使在辽东十余年,课削得闹出好几次
闹饷事件(前屯,锦州,松山等)。现在想来,李成梁等放任努尔哈赤坐大,未始不是
因为没钱的缘故。发兵,练兵,支援海西等,各个都需要钱。所以只好怀抱侥幸心理,
寄希望于努尔哈赤的表面上的忠心了。
万历贪财,搜刮来的内帑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用。"内廷积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无用
之地..发帑则叫阃不应,加派则朝奏夕可"(张铨奏章)。辽东战事起,增饷三百万,户
部建议发内帑,不得(皇帝可能想,好啊,你们不出钱,就让我出私房钱啊),于是只
好加派。后来辽...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大名还是亡于张居正死的太早
万历算什么雄主啊。本来万历也没想搞张居正,结果别人一撺掇,说张居正家金山银海
,于是动心了。
张居正死后,万历怠政(不视朝,不批答章疏,开留中之例,官缺不补),首辅以下惩
张居正的教训,得过且过,整个明朝廷君臣一起混日子。努尔哈赤在万历十一年开始在
东北搞事,三十来年里明朝竟然没什么人关注这个事。好吧,就算开始的时候大意,放
任老努统一建州女真,那兼并海西女真的时候不全力阻止实在太说不过去了(萨尔浒的
时候还剩下一个北关,为时已晚)
万历置万机于不理,边臣呼吁,漠然不闻。
万历的税使,名声最坏的是高淮和梁永。高淮为税使在辽东十余年,课削得闹出好几次
闹饷事件(前屯,锦州,松山等)。现在想来,李成梁等放任努尔哈赤坐大,未始不是
因为没钱的缘故。发兵,练兵,支援海西等,各个都需要钱。所以只好怀抱侥幸心理,
寄希望于努尔哈赤的表面上的忠心了。
万历贪财,搜刮来的内帑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用。"内廷积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无用
之地..发帑则叫阃不应,加派则朝奏夕可"(张铨奏章)。辽东战事起,增饷三百万,户
部建议发内帑,不得(皇帝可能想,好啊,你们不出钱,就让我出私房钱啊),于是只
好加派。后来辽... 阅读全帖
j****c
发帖数: 19908
24
人家元太祖自己都承认了元朝是继承尧舜禹汤,你们后人干嘛非要拼命否认元朝是中国?
忽必烈的《建国号诏》: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
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
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
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
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
,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
,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
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
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g***j
发帖数: 40861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读史有感(马援)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texasredneck (德州乡巴佬),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读史有感(马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 18:08:11 2013, 美东)

读史有感(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著名
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维基百科》
马援被认为是趙奢(战国时赵人)的后代,因为秦灭六国后,为避祸而姓马。趙奢是中
国古代最出名的将领之一,牛得一塌糊涂, 趙奢大败秦军的那一仗,名将廉頗都不敢
打,现存的史料根本看不到弱点。我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只好自己找二条,第一,
史料太少;第二,对手太弱,如果对手是白起,王翦,那就不好说了。
马超是马援之后,马超我想大家都知道,是三国里著名的悲剧人物,大败曹操的悍将。
马援的出生地和早年活动都不在中原,因此他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汉光武帝)真...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崇焕不怎么冤吧
问题是正常途径确实动不了毛文龙。
毛文龙弄的钱,恐怕不少都打点朝廷内的人了。每次一提移镇,就总有人跳出来反对。
就算达成了一致意见,到了毛那里,又有新情况,然后奏章,接着吵。明末尤其是崇祯
朝的事情,就是吵架的过程,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做好一件事情难,但反对阻挠一件
事情还是容易的。民主么。孙承宗在位的时候也想搞毛文龙来着,搞不了。
m******r
发帖数: 4351
27
第一,很多人追问袁如何五年平辽,袁一直不回答。按照督师计略说,孙承宗都有四年
平辽的腹案。当时明朝朝廷舆论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一个奏章上去,花点银子就到处传
抄,改天就出现在后金的大帐里了,之前明朝为此对后金吃的亏还少么
n*******w
发帖数: 6708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熹宗批复袁崇焕吹牛
据说朱由校 可以做出一套巧夺天工的故宫模型
这个水平,现在不说和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相比,也至少是现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硬
件公司
的高级工程师的水平,而且肯定是那种年年有创新,多领奖金,提升很快的那种
他就是不用心在政务上,要不然比朱由检不止强出几条街, 而且他只做了7年皇帝,去
世时才23岁,他要是活到53岁,估计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早就被灭了
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
天工。
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
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
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
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
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4],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
但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不可能屡屡矫诏,故而天启一朝的政治,包括镇压东林的决策,
还是与熹宗相关,熹宗遭到了后来主编明史的东林和复社人士抹黑[5]。此外,即便是
明史也明确记载了熹宗对于朝政的参与,不... 阅读全帖
n*******w
发帖数: 6708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熹宗批复袁崇焕吹牛
据说朱由校 可以做出一套巧夺天工的故宫模型
这个水平,现在不说和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相比,也至少是现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硬
件公司
的高级工程师的水平,而且肯定是那种年年有创新,多领奖金,提升很快的那种
他就是不用心在政务上,要不然比朱由检不止强出几条街, 而且他只做了7年皇帝,去
世时才23岁,他要是活到53岁,估计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早就被灭了
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
天工。
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
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
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
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
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4],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
但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不可能屡屡矫诏,故而天启一朝的政治,包括镇压东林的决策,
还是与熹宗相关,熹宗遭到了后来主编明史的东林和复社人士抹黑[5]。此外,即便是
明史也明确记载了熹宗对于朝政的参与,不...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5118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君主立宪挺好的
干嘛要从政,君主立宪依然可以封王封侯,拿朝廷的benefit,MediCare.
干嘛要从政,干嘛非要干活呢?批奏章比打游戏好玩吗?
h******x
发帖数: 10156
31
撰文/陈良飞
自夏朝始,中国历代统治者正式建立的大小国都或陪都有298个,如果加上一些王朝末
期匆匆选定的“国都”和农民起义政权所在地,这个数目会增加到350个左右。如此频
繁的建都、迁都史,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
迁都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条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迁
都案例中,有的因素凸显,而有些不那么突出。
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天命自居,对国都的选择与营造极其重视,一旦确定就不再轻言迁都
。无论被迫迁都还是主动迁都,统治者常常要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压力,更考验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主动迁都者尤甚。
进攻与退守
在古代中国,选取一个“固若金汤”的都城几乎是所有统治者思考国都问题时的首要因
素。大多数时候,统治者会寻找一些具备良好地形据守条件的地方作为国都。但出于加
强防御的考虑,统治者有时会将国都主动设在靠近军事冲突前沿但本身易守难攻的地区
,既能扼守军事要塞,又不易被侵占,也不失为一招妙棋。
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鹤看来,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从三
河缩小到一个地... 阅读全帖
O***O
发帖数: 1854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嘉庆除掉大老虎和珅后 (转载)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
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
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待人十分真
挚,善于为他人着想。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对儒家
心性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
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他中等
身材,皮肤白晰,五官端正,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圆之间,显示出他性格
的平衡和理智。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
定自如,讲话不慌不忙,富于条理。
另外,这一年,嘉庆三十六岁。这个年龄,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经验。生命由青春
期的青涩,青年期的热烈,转为中年前期的稳健有力,正是主掌一个庞大帝国的最佳年
龄。
因此,嘉庆元年...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33

“清风不识字”案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
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
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
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
律斩立决。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响应廖廖,只得作
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一至于此,文字狱的消极影响于此可峥。
m*********a
发帖数: 3299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科学史和白人智商问题
就像中国五四运动启蒙中国摆脱黑暗时期时
上奏章,将道理时,就是大道理讲讲,然后说说这样做多好
从来没有数据分析,逻辑判断
至少你的做的对照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吧

吧?
h*******e
发帖数: 351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科学史和白人智商问题
你肯定没读过几篇奏章
m******r
发帖数: 4351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崇祯的问题出在基本思路上
发现崇祯可能是现代的人穿越回去的,其实他真的是很尽力的在做了,他讨厌文官,比
较偏爱武官,所以对文官狠,对武将从宽。 每天还要讲经学,甚至虔诚地拜四方神佛
。其实人也不算太笨,后金后来对黑云龙玩反间计想害后者,结果被他识破了,将计就
计还玩了后金一道。
这些明末的书里面讲了明末的各种弊端,其实崇祯基本上也都知道,比如卖官受贿等等
,惩罚的也格外严厉。崇祯做的似乎也不算大错。如果是太平时代,崇祯可能还是一代
明君。
我觉得崇祯的问题出在基本思路上。本来所有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拯救明朝,但为此需
要有人干活,干好活。
崇祯在找人干活上还成,经常破格提拔人,还动不动脱下衣服给人披上,让对方感激涕
零的。但是问题在于,崇祯之后所做所为,搞得最后没人想给他干活。
崇祯其实是被儒家那套学说害了。如陈启新疏言大明三大弊端,头一弊即是孔孟之道不
过是科举做官的敲门砖,没人把它当回事。崇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按照儒家所言,"文
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个个把忠君爱国放在第一。
想法是不错,但是世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就算你的铁哥们,危急关头,也是把他的孩
子和老婆放在你前面的。不求回报卖命给老板打工的,现在的人...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zz
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
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
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
,依大不敬律斩立决。
徐骏,江苏昆山人,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
k*******3
发帖数: 3113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写错字的事情不可信。他要是那么反清就不会当清朝的官,既然去当官了奏章里这么找
死,可能吗?
m******r
发帖数: 4351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宁远“大捷”
后金方面自承损失500人。我认为这个数字缩水的可能性很大。满文老档里面宁远之战
的这一块被抽掉了,明显是为努尔哈赤遮羞。
明朝方面斩首仅二百余。这是因为女真人的火葬习俗。王在晋等的奏章都写了后金烧尸
体这个事情,我就不贴了。后来宁锦之战也是同样的烧尸体。
宁远之战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第一,开创了一种新的对后金的套路。就是"凭坚城用大炮"。而此前野战则全军覆没,
守城则城失(典型的是辽阳,明军聚集了十来万人守城竟然被打得四散溃逃)。
第二,振奋士气。平型关战斗,TG灭了日军的后勤部队不过一千人,自己损失超过之(
某材料说1700),同时平型关战斗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却是大败仗。这
也不耽误常公替TG宣传。现在很多人讲战力,却忽略士气的重要性。气乃兵之胆。士气
降到零了,没等打就要先跑路了。后金起家,大肆宣扬自己得天之眷顾,自己的兵信以
为真,几乎每战必胜,也忽悠到了一部分明军,战则不敢前,援则驻足观望。正如《国
榷》所言: 藤县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
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
第三,是战略上的。明朝其实可以不...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40
呵呵,"打脸","醉了",你重复多少遍了?你能来点新鲜的不?这么贫乏的词汇量,你
还好意思提中文水平吗?
"谕将毛文龙印剑,东江事权,令陈继盛代管"
‘袁经略送牌于陈中军,使之权察军务,而以刘海副之……’
“中军副总兵陈继盛暂摄其事。”
这么多条史料明明白白记载,东江事权,陈继盛代管。
说的这么清楚,某人就是看不明白,"中文那么烂我也是醉了"。你到底悲愤什么呢?“
眼瞎啊?”
还有"故意不提的引文",就是那个陈继盛“畏缩不敢自擅",呵呵,就算“畏缩不敢自擅
",那也是陈继盛代管。"自擅"不正说明陈继盛有自擅的条件么。
不是你提出的副将不能管副将的理论吗?好,干货又来了,
崇祯长编卷36: “赠阵亡参将刘兴祚三级,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
刘兴祚死的时候级别只是一个参将,哪来的副将? 这脸打得爽不?不要谢我,我是雷
锋。
古代小妾没地位, 小妾的家庭和夫并没有亲戚关系。 何况明朝最重礼法,嘉靖的大礼
议就是例子。你管小妾叫丈人是你的无知。
提小妾这茬都是欺负你。 我说刘兴治的两个哥哥杀了刘兴治, 依据是明黄龙的奏章。
前面某人整个 "刘汉奸就是因为杀了50个蒙古人才做岛帅的", 找不到依...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41892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替袁崇焕辩护+分析其功过
万历绝对不是无头僵尸啊。不上朝是故意的,
但是奏章都批的--除了你们的辞职报告--想靠撂挑子来威胁我换储?门都没有。
万历要真啥都不管,底下文官还能调动全国军队搞出三大战役出来,那是离被手下
赵大黄袍加身干掉不远了。
f*l
发帖数: 742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咸丰死前不杀慈禧的真正原因
咸丰只有一个儿子载淳,本不存在权力交接的隐患,但载淳有一个强势的妈——慈禧。在驾崩之前,该如何处置懿贵妃(慈禧),成为咸丰的当务之急。逃到热河之后,咸丰羸弱的体质愈发吃不消,而懿贵妃趁机参与朝政的野心,也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鉴于历朝历代后宫干政的危害性,清代皇帝对后妃涉政非常敏感,咸丰也不例外。但他身体不济,只能既让慈禧去批阅一些奏章,又时刻防范她过多的参政议政。
可是,咸丰的健康每况愈下,懿贵妃却不加收敛,处处出头,指点江山,使得咸丰欲废之而后快。据当时官员潘祖荫的笔记所载,在承德,咸丰曾对心腹宠臣肃顺说,他马上会效仿“钩弋故事”。
钩弋是一个女人,乃汉武帝晚年的妃子,被封为“钩弋夫人”。她为汉武帝生下太子刘弗陵。汉武帝死之前,刘弗陵才七八岁,而钩弋夫人正当青春。为了防止太后与外戚专权的局面出现,汉武帝果断地赐死钩弋夫人,永绝后患。
显然,近两千年前的钩弋夫人,此刻便是懿贵妃。《清稗类钞》也清楚地写到咸丰要主动效法汉武帝,除掉懿贵妃。但是,后来民国时期的文人黄秋岳在其笔记体史料汇编中却说。
有一次,懿贵妃不按圣旨办事,独断专行,咸丰很生气,便偷偷地向肃顺诉苦。肃顺很直接地建议咸... 阅读全帖
o********l
发帖数: 190
43
1262年,色目人阿合马借兼诸路都转运使的机会,大肆在任职地推广他的“高利贷业务
”因此,他所任区域内的收税效率比别的地区都高。当时,忽必烈正在为南征南宋的经
费发愁,阿合马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于是,阿合马的官位也得以一路高升,到1267
年,元朝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几乎被他一人抓在手里。
忽必烈平定东南地区后,阿合马奏请在当地大设转运司,用以收取商品过路费。大批钱
财滚滚而来,东南商品经济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可此时的忽必烈已经被阿合马哄
得心花怒放,甚至宣称他是百官之首。有皇帝撑腰,阿合马有恃无恐,开始大肆排斥异
己,尤其是那些有战功的蒙古老臣。
阿合马的专权,在朝堂上下早就引起了公愤。本来元朝在平定南宋期间,汉臣汉将与蒙
古族勋贵之间的关系就一度紧张。阿合马仗着忽必烈的宠信,把两边都得罪了,这么一
来,他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1282年三月,益都千户王著与一僧人合谋,谎称为真金太子做佛事潜入大都,又假以真
金太子之名,诏令枢密副使出兵相助。接着,王著以真金太子随从的身份觐见阿合马,
谎称真金太子要见他,阿合马果然上当,被骗出宫来,王著手持大锤,当场杀死阿合马
,并高喊“为天下除此贼... 阅读全帖
o********l
发帖数: 190
44
太监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是不能胜任的。在古代的皇宫里,为
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太监入宫前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防伪认证,弄虚作假十分困难
。不过,这是一般情况,虽然占据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占据剩余很少
部分的二般情况下,太监进宫时弄虚作假就变得相当容易。譬如在唐朝中后期,太监势
力过于膨胀,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们对他们恨得要命,也怕得要命,对太监的有
效管理就更谈不上了。尤其是在唐敬宗、唐文宗时期,很多身体健全的人未经“验收”
,就冒充太监混进了宫里,在天子眼皮底下混吃混喝、大行违法之事。其中个别胆大者
还打起了皇帝女人的主意,给皇帝大人戴绿帽子。而本文的主人公唐敬宗李湛就是因为
一顶绿帽子而丧命的。
古代人结婚一般比较早,李湛来到世上的时候,他爹遂王李宥(后来的唐穆宗李恒)才
十四岁,也就青春期刚起步的样子。见到这个小生命降生,李宥非常有成就感,第一时
间通知了爹妈。言外之意就是:我是个男人了,可以当皇帝了!宪宗李纯知道后,也很
高兴,亲自捉刀给这个小孙子起名字——湛。李湛是个很邪气的人。唐朝中期之后的皇
帝有改名字的传统,一般他们出生时有一个名,... 阅读全帖
m*****o
发帖数: 408
45
咸丰帝驾崩,他的遗命是由八位大臣和两宫太后共同处理政务,在这种权力制衡之下,
可以很好地保证皇权不会旁落,同时也可以保证国家稳定。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他
死后没多久,这八位大臣就跟着他去了。而主谋,就是那个著名的老妖婆慈禧太后,当
然我这样说有点主观色彩,其实她不老,更不是妖婆,还是个美貌妇人。其实,这里面
少不了另一位太后:慈安。如果她极力主张不行,估计政变也没那么顺畅。
似乎咸丰驾崩,辛酉政变后,当政的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似的,其实不是。慈安在世之日
,慈禧绝对不敢乱动。她是慈禧最怕的一个女人。
首先从朝廷的道德风向标来看,慈安是优于慈禧的。封建社会以道德凌驾法律的时候多
,而晚清也不例外。评论有言:“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
,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孝贞指的就是慈安,慈
安的长处在于德行,而慈禧更多的是才能。日常事务由慈禧处理,大事则需要慈安做最
后决定,就如当今某些家庭一样,小事他作主,大事她作主,大事上,慈安是说了算的。
其次识人之能来讲,慈安是优于慈禧的。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现象,而当时在朝得到重
用的名臣们,比如奕訢,曾国...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601
46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纪昀)是在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
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
竟是怎样的?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
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
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
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
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
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
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
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
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
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
使之在江... 阅读全帖
S*****4
发帖数: 514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架空汉武帝的女人(zz)
2千年前,一个老太太正在教训她孙子:“王臧、赵绾两个狂儒,不知报效朝廷,专门
干离间骨肉亲情的勾当!奶奶问你,最近可有奏牍呈上!”孙子沉默良久,老太太又说
:“我这有一个奏章,是专门说这事的,你好好看看!”孙子接过大概看看了下,里面
历数二人罪状,且条条都是死罪!就连N年前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写出来了,不由得让
人敬佩,这事你都能知道!估计王、赵二人自己都记不起来了,可见举报者调查之仔细
,对两人怨恨之深,估计福尔摩斯、柯南都查不到这么细。骂完以后,妈妈来看儿子,
劝他说千万别得罪你奶奶,她老人家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了,没成精也快成精了,吃的
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你哪玩得过她啊!要废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收手吧,孩纸!
不久,传来了王臧、赵绾自杀的消息,他们用鲜血祭奠了建元新政,这位孙子无奈,只
能天天在上林苑打猎,有时一去就是一连几天,没事就思考这个国家的未来。他明白,
长远来看,和奶奶的竞争自己十拿九稳,就算奶奶再横再强,老娘天下第一,也敌不过
一个无形的杀手:时间。她六十多,你二十,优势明显。这个年轻人叫刘彻,人们一般
叫他汉武帝,老奶奶叫窦漪房。茶余饭后,我们经常在和汉武帝有关的电... 阅读全帖
k**o
发帖数: 15334
48
我一直不明白,古代动辄罚犯人妻女入宫为奴,太监也有很多是抓来的
俘虏,比如郑和就是明军在云南屠了他们村,把孩子都抓了去当了太监宫女。
皇帝难道不怕这些人在宫里密谋杀他?比如上官婉儿竟然还被提拔到了
内相的级别,武则天可是她杀父仇人,结果朝夕相处,关系很好,还
能帮武则天批阅奏章。
为什么皇帝都不怕这些人谋害他?而且历史上确实极少发生这种事。
G********l
发帖数: 574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历史上真实的和坤(转载)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
“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
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
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
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亲名叫常保,
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
,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
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
(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
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
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
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
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9007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岳飞死的冤枉?
之後岳飞父子被丞相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
終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含糊其詞「其事體,莫
須有。」
英宗復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謙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
于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謙犯谋逆罪,判处死刑[42]。
王文不能承受誣陷,極力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等人授意罷了,辯解又有什麽
用呢?”奏章呈上后,英宗還猶豫地說:“于謙確實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道:“
不殺死于謙,那麼我們此舉就師出無名了。”英宗遂下定決心,同年改元為天順,以谋
逆罪,殺于謙于集市[43]。判其子于冕充军,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44]
。于謙下獄之後,部分大臣和幾名太監想救之,發怒質問徐有貞,有貞回之以「
雖無實據,意有之」(雖然動作尚無出現,但有此思想。)
岳飞和于谦的谋逆罪在当时都无法证实,只是当权者出于自己的私利杀害,最后自己遗
臭万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