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奥义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
c**r
发帖数: 2019
1
2003-11-30 作者:赵洲 点击数 508
【梵语概说】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Sanskrit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
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
)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
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
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以及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等;两
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事记。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
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用古典梵语,也就是狭义的梵
语,写成的印度古典文学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响深远。其中佛教的大乘经典部分便是
最为人熟知
j**n
发帖数: 13789
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温家宝脑袋里有多少古训?
这里我们不妨重点看看,从2003年高票当选上任总理至今,温家宝在每年3月的全国人
大记者会上都会引用不同诗文,有海外媒体注意到,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强调忧患意识。
2003年温家宝上台伊始就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
原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04年,他又用了“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
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屈原《离骚》“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5年,他引用《左传.襄公十年》中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006年,温家宝又引用《新唐书.魏徵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
以亡则存”。
2007年,他回答记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矛盾时,引用宋代文人苏轼《晁错论》“名为治
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在2008年第二届内阁产生之后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他又引用了《诗经》“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和《诗品》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温家宝说出的诗文,有一...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63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列个书单吧
御纂周易折中,资治通鉴+读通鉴论,宋论,明史,新唐书,经史百家杂钞,示教千则,
奥义书,高岛易断:占断破解
s**t
发帖数: 17016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神的觉醒
奥义书说:欲行伟大之事者,必经伟大之迷途。
这个本来在我第四部分《书与剑》中引用了的。第四部分其实写的是迷途。一个伟大的
觉者,在觉悟之前,必是一个深度的强烈的执迷不悟者。在那一部分,我之所以将“赌
”置于核心地位,是因为能够赌输掉的东西本就是要放弃的东西。不去赌,不去放手一
搏,那些东西没那么容易真的放下。
追求永恒,首先要做好误入歧途上当受骗的准备。^_^
C*******r
发帖数: 10345
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我所在的美国华人教会
俺上个世纪就来了,博士10年前就毕业了。断断续续去过的华人,米人教会不下十个,
现在看来一个比一个差,对终极问题的理解非常幼稚,还自以为找到真理,喜欢教训人
,往往蠢不可及。
说实话,俺不管是读道家的老子,犹太人的卡巴拉,佛教各经论,婆罗门与印度教的薄
伽梵歌,奥义书,商羯罗著作,都觉得比去小教会听喋喋不休,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说教
强得多。俺劝你们拓宽视野,不要还没接触过其他,就以为现代的庸俗基督教派教的为
唯一真理了。你自己稍微看看犹太教对“旧约”的一些解经,就能发现小教会的理解有
多低级。
俺还对伊斯兰教苏菲派完全不了解呢。什么哥林多前书,也就那么回事。
p****y
发帖数: 23737
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Vegetarian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purity (purity), 信区: Vegetarianism
标 题: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Living with the Himalayan Masters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6 23:51:32 2010, 美东)
http://lishouli.blog.hexun.com/3510593_d.html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Living with the Himalayan Masters(美)喇嘛尊者Swami Rama
喇嘛尊者于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印度喜马拉雅山一个婆罗门书香世家。三岁时即获喜马拉
雅山一位伟大圣者的启蒙。年少之时常云游于喜马拉雅山丛山之间,参访了一百廿余位
印度大师、高人和隐士。
他是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瑜伽科学与哲学学院(Himalayan Institute of Yoga
Science and Philosophy)的创办人、校长和灵性上师,同时也是美国托普卡、肯萨斯
等地明宁哲基金会的顾问,从事“内在心灵世界的自动控制”研究计划。
译者前言...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7
来自主题: _Vegetarianism版 - 西藏之旅:夢中的喜瑪拉雅山
http://lishouli.blog.hexun.com/3510593_d.html
《大師在喜馬拉雅山》Living with the Himalayan Masters(美)喇嘛尊者Swami Rama
喇嘛尊者于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印度喜马拉雅山一个婆罗门书香世家。三岁时即获喜马拉
雅山一位伟大圣者的启蒙。年少之时常云游于喜马拉雅山丛山之间,参访了一百廿余位
印度大师、高人和隐士。
他是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瑜伽科学与哲学学院(Himalayan Institute of Yoga
Science and Philosophy)的创办人、校长和灵性上师,同时也是美国托普卡、肯萨斯
等地明宁哲基金会的顾问,从事“内在心灵世界的自动控制”研究计划。
译者前言
自古高人、隐士之行迹多止于传闻而难目睹,故常人虽心向往之然却苦无门径可寻
。本书是当代著名之密宗圣哲喇麻尊者(Swami Rama)在喜马拉雅山区参访一百余位高
人隐士的实录。书中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灵性的体验和难为一般人所信服的神奇法力,
藉此以帮助吾人进入那妙不可言的心灵世界。如果您是一位探求生命真义的勇士,本书
将让您在直探...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
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
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过去两会引用过的诗词:
2003年两会回答中外记者:
面对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工作风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两岸关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
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税费改革: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
2004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今后工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9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索重心
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萧丽华
一、前 言
古印度吠陀时期的《奥义书》中可知印度是诗的民族,佛典许多文字明显有诗的形
态,而中国历来也是以诗歌为主流。诗与禅之间在现实世界里似乎注定有许多共通的特
质。佛典初译入中国的汉晋阶段,诗体与音韵都起了变化、融合与反省,这是诗与禅在
中国最初期的「交涉」,(注1)佛教三藏中丰富的诗篇在中国寻求出以「偈颂」(注2
)的面貌出现,中国诗歌的句数篇幅乃至由抒情主体过渡到叙述与说理形态的变化,也
正是诗禅之间相互影响、交汇、合流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禅交涉是中国文化史
上除「格义」之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另一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一直潜伏不彰,
直到唐宋才蔚为大观,引起广泛的注意,尤以唐人「以禅入诗」及宋人「以禅喻诗」是
禅学影响诗歌与诗学理论的两大风潮,但这毕竟是
以诗为本位的观察方式,如果以禅为主体,仍可看出诗歌影响禅僧所呈显的乐道诗
与偈颂诗作。有关诗禅之间交互关涉的研究一直是较薄弱的一环,直到近年来才渐渐引
起学者的注意,目前已有不少篇论著谈论到诗禅之间的关系,可惜多为大陆学人之作,
(注3)本文之所以赘添一笔...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473
10
印度教核心的讲“神我”和“自我”的关系。一些细节上的分歧就产生了僧佉,瑜伽,
纬檀多的区别。
佛教进一步否定了“神我”其实是空。
道教在理论上不行,中国人理论体系不如三哥,所以学习吸收了佛教,印度教的那一套
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实践体修。像《太乙金华》这种书给修行给出了非常具体
的指导,这个是三哥没做到,或者不屑于做的。
p*****n
发帖数: 1415
11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anapana): 出入息
安那(ana)即入息,般那(apana)即出息。
身念处中,佛陀推荐修安那般那,这是说以出入息为念处。
就是固定(念)在这里(处)用功,以便不让心思飞掉的意思。
固定在出入息用功,不让心思飞掉。
用功什么呢? 就是用功观察身体(出入息),藉此培养正知正念。
如果不知道用功什么,就等于没有修行,到死都没有任何效果,要这样,其实,直接睡
觉养身体就好。
安那般那是禅定的其中一个法门。而「禅」(dhyana)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要达到「神我
合一」的境界而「解脱生死」。在印度奥义书早有提到禅定的修行法。但佛陀苦行中曾
修学种种的禅法,最后他认为这样的禅定「神我合一」的定境不是究竟的解脱,便提出
另一种禅,成为层次分明,理论具足的另一种禅学方法,就是”观禅”。其它以专注为
主的称为止禅或专注禅。
观禅就是观五蕴流转,进而培养正知正念。
佛陀提出有次第的,比较容易观察的方法来观五蕴流转,就是四念处。
首先是身念处,然后受念处,接着心念处,最后法念处。
ㄧ个做完再进到下一个,有次第顺序的。最后完全正知正念,证入阿罗汉果,解脱烦恼。
身念处是有寻有伺,就是要靠着什么
e*******c
发帖数: 2133
1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吐个槽
Below are some of his words:
老子思想不是辩证法,而是全息思维。辩证法是平面的,全息思维是高维的。老子思想
的渊源,应该是上古智慧。李泽厚、李零瞎猜而已。无法相信这两个人能够读懂老子。
李泽厚有唯物障。李零思想根底更差,在专业上也不过是学了点考古学、文献学的皮毛
而已。这两代人基本上就这样了。
此著与其说是开创性的求索,不如说是归纳式的综合。既是对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
格尔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某种总结,又是有关《道德经》、《奥义书》、《金刚经》的体
味和追忆。
这在西方文化,全息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东方文化里,却是一种体悟的方式。
exponentc按:说白了还是不知道这词什么意思,就是看见那么个中文,望文生义,然
后编出来那么套东西。真要跟他细究全息这词什么意思,我真不觉得他能知道了
b*s
发帖数: 82482
1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吐个槽
得,我也彻底晕了
一看见这些个大道理满篇的东西,我就晕

Below are some of his words:
老子思想不是辩证法,而是全息思维。辩证法是平面的,全息思维是高维的。老子思想
的渊源,应该是上古智慧。李泽厚、李零瞎猜而已。无法相信这两个人能够读懂老子。
李泽厚有唯物障。李零思想根底更差,在专业上也不过是学了点考古学、文献学的皮毛
而已。这两代人基本上就这样了。
此著与其说是开创性的求索,不如说是归纳式的综合。既是对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
格尔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某种总结,又是有关《道德经》、《奥义书》、《金刚经》的体
味和追忆。
这在西方文化,全息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东方文化里,却是一种体悟的方式。
exponentc按:说白了还是不知道这词什么意思,就是看见那么个中文,望文生义,然
后编出来那么套东西。真要跟他细究全息这词什么意思,我真不觉得他能知道了
s**t
发帖数: 17016
1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神的觉醒
这是手稿的第五部分
《自在与澄明》
(二百一十五)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
你能描述这只苹果吗?
它的色泽、光影、滋味,它的分子,以及分子后面隐藏的遗传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还有
它的历史,它经历的阳光和雨露,它感知到的每一阵风,每一声鸟鸣,每一次日出……
你能滴水不漏地描述它吗?
你手里托着一只苹果。不,你手里托着的,是一个宇宙。
(二百一十五)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一只实际包含了无限信息的苹果,你能描述它吗?
不,你不能描述它。但你可以吃了它。
(二百一十五)
一只苹果,一件不可言说之物,就这样放在你的手上,近在咫尺,无比寻常。而你毫不
费力就品尝了,这不可言说之妙。
(二百一十五)
你能描述自己吗?你的血脉、你的渴望、你的忧愁和欢乐、记忆和幻想,以及你忽略或
者没有忽略的一切……你能描述自己吗?
不,你不能描述自己,因为你不只是一个名字,你是生命,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你是大
海。
(二百一十五)
你能描述我吗?描述这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描述这面孔后的一团迷雾,你能描述我吗?
不,你不能描述我。但我们可以相爱。
(二百一十五)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7016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灵魂的觉醒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hot (野水横木), 信区: Poetry
标 题: 灵魂的觉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12 12:13:38 2015, 美东)
《自在与澄明》
第七章 灵魂的觉醒
第一节 对称
(512)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
你能描述这只苹果吗?
它的色泽、光影、滋味,它的分子,以及分子后面隐藏的遗传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还有
它的历史,它经历的阳光雨露,它感知到的每一阵风,每一声鸟鸣,每一次日出……能
滴水不漏地描述它吗?
你手里托着一只苹果。不,你手里托着的,是一个宇宙。
(512)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一只实际包含了无限信息的苹果,你能描述它吗?
不,你不能描述。但你可以吃了它。
(512)
一只苹果,一件不可言说之物,就这样放在你的手上,近在咫尺,无比寻常。而你毫不
费力就品尝了,这不可言说之妙。
(512)
你能描述自己吗?你的血脉、你的渴望、你的忧愁和欢乐、记忆和幻想,以及你忽略或
者没有忽略的一切……你能描述自己吗?
不,你不能描述,因为你不只是一个名字,你是生命,是深不可测的深渊,... 阅读全帖
d**********h
发帖数: 2795
1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弗洛伊德,说三我(1)序 (转载)
我有印象叔本华和古印度哲学,但是古印度哲学和佛教差好多。
好像古印度哲学分什么断执,和不断执。佛教是其中一只中的一派
其实古印度的“奥义书”才是水平最高的
d**********h
发帖数: 2795
17
看来剃刀动了真感情。。。
接着了,一碗鸡汤,哈哈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度人稀。---《奥义书》
j**n
发帖数: 13789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
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
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过去两会引用过的诗词:
2003年两会回答中外记者:
面对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工作风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两岸关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
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税费改革: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
2004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今后工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6165
19
来自主题: LES版 - 有多少人愿意做家庭主妇~
我想是因为我相信轮回的缘故,因此历练是不可避免的,不是这辈子就是下辈子,下下
辈子。
一个人一旦达到那个level,以后就可以永远出淤泥而不染 (倒退也是有的,那个是
second order effect,这里不讨论)。 如果自身做不到,那这辈子的安逸只是推迟对
自己的考验。
所以,历练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分享一下,我一直很喜欢的《刀锋》扉页题词: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奥义书》”
p******s
发帖数: 938
2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xile 讨论区 】
【 原文由 phageous 所发表 】
2。形式
上一段对诗歌的根源的思考我基本上是试图在哲学意义上进行的,我
没有涉及诗歌起源的更具体的问题,也没有提及文字对诗歌存在的影
响,因为着主要涉及诗歌存在的形式属性。
我不认为文字是与音乐,语言,诗歌,艺术等同一层次的存在--它
是一种附属存在,它的存在使得人类的思维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与重
复性--然而文字是许多伟大存在的基础--包括奇妙而又隐含人类
思维危机的逻辑存在,与诗歌存在同等伟大的文学存在以及诗歌存在
本身,等等。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使属性清晰化系统化而可操作,可解
构,正如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数"一样。而我将论及的诗歌的形式问题
,则将以文字为基础,基本上停留在属性的层面,不涉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字是语言的视觉显现,它背负着语言的各种属性,当然包括着
音乐性。我认为诗歌之存在当早于文字的诞生,但是显而易见我们仅
能见到文字出现以后的诗歌遗迹。由于诗歌最早脱胎与音乐与语言的
结合,文字化的诗歌自然依然背负着音乐性的属性,不论是我国的"
诗经","楚辞",抑或印度的两大史诗与奥义书,乃至古
n********n
发帖数: 8336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GoLost (GoLost),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尼赫鲁论佛教及其影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1:31:23 2014, 美东)

朱明忠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
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
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
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
少的组成因素。
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
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例如,甘地极力赞扬佛教所倡
导的非暴力思想,把佛教戒律中的“戒杀”信条加以改造,并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创
造出他自己的“坚持真理学说”和非暴力主义,以之...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公元一世纪时 马鸣菩萨往生,二世纪时 龙树、提婆菩萨往生,约五世纪时 无著
、世亲菩萨往生。至公元664 年唐朝高宗时,玄奘菩萨往生;约早于此十多年前,印度
戒日王往生,相对稳定的中印度政权随即开始分裂斗争,全印度相继陷入动荡战乱的纷
争时期,于是印度全境形成比戒日王时期更为四分五裂的状况,直到十三世纪时全印度
才被回教军队完成统一,结束各国割据的局面。然究其实,印度自从公元前232 年左右
,孔雀王朝阿育王死后,就已陷入各国分裂的情形了;后代之印王就算是勇猛如戒日王
一般,只能够统一掌控中印度以北的国土,也只是五天竺的国王之一而已。因此可说,
自阿育王死后,印度全境即已陷入列国分据,互相争战,政治混乱,各自为政的状况了。
从宗教上来看,无著、世亲菩萨在世时的笈多王朝,并不是以佛教为国教,而是以
婆罗门教为国教,当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全印度各地兴盛弘传、广建寺庙。佛教
势力并不是主导印度宗教的主流思想。至八世纪时,更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度教排挤攻击
佛教的活动。换句话说,印度在四、五世纪时,传统婆罗门(印度教)思想等早已泛滥
,当时 世尊的正法,虽然号称有 玄奘菩萨等诸大菩萨...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我所认为的“明心见性”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6305.html
佛法与不二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 21:12:30 2011, 美东)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185
24
来自主题: Comic版 - 修罗和阿修罗
修罗和阿修罗
Sura or Asura
根据古印度神话——吠陀神话
天界的伐楼那草创世界后,吠陀神话的主神因陀罗出世之前“混沌之际,乾坤未奠,
已有某种精灵置身其间,称为“阿修罗”,(其意似为:‘生命之力’)。同众阿修罗并
而存的,还有称为“弗栗多”的精魔”。弗栗多(其意为“覆盖”“隐密”)又称达诺沃
(词意为“达努的后裔)含“束缚”、“限制”之意),后又称罗刹(即所谓的“妖魔”
),再后称达耶多(即达伊提耶,含“局限、束缚”之意)。
与这些精魔们相对的就是天界的诸神了。被称为阿底多(Aditya,即阿底提耶,词意
力“阿底提之子”含“无缚”“无限”“无碍”之意)。
以伐楼那为首的众阿底多和弗栗多势不两立,互相争衡。
在《梨俱吠陀》中,所有的天神那时统称阿修罗。后来为了分别天神和精灵们的称呼
。从《奥义书》开始,天神被称作“修罗”,而“非天神”为“阿修罗”。
直到此时,阿修罗这称呼虽然多少有点非善意,没有恶意。而它的意思也在此时从“
生命之力”变为“非”天神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非”,美神在这点上的补充没错,阿修
罗这个词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来解释的。不过,在因陀罗出世之前,有些经书上是
p******s
发帖数: 938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xile 讨论区 】
【 原文由 phageous 所发表 】
2。形式
上一段对诗歌的根源的思考我基本上是试图在哲学意义上进行的,我
没有涉及诗歌起源的更具体的问题,也没有提及文字对诗歌存在的影
响,因为着主要涉及诗歌存在的形式属性。
我不认为文字是与音乐,语言,诗歌,艺术等同一层次的存在--它
是一种附属存在,它的存在使得人类的思维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与重
复性--然而文字是许多伟大存在的基础--包括奇妙而又隐含人类
思维危机的逻辑存在,与诗歌存在同等伟大的文学存在以及诗歌存在
本身,等等。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使属性清晰化系统化而可操作,可解
构,正如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数"一样。而我将论及的诗歌的形式问题
,则将以文字为基础,基本上停留在属性的层面,不涉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字是语言的视觉显现,它背负着语言的各种属性,当然包括着
音乐性。我认为诗歌之存在当早于文字的诞生,但是显而易见我们仅
能见到文字出现以后的诗歌遗迹。由于诗歌最早脱胎与音乐与语言的
结合,文字化的诗歌自然依然背负着音乐性的属性,不论是我国的"
诗经","楚辞",抑或印度的两大史诗与奥义书,乃至古
s**t
发帖数: 17016
2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灵魂的觉醒
《自在与澄明》
第七章 灵魂的觉醒
第一节 对称
(512)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
你能描述这只苹果吗?
它的色泽、光影、滋味,它的分子,以及分子后面隐藏的遗传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还有
它的历史,它经历的阳光雨露,它感知到的每一阵风,每一声鸟鸣,每一次日出……能
滴水不漏地描述它吗?
你手里托着一只苹果。不,你手里托着的,是一个宇宙。
(512)
我将一只苹果放在你的手中。一只实际包含了无限信息的苹果,你能描述它吗?
不,你不能描述。但你可以吃了它。
(512)
一只苹果,一件不可言说之物,就这样放在你的手上,近在咫尺,无比寻常。而你毫不
费力就品尝了,这不可言说之妙。
(512)
你能描述自己吗?你的血脉、你的渴望、你的忧愁和欢乐、记忆和幻想,以及你忽略或
者没有忽略的一切……你能描述自己吗?
不,你不能描述,因为你不只是一个名字,你是生命,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你是大海。
(512)
你能描述我吗?描述这张饱经风霜的面孔,描述这面孔后的一团迷雾,你能描述我吗?
不,你不能描述。但我们可以相爱。
(512)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布莱尔
...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42
27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有人看过刀锋吗?毛姆的那本
在中文版里的卷首也是这句吧: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迪托—奥义书》
周煦良译的,真是好!
谢谢大家的回应,让我忽然想写一篇读后感,这是在老师不再布置读后感作业以后没有
做过的事,哈哈
S****e
发帖数: 172
28
这个问题恐怕比较复杂.真要认真理论,恐怕须要论者兼备东西方文化素养
不可.我国学不太好,只能凭自己的一点浅见说一下.
中国文化缺乏逻辑的滋润恐怕是由来已久.这个结论大概是和西方文化的
对比中得出来的.但是要在一大堆史料中整理出其渊源恐怕也殊为不易.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方的逻辑文化,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头绪.
那麽西方文化中哪些文化的逻辑发达呢?一是印度古文化,一是基督教文化.
这两个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们都是宗教文化.宗教往往须要
宣传思想,因此需要有一批人来研究宗教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又不着边际
很难在现实得到验证,因此就需要发展一套绵密严谨的逻辑以自圆其说.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现世的问题用现世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而另一个宗教文化
伊斯兰文化(和浩瀚的佛教典籍基督教典籍相比他们只有一部经典:可兰经)
则自从其创始人用武力统一世界以後就变成了政教合一的文化,於是教士的作
用就是灌输而不是说理了.
这是从需求来看.从历史时期来看,逻辑文化都起源于某一段历史时期.比如
中国的春秋战国,印度的奥义书时代,古希腊时代.这些时代的特点是小国林立
政治宽松.国家小使得人可以比较
C*******r
发帖数: 10345
29
呵呵,读study bible当然好,但是以为study bible就是全部,就不好了。你可以看看
比新约早几百年希腊哲学著作,拓宽拓宽眼界。不要以为,欧几里德,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都是撒旦启发的邪见。比基督早很多的佛学著作很深刻,只是那种观点
太奇异,你现在接受不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太重,柏拉图相比而言,要容易接受得多。
老庄也可以看看,不是太难。易经就算了,俺也不懂。印度教的薄伽梵歌和奥义书也很
深刻。看多了,你就知道,古犹太人那套,没什么特别了不起。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共灌输的低级唯物主义vs基督教信仰。
d******y
发帖数: 3668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几章《西藏生死书》
第九章 精神之路
在苏菲教大师路米(Rumi)的《桌上谈话》(Table Talk)一书中,有这么一段猛
烈而直截了当的话:
大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你忘记其他事情,只有那
件事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反之,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事情,却忘记那件
事,那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这就好象国王派遣你到一个国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
。你去了,也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但如果没有完成你的任务,你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做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如果他没有做那件事,
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做。
人类的所有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活在地球上的目的,就是与我们基本的
、觉悟的自性结合。「国王」派遣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黑暗的国度,其任务就是证悟
和体现我们的真实存有。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踏上精神之旅,以我们的一
切热诚、智慧、勇气和决心来转化自己。诚如《卡达奥义书》(Katha Upanishad )中「
死神」对纳奇柯达斯(Nachiketas )所说的话:
有智慧之路,也有愚痴之路。它们离得远远的,目的地也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論龍樹中觀學的涅槃學說
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比较好的全面了解龙树思想的引导文章,虽然里面有些说法可能还
有些问题,但是总体看来我认为还是非常不错的。
龙树本人是一个玩弄逻辑和诡辩的高手,但这属于戏论。
他的生死和涅槃不二的理论,他的无自性(性空)理论都是有严重问题的。是对阿含经
思想的背离,属于自我发明创造他对小乘的批判实际并不能真正成立。
大智度论:“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性名為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
一切世法皆有涅槃性,这个和婆罗门奥义书当中世间一切都是梵的显现的思想已经高度
相近了。
《奧義書》說:一切萬物緣起於空,空即是大梵
《奧義書》說:一切法都是水波,雷電,虛華無實,當下自性有之物
r*****e
发帖数: 1196
32
「不杀生」与「不受用鱼、肉」的古今观
乌帕沙玛 比丘
佛陀生于公元前约六世纪,时当印度「奥义书」思潮的晚期,当时印度除了传统的婆罗
门教以外,主要就是以尼干子.若提子(耆那教)、阿夷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浮
陀.迦旃延(七要素论)、富兰那.迦叶(顺欲论)、末迦黎.拘舍罗(决定论)、散惹
耶.毗罗梨子(怀疑论)为宗教哲思的代表,而这一教五派就是为佛陀呵为六师外道者。
六师中为人称为「大雄」的尼干子.若提子,出生的时间稍早于佛陀而与佛同世,他强
调禅定与极严苛的苦行,身不着一物,甚至连钵都不用,仅用双手受取食物的布施,并
且严格的提倡「不杀生」,主张「不食用鱼、肉」,他的思想盛行于印度各地且传袭至
今,并为后世称为「耆那教」。佛世时在印度第一强国的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中,由于
尼干子.若提子的主张广受君民的信受与欢迎,所以当不支持阿阇世弒父篡位的佛陀,
后来为阿阇世支持的提婆达多所反对时,提婆达多即以广受王舍城人信仰的尼干子.若
提子的主张─—不食用鱼、肉,来提高自己在王舍城的声望以获取支持,并藉此贬低与
打击佛陀的名声,以争取佛教的领导权,最后甚至不惜暗杀佛陀,这就是佛史上有名的
「提
r******2
发帖数: 102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命本来就是个错误
个人认为,对于已经解脱的阿罗汉,他的自杀行为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是个人选择。
但是如果没有解脱,甚至连初果都没有证到,那么他的自杀行为,无论什么理由,都是
不应该提倡的。
而大乘里面“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类似这种燃指供佛,焚身供佛的殉
教疯狂行为,则是应该极力批判反对的。
历史上大乘不乏自焚而死的殉教者。北周的僧崖,“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以日继夜,
并烧二手,眉目不动,后又烧身,身面焦坼,尚在火中礼拜”。
而龙树这个魔头则公开在大智度论里面把供养头目血肉,乃至妻子老婆说成是上布施。
(其实是婆罗门奥义书里面的落后思想)
U***n
发帖数: 1204
34
《至尊奥义书》的《祈祷》说:
”人格首神既完美又完全。因为他既完美又完全,一切流衍自他的都是完美的整体,圆
满地具备应有的一切,就如这个现象世界。任何产生自完整的整体,本身也完整,因为
他是完整的整体,所以纵有这样多完整的单元自他流衍,他依然既完整又均衡。 “
要旨
”完整的整体,或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是完整的人格首神。觉悟非人格梵或超灵
,只是对绝对整体不完整的觉悟。至尊人格首神是永恒、全知、极乐的完美形象。觉悟
非人格梵是透悟他永恒的一面,觉悟超灵是透悟他永恒和知识这两方面;但觉悟至尊人
格首神才是超然特征的最透悟即永恒、全知、极乐。只有认识绝对真理人格性的一面,
即是认识至尊人格首神,才能透悟绝对其理的完整形象,因此完全的整体并不是没有形
象的。假如他没有形象,或者他在某方面少于自己的创造,他便不能是完全的。完全的
整体必定包含我们经验以内及以外的一切,否则他便不可能是完全的。
完全的整体--具有人格的首神--有着无限的能量,所有这些能量都像他一样完整。
所以,这个现象世界(或物质世界)本身也完整。这个物质世界是短暂的展示,有二十
四种元素,宇宙的维系及存在,有赖这些元素在完善安
a**u
发帖数: 8107
35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Nov 9 23:08:50 2009, 美东) 提到:
「不杀生」与「不受用鱼、肉」的古今观
乌帕沙玛 比丘
佛陀生于公元前约六世纪,时当印度「奥义书」思潮的晚期,当时印度除了传统的婆罗
门教以外,主要就是以尼干子.若提子(耆那教)、阿夷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浮
陀.迦旃延(七要素论)、富兰那.迦叶(顺欲论)、末迦黎.拘舍罗(决定论)、散惹
耶.毗罗梨子(怀疑论)为宗教哲思的代表,而这一教五派就是为佛陀呵为六师外道者。
六师中为人称为「大雄」的尼干子.若提子,出生的时间稍早于佛陀而与佛同世,他强
调禅定与极严苛的苦行,身不着一物,甚至连钵都不用,仅用双手受取食物的布施,并
且严格的提倡「不杀生」,主张「不食用鱼、肉」,他的思想盛行于印度各地且传袭至
今,并为后世称为「耆那教」。佛世时在印度第一强国的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中,由于
尼干子.若提子的主张广受君民的信受与欢迎,所以当不支持阿阇世弒父篡位的佛陀,
后来为阿阇世支持的提婆达多所反对时,提婆达多...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戒杀与吃素---于凌波居士讲述

这个并不对,印度教早期并没有吃素的传统,包括佛陀所在的时代,因为雅利安民族是
游牧民族。
开始提倡吃素是奥义书时代,这个已经比较晚了。而且他们大都认为吃素是很高贵的行
为,而吃肉是下等人做的。
这个就开始胡扯了。乞讨食物的只有沙门,婆罗门是不干这个的,而沙门里面的佛教徒
就不是素食,只有耆那教徒才是素食。他们连根茎都不吃。
而且印度大多数人,尤其是古代,大部分并不吃素,吃素是属于高贵的婆罗门和苦行的
耆那教做的。
还漏一个,就是残留的魔头提婆达摩的弟子也吃素,他们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长很长时间啊,而且现在他们当初分裂僧团的吃素主张又在中国死而复活了。
a*****y
发帖数: 3318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维基主题: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āda,梵文:sthaviravāda)又称作南传佛教、巴利语
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流
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锡兰时期
3 对外发展
4 基本教义
5 主要经典
6 南传菩萨道
7 僧俗关系
8 关于“小乘”称呼
9 注释
10 引用
11 相关条目
12 外部链接
[编辑]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
国汉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
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
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
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
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
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seeu,我再想会不会,
如果法师弄错了呢?有没有可能性
比如"真常唯心"的如来藏也是个假的,不是真常的,
我觉得他只是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比较和奥义书的
类似,还有,他对中国佛学思想比较有看法.
你为什么全部接受他的思想,你对印度史很了解吗?
我不懂印度史,不敢说他说的是对的.

来,不同于本有如来藏,唯识还是缘起论。依唯识义,不可能无修而即生成佛。
r**m
发帖数: 18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
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0
......
更可怕的是,闻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
’,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
日益庸俗化为世间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
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世间学问家的态度来
求证的。
.......
s******n
发帖数: 459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171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声闻。
……这个到没听说。也没搜索到。
印度教有什么新经典?我怎么觉得就是几个veta经,和奥义书几本?
S**U
发帖数: 7025
43
维基百科
大乘非佛说,起自部派佛教后期,大乘佛教经典开始流行时。传统的佛教部派,不承认这些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佛所说,对这些大乘教经的权威性及教义内容所有质疑,于是有大乘非佛说这样的说法出现;大乘佛教徒反击这样的说法,自称为大乘行,反讥讽传统的佛教部派为小乘,认为传统佛教部派的教义无法达致解脱。早期流行的大乘经典中,仍然保存了这些看法。如《道行般若经》∶「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般舟三昧经》∶「闻是三昧已,不乐信。……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是何从所得是语?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说」。在《法华经》〈方便品〉中也记载了佛陀在宣说大乘教义时,有五千声闻众退席不听,这都可以视为是早期佛教团体中为了教义而产生纷争的现象。
至近代,日本佛教学者,在接触到南传佛教之后,重新开始对于大乘佛教的反思,认为它无法代表原始佛教的精神。重新倡导「大乘非佛说」的先驱,是日本德川时代的富永仲基(西元1715-46年),在他所著《出定后语》一书中质疑了大乘佛教的基础。这种说法,当然不被大乘佛教信徒所接受,如日本村上专精的《佛教统一论》,前田慧云的《大乘佛教史论》都主张大乘经典是佛陀所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
SeeU (See you) 于 (Sun Dec 11 20:11:46 2011, 美东) 提到:
维基百科
大乘非佛说,起自部派佛教后期,大乘佛教经典开始流行时。传统的佛教部派,不承认这些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佛所说,对这些大乘教经的权威性及教义内容所有质疑,于是有大乘非佛说这样的说法出现;大乘佛教徒反击这样的说法,自称为大乘行,反讥讽传统的佛
晌〕耍衔撤鸾滩颗傻慕桃逦薹ù镏陆馔选T缙诹餍械拇蟪司渲校匀槐4媪苏庑┛捶āH纭兜佬邪闳艟贰谩甘墙苑欠鹚担嗤馐露埂!栋阒廴辆贰谩肝攀侨烈眩焕中拧!嘤胗镌啤檬怯锸呛蔚人担渴呛未铀檬怯铮渴俏院匣嶙魇怯锒蔷欠鹚怠埂
法华经》〈方便品〉中也记载了佛陀在宣说大乘教义时,有五千声闻众退席不听,这都可以视为是早期佛教团体中为了教义而产生纷争的现象。
至近代,日本佛教学者,在接触到南传佛教之后,重新开始对于大乘佛教的反思,认为它无法代表原始佛教的精神。重新倡导「大乘非佛说」的先驱,是日本德川时代的富永仲基(西元1715-46年),在他所著《出定后语》一书中...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南传如何解释我不知道,我只能从阿含来看佛陀怎么说,与法友分享。
我不坚持一定对,也许不对。
后世人如何扩大解释,那就要看他们想运用在什么地方而定了,我不知道。
“业”是解释因缘法中“爱”是如何影响的名词,“爱”所作 叫”业”。
也就是解释 还有什么(一般是”爱”的影响,通称为”业”(习惯、影响),) 使你轮回
这影响,又让下一个轮回的惨兮兮。
“业”的作用特别是在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时发生这种影响、习惯。
(依我看,是习惯把”我”放入,然后就轮回惨兮兮。)
杂阿含334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六入处的 因缘就是”业”
“业”的因缘 就是爱
爱的因缘 就是无明
无明的因缘 就是不正思维
不正思维 也是有因缘, 就是眼色生起,不正思维 叫痴
这解释上一个轮回的六入处到下一个轮回的六入处。
由此可知,正思惟的防范实在太重要。
这里刚好也顺便解释了”无明”就是不正思维,没有防范,让以前的”影响”给影响了。
“爱”所作 叫”业”
"业”是’取、有”吗? ...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46
印度奥义书和佛教对业的理解不同,
都对也可能啊.从不同的角度说同样的名词.
这个名词含义不同,这回事是有的.
一个说这么回事,一个说那么回事.
究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我领会了.

轮回
c***h
发帖数: 2262
47

南传如何解释我不知道,我只能从阿含来看佛陀怎么说,与法友分享。
我不坚持一定对,也许不对。
后世人如何扩大解释,那就要看他们想运用在什么地方而定了,我不知道。
“业”是解释因缘法中“爱”是如何影响的名词,“爱”所作 叫”业”。
也就是解释 还有什么(一般是”爱”的影响,通称为”业”(习惯、影响),) 使你轮回
这影响,又让下一个轮回的惨兮兮。
“业”的作用特别是在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时发生这种影响、习惯。
(依我看,是习惯把”我”放入,然后就轮回惨兮兮。)
杂阿含334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
六入处的 因缘就是”业”
“业”的因缘 就是爱
爱的因缘 就是无明
无明的因缘 就是不正思维
不正思维 也是有因缘, 就是眼色生起,不正思维 叫痴
这解释上一个轮回的六入处到下一个轮回的六入处。
由此可知,正思惟的防范实在太重要。
这里刚好也顺便解释了”无明”就是不正思维,没有防范,让以前的”影响”给影响了。
“爱”所作 叫”业”
"业”是’取、有”吗? ...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48
印度奥义书和佛教对业的理解不同,
都对也可能啊.从不同的角度说同样的名词.
这个名词含义不同,这回事是有的.
一个说这么回事,一个说那么回事.
究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我领会了.

轮回
c***h
发帖数: 226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介绍佛教的姐妹教耆那教
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为第24代祖师(Tirthankar),也是最后一位祖
师。根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训练和自我实
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生命痛苦的征服者」,
。在汉译佛典中称耆那教为尼干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
第24代祖师大雄,实际上也算是创教教主,于公元前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
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
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
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当他苦修到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
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年42岁。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
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改革活动,长达30多年,他于公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终年72岁。
耆那教中不存在作为宇宙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伏恶魔而投
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认为世...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门 vs 道家

“业力难以改变,今生已定”
看起来比较像耆那教(六师外道之一)的说法 (或者可能是奥义书的说法? )
佛陀在世时是强调业可以改变、消除,今生就要变,当下就可变,没有说到等来世。
也许后世有佛教徒受他教影响不这样主张,那也不知该说什么。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下页 末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