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奥灶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l*****z
发帖数: 13617
1
来自主题: NewYork版 - 8妹来看这个
今天晚上刚吃的荠菜虾仁大馄饨。。。
这里就买不到那种特别筋道的面,最想念奥灶面。。。
对了,今天还做了些鲜肉月饼和绿豆酥饼。。
B********n
发帖数: 12753
2
来自主题: NewYork版 - 8妹来看这个
西塘古镇里有家面馆的奥灶面那一个赞啊
i**********t
发帖数: 766
3
来自主题: Seattle版 - 请问哪里有猪板油卖
请问哪里有纯的猪板油卖呢?想熬猪油煮奥灶面。
l******m
发帖数: 31446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戏说排行榜
吃过奥灶面吗?
wh
发帖数: 141625
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应景上碗热干面 (转载)
要各地派人去打擂台的,没打的就没名儿了。陕西可能不屑去打,哈哈。十大里面没吃
过锅盖面,奥灶面忘了味道,片儿川实在很一般,哈哈。除了芝麻酱还有别的!
l*****l
发帖数: 5909
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ZZ 劲歌金曲!大师2014美食心路旅程
初学做饭,最大的问题是流程不熟,一开火,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往锅里加。各种
调味,葱姜蒜,酱油醋味精辣椒酱胡椒粉咖喱块芝麻酱,总感觉少东西,最后做出来,
是一锅安徽卤煮,没法吃。
大师们最后都讲:餐饮是做减法,最讲究是食材要新鲜,要优,根据季节精选材料。然
后是火候把握,像汕头吃牛肉锅,入水几上几下即捞出,手握在笊篱上一刻不能离手。
最会吃的人每次要全程操作,根据每盘牛肉片是哪个部位(脖仁,吊龙,五花趾,胸口
朥,匙柄,肉片的厚薄,锅的口径和容积,电磁炉功率大小,当天的天气,湿度,温度
,坐在室外还要考虑风向。每一次下锅都是初恋,充满不可控元素,高旗:让每一个夜
晚充满爱的火焰,每次都想涌抱嗷你~殴欧~还要不停讲解,让大家明白吃的什么,怎么
吃。一场下来基本自己吃不了几片,大汗淋漓,像做完带功报告,食客们吃的如痴如醉
泪眼朦胧,将身份证掰了,发誓再也不回北方,这是大师体验。再比如在顺德吃鱼,蒸
鱼,精确到微秒,抹盐的手法堪称玄学,完全理解不了。
大部分追求厨艺终极答案的最后都疯了,某东北菜大师,出国20年念念不忘东北菜,做
鱼必里外抹一层盐,抹匀。这叫盐咒,症状是什么菜都只放盐(国内...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评一评中国最美地名
哦对,昆仑山北面就是和田,产玉。昆山这个地名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去昆山玩的时候
就想那么小一个地方,出了那么大一个昆曲,呵呵。记得吃了碗奥灶面。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评一评中国最美地名
哦对,昆仑山北面就是和田,产玉。昆山这个地名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去昆山玩的时候
就想那么小一个地方,出了那么大一个昆曲,呵呵。记得吃了碗奥灶面。
l******m
发帖数: 31446
9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给本版所有的男ID
是的,我都忘了具体内容是啥了,就记得有些冰的肉丁儿。。。。
对了,突然又想起一面,奥灶面,也不错。
L**********s
发帖数: 12988
10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给本版所有的男ID
昆山的奥灶面,杭州也有很好的面馆,可惜都凋落了,老手艺啊
C****a
发帖数: 7186
11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Zz沈宏非:夏天里吹吹那冷面
沈宏非:夏天里吹吹那冷面
上海书评
有权宣布上海正式进入夏天的,除了从上海市中心气象台播出的那一把男声或女声,还
包括飘在街头巷尾的三种味道:一、糟货,从钵斗里溢出的酒香;二、黄瓜漏虾,打黄
瓜中漏出的虾鲜;三、冷面,自每一个笔画间渗出的寒意。
所谓冷面,不是把面条煮熟再摊冻,拌酱加浇头那么简单。得先蒸后煮,把面条蒸上个
十分钟左右,再入淡盐水煮熟,然后捞出锅控干、冷却——为了能让面条保持一定的干
爽,以便挂上酱料,切不可以用冷水来过“冷河”。在冷水里泡凉的,是北京的过水面。
从前,电冰箱是奢侈品,冷却基本靠风。不过,在夏天的上海,与啼声凄怆的夜莺同样
奢侈的,还有那吹来清凉的南风。自然风不一定有,好在非自然的风是可以有的。所以
,也就有了所谓的“电风扇冷面”,即把刚从沸水里捞出的面条对着开足马力的电风扇
一通狂吹。
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电风扇也算是奢侈品。好在,与电冰箱比,它的奢侈等
级只是个二线或者外围。1915年,镇江人杨济才在横浜桥雇了六七个工人,一举成功地
山寨了美国货“GE”电风扇。到1928年,第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电风扇“华生牌”的
年产量就有了一万台。
当年吹... 阅读全帖
R****i
发帖数: 2387
12
我现在最馋的是昆山奥灶面和无锡小笼包。
w*******l
发帖数: 158
13
奥灶面是什么面?
呵呵,小笼包我也是觉得家里的好吃,不过在北京看到的小笼包都是打着杭州的旗号。
小时候不吃馒头,包子也不太爱吃,觉得馅太少,就爱吃小笼包,实实在在的一大包肉
,还有汁啊 ^_^
w*******l
发帖数: 158
14
好,下次去苏州要方便的话就去尝尝,名字就是 奥灶面嘛?
哈哈,我现在什么口味都能吃,面食也能吃了
R****i
发帖数: 2387
15
苏州还是有好几家的吧,我一般就去我家附近那家。
在第一人民医院斜对面的,叫杨师傅奥灶馆吧。
很小一间店,要仔细找找的。
R****i
发帖数: 2387
16
螃蟹我倒是不怎么想,就是比较想奥灶面和小笼包。
R****i
发帖数: 2387
17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苏州小吃的top10
胥城大厦的奥灶面,就是性价比太差。
性价比好的在第一人民医院对面;
还有就是熙盛源的无锡小笼,
纯苏式点心现在好吃的还真说不上来,
苏式小汤包和苏式面,馄饨都没有特别出彩的店,
哑巴生煎算做出了点名气,但是我实际吃了一下,觉得比杭州的高祖生煎之还是差一点。
S******M
发帖数: 688
18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去胥成大厦吃面去了
奥灶面啊
你木有吃过?
i*********a
发帖数: 6504
19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那些我的最爱们
我最爱的吃食们,冰山一角哈
1 是某个大麻团。好玩传上来的
2 是苏州的小吃,蟹壳黄,生煎包和泡泡小馄饨,苏州山塘街
3 是奥灶面,苏州胥城
4 是南通的醉蟹,梭子介,渔人码头
5 是南京鸭德堡的鸭血粉丝,那个鲜美...
wh
发帖数: 141625
20
哎呀,我以前从上海去昆山和太仓玩过,一直把它们当作上海的下属市……昆山有个奥
灶鸡好吃。太仓肉松很出名。宜兴紫砂壶出名。溧阳真的以前叫栗阳还是你随手写的?
呵呵。
w******y
发帖数: 2504
21
昆山有奥灶面,现在苏州到处都开。溧阳一直叫溧阳。
w******y
发帖数: 2504
22
你应该进奥灶馆去尝尝,哈哈。
wh
发帖数: 141625
23
奥灶是方言里的脏乎乎的意思吧?不过现在的馆子不可能脏吧,会被人骂死的。
w******y
发帖数: 2504
24
噶奥灶馆就是一馆子的名称,在昆山的人民路上?挺大的一个小楼,看起来很不错的,
不过我以前不喜欢吃面食。
q******n
发帖数: 4479
25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怀念在苏州吃过的美食
据说有奥灶面调料包,准备下次带点回来。
wh
发帖数: 141625
26
读“登”?一点不晓得。
倒是又想起来昆山有只奥灶鸡。但我忘了什么味道了。好像有点腌的味道。
w****M
发帖数: 216
27
首届文化节在杭州举行,汇聚全国各地的知名面条店现场“打擂”
------------
谁叫你们不派人来打擂台呢!
武汉“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永中现场表演热干面制作技艺。
------------
是现场制作,做得不好,食神也就是评委是不给好评的.
经评选,武汉热干面与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名列“中国十大面条”前三甲,“蔡林
记”获“中国十大面条名店”,传承人王永中被评为“中国面条大师”。
---------------------
得要有饮食企业来承载这非物质遗产.你们没有饭店愿意来参加,愿不了别人.
文化节由国家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中国饭店协会、浙江省商务厅和杭州市人
民政府举办。
-------------------
江浙的奥灶面和锅盖面就沾了此次地主的光.
酒香还是怕巷子深啊! 下一届再派人来参加擂台赛!
wh
发帖数: 141625
28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应景上碗热干面 (转载)
哈哈,芝麻酱不就这个颜色嘛。说起来你吃过锅盖面吗?这十大面条里,只有锅盖面没
吃过。奥灶面在昆山吃过,不过不记得味道了。片儿川我吃过的都很一般,不知道哪个
店的片儿川最好吃。没听说过哪个店以片儿川出名……
n*********n
发帖数: 580
29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10多年前在新区政府大楼的食堂吃过一次,感觉不太正宗。
d********8
发帖数: 3019
30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食堂一刚
p*********n
发帖数: 7788
31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great, 這下都提醒我你想起來了,是不是那種懶懶的什麼都煮在一起的面啊。
現在也很牽掛觀前街上那家綠楊春餛飩面了,還有大餛飩,小餛飩,還有什麼好吃的,
噢,線粉湯。
G**U
发帖数: 5492
32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同得兴”要向“同德兴”讨说法
商标标志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同得兴”变成了 “同德兴”,苏州知名面馆同得兴居
然被“克隆”进上海,在四川北路闹市有了一家山寨版。从6月3日起,同得兴老板肖伟
民已经两次赴上海 “私行察访”查 “李鬼”了。
老顾客报料:
上海有个“同德兴”
上个月,两个老顾客向老肖“报料”:上海开了一家大同小异的“同德兴”,而且
规模还不小。吃惊之余,肖伟民和助手带上数码相机直奔上海。 在上海的四川北路,
肖某发现这家招牌为“同德兴”苏州汤包馆的店面上,还标有“姑苏名店沪宁驰名”,
外圆内方的“同德兴”标志也和“同得兴”商标接近,店内还悬挂着一块“中华名小吃
”金字招牌。 最稀奇的是,肖伟民10年前创作后,一直挂在店面的一副对联,居然也
被搬到了上海“同德兴”中。
随后,肖伟民一行以普通顾客的身份,点了苏式焖肉面等。攀谈中,“同德兴”厨
师长告诉他们:我们和苏州同得兴是一家的。
苏州“同得兴”
已有十多年
今年49岁的肖伟民1989年下海,1997年在面馆门口挂上了“同得兴”字号。
1999年,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核定,“同得兴”注册服务商标,核定服务项目包括
餐馆、快餐馆
n*********n
发帖数: 580
33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近水台的面不错。小馄饨尤其出色。汤包作的一般了。
i*********a
发帖数: 6504
34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bz你继续贴吧...还有好多...话说陆长兴的小东家是我们小学一级的...
我小时候喜欢宫巷里那家美味斋...比边上的那几个招摇的老字号不知好多少。后来上
了大学回家,觉得什么都不好吃,除了东吴面馆。东吴面馆好像突然做的大起来了,而
且是很地道的红汤面,好吃!
我基本上只吃鳝糊面,现炒的鳝糊很考验师傅的--据我老爹说。我最喜欢东吴面馆的红
汤鳝糊面,还有上次回去吃到一粉好吃的白汤蟮糊面(地方忘记了,等下问了我老爹再
补)
G**U
发帖数: 5492
35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这可不是抢,昆山是苏州的,上千年来一直是这样,我们不能把观念停在古城墙里.
苏州好东西太多,有时不太在乎,反而被人误会,比如太湖的3/4都是苏州的,但别人都以
为是无锡的,阳澄
湖大扎蟹也是苏州的,但反而被上海人说成了上海的.
G**U
发帖数: 5492
36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观振兴
观振兴面店始创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店史。该店俗称老法面
馆,即老式面馆,是苏州具有影响的正宗苏式面店。由顾启林创办。原名“观正兴”。
1911年由赵焕林的儿子赵和尚经营,并改名为“观振兴”。1941年由其弟赵振行经营。
以经营苏州风味面点为特色。是著名的苏帮面店之一。面店的特点是,生面熟、糯、细
三大特点,操作精工细作,擅长小抓连(俗称“观音斗”),  撩通式样美观,面帐形
象鲫鱼背式,出水清、不拖水、速度快,汤水尤为考究,使用“焖肉汤”,具有清、香
、浓、鲜四大特色。其苏式面点有三大特色,一是生面采用韧性细面;二是捞面做到出
水清,爽滑上口;三是面汤用焖肉汤原汁配成,鲜肥味美。
苏式件头点心,风格独特,系用“油作台”,在粉面制品中逐步形成松色、半松色
、紧酵、炖粉四大特点,并根据节令变迁而推出不同的时令品种,如冬春季节供应松色
馒头、油汆紧酵、香脆松软,系春节馈赠佳品。鲜肉汤包、各色小笼(五色小笼)选用
五种馅心达到一客完味;夏秋季节有炖粉汤面饺、其色泽光洁,口味糯熟,易于消化,
尤其适合老年顾客。净素菜馒头,鲜肉小烧卖等。制作精细,小巧喜人,皮薄
G**U
发帖数: 5492
37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在吴语里又个苏沪嘉小片,最早的苏州就包括这三个地方.苏州是一个地区和文化概念,
府城就是现在的老
三区也是全国上千年来少数没动过的地方.但下面还有县城和很多千年古镇.
G**U
发帖数: 5492
38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五芳斋
苏州玄妙观一向以小商品和小吃著名,"白相玄妙观"是流传在江浙沪一带的俗语,离玄
妙观近在咫尺,又有小巷太监弄,也有"吃煞太监弄"的说法。以经营传统苏式小吃点心
驰名的五芳斋面饭馆,先后在玄妙观、观前街、太监弄一带开设点面,历代相传,至今
已150多年。一个半世纪以来,或是由"五芳斋"的传人走出苏州,扩大发展,或是外
地有人慕"五芳斋"之名,沿用店名,久而久之,五芳斋似乎也成了苏州糕团、江苏风味
菜肴的代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的江苏风味菜馆或糕团店都取名
五芳斋。到目前,在北京、上海、嘉兴等地都有很多以"五芳斋"为店名的饮食食品商店
,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五芳斋"得名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姓沈,系吴县陆墓采莲(今相城区元和镇开发
区)人。起初在齐门外开了一家甜食铺,以玫瑰、桂花、莲心、薄荷、芝麻等五种苏州
人爱吃的东西作为原料,制作桂花圆子、赤豆糖粥焐酥豆、莲心羹、冰雪酥、玫瑰糕等
甜食小吃。
沈氏膝下生有五个女儿,分别取名玫芳、桂芳、莲芳、荷芳和芝芳,恰好和店里常
用的原料在字面上有相通之处,街坊邻居就开玩笑地称他的店叫"五芳斋"。沈氏老板干
脆将错就错,正式
G**U
发帖数: 5492
39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叶受和
苏州叶受和食品商店,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开设在观前街东段。全厂职工61人,其
中生产工人28人,工场面积410平方米,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分设两个大柜,左设糕点
,右设糖果,后面为生产工场,是一家具有自产自销特色的百年老店。据苏州市档案馆
资料载:该店创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资金为五千两纹银,创始人旰树欣(叶
鸿年),字鸿年,号蕉生,浙江慈溪人。另聘请一位教书出身的同乡叶老先生任该店经
理。说起茶食叶受和的创立与稻香村还有着密切的关系。
《醇华馆饮食脞志》有一段关于叶受和的记载:"叶受和店主,本非商人,系浙籍
富绅。一日,游玩至苏,在观前街玉楼春茶室品茗,因往间(隔)壁稻香村购糕饼数十
文充饥。时苏店恶习,凡数主顾同时莅门,仅招待购货之多者,其零星小主顾,往往置
之不理焉。叶某等候已久,物品尚未到手,未免怒于色而忿于言。店伙计谓叶曰:君如
要紧,除非自己开店,方可称心。叶乃悻悻而出。时稻香村歇伙某,适在旁闻言,尾随
叶某,谓之曰:君如有意开店,亦属非难,余愿助君一臂之力。叶某大喜,遂委该伙经
理一切,而店业乃成。初年亏本颇巨,幸叶某家产甚丰,且系斗气性质,故屡经添
b**l
发帖数: 388
40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小时候总跟我老爸吃焖肉面当早饭,那个香啊~
至今不怵头吃肥肉,咔咔
G**U
发帖数: 5492
41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稻香村
稻香村,座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
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
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
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
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
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
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
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
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
详考。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南店北开、南味北开”,很快在北方几
十个城市开花结果,风靡一时。但遗憾的是,同根、同源、同门的“稻香村”,至今仍
在同一品牌下,在几十个城市各自为战。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
G**U
发帖数: 5492
42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采芝斋
采芝斋糖果,苏州人老少皆知。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采芝斋糖果店是家有百余年历史的
老字号。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
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
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
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
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
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
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
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
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
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
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
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
p***3
发帖数: 98
43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吃焖肉面当早饭,那个香啊~
i*********a
发帖数: 6504
44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我来帮忙。。。
黄天源
苏州玄妙观隔壁的黄天源,是家响当当的糕团老字号了。过去,苏州人大都爱吃甜
糯之食,糕团食品自古也是苏州人时令饮食的一种习俗。
说到老字号苏州黄天源糕团店,据解放初期苏南区工商联调查和《吴县糕团业会员
名册》记载,它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境
设一粽子摊。粽子质量好,生意不恶。经几年经营,即在都亭桥赁一小屋,开设黄天源
糕团铺。供应品种渐次增加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糕、咸味猪油糕、黄松糕、
灰汤粽、糖油山芋等。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黄天源糕团铺由寡媳黄陈氏主持。因不
善经营,生意每况愈下,至1874年,将店盘与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盘价为银洋一千元
。另外,黄天源的招牌每年租金为十二石大米。从此,黄天源实为顾姓店铺。
顾桂林接盘黄天源后,发挥自己糕团制作技能,兢兢业业经营,商店生意蒸蒸日上
。1931年顾桂林将店交给儿子顾紫封经营。顾紫封踏实能干,除经营都亭桥堍西黄天源
糕团铺外,又在观前街241号租屋开设东黄天源。1947年顾紫封病故,终年73岁。因独
生子已早亡,黄天源由其领养孙子顾念椿接管。顾念椿原在钱庄学业,接管
i*********a
发帖数: 6504
45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东吴面馆
春秋时,吴王夫差之父阖闾封苏州为吴国都城,古吴文化自滋滥觞。史载,吴王善食
面食,积淀了深厚的东吴饮食文化。自那时起,东吴饮食文化声名鹊起,特别是东吴面
馆盛名在外。为传承东吴美食文化,美食家刘顺德经多方查询典籍,寻觅古吴饮食文化
之神髓,于1989年重建东吴面馆。历时十载,该面馆现已成为拥有18家加盟店的连锁餐
饮企业,东吴面馆再次享誉苏州。
东吴面馆总店设中心厨房,所有原料均选上乘正品,加盟店所需原料由总店专门配送
,使口味的统一得到保证。东吴面馆品种多样,尤以焖肉面、苏式卤鸭面、爆鱼面、焖
蹄面、虾仁面著名。其面馆面条柔韧,面汤爽口,有“红汤如琼面如玉”之美称。东吴
的面汤主要采用传统的鳝骨、肉骨、鸡骨、鲜鱼等一系列高钙营养品为主料,参照独特
的祖传配方,经过煮、焖、炖等多道工序酿制成天然滋补汤水,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之
功效,实为饮食之佳品。
东吴面馆的经营宗旨是“我们把今天的质量当作明天的广告来做”,坚持“二千年古
吴水,五百碗老汤面”之经营理念,努力营造面食文化,让顾客在享受口味适中、营养
科学、品种多样的面食的同时,感受东吴饮食文化恒久的魅力。
i*********a
发帖数: 6504
46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我带采芝斋的玫瑰酥糖给同事吃
法国mm盯着我问玫瑰酥糖,怎么做,我哪个晓得啊...
baidu了半天,还是只能说我不知道...
G**U
发帖数: 5492
47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我最爱虾子酱鱼,就是有点小贵
G**U
发帖数: 5492
48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乾生元
苏州乾生元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原店名为“费萃泰”,以生产松子枣泥
麻饼而蜚声海内外,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原店址在木渎镇西街上。初期生产香脆饼,
传说有一年,当地农村玫瑰花大丰收,“费萃泰”就大量收购,用它来做麻饼馅心的辅
料,制成松子玫瑰枣泥麻饼,因独具风味,甚为人们所喜食。那时,就有“乔酒、石饭
、费麻饼”的民谚,乔酒,指“乔裕顺”糟坊的黄酒“状元红”,石饭,是指名满江满
的“石家饭店”,费麻饼,就是指“费萃泰”的麻饼。可见木渎枣泥麻饼在当时已享有
盛誉了。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费萃泰将麻饼业务转卖给一个叫蒋富堂的商人经营
,蒋便将店址迁到现在斜桥堍下更名为“乾生元”,以乾坤八卦为首称。“乾”乃乾坤
,指天下;“元”即第一,意为乾生元生产的麻饼天下第一,具有200余年历史的乾生
元麻饼虽几易其主,但历代技师之原料帅配方和制作工艺被完整继承至今,并不断加以
改进和完善,以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二、乾生元特色产品:松子枣泥麻饼
乾生元麻饼以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入口香甜、甜而不腻、香而不焦、油而不溢、
松脆可口而著称。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将行宫设于灵岩
G**U
发帖数: 5492
49
来自主题: SUDA版 - 苏州一碗面之奥灶面
松鹤楼
(一).松鹤楼菜馆早期的历史
苏州松鹤楼菜馆座落在观前街中段,劈对大成坊,地处繁华的闹市区,是苏州现存历史
最长,素负盛名的正宗苏帮菜馆。
据碑刻记载,松鹤楼原为面馆,加入面业公所。苏州面业公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公所时建立的石碑上所列出钱资助的商店中
,就刻有松鹤楼的名字,推算它的始创年月,应在1780年以前,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
的历史了。
从乾隆后期到咸丰年间,由于资料缺乏,松鹤楼的详情不够清楚,但据信是不会中断的
。因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葺面业公所时立的碑刻上,在捐助者的名单中,列第一
位的就是松鹤楼(原碑现藏于三元坊孔庙)。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长洲县禁盗
卖僭占面业公所公产碑》(苏州博物馆藏拓片)亦载有松鹤楼面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向经营面点的松鹤楼扩大为菜面馆,并资助面业公所从宫巷
原址迁至东美巷新址。此事见苏州博物馆藏《酒馆业集资移论公所仍照旧规办理碑》,
碑上所刻资助者之一的徐金源就是当时松鹤楼的店东。
在同治光绪年间,松鹤楼还只是小三开间一角楼面的一家经营面点带卖饭菜的小店。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