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 发帖数: 2257 | 1 现代新加坡缔造者李光耀的爱情故事 (2015-02-14 09:26:50)
他戎马一生,在被帝国主义和邻国蹂躏的孤岛上杀出了一片天地,缔造了亚洲四小龙的
神话,他是李光耀。
她才华四溢,默默的执此一生相夫教子,成就了新加坡历史上两位总理,成为了最成功
的男人背后最成功的女人,她是柯玉芝。
他们的爱情和国家的命运仅仅捆绑在了一起。
柯玉芝和李光耀在负笈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之前就已经谱下恋曲了。1949年毕业时,
他们双双获得双重一等荣誉学位,名列榜首。 1950年6月在伦敦考取律师资格后回国,
共结连理。五十多年来,柯玉芝守护在李资政身旁,不畏艰险,同他一起克服了一个个
的难关,也为他悉心照顾三个孩 子,还替他妥善打理李及李律师事务所的业务,让他
能安心从政。
柯玉芝和李光耀在1950年9月30日结婚,两人自此成了生命中的绝佳伴侣,也是彼此的
最大精神支柱。李资政在他的回忆录中形容她数十年如一日地给予他理性和感性的支持。
他们在负笈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之前就已经谱下恋曲了,留英期间也是生活和
学习上的良伴。1949年毕业时,他们双双获得双重一等荣誉学位,名列榜首。 1950年6
月在伦... 阅读全帖 |
|
g****g 发帖数: 1828 | 2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中
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目录
[隐藏]
* 1 开始
* 2 上山下乡
* 3 回城
* 4 影响
* 5 运动目的
* 6 评价
* 7 相关文艺作品
* 8 参考资料
* 9 参见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开始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
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
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
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年。当年,河南省郏县有一批中学生回乡参加农业
合作化运动,毛泽东为此写道:
“ 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
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
作为的。 ”
毛的这段话,后来被广泛... 阅读全帖 |
|
v*********u 发帖数: 10464 | 3 看完只想说两点,1/新加坡香港台湾都有很多假货,假货不是大陆特产,必须去正规的
店!2/大陆对外国人太好了,外籍人士考内地名校超容易,当然对少数民族也很优待,
我以前和美国人说,少数民族有很多优惠政策,他们都很震惊
事先声明:这仅仅是一个理性的呼吁。1.对于那些拒绝前往香港的人,笔者表示赞赏;
2.对于那些坚持要去香港的人,笔者也给予尊重;3.而对于那些犹豫该不该去香港的人
,笔者会在下文中告诉你为何要拒绝香港。
一.为什么要抵制前往香港
笔者是名深圳人,按理说要去香港十分方便,但却几乎从来不去,为什么?
1、香港那边有的商品,深圳都有,只要你有点钱,在内地什么买不到?现在已经
不是改革初期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想购物根本无需翻山越岭往中英街去;
2.许多人说那边货真价实(尤其是奶粉&数码产品)。但真到非去香港不可的地步
么?比如我想买部相机---假如注重的是质量,我可以去专卖店购买,而假如贪图便宜
,华强北大把的水货店有卖。奶粉?首先内地也有诸多进口牌子,若实在不放心,就叫
新加坡和澳洲的朋友邮寄过来咯(那点邮费也抵得过去香港的交通+吃住费用了)。另
一方面,许多无良的香港药房,一见有... 阅读全帖 |
|
|
g*q 发帖数: 26623 | 5 还是有抽签的时候.一些学区内还设重点小学,又没有以前的成绩作为参考,就是抽签决
定谁进. |
|
p*********w 发帖数: 23432 | 6 看看 waiting for superman 去吧 |
|
r*******3 发帖数: 10886 | 7 这种比例不大吧,一般大城市多点? 俺身边认识的听说的老中们都是娃到了上学年龄
纷纷开始买好学区房 |
|
g*q 发帖数: 26623 | 8 湾区有那么几所小学吧.
其中一所在的学区已经是top了,但是又开了好几个全区招生的program,不过这样竞争也
不是太激烈,因为有一大批人觉得那个学校太远不想去,又有批人不想让小孩过于学术,
还有好些人过了抽签截至日期才搬进来. |
|
r*******3 发帖数: 10886 | 9 米帝没有户口限制这点很不错,有钱了买好学区房就是,咱成绩不行,拿钱砸总可以。
俺又想起以前看过的国内想花钱进清华的段子 |
|
|
|
r*******3 发帖数: 10886 | 12 所以很不好,好东西不学学这个,尤其还大学录取又加了什么校长推荐 |
|
|
s*********0 发帖数: 2045 | 14 美国也抽签。这个小学应届小孩太多了,会抽签分流到旁边学区去。 |
|
f*********g 发帖数: 632 | 15 转贴
两江师范学堂,全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校址在南
京城内北极阁前,为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所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于1902年(光绪
二十八年)开始筹建,1904年(光绪三十年)10月开学。三江师范学堂是为了适应当时
清政府决定推行新的教育制度,要求各省府州县广设中小学堂的需要而创立的。全堂分
设三科:三年毕业的本科、二年毕业的速成科和一年毕业的最速成科。并设有附属小学
堂一所。以培养高、初两级小学堂教员为宗旨。学生分别由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按分
配学额选送。课程主要有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教育、理化、图画、体操等
,另加法制、理财、农业、英文为随意科。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末,根据江苏绅
士公议,三江师范学堂始由两江总督周馥易名两江,并陆续增设第三和第四分类科,数
学、理化、农学博物、图画手工、历史舆地等选科和补习科;同时改为以培养初级师范
学堂和中学堂教员为宗旨的优级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开办后曾相继由杨觐圭、徐乃
昌、李瑞清任监督。教员中除选派有举、贡、廪、增出身的中国教习分授修身、历史、
地理、文学、 算学等学科外, 并先后延聘菊池... 阅读全帖 |
|
t****a 发帖数: 3544 | 16 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七日)
张伯苓
绪言
本年(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为南开学校四十周年纪念日,校友及同人佥以胜利
在望,复校有期,值此负有悠久光荣历史之纪念日,允宜特辑专刊,一以载过去艰难缔
造之经过,一以示扩大庆祝之热忱!属苓为文纪念,爰撰斯篇,以寄所怀。
南开学校成立于逊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年),迄今已四十年矣!此四十年中,苓
主持校务,擘划经营,始终未懈,以故校舍日益扩展,设备日益充实,学生日益众多,
而毕业校友亦各能展其所长,为国服务。凡我同人同学,值此校庆佳节,衷心定多快慰
!而对于四十年来,为学校服务之同人、爱护学校之校友、与夫赞助学校之政府长官及
社会各方人士,尤应致其莫大之谢忱!盖私人经营之学校,其经济毫无来源,其事业毫
无凭借,非得教育同志之负责合作,在校或出校校友之热烈爱护,与夫政府及社会之赞
助与扶持,决不能奠定基础而日渐滋长也!南开学校四十年之发展,岂偶然哉!
兹当南开四十周年校庆佳日,吾人回顾已往之奋斗陈迹,展望未来之复校工作,既感社
会之厚我,倍觉职责之重大。爰将南开创校动机、办学目的、及工作发展经过,作一总
检讨,分述于左:
... 阅读全帖 |
|
B****2 发帖数: 8892 | 17 孩子上学额打球,还代表中文学校打球,但从来莫当过老师,额对孩子缪耐心。 |
|
o**********e 发帖数: 2420 | 18 老衲还是小衲额辰光,48路从香花桥路坐到华山路,到一师附小读书。周末坐到延安中
路到自己家。
搬到自己家以后,49路从茂名北路坐到富民路,转94路从东湖路到乌鲁木齐北路,到一
师附小读书。
读大学额晨光,21路静安寺到虹口公园(老上海,鲁迅公园格种巴子名字喊不出来额)
。 |
|
L*******t 发帖数: 2385 | 19 举个比较小众的例子,我是为了钱搞金工的,但是后来做研究还是醉心于里面的数学额。 |
|
w****2 发帖数: 12072 | 20 这位叫伍迪希的香港作者写了一篇件《毛泽东的教育奇谋》的文章,他对于一个国家的
国民教育,表明了他的观点,作者认为:“很明显,是先有全民教育,才有工业社会国
力,决非先有国力,才有全民教育。基础教育发展关键其实只在于政治领导推行政策的
决心和能力,而非经济实力。毛泽东当时就有这样的决心及能力”。这就是毛泽东的远
见。
作者指出:“在毛晚年,中国普及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小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
%,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上升至1978年58%),
亦有研究认为‘小学生为文革时期的唯一受益人’”。
“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招生数从1963年263.5万大升至1976
年2344.3万,普通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1976年861.1万”。
这些毫无生命的数字,在这里组合起来成了鲜活的成果,说明中国70后的一大批目前在
政坛、文坛、科技、金融领域等《驰骋风云》的人物,都受惠于毛泽东的《普及教育政
策》。
作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原因就在于1964年开始的全面普及教育为1978年开放
改革及时地提供必须 |
|
j*****h 发帖数: 61 | 21 十一 入学前后
(1919-1921)
尚节一到美国,才开始有孤寂之感。第一是英语不流利,发音不正确,使他到处碰着
困难。第二是在四月找到了俄亥俄州,一问之下,才知道康女士在北京逗留,还未回
美,使他觉得举目无亲。
卫斯理大学果然保留着他的免费学额,但他未能立即入学住宿。住在外面需膳宿费每
日一元,对于身上只有六元的他当然负但不起。这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份工作
,但这也不容易:人地生疏,在茫茫人海中,向谁找工作?找什么工作?
在无可奈之际,尚节跑去找一位青年会的书记,求他帮忙度过目前的难关。但是因为
说英语时辞不达意,被一口回绝了。
在求人不应,无人可求的时候,尚节转而呼求上帝。上帝安排他在一家布店受雇,做
洗刷地板和抹玻璃窗的工作,每小时得工资一元。这是一件卑微的工作,所以他在当
街揩玻璃窗时,总怕给同学们看见。特别是看见女同学经过店门时,便不由他不两颊
涨红,耳根发热。
后来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Co.)做夜工,每小时有四角五分工资。他每夜做
工十一小时,每周工作五天半,共得二十七元左右,除去膳宿等费,余下的就没多少
了。每月仅剩八十元,怎能开学后的开支呢?但 |
|
j*****h 发帖数: 61 | 22 十五 大学毕业以后
(1923夏)
一 退修会中见异象
拿到了大学文凭以后,大学生活已告一段落,跟着是事业问题。这里,尚节的
困难,不是无路可走,而是可走的路太多了,不知走那一条好。
第一 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州立大学来信,要他作化学试验室的肋教,
每年薪水美金七百元。第二,有人愿意每年肋他美金一千元去哈佛大学专攻医科。这
个他当时就谢绝了,一因他体弱不能胜任,二因他哥哥还在俄亥俄州,为了要就近照
料他,尚节就不愿远往他处。第三,俄亥俄州立大学给他一个硕士学额,还答应他在
读硕士时每年津贴美金三百元。第四,有人知道尚节去美的目的是预备学成归国传道
,愿意资助他入神学院。结果决定进入在哥伦布市(Columbus)的俄亥俄州立大学。
在前程似锦声名洋溢之际,尚节心里不知怎的老是忐忑一安,有时还会凄然泪下
。究竟为什么会如此,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为求心灵的安慰,尚节就毅然决然邀一位福音队的队员赴威斯康兴州日内瓦湖滨
(Lake Geneva)参加中西学生夏令退修会。会所离他所住的地方相距数千里,来回
车资至少得筹足五六十元,但是动身的那天清早,他口袋里只有少许钱。他仍决定凭
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