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发帖数: 21396 | 1 看了啊,就是我说的论证的第一条,韩人均因为在故事会发过文章,所以很牛逼,人称
故事大王,和郑渊洁齐名。可惜这齐名了20多年的故事大王,要不是韩寒大战方舟子,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听说过。为了论证韩人均牛逼,又说故事会是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
。请问王蒙经常给小说月报投稿,有没有在故事会上发过啥文章?
发信人: tomnjerry (tom jerry),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Re: ZZ: 韩老天才的成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6 17:52:27 2012, 美东)
论证过程摘要:
首先:韩人均是故事大王,因为韩人均在故事会上发过文章;然后,否认韩人均的故事
大王和求医的文字风格相似;最后,得出结论,韩人均就是求医的作者。 |
|
t***e 发帖数: 840 | 2 我也是看了很多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 不过没有像你们这样思考那么多:)
池莉, 毕淑敏, 铁凝早期的小说都不错。 后来的, 我不太看得懂。 |
|
l*r 发帖数: 79569 | 3 小说月报、选刊这些一直都是登来登去的啊
只是谁先谁后问题,随便找一本就基本都可以看全了 |
|
wh 发帖数: 141625 | 4 嗯,我知道小说月报和中篇小说选刊,都是转载的。但不知道北京文学也全是转载。而
且别的不少杂志,既原创,又转载。我原先以为只登原创的杂志就不转载的。
说来我还是喜欢看转载的杂志,中篇小说选刊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我还记得梁晓声的《
表弟》、徐小斌的《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都是那里看
来的。以前还喜欢看一本叫《文汇月刊》的,后来没了。我妈最喜欢看《译林》,期期
必买;但我就是看不进。 |
|
wh 发帖数: 141625 | 5 还想起来小说月报我以前不看的,因为封面总是现代家居的照片,很大众杂志的感觉。
我至今觉得莫名其妙,为啥要选这个theme做封面,十几年不变。 |
|
wh 发帖数: 141625 | 6 嗯,小说月报是有不少农村小说,官场小说,城市小说,这三类是最多的。我看到一篇
很好的农村小说叫《太平土》,作者陈启文,我从来没听说过。
是啊我也觉得女作家偏多。就看我们这里的帖子,於梨华迟子建方方,都是女的。 |
|
l****r 发帖数: 5317 | 7 在阅读小说之路上,格非对我是个特别的名字。记得中考结束那个百无聊赖的夏天,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于是就义无反顾的买了一套的格非文集。似乎并没有看完。不得不说,格非的小说写得太“神”了。
《山河入梦》据说是格非转型后的作品,我模糊记得格非还说过类似这么(直白的)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地方,一般读者应该都能明白了。但读起来还是很“隔”,尤其是那位神神叨叨的花痴主人公。这类人物本来也算文学上的经典形象了,比方说贾宝玉。但是贾是古人,神点我也能接受,放到现当代,感觉就很怪异了。
我总的感觉是,小说前半截写得不好,不是以往的看不懂,而且确实觉得不好。不就是个理想主义人物在现实中碰壁的故事么,人物特点有,细节上却缺乏因果照应;历史环境很现实,却和真正的历史不完全契合,说不上是抽空了背景还是虚假。后面却渐入佳境,故事变得有趣味和悬念起来,人物也更加立体,更重要的是,格非一贯的先锋作家 |
|
l****r 发帖数: 5317 | 8 这是《人面桃花》(《山河》前一部)的获奖词。贴在这里因为我看不大懂评委的意思
。觉得也很玄虚。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
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继着古
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
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
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他出版于2004年度的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作为这一话
语理想的延伸,在重绘语言地图、解析世道人心、留存历史记忆上,都富于创造性的发
展。他对这一发现的深刻表达,不仅达到了中国作家所能达到的新的艺术难度,还为求
证人类的梦想及其幻灭这一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敞开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
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
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得太“神”了。
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 |
|
D******6 发帖数: 6211 | 9 赞。
同时惭愧自己看书少。
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
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
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得太“神”了。
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地方,一般读者应该都能明
白了。但读起来还是很“隔”,尤其是那位神神叨叨的花痴主人公。这类人物本来也算
文学上的经典形象了,比方说贾宝玉。但是贾是古人,神点我也能接受,放到现当代,
感觉就很怪异了。
是个理想主义人物在现实中碰壁的故事么,人物特点有,细节上却缺乏因果照应;历史
环境很现实,却和真正的历史不完全契合,说不上是抽空了背景还是虚假。后面却渐入
佳境,故事变得有趣味和悬念起来,人物也更加立体,更重要的是,格非一贯的先锋作
家的品质又开始明显起来——乌托邦、模模糊糊的宿命和向着起点回归的结局……这对
我来说,是个加分点。虽然总的来说,我不喜欢当年的先锋派,但是现在清一色的现实
主义也有点让我厌烦了,还是挺希望看到中国作家? 沧龅闫渌⑹缘摹?
的最后语言越唯美。
长得跟别人 |
|
m****g 发帖数: 984 | 10 昨天在<<小说月报>>上读的两个中篇
觉得不错,网上找来给大家看看 |
|
m***c 发帖数: 150 |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labama 讨论区 】
发信人: PASSA (Orange), 信区: Alabama
标 题: Moving Sale - 中文小说杂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7 22:27:56 2011, 美东)
搬家整理壁橱时,发现很多〔200 多本)中文小说杂志,有十月,收获,小说月报,当
代,中篇小说选刊,大家,读者文摘等等。较新的是2010年的,较旧的是90年代的。每
本1刀。 |
|
o******1 发帖数: 12177 | 12 这么长?不看了,直接推荐《收获》,《十月》,《小说月报》等 |
|
p*****n 发帖数: 265 | 13 所以呀,你对科幻没啥兴趣,当然不能理解科幻迷们了。
不要掺和了。
我读书的品味不知道怎么样,读得倒是比较多。感谢父母开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一期
儿童文学,从初一开始的每一期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都看了,外加一些收获和十月
,直到出国。可惜我出国的时候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好,就停了。说说你都看过啥。 |
|
o****p 发帖数: 9785 | 14 小学里放假在家什么地方也去不了,看两大本封神演义,都是竖排繁体,还长蛀虫,还
有半部水浒传。莫坡桑,科学画报,舰船知识,小说月报等等,太可怜了。 |
|
f*****8 发帖数: 2977 | 15 这个是不错,还有小说月报 中篇小说选刊之类年少时候喜欢的 |
|
f*****8 发帖数: 2977 | 16 看了几本最近的小说月报,语言怎么那么龌龊,到处是 13 b 现在的文学怎么这德行
几个门户网站 首页就像是色情网站 |
|
h*****e 发帖数: 2988 | 17 知音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小说月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大家红旗求是...综合体! |
|
l**k 发帖数: 419 | 18 弗洛伊德与中国美术
孙乃修
弗洛伊德对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塑、版画的发展,有着不容
忽视的重要影响。他的学说对于改变传统艺术观念、特别是冲破封建士大夫趣味、
使艺术走向人性的真实和思想的自由,大胆发展人体艺术,表现生命的冲动和性爱
的主题,有着很大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 刘海粟提倡画裸体
早在本世纪初,刘海粟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曾因为雇用裸体模特和提倡画
裸体画而被指责“有伤风化”,有些画展甚至受到当局的粗暴干涉。例如,刘海粟
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于一九一五年三月开始雇男童为人体模特;一九二零年七
月雇的女模特,只三天,被其家属斥为供人画春画而离去,惹了一场风波;同年,
开始雇一俄国女性为模特。此后,北京美专及上海神州女校的美术专业也随之开始
雇用模特。一九一七年,上海美专举办成绩展览会,几张人体素描使参观者惊诧不
已,一女校校长怒斥道:“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蟊贼!公然展出裸体画,有
伤风化,非严惩他不可。”一九二四年,美专学生饶桂举在南昌举办画展,有人体
画,被江西省警察... 阅读全帖 |
|
l*d 发帖数: 134 | 19 昨天在网上搜到点儿东西,关于鲁迅的,想想很有意思。
from 《准风月谈》 后记
其次是要剪一篇《大晚报》上的东西——
钱基博之鲁迅论 戚 施
近人有裒集关于批评鲁迅之文字而为《鲁迅论》一
书者,其中所收,类皆称颂鲁迅之辞,其实论鲁迅之文者,有毁有誉,毁誉互见,
乃得
其真。顷见钱基博氏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至三十万言,其论白话文学,不过一
万余
字,仅以胡适入选,而以鲁迅徐志摩附焉。于此诸人,大肆訾支。迩来旧作文家,品藻
文字
,裁量人物,未有若钱氏之大胆者,而新人未尝注意及之。兹特介绍其“鲁迅论”于此
,是
亦文坛上之趣闻也。
钱氏之言曰,有摹仿欧文而谥之曰欧化的国语文学者,始倡于浙江周树人之译西洋
小说
,以顺文直译之为尚,斥意译之不忠实,而摹欧文以国语,比鹦鹉之学舌,托于象胥,
斯为
作俑。效颦者乃至造述抒志,亦竞欧化,《小说月报》,盛扬其焰。然而诘屈聱牙,过
于周
诰,学士费解,何论民众?上海曹慕管笑之曰,吾侪生愿读欧文,不愿见此妙文也!比
于时
装妇人着高底西女式鞋,而跬步倾跌,益增丑态矣!崇效古人,斥曰奴性,摹仿外国,
独非
奴性耶。反唇之讥,或谑近虐!然始之创白话文 |
|
z****t 发帖数: 106 | 20 你的回复写的很好,有水平。这其中涉及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是人间词话的版本
问题,的确如你所说,我引的这段并不在最初王国维手订的64则之中,但它又被收录
在现在大部分出版的人间词话里。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那些没有被收64则之中的大
量评论能不能代表王国维最终真实想法,成熟理论.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人间词话版本问题
人间词话最初在1908.8.到1909.10.国粹学报上连载,共64则,老王手订
。1926年这64则合印成单行本,俞平伯标点作序。1927年,赵万里将老王的
人间词话删稿和他发表在其他地方的词评共48则,刊载在小说月报上。1927年,
老王自杀.1928年,罗振玉编辑老王遗作时将两者合二为一:64则为上卷,48
则为下卷。
罗的上下卷的编法于是就成为后来的范例了。这之后60多年里,不少人,比如老王的
儿子王幼安,又在老王的遗作和其他的地方发现了新的词评,所以又要改版把新的加进
去。于是现在市面的人间词话一般都分上下卷,上卷是最初的64则,下卷包含了64
则以外老王的其他的词评。多的版本有共收154则的 |
|
k***g 发帖数: 7244 | 2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倾国倾城》 其实我追的是《中篇小说选刊》,一本双月刊,一般都是从《人民文学》、《收获》、
《十月》、《小说月报》这类原创杂志上选的小说,都还挺不错的(比较合俺的口味)
,从初中一直看到大学,来美国断过一段时间,现在发现可以找到电子版了,所以又继
续追了,呵呵 |
|
b*g 发帖数: 644 | 2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卑微者之歌 卑微者之歌
卑微者之歌
1927年底,随着第一阶段北京生活的结束,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
历程。他
的作品最先见于报刊,是1924年12月。《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至今能见
到的沈从
文的处女作。1925—1927年,他的作品越来越频繁地见于《晨报副刊》和
《现代评
论》,1926年,他的小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三年间,先后发表各类
作品17
0余题。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他的散文、小说、戏曲、诗歌合集《鸭子》
,192
7年,他的小说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
关于这一阶段的创作,沈从文在《致唯刚先生》①一文中,曾有过极明确的告
白:我只
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凡属真诚的创作,不管作者声称如何忠实客观,都不能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渗透作家
的主体意识。然而,对于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这种生命的痕迹几乎可以作最狭义的
理解。这
些作品,在极大程度上,合成了一部沈从文的“自叙传”,是可以当作他的传记材
料来读
的。正如1984年沈从文亲口告诉笔者的,“早期作品写的都是真事,那时还不
会虚
构”。这里,有着郁达夫将文学当作作家“自叙传”的显明影 |
|
b*g 发帖数: 644 | 23 一个配角
一个配角
1927至1928年间,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27年4月,蒋
介石策动
“清党”事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屠杀,并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取
代北洋军
阀政府的统治。7月,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与蒋介石实行“宁汉合作”,第一次
国共合作
至此完全破裂。
随着中国政治重心的南移,出版业的盈虚消长也出现了变化。上海的新书业获
得了发轫
勃兴的机运。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沈从文在北京的去留。这时,已分别出版过沈从文的《鸭
子》和
《蜜柑》的北新书店及新月书店,已先后迁往上海,有较多机会发表作品的《现代
评论》也
已离京南下;而原先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因叶圣陶负责编辑的缘故,沈从文的
作品在上
面获得了一席之地。生活对沈从文依然严峻。1927年,母亲和九妹从湘西来到
北京,和
沈从文住在一起,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沈从文的稿费收入。北京原有的基础既已失
去,上海
又依稀闪露出谋生存、求发展的虹彩幻影,于是,沈从文决定离京南行。去留取舍
的结果,
决定了沈从文随后几年的人生际遇。1928年1月,沈从文让母亲和九妹暂留北
京,独自
先行到了上海,住 |
|
g***m 发帖数: 465 | 24 这篇文章是在下青春萌动期的最爱,当时在小说月报上看到的.现在假
设没有人贴过,在下把他贴出来,聊以慰济空虚的生活.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
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
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
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
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
,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
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
”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
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
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
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
不叫“出家”,叫“当和
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
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
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
,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
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 |
|
w****t 发帖数: 28 | 25 几天前就写了这篇贴子, 但由于一直连不上, 所以直到今天才贴出来
. 见谅!
关于<我爱比尔>--回朱槿
想不到随意的一点凃鸦竟引来朱槿如此文采的大作. 这一方面足见朱
槿对<我爱比尔>的欣赏程度, 而另一方面也让我很是惶恐, 不禁觉得
自己是否真的对于这部小说理解过于简单.
第一次看到<我爱比尔>是在国内一种名叫<小说月报>的期刊上. 我
一直很喜欢这本 期刊, 从初一后就开始订阅它了. 在上面读了很多
我认为很好的文章, 比如方方的<桃花灿烂>和<风景>, 比如池莉的<
太阳出世>. 尤其是方方的<桃花灿烂>, 第一次读完它时我已是泪流
满面, 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多年后我仍然记忆犹新. 老实说, <我
爱比尔>给我最初的感觉很平淡, 就如你说的那样, 在读完一本书后,
我们通常都会有自己对书的一些观点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喜欢或不
喜欢某个人物, 同意或不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 不言而喻, 我想在
当时我是不很喜欢阿三这个人物的.
你不认为, 阿三的生活方式其实代表了这个时代不少的一部分女孩子
的生活剪影吗. 就象书里所描述的那样, 她们穿着华丽, 穿梭于一
个大堂与一个大 |
|
c***n 发帖数: 127 | 26 翻开这几期的小说月报,惊奇的发现几乎每篇小说都与性有关。
报社的记者和打官司的按摩小姐,15岁的乡下孩子和识字的外乡媳妇,
中国男房客和美国女二房东。就是两口子,说着说着话也要激动起来,
剥个精光。
中国这个阶段的文学,有点奇怪。 |
|
v*****n 发帖数: 621 | 27 枫叶正红,秋意正浓,还未能及时适应秋凉的时候,这地,今天偏偏又下起
雪来。赶巧,在雪前的昨天,从人民文学上读了《瓦城上空的麦田》,雪后
的今天,读了小说月报上的《哥本哈根的雨》,都是2002年的第10期。前者
叙述的是从农村到城市,后者是从城市到国外,一路走来都是厚重无比,沉
甸甸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胡来的老婆,跟着在米城捡垃圾致富的人跑了,于是立誓要让儿子离开农村,
成为瓦城人,于是把儿子从学堂上拉下来,父子双双到瓦城捡垃圾。李四养
了三个孩子,千辛万苦拉扯大,送上学,最后都成了瓦城人,国家干部,日
子不错。李四在六十岁生日的时候,苦等不到三个儿子的到来,于是到瓦城
寻找他们。但他们都记不起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气愤的李四在瓦城的街上碰
到了捡垃圾的胡来,胡来给他买了一快肉,切成六十快,两人一起喝酒。酒
醉之后的胡来不慎被卡车刮到,摔死。李四火化了胡来。为了给孩子们一个
教训,李四把自己的身份证放在骨灰盒上,放到大儿子的家门口。三个孩子
以为父亲已死,回乡奔丧,李四的老婆伤心而绝。三个孩子沉重悔恨,埋葬
了母亲,卖掉了父亲在农村的房子。回乡之后的李四无奈又回到瓦城,希望
三个孩子能认出他 |
|
h****t 发帖数: 1640 | 28 在《小说月报》读过几篇迟子建的小说,的确不错。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很耐品味。
不知道她原来有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叹息 |
|
l****r 发帖数: 5317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liquer (咣咣珰),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读书汇报9格非《山河入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25 22:01:15 2009, 美东)
在阅读小说之路上,格非对我是个特别的名字。记得中考结束那个百无聊赖的夏天,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于是就义无反顾的买了一套的格非文集。似乎并没有看完。不得不说,格非的小说写得太“神”了。
《山河入梦》据说是格非转型后的作品,我模糊记得格非还说过类似这么(直白的)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地方,一般读者应该都能明白了。但读起来还是很“隔”,尤其是那位神神叨叨的花痴主人公。这类人物本来也算文学上的经典形象了,比方说贾宝玉。但是贾是古人,神点我也能接受,放到现当代,感觉就很怪异了。
我总的感觉是,小说前半截写得不好,不是以往的看不懂,而且确 |
|
p******e 发帖数: 5174 | 30 才女真是读书力超强, 创作力旺盛啊:)
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
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
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得太“神”了。
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地方,一般读者应该都能明
白了。但读起来还是很“隔”,尤其是那位神神叨叨的花痴主人公。这类人物本来也算
文学上的经典形象了,比方说贾宝玉。但是贾是古人,神点我也能接受,放到现当代,
感觉就很怪异了。
是个理想主义人物在现实中碰壁的故事么,人物特点有,细节上却缺乏因果照应;历史
环境很现实,却和真正的历史不完全契合,说不上是抽空了背景还是虚假。后面却渐入
佳境,故事变得有趣味和悬念起来,人物也更加立体,更重要的是,格非一贯的先锋作
家的品质又开始明显起来——乌托邦、模模糊糊的宿命和向着起点回归的结局……这对
我来说,是个加分点。虽然总的来说,我不喜欢当年的先锋派,但是现在清一色的现实
主义也有点让我厌烦了,还是挺希望看到中国作家? 沧龅闫渌⑹缘摹?
的最后语言越唯美。 |
|
M*********m 发帖数: 2024 | 31 记得以前大学军训的时候,带了三本书,一本是叶兆言的小说,一本是格非的《褐色鸟
群》,还有一本是《存在与时间》。叶兆言的小说被大家翻烂了,格非的小说,按一位
同学的说法,看完了就做噩梦。记得那本书的后记中写到,他们那一代人由于生活和现
实脱节,于是开始臆想一些现代童话,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他们那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受
到拉美文学的影响,苏童,格非,等等,都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甚至句式都很像,加
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小说需要运用一些长句子将读者引入一个叙述的语境之中”
,他们也是学得很像。池莉的《你是一条河》,估计也是受到《百年孤独》的影响,试
图利用一家人的遭际来写一个时代的命运。顾城是在洛尔迦和聂鲁达的语调中找到了自
己的声音,这是他自己曾经写过的。
父亲带给我一本《小说月报》。开篇就是格非的《相遇》。一个关于西藏的故事,在炎
热之中带给我刻骨的清凉。唯美且神秘。我不确定如果现在重读我是否还会有那般惊艳
的感觉,但至少在当时,它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好小说的概念。
得太“神”了。
写简直掉价的话。确实,小说从结构到情节都没有太玄虚的地方,一般读者应该都能明
白了。但读起来还是很“隔”,尤 |
|
发帖数: 1 | 32 一、本报职工会在2月2日职工会全体大会中正式宣告成立,当场推选工人代表三人为执
行委员会委员。今后所有本报对内对外一切事宜均由本执行委员会负责。
二、本报前总经理陈铭德在解放前离平他往,本报业与该报总经理完全脱离关系。
三、前本报经理张恨水、代经理曹仲英前后解除职务,特此郑重声明。
1949年2月25日,《北平新民报》一版赫然刊出《本报职工会重要启事》,宣布报
社人事重大变动。其实,张恨水并非被“解职”, 两个多月前,他已主动辞职,以此
结束了30多年的报人生涯。
3月2日至4日,《北平新民报》在2版以《〈北平新民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
页》为题,连续3天发表评论文章,其中《平社两位张二爷他们等于太上皇》《张温两
国特奚落张恨水》《伪装中立的社论》《一个想投机的人总有一天会现眼》等节,称张
恨水与国民党新闻官“狼狈为奸”,该文作者竟是《北平新民报》的总编王达仁。
张恨水女儿张明明说,此文给张恨水巨大刺激,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存款被骗走等
),当年5月下旬,张在家突发脑溢血,致左半身不遂。王达仁与张恨水曾经同事,为
何如此不留情面?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有钱赚宁可不上大学
张恨水本名张... 阅读全帖 |
|
c*****0 发帖数: 89 | 33 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记忆似水流年读闲书时光
人一生中很难得能遇到从骨子里吸引自己的风景,书和异性。
有时候一生中也就那么一两次。但却会记忆很久。
当回首时其实也没有值得和不值得,留恋不留恋的心态。
只有愿意和不愿意的分别。因为做了就是当时的选择。
生命中我们其实都是过客,浮云可以暂时掩盖日头,
可以享受一段云淡风轻的逍遥或是浓云密布恣意,
但当岁月流转,浮云终归还是浮云。
那一年的暑假,茄子照例进行他的单身旅游,
单身旅行就是想到哪就走到哪,没有目的地,没有同行者,没有任何羁绊。
他大部分旅程都是那么自己一个人默默的观看,默默的行走,默默的感受。
这一次是在苏州火车站,他在顺手买些小纪念品。
一位身穿红色T恤,米白色裤子的女孩吸引了他的视线。
女孩显然很着急,到处找票贩子,一副非要赶上这趟火车不可的样子。
而当天的票早已经发售一空了。
票贩子当你找他们时,他们自然也就来了,那是他们的工作,
发现不了潜在的小肥羊,他们就不是专业的票贩子。
他在边上随意的听着他们的谈话,
大意是女孩急急的想要买到当晚9点多去的北京的车票。
票贩子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说票很难弄云云,边打马虎眼,... 阅读全帖 |
|
h*********n 发帖数: 5789 | 34 首先,你要明确一点,我不是凡人黑。花时间黑凡人这种小说不是吃饱了撑的。小说这
玩意谁爱谁看,我可管不着。
至于江南的小说,肯定不是面向小众的。他的小说不过是时间久远了,慢慢被人遗忘了
而已。就像你现在要我推荐小说,我绝对不会去推荐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
个版很多人都是看网络小说看了12年以上的,以前的那些网络经典都被人翻烂了。
江南当年的地位,网络小说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不过那个时候起点还没有踪影,大家
写小说不是为了在网上卖钱而已。他们那一批人的文字,其文字水准和趣味性是现在很
多写手无法相比的,他们写作的对象是当时的网络大众。而《人民文学》《小说月报》
上面的文字才是面对小众。后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网友的低龄化趋势,《我是大法师》
这种小说横空出世,大卖特卖。起点上面为了迎合这种读者口味,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
“毒草”。你现在去看起点的推荐榜,受欢迎的小说,有一本能看的吗?
我主持这个paladin 版,就是希望在这么多“毒草”的喧嚣下,挑出一些看得过去的小
说,给有同样趣味的网友分享。至少我推荐过的小说,大家的评价并不低。
以下是我推荐过的小说:
风起陇西
嫌疑人x的献身
临...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31659 | 35 还有《花城》,《小说月报》,...etc
說句實話,那個時候《當代》、《收穫》、《十月》、《河南文藝》一類的刊物比誰都
黃。 |
|
O*****k 发帖数: 195 | 36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at Jan 7 16:40:12 2012, 美东) 提到:
莫非我和前面几位不是同时代的人?
我怎么记得我当年念书时候,流行的soft porn类型著作,都是大陆的高人们的.
☆─────────────────────────────────────☆
ilvch (断肠人在天涯) 于 (Sat Jan 7 16:54:51 2012, 美东) 提到:
黄这几位有可比性么?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at Jan 7 16:59:22 2012, 美东) 提到:
怎么不可比?
至少王朔人家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严雅纯.
黄这几位有可比性么?
☆─────────────────────────────────────☆
jysteel (unknown) 于 (Sat Jan 7 17:11:12 2012, 美东... 阅读全帖 |
|
O*****k 发帖数: 195 | 37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at Jan 7 16:40:12 2012, 美东) 提到:
莫非我和前面几位不是同时代的人?
我怎么记得我当年念书时候,流行的soft porn类型著作,都是大陆的高人们的.
☆─────────────────────────────────────☆
ilvch (断肠人在天涯) 于 (Sat Jan 7 16:54:51 2012, 美东) 提到:
黄这几位有可比性么?
☆─────────────────────────────────────☆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于 (Sat Jan 7 16:59:22 2012, 美东) 提到:
怎么不可比?
至少王朔人家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严雅纯.
黄这几位有可比性么?
☆─────────────────────────────────────☆
jysteel (unknown) 于 (Sat Jan 7 17:11:12 2012, 美东... 阅读全帖 |
|
m***y 发帖数: 14763 | 38 再分享一点“文中”大强的辛酸。
那时候稿费收入低(版权就别提了,出书那得多牛的官作啊,大强投的都是烂杂志,《
小说月报》什么的就做做梦),但作协会员还是很光鲜的,明显和收入不符合。呵呵,
靠的就是在企业家(甭管国营、民营)中的广大的群众基础。附庸风雅是中国商人的光
荣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
历史类的就更光鲜了,因为所有老中还有个光宗耀祖的心结。甜长老读经一卷,是不是
提高你家先人在地下的待遇,这么虚无缥缈的事儿还抢着干呢。你家先人要是在伐清里
来句台词,"但愿朝阳常照我土"什么的,那不是更直接的门楣生光。你看熊猫那个龙套
名单,呵呵,相当于甜长老的善缘薄。当然,老汉嚼的也没啥不好的,熊猫起名字本来
就不行,象老汉骂人鸭子,还知道给人起个名叫“趋之”,他就“庞高”、“莽鲁"什
么的。他大概自己也知道,好多龙套就连名字都没有的。拿来作广告位出租,至少大家
都还有个名字。
当然,也不光为了钱,广结善缘总是有用的。你要是把谢葆璋写得比邓世昌还牛逼,那
作协主席也不好帮你,但穿到甲午都不让他漏一小脸,你别把冰心奶奶当病猫啊~ |
|
b*******r 发帖数: 1073 | 39 以前在小说月报还是小说选刊上看过一篇小说,不知道怎么的印象很深。大体是婆婆从
田间回家取水,看到儿媳妇在偷情。婆婆很在意维持家庭,没有公开,但是也旁敲侧击
地警告儿媳妇,婆媳两人一段的暗斗。儿媳妇终于受不了了,反而坦白了。原来儿子也
和另一个有婚之妇偷情,彼此都是同意的(大体就是交换了)。
婆婆自以为为了家庭可以劳苦忍受,大局为重(也很为此感到欣慰幸福)等等。但是下一
代根本就是pleasure为先了。 |
|
f*z 发帖数: 21 | 40 二十年前的那场雪,在梅初的记忆里,下得很大很大。
梅初坐在窗边的桌前,帶着毛线手套的手,握着一杯热茶,在白色的雾气中,这个清丽
的女孩子,有着梦一般的淡淡忧愁。
工作一年了,梅初也学会了一杯茶,一份报的机关生活。
只是梅初的那份报不是参考消息,新民晚极,也不是办公室里那些结了婚的女同事,看
的父母必读,棒针大全。梅初看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也看席慕容诗选。
在办公室里,梅初很安静。一是因为,父亲曾经敎导她,在机关的生活,要少说话,多
做事,多栽花,少种刺,意思是不要给自己树敌。二是因为,梅初的内心是孤傲的,办
公室的女同事整日里讨论孩子,保姆,或今晚吃什么,梅初觉得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
至于机关里的男同事,更是喝酒应酬,饱食终日。
这是这座城市里的要害机关,能进来的人,都有些背景,单位里的人在外面飞扬拨扈,
也是梅初很看不惯的地方。
不过二十一岁的梅初,人情练达,心思慎密,心里的孤傲和不屑是断然不会写在脸上的。
单位里的领导,很喜欢这个斯斯文文,低调内敛的女孩子,女同事们虽然有些嫉妒梅初
的年轻美好,但梅初做事沉稳,亳不张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何况梅初也不是寻常人
家的孩子,至于那些...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