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岩石圈
1 (共1页)
g******e
发帖数: 210
1
来自主题: GeoSpace版 - 岩石的家园—岩石圈
岩石的家园—岩石圈
顾名思义,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我们要理解岩石圈的
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地壳和上地幔?进而了解岩石在地壳和上地幔中是如何分布的
? 大洋壳的形成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公里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地心可以分为地壳、
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的最表层,由于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
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一般厚度为33-35公里,最厚地区大约为50-70公里。
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厚度可以达到70公里。
大陆地壳通常分为三层,由三种不同成分的岩石组成。最上面是沉积岩层,向下依
次是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洋壳的厚度很小,平均仅为 6-8公里;大洋地壳最上面是
很薄的海底沉积物,向下是玄武岩,在海底形成的玄武岩由于海水的作用,岩石被塑造
成一个接一个排列的“枕头”,地质学家把这种玄武岩叫做“枕状熔岩”,这是在大陆
玄武岩中见不到的一种地质现象。深海钻探和地震研究发现,洋壳玄武岩下面还发育有
岩墙状的辉长岩和辉绿汛笞髦刑岬 】
☆─────────────────────────────────
w*********g
发帖数: 30882
2
先在南海试一试,试完了估计就该转进东海了。湾湾还在玩命儿的琢磨怎么对付歼-20
呢,可怜见的
================================================
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优势互补-研究南海深部结构
2010-07-09 | 编辑:丘学林 赵明辉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探索和了解海洋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性质、成因等科学问题,是研究全球构造动力学的基
础。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如海底地震仪、大容量BOLT气枪
震源、广角折射地震、重力、磁力等,并采用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优势互补的方法,开
展岩石圈深部结构研究,为南海形成与演化科学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对获
得的深地震数据和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取得了许多详细的研究成果
,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特征,获得了许多新认识,深化了南海形成演化
理论。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地质
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极为复杂。南海北部边缘是南海唯一的拉张边缘,与南海扩张形成有
相同的力学性质,其中记录了许多南海扩张和...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现在ned紧急磋商命题作文
太容易了,把中科院的这篇文章翻译成日文,附加标题:半年前中国剽窃美国地震技术
进行的人工地震试验,与本次地震的背后关系有待查实。
日本卡通又可以学着科南的样子拍个新的悬疑卡通了
=================================================
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优势互补-研究南海深部结构
2010-07-09 | 编辑:丘学林 赵明辉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探索和了解海洋深部地壳结构及其性质、成因等科学问题,是研究全球构造动力学的基
础。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如海底地震仪、大容量BOLT气枪
震源、广角折射地震、重力、磁力等,并采用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优势互补的方法,开
展岩石圈深部结构研究,为南海形成与演化科学理论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对获
得的深地震数据和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取得了许多详细的研究成果
,初步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特征,获得了许多新认识,深化了南海形成演化
理论。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欧亚、印澳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地质
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极为复杂。南海北...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636
4
气候研究者早已对南极洲冰川融化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发出警告。但他们未曾考虑到的是
,南极冰雪消融使地球出现隆起,甚至改变了地球自转。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格雷丝·尼尔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专业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
讯》上发表文章称,地壳正在以每年至少15毫米的速度隆起。分散在南极洲西部尖角沿
岸的七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站点监测数据表明了这一点。
一大片地区似乎受到隆起影响:犹如一根手指伸向南美洲的南极半岛。研究人员认
为,在远离这些监测站、冰雪大规模消融的地区,地壳的隆起幅度或许更大。
其中一个原因似乎很容易找到:摆脱冰雪负重的陆地像被拿掉砝码的天平一样拔高。
但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南极洲的猛烈隆起———地下在沸腾。在地表以下大约60公
里深处,上千摄氏度的岩浆在沸腾,岩石圈犹如大洋中的冰山一样漂浮在其表层。一旦
漂浮物的重量减轻,它就会像水中的软木塞一样上浮。
这就是正在南极洲发生的情况:冰雪消融导致地壳隆起———速度明显快于预期。
研究人员说,地球内部粘稠的岩浆出人意料地猛烈上涌,抬高了岩石圈。“冰川融
化一直影响到数百公里深的地下,令人着迷,”报告的共同作者、纽卡斯尔大学的彼得
·克拉... 阅读全帖
c*****a
发帖数: 1238
5
地球物理武器,一种新形式的不对称战争(2008-05-15 16:28:41)
海东青
转载
地球物理武器是人类战争手段自核武器之后又一革命,自其产生至现在未超过五十年,
其技术在实践中正臻于成熟,而大多数人对其仍缺乏了解,似乎超越了想象,正如核武
器发明之前人们无法想象其威力一样。实际上很多人已亲身经历过,只不过对此一无所
知。地球物理武器在威力和隐蔽性上都远远超越了核武器,它的成熟和负诸实战标志着
人类战争进入了核武之后的新时代。正如核武器在发明之初那样,少数掌握这种武器的
国家具有了战略优势,并可发动一场不对称战争。
所谓地球物理武器,就是指通过改变地球物理环境的自然特性,引发灾害,对人类施加
致性影响的一种武器。主要分为天气气候武器、无线电技术武器和构造武器。
天气气候武器:主要作用于近地大气层、臭氧层。向近地大气层中排放各种化学活性成
份和悬浮微粒;利用超高频电磁辐射和热流作用就会引起降水猛增,导致洪水泛滥;加
速积雪和冰川融化;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在不同纬度出现破坏性飓风;大气透明度改
变,并导致局部或在区天气异常。向臭氧层排放各种化学和更高级物质;在臭氧层形成
对太阳辐射... 阅读全帖
O**W
发帖数: 58
6
地球物理武器,一种新形式的不对称战争
-山泽 2008-05-15
地球物理武器是人类战争手段自核武器之后又一革命,自其产生至现在未超过五十年,
其技术在实践中正臻于成熟,而大多数人对其仍缺乏了解,似乎超越了想象,正如核武
器发明之前人们无法想象其威力一样。实际上很多人已亲身经历过,只不过对此一无所
知。地球物理武器在威力和隐蔽性上都远远超越了核武器,它的成熟和负诸实战标志着
人类战争进入了核武之后的新时代。正如核武器在发明之初那样,少数掌握这种武器的
国家具有了战略优势,并可发动一场不对称战争。
所谓地球物理武器,就是指通过改变地球物理环境的自然特性,引发灾害,对人类
施加致性影响的一种武器。主要分为天气气候武器、无线电技术武器和构造武器。
天气气候武器:主要作用于近地大气层、臭氧层。向近地大气层中排放各种化学活
性成份和悬浮微粒;利用超高频电磁辐射和热流作用就会引起降水猛增,导致洪水泛滥
;加速积雪和冰川融化;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在不同纬度出现破坏性飓风;大气透明
度改变,并导致局部或在区天气异常。向臭氧层排放各种化学和更高级物质;在臭氧层
形成对太阳辐射的人为影响;使用紫外线和超...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1105
7
1997年
1月9日,李浩等50人成为西北大学首批跨世纪人才。
1月31日,张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
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马福臣主
持的专家组结题验收。该项目自1992年立项起,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半,共有15个
科研单位150余位研究人员参与。专家组认为,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总体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在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研究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方面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2月11日,《秦巴山区弱智人成因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
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4月7日,西北大学设立管理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应用数学三个专业,学制四
年,撤销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统计与概率和信息学三个专业。
4月1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1996年)得主詹姆斯·莫利斯教授受聘为西大
名誉教授。
5月4日,1997年度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科学技术进步
奖评选揭晓,西大共50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居陕西省高校第一名。
6月5日,《西北大学“2
f******r
发帖数: 1105
8
来自主题: NWU版 - 西大杰出校友-- 张国伟
张国伟院士1939年生于河南南阳。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地质与地球物理
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陕西省
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 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
张国伟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5部和中英文版秦岭造
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图丛书各1套,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
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先后承担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
质学、板块构造、地球科学进展、固体力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张国伟院士1986 年
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战线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f*****g
发帖数: 209
9
来自主题: Jiangsu版 - 南京市区出现天坑与巨型云圈
新街口闹市区出现长5米、宽深2米的“天坑”,板桥上空出现奇怪巨型云圈……10日,
南京出现的现象引起
民众关注。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徐告诉记者:这一切与地震前兆无关,近期南京无5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前兆。
“真正意义上的地震,是地球内部原因造成的,震源来自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而
地表几米太浅
了”,南京市地震局科技检测处专业人员说,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天坑”,指的是云南
、贵州地下溶洞,这
些溶洞有的直径达几公里,坍塌时造成小型地震,但这与地球内部应力释放造成的地震
有着本质区别。
这位专业人士认为,闹市区地表坍塌,与地表承重有关系,可能是施工空洞造成的。
而对天上出现的巨云圈,江苏省地震局副巡视员龚寿荣说:“肯定不是地震云”。
“地震云没有明确定
论,我们也不以地震云作为依据,因为气象上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徐徐说。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有能量交换,大气层的情况是不可复制的,
而多大地震能对大
气层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没有明确定论。”徐徐解释道。
至于地月距离达到19年来最近,徐徐倒是认为地月引力可能诱发地震。“每天,海
边、湖边涨潮、落
潮,地月引力使岩石圈受到影响,... 阅读全帖
j******t
发帖数: 788
10
这个有可能的。但是也不完全对。 因为四川盆地的地质条件很特殊。 成都为什么会在高原脚下面形成一个平原。因为成都平原是一个坚硬的岩石圈。它就象漂浮在水上的一个木板,西面来自藏青高原的挤压,任何边缘的扰动,都可能打破这个木板的平衡。 如果在木板的另外一方没有足够的应力平衡,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层断裂带的错位就可能把这种作用放大诱发翘阙。这就是我说的杠杆作用, 黄万里叫它蝴蝶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距离很远的地方也会产生影响。 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说建设水库对地震没有影响,我觉得绝对是发屁。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当年北京的地震以及唐山地震,都恰好在附近有建过水库的记录。 看看这个link。 历史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
http://blog.sina.com.tw/dd8dd8/article.php?pbgid=43688&entryid=587418
问题是中国很多狗皮专家,包括那个什么邓院士。居然在完全没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
靠自己的主观猜测猛下结论, 为了政治原因,不顾自己的学术道德。
再给大家科普一下: 这是另外一个专家的说法。在国内的政治条件下,他已经说的
v**e
发帖数: 8422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发现六百万年前古猿头骨
中国发现六百万年前古猿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添新证
2013年09月06日 07:24:04 | 责任编辑: 施歌 |
来源: 新华网 ♦ 关键词 ⇒ 古猿 头骨 人类起源 证据
(图文互动)(1)中国发现六百万年前古猿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添新证
这是考古人员在云南昭通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资料照片,2012年1月6日摄)。
2009年11月4日,科研人员在云南昭通市水塘坝一个砖厂的采掘坑进行抢救性采掘时,
发现一具古猿头骨。经过科研人员历时多年科考和研究,这具头骨化石被证实是欧亚大
陆晚中新世以来古猿化石发现记录中时代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研
究提供新证据。新华社发
中国发现六百万年前古猿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添新证
新华网昆明9月5日电(记者王长山、李怀岩)一个含脑内膜的面骨,眼眶、吻部
等保存完好,乳齿和恒齿同时保存……这是一具距今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经
过科研人员历时多年科考和研究,这具头骨化石被证实是欧亚大陆晚中新世以来古猿化
石发现记录中时代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头骨,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新证据。
主持该项研... 阅读全帖
w****y
发帖数: 54
12
嵇少丞
编辑
出生于江苏盐城,南京大学77级本科, 1982考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年赴法国
留学,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曾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奖等科技
奖励。自1991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
、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际上运用和发展现代构造地质学和地
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研究领域享有学术
声誉。
中文名 嵇少丞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盐城
职业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77级本科
主要成就国际SCI论文60余篇
代表作品:《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t******g
发帖数: 4044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你是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么?
建议发政治局常委考试,不合格直接下台
科技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你达标了吗?
2016/04/22 22:37:17 科技部网站
原标题: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6〕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党委宣传部,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党委宣传部,中央、国务院各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科学技
术委员会,各人民团体: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
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2020年)》(以下简
称《科学素质纲要》)等确定的科普工作任务,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科技部、财政部、中
央宣传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参加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
《基准》),建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调查和全国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
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
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生归国潮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陈松友 范俊琪 时间:2017-12-28
17 0 新中国史 字号: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u=3984649085,2120359488&fm=27&gp=0.jpg
钱学森归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立刻在海外留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燃起了他们
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在爱国情怀的驱使和国家政策
的感召以及各进步团体的推动下,从1949年到1956年,海外留学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经历了无数曲折,从美、日、英、法等国返回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建设,形成了留
学生归国热潮。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潮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共有5541人,他们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间
出国的。欧美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达到4295人,约占留学生总人数的77.51%,其中
留美学生为3500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63.17%,其他留学生多集中在英国和法国。其次
是留日学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1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官网消息,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地质大学党委书记
马俊杰、校长邓军、中科院院士王成善、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颜丹平一行到家中拜
望温家宝。
马俊杰和邓军代表地质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温家宝拜年,并简要汇报了目前学校各项事
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马杏垣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情况。
据了解,马杏垣,是中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
王成善则向温家宝报告了由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松科二井项目取得的成绩。
温家宝饶有兴致地了解了松科二井钻探项目的有关情况,并回顾了在校求学期间的点滴
细节,表达了对母校的惦念之情。
此外,温家宝还对学校的学科发展等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地质学应扩大研究领域和应
用范围,不应局限于地壳或岩石圈,还应当向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等方向拓展,像气
象学等学科就应该有地质学家的一席之地。
温家宝指出,学校不宜办得太大,别的学科也要发展,但主要精力还应多关注地学;学
校应加强对校史的研究,挖掘整理建校初期老一代科学家的事迹经历,以影响和启发更
多的师生。
最后,温家宝还结合自己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时的经历,鼓励青年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
树立科研意识、加强文...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4222
16
来自主题: Returnee版 - 上交大特聘教授
半年内两名优秀青年科学家自尽为何?
2013-09-11 22:16:37| 分类: 社会时政 |字号 订阅
47岁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叶凯研究员在今年3月16日自尽仅仅半年余,
另一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忠杰同志不幸
于2013年9月6日清晨也以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享年49岁。
这两位我都见过,叶凯应该说是研究变质岩的同行,而张忠杰应该是同校的师弟。一
次次不幸的消息,让我震惊!悲痛!惋惜!也感到困惑,无奈!我记录下他们的信息
以示纪念和怀念!
叶凯(1966年3月生)男,著名岩石学家,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1993年先后于中国
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7、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
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先后在日本、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国际榴辉
岩委员会主席,《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变质岩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主要从事与大陆深
俯冲有关的变质岩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Stock版 - 最深的DIP
12000哇不出岩浆
深度(千米) 层
0–60 岩石圈(深度介于5千米至200千米之间)
0–35 … 地壳(深度介于5千米至70千米之间)
35–60 … 地幔顶层
35–2890 地幔
100–200 … 软流层
35–660 … 上地幔
660–2890 … 下地幔
2890–5150 外核
5150–6360 内核
Y**G
发帖数: 1089
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1842.html
美国地震专家四月十四日发表的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内,南加州地区“
极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这份令人担忧的地震预测报告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南加州
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联合发布。报告声称,三十年内南加州发生类似一九九四年洛
杉矶北岭里氏六点七级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九十七,北加州发生类似地震的可能
性也高达百分之九十三;而同一时期,南加州发生七点五级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
三十七,北加州有百分之十五的可能性。1994年1月,洛杉矶地区的北岭发生里氏六点
七级地震,造成七十二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二百五十亿美元,这是洛杉矶历史上最严
重的一次地震灾害。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这份报告的负责人纳德•菲尔德说,南
加州发生里氏七点五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高于北加州。圣•安德利亚斯断层是
加州地震的最大肇因,它南起加利福尼亚湾,向北经过洛杉矶,直贯旧金山半岛,并向
北延伸。科学家称该断层发生大地震的周期大概是一百五十年,1906年,该断层北部的
旧金山发生里氏八点三级大地震...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2026
19
大旱与岩石圈电场变化,温度变化关系密切。与地震活动有直接关联。
r****z
发帖数: 12020
20
1. 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1)树立科学世界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能够被认知的,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
限的。
(2)尊重客观规律能够让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
(3)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
(4)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5)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2. 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7)知道系统内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结构可能是由很多简单的结
构构成的;认识到整体具备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功能。
(8)知道可能有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
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3. 具有基本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
(10)具备求真、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知道科学技...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43926
21
我猜就是被海洋吸收了 不过这就说明地球这个系统本身对二氧化碳有很强的缓冲效果
所以如果排放不是很剧烈 二氧化碳应该至少不必甲烷更值得担心 甲烷的去向似乎
只有高空氧化 这个跟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生物循环也可以简单被水 土壤岩石圈吸收比
差别太大了
K*****k
发帖数: 1611
2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关于地震的科学解释
基于wiki和网上的解释
我总结了一了下
地球内部大致有三层
从外向里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的岩石圈
分裂成几个板块,
而这些板块漂浮在塑性流动的地幔上
所以他们会在运动的过程中
碰撞,挤压,俯冲。。。
而造成板块的断裂
这断裂引起的能量释放,
会以声波(有两种波行)的方式
传到地表,就引起了灾难了
其他原因(如火山)可以引起地震
不过那只占是少数。
地壳据考证有 2billian-year
远早于人类产生
我很好奇这如何
和人的罪联系起来。
地震对人类其实
也并非只有害处
利用地震波是了解
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
这难道和人的罪也有联系?
看到有些少数所谓“基督徒”的言论
不禁又让人想到
被烧死的布卢若同学
没了对人最基本的同情心
就算你把圣经倒背如流
有如何呢?
f******r
发帖数: 1105
23
来自主题: NWU版 - 西大杰出校友-- 任纪舜
地质学家,陕西华阴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1960),全面论证扬子准地台(1962),发现滇西为一印
支裙皱带(19邱),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地块(1964),从而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
元;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出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1979),出版《中国大
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出版《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
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一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
背景;主编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撰写《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
为中国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地质构造背景,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m********o
发帖数: 1539
24
sigh...

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出席并分别致辞。出席领导和专家还有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
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
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我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也成
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节
约能源、提高效能、发展可
认为,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地团结起来、互相支持、迅速作出反应,这就是全球
变化研究在中国有效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不仅把地学的科学家,把从事海洋、大气、陆地生态系统
各方面的科学家组织到一起,“我也相信还会进一步把从事技术研究的科学家,比如从
事超级计算机、算法研究的
出,创建该研究院旨在通过综合观测实验、区域数值模拟和技术研究,认识地球系统即
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耦合系统变化的关键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作用,
揭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化
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将发展成为我国气候
x******e
发帖数: 193
25
中国科技大学

美国矿物学会主席R.M. Hazen教授于10月28日致信中国科大教授郑永飞,祝贺他当选
为美国矿物学会会员,以表彰他在超高压变质岩化学地球动力学和矿物稳定同位素地球化
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郑永飞于1993年到中国科大工作,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获
得1994年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其系列成果“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获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郑永飞现任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
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
会副理事长和化学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岩石圈计划大陆超深俯冲工作委
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日本地球化学杂志《Geochemical Journal》副
编辑,Elsevier出版社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杂志《Lithos》编委等。
郑永飞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化学地球动力学研
h**f
发帖数: 165
26
来自主题: USTC版 - 合肥地震的可能性
四川这次大地震伤亡惨重,中国本来就是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
一个重要原因的是普通老百姓对防震减灾并没有太多的意识,民居和公用建筑抗震能力
低下。
先看看中国中部最重要的地质背景,
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中央造山带结合在一起,
从西向东这条造山带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
其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错开大约500公里。
郯庐断裂是一条穿过岩石圈的深层断裂。从大约1.4亿年前以来,它一直活动,因此也
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因为郯庐断裂穿过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从辽宁,到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到安徽
庐江,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以郯庐断裂为背景。
历史上大地震还包括1668年8.5级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合肥紧靠郯庐断裂,近几百年都没有遭到地震的损害,
但是长期来看,因为应力和能量的积累,非常有可能发生大的地震。安徽省在郯庐断裂
周围的城市还包括桐城,潜山,太湖,滁州等.
科大最近盖了很多房子,不知道其抗震级别有多高,
而且科大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性质的抗震演
s****h
发帖数: 921
27
来自主题: Anhui版 - 有关地震
我是安庆桐城的。
地震后打电话回家,妈妈说没事。
不过她跟我说,有人说桐城地处地震带,却很久没震了,说不定下次什么时候就轮到我
们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我们真的在地震带上---郯庐地震带。
还在网上看到一个科大人写的文章:
“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中央造山带结合在一起,
从西向东这条造山带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
其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错开大约500公里。
郯庐断裂是一条穿过岩石圈的深层断裂。从大约1.4亿年前以来,它一直活动,因此也
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因为郯庐断裂穿过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从辽宁,到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到安徽
庐江,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以郯庐断裂为背景。
历史上大地震还包括1668年8.5级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合肥紧靠郯庐断裂,近几百年都没有遭到地震的损害,
但是长期来看,因为应力和能量的积累,非常有可能发生大的地震。安徽省在郯庐断裂
周围的城市还包括桐城,潜山,太湖,滁州等.”
还真有点恐怖阿。
合肥-六安-安庆这
S**********y
发帖数: 1694
28
来自主题: Anhui版 - 有关地震
啊。。。。。
现在听到震字久害怕啊。。。
我觉得经历了这次,我们需要做的是地震的预测,以及在地震中的应对
唉,希望全国地震局在这次后都要把工作做到位啊,地震局不是摆着做样子的

我是安庆桐城的。
地震后打电话回家,妈妈说没事。
不过她跟我说,有人说桐城地处地震带,却很久没震了,说不定下次什么时候就轮到我
们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我们真的在地震带上---郯庐地震带。
还在网上看到一个科大人写的文章:
“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中央造山带结合在一起,
从西向东这条造山带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
其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错开大约500公里。
郯庐断裂是一条穿过岩石圈的深层断裂。从大约1.4亿年前以来,它一直活动,因此也
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因为郯庐断裂穿过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从辽宁,到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到安徽
庐江,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以郯庐断裂为背景。
历史上大地震还包括1668年8.5级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合肥紧靠郯庐断裂,近几百年都没有
w******n
发帖数: 26
29
来自主题: Anhui版 - 合肥地震的可能性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USTC 讨论区 】
发信人: huff (大队长), 信区: USTC
标 题: 合肥地震的可能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3 11:09:12 2008)
四川这次大地震伤亡惨重,中国本来就是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
一个重要原因的是普通老百姓对防震减灾并没有太多的意识,民居和公用建筑抗震能力
低下。
先看看中国中部最重要的地质背景,
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通过中央造山带结合在一起,
从西向东这条造山带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
其中大别山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错开大约500公里。
郯庐断裂是一条穿过岩石圈的深层断裂。从大约1.4亿年前以来,它一直活动,因此也
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因为郯庐断裂穿过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从辽宁,到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到安徽
庐江,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以郯庐断裂为背景。
历史上大地震还包括1668年8.5级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合肥紧靠郯庐断裂,近几百年都没有遭到地震的损害,
l*****l
发帖数: 85
30
来自主题: Anhui版 - 合肥以前没有震过吧?
(3)郯城—庐江断裂带渤海至下辽河段,近年来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
震危险性分析一直被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该带东距西太平洋板块边界1000多公里,
西距印度板块边界2000km,它是欧亚板块内部一个新生代相对活跃的岩石圈断裂系统,其
动力学环境与机制应深入讨论。1966年邢台6.8和7.2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
震、1975年唐山7.8级地震后地表破裂位移及震源机制反映了震源右旋或左旋走滑错动
的特征,进一步证明了西太平洋弧后水平挤压应力场在当代是重要的。
由此可见,郯城—庐江断裂带正在受两大板块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渤海中南段和
沈阳—昌图段断层面其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发生强震、中
强震的危险性正在增大
Small earthquakes were frequent in 70s. Should be a big one sooner or later
.
g******e
发帖数: 210
31
来自主题: GeoSpace版 - 什么是地槽—地台学说
如果把地球比成足球,活动带和稳定区就是足球的黑、白两色,演释出多少令人如
痴如醉的故事。地槽-地台学说首次区分出大地构造的这两大基本单位,使地质科学第
一次发生了飞跃,也使大地构造学成为地质学中的哲学。
宏伟的造山带  1735-1745年间,法国的测量队在秘鲁测量了纬度1°的距离,发现
安第斯山高处的重力引力比根据那个山脉的质量的估算值小得多,他们用深部物质的热
膨胀使接近地表的岩石圈上升来解释。1849年,普提比较了比利牛斯山脉和托卢兹,认
为山脉岩块产生漂浮作用的原因是质量的不足。普拉特在研究喜马拉雅山麓之后提出:
用热的稀薄化最容易说明许多山地非常高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普拉特地壳均衡说。
1855年,艾里提出了另一个地壳均衡假说,通俗地说是山有 “山根”。
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地槽的发源地。1842年,罗杰斯兄弟提出该山脉上升的原因是“
被挤入地下的瓦斯突然地逸出”。1859年,霍尔根据古生代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强烈褶
皱情况及其与邻侧的北美中部平原的对比,认为阿巴拉契亚山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沉积
g******e
发帖数: 210
32
来自主题: GeoSpace版 - 著名的版块学说
如果把地槽-地台学说的提出理解为地质学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板块学说的诞生无
疑是地质学的第二次革命,甚至有人把它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天文学内引起的革命相
提并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科学家曾为板块学说的诞生而大喊大叫过。
1944年,霍姆斯提出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地幔内的流体上升到大陆中央并向左
右散开,大陆就从这里向两边裂开,这就是大陆漂移的动力源。基于海洋地质工作的进
展,赫斯在1961年提出大洋中脊是新地壳不断生成的地方。狄茨、瓦因、马修斯等人
1963年论证了洋底扩张的存在,即:地幔对流驱使超基性物质从大洋中脊裂缝中上升,
产生新的洋壳,促使较老的地壳向外推移并进入海沟,俯冲到地幔中而消亡。1964年,
柯克斯编制了3.4百万年的磁场反向年代表。大洋版块1965 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
概念,将大陆漂移和洋底扩张结合成全球活动带和刚性板块的学说,并称之为“地球的
诗篇”。1968年,勒皮雄把全球岩石圈划分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非洲
、美洲及南极板块,其中仅前者由洋壳组成,后五者既包括了海洋地壳也包括了大陆地
壳。
60-70年代,为检验和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组织了一系列
f**d
发帖数: 768
33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8/3132387.html
10年前,中国一百多名顶尖级科学家,耗时4年,预测了21世纪的100道科学难题。
其中很多课题已经成为国家973,985的重点攻关课题。
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自己对未来的看法。
其中19个难题涉及神经科学
49.脑神经系统动力学
Dynamics of the Nervous systems in Brain
50.生命、人的思维、意识、目的等的物理学基础
The Physical Bases of Lif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and Intention
54.脑的计算模型能带我们走多远
How far can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of Brain Bring Us?
56.未来的认知神经科学能否给意识以新的解释
If the Futur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Give Us New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59.脑的选择性自适应
The Selective...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