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布票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歪脖子树:卖布票的年月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6730
一)布票
天上繁星还在闪烁,华北平原还萦回在梦乡,一户农家的窗子已经亮起了灯, 开始生火
做饭。
“他爹,我看你还是多带个团子吧!万一回来晚了,饿着了!”
农民进城,舍不得到饭店吃饭,总是随身携带了“干粮”。“单干”的时候,出门通常
带的是白面烙餠。有时候还要摊个鸡蛋,一块卷起来吃,既顶饿,又简便。
可现在是饥荒年月,公社食堂缺粮办不下去,有的地方饿死不少社员,中央有内部通知
,解散食堂。社员各家又重新开灶。过去家常饭玉米面窝头,小米稀粥早就成了珍稀饭
食。社员喝红薯面糊糊,吃菜团子。那菜团子是红薯面掺上糠菜,攥成的一个个球球。
别看这东西刚出笼时窝窝囊囊,等冷下来,变成硬邦邦的石头蛋子,能用它砸死狗。
建和的父亲出门的时候,星星开始失去光辉。黎明的天空晶莹透明。天穹像一口蓝色玻
璃大鱼缸倒扣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人走,这大鱼缸也跟着走,不管到哪里,大鱼缸老
是扣着你。
天上的人一定在大鱼缸外看热闹,这地上的人为什么总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在西边的天际线,起...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十尺布 "一丈布票"里的乾坤
徐友渔先生言道"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下乡时(1969年,正值文革期间)见到农
民一贫如洗的震惊,但开忆苦思甜会时,一个老农妇歌颂'幸福生活'竟说:'感谢政府
每年发一丈布票给我,使我有衣穿。'"
从1890年代,晚清状元张褰在长江口附近创办大生集团算起,到1949年中国解放,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了50余年。当时笔者老家蕲春县某乡第15保,共计有十几个自然
村落2000多人口,能够穿"洋布(机织布)衣服"的人家,我母亲伸出一只手可以全部算
上。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合计27年,当时采用的是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即在建设纺织厂之前首先建设纺织机械厂的战略。笔者的老家某公社六大队四小队合计
200多人口,仍然穿土布衣服的人,已经不到5个。
布票对徐友渔笔下的"老农妇"而言,确实意义重大非凡。若没有这一丈布票,为了
蔽体御寒,"老农妇"必须自己来织这一丈布,从纺线车纺线,到用老式穿梭织布机织成
土布,即使是熟练的"老农妇"也需要500-600小时,那就意味着,"老农妇"在照顾小孩
做完家务以后,每天必须忙到三更天,为织成这一丈布至少也需要100个以上的"夜工"
。这还没有考虑,... 阅读全帖
w*l
发帖数: 754
3
请个位谈谈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证的产生、影响、历史或经历。是否有其
它国家或历史上任何朝代曾如此大规模的使用?
G*******h
发帖数: 4091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粮票布票的具体作用是啥?
我奶奶七十年代时给我小叔张罗婚礼,就得跟别人借粮票布票肉票,然后自家再省吃俭
用慢慢还。
v*x
发帖数: 4785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ysop 讨论区 】
发信人: yueke (小鱼儿), 信区: sysop
标 题: Re: 邢总,这个月版主工资是旧币还是布票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2 12:13:47 2007), 转信
没申请mitbbs专利吧,俺申请刚刚提交,获得公认和保护
程咬金早就这末叫勒
d**********9
发帖数: 3
6
问题:粮票、布票、肉票算不算/是不是货币呢?
d**********9
发帖数: 3
7
伪币当然是货币啦。
偶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但你还没有回答偶地问题----粮票、布票、肉票算不算/是不
是货币呢?
v*x
发帖数: 4785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ysop 讨论区 】
发信人: yueke (小鱼儿), 信区: sysop
标 题: Re: 邢总,这个月版主工资是旧币还是布票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2 12:13:47 2007), 转信
没申请mitbbs专利吧,俺申请刚刚提交,获得公认和保护
程咬金早就这末叫勒
s*******l
发帖数: 8210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路过也扇 Herzog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票证档案专题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http://www.archives.sh.cn/dazn/ztml/201203/t20120313_5607.html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执行中央供给标准华东会审会议讨论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供给标准按照什么发给的请示
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订定八月份经费评价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转发华东财政部1950年各级政府供给标准补充规定自十一月份起
执行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关于粮票期限即将届满请即来调换以便使用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员工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职员食米票样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米应注意事项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店员工人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油代发
手续应注意事项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代发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八月...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10
来自主题: TheStrait版 - 路过也扇 Herzog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票证档案专题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上海市档案局 上海市档案馆
http://www.archives.sh.cn/dazn/ztml/201203/t20120313_5607.html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执行中央供给标准华东会审会议讨论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供给标准按照什么发给的请示
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订定八月份经费评价规定的通知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关于转发华东财政部1950年各级政府供给标准补充规定自十一月份起
执行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关于粮票期限即将届满请即来调换以便使用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政局员工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职员食米票样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米应注意事项
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接受上海市店员工人消费合作社委托代发八月份社员重点配油代发
手续应注意事项的通知
上海市零售公司关于代发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八月份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晒—晒毛泽东时代的物价和收入
真能信口开河。粮票一直到90年代才被取消。70年代基本啥都要票,不但有粮票,肉票
,还有鸡蛋票,布票。北方还有大米票。基本你能想到的都有票。
摘一段维基上的:
除布票外,针对农民发放的农村购货券,有奖励布票、饲料票[20]之类。但这是政府超
额收购农产品后给予的奖励,并非针对农业人口进行的普遍配给。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
使用的票证大体可分为,副食品劵和工业劵。有作者归纳总结为八类[2],除粮票外,
如下:
食油类:食油票、香油票、杂油票、豆油票、菜油票、定额油票和补助油票等
河南省镇平县发行1965年的“伍分伍厘油票”,仅有几滴油[21]
肉蛋类:有肉蛋票、牛肉票、羊肉票、猪肉票、鱼票、荤食票等,针对特殊人群则有产
妇蛋票、婴儿糖票等,一般由地方发行
副食类:通用的副食票、副食证,细分的花生票、粉条票、食盐票、碱面票、酱油票、
瓜子票、土豆/大葱/白菜(蔬菜)票等
太原市曾发行过面值“1厘”的副食券,仅能换取一两颗糖球[21]
工业品类:城市工业品购货券、纺织工业品购买证等
家庭及个人轻工业用品: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录音机票、大衣柜票等
棉织品类:布票、鞋票、棉花票、民用线票、补...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396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应细事(ZT)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应细事
最近读到一些帖子,得知一些年轻书友,很希望了解一些当年情形。“十年”也者,只
是对那个时代的笼统说法,不必拘泥。现拟随笔写一些“细事”,不想及“巨”,姑妄
言之姑听之可也。“见微知著”,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都非本意。尽管“漫
录”所涉,力求“客观”;而白头宫女说开天遗事,前尘影事,怅触情怀,伤心“拥髻
”,终是难免“有情”。年深日久,错讹乖谬所在多有,请高明补充指正。
上海是文革重要根据地,又是张、王的基地,当时有“全国保上海”之说,主要指的是
物质和物资供应。另一方面,上海人出名的会精打细算,会巧作安排。所以,表面看来
,上海的情况相对于其它地方会好些,甚至好得多。“绝对情况”,则可以通过下述具
体事项知悉。
当时的月收入:
年轻人:学徒12-18元(因里弄生产组、集体、国营的单位不同而异),转正后24-36
元。大学刚毕业:本科48.5元,大专约42元。转正后:本科58元,大专约52元。
中老年人:纺织女工:50-75元;工程师:70-120元。
1.“衣”
一般衣料和衣服需要凭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三尺?),一般靠家庭内部按照
不同需要,量...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3735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回味无穷!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回味无穷!(一)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应细事
近读到一些帖子,得知一些年轻书友,很希望了解一些当年情形。“十年”也者,
只是对那个时代的笼统说法,不必拘泥。现拟随笔写一些“细事”,不想及“巨”,姑
妄言之姑听之可也。“见微知著”,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都非本意。尽管“
漫录”所涉,力求“客观”;而白头宫女说开天遗事,前尘影事,怅触情怀,伤心“拥
髻”,终是难免“有情”。年深日久,错讹乖谬所在多有,请高明补充指正。
当时的月收入:
年轻人:学徒12-18元(因里弄生产组、集体、国营的单位不同而异),转正后24
-36元。大学刚毕业:本科48.50元,大专约42元。转正后:本科58元,大专约52元。
中老年人:纺织女工:50-75元;工程师:70-120元。
1.“衣”
普通衣料和衣服需要凭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三尺?),普通靠家庭内部
按照不同需要,量入为出,调剂安排运用。比如说,年纪大的,穿着不必讲究,能够靠
缝缝补补,不添置新衣服,省些给孩子用(孩子发育长大,打扮,或者结婚,耗量较大
)。
有海外汇款收入者,按照汇款金额发放“侨汇布...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14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回味无穷!(一)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应细事
近读到一些帖子,得知一些年轻书友,很希望了解一些当年情形。“十年”也者,
只是对那个时代的笼统说法,不必拘泥。现拟随笔写一些“细事”,不想及“巨”,姑
妄言之姑听之可也。“见微知著”,或者“抓了芝麻,漏了西瓜”,都非本意。尽管“
漫录”所涉,力求“客观”;而白头宫女说开天遗事,前尘影事,怅触情怀,伤心“拥
髻”,终是难免“有情”。年深日久,错讹乖谬所在多有,请高明补充指正。
当时的月收入:
年轻人:学徒12-18元(因里弄生产组、集体、国营的单位不同而异),转正后24
-36元。大学刚毕业:本科48.50元,大专约42元。转正后:本科58元,大专约52元。
中老年人:纺织女工:50-75元;工程师:70-120元。
1.“衣”
普通衣料和衣服需要凭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三尺?),普通靠家庭内部
按照不同需要,量入为出,调剂安排运用。比如说,年纪大的,穿着不必讲究,能够靠
缝缝补补,不添置新衣服,省些给孩子用(孩子发育长大,打扮,或者结婚,耗量较大
)。
有海外汇款收入者,按照汇款金额发放“侨汇布票”、“侨汇票”。“侨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解放后,由于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在“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下,棉花的种植必然要让位于粮食生产。为了解决棉花少纺织品供应不足,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发放布票,实行计划定量供应。各种布料、成衣、床上用品以及各类纺织品都要凭布票购买。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于是,穿补丁的衣裤、戴保护衣袖的袖套,便成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那时候的人们普遍比较贫穷,很少有人买成衣,大多为买棉布自己缝纫,而买布是要用布票的,一人一年的布票为3尺。一年三尺布,还不够做一套衣服。有钱人家的就买黑市布票,而家境不好的就买“回纺布”。顾名思义就是将破布打烂,再重新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回纺布不要布票,但此类衣服很不结实。那时,穿回纺布要特别小心,稍一用力扯,衣服就裂开大口子,此外,另有一个毛病是回纺布衣太粗了,穿在身上扎得人痒痒的难受。
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全棉制品。后来,国家认识到,要解决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须引进新的纤维材料。为了腾出棉花用地,增加粮食、蔬菜种植土地面积,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感谢毛泽东给上海人带来这样的‘幸福生活’
东方红,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给上海人带来了幸福生活,上海人至今还没有忘记这样
的‘幸福生活‘。
看60年代上海人是怎样过日子的。
当时的月收入:
年轻人:学徒12-18元(因里弄生产组、集体、国营的单位不同而异),转正后24-36
元。
大学刚毕业:本科48.5元,大专约42元。转正后:本科58元,大专约52元。
中老年人:纺织女工:50-75元。
实际上当时拿一百多的工人也不少,各个老厂都有,纱厂上年纪的女工,工资也在一百
以上,但都是解放前或解放初私营厂定的工资。这些老工人绝大部分解放后(到七十年
代)没有加过工资。
上述资料说明了几个问题:
1.脑力劳动不被重视,到文革时已发展到薪酬部分倒挂,有个身边的例子:邻居两口子
都是解放初工作的工人,工资70左右,丈夫考上了大学,带薪读书,(40多元/月)可
毕业后工资反而比原来少了十来元,从此在家里抬不起头来。
2.56年全面公私合营,走社会主义道路后,城市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一直在下降,到文革
时已降至近乎无法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城市固然在用剪刀差剥夺农村,但城市劳
动者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朱普乐:毛时代的衣食住行(上)
http://hx.cnd.org/?p=103444
【写一写衣食住行,看似小事。然而行文中却力难从心。如白头宫女说开元天宝之遗事
,讹错乖张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又想,仅记录自己知道的那些琐碎事情而已,不必求
全,也不必求同。】
毛治下,职工工资先是“供给制”,后为“工资分”。1956年实行“薪金制”。此
后二十多年一直未增加工资。以本人为例:1961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实习工资
每月29元;一年后转正定级每月34元(后改为行政25级34.50元)。一直到1978年(毛死两
年以后)才开始第一次调资,增加到每月40元。
收入所得月月不够用,是很多人常有的事。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油盐柴米买齐
,如此便已所剩无几,其它开销只能量力而行。单位一般都成立“储金会”,由财务人
员主持经办。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每人扣存5元钱(各单位自行约定数额)。手头拮据时
可以向“储金会”借款,下个月发工资必须扣还;不够再借。故此常有人一边领工资一
边借款。捉襟见肘,窘境层出。
亲友熟人间还有一种“凑份子”的“互助会”:约定每人每月交钱若干,轮流由其
中一人所得(轮流顺序经协商或抽签而定)。目的是用来“...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朱普乐:毛时代的衣食住行(上)
http://hx.cnd.org/?p=103444
【写一写衣食住行,看似小事。然而行文中却力难从心。如白头宫女说开元天宝之遗事
,讹错乖张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又想,仅记录自己知道的那些琐碎事情而已,不必求
全,也不必求同。】
毛治下,职工工资先是“供给制”,后为“工资分”。1956年实行“薪金制”。此
后二十多年一直未增加工资。以本人为例:1961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实习工资
每月29元;一年后转正定级每月34元(后改为行政25级34.50元)。一直到1978年(毛死两
年以后)才开始第一次调资,增加到每月40元。
收入所得月月不够用,是很多人常有的事。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油盐柴米买齐
,如此便已所剩无几,其它开销只能量力而行。单位一般都成立“储金会”,由财务人
员主持经办。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每人扣存5元钱(各单位自行约定数额)。手头拮据时
可以向“储金会”借款,下个月发工资必须扣还;不够再借。故此常有人一边领工资一
边借款。捉襟见肘,窘境层出。
亲友熟人间还有一种“凑份子”的“互助会”:约定每人每月交钱若干,轮流由其
中一人所得(轮流顺序经协商或抽签而定)。目的是用来“...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9629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建国六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从布票到品牌
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
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然而从建国初期到
文革结束这差不多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穿衣标准仅限于中山装、建设服,还有军便
服和工作服,服装颜色也是以蓝、灰、黑以及军绿色为主。夏天是白衬衫加蓝裤子,连
穿裙子的女性都不多见。   之所以在穿着方面如此单一,除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
社会环境有 衣服的变化漫画
着直接关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人们购买成衣或布料都
需要布票。   布票诞生于 1954 年,消失在改革开放的 1983 年冬。曾经主宰过老
百姓三十年的穿衣大事。这不起眼的方寸票据全国没有统一式样,一般为长方形,为 2
.3cm × 5.2cm 的票幅。面额分一寸、五寸、一市尺、五市尺、十市尺不等。发放布票
时一律以该年 11 月底的正式户口人数为准,每人每年棉布定量 14.5 市尺、棉花 5
市两。这样的供应量,还包括被褥用布,确实很难保证每人每年可以添置一件衣服。再
加上布的供应品种很单调,无非是卡叽布、华达呢、灯芯绒、漂白布等...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20
缘起
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工作严重失误,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造成国民经济
失衡。伴随而来的是“大跃进”后期发生在全国(大陆地区)的空前大饥荒。
这场灾难同样波及“首善之区”的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很少遇到过的商品匮乏,食物短
缺,市场紧张。
然而,幸运的是,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党中央采取非常措施,全
国各地区、各兄弟省市皆以“政治大局”为重,用行政手段压缩当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全
力以赴支援北京。居住在京城的平头百姓也沾了光,——最低生活水准得到维持,且远远
高于外省市居民生活水准,而此时神州大地饿殍遍野。
民以食为天
京城用粮全靠外地调入,自1959年以后,调入发生困难,越来越少。曾一度出现库存用粮
不够维持六天需求的紧急状态。当时全市人口不足400万(享用商品粮待遇的“非农业人
口”),遵照党中央指示:居民口粮低标准供应,把自1954年 “统购统销”后实行的居民
“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所谓“吃商品粮的”)每人按月
发放粮票。粮票分为:粗粮票,面粉票,大米票……粮食定量依年龄大小,因人而异,从婴
儿降生的3斤、少儿6斤、儿...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朱普乐:毛时代的衣食住行(下)

泾县农村的住房情况一般较为宽裕。尤其茂林、黄田、溪头、陈村、厚岸、包合等
地,历史上文风兴甚,经济发达,读书识字乃至经商做官人较多,盖起大片大片的厅堂
楼舍。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地主富农资本家被打倒,田地被瓜分,房屋也被瓜分,贫
苦农民都分到住房,居住较为宽敞。黄田村空房很多,谁来住都可以,根本不用租金。
住长了,也就变成他的房了。“洋船屋”这组大宅院,占地4200平米,建筑面积3700平
米,“土改”时除留给原房子主人四间房、一间堂屋和一间灶屋以外,其余分给了七、
八户农民。就是说每户大约分得近500平米空间,其中建筑面积就达400多平米。足足抵
得上如今一幢别墅,有过之而无不及。
城镇居民的住房就紧张多了。机关干部一律由单位或系统安排住房。单身汉数人一
间是很正常的事情。1961年我在城关小学当教师,住的是四人一间的民房和两人一间的
披厦。次年到文教局,与人同住一间。1962年到潘村中学,住在大门口厢房内,约6平
米。房内只容得下一张床、两张课桌和一条方凳。1963年到文化馆,三人同住一间大约
十多平米的房间。以屏风隔成内外两个空间,王静山住里间(他先来),我与潘德平住外
间;...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59-1962年大饥荒期间北京的食品供应
2016-10-16 有益才说
|社会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转至《炎黄春秋》2007年第8期(才让多吉)
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工作严重失误,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造成国民经
济失衡。伴随而来的是“大跃进”后期发生在全国(大陆地区)的空前大饥荒这场灾难同
样波及“首善之区”的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很少遇到过的商品匮乏,食物短缺,市场
紧张。
然而,幸运的是,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党中央采取非常措施
,全国各地区、各兄弟省市皆以“政治大局”为重,用行政手段压缩当地人民的基本需
求,全力以赴支援北京。居住在京城的平头百姓也沾了光,——最低生活水准得到维持
,且远远高于外省市居民生活水准,而此时神州大地饿殍遍野。
民以食为天
京城用粮全靠外地调入,自1959年以后,调入发生困难,越来越少。曾一度出现库存用
粮不够维持六天需求的紧急状态。当时全市人口不足400万(享用商品粮待遇的“非农业
人口”),遵照党中央指示:居民口粮低标准供应,把自1954年“统购统销”后实行的
居民“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应。凡是在京有正...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1959-1962年大饥荒期间北京的食品供应
2016-10-16 有益才说
|社会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转至《炎黄春秋》2007年第8期(才让多吉)
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工作严重失误,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造成国民经
济失衡。伴随而来的是“大跃进”后期发生在全国(大陆地区)的空前大饥荒这场灾难同
样波及“首善之区”的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很少遇到过的商品匮乏,食物短缺,市场
紧张。
然而,幸运的是,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党中央采取非常措施
,全国各地区、各兄弟省市皆以“政治大局”为重,用行政手段压缩当地人民的基本需
求,全力以赴支援北京。居住在京城的平头百姓也沾了光,——最低生活水准得到维持
,且远远高于外省市居民生活水准,而此时神州大地饿殍遍野。
民以食为天
京城用粮全靠外地调入,自1959年以后,调入发生困难,越来越少。曾一度出现库存用
粮不够维持六天需求的紧急状态。当时全市人口不足400万(享用商品粮待遇的“非农业
人口”),遵照党中央指示:居民口粮低标准供应,把自1954年“统购统销”后实行的
居民“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应。凡是在京有正...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1077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爸爸在文革期间的故事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veNLust 讨论区 】
发信人: wangmaggie12 (小麦琪), 信区: LoveNLust
标 题: 爸爸在文革期间的故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9 00:47:55 2016, 美东)
文革期间,爸爸正值当年。那时候总觉得爸爸很伟岸。但到后来,爸爸似乎越长越矮,
连走路都有点踉跄,心里总有点失望,还有些不满,总觉得与自己伟岸的爸爸想去甚远。
今天爸爸心情大概比较好,做了好多菜,看起来很鲜香。我就说了,菜大概要剩下来。
我一边剥虾,就想起来又加了一句,这虾壳要是59年,大概剩不下来。爸爸说是的,那
时候萝卜都是不削皮的,削了皮,马上就会有人捡起来吃。然后就提起当年我们一个县
就饿死3万多人,那是当时县长的一大罪状。我说也不能这样说,那年全国各处死的人
都多。爸爸很激愤地说,我们县死的比例格外多些。附近的县比我们县好多了,因为我
们县的土政策格外的苛刻。
说起我们县的土政策,说是当年的黑五类不让杀猪吃猪肉。我们一个邻居的父亲是个黑
五类,就在家里另起一灶,说是分了家。其实吃饭还在一起,不过这样不是黑五类的就
可以杀猪。
...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2262
25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爸爸在文革期间的故事
文革期间,爸爸正值当年。那时候总觉得爸爸很伟岸。但到后来,爸爸似乎越长越矮,
连走路都有点踉跄,心里总有点失望,还有些不满,总觉得与自己伟岸的爸爸想去甚远。
今天爸爸心情大概比较好,做了好多菜,看起来很鲜香。我就说了,菜大概要剩下来。
我一边剥虾,就想起来又加了一句,这虾壳要是59年,大概剩不下来。爸爸说是的,那
时候萝卜都是不削皮的,削了皮,马上就会有人捡起来吃。然后就提起当年我们一个县
就饿死3万多人,那是当时县长的一大罪状。我说也不能这样说,那年全国各处死的人
都多。爸爸很激愤地说,我们县死的比例格外多些。附近的县比我们县好多了,因为我
们县的土政策格外的苛刻。
说起我们县的土政策,说是当年的黑五类不让杀猪吃猪肉。我们一个邻居的父亲是个黑
五类,就在家里另起一灶,说是分了家。其实吃饭还在一起,不过这样不是黑五类的就
可以杀猪。
林彪死的那年,又是一年大旱,我大概刚出生,在吃奶。但是第二个姐姐不肯吃分配的
豌豆之类的食物,差点饿死。一个姑姑不在我们县,来我们家做客,问我们怎么样,爸
爸说,别的还好,就是我二姐估计要饿死了。姑姑回去背了几升米给我们,每天熬粥给
二姐喝,她的命总算留下...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520
26
为什么毛时代没有“以市场换技术”?道理很简单,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可言。当时
引进技术的一大原因,是连维持低标准的生活资料配给,都出现了困难,不得不引进技
术。
1972年时任轻工业部计划组副组长的陈锦华写了篇《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国外技术设
备情况》。文章是正面评价毛主席的,把问题都推给了四人帮。
http://www.reviewing.cn/fact/2008/0802/article_732.html
陈锦华提到了1972年引进成套化纤技术设备的背景。
“即使这样,实际上1971年中国的棉花产量才4300万担,比1970年减产7.6%。4300万担
,扣除农民自己用的棉花,再扣除军用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能够用于纺织的只有3100
万担。种棉花有一个粮棉争地的问题,如果增加棉花产量,就要扩大棉田面积,势必减
少粮田,进而引起吃饭问题,那就会影响到全局,毕竟粮食还是最重要的。棉花生产的
困难,导致纺织工业不能多生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从1954年9月国务院第224次会议通过《关于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
到1983年宣布取消布票,中国实行了长达30年发...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27
毛主席真的不懂经济么?长期以来的宣传都极力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毛泽东时代总
是与封闭和落魄相关。 前三十年,中国的“闭关锁国”到底是因为国际形势的限制还
是因为主席的一意孤行?揭开中国重新改革开放的早期历史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
答案。
1972年,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战略天才毛泽东同志说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人民“衣被甚少”、吃穿短缺的问题,
也有了新的可能性。
http://whb.news365.com.cn/xsz/201203/t20120304_286814.html
四三方案”:开启从西方引进新技术的大门
1972年,位于北京市月坛南街38号的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大楼里,人来人往,热闹
非凡。尤其是主任办公的二楼,全都是部长们在转悠。
让部长们围着转的,就是“四三方案”——新中国首次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
技术和设备的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方案。
邓小平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
一段。
风云际会的1971
1969年底,中共中央做出全面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务院成立了计...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4233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老毛从来就不是个做蛋糕的人
顾秀莲证实了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71年8、9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一天,
派身边工作人员上街。这是他出巡时常用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这位工作人员在一家服
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回来后汇报说,为了买一条“的确良”裤子,
千辛万苦排了半天队。对此,毛泽东颇为感慨:买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
百苦”行不行?
“当时大家都喜欢‘的确良’,实际上就是涤纶。‘的确良’的好处就是穿在身上
很挺括,不会皱——当然现在年轻人都愿意穿皱的了。”顾秀莲笑着告诉《中国新闻周
刊》。
从1954年起,中国实行了多年的布票制度。每年发多少布票,需要经过反复计算,
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根据气候的不同,各地方的标准略有差异,大体上,成年
人每人每年发布票16尺、18尺或20尺(一条枕巾约需票2尺)。
穿衣问题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0多万担的水平,纺织原料
紧缺。顾秀莲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解决棉花产量的问题,周恩来每年都召开棉花工作会
议,因为她在计委是分管轻纺工业的,每年都要参加这个会议。在她的家乡江苏南通,
一个种棉花的女能手还当上了副县长。
而且,增产棉花还...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29
洪奇 摘编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http://blog.huanqiu.com/49245/2010-03-02/517520/
洪奇按: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根据《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专访毛主席警卫员易以
禄》摘编的。
人物简介:易以禄,男,1937年阴历4月初8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宝丰区黄栗乡水田
大队郑家沟,1958年入党,1958年11月至1963年7月给毛主席当警卫员,1963年7月,响
应毛主席的号召,退伍回乡,先后当过社员、生产队长、民兵连长、村支部副书记、支
部书记。1971年中央警卫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派专人调查易以禄下落,人们才知道易
以禄的真实身份和经历。此后,他先后担任原明清公社武装部长、潘口乡副乡长等职,
直到1997年退休。现居住在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二道坊村。
关键词:毛泽东 毛主席 周总理 警卫员 易以禄
毛主席有个习惯就是吃饭不用饭桌,一般在办公桌上用餐,也许是因为个子大的原
因,他的饭量特别大,每餐四菜一汤两碗饭都吃得精光,后来保健医生给炊事员下了个
规定,保证每四个小时给毛主席送一次饭。
毛主席对身边的人很亲切,他对丰泽园里的花工、清洁工...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鲜为人知的“四三方案”
1972年,位于北京市月坛南街38号的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大楼里,人来人往,热闹
非凡。尤其是主任办公的二楼,全都是部长们在转悠。
“冶金、铁道、机械工业、四机部、民航?反正各个部门,都在我们那边转悠,拿
着个黑皮包。”回忆起40年前的热闹场面,顾秀莲现在都忍不住笑。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全国人大的会议室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
》的专访。今年75岁的她,身着合体的西服套装,神采飞扬,看上去只有60岁出头。为
了这次采访,她特意细致整理了材料。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秘书会马上出去核
对,回来告诉她。顾秀莲对这个话题如数家珍,因日程安排紧凑,不得不结束采访时,
还意犹未尽,屡次对秘书表示,应该约记者早一点来。
让部长们围着转的,就是“四三方案”。70年代初,顾秀莲调入国家计委,担任党
的核心小组成员,后又任计委副主任,亲历了新中国首次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
术和设备的“四三(即总价值为43亿美元)方案”的制定。
邓小平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
过一段。”
风云际会的1971
1970年1月,33岁的顾秀莲从纺织工业部正式...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31
岳父大人:
你寄来东西在8月13日收到的。四个孩子看到都非常高兴。两个小的光明
和光华似乎还第一次见面。寄到后四个孩子都吵着要吃。对炼乳来讲四个孩子
都没吃过。因我们经济条件不够。对目前来讲,更加困难,近二个月没下一点
雨,造成干旱。国家每天供应小菜除冬瓜外,其他要吃小菜就到市场上向农民
去买黑市菜吃。一天辛辛苦苦的劳动只能买一个南瓜,吃一斤猪肉就要二天劳
动。对国家规定的东西和菜油,过去一斤五角,现在提高到七角。如毛巾袜子
一切棉织品都要并布票供应。今年每人发了一尺,二寸布票只能买一条毛巾,
一双袜子。目前孙子有的衣服都已破,也无法购买。一无布票二无钱。因要供
应的东西有一定限止,每人每月一块肥皂一包火柴。素菜每人有时二两三两不
一定。想多吃一点,由市场上买黑市小菜,叫有钱样样都有。如每人每月五张
糕点票能买五个并,要多吃几个,就要买高价并吃,价格相差十几倍。如香烟
每天供应十支吃不够,吃黑市烟,黄酒每户每月一斤半,高级酒不限止,一切
高级品国家大量供应。孩子想吃一粒糖要付糖票,每人每月二两糖。对我们的
生活来讲一天不如一天。因国家定量减少,家中人口增加,市场物价提高,我
们的工资从...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三退征文】曾铮:我的父亲(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23 12:57:23 2015, 美东)
1980年代,作者(右一)与两个妹妹摄于中江朝中老家。身后即为祖辈留下的土墙屋。
(作者提供)
我的父亲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朝中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据说我奶奶生了十二个
孩子,活下来九个。我父亲排行老二,下面有一大堆弟弟妹妹,他自然从小就有了帮忙
养家的责任。
我记事后,是到了高中时代,也即1980年代,才第一次跟随父母回到朝中老家。几位叔
叔仍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土墙屋中,家中真正是“家徒四壁”,几乎什么家具都没有,也
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只能用昏暗的煤油灯勉强照明。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完全是赤贫的家庭,1949年“土改”划分“成分”时却被划成“
小土地出租”。
“小土地出租”这个词,是我1973年上小学一年级,填档案表被要求填写父亲的“家庭
成分”时第一次听说的。那时人人都有个人档案,从上小学起就跟着你,跟你一辈子...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33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最早见到化纤衣服是在70年"
我最早见到化纤衣服是在70年。 [ njyd ] 于:2009-01-12 07:09:20 复:1980123
那时还在插队,大队长买了一件的确凉衬衫。开始他还不愿买,大队供销社主任(
兼售货员,就他一个人)说这衣服好洗,大队长与他打赌,说我弄上点麻(胡麻)油能
洗净就买,于是就买下一件。记得胸口还有绣花,可能是女式的。
化纤布料、衣服收五分之一布票,所以虽然贵一点,但有条件的人都愿意买它,那
时也不说什么原年态。
大约七四七五年出现了的卡,是做外衣的。
至于国内最早的非自然织物在六0年左右就有了,是人造棉,时称维尼龙,后进龙
字改成纶字。维尼龙是纤维素再造纤维,所以多少也算自然物,据说是朝鲜先搞的,那
时就听说朝鲜不用布票。
这个维尼龙当时是收十分之三布票,就是三寸布票可买一尺布,记得当时能买到的
维尼龙布料都是白布,颜色还有点偏黄,只能拿它做被里子。没见过维尼龙布的衣服。
还有人造毛也比较早,但价格贵很少见,这是用蛋白质做的纤维。
i***s
发帖数: 39120
34
邢燕子跟人说过“我这一生啊,就跟说笑话似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全是急转弯:我没想出名却出名了,还闹到中央去了;我没想当官,却有了那么一大堆的职务。
燕子队田头学“毛选”
邢燕子
讲述者:邢燕子,生于1941年1月15日,天津市宝坻县人。1958年她初中毕业时,正逢我国遭受严重饥荒的“三年困难时期”,她没有回父亲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自愿留在农村老家司家庄务农。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各大报纸、电台纷纷跟进,在全国形成空前的宣传声势,此后,她成为六七十年代全国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郭沫若曾为她写了《邢燕子歌》。
二十几年间,她先后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陆续返城,邢燕子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陆续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先担任天津北辰区永新知青农场任党支部副书记,1987年任天津北辰区人大副主任。2001年,邢燕子退休。
■嫁给他,当时我不大乐意,岁数比我大了六七岁;可这是党介绍、爷爷同意的
■他家是“困...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35
从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看共产党的本质
来源: 弘二法师
大地震后的唐山市
为何在三年后才公布死亡人数?难道真的如一位新华社记者所说,是在一次地震工作会
议上经过努力争取到的吗?如此重要的属于国家机密数据,怎么就能在那个并不自由的
时代被允许发布?此外,在今天能看到的诸多唐山大地震的照片,几乎全是“毁于地震
的建筑物”,而人呢?死去的人、受伤的人呢?他们去了哪里?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
,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蒙受惨重灾 难,被夷为一片废墟。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
吉祥路一带,即 北纬39度38’,东经118度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极震区以唐山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公里。唐山市老区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
变成一片瓦砾;新市区大多是砖混结 构多层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
构的高层建筑物亦未能幸免,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由于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 起伏
,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地震构造裂缝延伸达8公 里,裂缝带附近的地面
运动非常惊人,其两则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中。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毛时代的衣着
毛时代,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裤都是黑蓝灰三色。男的都穿圆口布鞋或胶鞋,女的
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队一样。即使女孩子有件鲜艳点的衣裳
,也必须穿在里面,因为露出来就是资产阶级思想。那年,有外宾来家属大院采访,为
了表现服装色彩的丰富,同事老张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刚结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红衣裳
,二妹妹则到邻居家借了件紫色暗格上衣。
那时,无论走到哪里,大人孩子的屁股、膝盖上都有一块大补丁,大家都习以为常,见
怪不怪了。你想,每人每年就那么几尺布票,还要买床单、缝被里。而且纯棉布本来就
不结实,若一坏了就扔,那得需要多少布票才能供得上需要?所以,“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那时,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旧衣称为“捡旧”。“捡旧”有不少清规戒律,一般是妹
妹捡姐姐的旧,弟弟捡哥哥的旧。如果妹妹穿哥哥的旧衣服,或者弟弟穿姐姐的旧衣服
,就会让人笑话。如果是裤子,那更不得了。因为以前的裤子,男女是不同的。男裤前
开口,女裤侧开口,不像现在,男女裤都在前面开口。
一家有几个孩子,衣服都是从大到小往下传。到了老末,简直就成了和尚的百衲衣了。
有一年,父亲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每每到了夏天,吹着空调、用着冰箱、吃着冰镇的西瓜,现代人还在嚷嚷着热。
虽然说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了,但是,可以猜想得到:百年之前,全球气候还没有
今天这么“暖”的时候,清朝京城的夏天也不会凉快到哪里去。
那个时候,没有空调、没有冰箱,那些个皇帝、皇后,皇子、皇女,大小臣工是怎
么消暑降温、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其实,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
根据清人笔记中的记载,原来,清朝是有冰窖的。这些冰窖就是夏天消暑冰块储藏
的所在。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看看京师的冰窖。
在京师北海的陟山门内,有一雪池冰窖,号称京师冰窖之冠。
作为最大的冰窖,雪池冰窖是皇帝御用冰块的主要供应点。
当然,除了北海陟山门内的雪池冰窖外,清朝都城内外,还有好多处冰窖,大体分
布如下:
地安门外的火神庙后面有一处;
德胜门外的西边有一处;
阜成门外的北边有一处;
宣武门外的西边有一处;
崇文门外的东边有一处;
朝阳门外的南边有一处;
……
这些冰窖里面的冰块,都是每年农历十...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895
38
曾记得上中学时读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书中说清朝时某候补官员家穷,全家竟
只有一条象模象样的待客穿的好裤子,因此家中来客时,夫妻两人只能由一人出来会客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家只有一条裤子,一人穿了其他家庭成员就只有光着下身,没有裤
子穿。只是说这位候补官员爱虚荣,不肯让自己或夫人穿着旧一点的裤子会客。当然这
还只是小说中的故事,清朝当年是否真有这样的事还不能确定。
但是现实中比这糟糕多少倍的如下现象: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一人穿了,家庭中的其
他人包括年轻妇女和姑娘就只有光着下身,没有裤子穿的情况,却真真实实地出现在毛
时代的农村。而且这种现象还不只出现在一个地方,发现这种现象的人并不是当年的地
富反坏,他们都是毛时代的高干。下面举几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例地点,安徽省金寨县,见证官员为新上任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有关报道如下:
“安徽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节目中,有一集节目说省委书记万里去金寨县
调查。在燕子河山区,他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阴暗的房间里,见一位七旬老人
和两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蜷缩在锅灶边的乱草堆里,便亲热地上前和他们打招呼。老人麻
木地看着他,一动不动。万...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975
39
还是你们城里人生活好,我们那地方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但小学生中学生都没有吃午餐
的,直到80年代初期学校食堂才为学生供应午饭,改变这一延续了30年的“习惯”。当
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5000年未有之贫困。据说城市住民过上了有史以来最富足最幸福的
日子,党不仅每月给城里人每家每户几十块大钱,还发粮票肉票烟票酒票等等各种票证
以保证获取各类生活物质。用“解放前”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老先生的话说,相对
于生活在九地之下的农民,城里人是生活在九天之上。二九一十八重天地之别。 农民
别说吃肉,就是想吃块豆腐,周总理他老人家都不给票,不让买。习总在外出视察遇到
下乡内蒙的知青时还感叹:羡慕他们牧区知青吃羊肉,而他自己当农民几个月吃不上一
顿肉。城市住民有九九八十一种生活票证,农民只有布票一种,布票倒是足够多,好多
家庭用不完,农民节俭呀,有些人宁可光屁股,也要省布票。
也就是从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国开始,更准确地说是从1954年实施的由陈云同志从他大哥
那里学来的“统购统销”开始,农村就成了贫穷愚昧的象征,“农民”两字从此变成辱
骂人的词。可以这么说:“统购统销”是一个典型的“照搬西方制度”,严重祸害了...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40
从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看共产党的反人类本质
来源: 弘二法师
大地震后的唐山市
为何在三年后才公布死亡人数?难道真的如一位新华社记者所说,是在一次地震工作会
议上经过努力争取到的吗?如此重要的属于国家机密数据,怎么就能在那个并不自由的
时代被允许发布?此外,在今天能看到的诸多唐山大地震的照片,几乎全是“毁于地震
的建筑物”,而人呢?死去的人、受伤的人呢?他们去了哪里?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突然发生7.8级强地震
,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唐山蒙受惨重灾 难,被夷为一片废墟。地震震中在唐山路南区的
吉祥路一带,即 北纬39度38’,东经118度11’,震中烈度达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
极震区以唐山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约47平方公里。唐山市老区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
变成一片瓦砾;新市区大多是砖混结 构多层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钢筋 混凝土框架结
构的高层建筑物亦未能幸免,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由于路基下沉而呈波浪式 起伏
,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地震构造裂缝延伸达8公 里,裂缝带附近的地面
运动非常惊人,其两则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 阅读全帖
g*q
发帖数: 26623
41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为此,成立中央精简
小组,杨尚昆为组长。90年代,杨尚昆撰写《回忆录》,多次谈到要系统地谈谈精减城
市人口问题,但是,他当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写好《回忆录》第一册(即中央文献出版
社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精减城市人口问题一直排不上日程。为了帮助他回忆,
我根据他平时的谈话,并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出一份素材请他审阅。他看得很认真,
在材料上画了许多标记,对我说:“你整的这份材料有用,它勾起我很多回忆。让我准
备准备,等忙完了这一段,系统地讲一讲。”遗憾的是,《杨尚昆回忆录》第一册内容
基本谈完以后,他又忙着撰写纪念周恩来、刘少奇和彭德怀百年诞辰的3篇文章,详细
谈精减城市人口问题的承诺始终未能实现。
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杨尚昆一生中完成的最艰巨
的任务之一。现在,根据他审阅过的那份材料,将杨尚昆主持中央精简小组工作情况简
述如下。
杨尚昆又一次当了“听用”
杨尚昆说:“我多次讲过,我这个办公厅主任是个‘听用’。没有明...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42
亲爱的妈妈,新年好:
您的来信我已收到,寄来乳粉也已收到了,但到现在我还没钱去领取,
咱厝现时粮食每月每是吃15斤谷子,小孩是吃12斤,少作吃9斤(全部是谷
仔),妈,您看,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叫我母子要怎样过活呢?一作少作
均没粮食可吃,人消瘦很多,孩子每到半午就哭肚子饿,妈,您看要叫我
怎能忍心得过呢?生油及煤油每月每人是一两,这种种的困难实是说不尽,
但我希望您猪油寄一瓶来给我们母子,这是我之珍重也。
这种困难,只有在这信纸上与您共谈几句,在家乡也不能随便乱说,
实是万分之痛苦。但我们的困难,您老人家也不必担心难过,咱厝每人都
是如此,只有靠侨比较好一些。因为他有华侨寄给的供应票,各方面若要
买,均比较方便,您老人家的困难我也是深知得透的,我也不敢怪罪于您,
望您不要难过就是。咱厝没粮食,用菜做粮食,吃得人水肿病很多,水肿
过励(厉)害人也死很多。尚明在那边也初期的水肿病。而我没什么东西可
寄去给他吃,自己感觉万分之伤心。您那边如有三合面可寄几瓶给尚明作
点心,我们这边很多人寄,内面是参有高丽和洋参,是(磨粉)即放在内面。
我虽是住在我娘家,也只是自饮,自己起伙食,同时也没和我妈...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59年林彪叶群索贿受贿事件
1959年庐山会议,林彪的两个孩子林立果(老虎)、林立衡(豆豆)也跟着上山了
。林立果那年13岁,个子比去年长高几厘米,腿上裤子短了一大截,叶群就叫服务员将
林立果的裤脚接一接。司机孟昭藩看见了,不忍心地对叶群说:“我的孩子比你的多几
个,家里就我一个人拿工资,孩子都不愿穿接裤脚的裤子。老虎是林彪元帅的独生子,
怎么叫他穿这个?”孟昭藩指了指林立果身边自己的大儿子孟宪洪,身穿一条没有接裤
脚的长裤。
孟宪洪比林立果小4岁,属虎,林立果喜欢叫他小老虎,自称大老虎。
当年的叶群还是亲近人的,她勉为其难地摇摇头,说:“你不知道,老虎穿衣服费
,我们的布票早就用完了,首长又不准我开口,只好委屈孩子。”孟昭藩一听,豪爽地
说:“几尺布票,哪用你开口,我和楼绍明书记说一声。弄来了,你可不能不要。”叶
群高兴地说:“你能弄来,我就要。”孟昭藩果真向卢山招待所楼绍明书记讲了此事,
楼绍明向庐山商业部门说了说,专门批了一丈五尺布票,叶群高兴地收下了,叫不要让
首长(林彪)知道。叶群在庐山只是买了几寸新布,为林立果接上一节新裤脚。
c*********d
发帖数: 9770
4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越南经济为何一团糟?
人民日报1979年01月06日第5版
专栏:
越南经济为何一团糟?
不久前,一位刚刚访问过越南的西方人士,对越南的经济状况作了如下的描述:经济危
机四伏,农业连年欠收,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枯竭,南方粮荒严重,北方黑市猖獗
。人们只要对越南目前的经济情况略加分析,应该说,这种概括是颇为切合实际的。
越南是个农业国,湄公河三角洲土壤肥沃、雨水充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是,
近年来,农业生产连年欠收,粮荒越来越严重。一九七七年,粮食产量仅有一千三百万
吨,比上一年度减产百分之五点四,约七十万吨,比计划则少三百万吨。据联合国组织
估计,一九七八年越南缺粮将达四百五十万吨。这就不能不迫使越南当局向二十多个国
家伸手乞粮。越南农业连年减产,水灾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祸,越南劳动
党中央决议也承认:“关于农业的指导和组织方面有严重错误。”
工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九七六和一九七七两年,工业生产的预定指标均有三分之一没有
完成。一九七七年,工业生产仅增长四点八,一九七八年,增长目标原为百分之二十一
点七,但西方人士指出,“如果河内算出精确数字的话,可以肯定是一位数。”越南经
济基础薄弱,起点...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18592
4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小时候的玩具
早上儿子出门上幼儿园,这个不情愿啊,好说歹说哭咧咧地去了。临走,说“要电话”
,就给他拿上了黄绿色的一个假手机--他的最爱,然后握着小手机,跟着妈妈,赖不唧
唧可怜兮兮地走了。剩下买办爹在家,站在窗口傻笑着,看着她们娘儿俩走过梧桐树下。
想起了我小时候的那些玩具。现在说起来,真不知道到底哪件才是我的最爱。对于一个
啥事儿都要分出个“最”的A型血天蝎座,这有点儿说不过去。我有过一把木头的八路
军大刀,老妈说在颐和园八毛钱买的,我喜欢的不得了,刚回家就出去耍,第一个动作
就是往石头上劈,然后大刀就悲剧了。喜欢过一把“刺刀枪”,后来刺刀找不着了。喜
欢过一把盒子枪,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全家住地震棚,让我把子弹都不知道打到哪儿去
了。喜欢过一把捡来的、长铁钉子打成的小“剑”,让我爸看见了,说是小流氓用的刀
子,把我狠揍了一顿,没收了,扔了。
还喜欢过一个小坦克。里面还有一段故事。故事的大概,都是我絮絮叨叨的娘一遍又一
遍讲给我的,并不是我自己记得的。
说是有一年,毛主席还伟大着的时候,我们去海淀,买床单还是什么玩意儿,我妈就去
看,我就一个人在玩具柜台前面流连。看上了个铁皮小坦克,可好看了。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在镇子里待了十天,楚明秋决定走了,他们没再与楚芸甘河单独见面,只是偶尔在大街
上遇见,这个镇子不大,走上一圈便能碰上,镇上的学生很快成了他们的白员,楚明秋
抽空便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革命”道理,同时在学校组织革委会,不过,楚明秋心
里还是有点不满。
苏州乃人文荟萃之地,唐伯虎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样的城市里,在这个时
代,居然一无所获,这让他有些不甘心,于是他在镇上借了一千元,然后带人回到苏州
市内,又以相同的手法借了一千,再在苏州城内旅游一圈,终于找到几个抄家物资集合
点,将其中的名画书册一扫而空。
“收破烂上瘾了,一天不收就浑身痒痒。”狗子很不耐烦的嘲讽,在市里这段时间
,他被迫和楚明秋四下收破烂,而其他人却可以到处玩,每次他一抗议,楚明秋便以不
教他开车威胁,让他不得不屈服。
对他的抱怨,楚明秋压根不理会,依旧每天在市里,每天上各处景点参观,每次看
到抄家,眼睛便直了,跑去打听,以各种手段弄到这些抄家物资送那。
直到将两千块钱花得差不多了,这才宣布离开苏州。
离开苏州,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船,楚明秋选择乘船,火车上太挤了,尽管各地
宣传机构全力开动,动员红卫兵们以走路的方式...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18592
47
来自主题: _Taliban版 - 小时候的玩具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Trotsky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小时候的玩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9 04:35:02 2012, 美东)
早上儿子出门上幼儿园,这个不情愿啊,好说歹说哭咧咧地去了。临走,说“要电话”
,就给他拿上了黄绿色的一个假手机--他的最爱,然后握着小手机,跟着妈妈,赖不唧
唧可怜兮兮地走了。剩下买办爹在家,站在窗口傻笑着,看着她们娘儿俩走过梧桐树下。
想起了我小时候的那些玩具。现在说起来,真不知道到底哪件才是我的最爱。对于一个
啥事儿都要分出个“最”的A型血天蝎座,这有点儿说不过去。我有过一把木头的八路
军大刀,老妈说在颐和园八毛钱买的,我喜欢的不得了,刚回家就出去耍,第一个动作
就是往石头上劈,然后大刀就悲剧了。喜欢过一把“刺刀枪”,后来刺刀找不着了。喜
欢过一把盒子枪,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全家住地震棚,让我把子弹都不知道打到哪儿去
了。喜欢过一把捡来的、长铁钉子打成的小“剑”,让我爸看见了,说是小流氓用的刀
子,把我狠揍了一顿,没收了...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6798
48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我亲身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就不往大了写,写写我自己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主要是90年代初的事,我那时上高中。
一直到10多年前,中国都有大量的票证存在,
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肉票,水产票等等等等等等,
城里人按人头分,
我们农村人,我记得的只有布票和火油票,
这可能是农民没法生产布,要点油灯,共党给格外开了一下恩。其他一概没有。
我自己那个年代(90年代初),农村的孩子和城里考高中的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农村要高
的多。
农村人不能在城里买房,不能在城里当个体户。
农村人每年要服劳役(每年的挑河等等),报酬极地,按农民劳动力数分配,一般每家每
年都得出人,后来也可以出钱代替。
农村小孩上学都是自己掏钱办教育,农村教育费全部由乡政府收取,好像这两年要改
了。
农民不管收入多低,哪怕没有,或者负收入,都要交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等等。
农民小孩随父母打工的,城里学校一概不收,或者收异常高的赞助费,这才有了众多的打
工子弟学校。我本人是共党的这个伟大德政的受益者。
还有一个,共党还有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伟大创举,荒年都不允许饥民流浪要饭!
这叫盲流,一律要遣返。
发信人: jjjstc (Polaris), 信区:
g*****g
发帖数: 6798
49
我和jjjstc两个老将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信人: goodegg (头号变态龌龊文学萎缩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我亲身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0 14:30:00 2007)
就不往大了写,写写我自己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主要是80-90年代初的事,
一直到80-90年代,中国都有大量的票证存在,
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肉票,水产票等等等等等等,
城里人按人头分,
我们农村人,我记得的只有布票和火油票,
这可能是农民没法生产布,要点油灯,共党给格外开了一下恩。其他一概没有。
我自己那个年代(90年代初),农村的孩子和城里考高中的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农村要高
的多。
农村人不能在城里买房,不能在城里当个体户。
农村人每年要服劳役(每年的挑河等等),报酬极地,按农民劳动力数分配,一般每家每
年都得出人,后来也可以出钱代替。
农村小孩上学都是自己掏钱办教育,农村教育费全部由乡政府收取,好像这两年要改
了。
农民不管收入多低,哪怕没有,或者负收入,都要交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等
g*****g
发帖数: 6798
5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说说我是怎么明白农奴制度的
关于制度性歧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信人: goodegg (头号变态龌龊文学萎缩男),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我亲身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0 14:30:00 2007)
就不往大了写,写写我自己感受的对农民的歧视。
主要是80-90年代初的事,
一直到80-90年代,中国都有大量的票证存在,
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肉票,水产票等等等等等等,
城里人按人头分,
我们农村人,我记得的只有布票和火油票,
这可能是农民没法生产布,要点油灯,共党给格外开了一下恩。其他一概没有。
我自己那个年代(90年代初),农村的孩子和城里考高中的分数线是不一样的,农村要高
的多。
农村人不能在城里买房,不能在城里当个体户。
农村人每年要服劳役(每年的挑河等等),报酬极地,按农民劳动力数分配,一般每家每
年都得出人,后来也可以出钱代替。
农村小孩上学都是自己掏钱办教育,农村教育费全部由乡政府收取,好像这两年要改
了。
农民不管收入多低,哪怕没有,或者负收入,都要交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等等。
...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