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布莱希
(共0页)

发帖数: 1
1
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人称“铁血宰相”。在他的治理下,通过丹麦战争
、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普鲁士王国得以统一了部分德意志民族,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第三帝国为纳粹德国)。在19世纪下
半叶欧洲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背景之下,俾斯麦不但在英国、法国、奥匈帝国等欧洲
强国之间纵横捭阖,还在本国制定法律条约、发展工业、投资金融,这些措施都使得德
意志帝国成为了当时欧洲大陆最为强大的国家,俾斯麦则是最有权势的政治家。
但在这位政治家身后,却有一位非常重要却长期被读者和学术界忽视的推手——布莱希
罗德。作为俾斯麦亲王的“密友”、私人经济代理人,布莱希罗德在普鲁士及德意志帝
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据统计,俾斯麦的相关作品已超过七千余种,但有关当时欧洲知名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
却数量寥寥。在斯特恩看来,他所写的《金与铁》才是第一部有关布莱希罗德的研究著
作。这本书从布莱希罗德的角度切入,讨论俾斯麦的执政、普鲁士与德意志帝国的发展。
弗里茨·斯特恩(1926-2016),当代致力于德国史研究的德裔美国历史学家,专长为
近现代欧洲史、德国史及犹太人史、第...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老三届学生谈文革
http://wengewang.org/read.php?tid=27841
我是文革过来人,老三届的,我只说一点,年青人就能多少了解点文革了。假如今天白
天中央有人说,马上要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了,我敢肯定,全国凡是经历过文革的
人都会马上奔走相告,难以入眠,你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人们在讨论,而且讨论的话题只
有一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劳动人民是兴奋不已:这下好了,看病,住户,养老,孩子上学就业全不用烦了,当官
的,老板再不敢欺负我们了。明天我就到X官哪里去一趟,看他还威风不威风了?就怕
是不是真的要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了。
官员会彻夜难眠:我有没有贪污?有没有得罪过百姓?搞私有制我有没有参加?工人下
岗时我有没有把人搞下岗?土地我有没有乱征?明天我见到百姓应当摆什么讨好的脸色
,讲话用什么词才能不招嫌?
文革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太深了,深到骨髓里。真是江河可以改道,高山可以化为
平地,沧海可以变为桑田,而文革的记忆永远不会淡漠。
为说明文革的影响之大,这里引用美国著名学者詹明信(又译作詹姆逊)《60年代:从
历史阶段论的角度看》中的两段话:
“就这一点来说,毛泽东对这个进程所...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33885
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
”,是根本之道
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
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
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我国书籍还很少在国际上出现过如此盛况。这
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
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
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今天,是根本改
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
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
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
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413
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沙叶新:不为权力写作
沙叶新:不为权力写作
2013-04-19 20:57:13.279334
发布时间:2013-04-19 09:44 作者:沙叶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22271次
[导读]沙叶新先生无疑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但是真正目睹过他的代表性作品的
中国观众却不胜寥寥,他是中国剧作家中被禁演作品最多、也最著名的一位。
大师第87期沙叶新:不为权力写作
《大师》:您从小接受的穆斯林文化熏陶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接触汉语文化的?
沙叶新:回族我一向认为是以外来民族为主,以伊斯兰教为宗系,和汉族和其他民族信
仰伊斯兰教的人结合的一个新民族,这是我的观点。而且居住在大城市的回族,基本上
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强势文化的影响。
比如说姓名,我不可能叫沙叶新,一定是沙特阿拉伯、沙尔汗、穆罕默德,中文译音的
第一个字,我可能叫沙尔汗,你叫沙尔汗就不行,你一定得叫沙叶新。张承志是回族,
他一定原来不姓张,张是典型的汉族的姓。所以说,我基本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学习
获得知识。
我虽然是回族,但是我对回族真的是不了解,当我脑子里一片空虚再也不信仰共产主义
,再也不崇拜领袖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是五六...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16日裁决,向一百多年前被拒绝执业的美国首名华裔律师张
康仁追发律师执照,纠正这一种族歧视导致的历史错案。裁决书说,历史虽然不能改变
,但人们可以承认历史上的错误并设法弥补。
首名华裔律师 加州遭拒
张康仁生于中国广东省,1872年,13岁的他作为清政府首批留美幼童之一赴美学习
,并于187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经过一番周折,他于1886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
学法学院毕业。次年,张康仁在纽约州申请律师执照时遭拒,理由是他不是美国公民,
而1882年生效的《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籍。不过,得益于纽约州通过的一项法律,张
康仁拿到入籍证明,1888年以归化身份再次申请律师执照,并获成功,成为美国第一名
、也是当时唯一一名华裔律师。
由于当时美国华人大多生活在加州,张康仁1890年移居旧金山,希望在那里执业,
却遭加州最高法院拒绝。后者认定他违反作为联邦法律的《排华法案》,其美国公民身
份系“非法获得”,因而“无效”。加州禁止外国人从事律师业务,张康仁只能在银行
以及清政府领事馆等处当翻译。1926年,张康仁病逝于加州伯克利市。
张康仁的侄曾孙女、加州知名律师蕾切尔...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12685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http://m.jiemian.com/article/283108.html
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柏林墙已经拆了,但是在德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会有一道墙,就是中国跟德国之间
文化的、生活习惯的墙。
张莹莹 05/18
口述|冯远征 采访|张莹莹

1986年初,德国人露特·梅尔辛第一次来到中国。那年她将近六十岁,一头金发。在人
艺,她成了我的老师。
那时我刚考入人艺不久。此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尽管在考场上被当场选中,最终我还
是给刷掉了,他们说我“形象一般”——那一届跟我形象差不多的不也进去了吗?所以
,能进入人艺这个殿堂,我特别珍惜。
那几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多的时候。对西方艺术,中国正处于从茫然、不知所措到
渐渐了解的过程中。格洛托夫斯基学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之外的表演流派
,林兆华导演去欧洲,在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认识了教格洛托夫斯基流派的梅尔辛教授
,他觉得这个流派很有意思,就跟剧院提议,把梅尔辛请到人艺,给我们上课。梅尔辛
教授来北京,人艺只负责路费住宿和每天的早午餐,晚上她还要自己掏钱吃饭。一个咱
们当时以为是最看重钱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不远万里来到这...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7
原创2018-03-13 桃厂大魔王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微信号 beitao666
功能介绍
冷眼看片,大口吃桃
文:桃厂大魔王
想必,今天各位的朋友圈都被下面某段短视频给刷屏了:
视频短短数秒,却捧红了两位新生代的优质演员——左侧L姐和右侧H姐。两位女士用迥
异的表演方法,和精准的角色理解,为我们奉献了一出暗流汹涌的精神撕逼大戏。一个
生动鲜活,一个沉稳优雅,有人说,她们的这场对手戏,完全可以视作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派和布莱希特派的两大表演体系的较量。
厂长觉得,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夸张。
而从目前网上的舆论倾向来看,L姐毫无疑问赢得了这场关乎演技的PK,她生动的肢体
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却又故作遮掩的唇语设计,使其力压对手,拔得头
筹,增一分则嫌腻,减一分则太瘦。
但或许是因为梁女士的表演实在过于抢眼,大家都忽略了这则视频中真正的亮点——视
听语言。
这位看官你就要问了,这个视频不就是一个固定镜头刚好卡在吗,哪来什么乱七八糟的
视听语言?
这就是各位有所不知了。在纪实影像中,拍摄对象虽然不受拍摄者影响,但拍摄者是有
权利选择角度、距离和镜头运动来进行呈现的,简而言...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我的2014影单
那些年轻演员入戏很深。我觉得导演还应该教他们能出能入,演戏大概和写作一样,既
要投入,又要和自己的角色/作品保持审视和反思的距离。我可能属于什么布莱希特派
……
l****t
发帖数: 36289
9
来自主题: Joke版 - 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wdo (长老),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8 05:08:14 2015, 美东)
http://m.jiemian.com/article/283108.html
冯远征:我穿墙过去
柏林墙已经拆了,但是在德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会有一道墙,就是中国跟德国之间
文化的、生活习惯的墙。
张莹莹 05/18
口述|冯远征 采访|张莹莹

1986年初,德国人露特·梅尔辛第一次来到中国。那年她将近六十岁,一头金发。在人
艺,她成了我的老师。
那时我刚考入人艺不久。此前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尽管在考场上被当场选中,最终我还
是给刷掉了,他们说我“形象一般”——那一届跟我形象差不多的不也进去了吗?所以
,能进入人艺这个殿堂,我特别珍惜。
那几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多的时候。对西方艺术,中国正处于从茫然、不知所措到
渐渐了解的过程中。格洛托夫斯基学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之外的表演流派
,林兆华导演去欧洲,在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认识了教格洛托夫...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浅析红蓝之争的视听语言运用及影史对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3 11:30:12 2018, 美东)
原创2018-03-13 桃厂大魔王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微信号 beitao666
功能介绍
冷眼看片,大口吃桃
文:桃厂大魔王
想必,今天各位的朋友圈都被下面某段短视频给刷屏了:
视频短短数秒,却捧红了两位新生代的优质演员——左侧L姐和右侧H姐。两位女士用迥
异的表演方法,和精准的角色理解,为我们奉献了一出暗流汹涌的精神撕逼大戏。一个
生动鲜活,一个沉稳优雅,有人说,她们的这场对手戏,完全可以视作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派和布莱希特派的两大表演体系的较量。
厂长觉得,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夸张。
而从目前网上的舆论倾向来看,L姐毫无疑问赢得了这场关乎演技的PK,她生动的肢体
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却又故作遮掩的唇语设计,使其力压对手,拔得头
筹,增一分则嫌腻,减一分则太瘦。
但或许是因为梁女士的表演实在过于抢眼,大家都忽... 阅读全帖
o**a
发帖数: 472
1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布莱希特:漂泊的苦魂 (zhuan)
有些外国作家,跟我们中国人有着割舍不断的精神丝缕,例如小
说家
杜拉斯,她至死不渝爱着华北情人李云泰;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翻
译过
很多唐诗;而戏剧革新运动的领袖布莱希特的两部经典之作《四川好
人》
和《高加索灰阑记》,一部以我国南方作为故事背景,一部取材于元
杂剧。
贝·布莱希特出生于1898年。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
染病
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
年,
《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
小剧
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
莱希
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
的生
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
取得
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怜悯,以便于更好地
认清
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从1933年起,在长达15载的流亡生涯里,布莱希特的足迹踏遍了
欧美
每一个角落。后来在丹麦的小岛上,他一住就是六年。悠悠光阴,漫
漫行
程,在苏黎世的旅馆,布莱希特见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亚明
;在
莫斯科,他观看了
(共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