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干校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2
发帖数: 3402
1
http://www.whfz.gov.cn/jhq/szzt/201006/t20100604_36031.shtml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新生事物,它从创建到停办,经历了十来年,距今已
三十余年。
在办校期间,我们在江汉区“五七”干校当过学员,后来又调到该校担任领导职务几年
,直至区干校停办撤离汉南。通过这段经历,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但是,按照党史部门
的要求,由于距今时间久远,记忆所限,我们只能力求尽力而为。经过认真回忆,并参
阅查寻到的有关资料,最近还到汉南区银莲湖农场的场部所在地,查访过有关干部和当
地老人,见证了原来江汉区“五七”干校留存的一些房屋及设施。现本着“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重在写实”的原则,按照“内容真实,事例确凿”的要求将“五七”干校的
由来,武汉市各城区在银莲湖地区(汉南农场)兴建“五七”干校群,特别是其中的江
汉区“五七”干校,从创建发展到停办撤离的全过程,予以分类归纳记载,作为一份特
定历史时期的史料,留供参阅。
一、“五七”干校的由来。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
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他...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2
http://old.hybsl.cn/57B-01.htm
霞 飞
对“五七”干校,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改造
”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对此,许多人
就不一定了解。
毛泽东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劳动形式
自从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他就一直
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种材
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
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
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他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
。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
,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毛泽东得出了一个初步
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
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
密切联系...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2 (共産豬2),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五七”干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18 22:21:10 2012, 美东)
http://old.hybsl.cn/57B-01.htm
霞 飞
对“五七”干校,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改造
”干部的场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对此,许多人
就不一定了解。
毛泽东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劳动形式
自从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他就一直
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种材
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
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
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他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
。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4
79年以后那些在五七干校锻炼过的干部们在公开场合回忆干校的日子多么艰难,很大程
度上也是言不由衷,当然不排除某些地区的干校环境艰苦。
干校开头的1-2年要盖房、开荒,比较难,然后就好得多了。为啥呢?
在那个大部分农民食不果腹、不许养大牲畜、不许种植这、不许种植那、粮食主要交公
粮、留下的口粮加上土豆地瓜才能勉强过年的情况下,干校可以随便种植学员们自己想
种植的作物,随便养自己想养的家禽家畜,产品全归自己,不要交公粮也不要交税。
以至于有的学员把家属也从城里接到干校“受教育”,期满了都不愿意回到城里吃每天
9两的定量粮和每月3两的植物油、每月1斤半的肉。
在干校,这些都是海开了吃的,没有定量,而且免费——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嘛。
那才是叫一个“乐不思蜀”呢。
私下里,他们谈起当年盖窑烧砖、打井浇地等等,还是眉飞色舞的。
f****o
发帖数: 8105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河南原司法干校女教师控告江泽民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21 14:17:25 2016, 美东)
河南新乡市河南原司法干校女教师叶会明女士二零一五年六月向最高检察院控告江泽民
,请最高检察院对被告提起公诉,追究相关责任。
ADVERTISING
明慧网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日报导,叶会明因患类风湿于一九九七年开始修炼法轮功
,严格按“真、善、忍”要求自己,很快获得了健康的身体,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中
共迫害法轮功十六年来,叶会明多次遭入室抢劫、绑架关押,多次被送往劳教所,长期
被扣发工资、奖金,多年被非法监控,如今被迫流离失所。叶会明的丈夫徐发领(大家
公认的好医生)两次遭非法劳教,二零一零年八月再次被绑架、非法判刑六年半,仍在
郑州监狱遭受迫害。
以下是叶会明和家人遭受的迫害事实: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中共开始正式迫害法轮功以后,基于当时铺天盖地的恐怖气氛,
叶会明被迫写了检查,交了法轮大法书。
合法上访后 被当勤杂工使唤...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革二三事—干校探亲
送交者: 羽毛 2011年12月16日10:26:40 于 [五 味 斋]
1971年年初,到黑龙江兵团已经一年多了,终于获准回家探亲,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长到17岁,头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而“家”对我来说已经是那么遥远和模糊。
69年9月我刚离开北京一个多月,父母和大哥就去了湖北潜江的五七干校。老爸被隔离
审查集中关在“牛棚”里。老妈和大哥各自住在集体宿舍里。在这之前,二哥去了北京
郊区,三哥去了山西,一个家六口人就这样散了。
回家的路很漫长。从连队步行到四方台,乘矿上的小火车去双鸭山,从双鸭山到佳木斯
,佳木斯到哈尔滨,哈尔滨再到北京。在北京和二哥会合后风尘仆仆地赶到汉口,接着
坐干校的长途班车去潜江。
那时的干校是一排排的简易红色砖房,我住老妈的上铺,二哥和大哥挤在一个宿舍,老
爸在隔离,不让和家属见面。
刚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下着牛毛细雨。和老妈去厕所的路上,妈突然捅了我一下,
低声告诉我,你爸他们过来了!我抬起头,从厕所的方向沿墙根走过来一队人,每个人
手里都提着个饭盒,爸爸默默的走在队伍的中间,下身穿着条补丁摞补丁的看不出颜色
的裤子,上身穿着那件从美国带回来的皮夹克,...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7
干校学员,没有一个是被开除公职的。
让你下干校,就是说明把你看成“革命干部”。
b********n
发帖数: 38600
8
美国也得关一半。
首先所有违法的人,都得进干校。包括非法移民,60%的劳模,80%的尼哥,40%红脖子
,99%的华尔街。。。
Clark and his rich masters are the TRUE enem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C********g
发帖数: 9656
9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792
·杜欣欣·
1.
一九六九年三四月间,我母亲从河北农村回到北京。当时她脸上留着冻疮的瘢痕,眼睛
里只有忧伤和焦虑。在被解除群众专政的同时,她收到了去干校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执
行毛泽东1966年5月7日发表的“五七指示”,那个指示对当时还在复课闹革命的初中生
而言是被组织去郊区割麦种树,而对母亲则是带上全家去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县劳动改造。
我们开始清理东西,当时除了生活必须品,家中还有几件家具。它们都是从四川老家带
来的,包括一个大衣柜,一个半截橱,一只床头柜。那个床头柜里原本装的都是我的图
书,但那些书早在文革初期就被清理掉了。我们所去的地方显然不需要这些家具,而床
和书桌本来就属于公家。卖掉或送走了它们,又将不适宜的衣服寄送人,因想到所去之
处地域偏僻,母亲还去买了一些饼干手纸肥皂。我家人力单薄,母亲又不愿意请单位的
人帮忙,姨夫就从远地赶来,帮忙打行李。单位发了几只粗陋的木箱,所有物品一并放
入。钉上箱子,母亲就去注销我的北京户口。
当时我母亲和社会联系非常...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10
作者:张绍春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产物之一,是1968~1979年期间在
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1966年5
月7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提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
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
“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1]这封信通常被称为“五·七”
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
七干校,将“五·七”指示确立为五七干校的办校方针。9月30日,毛泽东看过《柳河
“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走出条新路》一文后,作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重
大指示。[1](p.573)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
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向全国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全国上下随
即掀起了下放干部、大办五七干校的风潮。中央机关在这场风潮中创办了106所五七干
校①,广东省创办了313所五七干校[2],黑龙江省创办了...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1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
大中小2014-11-11 21:12:46
多维历史
“高饶事件”是中共成为执政党后第一次严重的党内斗争。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定性
为“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的毫无原则的阴谋集团”。文革后“高饶事件”是仅
有的两个维持“原判”的事件之一。胡锦涛曾组织人力调查高岗案三年,2004年由时任
中组部副部长赵洪祝正式对其家属承认“高岗同志对国家、对党做了许多贡献”,但是
,对外仍然维持原定案结论。分析人士认为,高岗不能公开翻案,原因还在于“两个凡
是”——以前有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后来又加上对邓小平的“两个凡是”。2007
年记者李肃在外海媒体发表专题报导《1949之后:高岗遗孀喊冤》,高岗遗孀李力群在
接受访问期间,披露中共高层政治斗争中鲜为人知的内幕。以下为全文摘录。
2014年9月22日,长子高轩(左二)在高岗墓前与各界人士祭奠父亲逝世六十周年
高岗自杀已经五十多年。“高饶事件”是中共党内斗争中屈指可数的尚未翻案的事件之
一。高岗的遗孀李力群至今仍然在为高岗鸣冤叫屈... 阅读全帖
d*******3
发帖数: 8598
1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12 18:48:00 2014, 美东)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
大中小2014-11-11 21:12:46
多维历史
“高饶事件”是中共成为执政党后第一次严重的党内斗争。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定性
为“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的毫无原则的阴谋集团”。文革后“高饶事件”是仅
有的两个维持“原判”的事件之一。胡锦涛曾组织人力调查高岗案三年,2004年由时任
中组部副部长赵洪祝正式对其家属承认“高岗同志对国家、对党做了许多贡献”,但是
,对外仍然维持原定案结论。分析人士认为,高岗不能公开翻案,原因还在于“两个凡
是”——以前有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后来又加上对邓小平的“两个凡是”。2007
年记者李肃在外海媒体发表专题报导《1949之后:高岗遗孀喊冤》,高岗遗孀李力群在
接受访问期间,披露...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立即搬!浩劫与磨难:中科大南迁合肥始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1 07:35:22 2019, 美东)
原创:丁兆君 柯资能 科学春秋 微信号 kexuechunqiu
功能介绍
跨界论坛
导 读
“文化大革命”中,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迁至合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大
学之一,该校的下迁备受社会关注,也在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
了导致科大下迁的历史背景与内外动因,指出在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感召
下创办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热情、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战备疏散、与中国科学院关系的
微妙变化、本校当权派的盲目等几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科大的下迁。
撰文 | 丁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馆员)
柯资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
● ● ●
创建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八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具
有扎实理工基础的优秀毕业生,在科技、教育界声名鹊起,受到广泛...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1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12 18:48:00 2014, 美东)
遗孀曝光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
大中小2014-11-11 21:12:46
多维历史
“高饶事件”是中共成为执政党后第一次严重的党内斗争。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定性
为“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的毫无原则的阴谋集团”。文革后“高饶事件”是仅
有的两个维持“原判”的事件之一。胡锦涛曾组织人力调查高岗案三年,2004年由时任
中组部副部长赵洪祝正式对其家属承认“高岗同志对国家、对党做了许多贡献”,但是
,对外仍然维持原定案结论。分析人士认为,高岗不能公开翻案,原因还在于“两个凡
是”——以前有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后来又加上对邓小平的“两个凡是”。2007
年记者李肃在外海媒体发表专题报导《1949之后:高岗遗孀喊冤》,高岗遗孀李力群在
接受访问期间,披露...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15

高岗彭德怀之谊
高岗在东北期间正值朝鲜战争。高岗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配合得也非常好,与彭
德怀个人关系密切。高岗自杀以后,高岗夫人李力群带着四个孩子被迫搬出原来的住处。
李力群说:“就把我住的地方换了,叫我从新街口搬到宣武区了。当时我家里连暖
气都没有,没有炉子,孩子,三个大的在学校住宿,小的跟着我。我冻的……彭老总偷
偷地叫警卫员去看我,问我有什么困难。警卫员都不敢说他是彭老总派去的,就是说有
一个老头子,在沈阳跟你家里吃过饭。我就说,是彭老总,那警卫员摆手叫我不要说彭
老总。”
看错了陈云
高岗在东北期间还同陈云发展了密切的个人友谊。
李力群说:“陈云根本不能出去,就在家里想想、说说。到前方,到农村不都是靠
高岗嘛。陈云过去还说,哎,老高啊,你很体贴我身体不行。你在下边跑。咱跟陈云的
关系应该很密切。尤其高岗到北京,陈云要打听高岗,说毛主席老找你谈话,跟你说。
高岗不是把陈云当成圣人了嘛,结果就被“出卖”了嘛。
“所以毛主席跟高岗说,陈云这个人是不可靠的,形势好了他就出来;形势不好他
就有病了。到后来,1954年,陈云一下变了。所以高岗说:‘我看错了你陈云了!
彭真逼问高...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1572
1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高岗有什么功劳?
高岗夫人李力群谈高岗、彭德怀、林彪等
作者:qujian20
发表时间:2009年4月28日
高岗彭德怀之谊
高岗在东北期间正值朝鲜战争。高岗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配合得也非常好,与彭
德怀个人关系密切。高岗自杀以后,高岗夫人李力群带着四个孩子被赶出原来的住处。
李力群说:“就把我住的地方换了,叫我从新街口搬到宣武区了。当时我家里连暖
气都没有,没有炉子,孩子,三个大的在学校住宿,小的跟着我。我冻的……彭老总偷
偷地叫警卫员去看我,问我有什么困难。警卫员都不敢说他是彭老总派去的,就是说有
一个老头子,在沈阳跟你家里吃过饭。我就说,是彭老总,那警卫员摆手叫我不要说彭
老总。”
被陈云“出卖”
高岗在东北期间还同陈云发展了密切的个人友谊。
李力群说:“陈云根本不能出去,就在家里想想、说说。到前方,到农村不都是靠
高岗嘛。陈云过去还说,哎,老高啊,你很体贴我身体不行。你在下边跑。咱跟陈云的
关系应该很密切。尤其高岗到北京,陈云要打听高岗,说毛主席老找你谈话,跟你说。
高岗不是把陈云当成圣人了嘛,结果就被“出卖”了嘛。
“所以毛主席跟高岗说,陈云这个人是不可靠的,形势好了他就出来...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194
17
来点背景材料。新冲你有些糊涂了。
高岗自杀毛泽东心情纠结 曾两次说要给他打电话
(2013-07-06 05:05:33)[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党史
本文摘自《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马社香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953 年12月中旬,毛泽东在前往杭州前,决定派陈云沿着高岗南下的路线代表中央向
高岗游说过的干部打招呼,要求他们不要上高岗的当。毛泽东还特地嘱咐陈云转告正在
外地休养的林彪:“林彪如果不改变意见,我与他分离,等他改了再与他联合。”12月
19日,陈云离开北京。他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向有关负责是,通报高岗
用阴谋手段反对刘少奇、分裂党的问题。在杭州,陈云向林彪转达了毛泽东嘱咐的话,
并把高岗如何利用四野旗帜、如何在全国财经会议上煽动各大区负责人,如何到处活动
等问题告诉了林彪。林彪答复说:“对这件事主席和你比我了解,我同意。”林彪又问
陈云:“想不想当党的副主席?”陈云说:“我不配,不要当。”林彪说:“那么除了
刘少奇外不要再提别人了。”林彪还说:“高岗可能自杀。”陈云立刻把他同林彪谈话
的情况报告毛泽东。毛泽东问陈云:“难...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高岗遗孀喊冤!曝中共绞肉机黑幕(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3 22:48:33 2016, 美东)
“高饶事件”是中共成为执政党后第一次严重的党内斗争。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
国代表会议通
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了高、饶的党籍,定性为“企图篡夺
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力的毫无原则的阴谋集团”。文革后“高饶事件”是仅有的两个维持
“原判”的事件之一。胡锦涛曾组织人力调查高岗案三年,2004年由时任中组部副部长
赵洪祝正式对其家属承认“高岗同志对国家、对党做了许多贡献”,但是,对外仍然维
持原定案结论。分析人士认为,高岗不能公开翻案,原因还在于“两个凡是”——以前
有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后来又加上对邓小平的“两个凡是”。2007年记者李肃在
外海媒体发表专题报导《1949之后:高岗遗孀喊冤》,高岗遗孀李力群在接受访问期间
,披露中共高层政治斗争中鲜为人知的内幕。以下为全文摘录。
高岗自杀已经五十... 阅读全帖
g*******1
发帖数: 6009
19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高岗夫人李力群回忆往事

李力群近照
高岗彭德怀之谊
高岗在东北期间正值朝鲜战争。高岗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配合得也非常好,与彭
德怀个人关系密切。高岗自杀以后,高岗夫人李力群带着四个孩子被迫搬出原来的住处。
李力群说:“就把我住的地方换了,叫我从新街口搬到宣武区了。当时我家里连暖
气都没有,没有炉子,孩子,三个大的在学校住宿,小的跟着我。我冻的……彭老总偷
偷地叫警卫员去看我,问我有什么困难。警卫员都不敢说他是彭老总派去的,就是说有
一个老头子,在沈阳跟你家里吃过饭。我就说,是彭老总,那警卫员摆手叫我不要说彭
老总。”
看错了陈云
高岗在东北期间还同陈云发展了密切的个人友谊。
李力群说:“陈云根本不能出去,就在家里想想、说说。到前方,到农村不都是靠
高岗嘛。陈云过去还说,哎,老高啊,你很体贴我身体不行。你在下边跑。咱跟陈云的
关系应该很密切。尤其高岗到北京,陈云要打听高岗,说毛主席老找你谈话,跟你说。
高岗不是把陈云当成圣人了嘛,结果就被...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20
五七干校诗歌选

藏学教授耿予方在1997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我心中的歌》中几首反映沙洋
“五七”干校生活的诗歌。
劳动快板
摘棉花
红太阳,高空挂, 今年灾情有多大,
金色的十月美如画。 艰苦奋斗制服了它。
千顷棉田银波起, 喜看面前丰收景,
五七战士来摘棉。 五七战士乐哈哈。
摘花大军把话啦, 咱们摘的是五七花,
七嘴八舌把花夸, 五七指示威力大,
身在棉田摘花忙, 毛主席指示记心中,
胸怀祖国和天下。 千难万难踩脚下。
咱们摘的是学工花, 咱们摘的是学农花,
工人阶级把帅挂。 学习老农种庄稼。
工人阶级是火车头, 方知粮棉不容易,
带领我们大步跨。 务农必须血汗洒。
咱们摘的是学军花, 咱们摘的是政治花,
学习解放军跨战...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21
干校“护林员”吴波
时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吴波到干校时已50多岁了,被安排在干校的一连,连长是
原财政部办公厅处长张义斌,连里有个鱼塘,为照顾他,连长给他安排了个任务,去喂
鱼。并告诉他:到牛棚,让牛倌弄出牛粪,你拿筐装牛粪挑到田里,一天在鱼塘里洒三
、四遍就行了。但吴波没参加过劳动,不会挑担子,常常是一头轻一头沉的,挑得很费
力,连长看不过去,就跟连里的人商量,能不能安排点别的事让他干,大家想想说,没
有什么事可干呀。后来,吴老就找张义斌,提出可不可以去放鸭子。张说:“放鸭子你
不行。”他问:“我怎么放不成鸭子?”张说:“放鸭子要跟着跑,你跟不上呀。你不
能干那个。”张想了想:“这样,你去看树林吧”。最后,吴波拿个小板凳去看树林去
了。树林有什么好看的,无非就是让他去休息,不需去干什么事。看了两年的树林,吴
波就回到了北京,官复原职。
“食堂采购员”纪克绳
原财政部农财司司长纪克纯到干校后,被安排在大田班,犁田、挑粪、插秧。因他
个高,又是知识分子出身,从未参加过农村劳动,插秧弯腰挺难熬,担子挑不起,一次
挑大粪,还摔倒在地,两桶粪全浇在身上,搞了一年,累得够呛。后来...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2
苏明
大约是十多年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当中,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聊天的话题,他要求每
个人说出一件自己毕生最难忘记的事情,无论是好事或者是坏事,是一件改变自己生活
和思想意识的事情。大家都沉默了,好大一阵工夫以后,一位出生在40年代的朋友说,
他永远也忘不了的事情,那就是1960年1月中旬的一天的下午,因为省城的中学放寒假
,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准备和父母、妹妹团聚,一块过年,他家就在安徽省北部离县
城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
他到家推开门一看,家里到处是一层厚厚的尘土,并且还结出了不少的蜘蛛网。他吓坏
了,跑到村子里去找人,可是村子里却没有人。他跑到他叔叔家,只有他的婶母一个人
是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他的婶母告诉他,他的父母和妹妹在三个月以前就已经全饿死
了。
这个3百多人口的村子里已经饿死了2百多口人,能走动的都逃荒去了,走不动的人留在
村子里等死,他始终不知道他的父母和妹妹被埋在哪里。因为活着的人没有力气去挖坑
埋人.一些人家的屋里院子里和村里的小路上、田野里都有暴露的尸骨,他用了一天多
的时间挖了一个坑,把20多具暴露的尸骨掩埋在了一起,其中也包括他的婶母。那一天
他才知道他成了孤儿... 阅读全帖
e*******o
发帖数: 382
23
第三章 五七干校
文化革命风雷激荡,举国山河红成一片。
随着文化革命的逐步深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等国家机关在河南等18个省、区建立了
105所五七干校,遣送安置了十万多名下放干部、三万家属和五千名知识青年(子女)
。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的学员多于十万人。李惠芳也被列入了五七干校的
名单,实际上连主任到教工基本上全体被军宣队拉去了五七干校,日常教学处于停滞状
态。对于赵彪的安排,北京是靠不住了,上海外婆瘫痪在床,大舅家也为送哪一个孩子
插队落户闹心,惠芳也舍不得独自留下幼子。这样赵彪就成为最年轻的"五七战士"之
一,他们的目的地是江苏省大风县的五七干校。
去干校的路对赵彪来说是新奇的,也是挑战的。出发这天,教工队伍自带搪瓷脸盆、铺
盖、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排队在十六铺码头登船。去宁波的航线算是海轮,起先在吴淞
口以内的航行象是"浦江游览",第一次坐船的赵彪兴奋不已,一会儿甲板一会儿船舱
好不热闹。等船出了海,景色也单调了,前后左右的摇摆也厉害了,晕眩的感觉自然也
就上来了。吐了两回之后,赵彪就只能闭眼躺在船舱里享受上铺一个老师时断时续的半
导体收音机节目了,只要歪头看一眼船舱外的...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1648
24
2018年02月05日 07:15 分类:未分类 阅读:337 评论:0
一个自由的灵魂,只顾徜徉在自己痴迷的王国里,他的视线超越了人间烟火,那些在他
眼里都是过眼云烟。
但是,生活始终都在。父母亲人,家长里短,千缠百绕的牵挂惦念。你不理他,他会缠
你。
既然不忍让卓越的才华被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平凡琐碎所牵绊,那么,帮他卸下身上所
有的禁锢,放他飞翔,担当起本该他承担的一切。
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们是一家人!
——写给我自己的话
撰文 | 张盈唐
● ● ●
前言 给数学家当妹妹
我有个当数学家的老哥,叫张益唐。他的名字在全球的数学界算得如雷贯耳,因为他对
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社会上充满了关于我老哥的传说——穷其毕生,无视一切艰难,以不懈追求的形象傲视
着这个物质的社会。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的数学成就,远不是一个好学生靠勤奋苦读
,头悬梁锥刺股所能够成就的。那需要传奇般的天分,和发自内心对数学的无限热爱。
正当少年求学的最好年龄,他却跟着妈妈到湖北干校锻炼改造,后来又独自回到北京当
一名制锁厂的工人。文革结束,好不容易在北大度过了几年最美好的与数学相伴的岁月
,当...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808
25
来自主题: Talk版 - 《见证王立军(专题)》
重庆岁月:一个警察的独白
[陈有西按]这篇13万多言的回忆实录,是重庆一位中层警察写的。文章题目是我另
帮助起的。我已经经过核实。他是重庆黑打内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稿子是通过上海名
记者杨海鹏转我的。据说手抄本在重庆警察内部早就流传,有的人看后抱头痛哭。我一
直说,体制内不缺明白人。五毛一直质问我依据何在。年初我去重庆,蒙冤警察家属向
我哭诉时,我不客气地质问她们,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到我们几个律师身上?你们自己
为什么不揭露?你们的揭露比我们来说,更有说服力!没有神仙皇帝,只有你们自己救
自己!现在,一个警察发声了。我期望么宁、付鸣剑们也站出来说话。他们的故事会比
警察故事更精彩。
重庆岁月:一个警察的独白
《见证王立军(专题)》
重庆一警
目录
一、王立军(专题)重庆折腾纪实…………………………………3
二、给后来者的一封信……………………………………82
三、分局长的愤怒…………………………………………90
四、打黑组长开口说话……………………………………92
五、打黑民警之声…………………………………………96
六、旁观者清………………………………………………100
七、刑侦专家... 阅读全帖
p**********u
发帖数: 15479
26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有证可查的第一首诗词作品写在他就读北京四中的时候。毛主席
对那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巨大,马凯毫不讳言自己写诗词的习惯是在效仿领袖。虽然从数
量、水平还是影响上,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几十年保持的习惯,从热爱程度上可能不差
分毫。
恰同学少年
马凯的名字出自诗词。唐朝的宋之问有诗云:“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说的是军队凯旋的景象。时值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946年6月,马凯出生在
山西兴县的一个八路军后方医院里,为了庆祝胜利,父母觉得名字里头得有个“凯”字。
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离开马凯奔赴前线,他被寄养在老乡家中。老乡待人很好,但
后方的生活非常窘迫,每天只能吃黑枣面做的糊糊。按照马凯自己的话,他当时的状态
是“浑身发青,死活难辨”,父母在前方也无任何音讯,当时,有人甚至劝老乡把这位
未来的部长扔在野外了事,好心的老乡没有这么做,带着马凯辗转寻找父母,在他出生
后一年多,找到了他们。
此后是马凯短暂的“戎马生涯”,又是一年多后,他就迎来了解放。
1953年起,马凯在西安市西北保育小学读书,西北保育小学的前身是毛泽东授意创
立的延安...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7
一座边疆城市的小小暗房,十万张隐藏地下的无名底片。四十年,一朝曝光,震惊世界的时代秘密。诸神默默,让照片说话。2006年春,哈尔滨极乐寺,一位老者远道赶来,专程看望这里的方丈,慈法大师时年93岁,已病重卧床七年。老者拿出一张照片,俯身在慈法大师耳边低语了几句,缠绵病榻的大师忽然激动起来。
凤凰卫视11月20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一座边疆城市的小小暗房,十万张隐藏地下的无名底片。四十年,一朝曝光,震惊世界的时代秘密。诸神默默,让照片说话。
2006年春,哈尔滨极乐寺,一位老者远道赶来,专程看望这里的方丈,慈法大师时年93岁,已病重卧床七年。老者拿出一张照片,俯身在慈法大师耳边低语了几句,缠绵病榻的大师忽然激动起来。
李振盛:别,别,别说了,别说了。我后来就说,我说大师说,我知道您内心和痛苦,不愿意回忆那段痛苦的事情,我说好了今天就到这了,我说我们就说到这儿。
解说:这位前来探视的老者名叫李振盛,是一名摄影师。四十年前的1966年,他在极乐寺门口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最右侧,手拿帽子的和尚就是后来的慈法大师。
李振盛:他是这里面最小的和尚,那个时候还53岁,他就领着红卫兵告... 阅读全帖
c*****a
发帖数: 1238
28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飘出了一段一度被污秽遮盖的公开秘密
易里
多年没看电视连续剧了,没想到最近用三天时间,一口气看了四十集《五星红旗迎风飘
扬》。看完之后发现,尽管该剧有许多叙事方式上的局限和不足,但总体上还是较客观
地反映了前三十年的伟大成就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知识分
子阶层的工作生活精神状态。该剧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片,无疑是一部值得肯定的
主旋律作品。该剧的播出,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廓清迷雾,消除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某些人
对那个时代的肆意污蔑造成的恶劣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看完这部连续剧,我有如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经过三十多年的妖魔化宣传,在某些人心中,毛泽东时代已经变成几千年以来中国历史
上充满血腥和罪恶的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群众运动,专
制、残暴,而且专事打击和迫害知识分子。可是,尽管该剧在对大跃进、反右和文革进
行叙事时也没能跳出“老八股”的巢臼,但我们却没有从该剧中看到有哪一位研究两弹
一星的科学家受到审查、揪斗和迫害。相反,从这部电视...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2651
29
这话讲得太没屁眼。
我父母都是全国的第一批右派,开始分别被下放到不同的干校改造。
我母亲到的干校同一期的有六七十人。大家都很被监管干部虐待。只让吃跟猪食一样的
食物,唯一的差别是人吃的是熟的。
每天都是被派村里的最重体力活,满公分的那种。俩月不到,两三个就累死,病了也不
让看。没多久就有人自杀。
我父亲想办法把我母亲转到他所在的干校继续接受改造。
我父亲所在干校,级别较高,监管干部不敢逼得太死。这样一家人就挣扎着活下来了。
我母亲原先所在干校,除我母亲及另一位不堪忍受私自逃回老家活过文革,其他的都在
58年前死在干校。那位监管干部也在74年被造反派活活打死。
n**d
发帖数: 9764
30
节选自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1&id=34957
国务院(1974年)69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京津唐渤张为危险区域,"立足有震,
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有的专家根据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措词更是触目惊心:"华北有发生七级左右强震
的危险。"
通海和海城毕竟是县城,而唐山是重工业城市。唐山市区的人口总数就多达一百多
万!
唐山是重蹈通海覆辙,还是海城之后的再度辉煌?
唐山市地震监测网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敢掉以轻心。
1975年底,唐山市自来水公司的水氡出现了异常。赵各庄矿地震台和唐山二中观测
站的地应力相继出现了异常。他们加强了对地质、水质物理化学因素的化验观测。杨友
宸请来了天津地震局的专家,联合搞了一次在全国尚属首次的地下抽水破坏性试验。这
是秘密进行的试验。取得了多项数据,发现了一些与发震有关的因素,分析结果是:地
震危险已经逼近唐山!
1976年初,中共唐山市委主持召开了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作了关于当前唐山市地
震形势的报告。在会上还通报了田金武、马希融、周萼、李伯齐、安继辉,还有杨友宸
本人对地震地... 阅读全帖
gi
发帖数: 496
31
太阳快要落山了,西边的天空变成了一抹血色。一望无际的晋中平川,风一阵阵刮过,
地上黄黄的杨树叶随风而起,发出沙沙的声音,向路边聚集着、翻滚着。
李宝根在榆次城里卖完豆腐往家赶。他骑着的自行车吱吱呀呀不停地响着,车子后面放
豆腐的木盒和秤、秤盆发出咣咣的不规则的碰撞声。村边一处小院,院北三间矮小的土
坯房,东边是更低一尺的伙房。房子后墙上写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标语,这
就是李宝根的家了。
村里的大喇叭刚刚开始晚上的广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
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东方红乐曲后,是例行不变的播音员声音
“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三六五点儿九米,八二零千周,本台第一套。。。”
宝根推开柴门,把自行车立在正房窗户下,撩起门帘进了门。
宝根婆姨名叫兰英,她和一队的妇女们一起去地里劳动,还没有回家,家里就宝根一个
人。宝根又去东边伙房看看,灶台温着的水有一丝声响。他顺手取下挂在脖子上的烟袋
锅,把烟袋锅往装满烟叶和干杨树叶混合的旱烟袋里麻利地转了几下装满、捏一捏,烟
杆由两排牙咬紧了。他从灶台边取一根臭椿树梗,往灶台火里探一下点着树梗,歪着脖
子,叭嗒、... 阅读全帖
a***s
发帖数: 1084
32
楚明秋离开包家便直奔九中,正好是下班时间,下班的工人很多,不过,除了高音
喇叭的喧闹,其他人却很少说话,整个大街显得很沉闷,快到九中时,两边的墙上大字
报越来越多,到处是“打倒”“油炸”“狠批”之类的字眼,巨大的红色大叉,显得血
淋淋的。
楚明秋赶到学校时,朱洪刚刚结束了一次会议,几个原校领导正跟在他身后,他边
走边说着话,根本不用说明便能砍出他正处于得意之时,朱洪的大名传遍了整个燕京市
,造反兵团牢牢掌控了九中大权,支持他的学生组织掌控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大权,以前
那些高高在上的书记校长现在围在他身边转,没有他的命令,学校任何一件事都干不下
去。
“应该首先抓住阶级立场,对这些假左派,要坚决批判,坚决揭露.....”朱洪说
着,抬眼便看见楚明秋和陪着他的林百顺,俩人正在树下说着什么,神情都很轻松。
他怎么来了,朱洪心中闪过一道疑虑,对楚明秋,朱洪的感情很复杂,他朱洪能有
今天的辉煌,有大半功劳当归功于他,没有他的谋划调派之劳,绝没与他今天的辉煌。
可朱洪心里总有几分怪怪的,总觉着楚明秋正渐渐远离,他思考过原因,难道是自
己没有采纳与葛兴国联合的建议?葛兴国的实力并不强,到现在也...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向阳湖啊,我深深怀念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0 08:32:18 2012, 美东)
人民日报1976年5月12日第5版
臧克家
我的故乡在山东,
第二故乡是北京。
我不能隐瞒自己的真心:
它始终恋念着江南的咸宁。
向阳湖畔,我只呆过三年光景,
对它却有着长江一样的厚意深情。
它是我们干校的家,
我的新生命在那儿诞生。
咸宁,你日夜牵着我的心,
想念你呵——象花木想念它的根土,
象鱼儿想念它的江湖,
象离家的孩子,
想念他的母亲。
是你,教会了我体脑并用,分清路线;
是你,教会了我拿锄头和拿笔杆一样的熟练;
是你,教会了我知道口里吃的白米如何生产;
是你,教会了我上下田埂和走平地一般;
是你,教会了我操着共同语言和贫农社员并肩作战,
同床同梦,睡得又香又酣……
炎夏,汗珠象珍珠,清风是电扇;
严冬,冲风冒寒,雪花入口,又凉又甜。
春天育秧,绿水溶溶那个好滋味,
秋收大忙,人同收割机蹦跳联欢。
七月的日脚嫌太短,
叫月亮来接太阳的班。
... 阅读全帖
gi
发帖数: 496
34
太阳快要落山了,西边的天空变成了一抹血色。一望无际的晋中平川,风一阵阵刮过,
地上黄黄的杨树叶随风而起,发出沙沙的声音,向路边聚集着、翻滚着。
李宝根在榆次城里卖完豆腐往家赶。他骑着的自行车吱吱呀呀不停地响着,车子后面
放豆腐的木盒和秤、秤盆发出咣咣的不规则的碰撞声。村边一处小院,院北三间矮小的
土坯房,东边是更低一尺的伙房。房子后墙上写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标语,
这就是李宝根的家了。
村里的大喇叭刚刚开始晚上的广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
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东方红乐曲后,是例行不变的播音员声
音“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三六五点儿九米,八二零千周,本台第一套。。。”
宝根推开柴门,把自行车立在正房窗户下,撩起门帘进了门。
宝根婆姨名叫兰英,她和一队的妇女们一起去地里劳动,还没有回家,家里就宝根一
个人。宝根又去东边伙房看看,灶台温着的水有一丝声响。他顺手取下挂在脖子上的烟
袋锅,把烟袋锅往装满烟叶和干杨树叶混合的旱烟袋里麻利地转了几下装满、捏一捏,
烟杆由两排牙咬紧了。他从灶台边取一根臭椿树梗,往灶台火里探一下点着树梗,歪着
脖子,叭嗒、...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美国人镜头中1972年红色中国之天津
红旗绣花厂(天津),1972年3月24日。
红旗绣花厂(天津),1972年3月24日。
地毯厂(天津)
地毯厂(天津)
地毯厂(天津)
地毯厂(天津)
地毯厂厂区(天津)1972年3月25日
医院厨房(天津精神病医院)1972年3月24日
医院厨房(天津精神病医院)1972年3月24日
天津精神病医院,医生正在为患者整理头发,1972年3月24日
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排球比赛,1972年3月24日(天津精神病医院)
拆洗被褥(天津精神病医院),1972年3月24日
医院宣传栏(天津精神病医院)1972年3月24日
看小人书(红色娘子军)的患者(天津精神病医院)1972年3月24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音乐演出(天津工人文化宫)1972年3月25日
天津街景1972年3月
理发店(天津)天津尖山住宅小区。1972年3月25日
天...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36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卷二:田家堡迷雾
卷二:田家堡迷雾
正文 第一章 长才报案
在上一部小说里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地方,它就是泰山北麓瓢儿井的田家堡。在欧
阳平等人终结“12。26”凶手案之后不久——一九七一年一月二十一日,田家堡发生了
一起恶性的杀人案:田家堡有一个很大的水塘,面积有二十亩左右,水塘的名字叫田家
大塘,杀人案就发生在这个水塘里面。
田家堡人在田家大塘里面的淤泥里面拽出了一条人的大腿。
报案的人是大队民兵营长田长才。
欧阳平、李文化和小曹赶到田家堡的时候,碰到不少人往一个方向走——田家大塘,
当四个人穿过田家堡——出现在茂密的树林边的时候,从人群里面走出两个男人来,经
田长才介绍,这两个人是大队书记刘名传和大队治保主任马迎美。
刘书记的年龄有五十几岁,马主任的年龄有三十几岁。这两个人,包括田长才都是田家
堡人。
田家大塘的位置在田家堡的后面,最近的地方距离村庄有三百多米。这是一个很不规则
的大水塘,附近的人称田家大塘为“鬼塘”,之所以叫“鬼塘”,是因为“鬼塘”过去
淹死过好几个人。
“鬼塘”呈锅底状,最深的地方有十几米,“鬼塘”从来没有干涸过——田家堡辈分最
高、年纪最大的田老爷子的脑海里也没有“鬼塘”干...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37
南方周末长篇巨献:共和国总理朱镕基
2003年3月8日
目录
传奇身世
自幼失双亲 凄孤中度童年
求学生涯
中学时代:能背圆周率到100位的沉默少年
朱镕基和他的同学们:历经曲折坎坷始终心不能忘
负笈清华:“误入歧途”的学生会主席
朱镕基的清华情缘:十七年院长生涯永远的清华人
跌宕年代
朱镕基的跌宕年代:20年“右派”培养浓厚平民情结
朱镕基步入“高层”:幸遇伯乐不改直言本色
从右派到总理朱镕基“破格”晋升的“根据”
上海施政
甲肝没病死人 倒把市长快累死了
铁腕治吏:腐败分子的阎王爷
布衣市长:从不刻意掩饰感情是人性化的政治家
魅力市长:妙语连珠对“外”从不遮“丑”
浦东拓殖:12年走过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
“皇甫平”事件破除思想僵滞 支持者正是朱镕基
副总理时期
副总理时期:“朱老板”是一个真正懂经济的
朱镕基的1994改革年:“经济沙皇”捅了马蜂窝
朱镕基领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政策全面转向
总理时期
新任总理以悲壮开场:“我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决心排雷
闯两大雷区: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机构改革
朱镕基:我不能接受“赤字总理”这个荣誉称号
朱镕基的“入...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8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吴建民的经历非常奇特
竟然是在干校取消的时候“在干校劳动”。
矬子复职之后,干校就逐步停办了,起码不接收新学员了。
他为什么这么特殊?而且是从联合国调回去干校劳动。
难道是四人帮线上的人?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6-18/doc-ifxtfrrc3823328.shtml
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因车祸不幸去世
2016年06月18日11:30综合
【快讯:#吴建民车祸去世#[蜡烛]】多个信源证实: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
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
(来源:人民日报)
吴建民,1939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汉族
1959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国语
学院再读3年翻译班(研究生)
1961  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
1961—1965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1971 外交部翻译室
1971—197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8—1979 外交部北郊干校劳动
1979—1983 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198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1989 中国常驻联合...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0
这一页是杨绛。里面傅聪的说话总是夹着英文。钱杨“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
最纯净的婚姻”。之后丧女丧夫的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
译、写作、整理学术。
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北京、上海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7期封面)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
,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
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
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1977年春,钱锺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钱人生
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
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好几位被访者都向记者感叹,钱杨夫妇捐了... 阅读全帖
q*d
发帖数: 22178
4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阎明复:从我亲历的几件事看康生
其实,我并不了解康生的很多情况,只能说是通过工作关系“有所接触”而已。本文我
打算写下自己所见所闻的几件事,使大家从不同侧面对康生的真实面目有所了解。
陪同康生见毛岸青
1959年春天,党中央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由李雪峰、康生、刘宁一、刘晓等
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出席苏联共产党第21届代表大会。我作为随团翻译一同前往。
这次会议期间,代表团下榻莫斯科列宁山政府别墅,分别住在两座楼内。周总理住
一座,我随康生、李雪峰等住在另一栋楼里。这就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康
生。
当时康生约摸60岁左右年纪,中等偏瘦身材,戴深度眼镜,留八字胡,穿着一套由
他本人设计的草绿色竖领中山装,踏一双特制的皮鞋(他脚上有鸡眼,鞋垫上有凹孔来
保护鸡眼不受磨擦)。
到莫斯科后不久,有一天,康生对我讲:主席有个儿子叫岸青,精神曾受过刺激,
现住在莫斯科的一家疗养院。他让我告诉苏方接待人员,请他们通知院方,我们要抽时
间去看望岸青。他还要我去中国驻苏大使馆要一些中国的酱油、榨菜、辣椒等物品带上
。后来康生又对我讲起毛岸青在杨开慧被杀害后流落上海遭受迫害而致病的情况,并着
重说明,1935-1936年间,...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2
这一页是杨绛。里面傅聪的说话总是夹着英文。钱杨“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
最纯净的婚姻”。之后丧女丧夫的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
译、写作、整理学术。
杨绛:百年淑子映月泉清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北京、上海
(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7期封面)
“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
,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
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
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1977年春,钱锺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钱人生
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
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好几位被访者都向记者感叹,钱杨夫妇捐了...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g (小小熊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颜色革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7 14:19:43 2011, 美东)
颜色革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http://www.mshw.org/theory/eco/2011-10-28/5742.html
民声网(www.mshw.org)资料
文章1:索罗斯资助高尚全
文章2:美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文章3: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社科院
文章4:索罗斯们如何推动中国颜色革命
文章5:国安部:关于美国政治势力对我国思想与政治渗透的报告
文章6:中情局加紧渗透中国高校、学术机构、政府机关
文章7:恩道尔:1989年天安门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1:索罗斯资助高尚全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soros.html
索罗斯当时计划仿照在匈牙利搞基金会的模式,每年出资不少于100万美元,资助中国
改革和开放的研究活动。
资助青...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4
颜色革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作者:资料 文章发于:民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9 顶 热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颜色革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http://www.mshw.org/theory/eco/2011-10-28/5742.html
民声网(www.mshw.org)资料
文章1:索罗斯资助高尚全
文章2:美国福特基金与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文章3: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社科院
文章4:索罗斯们如何推动中国颜色革命
文章5:国安部:关于美国政治势力对我国思想与政治渗透的报告
文章6:中情局加紧渗透中国高校、学术机构、政府机关
文章7:恩道尔:1989年天安门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章1:索罗斯资助高尚全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soros.html
索罗斯当时计划仿照在匈牙利搞基金会的模式,每年出资不少于100万美元,资助中国
改革和开放的研究活动。
资助青年学者出国考察,探索经济改革路径
1986年10月,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正式成立...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45
百岁杨绛,每天仍坚持写作。(网络图片)
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5月25日病逝,享年105岁。但她在中共发动的文革
中,饱受污辱践踏,甚至被剃了“阴阳头”,她的两个亲人在文革中自杀身亡。
1911年7月17日出生的她,其父是闻名江浙的大律师、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荫杭。
杨绛的一生虽有着辉煌的文学成就,却在文革中饱受中共的残酷迫害。
杨绛1932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进入北京清华研究院外国语攻读研究生学位,并认识
了钱锺书。两人在1935年结婚后同赴英国、法国留学,并生下女儿钱瑗。
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回国后,她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在中共当局“关于文化大革命
的决定”出台的第二天,她就被揪出来,比丈夫钱锺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向来温文尔雅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住牛棚,余下的
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
黑牌子”……最令她尴尬的是剪“阴阳头”,即头发剃一边留一边,成为魔...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回望高考来时路
——写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
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
生。
而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
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回顾高考40年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
借鉴。只有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才能为我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拓
展无数新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将新闻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唐 婷
“特价高考房”“带空气净化器”……一些临近学校的酒店,纷纷打出这样的字幕
牌,预示着一年高考季的来临。
对《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来说,40年前的那场高考可没有如此贴心的服务。1977
年,身处三三○工程局的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内心激动不已。他曾经以为这辈
子不会再有上大学的机会。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1977年他参加高考之后,焦急等来的,却是单位领导
的道歉。工程局接到省招生办的通知,要补交其家庭的政审材料,但时间已来不及,以
致...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7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梢子林,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今天,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01周年,习仲勋之子习远平今天撰述文章文章《梢林美丽》,深情回忆父辈的革命往事,寄托对父辈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如下:
习远平
秋天的梢林,美丽得让人留连。
“梢林”——之于中国黄土高原上很特别的树种群落,是一个独有称谓。陕甘人对梢林可一点儿也不陌生。它不张扬,面对白杨、白桦等高大乔木,它简直就是匍匐在地的。但它接地气,若置身其中,那是密密匝匝,漫坡遍野,遮天蔽日,铜墙铁壁,即便高处风狂,却拿它没有一点奈何。它很皮实,脊有担当,愈挫愈勇,环境再“丑势”(陕北方言:严酷),它也能存活,高原上最金贵的是水,可有一滴滴,它就碧透了天涯。它也真的很美丽,春天嫩芽生生,惹人怜爱;夏天丰盈如海;而秋天则姹紫嫣红,自然之色在天地间挥洒到让人心醉的程度;即便冬天,它也像森森剑簇,不媚不俗,一身傲骨……
此时,我正沿着秋天的梢林,到南梁去……
今年9月28日,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庆阳南梁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
父辈们,我来了!父老乡亲们,我来了!
我来看你们战斗...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8
杨绛先生104岁-岁月难掩她的风华

来源:原载《文史参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
从容。”
7月17日杨绛先生104岁的生日,记得去年的今天,也在微信里祝她生日快乐!时间真是
如流水般地飞逝,杨绛先生像一种见证,一种人性的力量与光辉的见证,百年的岁月风
尘难掩她的风华。
安之若素,淡然处之,她历尽沧桑后的温润平和是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的一汪清泉。
让我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老人说声:生日快乐!
杨绛真乃百年罕见之奇女子
作者:黄薇
多年前,钱锺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
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
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
栖身之处。
自1977年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锺
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103年无情而漫长,而...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17713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应该支持穷小子汪洋
1972-1976年 安徽省宿县地区食品厂工人、车间负责人
1976-1979年 安徽省宿县地区“五七”干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
牛就牛在这儿,17岁高中毕业就能当工人和车间负责人,然后做到地委干校教研室副主
任和校党委委员。很能混了。别说地委干校,县干校都很少有年轻高中生能混到这程度
t*******y
发帖数: 21396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转贴] 叶选宁将军的故事
http://bbs.cqzg.cn/thread-551835-1-1.html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独臂将军,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又名岳枫,据说
为中共太子党的精神领袖。1938年10月生于香港,父亲叶剑英,母亲曾宪植(1910-
1989,双峰县荷叶镇人,是个才貌双全、侠肝义胆的大美女,官至全国妇联第四届副主
席、党组副书记;曾宪植是曾国藩家族中第一位共产党员,1941年到延安千里寻夫,叶
花帅却已另组家庭)。
1939年,叶选宁未满周岁即被母亲辗转送回了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大夫第,由
曾的继母刘俭明抚养。叶剑英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时,曾下山到大夫第看
望儿子。叶选宁在双峰县荷叶镇长到11岁,受到了良好的曾氏家塾教育。1950年,叶选
宁离开居住了11年的荷叶被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的寄宿学校,每逢寒暑假就留在母亲
身边。母子俩住在北京椿树胡同全国妇联机关大院东北角的一间小屋,屋内一张屏风隔
在两张单人木板床之间,里面那张是母亲住,外面那张给儿子住。
叶选宁1960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65年毕业后
不久,即赶上“文革”。因得罪...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