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张君秋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L*******i
发帖数: 1126
1
董翠娜我们烟台的姑娘.
今天(10月14日)是京剧大师张君秋诞辰90周年的日子。在张君秋大师诞辰90周年前夕
,YMG记者特别走访了大师的儿子张学浩和烟台名家董翠娜,一探他们因张派艺术而结
缘进而结合的梨园佳话。
这对中国梨园的佼佼者在3个多月的爱情浓缩期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
情线初牵,张派艺术是“媒人”
张学浩和董翠娜的相识,缘自张学浩的父亲张君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
名旦之一、张派创始人。这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起——
1984年,京剧大师张君秋到烟台参加演出活动。烟台市有关领导趁机将烟台京剧团
演员董翠娜推荐给张君秋,希望他能将其收为弟子,从而为烟台京剧培养一名新的台柱
子。张君秋在认真观看了董翠娜的表演后,当即拍板,十分高兴地收下这位女徒弟。他
认为董翠娜天赋高、悟性强,自身条件十分优秀,是一位颇具潜质的京剧新秀。此后在
长达十余年的岁月里,董翠娜时常得到张君秋的点拨传授,吸纳了张派艺术的精华,她
的艺术水平有了实质性突破。
董翠娜1962年生于烟台市福山区,1976年考入山东烟台艺校,1981年毕业分配到烟
台京剧团。自小就...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52
2
40年代初,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带的旦角是十七岁的张君秋。他们是接尚小云的班。那
一次尚小云没有唱得很红,在他返京之前,特地到当时沪上名票孙多褆家辞行,尚对孙
说:“这次马连良带了个旦角不错。”孙多褆随口说:“是吗?有空时请过来坐坐。”
那时到上海唱戏的京角,除了梅兰芳外都要拜客,所谓的“客”是指当时上海的上层人
士及帮会头目,目的有两个,一是请他们出来捧场,二是遇事时帮助摆平。梅兰芳自是
不用拜客,只要他出演,必定场场爆满,而且没人会找他的麻烦。
按当时的规矩,张君秋是马连良带来的,应由马连良带他到孙家拜客,可是尚小云第二
天就把他带来了,进屋客套一番后,尚小云就对张君秋说:“给三爷(孙多褆行三,人
称“孙三爷”)吊一段”一般情况下,演员拜客时是不演唱的,因尚小云是张君秋老师
,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就随便些。张君秋就来了一段《汾河湾》的原板,嗓子又亮又
甜,唱完,一屋子的人全乐了。本来尚小云的嗓子就够响亮的了,外号“小雷子”,结
果张君秋比他还亮。尚小云笑着说:“瞧,比我还响。”其实不仅比他响亮,声音还比
他甜。尚的嗓音是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而张君秋则兼而有之,而且刚柔结合恰到好处
m****a
发帖数: 254
3
来自主题: Xiqu版 - 张君秋的生平和艺术
http://cn.netor.com/m/jours/adlist.asp?boardid=2915&joursid=910
张君秋的生平和艺术
皮簧客
张君秋,原名家鸿,别号玉隐,祖籍江苏省丹徒县,1920年10月14日生于
北京。1997年逝世。他的父亲是北京的一名职员。母亲张秀琴是河北梆子演员,曾在田际
云的“玉成班”里演青衣。张君秋幼年时,长期跟母亲在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
亲去外地演出,有时也带他出去,还让他上台串演过“娃娃生”。

  他十三岁的时候,拜李凌枫为师,开始学习京剧青衣,开蒙头一出戏,学的是《
彩楼配》。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弟子,张君秋经常跟随李凌枫,到王瑶卿家里去,王瑶卿对
张君秋的艺术训练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

  1935年底张君秋正式登台演戏。热心戏曲教育的尚小云看了他的演出,十分
器重,收他为义子,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亲自对他进行栽培。尚小云不只教了他《春秋配
》、《祭塔》等许多戏,还给他创造了从事舞台实践的条件。如携带他同台演出《乾坤福
寿镜》,与他分别扮演剧中的胡氏和寿春。又如1937年农历七夕,尚小云在自
i******n
发帖数: 538
4
来自主题: Xiqu版 - 张君秋吊嗓
张君秋吊嗓
作者:安志强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张君秋先生在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时,兼在北京京剧院
恢复演出他的代表作。我经常在他家里听他吊嗓。大约是在1981年左右,当时他正在整
理《诗文会》一剧,经常吊的是[南梆子]"果然是声情并茂绘影绘形,他比我车静芳胜
过十分",以及[四平调]"喜盈盈进画堂,新人主考选才郎"这两段唱。这两段唱新腔多
,音域宽,难度极大。当时张先生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但唱起来仍然从容不迫。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张君秋的白纸坊家里,有几位张先生的学生也在场。先是学生
一个一个轮流唱,唱得都满宫满调。学生唱完,张先生兴致来了,也要唱一段。唱的就
是"喜盈盈进画堂"。学生唱只是觉得好听,而到张先生唱时,我就有了异样的感觉,不
只觉得悦耳,而且十分响亮,甚至感到耳膜震得瓮瓮响。当时我心里暗暗想道,到底是
大家呀!
这一深刻的印象我念念不忘。后来有一次同何顺信先生聊起了我当时的感受,何先
生不紧不慢地对我说:"张老师的好,不只是嗓子好。自然,他的嗓音条件到现在还没
有遇到比他强的。可光凭一条好嗓子也不能唱出个张派来,要紧的是练呀!"何先... 阅读全帖
l***o
发帖数: 7937
5
最后一节,大屏幕播映张君秋92年吟唱毛的诗词<<忆秦娥 娄山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XIN40vqp7Q
张君秋和马连良文革中因《海瑞罢官》受到迫害,马连良还被迫害而死。张君秋晚年却
深情吟颂毛的诗词,有意思。
l***o
发帖数: 7937
6
词虽是毛所作,但曲是张君秋谱的、也是张君秋演唱的。录像是92年的,实际上89后没
多久张君秋就开始唱这个了。不过这次他是压对宝了。只是这种政治性的歌颂现在再放
,年青人未必喜欢。

板]
i******n
发帖数: 538
7
来自主题: Xiqu版 - 张君秋·四季漫谈 (徐城北)
张君秋·四季漫谈
50年代我上中学,开始看北京京剧团的戏。那时候张先生如日中天,经常是稳站台
心引吭高歌--他总是把双手摆放在身体一侧,喉咙稍稍上抬,使气息不致受阻碍,真是
"怎么唱怎么有"。今天想来,此际乃是张先生的夏--火热的夏季。
那时我喜欢骑着自行车满城飞跑。因为是辆旧车,短不了到车铺修理。一次,师傅
蹲在地上,满手油污,擦拭着我车上的飞轮。我蹲在对面看,神色有些着急。师傅发觉
,问我缘故。我说修好了还赶着上戏园子听戏呢--并且没有票,得现等退票!师傅问听
谁的?我说"听张君秋"。他一边摆弄着手里满是油污的飞轮,一边回忆着说:"我从(抗
战)胜利之后就听他。他的那东西-"说着一顿,手中把飞轮掂了一掂,"那才算是瓷实呢
……""我心一惊,把张先生的唱腔比作"东西"这比喻可是少见。随后我想,打败了小日
本儿,举国欢庆,张先生那个时候,大概可以比作春天。
粉碎"四人帮"后,张先生数度重新登台,记得好像是从《春秋配》开始。刘雪涛还
是刘雪涛,形体胖了些,却不怎么显老。张先生可不行了,嗓音不比当年,发福尤其厉
害,扮上之后让"外人"或"新人"一看,恐怕很难接受。可...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8
来自主题: Xiqu版 - 张君秋送煤
张君秋送煤
作者:袁树森
1985年的夏天,张君秋来津公演《西厢记》,住在和平宾馆。我是宾馆的工作人员
,他给我讲述了一段送煤的故事。
“那是我被批斗后,下放到煤店的事。当然在煤店也绝不可能做写本记帐的工作,
而是串街走巷送煤。那时并没说多长时间,我就成了一名真正的送煤师傅。我还算是个
心胸宽广的人,送煤就送煤吧。我换上送煤穿的衣服,拉起了煤车。
“这当中有一件使我终身难忘的事。一天上午,我送煤来到一个四合院。我刚把煤
车放到院门口,一个小伙子就迎出来,热情地对我说:‘您快进院歇歇'。‘文革'那会
儿,送煤是这样的:把煤车拉到院门口,先进院写煤本,收钱,然后问主家煤放在什么
地方,最后再一筐筐往院里背。我就跟着小伙子进了院子。
“院里很静,只有两位六七十岁的大娘,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嫂。我给她们写了本,
收了钱,一回头,那小伙子已经开始自己背煤了。我忙对他说:‘让我来,让我来。'
一个大娘拉住我说:‘今天我孙子歇班,这煤让他背,你就在这歇着'。
“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热流,多么好的人哪!等小伙子把煤背完了,我对老人家连声
说:‘谢谢、谢谢。'
“...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52
9
张君秋先生创立的张派唱腔以其甜、润、脆、亮的声音和俏丽婀娜的艺术特色,深受广
大戏迷的喜爱。王蓉蓉作为优秀的张派继承人,深得张先生的真传,成绩显著。但有戏
迷朋友认为王的唱腔与张相比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对此本人也有同感。张的唱腔艺术精
深复杂,易听难学,客观的说,王已做得很好。所谓的缺点或毛病即便是然,也只能说
是是美中不足。本人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以“受逼迫去捡柴泪如雨下”这句唱腔为例,
谈谈王与张的差异,以及我对张派唱腔的理解。
一、 声音(发声)
声音是构成声腔艺术的最主要的要素,是基础。演员的歌唱声音由其先天的嗓音条件和
所掌握的发生方法决定。张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他的方法,造就了一种甜、脆
、润、劲这样的声音。王的嗓音条件应该不逊于张,只是由于性别的关系而有一定的局
限性。但王在声音或发声方面似乎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受”、“迫”二字。听
起来闷、浊、笨,不如张那么鲜活。根据声音推断可能是由于嘴唇前突(撅嘴),舌根
塌陷,声音太深、太靠后造成。
张的声音女性的特质非常逼真,可以感觉到他在声音上极力地追求女性的纤细和柔美。
而现在很多学张派的女性似乎存在本末倒置的误
S********8
发帖数: 4466
10
必须得说,张派的传人没一个赶得上张君秋先生的,没办法,天赋不一样,薛亚萍,王
蓉蓉,张萍,包括张先生自己的女儿,都比不了君秋先生啊,嗓子好的没那种“糯”劲
;嗓子不好的,根本唱不出张先生的气势,这个,只能等后来人了
B*******a
发帖数: 452
11
说是张君秋的发声法很讲究,比较科学。
S********8
发帖数: 4466
12
这个是徐城北写的?
很同意这句“梨园行里要论旦角的嗓音,除了梅兰芳就数张君秋了”。
S********8
发帖数: 4466
13
马先生早些年在伪满洲国演过戏这事不好整啊,建国的时候,梅是统战对象,周恩来介
绍入党;同样负有盛名的马就没有得到这种待遇了,等到文革那就更难了。张君秋相对
来说晚辈得多,没那么多人盯着。
i******n
发帖数: 538
14
来自主题: Xiqu版 - 梅兰芳与程砚秋 (徐城北)
梅兰芳看戏,吓傻了张君秋,马连良急救场
40年代初,马连良到上海演出,带的旦角是十七岁的张君秋。他们是接尚小云的班。那
一次尚小云没有唱得很红,在他返京之前,特地到当时沪上名票孙多褆家辞行,尚对孙
说:“这次马连良带了个旦角不错。”孙多褆随口说:“是吗?有空时请过来坐坐。”
那时到上海唱戏的京角,除了梅兰芳外都要拜客,所谓的“客”是指当时上海的上层人
士及帮会头目,目的有两个,一是请他们出来捧场,二是遇事时帮助摆平。梅兰芳自是
不用拜客,只要他出演,必定场场爆满,而且没人会找他的麻烦。
按当时的规矩,张君秋是马连良带来的,应由马连良带他到孙家拜客,可是尚小云第二
天就把他带来了,进屋客套一番后,尚小云就对张君秋说:“给三爷(孙多褆行三,人
称“孙三爷”)吊一段”一般情况下,演员拜客时是不演唱的,因尚小云是张君秋老师
,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就随便些。张君秋就来了一段《汾河湾》的原板,嗓子又亮又
甜,唱完,一屋子的人全乐了。本来尚小云的嗓子就够响亮的了,外号“小雷子”,结
果张君秋比他还亮。尚小云笑着说:“瞧,比我还响。”其实不仅比他响亮,声音还比
他甜。尚的嗓音是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而张...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15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下)
笑谈中,马连良忽道:“过了两三年了,我可还记得在您家喝茶、吃饭的情形呢!”
本是一句闲话,父亲听来却心潮难平。回到家中,把马连良的这句话,说了又说,
提了再提。是呀,反右前在我家做客的朋友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喝了多少杯茶,吃了
多少顿饭。现已无人说及,提及,念及。而这个艺人说得,提得,也念得。
下午,雪又飘飘洒洒地下起来。父亲怅望窗外,自语道:“春风、夏日、秋雨、冬
雪,幸有苍苍者不解势利。”
第二天,父亲便把《史记》和“古本戏曲丛刊”翻出来,叫我熟悉《赵氏孤儿》的
历史和剧本。父亲还说,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一个剧本(即《埃耳佩诺》)
。《赵氏孤儿》这个戏,是由一个叫纪君祥的文人在八百年前写就的,他为此而传名至
今。《赵氏孤儿》取材于历史记载加以虚构发展而成:春秋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
致使赵家三百余口被诛杀。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亲生骨肉,
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扑向死亡,
换得赵氏孤儿的安全。十五年后,程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之剑
刺向了义...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52
16
来自主题: Xiqu版 - 菊坛逸闻
张君秋
张君秋晚年重听,授徒每冒调,学生勉强忍俊者三。张环顾诸人,默然入室。移时复
出,则耳上多一助听器矣。 薛亚萍云:某京剧轻音乐录音带发行宴会,菊坛名家莅临
者甚多。筵间播放所发行之录音带,由各家评议。惟张君秋食而不语。或请张发言,张
嗫嚅久之,乃曰:“吾不知他,但知此曲《哭皇天》,唯用于殡丧之时,未闻以此侑酒
者!” 崔洪曰:试聆张君秋大师一声歌唱,就中不知包含多少中国文化之底蕴!实则
张先生生前但会说一字:“吃。” 崔洪云:张君秋生前名言曰:“世间万物无一物为
我所有,唯食为我所有。”张氏别无所好,以食为天。饮食有度,食味劣辄弗悦。崔洪
赞曰:“此老胸中无事,故艺精乃尔。” 朱建中曰:“张君秋唱极巧妙,何顺信琴极
笃实,二者相得益彰。”又曰:“张老欺何师一世。任汝琴音飞扬,他自能寻个贴入的
去处,如技击中之‘四两拨千斤’云。” 传闻张君秋病革时,或问张之弟子孰为酷似
,张以天津张学敏对。按,余尝闻张答此问,以薛亚萍对,未知孰是。
杨荣环
马长生曰:杨荣环在日,于电台录音,杨为人极其挑剔。众人嫌其反复,皆暗以“老
梆子”呼之。而控制室中监听未关,杨氏尽收耳中,面色惨白,气结不能言
i******n
发帖数: 538
17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上)
“怜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风望北飞。”
父亲(章伯钧)爱看戏。父辈似乎都爱看戏。在这个爱好上,分辨不出国民党官员
、共产党干部和民主人士政治身份的差异来。难怪从前的艺人地位虽低下,但心理上却
是自傲的:“甭管哪朝哪代,你们都得听戏。”
事实还真如此。罗瑞卿当学生时,为瞧一出梅老板(兰芳)的戏,大冬天把铺盖都
卖了。一九四九年后,当了公安部长的他,还把这故事亲口告诉了梅兰芳。梅先生感动
得直说:“以后我请您,我请您。”
一九五六年,禁戏内部演出。其间,由小翠花演一出跷功戏,剧目名称忘记了。父
亲和我临开演前十分钟进的剧场,竟发现已座无虚席。跟在后面的人是贺龙。他一拳打
在父亲后背上,父亲转身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也来了。”“我当然要来。”父亲说
:“好像没有座位了。”
贺龙望了望前面几排就坐的人,笑着说:“他妈的!所有的部长都来了,比国务院
开会还积极!”
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这年年底,四川的川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谭记儿》,台下的四川籍首长一边
看戏,一边说笑。态度随意,评头品足,语言放肆,一点“首长”的样子也没有,大家
又回到了...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18
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是北京京剧团的“
五大头牌”。我从一九六一年底参加北京京剧团工作,和他们有一些接触,但都没有很
深的交往。我对京剧始终是个“外行”(京剧界把不是唱戏的都叫做“外行”)。看过
他们一些戏,但是看看而已,没有做过任何研究。现在所写的,只能是一些片片段段的
印象。有些是我所目击的,有些则得之于别人的闲谈,未经核实,未必可靠。好在这不
入档案,姑妄言之耳。
描述一个演员的表演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马连良是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家,很多
人都爱看马连良的戏。但是马连良好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一般都说马连良“潇洒”
。马连良曾想写一篇文章:《谈潇洒》,不知写成了没有。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写的
。“潇洒”是什么?很难捉摸。《辞海》“潇洒”条,注云:“洒脱,不拘束”,庶几
近之。马连良的“潇洒”,和他在台上极端的松弛是有关系的。马连良天赋条件很好:
面形端正,眉目清朗,——一眼睛不大,而善于表情,身材好,——高矮胖瘦合适,体
格匀称。他的一双脚,照京剧演员的说法,“长得很顺溜”。京剧演员很注意脚。过去
唱老生大都包脚,为的是穿上靴子好看。一双脚。...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777
19
屈指算来,事情已经过去10多年了,然而我却一直不知道如何评价它的是与非。
那是1989年,北京京剧院又一次改革,所谓改革,用本剧院人的话说,就是刚刚组织起
来的剧团又要拆了重新组合,所以“改革”一次,就要伤一次元气。不过这次的改革方
针很令人振奋,那就是双向选择,自愿结合,一切从艺术生产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我记
得当时正当盛年的张学津大有一展宏图的架势,围绕着继承发扬马派艺术的基本方针,
从艺术风格和艺术道德方面甄选演职人员,整天开会讨论组团的事情,最后确定了张学
津与孙毓敏强强结合的基本阵容。记得当时筹备组团的还有一个“重点”剧团,一个王
玉珍为首的四团和一个美猴王京剧团等。
在竞标大会上,张学津、孙毓敏不但提出组团的宗旨和理想的阵容,也拿出了建团
剧目的剧本和具体的排练计划,并且从自己的私囊中拿出了“风险保证金”。可以设想
,如果张学津与孙毓敏强强联合成功,他们将可以在更广阔、更宽松的艺术空间中自主
地进行艺术创作,两位正在盛年的艺术家会排出多少像《于谦》、《痴梦》、《画龙点
睛》和《一代贤后》等等好戏,给观众留下多少像“劝癞子”和“忆当年”那样脍炙人
口的唱段呢。...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1126
20
读了此文,禁不住拍案叫一声,说得好!
论坛精粹来源:中国京剧论坛添加时间:2011/04/28点击次数:439次
有谁想弄死一部新编京剧吗?好办。不论本子多么漂亮、阵容多么硬整,想弄死它
,就找一个半洋不土的作曲家给它设计全套不倫不类、非驴非马的京歌化的唱腔,让那
些铁杆戏迷听了也朦朦懂懂;得,这部戏就死定了。——一位老友(京剧研究者)透露
给我的“秘笈”。
一、从《曹操与杨修》说起
2009中南海新年京剧晚会。
尚长荣先生扮演的曹操勾着“继承型”的大白脸,穿着“创新型”汉代衣冠,边吟
诵着《短歌行》踱到台中。人们都猜度着会有新玩意儿呈献,不料,音乐起处,仍然是
那段早己让人“审美疲劳”的快二黄唱腔《汉祚衰》。
台下诸多高贵观众在一脸茫然中听毕,只礼貌地报以稀稀落落的掌声,那掌声听上
去像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哀乐,似乎发出一个讣告:《曹操与杨修》己经步数十年来无以
计数的新编戏后尘,就此寿终正寝了!
当然,目前《曹杨》一息尚存,不过己处于易箦状态,有报导说:由于言兴朋旅美
归来,此剧准备复排。果真如此,恐怕也是治了病治不了命,除非彻底另起炉灶...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1126
21
读了此文,禁不住拍案叫一声,说得好!
论坛精粹来源:中国京剧论坛添加时间:2011/04/28点击次数:439次
有谁想弄死一部新编京剧吗?好办。不论本子多么漂亮、阵容多么硬整,想弄死它
,就找一个半洋不土的作曲家给它设计全套不倫不类、非驴非马的京歌化的唱腔,让那
些铁杆戏迷听了也朦朦懂懂;得,这部戏就死定了。——一位老友(京剧研究者)透露
给我的“秘笈”。
一、从《曹操与杨修》说起
2009中南海新年京剧晚会。
尚长荣先生扮演的曹操勾着“继承型”的大白脸,穿着“创新型”汉代衣冠,边吟
诵着《短歌行》踱到台中。人们都猜度着会有新玩意儿呈献,不料,音乐起处,仍然是
那段早己让人“审美疲劳”的快二黄唱腔《汉祚衰》。
台下诸多高贵观众在一脸茫然中听毕,只礼貌地报以稀稀落落的掌声,那掌声听上
去像遗体告别仪式上的哀乐,似乎发出一个讣告:《曹操与杨修》己经步数十年来无以
计数的新编戏后尘,就此寿终正寝了!
当然,目前《曹杨》一息尚存,不过己处于易箦状态,有报导说:由于言兴朋旅美
归来,此剧准备复排。果真如此,恐怕也是治了病治不了命,除非彻底另起炉灶...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ilmioben (ilmioben), 信区: Xiqu
标 题: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24 14:13:21 2010, 美东)
孙以森(口述) 本文采写/杨敏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由江青亲自
审定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独占戏曲舞台,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后有“八
亿人民八个戏”之说。但在文革最后的几年里,由江青亲自领导,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
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这批传统戏曲的录音部分,最后归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
部的录音资料库,其中一些录音在后来也曾陆续播放,少数录音在客观上成为较珍贵的
录音史料。
文革一开始还有电视节目,大约半年之后,电视就停播了。所以那个年代就只有广
播,广播里又只有样板戏。我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当编辑,后来当副
组长,虽是“革命”期间,但工作还是很忙的。
我是安徽寿县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工作。两年后
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文艺部戏曲组...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3
·老 达·
对于样板戏,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即使不欢喜京剧都会哼哼几句,那个时代不听它
也得强迫你听,除非你是聋子。因此今天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样板戏也理应抛弃,不
该再让荒唐年代的东西来剌激我们的神经,样板戏是我们民族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重
要组成部分,巴金先生在文革后又听到样板戏的唱就做恶梦,在文革中受尽折磨的人们
都会有同感。今天样板戏的名声不好,在当权者的推动下,样板戏改称为红色经典了,
不限于那时的八个样板戏,包括了所有颂扬毛泽东与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和提倡阶级仇恨
暴力斗争的革命现代戏,唱红要成为今天的主旋律,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是什么好兆头。
文革否定的不彻底,样板戏要在政治上否定是不大可能的。可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今
天仍热衷于唱样板戏或唱红的除了极少数政治野心家外,还是有为数众多的人们跟随,
你不能简单地称他们是盲从或觉悟太低。唱红现象很复杂,我只从京剧唱样板戏谈谈个
人看法。
回顾京剧走过两百余年由盛至衰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盛是它不断的创新,衰是它
保守落伍,几乎与一个社会兴衰是一个道理。京剧的全盛时期可说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四五十年代,顶峰时间也就是30年左右。...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4170
2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Xiqu 讨论区 】
发信人: liucarl (盛笑笑), 信区: Xiqu
标 题: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24 21:17:46 2012, 美东)
京戏是大剧种,芭蕾舞是小剧种。
京戏的表现力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这是大剧种的气象。有名气的剧种不一定是大剧
种,比如芭蕾舞剧,它的题材很狭窄,多是爱情故事,表现力有限。芭蕾舞剧是从“哑
剧”演变来的,单靠肢体语言,尽量简单的情节,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中国江南的昆曲
和越剧也是小剧种,只有小戏,没有大戏。新凤霞的评剧也是小剧种,它由冀东和东北
的“二人转”演变而来。大多数地方戏都是小剧种。而京剧的气势就大了,它可以描写
爱情,描写风俗,也可以描写政治、历史、战争,像《赤壁大战》那样的戏,宏大的战
争场面。 五十年代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的《赤壁大战》,是父亲经常提起的,所以
我记得那些名角儿,即马连良的孔明,叶盛兰的周瑜,谭富英的鲁肃,肖长华的蒋干,
裘盛荣的黄盖,袁世海的曹操,张君秋的孙尚香,等等。在解放前,这么多名角共聚一
堂是不可能的。
父亲也带我看其它程派演员的...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52
25
谢谢你的多次评论和鼓励。我发现自己现在听的口味越听越窄,越来越刁了。只听那个
最和口味的版本,差一点点的我都不听了。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
感觉。所以我现在就是翻来覆去得听那些老一辈的唱片,以前听的余魁智的10张大全很
久都不动了。不过于魁智“二进宫”还是唱的是他的高水平的,他唱得”上天台“也是
不错,我觉得这两出戏是于魁智的代表作,的确有和前辈一争长短的资格。不过我经常
听的是“谭富英,裘盛容,张君秋”的那个版本。
我可能偏见很厉害,总是觉得李胜素在功力上差一口气。李胜素长得是不用说了,千里
挑一大美女了,嗓子也好,嗓音的天赋条件不比梅兰芳差,纯技术也都差不多学到手了
。但是她的艺术感染力,人物的刻划上差梅兰芳不是差一点。就说贵妃醉酒吧,梅兰芳
60多岁演的,嗓子,身体条件早都不在巅峰了,但那个眼神,姿态,气场,腔调,真是
活灵活现太勾人。李胜素这一比就像是个呆呆的花瓶一样。张君秋70多岁时唱“诗文会
”的那个功力,他那些学生,像王容容都有距离。
B*******a
发帖数: 452
26
张君秋得天独厚,他的这条嗓子,一时无两:甜,圆,宽,润。他的发声极其科学,主
要靠腹呼吸,所为“丹田之气”。他不使劲地磨擦声带,因此声带不易磨损,耐久,“
丁活”,长唱不哑。中国音乐学院有一位教师曾经专门研究张君秋的发声方法。——这
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发生是身体全方位的运动。他的气很足。我曾在广和剧场后台就近
看他吊嗓子,他唱的时候,颈部两边的肌肉都震得颤动,可见其共鸣量有多大。这样的
发声真如浓茶酽酒,味道醇厚。一般旦角发声多薄,近听很亮,但是不能“打远”,“
灌不满堂”。有别的旦角和他同台,一张嘴,就比下去了。
君秋在武汉收徒时曾说:“唱我这派,得能吃。”这不是开玩笑的话,君秋食量甚
佳,胃口极好。唱戏的都是“饱吹饿唱”,君秋是吃饱了唱。演《玉堂春》,已经化好
了妆,还来40个饺子。前面崇公道高叫一声:“苏三走动啊!”他一抹嘴:“苦哇!”
就上去了,“忽听得唤苏三……”在武汉,住璇宫饭店,每天晚上鳜鱼氽汤,二斤来重
一条,一个人吃得干干净净。他和程砚秋一样,都爱吃炖肘子。
(唱旦角的比君秋还能吃的,大概只有一个程砚秋。他在上海,到南市的老上海饭
馆吃饭,“青鱼托肺”——青鱼的内脏,
B*******a
发帖数: 452
27
1966年6月4日,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同志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所学校里演出现代戏《年年
有余》。张君秋同志在剧中扮演一位农村妇女队长,那天开演前我特地到后台去看他化
装。马先生和君秋同志都在一间大屋里,我在君秋旁边看他化装,马先生化好装后也不
时走过来看看。上场前,马先生一般都要先在后台喊喊“阿”、“衣”音,以试试临场
的嗓音。可是那天我听到马先生喊“阿……”“衣……”“完啦!”连喊了两三声“完
啦”,当时我听后就觉得有些奇怪。原来那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海瑞上疏》是
大毒草的批判文章,剧中扮演海瑞的周信芳先生也被诬陷为“反革命分子”。我想马先
生一定是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自己主演的《海瑞罢官》一剧,已经预感到同
样一场灭顶的灾祸即将临头。那天他在台上就显出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不如几天前看
他在长安戏院演此剧时那么自然、精彩。果然第二天上午,我们团里就有人在中和戏院
给他贴了“大字报”,马先生从此便身遭厄运,而那天的演出竟成为绝响。
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马先生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等出院后回到团里
,就拄上了拐棍,人也显得苍老了许多。然而出院以后等待他的却是被当做“牛鬼
B*******a
发帖数: 452
28
来自主题: Xiqu版 - 燕守平演奏讨论会
谭元寿:昨天晚上我也非常高兴,我当场送给燕老师这四个字代表了我对他的认识和理
解,也是我们多年合作的总结。我与燕老师的合作是在1977年,对吧?
燕守平:谭老,您千万别叫我老师,您还是叫我小燕吧。
谭元寿:不,你是当之无愧的老师。我们大概合作到1987年,通过这段合作,我实
在是受益非浅,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呐。那时燕老师很忙,同时还要给许多演员伴奏,
很少有时间对戏对腔,可是一到舞台上,就是那么严丝合缝,从来也不看曲谱,互相特
别对心气。该叫劲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在关键的时候准托你一把,让你借力使力,感
到特别的舒服。难怪张君秋和长礼都愿意与他合作。经过一段合作,我就发现他不但会
的戏多,什么流派,什么行当的戏他都学得很瓷实,给张学津一拉,就是马派的味道,
给张君秋一拉就是张派的特色;一拉现代戏,就是现代戏的劲头,像昨天晚上这出《杜
鹃山》,真是燕老师与胡炳旭老师和春霞他们的创作,一直红到现在,这可不是一日之
功,他们是下了大功夫的。再就是燕老师的基础特别扎实,真是“六场通透”,吹、打
、拉、弹样样精通。更可贵的是他知道京胡与月琴、弦子的关系,知道文乐与打击乐的
i******n
发帖数: 538
29
来自主题: Xiqu版 - 李世济:忆马连良老师
痛忆兮!痛恨兮!——忆“文革”中见到的马连良先生
1楼
王吟秋
1966年6月4日,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同志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所学校里演出现代戏《
年年有余》。张君秋同志在剧中扮演一位农村妇女队长,那天开演前我特地到后台去看
他化装。马先生和君秋同志都在一间大屋里,我在君秋旁边看他化装,马先生化好装后
也不时走过来看看。上场前,马先生一般都要先在后台喊喊“阿”、“衣”音,以试试
临场的嗓音。可是那天我听到马先生喊“阿……”“衣……”“完啦!”连喊了两三声
“完啦”,当时我听后就觉得有些奇怪。原来那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海瑞上疏
》是大毒草的批判文章,剧中扮演海瑞的周信芳先生也被诬陷为“反革命分子”。我想
马先生一定是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自己主演的《海瑞罢官》一剧,已经预感
到同样一场灭顶的灾祸即将临头。那天他在台上就显出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不如几天
前看他在长安戏院演此剧时那么自然、精彩。果然第二天上午,我们团里就有人在中和
戏院给他贴了“大字报”,马先生从此便身遭厄运,而那天的演出竟成为绝响。
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马先生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等出院后回到团里
,就拄上...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38
30
来自主题: Xiqu版 - 我为主席录传统戏
孙以森(口述) 本文采写/杨敏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戏曲作为“毒草”遭到批判。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由江青亲自
审定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独占戏曲舞台,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后有“八
亿人民八个戏”之说。但在文革最后的几年里,由江青亲自领导,文化部牵头专门为中
南海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这批传统戏曲的录音部分,最后归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
部的录音资料库,其中一些录音在后来也曾陆续播放,少数录音在客观上成为较珍贵的
录音史料。
文革一开始还有电视节目,大约半年之后,电视就停播了。所以那个年代就只有广
播,广播里又只有样板戏。我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戏曲组当编辑,后来当副
组长,虽是“革命”期间,但工作还是很忙的。
我是安徽寿县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工作。两年后
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文艺部戏曲组缺人,于是我就去了戏曲组。
秘密的任务》
大概是1975年初,电台文艺部的领导通知我去参加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个录音组
。录音组由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全称是“送审录音组”。据我所知,工作就是翻录传
统戏曲、曲艺录音或者录制传统...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4170
31
来自主题: Xiqu版 -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
京戏是大剧种,芭蕾舞是小剧种。
京戏的表现力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这是大剧种的气象。有名气的剧种不一定是大剧
种,比如芭蕾舞剧,它的题材很狭窄,多是爱情故事,表现力有限。芭蕾舞剧是从“哑
剧”演变来的,单靠肢体语言,尽量简单的情节,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中国江南的昆曲
和越剧也是小剧种,只有小戏,没有大戏。新凤霞的评剧也是小剧种,它由冀东和东北
的“二人转”演变而来。大多数地方戏都是小剧种。而京剧的气势就大了,它可以描写
爱情,描写风俗,也可以描写政治、历史、战争,像《赤壁大战》那样的戏,宏大的战
争场面。 五十年代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的《赤壁大战》,是父亲经常提起的,所以
我记得那些名角儿,即马连良的孔明,叶盛兰的周瑜,谭富英的鲁肃,肖长华的蒋干,
裘盛荣的黄盖,袁世海的曹操,张君秋的孙尚香,等等。在解放前,这么多名角共聚一
堂是不可能的。
父亲也带我看其它程派演员的戏,比如以票友下海的李世济,还有赵荣琛。到了60年代
,在江青的“样板戏”出台之前,北京京剧团展现出京戏最后的辉煌,即由马连良、裘
盛荣、谭富英、张君秋等出演的《秦香莲》和《赵氏孤儿》。这两个戏是我和父亲在宽
街的圆恩寺影剧...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4170
32
来自主题: Xiqu版 - 看文化人说京剧衰落
京戏是大剧种,芭蕾舞是小剧种。
京戏的表现力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这是大剧种的气象。有名气的剧种不一定是大剧
种,比如芭蕾舞剧,它的题材很狭窄,多是爱情故事,表现力有限。芭蕾舞剧是从“哑
剧”演变来的,单靠肢体语言,尽量简单的情节,不能表现人物性格。中国江南的昆曲
和越剧也是小剧种,只有小戏,没有大戏。新凤霞的评剧也是小剧种,它由冀东和东北
的“二人转”演变而来。大多数地方戏都是小剧种。而京剧的气势就大了,它可以描写
爱情,描写风俗,也可以描写政治、历史、战争,像《赤壁大战》那样的戏,宏大的战
争场面。 五十年代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的《赤壁大战》,是父亲经常提起的,所以
我记得那些名角儿,即马连良的孔明,叶盛兰的周瑜,谭富英的鲁肃,肖长华的蒋干,
裘盛荣的黄盖,袁世海的曹操,张君秋的孙尚香,等等。在解放前,这么多名角共聚一
堂是不可能的。
父亲也带我看其它程派演员的戏,比如以票友下海的李世济,还有赵荣琛。到了60年代
,在江青的“样板戏”出台之前,北京京剧团展现出京戏最后的辉煌,即由马连良、裘
盛荣、谭富英、张君秋等出演的《秦香莲》和《赵氏孤儿》。这两个戏是我和父亲在宽
街的圆恩寺影剧... 阅读全帖
F*V
发帖数: 3978
3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对于“高薪阶层”的调查报告
(注:当时人民币1元的购买力,约相当于如今10—15元人民币;最保守的估计为1:10
。例如:当时京剧演员周信芳月工资1,760元,马连良月工资1,700元,约合现在的1万7
千—2万6千元。而当时国家文艺一级的月工资为360元左右,约合现在的3600—5400元
。):
资本家:
1964年底,我们(指“高薪阶层调查组”,由上海市委组织的)对北京、上海、武
汉、西安、济南五个城市的资本家进行了调查,拿高工资的约两万四千多人(其中三百
元以上的一千二百四十多人)。他们有当中央各部部长、付部长、付省长、付市长的,
有当收发、营业员的,绝大部分是在企业担任经理、厂长、科长、工程师和一般职员,
他们的工资绝大多数远远高过所任同等职务的职工的工资。请看:
江苏省付省长刘国钧(原是常州市私营大成纺织品公司总经理)月工资1,000元,
省人委还给车马费200元。
上海建华毛纺织厂厂长王介元,月工资1,676元,这个厂的一个财务科长月工资825
元。
上海万里造漆厂作一般职员工作的张志坚,月工资538元。
上海九华袜厂当收发的邱显章,月工资374元。
常州市大成工厂当看门的朱尔杰,月工资320元。
...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4
安雯召开复出发布会,现场难掩伤感
老牌音乐人苏越因合同诈骗5000多万元,一审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目前仍有巨额债务需要偿还。他的女友、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近日决定复出为苏越还债。12月24日下午,安雯在好友、电影人江小鱼的支持下,在北京老故事餐吧举办复出发布会,宣布将影视音乐全面出击,并现场含泪演唱《黄土高坡》。对于外界捐款,安雯表示婉拒,声明会独立赚钱还债。
“87版晴雯”安雯复出还债 影视音乐全面出击
为了给男友(未领结婚证)苏越还债,安雯已经卖掉了自己名下的别墅,但仍有数千万债务未清,为此她决定复出赚钱。发布会当天,一身白衣露面的安雯状态依旧不好,显得拘谨、憔悴。她解释称近两天高烧,几近失声。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小声问江小鱼:“能不访吗?”江小鱼几次安抚之下,才勉强开口。
安雯复出后,江小鱼将出任安雯的经纪人,两人现场签下了“艺术家经纪协议”。江小鱼透露,已经邀安雯出演自己下一部电影的重要角色,并象征性地递给她一万元的红包作为片酬预付金。他还表示,许多圈内朋友也向安雯发出邀请,电视剧、单曲等已经提上日程。当天还有不少安雯的影迷到现场表示支持。
安雯含泪唱《黄土高坡...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35
苏越与安雯1996年的合影。
2月18日,东三环一处美术馆门口,三三两两的情侣漫步、呢喃。不远处的地下长廊里,安雯端坐在一间摄影工作室的镜前,眼睛浮肿,神情落寞。她和相伴了23年的爱人苏越,已经快两年没见过面。灯光发白,照着三个人:跟了安雯十年的阿姨老陈、经纪人江小鱼的妻子和女儿。这三个人,外加被她称作“鱼爸”的江小鱼,以及微博上2.6万个粉丝——在作曲家苏越因合同诈骗5746万被判无期之后,他们是安雯的全部支撑。
几天前,看到87版《红楼梦》里的“晴雯”复出筹钱救夫的新闻,素不相识的摄影师丁子提出给她免费拍写真,因为“晴雯”连一张像样的宣传照都没有。眼下,对年过不惑的安雯而言,每100块钱都是“大钱”——当年妈妈把她的原名“张静林”改为“安雯”,希望她一辈子安稳,谁知到头来为了一个“情”字,这份安稳终究没有守住。
1 “世界末日”
2010年3月24日那天,苏越东窗事发被刑拘。电话关机——23年来,这样“玩失踪”仅此一次。
2010年3月24日,安雯和苏越的人生分水岭。
那天一大早,苏越接了个神秘电话,出门了。中午,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陪她吃饭,到了晚上,还没回来。安雯急了,打苏越的...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36
娱乐圈很多美丽的女明星事业虽然都很红,但情路很多都不顺,宋佳也难逃这个怪圈。宋佳前夫是京剧大师张君秋之子张学津,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比宋佳大24岁,两人相识三个月便闪电结婚,当时在娱乐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但这段“文戏联姻”并未持续几年便结束了,在女儿楚楚两岁那年男方提出了离婚。之后宋佳和导演于敏也有过一段感情,但最后无疾而终。
当年宋佳抛弃名利远赴美国,为的则是现任―房地产商人蔡程。这段感情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直到多年才在一起,两人也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宋佳除了是一个好演员,同样是一个好妈妈。女儿楚楚如今已经22岁了,在宋佳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三,有美女老妈遗传的漂亮外形和演技指点,张楚楚在演艺圈的发展颇受看好。下面就和南唐一起看一下著名美女演员宋佳22岁靓女儿近照吧。
l********g
发帖数: 1114
37
很漂亮的女孩,希望女儿也那么漂亮

。宋佳前夫是京剧大师张君秋之子张学津,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比宋佳大24岁,两人相
识三个月便闪电结婚,当时在娱乐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之后宋佳和导演于敏也有过一段感情,但最后无疾而终。
事情之后直到多年才在一起,两人也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宋佳除了是一个好演员,
同样是一个好妈妈。女儿楚楚如今已经22岁了,在宋佳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三,有
美女老妈遗传的漂亮外形和演技指点,张楚楚在演艺圈的发展颇受看好。下面就和南唐
一起看一下著名美女演员宋佳22岁靓女儿近照吧。
o***s
发帖数: 42149
38
宋佳的女儿
娱乐圈一些美丽的女明星事业虽然都很红,但感情之路不顺,大宋佳也难逃这个怪圈。宋佳前夫是京剧大师张君秋之子张学津,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比宋佳大24岁,两人相识三个月便闪电结婚,当时在娱乐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但这段“文戏联姻”并未持续几年便结束了,在女儿楚楚两岁那年男方提出了离婚。之后宋佳和导演于敏也有过一段感情,但最后无果。
当年宋佳抛弃名利远赴美国,为的则是现任丈夫,一位房地产商人。两人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宋佳除了是一个好演员,同样是一个好妈妈。
女儿楚楚如今已经22岁了,在宋佳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三,有美女老妈遗传的漂亮外形和演技指点,张楚楚在演艺圈的发展颇受看好。
c***s
发帖数: 70028
39
日前,一场特别的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上演,惹来热烈围观。冯小刚与曾梵志合作的油画拍得1700万元,张铁林的一幅书法作品拍得8.5万元,赵本山的四个大字“龙腾凤舞”拍得92万元高价,作画近两年的倪萍作品拍得118万元天价……
赵本山书法拍得92万元。
日前,一场特别的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上演,惹来热烈围观。姜昆、郁钧剑、唐国强、张铁林、徐沛东等明星大腕悉数亮相,他们不是来说相声、来歌唱、来表演,而是带着自己的书画作品,向市民奉献一场视觉大餐。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聚集近千人同时观看,为近年来最“热闹”展览。
据西安晚报报道,“写好一个字,就和演好一个角色一样重要”;“书法书法,书之有法;书不尊法,为之无法无 天”;“严格拿书法标准衡量,演艺界真正有功底的人寥寥无几”;“明星字画市场可观,已不是艺术的事情了”……明星们或谈及笔墨情怀,或说起砚边心得,人 生的风雅一览无遗,艺术的真知不时迸现。
而放眼演艺界、曲艺界以及娱乐界,明星书画已渐成风潮。陈道明、冯小刚、赵本山、倪萍、朱军、周慧敏、徐静蕾……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演绎成一条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头顶明星光华,艺术家们的市场反应也堪称惊艷。冯小刚...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40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原来关晓彤的爷爷这么厉害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ue Oct 10 09:25:01 2017,GMT)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小长假最后一天,寒露时节“傻狍子”一条微博炸锅了。国民闺女“姓鹿”了,那是“寒秋惊雷”啊。关晓彤可是地地道道的艺术世家,说起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不知,现在小鲜肉吃香的年代,八十岁的老头子自然没人关注,更何况老人在2006年就去世了。但北京乃至中国的曲艺圈里,“关学曾”三个字可是如雷贯耳。
关学曾是北京琴书这门艺术的创始人。琴书是曲艺的一种。能在中国偌大的曲艺行业中开山立派自成一代宗师,关学曾先生能为不小。
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关先生曾经去过朝鲜前线慰问,同行的艺术家有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新凤霞、魏喜奎、常香玉、张君秋,哪一个拿出来也足够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关晓彤的爸爸关少曾也是影视、话剧演员,出演过不少影视作品。
I********l
发帖数: 8702
41
文革电影戏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袁雪芬、范瑞娟)
小姑贤(评剧,韩少云)
拾玉镯(桂剧,尹羲)
天仙配(黄梅戏,严凤英、王少舫)
打金枝(晋剧,丁果仙、牛桂英)
秦香莲(评剧,小白玉霜、魏荣元)
荒山泪(京剧,程砚秋)
十五贯(昆剧,周传瑛、王传淞)
花木兰(豫剧,常香玉)
刘巧儿(评剧,新凤霞、张德福、赵丽蓉)
李二嫂改嫁(吕剧,郎咸芬、杨瑞乡、靳惠新、林建华)
小借年(吕剧,李贷江、刘艳芳、张玲)
穆桂英挂帅(豫剧,马金凤)
女驸马(黄梅戏,严凤英、潘景莉)
红霞(歌剧,蔡培莹、杜明)
西厢记(越剧,金宝花、张茵、高佩)
百岁挂帅(扬剧,王秀兰、华素琴、高秀英)
追鱼(越剧,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宝莲灯(舞剧,赵青、傅兆先)
杨门女将(京剧,杨秋玲、王晶华)
空印盒(丝弦戏,王永春、李小楼)
柯山红日(歌剧,崔永昌、张越南)
红珊瑚(歌剧,晓军、周祖同)
刘三姐(彩调,黄婉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六麟童、筱昌顺、白艳秋)
洪湖赤卫队(歌剧,王玉珍)
野猪林(京剧,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
尤三姐(京剧,童芷苓、童祥苓、王熙春、黄正勤)
杨乃武与小白菜(曲剧... 阅读全帖
t*******3
发帖数: 2005
4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对于“高薪阶层”的调查报告
(注:当时人民币1元的购买力,约相当于如今10—15元人民币;最保守的估计为1:10
。例如:当时京剧演员周信芳月工资1,760元,马连良月工资1,700元,约合现在的1万7
千—2万6千元。而当时国家文艺一级的月工资为360元左右,约合现在的3600—5400元
。):
资本家:
1964年底,我们(指“高薪阶层调查组”,由上海市委组织的)对北京、上海、武
汉、西安、济南五个城市的资本家进行了调查,拿高工资的约两万四千多人(其中三百
元以上的一千二百四十多人)。他们有当中央各部部长、付部长、付省长、付市长的,
有当收发、营业员的,绝大部分是在企业担任经理、厂长、科长、工程师和一般职员,
他们的工资绝大多数远远高过所任同等职务的职工的工资。请看:
江苏省付省长刘国钧(原是常州市私营大成纺织品公司总经理)月工资1,000元,
省人委还给车马费200元。
上海建华毛纺织厂厂长王介元,月工资1,676元,这个厂的一个财务科长月工资825
元。
上海万里造漆厂作一般职员工作的张志坚,月工资538元。
上海九华袜厂当收发的邱显章,月工资374元。
常州市大成工厂当看门的朱尔杰,月工资320元。
...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43
生鱼片和BBQ其实是中国人春秋时代吃的东西
知道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么
脍炙人口说脍炙--孔庆东
2012-09-18 | 阅:1 转:15 评:0 | 分享
修改
自从30年前中国大张旗鼓地挺进野蛮发展阶段以来,国人的饮食也日趋“野蛮化”。吃
陈粮、喝毒奶之外,大小城市遍布烧烤,街头巷尾,烟熏火燎,就是其标志之一。由陈
佩斯那厮公然在春晚上大烤羊肉串开始,发展到陆海空、麻辣烫无所不烤,连大蒜香蕉
萝卜皮也能烤着吃。套用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真可谓“烤而不死是为神”了。
新世纪之初,俺到韩国蛰伏了两年;隔了5载,又到日本隐居了一年,发现韩日两
国也流行烧烤,只是规模比较小,尚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耳。中国现在到处是韩国烧烤
城,什么权金城啊,汉拿山啊,导致国人误以为高丽朋友天天吃烧烤。这正如刚学汉语
的纯朴老外,以为中国人天天吃北京烤鸭。日韩两国的饮食都较贵,老百姓不比中国市
民可以天天下馆子。像中国人这种吃法,每年扔掉的剩饭就可养活两个非洲的,无论那
个外国都承受不起,用不了3年就把经济吃崩溃了。中国人太能吃也太会吃,几十年前
,本来人民公社办得好好的,忽然刮起了一股“大...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44
脍炙人口说脍炙--孔庆东
2012-09-18 | 阅:1 转:15 评:0 | 分享
修改
自从30年前中国大张旗鼓地挺进野蛮发展阶段以来,国人的饮食也日趋“野蛮化”。吃
陈粮、喝毒奶之外,大小城市遍布烧烤,街头巷尾,烟熏火燎,就是其标志之一。由陈
佩斯那厮公然在春晚上大烤羊肉串开始,发展到陆海空、麻辣烫无所不烤,连大蒜香蕉
萝卜皮也能烤着吃。套用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真可谓“烤而不死是为神”了。
新世纪之初,俺到韩国蛰伏了两年;隔了5载,又到日本隐居了一年,发现韩日两
国也流行烧烤,只是规模比较小,尚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耳。中国现在到处是韩国烧烤
城,什么权金城啊,汉拿山啊,导致国人误以为高丽朋友天天吃烧烤。这正如刚学汉语
的纯朴老外,以为中国人天天吃北京烤鸭。日韩两国的饮食都较贵,老百姓不比中国市
民可以天天下馆子。像中国人这种吃法,每年扔掉的剩饭就可养活两个非洲的,无论那
个外国都承受不起,用不了3年就把经济吃崩溃了。中国人太能吃也太会吃,几十年前
,本来人民公社办得好好的,忽然刮起了一股“大食堂”的妖风,集体开伙,白吃白喝
。结果愣把好些地方的集体经济给吃垮了...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5
先来说第一条。
文革时候的小说 (不完整)
金光大道四卷(长篇小说)
艳阳天三卷(长篇小说)
杨柳风(小说)
白山红缨 (小说)
百舸争流(短篇小说集)
长缨在手(小说)
春满钢城 (小说)
春泉(小说)
春意正浓(小说)
众志成城(故事)
大刀记(全三卷) (长篇小说)
沸腾的矿山(全三卷)(长篇小说)
青竹吐翠(短篇小说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渡江侦察记(电影文学剧本)上海人民出版
高高银杏树(儿童文学作品集)
盐民游击队(70年代版)
惊雷(百花文艺出版社 1976)
革命的号角 战斗的武器(1972年版)
激流红心(报告文学集)70年代版.
雁翎队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4)
英雄的姐妹(革命回忆录)吉林人民出版社
忆长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59)
小兵闯大山(1976年版)
雨涤松青(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部编 1972
门板背后的秘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 阅读全帖
c*********e
发帖数: 16335
46
刘文正费翔的确是爱人!好友为这桩悬案下了石锤(图)
文章来源: 大象音乐空间 于 2016-09-28 13:35:2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
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文正是华人娱乐圈当之无愧的巨星。
刘文正与费翔的确是同性爱人!刘文正好友为这桩悬案下了石锤
他面容英俊,身姿潇洒,是少男模仿的时尚偶像,更是少女倾慕的梦中情人;他唱歌,
唱一首红一首,如今教父级的罗大佑当初也要靠他提携;他演戏,演一部火一部,搭档
的都是林青霞这样的人物。直到今天,由他唱红的歌仍被翻唱,仍在流传,《乡间的小
路》、《外婆的澎湖湾》、《三月里的小雨》……经典曲目数之不尽,依然在陪伴着几
代人的成长。
刘文正与费翔的确是同性爱人!刘文正好友为这桩悬案下了石锤
刘文正与费翔的确是同性爱人!刘文正好友为这桩悬案下了石锤
尤其在台湾,刘文正这个名字几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就在他演艺事业最为巅峰
的时刻,他先是在1984年淡出歌坛,转入幕后工作,而后又结束了幕后工作,在1991年
远走美国。
大多明星的所谓“退出”更像是为了炒作“复出”而铺垫的前戏,从以前到后来,都没
有一个明星的退... 阅读全帖
w****a
发帖数: 73
47
1955年,周恩来、彭德怀在中南海瀛台同工作人员交谈。
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后回到北京,在机场受到刘少奇、董必武等欢迎。
1956年,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访问中国时,周恩来同苏拉瓦底签订中巴友好条约。
195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中南海怀仁堂接受印度摄影记者采访。
1956年,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张闻天(自右至左)在中南海颐年堂前交谈。
1956年,周恩来、马叙伦、马思聪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
1956年,周恩来、彭真和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君秋在一起。
1956年,周恩来等人在北京机场欢迎老挝王国万象当局内阁首相梳发那·富马亲王为首的老挝代表团访问中国。
1956年,周恩来在中南海和著名教授马大猷(右一)、梁思成(右二)、孟昭英(右三)讨论科学规划。
c*****x
发帖数: 1342
48
陈丹青在纽约旅居18年,与纽约的杰出华人往来甚多,其中不乏优秀的同性恋者,这
亦使得陈丹青对同性恋者有与众不同的判断。
记者:在你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艺术家是同性恋,譬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
陈丹青:你得问上帝,人间无法回答。科学家说:染色体XY的某种差异造就了同性恋。
但这位同性恋会是达·芬奇吗?你去问上帝。
记者:你认为艺术家和同性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陈丹青:同性恋自古就有。希腊时期不必说了。近代西方艺术家长串名单是同性恋。譬
如舒伯特。有资料说勃拉姆斯、肖邦、贝多芬,甚至托尔斯泰,均有同性恋倾向。当然
,最着名的,确凿无疑的同性恋艺术家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卡拉瓦乔。二十世纪
人文艺术领域同性恋者更多:巴特尔、福柯、沃霍、罗森伯格、帕索里尼等等。着名政
治人物中,美国八十年代公布了档案,那位“麦卡锡主义”当事人麦卡锡,也是同性恋。
在中国,身为同性恋的着名艺术家还需要求证,古代,郑板桥算一位,他的爱人出现在
他的诗作和画款中,有名有姓,可惜我忘了详细。袁枚也是。他的 《随园诗话》 、
《子不语》,还有纪晓岚的 《阅微草堂笔记》 、钱泳的 《履园丛话》 、明代沈德符
的 ... 阅读全帖
E*V
发帖数: 17544
49
脍炙人口说脍炙--孔庆东
2012-09-18 | 阅:1 转:15 评:0 | 分享
修改
自从30年前中国大张旗鼓地挺进野蛮发展阶段以来,国人的饮食也日趋“野蛮化”。吃
陈粮、喝毒奶之外,大小城市遍布烧烤,街头巷尾,烟熏火燎,就是其标志之一。由陈
佩斯那厮公然在春晚上大烤羊肉串开始,发展到陆海空、麻辣烫无所不烤,连大蒜香蕉
萝卜皮也能烤着吃。套用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真可谓“烤而不死是为神”了。
新世纪之初,俺到韩国蛰伏了两年;隔了5载,又到日本隐居了一年,发现韩日两
国也流行烧烤,只是规模比较小,尚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耳。中国现在到处是韩国烧烤
城,什么权金城啊,汉拿山啊,导致国人误以为高丽朋友天天吃烧烤。这正如刚学汉语
的纯朴老外,以为中国人天天吃北京烤鸭。日韩两国的饮食都较贵,老百姓不比中国市
民可以天天下馆子。像中国人这种吃法,每年扔掉的剩饭就可养活两个非洲的,无论那
个外国都承受不起,用不了3年就把经济吃崩溃了。中国人太能吃也太会吃,几十年前
,本来人民公社办得好好的,忽然刮起了一股“大食堂”的妖风,集体开伙,白吃白喝
。结果愣把好些地方的集体经济给吃垮了,狂吃一年的代价是挨...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蒋介石最信任的命理大师袁树珊(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6 22:47:23 2016, 美东)
袁树珊的著作。
网上前两年就流传着命理大师袁树珊的传奇一生,最近又有人拿出来刊登。而且题目还
抬出蒋介石。为什么?是为了说明袁树珊是有真才实学的。
袁树珊于1881年出生在医学世家,家学渊源。早年随父住在镇江,以医为主业,兼卜卦

古代大医学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可以看出发病的真正原因。袁树珊祖上治病救人积下
福德,辈辈都有人行医,而且还能用周易卜卦。袁树珊就是其中的一个。
袁树珊考秀才未能得中,去上北京大学但不是学医,后来留学日本攻读的是「社会学」
,学成归国有进入官场的机会,但他并不热衷功名利禄,回到家乡仍然继承祖业,行医
兼卜卦。
文章说,据说他曾经见过孙中山,说孙「贵不可言」,且非凡夫俗子所谓的「富贵」,
而是「薄天子之位而不为」的流芳百世之「清贵」。袁树珊虽然名声大,但自谦为「薄
负时誉,饘粥有资」。
民国17... 阅读全帖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