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心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j*******7
发帖数: 6300
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你心所侍奉的主是谁?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ibleStudy 俱乐部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BibleStudy
标 题: 你心所侍奉的主是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16 17:58:18 2014, 美东)
你心所侍奉的主是谁?
来源:博客 作者:书拉密女
原本还处在较力当中的心,再次受到考验,“两个主”让我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危机
的存在!
以前知道《圣经》说我们不能侍奉两个主,但只是单纯的认为,另一个就单单指着
金钱说的。【太6: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
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但事实上,并不是如
此,玛门是特指金钱,这是《圣经》所教导的,但是占据我们内心的除了金钱还有很多
,比如名誉、地位、权势,爱外在的修饰打扮,还有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骄傲、嫉妒、
纷争、不平不满......都是属于我们心中另一个主,而这些归咎在一起,那就是自我!
也就是我们除了侍奉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可能选择侍奉另一个主——自我。
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可能都会说,我已经选择侍奉耶稣了,耶稣基...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2
来自主题: _BibleStudy版 - 你心所侍奉的主是谁?
你心所侍奉的主是谁?
来源:博客 作者:书拉密女
原本还处在较力当中的心,再次受到考验,“两个主”让我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危机
的存在!
以前知道《圣经》说我们不能侍奉两个主,但只是单纯的认为,另一个就单单指着
金钱说的。【太6: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
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但事实上,并不是如
此,玛门是特指金钱,这是《圣经》所教导的,但是占据我们内心的除了金钱还有很多
,比如名誉、地位、权势,爱外在的修饰打扮,还有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骄傲、嫉妒、
纷争、不平不满......都是属于我们心中另一个主,而这些归咎在一起,那就是自我!
也就是我们除了侍奉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可能选择侍奉另一个主——自我。
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可能都会说,我已经选择侍奉耶稣了,耶稣基督就是我的主
,但事实上,很多人的侍奉只是仅限于口头上的侍奉。而这我也是在今天才领悟,才明
白的。可能我们也都很爱去礼拜聚会;可能我们也都很有热心要传福音,并且带领很多
的人来到主的面前,使很多人认识有一位是救赎我们的主;可能我们自己也在很恳切地
做着献身的...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3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
散。
正本清源——往生净土条件与辨析,没有什么事情比往生更简单!更重要!
末法乱象:许多修行者的师父或上师藉着(信徒对)佛法(的虔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敛财
佛弟子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以下节录自《楞严经》,经文如下
楞严经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
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
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
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
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指责出家受戒是小乘法)。由是
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g**r
发帖数: 4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王心所问麻叔、WACHI先生
下面的表述对吗?
烦恼本身是心所,也是由心所引起,心王(识)本身不具烦恼,
也不造业。但是心所是心王作用产生的。
如果上面的表述对,问题就来了:
(不具烦恼,不具业的)识怎么会作用呢?
A.外境 (尘) +根
B.业力相续
C OTHER?
另外业力和法尘是什么关系?
从楞严第十卷看,识阴应该也是可以入的,而且从识阴入应该是多快好省的方法,
这个不具烦恼,不造业的识,可以本“认识”吗?似乎这个问题本身有毛病:如果
可以,是识认识了,还是在打转是不是?
另外一个问题:
平常讲“凝神”,才凝的那一刹那,凝的是什么?是识还是想?
另外一个问题:
识既然称王,自然妙用是来自识的,那么为什么还说“学道之人不求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另外一点说明:
因为这里大家都叫麻叔麻兄,所以小可显的小了一辈。对其他人就不好称兄了,
称先生吧。
e****i
发帖数: 14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王心所问麻叔、WACHI先生

心所是心王产生的这说法,虽然有不少人用,麻子觉得不准确。
这说法确实会产生了你下面的问题。学唯识也要小心,“唯识
无境”“有能无所”的说法,麻子从来不赞成。若讲无境,识也当无

若说有能,所也当立(假名安立)。多数学唯识人没搞清阿赖耶的不共
与共,或说不一与不异。你大概还没真接触到这个点。
嘻嘻,这个地方是绕死人的。实修到处,自己会知道的。靠这种分别
法,
过不去。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本身,但没法如实全面了解。在能所
对立
里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这个应问自己!我猜,你是说把自己与外境的对立把握清楚的那一下
吧。
凡夫所能了别的一切,不离识的作用。并非妙用来自识。
你这问题说明,你现在学的唯识,有点进入最需要避免的范围了:
阿陀那识甚微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其执持以
为我。
哈哈,江湖无辈,就什么没关系。
a*****y
发帖数: 3318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俱乐部]52心所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omnbmh (HaHong),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52心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2 11:25:29 2011, 美东)
我看了一下《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编辑的挺好。
看见有25个美心所,其中有身柔软和心柔软,
E******u
发帖数: 3920
7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8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心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0
本文较长,能看到,就是缘份,请一定珍惜在这个急躁时代的珍贵开示,让自己的心静
下来,请一定耐心读完,阿弥陀佛。
———————————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
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
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当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是菩提心,它很有效。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真正的涅槃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槃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
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
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
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
修心七支法要—-宗萨钦哲仁波切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我
们要用的这本书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2
宗萨钦哲仁波切珍贵开示
本文较长,能看到,就是缘份,请一定珍惜在这个急躁时代的珍贵开示,让自己的心静
下来,请一定耐心读完,阿弥陀佛。
———————————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
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
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当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是菩提心,它很有效。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真正的涅槃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槃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
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
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
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
修心七支法要—-宗萨钦哲仁波切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3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4
本文较长,能看到,就是缘份,请一定珍惜在这个急躁时代的珍贵开示,让自己的心静
下来,请一定耐心读完,阿弥陀佛。
———————————
——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
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
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当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时候,这种心态就是菩提心,它很有效。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
——真正的涅槃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槃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
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
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
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
修心七支法要—-宗萨钦哲仁波切
基本上我没有什么新的话要讲,要讲的都是那些佛教的老东西,旧的很简单的东西。我
们要用的这本书是...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心浅探 zt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心浅探 zt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7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张岱年
心物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西方近代哲学
中,关于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讨论较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对于心物问题已有所讨论。
到中国近古时代 (宋元明清时代),许多哲学家更对于心物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所以,应该承认,心物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心亦即主体,物亦即客体。但是主体客体的名称是古代所未用的。在古代哲学中,
与主体相当的名词是“己”,与客体相当的名词是“物”。《中庸》云:“诚者非自成
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己与物即主体与客体,亦称为内外,《中庸》又说:“合外
内之道也”。外即客体,内即主体。近几年来,有些论者认为,中国哲学专讲“天人合
一”,而忽视“主客”之别,其实并不符合事实。中国哲学确实强调“内外”的统一,
但也承认内外的区别。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史家常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
讲,或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归并到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中所谓“理
念”或“观念”往往是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哲学史家将关于“理念”的问题归结
为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真如门之立空与真实不空
上已经谈到心真如门的部分,谈到真如跟五阴十八界,祂不是两个法,不是一也不
是异,就是论文所说的非一相、非异相。这一集节目当中,我们要继续探讨 马鸣菩萨
对心真如门之立空与真实不空的法义。在这论文当中,菩萨有以下的开示,在《大乘起
信论》的卷上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
,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眞心常恒
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大乘起信论》卷1)
首先来探讨为何论文当中说这心真如立为空?论文中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
不能触,故立为空。”这在说明这心真如祂是一个空性,这心体不是众生所知的色法,
不是物质的法,所以祂无形无色,更没有方位处所可言。那么众生希望去找到这个心眞
如如来藏,他想要从烦恼、妄想、妄念的出生源头去找到这个心真如,这是因为经论当
中常会说到妄想、妄念是由这个心真如所出生;那他就想,既然妄想、妄念由祂所生,
那我就从妄想、妄念的源头去追,就一定可以找到祂。但是 马鸣菩萨论文当中说到:
这心真如是“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在佛门中,曾经有一位提倡人间佛教的法师说过:“地狱只是圣人为了伦理道德以及
社会秩序,而施设的教化方便。”像这样子的说法,显示出这位法师他并不相信地狱是
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地狱只是佛陀为了吓阻大家,不敢随意去造作恶事、扰乱社会秩序
而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位法师当然也就胆敢把自己研究佛法的结论,无论对错都广为流
传;因为他不相信错说佛法、误谤三宝、伤害众生法身慧命的因果很重,真的会下地狱
长劫受苦的。
在讲求科学证据的现代,我们对于自己还没有亲身验证的事情以及道理,抱持著怀
疑的态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基于科学的精神来说,我们对于自己还没有办法实证
的法则、道理,应该是要以存疑的态度,然后小心谨慎地透过观察、思惟、实验、实证
等等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检验它的真实性,直到有了足够的证据,确认之后才可以下定论
;如果只是凭著个人的直觉、经验或者是还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而就直接大胆地否定
真理,那可就是鲁莽、愚痴的作为了,而且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其实佛教正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精神以及方法的,除了本初佛是要经过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的摸索和修炼,才终于能够成佛;而在本初佛实证成佛之后呢,自然就...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昙摩结(叶均)
“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阿毗达摩
摄义论第二品说:“这种心所和它们所相应的心是同一所依,同
一所缘,而且是同时生灭的”。成唯识论卷五云:“恒依心起,
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品类
足论卷一云:“若有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在
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色法属
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根据上
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这
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
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
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
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说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它们是和各种其它的心理要素
复合而活动的。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
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例如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身
z*****n
发帖数: 63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的开悟明心是什么意思?
禅宗的开悟明心是什么意思?
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曾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就是说学佛人如果没
有开悟亲证自己的本心,那么修学佛法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在佛法修行中,开悟明心是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学佛人入门的一个枢纽。开悟明心之后才能进入菩萨内门中修行
,如果还没有开悟明心,那这个人即使努力行善积德,仍属于世间善法,未来世都还可
能会起无明,去造作诸不善业,而堕入三恶道中,因为没有亲证本心,无法受用本来自
性清净的功德,那都还可能在佛道上会有退转的机会。佛陀《楞严经》卷9中也说:「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由此
可知开悟明心的重要!
那什么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呢?现在佛教界都公认开悟明心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禅宗最有名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中说:「祖以
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
本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
wuyu (wuyu) 于 (Sat Aug 27 09:00:11 2011, 美东) 提到:
自己体会对制嗔心的最有效方法是一旦发现自己起嗔心(不管是“愤怒`”,“焦虑”
,“悲伤”,“惊恐`”)的时候,只简单标记“烦恼”,越快越好,速度是关键。不
要去体会细微的感觉,不要去压制。
我一标记“烦恼”时,心一下就清凉了不少。
这方法可能对初习心念住,正念还不强的同学更有效。
“贪心""慢心"比较难觉察一点,但也只简单标记“烦恼”。
对我来说,人生的”烦恼“或”漏“主要是“嗔”“贪”“慢”
“痴”“疑”太笼统不易明确对制
大家都来向“烦恼断尽无漏”的目标努力吧
☆─────────────────────────────────────☆
JeanIris (Iris) 于 (Sat Aug 27 11:10:54 2011, 美东) 提到:
赞!
☆─────────────────────────────────────☆
SeeU (See you) 于 (Sat Aug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是去造作身、口、意
恶业的根源;因为已经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三恶道长劫受苦,所
以就开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烦恼,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禅修的道场中,大
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
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因为不了解佛法的正修行是要
先见道,然后才是修道,这样才能真正地断除烦恼。如果只是不断地压伏烦恼,就像是
石头压草一样,这样只能暂时伏住烦恼种,并没有转化清净,当遇到重大的境界时,烦
恼终究还是会压抑不住而再度生起。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特别强调:“如
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
乘起信论》卷1)就是说明:凡夫之人总是用错心,总是将虚妄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心,
以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为让烦恼一段时间不现行,
就是开悟了。
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的时候,没有传给当时
的首座神秀,却传给了不识几个大字的南方蛮子慧能。当...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GoLost (GoLost),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法、道德与菩提心-宗萨钦哲仁波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7 10:36:32 2015, 美东)
所谓「客观」的佛教学者们的信仰
赖瑞(Larrie)要我谈谈佛法与道德、佛法是否为一条说教之路,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菩
提心?我刚从东方过来,有一点晕头转向。到达之后我马上去了牛津,此刻我应该正在
牛津做某件事。晕头转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和牛津的一些学者们谈话。他们很棒,
真的很棒。那里有许多所谓的佛学教授或佛教专家,他们强烈否定转世,他们不相信佛
陀给过「不二」及诸如此类的教授。这教导了我许多。就在昨天,我提到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我只听过他的名字,但从未真正了解他。在牛津有人告诉我,
他们正在「客观地」研究佛法;这很有意思。这些都让我晕头转向,因为我必须切换到
佛教徒的思维,以便讨论今天这个主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理解「不二」并不容易
如果不谈「不二」,我觉得我们不可能真正谈论佛法,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0

南传阿毗达摩在这方面分析的很清楚。
全部的身心现象,都是五蕴,然后五蕴又被分解为五部分,色,受,行,想,识。
每一个最短刹那,升起一组能所相对的名色法,能缘类似观察者,所缘类似被观察者,
总共有两种状况
1,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色法
2,能缘是心识心所,所缘是心识或者心所。
在每一个刹那升起的心识当中伴随着很多的心所,其中大部分都是行蕴。比如作意,贪
,嗔,无贪,无嗔,慧,正念等等。
对行蕴的观察觉知,还是五蕴本身范围内的,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本心,或者五蕴之外
的在观察识知。
比如觉知贪或者嗔这个行蕴,是当下升起的心识,以及伴随心识升起的正念心所(正念
心所包括识本身都有认知特性),以升起的贪这个心所为所缘,完成认知。
这里面一个极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五蕴之外立出一个东西来,将五蕴当成被观察对
象,将五蕴之外的某个东西当成真正的观察者。并认为这个真正的观察者恒常不变。
这一组一组的能所相对的名色刹那生起,刹那灭去,彼此不同(异阴),紧密相续,在
业力的作用下,形成一股五蕴生灭相续之流。
n**********a
发帖数: 438
31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xiuxinbsls/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2.pdf
第三頌 疾斷煩惱
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於日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都應省察內觀自心,正當煩惱剛剛於內心萌
生,要危害自身與他人之時,願及時覺察並速疾作嚴厲呵斥令彼斷除。
在娑婆世界裡,眾生皆有煩惱,而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
認為,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
細精血氣能作三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
將因轉為道用,密宗是將果轉為道用,但在此不作廣述。
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阿底峽尊者...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2
所谓「客观」的佛教学者们的信仰
赖瑞(Larrie)要我谈谈佛法与道德、佛法是否为一条说教之路,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菩
提心?我刚从东方过来,有一点晕头转向。到达之后我马上去了牛津,此刻我应该正在
牛津做某件事。晕头转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和牛津的一些学者们谈话。他们很棒,
真的很棒。那里有许多所谓的佛学教授或佛教专家,他们强烈否定转世,他们不相信佛
陀给过「不二」及诸如此类的教授。这教导了我许多。就在昨天,我提到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我只听过他的名字,但从未真正了解他。在牛津有人告诉我,
他们正在「客观地」研究佛法;这很有意思。这些都让我晕头转向,因为我必须切换到
佛教徒的思维,以便讨论今天这个主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理解「不二」并不容易
如果不谈「不二」,我觉得我们不可能真正谈论佛法,但「不二」不是那么容易。最近
我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们聊天。我甚至有点担忧,我们西藏人实际上有多努力想要去彻
底了解不二的概念,如同这些印度人所做的一样。真正理解不二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
如果你以卡尔‧波普尔的方式去思考。如果你真的认为某些事物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
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
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
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
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
在沮丧、自在或其它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
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
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
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 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
广泛与模糊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它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
辞或...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1.说有一切有部的四十六心所法。
>2.瑜伽宗的五十一心所法
>3.上座部的五十二心所法
看样子很像把阿含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感受现象都列为”心所”
请问
”心”如何解释? 就只是”识”吗
89心为何? 也是”识”吗?
例如 观呼吸,一剎那就是一个”心”起来吗?
那么观呼吸的心所有哪些呢?
心一次起来,就伴随全部52种心所吗?
看起来应该是,心一次起来伴随某几种心所(但一定包含所有遍行心所)
这里
“心一境”如何解释? (可否举个例子)
“念”如何解释? (可否举个例子)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不是,在初禅的时候,主要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个心所,而二禅的时候有喜
,乐,一境性
但其他心所也有,只是忽略不计,比如任何心识升起,哪怕是色界禅定心升起也都必然
有七个心所,包括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禅定最关键的是离不善法,也就是那些不善心所,比如贪,嗔,痴,掉举,昏沉等等心
所。它们属于刹那升起的意识的杂质。
关于禅定当中心所的大概状况,南传中部的正断经里面有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315785.html
====================
而于彼初禅为法之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解、
精进、念、舍、作意。彼于此诸法,令不断安立。
而于第二禅中之诸法,内心安静、喜、乐、心一境性,触、受、想、思、心、欲、
胜解、精进、念、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令不断安立。
而第三禅中之诸法之舍、乐、念、正知、心一境性及触、受、想、思、心、欲、胜
触、精进、舍、作意。彼于此等之诸法,不断安立。
而第四禅中之诸法之舍、不苦不乐之受、心之无感兴、念、清净、心一境性及触、
受、想、思、心
x******i
发帖数: 14369
37
创古仁波切:修行人的八种心障
不利于修行的八种心障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的。这八种心障是由行
者的思考方式产生的。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使我们偏离正确修行方式的念头,而错误的
念头会制造修行的障碍,所以,审察自己是否有任何这类错误或缺点是非常重要的。如
果我们能加以辩识,就能将之净除,并免于可能产生的障碍。
第一种心障是对财产或名望、金钱、亲友产生极大的贪执。如果我们非常执着所拥有的
财物,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担忧失去它们,或希望得到更多的财物。贪执财物不能给予心
有关切其他事情的空间或时间,因此它会变成修持佛法的一种障碍。我们会变成萦念财
物的奴隶,而没有时间或机会去修去。如果我们贪爱亲人或密友,随着贪爱的增长,我
们将愈来愈无法离开他们,所花在修行的时间也愈来愈短,最后完全放弃了修行。我们
确实需要一些金钱及财物才能过日子,关爱他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当我们对人
及事物变得过于贪执时,问题就应运而生。虽然我们依然拥有修行的自由,我们却无法
这么做,因为对人及事物的贪执使我们放弃了修行。因此,贪执变成一种障碍,所以,
行者必须放弃贪执的心。
第二种障碍是行为举止极端不善。具...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38
大家要想知道能不能往生,只要观察自己的心就知道了。问一问自
己的心,清净不清净。如果心清净,没有其他的烦恼,只有愿生西
方,愿见弥陀的一念,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希望。所谓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你心中不种娑婆种子只种西方种子,一定往生西
方,不然的话,你的心中,乱七八槽,见不得人的种子多得很,往
生西方的希望便没有了,因为你的心见不得人那只有去见鬼,怎能
见弥陀呢?所以念佛人的心,要清净得上对天、下对地、中对一切
众生,都对得起,以此心发愿求生西方,决定往生。
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是说,外面起的什么境
界,都是自心所现。有什么心,必现什么境,所谓“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所以境由心现,心逐念
成。起什么样的念,必成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必现什么样
的境。念地狱,就心现地狱,念饿鬼,就心现鬼界;念佛,当然心
现佛境。所以经说,心想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
是因,所现的境是果,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嗔心和杀心重
的,必造恶业,恶业因缘,必现地狱。所渭“恶业将盈,地狱相
现,净业将熟,佛身现前”。
念佛须要有真信切愿,有了真切信愿心念
r****n
发帖数: 8253
39

那个心不随色转的经文,意思是说当下生起的心识心所面对色法所缘时,不产生错误的
作意,诸如视其为常,视其为乐。此处升起的心识心所都是缘起的,都是无常的,是和
色法所缘同生同灭的,而根本不存在一个不变的独立的“心”,这种不变独立的心,正
是佛陀最为反对的,所以佛陀说宁可把色身当成我,属于我的,也千万不要把心当成是
我,因为四大色身起码还有暂住保持的时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但是心却没
有一刻的维持保留,刹那生灭不停,就像猴子攀捉枝条一样,抓住一个,立即放,又去
抓另外一个。
所以两篇经文毫无矛盾冲突,只是你根本不懂五蕴生灭的机制,而自己有极为严重明显
的神我思想,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佛法所说的我是指什么。
你自己犯的错误,是几乎所有外道,所有走上修行邪路的人都会犯的错误,执着于身心
之内或者之外存在一个独立主宰恒常的某东西。而这个东西,你这里说成是心,在其他
外道那里,被说成灵魂,或者梵,因为它具有种种主宰性,所以叫做“神”,也叫做神
我,也叫做atman!
佛陀所有的教义,都是为了打破这个,为什么要打破这个呢?为什么认为存在“神我”
无法导致解脱呢?
如果真正明白了五蕴和涅槃的关系...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40

如果是这样,就相当不错
观禅是可以随时可以修的,可以以任何为所缘
吃饭,走路,还有上网发帖子都可以。
你连识是什么都搞错了,呵呵。
而且只要在三界,必然无间在识里面。
如果能够亲身看到心识的生灭,这基本就是阿罗汉了。我甚至怀疑心识的生灭是否能够
被看到。这可能不是解脱所必要的。
心识的生灭,据说在一弹指间,或一眨眼间,就已经有几万亿个心生灭过去了。
能够看到心所和所缘的生灭,就完全具备了降服所有烦恼的能力,未必需要看到心的生灭。这似乎不太可能。
r****n
发帖数: 825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外道是心外求法

这是胡乱定义,佛法所说的外道,不是指什么心外求法,而是指包含我见,不知四圣谛
和缘起的宗教派别。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其意,是诸佛教”不是佛教的法印,佛教的法印是“诸行无
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上三个是佛教区分外道的根本标志。
“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了凡四训”包括《弟子规》这些东西也不符合佛法的“诸
恶莫做,众善奉行”,因为里面包含有很多邪见,愚痴见,邪见和愚痴见都是恶心所引
起的,属于恶。
佛法所说的诸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所谓不做坏事,而是指不升起恶心所。恶心所的范
围非常广大,痴心所,散乱心所,邪见心所,贪心所,这些全部是恶心所,而凡夫几乎
念念都有恶心所。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不是某个东西在识别了知,而是只有识别了知自身。
不是X在识别了知,是只有识别了知。
心,就是识别了知,它其实是心识和心所综合产生的主观感觉。
心识本身就有识别的特性,而心所当中的念心所,也有觉知的特性。不过心识其实主要
负责获取信息,而心所才是真正执行对信息的识别处理。
a**u
发帖数: 8107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心到底是转向还是生灭
☆─────────────────────────────────────☆
runsun04 (runsun) 于 (Fri Jan 23 23:25:51 2009) 提到:
waichi很早以前曾经说过,心一秒之内会“转向”成千上万次。
而我现在完全确信,心根本不是转向,而是生灭,他是一秒之内生灭千万次,甚至更多
。它本身是无常的,它也不是我,它和其他物质现象本质其实一样。心,心所和所缘他
们是一起生灭的,所以不存在什么“转向”
这在阿含经和佛陀详细揭示精神物质世界组成的阿毗达摩论里面说得都很清楚
这就是核心关键点之一。
只有明白心是生灭的,才会了解为什么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对于当下现起的所缘,无论
是声音,还是身体疼痛,还是眼前的明暗,都应该如实觉知,现起什么,就观察什么
刚开始是对于明显现起的所缘,观察,比如可以留意念头的变化,留意腹部的起伏(所缘多个)
,但在此观察当中,对于其他明显现起的所缘,也都应该一一观察。因为这是完全符合
缘起法的。
如果有所谓的向一,所谓的不转,所谓的不忘,所谓的闪离,这些都和缘起法冲突。
止禅能培养定力,这种定力可以用来进行观禅,但前提
H******3
发帖数: 169
44
发菩提心后,一个人在轮回中的流转就有尽头了---索达吉堪布
为什么发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一切佛、菩萨、声闻的安乐都是由此出生的。
如《华严经》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独觉声闻安
乐故。”

在《华严经》、《入行论》等许多经论中,都详细宣说了发菩提心的功德。
《诸法最上王经》中云:“若人疾欲见,未来诸佛者,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
有个人说:“我很想见到本来清净的心性和普贤王如来,可是我没有得过灌顶,也没有
修过加行,您能不能开许我看《上师心滴》?实在不行,我看几页也行。”
其实,如果想见到如来,不发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你最好先发菩提心,好好修加行,
这样见如来就不难了。现在很多人对高法有兴趣,而对最根本的发菩提心、修加行却不
重视,这是对佛法的修行次第不太了解的表现。
如果以发菩提心来修炼自心,即便我们因宿业所感而堕入恶趣,也会因发心的善业而不
产生邪念。如果能长期修持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造恶业,即使因为往昔的恶业转生到
恶趣,也会跟恶趣的其他众生不同,你相续中的善心不会退失,而且以恶趣的身份也可
以净除业障。
《本生传》中记载:“业之异... 阅读全帖
l**********n
发帖数: 675
45
第一篇 创世记与地质学
我们相信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是祂逐字逐句默示的。在敬虔人的心思中,所常有的忧
愁,就是人轻看、反对神的话。神的儿女,因为世人不尊重主的典章,而衷心如焚。在
六十六卷圣书中,以创世记受疑为最。抵挡圣书者,常以地质学的时期,和上古的遗物
,来推翻神明白的启示,他们以为按地质学的种种根据,世界已不知历过若干万年了;
圣经所载六千年的数目,殊为不可信。世人奉着科学的名号,对于创世记,时下其攻击
手段。
许多在主里的亲爱弟兄们,并不是有甚么学问的,(编者本亦其中之一,)因为受了这
些风潮,他们真是不知何所适从。所以,虽地质学不涉及我们的默想,然因众人利益的
缘故,我们藉着主恩典,就在我们默想开始的时候,与弟兄们一同查看神的话语,是何
等的完全,好叫我们寂静在祂的面前,瞻仰祂的荣美。
创世记是神的启示;地质学是人的发明。神知道所有的事实,所以祂的启示,永不错误
;人看见局部的事物,所以他们的推想,难于准确。将创世记与地质学放在一起,我们
所跟从的,不是地质学,乃是创世记;因为神是创世记的后盾。如果创世记与地质学真
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则错者必是地质学。圣经的学权是无可疑问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制嗔心和心念住的个人体会

现象,也就是名色,依然是因为无明而产生。
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基于错误的日常经验而产生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是认为有个根本源头,但是轮回现象是没有“第一因”的,无明
也并不是第一因。
现象,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我们只能从从没有起始的五蕴生灭之流截取出一个
片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现象不能如实看清的,还是现象本身。具体的说,比如在五蕴生灭之流当中。
当下升起的识伴随着一些心所,其中心所是名法。而所缘对象是色法或者名法。
这当中,被观察对象,是名色,是现象。而观察者本身还是名法,还是现象。而绝对不
是在这之外,有个本体的“心”
大多数人完全不理解这个,当佛陀说对五蕴不能有贪爱,他错误的认为是某个所谓的心
或者本体性的东西,对五蕴不贪爱,这里的心,和五蕴是不同的,是五蕴之外的。
实际上对五蕴熄灭贪爱,并非某个五蕴之外的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五蕴不贪爱,而是当下
的五蕴生灭之流当中不再升起贪心所。这当中没有主体,是五蕴生灭之流内发生的。
是缘, 没有主题, 可可以又说这三个相互依靠。。。。如果可以, 是不是又可以说
行缘无明和现象了。。
r****n
发帖数: 8253
47
不知道这个freeman有没有胆子说以下这些尊者都是外道,因为他们全部坚持涅槃是身
心现象的熄灭。
佛陀当然也是坚持如此,很多经典都说的很明确。
杂阿含 51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
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
相應部 第十一 坏法
“诸比丘!我将说坏法与不坏法,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坏法,何为不坏法耶?
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受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想是坏法……
行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识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我可以确定的说,谁不承认这个,谁才是外道,不管是什么所谓的六祖,还是莲花生,
还是什么狗屁waichi。
======================
涅槃的性质与身心现象的性质完全相反。有些人说涅槃和Sajsara相同,不然,这是邪
见,要理解涅槃,你必须了解Sajsara。Sajsara指身心的生灭过程,或译为流转、轮回
,指身心的生灭现象是流转不已的;身心生灭现象的结束即是涅槃。你可以...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4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
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五祖弘忍)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所以禅宗所悟即《心经》中所说的第八识真如心,此心正是佛弟子证悟的标的。
而密宗所修的法门,始终不离男女双身修法---请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来为各位释疑。达
赖著作"藏传佛教世界─西藏佛教的哲学"中说:
【与实践密宗系统有四部。不过,只有无上瑜伽能完全展示密续的深广与独特,因此我
们应该视其他三部为迈向无上瑜伽的进阶。虽然四部密续都是利用欲望来导引行者入道
,但使用的欲望层次却不相同。在第一部「事续」中,入道的欲念仅仅是对具有吸引力
的异性凝视而已,其他三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的入道意念则分别是对此异
性微笑,进而想牵手、触摸,乃至最后想望性的结合。 】因此密宗喇嘛所学所行皆落
在三界中之欲界境界中,始终在三界中之五阴境界--色、识、受、想、行中绕,......
..,完全堕于『能生万法』的真如心所生的万法之中。
b**d
发帖数: 764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调心的过程
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说世界是心所变幻,是一个人的心所幻化吗?还是很多人的
心所幻化? 一个人涅磐拉,这个世界还是存在呀。 也没有因为他的心涅磐拉,这个世
界消失拉。
r****n
发帖数: 8253
50

如果不给心一个明确定义,不能说有心是涅槃,还是无心是涅槃
既然你不给出定义,我就给出定义吧。
当心是生灭的有为法,一种单一的,生灭性的获取信息时,此时无涅槃。此时的心,是
一种现象性的,显现的“识”以及伴随而产生的心所,佛法称为名法。它的识知对象也
是生灭的有为法。日常生活当中的状况,都是这种生灭的,显现性的心。这个是心的粒
子性存在方式,它是刹那生,刹那灭的,而且有最小的不可分割单位,它需要依赖于条
件才能存在。是缘生的
当心是无生灭的无为法,一种弥散性,无生灭的的获取信息时,此时的心,就是涅槃本
身,也是长部11经和中部49经所说的“非显现的识”。它的识知对象,则是无生灭的无
为法,而绝不可能是生灭的有为法。这种状况,只有圣者以涅槃为所缘时以及无余涅槃
后才能有。这个是心的波性存在方式,它不依赖于条件就能存在,是非缘生的。
心的粒子存在和波性存在是同一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它们彼此不能相容,当是
粒子性存在时,则不可能是波性存在,当是波性存在时,不可能是粒性存在。
这个就是心(意识)的波粒二象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