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发帖数: 1196 | 1 ☆─────────────────────────────────────☆
Sekon (求空,其实是色) 于 (Wed Jun 4 09:24:53 2008) 提到:
什么是受想行识?正宗的怎么解释的?你怎么理解的?
我先抛点砖,好引大家的玉。
受:浅点说就是五官感受,深点说是天地之灵气灌注脉络。
想:浅点说是思想,深点说是Matrix最近在探讨的不想之想的潜意识。
行:浅点说是德行,性情,深点说是对运的交互影响。
识:浅点说是知识,智慧,深点说是灵的沟通。
☆─────────────────────────────────────☆
WaiChi (WaiChi) 于 (Wed Jun 4 09:48:08 2008) 提到: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 是指:
受 = 身体感官觉受, 及灵体的或形而上的觉受.
想 = 能思考的脑袋, 及形而上的能思考的心.
行 = 能驱使运作应用的此驱使运作应用.
识 = 脑袋能觉知, 能意识到, 及形而上的能觉知, 能意识到的此意识.
☆─────────────────────────────────────☆
|
|
S***n 发帖数: 1281 | 2 什么是受想行识?正宗的怎么解释的?你怎么理解的?
我先抛点砖,好引大家的玉。
受:浅点说就是五官感受,深点说是天地之灵气灌注脉络。
想:浅点说是思想,深点说是Matrix最近在探讨的不想之想的潜意识。
行:浅点说是德行,性情,深点说是对运的交互影响。
识:浅点说是知识,智慧,深点说是灵的沟通。 |
|
W****i 发帖数: 565 | 3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 是指:
受 = 身体感官觉受, 及灵体的或形而上的觉受.
想 = 能思考的脑袋, 及形而上的能思考的心.
行 = 能驱使运作应用的此驱使运作应用.
识 = 脑袋能觉知, 能意识到, 及形而上的能觉知, 能意识到的此意识. |
|
Y**u 发帖数: 5466 | 4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4116 | 5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7 行缘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681.htm
佛教术语,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
是识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行为识杂
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
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
四解 法蕴足论十卷八页云:云何行缘识?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思为缘故起贪嗔痴俱
生诸识。是名行缘识。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痴俱生思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痴俱生诸
识。是名行缘识。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是内有为行,色为外缘,生眼识。
是名行缘识。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此中意是内有为行,法为外缘,生意识。是名
行缘识。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造福非福不动行已;有随福非福不动识。云何造...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8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Wed Apr 22 15:17:32 2009) 提到:
通过WaiChi和runsun对六识以及七识八识的讨论,
结合我自己用西方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认识的过程,
(我认为)我看到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本质区别:
小乘是科学,大乘是宗教。
我论述如下:
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觉器官。
我们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统指所有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后要送入大脑,
由大脑处理产生概念。
用佛教的语言,这相当于六识:
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大脑(的状态)就是第六识。
这接近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七识和八识,就六识。
从科学来看,大脑只能认识物体,而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
所以小乘的缘起法就不能主动的创造物体,而只能是“此有则彼有”。
什么叫主动的创造物体?我举一个例子:
现在假设地上没有一支铅笔。能不能“生”出一支铅笔来呢?
小乘佛法说“能”,但怎么个“生”法呢?是这样的:
桌子上有一支铅笔,我用手一推,就掉到地上了,
现在地上就有了一支铅笔...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要继续跟各位来探讨的还是“唯识妙义是佛亲口所说”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的问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的时候,也说是“
唯心论”。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
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
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 佛所说的
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
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三
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
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
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
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
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
三界存...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10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1 发信人: bdbd (kakal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有主动性的是什么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16 06:47:11 2013, 美东)
我也不能,那太快了,
修到心念处应该是可以观察到各种微细的心念起伏
说”我”之前,是”想”,
没有”想”不会有句子产生,不会有”我”这个字。
“想”之前有行,推动你这样想那样想,持续想下去。然后完成”想”。
放慢来是可以观察到,但在我看来,没意义。
就是要快,你还观察得到,那才有意义。
(你试试 什模都放慢,连想东西也放慢,想到什么不要说出口,
那么,在说第一个字之前,你试知道你在”想”,这样的心念)
其实我看多数人,可能甚至是修行人,连较粗造的”受”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都观
察不清楚,
无法随时观察清楚,其实是没用的。
常会漏掉一下没观察到,就是有漏,烦恼就会漏进来,就是没用,就是破功了。
快速心念起伏能全面观察清楚的不漏的,不多。
要能做到,我目前所知,他要先走对路,正见够,修行方法无误
并且用功,对缘起法已经观察很彻底,也就是四念处七觉支已经很纯熟,
这种人,要去看看南传找找看。
有些...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3 是的
嗯…不太明白你的”根本”意思
我只是认为: 辗转相依,只是确定了身心内容就是五蕴
由老死、生、有、取、爱…. 一路上来,都找到所缘(缘起),
所以就会一路往上探索,看还有没有新的东西
但”识、名色”就不是这样了,变成互依,在探索”所缘”上,没有新的东西了
这到底算不算你说的”根本” ? : )
但我可不认为缘起是由”识”开始发动
你的”第一义”,是指五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吗?
如果是,那我也认为五取蕴运作的第一个发动不是”识”,而是”行”
以上这个,我只是解释”齐识而返”其实就是”识与名色”互依 : 互为所缘、互为缘起
但是上述那段里面,我没解释也没提到”识”上面为何还有一个”行”
“识”上面当然有个”行”,我一点也不否认
只是……明明就说”识与名色”互依、互为所缘,那不就是缘起到此为止的意思吗? 怎
么又来个”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前面我提过,可能没说清楚
好的,我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清楚一些
举个类似的例子
“触、受”,是不是该到此为止?
“触”而不产生”受” ok
“触”而产生”受” 不ok
好了,不再探究了吗?
不 不,这中间还有更细的东...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14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5
Ya “知道”
“识”的出现 是先有”行”
眼行 耳行 身行 意行 都是行
当这个”行”是因为贪爱 例如 贪看漂亮女生英俊男生
被污染的“识”就产生 (身心有事件发生 “识”一定是第一个产生或说知道、觉察
)
被污染”行” 一定第一个产生被污染的”识” 识攀附而生
众里寻他(她) 眼里看不见别人 只看见帅哥美女
识缘名色 被污染的名色(包含之后的身心、之后整个五取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
是基于前面被污染的行、识
名、色、识 如三只芦苇互依 贪爱互相滋长
被污染的”识”一直滋长长大
被污染的名、色 也一样一直长大 也就是贪爱一直长大
名色缘识 “识”攀附有贪爱被污染的身心(色受想行) 滋长而生 四识住
反过来 识缘名色 识又影响之后整个身心(色受想行识)
上述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
|
i********7 发帖数: 808 | 16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为什么说这个“名色”和上一句“识缘名色”中的“色”不是...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7831133.htm
识缘名色
佛学术语,瑜伽九卷十三页云: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
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
不断。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答:识
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与彼为建立因。问:如经中说
: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
腹穴无阙故。又识界胜故。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三解 瑜伽九十三卷二页云: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
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依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
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
四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识为先故,于此趣中,有名色生;具足五蕴。展转相续,
遍一期生。于大因缘辩缘起等诸经,皆有如是说故。
五解 法蕴足论十卷十页云:云何识缘名色: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识为缘故;起贪嗔
痴俱生身业语...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18 是“认取”,分别,执着。识不存在说明色受想行不会被执着?我也不知道:)
看经文:
(三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9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7315 | 20
的。
那我给你贴一段吧:
=================
杂阿含:
(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你自己想一想,佛陀,为啥各个指着,色,受,想,行,识,而教导‘非我’,而不是
只是指着‘识’教导‘非我’。
’我‘即‘7识’,若不是众生,在不同时期会把色,受,想,行,识(单个,或聚和
)惑为‘我’而成蕴,佛陀咋会这样说。
你runsun孤独,惑为‘我在孤独’时,即是认‘受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受
蕴‘。
你runsun想要骂人,并去骂人,惑为’我想骂人,我去骂人‘,正是,认‘想蕴’’行
蕴‘为7识(我),7识在此就是’想蕴‘,’行蕴‘。
色,识以此类推。
另,你若急着扯及骂人 |
|
E*********g 发帖数: 185 | 21 以下录音资料来自于2006年6月16日,时恒阳庵常住众祈请慈法法师解答有关般舟
行法中的问题,以令大家以正知见来指导行法,并在行法中证实正知见。
(1)行般舟时,会感觉很苦,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吃苦的”,对这种回答应怎么认
识?对于般舟行法中的苦应该怎么认识?
答:
祈祷三宝、诸佛、般舟三昧修法的成就者来加持大家的正知正见,以令我们的问题得到
一个圆满的解决。
一切问题是本无问题的,犹如世尊出世说法,实无一字可说,实无一法可言,但为众生
妄执故,妄执现前知见故,所以生种种法,说种种教,针对种种妄执。种种妄执皆由妄
想而生,妄想实无自性故,所以佛说种种法,令众生回入正知见,见无见见,令出离生
死困惑。那么这是一个学佛正知见,在我们汉地正知见的训练是最薄少的。
为什么要祈祷三宝加持我们呢?因为我们的知见根本守护——觉知守护跟诸佛是没有差
别的,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认不得,就会被现前的妄执蒙蔽。蒙蔽就是把你现前这个
妄想当成一个实有,由此而产生妄业妄缘。
刚才第一个问题说行般舟时,痛苦让人感觉很苦,佛早就说过了,苦谛!他讲的不是你
感觉很苦,眼见苦、实苦、智慧苦、证悟苦、光明也是苦的...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2 贴原文,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请大家指正:
你看看,人家帕奥禅师讲的是这样:确实南传是这样说,
===================================================
问: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里提到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应作何解释?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当你能照见心生色法时,你就能够清楚地了知这一点。接着,‘名色缘识’意谓:由于
名色生起,所以识生起。
这里的‘名’,是指心所。‘色’,是指依处色法,而不是指心生色法。
依处色法有六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世间的有情众生而言,如果没有这六种依处色,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这六种识就不能生起。所以,依处色是识的因。
再者,心与心所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所,识(心)就不能生起。...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001-01.htm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
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
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
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
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
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
谓为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为菩提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
谓之为色、受、想、行、识,如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
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
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如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著。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
蜜多时, |
|
G**W 发帖数: 1865 | 24 不是的,那个意思不是您说的那样. 这应该是行,识,名色"这些名相 confuse 您.
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名相的深细讨论,就先把"行,识,名色"这三个全都当成"有情身心及
执取"来理解. 所以12因缘的 行缘识,识缘名色就是说 :
因為有过去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有现在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导致於未来世的 "有情身心及执取".
所以輪迴不斷.
在12因缘的"行缘识,识缘名色"所用的"行,识,名色"三个各相,都是同样的群组,只是代表
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
===
识存在了, 就是已经升起显前. 此如说早上起床了,耳朵可以听到,那就表示耳识已经
升起,所以耳识就存在了. 您有这个问题,是不是因為您观察认為睡著时"识"还存在,但
是没有
升起显前,只是睡著了. 您这个"存在但是还没有升起显前作用"其实是个大问题,但不
是12因缘法中"行缘识"的相关面.
希望以上末学的报告不要令您觉得愈描愈黑,这些名相的细述及使用,有时真的很令人困
惑. |
|
W*********E 发帖数: 197 | 25 真常唯心
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佛讲了般若以后,有许多人因不瞭解而產生了评论,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
佛门内的凡夫之中。阿罗汉不会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有一
天起了一个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后,十八界统统灭尽了,是不是变成断灭?」他就去
问佛,佛说︰「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后,涅槃之中有本际常住不灭。」这个本际也就是
「识缘名色」的「识」,就是「名色缘识」的「识」,也就是入胎识。阿罗汉听到佛的
开示以后,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时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虚妄的,
我灭了以后,我的本际不灭,所以涅槃不是断灭。」
只有凡夫不如实知涅槃--不知无餘涅槃之中有本际不灭,不如实知般若--不知般若是
在讲第八识非心心的体性,他们才会有空有之諍。因為这些凡夫有空有之諍,所以佛又
来一次三转法轮--讲唯识经典。唯识的经典可就多了,最有名的是《楞伽经、解深密经
》,以及《如来藏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胜鬘经……》等等都是,乃至阿含经都
已曾说唯识之理。
关於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
唯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6 没有什麼研究,大家侃侃
===
大正藏《杂阿含》298经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為名色。」
五蕴(色,受,想,行,识)中之"受想行识"四蕴為名,色蕴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
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
,所以叫做色。
因缘法里面的两种因缘法,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法. 两门所说的识其实是不一样的识。
两种因缘法里面所说的识支,十因缘法中的识是指第八识,十二因缘法中的识是指六识。
===
所以, 识蕴和识缘名色里的识支是个什么关系 ? 这要看是对+因缘法或者是对十二因
缘法来说. |
|
k*******n 发帖数: 141 | 27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
|
k*******n 发帖数: 141 | 28 我把标点重新点了一下,希望没有什么背景的人看了也能受益。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
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是佛在阐述第八种外道。由“此”的“此”说得是这样一段经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
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
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
失措。}
是说这些在三昧中的修行人觉察到行阴在相续不断的扰动,他入了一个什么境界呢,那
就是前三阴已经断了(色受想),但是行阴还在,所以他看东西,见有非有,观无不无
,所以认定 “死后俱非” “有相无相”。说白了,没看清真相,把自己绕糊涂了。要
知道,这些是已经离欲了的大修行人,尚且堕入外道,可见修行之路不易。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9 什麼叫做『真常唯心』? 不用去佛學院上課,以下就是 :
真实唯识门--所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
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
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
,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
: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
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
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
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0 关于三转法轮之唯识正理,分为两门来说︰在虚妄唯识门里面显说「无我」,在真实唯
识门,则显说无我性的「真我」。
虚妄唯识门显说「无我」就是处处告诉我们: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要以什么为
因?要以什么为缘?然后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识,才有众生的五蕴我,才有见闻觉知的「
我」。「众生我」是由色法开始的,这个色法以如来藏为因,以过去世意识意根所造作
净染诸行所成的业种为缘,加上父母为缘、四大为缘,所以生起我们的色身;有了色身
以后,才有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这就已经是告诉我们:我们人以为真实不坏的「我」,
其实是假我,是由藏识因及种种缘而假合形成。虚妄唯识门就是告诉我们: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不坏的,所以虚妄唯识门宣说一切
法无我--当然包括众缘所假合而成的离念灵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实不坏性的假我,不是
常住不坏的真我。
真实唯识门则告诉我们:阿赖耶识不是真实「我」,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了许多导致有
情生死轮回的种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变易生死之中。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了无明种、
业力、烦恼种,令有情轮回生死,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真实的「我」,说阿赖耶识非真
。然后在这...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196 | 31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清海胡编乱造自己的神奇出生,自相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9 20:42:42 2009, 美东)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即识攀缘色身, 和受想行识, 色身与受想行识
又缘识, 互相影响, 互为因果.
识缘名色此识, 本就是心.
有即业, 即名色.
>而不是“取”和“有”互为因果吧,“取”的因是“爱”,是对五蕴的喜
>贪造成了妄见执取
识缘名色此识, 本就是心, 识(心)攀缘色身, 和受想行识, 就是心去取.
取的原因当然是心之所爱了, 心他不爱则不会去取.
没有分别.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北传经文,名是五蕴中的四蕴;南传经文,名是心所。
杂阿含298经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98.htm |
|
w**u 发帖数: 311 | 33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34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触),作出判断(苦受,乐受)的过程。
感觉外周刺激由神经系统的外周的感觉器官完成;作出判断,以及“受”之后再形成情
绪(贪,嗔)可能是由控制情绪中枢—— 即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岛叶,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坦尼沙罗尊者的文章,直接说”涅盘有时称无相(without feature)、无极(without en
d)的意识”
《当你亲证之时──巴利经文的真实性》节选
-----------------------------------------------------
不死的维度并非是毫无觉知,不过这里的觉知据其定义必然有异于五种造作之蕴里的识
蕴。
“比丘们,了解该维度当在眼(视觉)终止与色受(心理识记)消逝之处。了解该维度应当
在耳终止与声受消逝之处......在鼻终止与香受消逝之处......在舌终止与味受消逝之
处......在身终止与触受消逝之处......在意终止与想法/现象之受消逝之处: 应当了解
那个维度。”
— 相应部SN XXXV.117
“既然已亲证指定的程度与指定对象的程度、表达的程度与表达对象的程度、描述的程
度与描述对象的程度、分辨的程度与分辨对象的程度、轮回流转的程度: 该比丘对之亲
证而后解脱。[如果说,]他的观点是,‘对其亲证而后解脱的比丘,不见不知,'那是错
误的。”
— 长部DN 15
无特征、无终极、周遭光明的意...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36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
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
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石解:受阴非虚妄。不必多说。
******************************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石解:想者,心相也。说酢其实是想酢的反映,与下文思蹋互应,都是思想活动。这个
貌似真实的思想活动就是想阴。想阴不是从想的对象生起来的,也不是从能想的感官这
里生起来的。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很... 阅读全帖 |
|
P******a 发帖数: 478 | 37 我谈谈个人意见.我只从逻辑道理上谈.
是您的理解有混淆之处.您似乎认为,受蕴发生在识蕴的前面.证据:您这
最后这几行字里,把受解释为"直接"感受,识的了别定义后面加了"了的"两个字.
并紧接着说WaiChi刚好把它弄反了.
受蕴(阴)可以说是感受.但是这个感受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并不出现在识的前面.
如果识现起后,心无妄做攀援意,更无念无想,感受又从何而生呢? 所以五蕴色受想
行识这样讲并不一定是说这样隐含了现起的顺序. 如果是的话,那么色蕴在最前面,
那意思是不是说一切山河大地的显现在识的前面呢? 如果是这样,不是和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矛盾吗? 如果是这样,不正是您所指出的外道见解 - 有一个客观
世界真实存在在前,心识产生在后么?
我看到您有这样的概念,把五蕴诠释成后世哲学家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我认为哲学
家的认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山河大地都幻起了以后的知见的分别了,离万
法唯识的识已经相去太远),并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先后来推断五蕴的顺序.我
认为这是错误的,这种观念不属于佛法和佛教,而是现代所谓佛学家搞"佛学现代化"
的产物.我给您提个醒儿,如果您不同意,就 |
|
c***h 发帖数: 2262 | 38
法友思考细腻,赞美。
我粗枝大叶是忽略经文意思,。
再看一次,我暸解你的重点了
经文里表达的“行”,看起来是特别指”我见”。
”我见”为缘,而有”识”。
这个”识”看来的确是被”我见”污染的,而且看起来不像与前世有什么关系。
像是背后世的”行”影响的。
与前世关系比较密切一点的看来是”行”。
当然有一说是 行识 都是前世发生的,或遗留下来原封不动传给下一世,
不过,我觉得有点牵强。 |
|
W*********E 发帖数: 197 | 39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开示说:
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
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
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识已
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瑜伽师地论》卷1)
这里的羯罗蓝位是指受精卵位,意思是说,能够持业种入胎、执持受精卵的结生相
续识,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然而宗喀巴却把 弥勒菩萨的这段开示文字重新排列组合
,并加以扭曲原意,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第179页变成这样:
与此同时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阿赖耶识力故,有余微细诸根大种和合而生,
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尔时识住,即名结生。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
相续。(《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
宗喀巴肆意将 弥勒菩萨所说的结生相续识阿赖耶识窜改为意识。但是佛说意识是
缘生缘灭之法,意识念念变异生灭,于五位中必定断灭,只有一世,是生灭法,不能贯
通三世。宗喀巴却与佛唱反调说“意识为结生相续识”,妄计意识为能取后有的常住法
,宗喀巴明显违背佛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的至教...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0 當然不是同一個識, 來做一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方程式分解 :
『名色的『名』是指心法, 也就是受想行识, 这是佛法共论, 大家不会有异议.
而佛说十八界裹的,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都是名的范围, 都是心, 不
是色法.
而十八界里面说的意根也是心,加上前述意识等六识就总共有七识心了。所以第七识意
根已经函盖在名与色的「名」之内,所以才会入胎后的三、四个月中唯有意根而无意识
觉知心的境界相,而佛却仍然说「识缘名色」的现象是遍一切时的,意思是说: 初入胎
数月之内,还未出现觉知心意识时,仍然有『名』的存在。此时的名,当然就是意根了
, 因为胚胎那个时候根本也没有意识存在.
所以,不论是出胎后或出胎前都是「名、色缘识」的状态,都有名与色二个法的., 既
然一切众生在入胎位及出胎后都是在名、色缘识的状态中,永远都是『名色缘识、识缘
名色』,即表示名色七识心外还有另一个识,,所以才会有入胎位第七识名所缘的另一
识,才会有出胎后前七识名所缘的另一识,那把这个另一识叫做第八识有什么不对? 实
相正是如此,为什么一听到第八识就很敏感,不须要嘛。
因为入胎位时还不可能出生意...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1 以下轉個帖,對禪門及大乘經教有興趣的大德們先參究參究,
=====
六祖之所悟和唯识學間的关系,
『话说惠能大师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五祖便以袈裟遮围。不令
其他人看见, 开始为惠能大师解说金刚经。说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 惠能言下
大悟, 发现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便向五祖提出心得报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
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这时候知道六祖己经破参
悟了本性。便向惠能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以上是佛弟子耳熟能詳的六祖壇經片段,我們看到了惠能大师悟了个那个自性, 和他老
人家说返个自性的体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和唯识学有那门子
的关系 ?
末学於此来做个文字连接,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入楞伽经》︰「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於我过自性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於世同
于涅槃。…」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2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A: 為什麼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却要叫做识 ? 这个不难理解, 识是了别的意识,
第八识的了别不同於前六识在六麈境上的了别, 而是外於六麈的了别, 最简单的
就是业种的了别,例如某有情一直积聚畜生种 (杀盗淫),在下段分段生死,此第八识
流注的就是恶道色身的种子於此有情. 又比如有些孩子生来有缺陷,那就是第八识依业
种所成就的,因為它无我非我,只依业种. 因能识别业种,所以叫"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3 1. 既然起什么名称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而通常说的六识
,以及名色等却是蕴处界内的东西,一内一外是有很大差别的,应该是远远超过名色识
之间的差别,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把这个当作是“识”的一部分,而叫做第八识?如果把
这个第八识称为灵,或者神,以示与通常的名色识的差别,说这个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
,那么是否更加合理?
A: 為什麼第八识是蕴处界之外的东西却要叫做识 ? 这个不难理解, 识是了别的意识,
第八识的了别不同於前六识在六麈境上的了别, 而是外於六麈的了别, 最简单的
就是业种的了别,例如某有情一直积聚畜生种 (杀盗淫),在下段分段生死,此第八识
流注的就是恶道色身的种子於此有情. 又比如有些孩子生来有缺陷,那就是第八识依业
种所成就的,因為它无我非我,只依业种. 因能识别业种,所以叫"识".
2.先不管这个蕴处界之外叫什么名称,先假设叫“Y”,而蕴处界之内称为“X”。那么
你所说的对于生死的根本因的解释,其实就是说Y因,导致了X果,那么这个是不是“他
作”呢?从科学的角度有一种定义,是说我们这个宇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和能够影响
到我们的事物的总和。那么这个Y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十二支中的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后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于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7.html
菩提道次第广论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45 大乘佛教、大圆满都是讲空性
大乘佛教也好,大圆满也好,都是讲空性。对初学者而言,比较不容易明白空,因为手
一摸,有这个桌子;坐下去,有这个椅子;水喝下去可以解渴;吃饭可以解饥,那为什
么还说是空呢?因为这些都跟心有关系。口渴是心的问题,饥饿也是心的问题,手摸桌
子也是人为的,坐在椅子上,不会掉下去,也是人为的,所有的森罗万象都跟人为有关
系嘛!也就是跟心有关系。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没有一点基本唯识观念的人,没办法体会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就是色,空就是空嘛
!为什么要说色即是空呢?」,这问题在于色是人去定义的,受想行识五蕴也都是人去
定义的,因为这些都跟人的心有关系,所以说色是唯心嘛!
有坚持就不是中观
大界周遍尊者指出:「中观并非不承认唯识」,唯识中说:这边是东,那边是西,下面
是南,上面是北。而龙树菩萨也承认太阳东边起西边落,但是若问龙树菩萨,太阳真的
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龙树菩萨会反问:谁说这个方向是东?谁说那个方向是西?因
此当龙树菩萨反问你时,你就无法回答了,所以所谓的这个方向是东,那个方向是西,
都只是我们二个人共同的假设而已。
同样的,佛也随顺...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6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7 六识论者的窘境
楞严经经文 :
『由此许度死后俱非,后祭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
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深入佛法观行的弟子, 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应该说是虚妄的呢? 或者应该
说是实有的呢? 这两个问题是所有坚持六识论者永远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无论他们
在为人说法时,或者他们自己在佛法的理解上,到了最后都会产生「虚实失措」的现象
出来。因为若判定五阴全都虚妄,恐怕坠入断灭空,就会因为无法解决断灭空的死胡同
而回头落入意识我见中,绝对无法明确断除我见我执,更别说是断尽五阴我执的习气种
子了。
反过来说,若是要依经中圣教来判定五阴生灭不住而不是实有,想要判定五阴终归断灭
而主张实无,想要将五阴全都判定为生灭法而不是本住法、常住法,又会变成断灭见,
与断见外道完全相同。
所以六识论者研究佛学时往往落入「有无俱非」之中,却又不知道「有无俱非」以后
究竟应该是麽境界,都在这裡面无法脱身,于是「虚实失措」。 这正是现代许多佛学
研究等人的落处,所以六识论的古今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不论是谁,全都无法脱离这个
窘境。只好一面宣称五阴全都虚妄,坠入断见中。...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48 肚子疼知道自己肚子疼,这个就是没有观察前心识和色身存在的关系,自己哪里有不舒
服自己当然知道。
但当进行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心识以外的色法皆是唯心识所造,从来都不存在的。如
果这样看就绝对木有关系了,不是么?
色受想行识每一个都可以这样分别作观察。
我们
处, |
|
q****u 发帖数: 1421 | 49 http://www.donghuasi.org/?tid-97/
上一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今天还接着上一堂课
,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处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中出来的
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
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
即是进入定中了。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
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
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
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
,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
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
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
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
反,首先... 阅读全帖 |
|
r*****e 发帖数: 1196 | 50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点名了:ray、waichi、gder、nanthen以及最近30天露过面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6 16:38:07 2009, 美东)
>: 如以一般的角度而言意根是非色,是 “名”.
已改变成五蕴之角度了.
五蕴乃依心之角度而言.
改变成五蕴之角度, 就受想行识是名. 色蕴是色.
>: 如以明心之角度而言, 意根是色,非 “名”.
已改变成五蕴之角度了.
改变成五蕴之角度, 就受想行识是名. 色蕴是色.
>: 如以究竟之角度而言, 意根是色,也是名.
sa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