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意趣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化身的说法婆罗门教也有。释迦佛都被婆罗门教说成是婆罗门教大神的化身了。
d******e
发帖数: 4192
2
如来藏系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佛性的问题,见性成佛似乎听起来简单
但是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宗客巴大师不许如来藏,宗客巴对流传于藏地的禅宗和尚
的教法进行过持久的批判,藏传有很好的辩经传统,为什么禅宗和尚在辩经
中输给了逻辑严密的印度论师体系下的以"中论"为主的这个体系?
宗客巴大师不许如来藏的后果就是把见性成佛的目标分解成不同的修行次第,
这是好操作并且有现实意义的.
禅宗只适合某些根性的人,上百千年的历史过去了,末法时期人的根性变得极为不同,
禅宗的实用价值有多大?我表示怀疑.就象宗客巴当年把禅宗和尚撵出了藏区,这个
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历史的必然.
d******e
发帖数: 4192
3
你说的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仔细追究一下,有问题.
宗密也承认是上乘禅,但是如果不显十力,功德说明什么呢?
只是没有相应的缘起,这个没有说服力,不显很可能就是没有,
人家会这么说....所以人家才这么说....你没法堵住人家的嘴.

末。
a***n
发帖数: 1993
4

宗喀巴批判的是觉囊派的如来藏见,没有批评宁玛派的。
他批判的是见地,不是因为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汉地藏地印度都有很多人见性,不是不可能。
这是西藏的记载。敦煌的记载是禅宗和尚胜立,藏王下令传禅。
这是适合一部分人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这样做。
禅宗和尚离开西藏和宗喀巴无关。
r****n
发帖数: 7315
5

哇,你知道这莫多阿。
a***n
发帖数: 1993
6
呵呵 别人堵我嘴,我也同样可以堵别人的嘴。
大乘哪派显示了十力等呢?
谁又能证明哪个阿罗汉不再轮回了呢?
d******e
发帖数: 4192
7

既然批判的见地,当然就牵涉到具体的操作了.
见地上的问题是明显的,他认为这是"不了义",绝对不许的.
中观和一部分的唯识还可以调和一下.
就是在操作上有很多问题,不思善不思恶那是恶趣空,这是最主要的.
对外境的忽视等等....
在操作起来不可能我的意思是说操作上是否会引入一个
恶趣空的境界.
宗喀巴是有实修的,不但教理通达,还长期闭关.
可以沟通文殊菩萨的法身,在藏传中地位极高.几乎就是古佛再来.
和莲花生地位几乎一样的.
那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啊.
我没说禅宗和尚离开西藏和宗喀巴有关系啊,
禅宗和尚早几百年前就离开了,倒底为什么走当然有不同说法了.
"敦煌的记载是禅宗和尚胜立,藏王下令传禅。"
这是宗喀巴还没出来几百年前的那个藏王了.
从藏传在教理上沿袭的是印度论师派,那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
d******e
发帖数: 4192
8
我就是说你们是打嘴仗.
你认为"十力"也不能作为凭证了.
你以什么作为凭证呢?我很好奇.
就是你空口无凭的"念念修习","认识自己"吗?
"谁又能证明哪个阿罗汉不再轮回了呢?"
这怎么说,轮回的都只是阿罗汉,这不正是SEEU的观点吗?
a***n
发帖数: 1993
9

这怎么是恶趣空了?
如来藏的走偏了会偏有,中观才会偏空。
这和年代有什么关系啊
你不是说禅宗和尚被宗喀巴撵出西藏么?
什么是很明显的事实?
藏传各派,除了格鲁派,在他们的最高阶段,和禅宗是极为相似的,尤其是宁玛派。所
以他们说禅宗是大密宗。
a***n
发帖数: 1993
10
我以前贴过永明延寿对于开悟的鉴定标准。

我没看懂你这里的逻辑。。。
d******e
发帖数: 4192
11

>>这怎么是恶趣空了?
对禅宗和尚的批判主要是操作上的,这里恶趣空是说无分别观的那种不思善不思恶的境
界.
禅宗和尚是拿着楞枷经去西藏弘法的吧,三界唯心难道不是如来藏思想吗?
宗喀巴反对如来藏思想的主要根据就是对楞枷经的一些看法,认为龙树的中论有些不可
调和的地方.
>>如来藏的走偏了会偏有,中观才会偏空。
怎么会?龙树的自性空本身就是缘起,如来藏的偏有正是从楞枷经来的,
这是禅宗的主要经典.
>>这和年代有什么关系啊
佛说的什么正法,象法,末法和年代无关系吗?
>>你不是说禅宗和尚被宗喀巴撵出西藏么?
我说禅宗和尚被撵出西藏,没说被谁撵出西藏的.
是哪个禅宗和尚?早些的支那堪布没被撵出去,自己走的.
后来的也许有被撵出去的.至少也是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导致的.
宗喀巴对如来藏的否定必然牵涉到修法,路数就是不同的.
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都不一样了.宗喀巴是在显教非常通达之后才
进入密法的,在密法上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他有自己的体系的.
>>什么是很明显的事实?
>>藏传各派,除了格鲁派,在他们的最高阶段,和禅宗是极为相似的,尤其是宁玛派。所
>>以他们说禅宗是大密宗。
我说的是大派和主流.大派...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2

藏地对大乘和尚的批判实际上是根本没懂他,批的都是自己的假想敌。大乘和尚的思想
见上面 正理决。
至于宗喀巴怎么批的,我没看过原文,你能引一些原文么?
我以前贴过谈锡永谈大圆满,可以参考他的说法。前面藏传各派介绍也说了一点。宗喀
巴当时大力反对的是觉囊派,觉囊派把如来藏说的太实法化了,而其它各派都说如来藏
非空非有。
呵呵 我前面也和seeu说龙树主张的中道啊,但他也说龙树比较偏空。而且我说如果走
偏了会偏空,没走偏当然不偏空了。
没看出和这里的讨论有什么关系。
你不说“就象宗客巴当年把禅宗和尚撵出了藏区”么?一般提到禅宗和尚在藏地就是指
大乘和尚。
d******e
发帖数: 4192
13

批的就是正是你那个正理决.根本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广论上有,要看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说辞.
那个我说错了吧,脑子用多了就糊涂了.
a***n
发帖数: 1993
14
但是正理决的思想和他们批的植物人一样的无念,堕畜生道的无念,是根本不同的。
d******e
发帖数: 4192
15
我刚才把恶趣空说错了,无分别是一种情况.
恶趣空是无视因果的一种空无的思想.
这里又是胜义褅和世间褅的争议所在,禅宗具有那种特点,
会导致不重视人间善行和世俗道德行为,不会吗?
宗喀巴是在宗教层次上就反对禅宗的,在见地上主要是针对楞枷经
的说法,在操作上对大乘和尚的教法.(是破心还是破外境等等...)
a***n
发帖数: 1993
16

不会吧,哪个禅宗祖师有这行为呢?
这应该具体分析。能不能引用些原文或者贴些介绍文章?我不知道他是怎么针对楞伽经
和禅宗的。
另外,宗喀巴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用他来衡量一切吧。
宗喀巴也讲双修,你怎么看这个呢?
d******e
发帖数: 4192
17
等我有时间再说吧,现在很忙,昨天去机场接人,
今天去机场送人,还有很多其他事情.
a***n
发帖数: 1993
18
客气了 呵呵
r****n
发帖数: 8253
19

如来藏如果不讲妙用还好,一来个妙用,就彻底可以定性为害人的邪说了。
这个妙用,实际完全就是我见(主宰性)的变体。
那个pupp,就是幻想有这个的。
waichi所谓的运转业力,转因缘,转物,都是这个所谓的妙用。
a***n
发帖数: 1993
20
不理解如来藏,是因为二元论的思想。你觉得如来藏和它主宰的万法想成主客对立的两
个东西了,这种如来藏是佛破斥的我见,作者见,受者见。但真正的如来藏是不二的,
是超越的,没有和它相对的法。说如来藏目的就是妙用,避免陷入空寂的涅槃不能自拔。
a***n
发帖数: 1993
21
另外,如果没有主宰性,那么因缘不就成了宿命论,机械决定论了么?
r****n
发帖数: 8253
22

拔。
我没觉得如来藏和主宰的万法是两个东西,大乘本来就是以不二论为核心的,这个不二
论正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不二论,婆罗门更擅长。
如来藏的几个根本错误
1.缺乏互斥性的不二思想
2.真如起用
3.能生万法
4,如来藏在众生身中。
5,常住不变
这些其实全部是我见的变体。
r****n
发帖数: 8253
23

缘是不断变化的,既然如此,就不可能是宿命论。前面也分析过了。
a***n
发帖数: 1993
24
你这是依文解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a***n
发帖数: 1993
25
分析什么了?我的问难你都没回答阿。
r****n
发帖数: 8253
26

你真厉害,我那几句,基本都是如来藏经典里面直接说的,我都还没解释呢,你就能忙
不迭的来个依文解义。
你继续吧,我不打扰你了。
a***n
发帖数: 1993
27
您那个说没有互斥性,不是您的解释么。其他的也是断章取义。按这思路,佛教讲轮回
业报,就是婆罗门教。
您老走好。
r****n
发帖数: 8253
28

如来藏本来就没有五蕴和涅槃的互斥性。
如果有互斥性,如来藏经典就不会说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了。因为互斥性决定了如来藏是
没有任何可能在众生身中。
互斥性原则是非我见的很关键的部分,如果缺乏这个,并且再以不二论为基础,几乎必
定为我见。不管掩盖再怎样高超,玩什么非空非有,不可思议都无意义。
小乘就是特别重视这个互斥性原则。它对解脱是极为重要的,哪怕不懂五蕴和涅槃在绝
对层面的统一性,不二性,但是只要按照互斥性原则去修,就完全可以解脱。
互斥是说五蕴和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小乘的涅槃,或者说原始佛法的涅槃,就绝对不可能有五蕴存在。要证涅槃,就是一定要舍弃五蕴,厌离五蕴,如此才有解脱。而
任何类型的我见,都是违反了这一原则,总是试图在五蕴当中建立一个东西,不能彻底
的否定舍弃五蕴,如此无法有解脱。印度教的梵是一个典型,大乘的阿赖耶,如来藏则
是一种变体。
大乘人以为小乘理论不足,不能解释很多问题,其实那是根本不了解小乘而已,小乘如
果真要拿出杀手锏,大乘就要歇菜了。为什么不拿,是避免众生错解。有些东西,哪怕
就是正确的,讲出来也未必有益。佛陀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知道什么该讲,...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29

五蕴和涅槃的互斥性不能否认如来藏的存在.
你现在否认众生成佛的可能性了?
这个可能性我认为是存在的,而且在现代可能还非常高.
我现在觉得纠缠"无我"可能是玩文字,都是在标榜自己最究竟的游戏.
佛法的涅槃,就绝对不可能有五蕴存在。要证涅槃,就是一定要舍弃五蕴,厌离五蕴,
如此才有解脱。
这个舍弃,厌离可能是对的,但是你还是不理解这里五蕴的不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你理解吗?别给我提"算符",因为那个你也不懂的.
a***n
发帖数: 1993
30
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能同时显现么?
实际理地不染一尘,听过没有?这是执取五蕴么?
表诠的东西,是用来印心的,就是说如果只悟空,不悟如来藏,那么还不究竟,还有向
上的一路。不是给人做见解用。所以禅宗是般若加如来藏。
你不要断章取义,看见个只言片语就胡批一通。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佛法的涅槃,就绝对不可能有五蕴存在。要证涅槃,就是一定要舍弃五蕴,厌离五蕴,
如此才有解脱。而
J******s
发帖数: 7538
31
般若加如来藏?哈
听着挺牛的,给讲讲吧。
a***n
发帖数: 199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细对详禅之三宗,教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
后以教证。
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
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
然后总会为一味。今且先叙禅宗。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
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
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
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
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
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
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
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
作,皆是迷妄。如...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3
第11章 曹洞法系(上)——唐宋时期
一、三代催生
从中国禅宗在精神文化领域举世公认的特行独立品格而言,可以把曹洞宗与其它
几个宗派,称作“思想界的贵族”(真正的思想者)。这个“思想界的贵族”之所以能
够成立,因缘当然不一而足,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石头希迁、药山惟俨和云岩昙
晟为代表的三代禅者,代代相续,直接地培育、养成了曹洞宗的思想来源和宗风底蕴,
曹洞宗就是以上三代禅思想家一以贯之培养催生的结晶。
在曹洞宗正式创立前夕,即公元九世纪下半叶(以良价和本寂二位创立者活动年代
计)之前,中国佛教刚完成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深刻革命——就是禅宗“南宗”的兴起和
发展,这场革新运动,由慧能肇其端,当属确凿无疑,但是,严格地说来,“南宗”在
历史上争取到其主流地位,特别是在思想义理上完善成熟、得以巩固其根基,却是在慧
能之后,亦即由公元八世纪初叶开始的百余年间——这段艰苦卓绝又精彩纷呈的历程,
为时一百五十年左右,胡适之曾这样描摹过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从公元700年
至850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包括盛唐和中唐、是禅宗极盛的时期,这在中国佛教中
是一...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4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Wisdom版3月网友推荐文集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净土法门中的抑止门、摄取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3:19:20 2011, 美东)
mark

如此,一直如此,普遍没有例外,佛力也不能违反。
净。
又知道自己没能力,就将希望投射到佛身上。这是我见的一种。
净土?
论>就说∶
∶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
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是符合缘起的。
a***n
发帖数: 1993
36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
燧石
已故大德法尊法师可谓佛学之泰斗,其求法于西藏,宏扬应成正义于内地,功不可没。
然其对于唯识宗多有微词,动辄“郑重的批判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所谓唯识,必以
佛说六经为依,慈氏五颂及《瑜伽师地论》为宗 ,无著世亲诸论为门,后人若有发展,
或可存留,若对其批判,则应就具体人,不应归咎于唯识宗门。
若法尊法师所言:“唯识宗人的知见,是只空对境外色,不空内识……以为唯识宗的知
见,是连内识也空了的,便混入中观里面去了,若说唯识宗也空了内识,试问只空外境
未空内识这样知见的人,属于哪一宗的见呢?恐怕除了唯识宗,其他哪一宗也不属。 ”
这就等于说,你肯定是是错的,我肯定是对的,假如你对了,那咱们俩就相同了,既然
咱俩不同,所以你肯定是错的。再者,唯识宗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顽空见属于哪一宗
呢?恐怕除了中观宗……
作为唯识学人,笔者无意于对法师不敬,而法师对于唯识宗之误解,仍须澄清,另一方
面,有如是批判,必有持如是见之人,从法尊法师的文章,亦可窥见唯识学之没落,中
观唯识,当共治谬见,追求真理,才是要紧。
民族大学韩镜清居士,六十余年治慈氏学,依靠藏传唯识...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寺庙拜佛讲解-ZT
寺庙拜佛讲解
为什么拜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
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
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
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
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
,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
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
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
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
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
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8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僧团的学习分不同的阶段,净人、沙弥、比丘等等。随着不断地学习,以前有个疑惑被
澄清,似乎并不是越往上学就越有高深的东西去学习。
似乎是越学越简单。
两年前有个因缘开始学习背书,因为自己比较老实,心眼少,法师一说,就做了,基本
没有间断,过去也陆续写过关于背书的文章,就是背下来后默写,最早是《弟子规》,
后来就是自己喜欢的一些文章,《论语》、《入行论》的一部分,《广论》的科判,以
及一些偈诵等等,当定课来做的。
这个方法极简单,背下来,再默写下来。而已。
如今两年过去了,开始背四书,四书是师父让学的,其实,自己的这个状态读四书根本
没法读,首先对文言文就不了解,语境和用词都很陌生,加上对历史背景的模糊,根本
就没法学。
但是,用这个方法一点点地啃,非常有效果,每天啃几百字,每天几百字,就啃出道道
来了,真的是感慨万千,早怎么就不知道这么干呢?白白荒废了前面那么多年的时光。
总结一下,坚持背默四书乃至各种经论确定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一、渐渐地对文言文的语境有了潜移默化的理解,有了这个语境的训练,以后读文言的
大乘经典就会更容易深入。
二、对古代圣贤的思想有了深...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39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恩师派我随侍一位法师领十多位护持居士赴陕西扶风法门寺参加一个活动,全程九天,
按戒律,安居期间,外出需要作出界法,沙弥只有七日戒法,剩下的两天要结小罪,待
回寺后忏悔。
寺里学戒的法师详细解释了戒相。然后在他的指导下作出界法。
临行前一天晚上,把近来一些事项打包思维一下,一个剃度不久的沙弥,面对这么复杂
的境界,教内教外,一路上所见所闻肯定少不了,如何拿捏得住呢?
心知师定有用意,正好有机会随师经行,大家都有问题要问,没轮上。
经行散后,按照阿阇梨的教授,用他的手机给师父发了个短信,祈请师父的教诫。师父
很快回复:不住外相,常观自心,向内着力。
阿阇梨跟我几乎乐翻,其中意趣,只能意会,不便言传。恩师从不按常理出牌。即便意
识到他要出奇牌了,但肯定摸不到究竟会出什么,肯定要等翻牌的时候,才猛一拍脑袋
,哎呀,原来如此。
在僧团里,有个概念被不断地提起,我们是被环境所保护着的,刚进僧团,习气、毛病
不断地翻涌而起,然后被僧团清净的力量化解,接着,会不断地从内心里质疑僧团里向
善的主流意识,对忏悔、改变这样的方式有猜忌,会觉得,我照样做,这样行持,到底
有什么意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0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下山去一家店铺买些东西,店主见是龙泉寺的出家人,就问了很多问题,诸如,为什么
半年前一件很小的事情自己就是想不开,现在还提起来还难过;为什么自己会失眠;为
什么自己总是不知足;为什么整天都觉得无所事事,一片茫然、无聊;为什么自己每天
都会胡思乱想……
幸亏没跟她讲什么,因为接下来,她就自己开讲,讲了很多话,都是如何对治自己
的这些烦恼的,比如小事要想开一点啊,人生要知足啊。
她还说,她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大夫说,你没病,就是想得太多。
她也知道想的太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岂止是她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也是道理懂了一大堆,但落到事项上,道理总
是敌不过烦恼。
我们每天都有课,课上都是在帮我们分析烦恼、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所有的这些
功夫只要拎出来一个,用上功,就够可以的了。
但,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仅仅是把对事物的观察习惯由外向内地转一下,就要耗
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近在学习师父的早斋开示,字都认识,句子也读的懂,道理似乎也明白,但是,
自觉离真正的意趣和境界依然十万八千里。
就等于没听懂。不过,没听懂,我也要知道哪里没听懂,比如有一篇,卡...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41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新来的老师为了策励我们好好考试,他把一次考试
成绩按高低分贴在墙上。因为我考得太差了,羞愧不已的我没有去想如何下次考好,而
是想了个歪点子,晚上爬上学校的房顶,揭开瓦,然后从天花板下到教室,撕了那个排
序。
第二天,老师怎么也想不通没有钥匙怎么能进教室撕掉排序的。愤怒的老师威逼利
诱,使尽手段,调查了很久,但未果。
那个时候,考分差的孩子过得真不容易,老师会批,家长会揍,周围的环境会说,
你看,某某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如何如何。
可是,大家都忘了一个事实,只要考试,就必定会有高分,有低分。
这是我能追溯到的“争胜心”的一个起源。凭心而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有一
部分孩子被策励起努力学习的心,由后进到先进,但大多数低分孩子都被搞得很自卑,
然后学校会分重点和非重点,非重点的孩子就自暴自弃了,社会、老师、家庭都给这些
孩子安立了“非重点”的孩子。
可是,那些“重点”的孩子就真的走上幸福之路了吗?应该说,不管是重点的孩子
还是非重点的孩子都在童年的学习中都被灌输了一个有毒的概念,要胜过别人。
“争胜心”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新...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观心正脉-2
观心的第二阶段是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
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
—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
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
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
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
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
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
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
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43
温宗堃: 当代缅甸毘婆舍那修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
http://free.yes81.net/Mahasi/view-4972.html
依据菩提长老的看法,S 22:79的第一段文的文旨,是在说明:凡愚无知的沙门、婆罗
门在忆念过去时,带有「我」的执见,认为「我拥有…」等等,然而实际上,他们所忆
念的事物,只是无常、苦、无我的「五取蕴」而已,他们所预设的恒常之「我」其实并
不存在。因此,菩提长老认为,经文的文义并非如巴利注释书所说的,意指那些沙门、
婆罗门刻意以「观智」观察过去的五取蕴
值得注意的是,《相应部注》对 S 22:79的注释,似乎还有相当的诤议空间。菩提长
老(Bhikkh Bodhi)检视该《相应部注》所注解的那段巴利经文时,即提出与巴利注释书
截然不同的解读;再者,与此巴利经文对应的《杂阿含经》经文,也与巴利注书的注解
意趣相左,并支持了菩提长老的解读。
不仅马哈希禅师及其弟子们教导禅修者仅需直观当下的五蕴[12],就笔者所见,缅甸绝
大多数的毘婆舍那修行系统,亦如马哈希系统一样,仅教导禅修者观照当下现起的名色
现象,并未要求禅修者直观过去及未来的名色。
莫哥禅师(M...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唐奘法师 五种不翻
无著<摄大乘论>: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
性差别。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如有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
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印顺法师讲:
(一)「令入秘密」∶诸法的实相,本来是无我,但因一分众生听说无我,误认为断灭
,便生恐怖,不敢问津。本来是一切法性空,可是众生不能接受法空的道理,不但不能
得利益,反而离去佛教。所以,要摄引他到佛教来,非方便说法不可。于是佛在「声闻
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方便「说有补特伽罗」,与「诸法自性差别」。但这只
是一时的方便,不是佛教的胜义。
(二)「相秘密」∶为令有情悟入所知的真相,所以佛在「说诸法相」的时候,总
是广「显三自性」,这三性,是一切法的总相。
【附论】本论这样的解说,看不出它的秘密何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的秘密,意义
才明白可见∶他说,为令小乘悟入无我,要使他不恐怖,所以说诸法有自性差别,这是
令入秘密(初...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5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里显然佛果是不完全等同于阿罗汉果的,
在智慧上是高于声闻的极果-阿罗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乘的道路并不能达到佛果的究竟智慧,
那自然有其他的道路来达到,因为释迦佛自己就是佛果的例子,
说明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借楼一用, 原始佛法中提到的大乘
《长阿含经》(卷2):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   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b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
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c
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
《增壹阿含经》 (卷16) T02, p0626a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增壹阿含经》 (卷20) T02, p0653a
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7
这个板上的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实在是太老套,
只是那些喜欢挑起争论的极端小乘的逻辑和常识实在是让人摇头。
关于大乘小乘,有一些东西简单的逻辑就可以判断。
鉴于这些极端小乘和‘原始’佛法者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攻击南传佛教,
因此这里只引用南传的典籍,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1。佛果和阿罗汉果相同么? 四果的终点是佛果么?
即使是南传的看法,佛果和阿罗汉果只是在解脱境界是一样的。
佛的智慧是超过阿罗汉果的。
佛具有的十四种智慧,八智是声闻也有的,六智是声闻所没有的。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这里显然佛果是不完全等同于阿罗汉果的,
在智慧上是高于声闻的极果-阿罗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小乘的道路并不能达到佛果的究竟智慧,
那自然有其他的道路来达到,因为释迦佛自己就是佛果的例子,
说明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借楼一用, 原始佛法中提到的大乘
《长阿含经》(卷2):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   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
《增壹阿含经》 (卷1) T02, p0550c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b
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
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
《增壹阿含经》 (卷45) T02, p0792c
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
《增壹阿含经》 (卷16) T02, p0626a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增壹阿含经》 (卷20) T02, p0653a
若法在世者。便有须陀洹...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49
第三章 有關禪、密、淨土的爭論
有關中國的禪、密、淨土等佛教宗派,印順法師在不同的場合有相當不同的觀點。
講經時,他喜歡照本宣科,不多發表個人的意見。比如,他在講《寶積經》的時候說:
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
捷疾無比。……悟入法性,纔能易疾成佛。雖然如來適應眾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
;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悉檀。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易行道;這是說極
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
一直到得無生忍,纔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還有些說欲樂為方便,容易成佛,那
無非世界悉檀,以欲勾牽,使人樂於修學而已。又有些經文,為了懈怠眾生,聽說三大
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對治悉檀。有的不知
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於是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性。眾生即佛,指心
本淨性為成佛因,以啟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為人悉檀。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
法相應,纔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因為上述觀點的表達是在講《寶積經》,他基本上沒有離開經文的說法,而僅僅是以判
教的方...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50
第五章 大乘菩薩道的真義
中國佛教主要表現為大乘形態,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在於菩薩道的實踐。對此,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說:「若有眾生,從佛
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
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這就是說,大乘的表現是「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如
來知見、力、無所謂,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有悖於此者應不是
大乘。具體到現代禪與印順法師就菩薩道的爭論,我們判斷的依據將是《妙法蓮華經》
對大乘的這一表述。
在現代禪與印順法師的相關爭論中,雙方的焦點在於菩薩的資格問題。也就是說,
究竟行大乘菩薩道的主體應當是法眼清淨的菩薩還是凡夫菩薩?雙方之所以在此問題上
發生爭論,導火索當是印順法師主張(凡夫的)人菩薩行,而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說:
針對禪師們這種「言過其實」的說法,印順法師曾給予批評,大意是:「禪師們太
過於強調修證了,以致無法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薩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