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所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力推荐:念处的意义zt

话说
念会
、跃
想。
以上这段比较重要。突出了“念”(对所缘的警觉)的强有力,迅猛,即时性。
我以前针对观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修观禅的时候,就像射击比赛中的飞碟多向射
击,不断的准确击中各个目标,将目标击碎。
目标,就是当下的所缘。修观禅的时候,所缘是高速变化的,你需要在所缘现起的时候
,迅速击中它,这个击中实际就是觉知它,识别它。
你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无法击中每个目标,没关系,击中一个是一个,随着刹那定定力
的提升,目标将会被越来越紧密的击中,这个时侯无常感将越来越明显,至于是否能够
升起观智就要看你自己的慧了。
。同
标。
持续
在尝
的目
的正
的正
,那
r******2
发帖数: 102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观察,一定是以某个目标为所缘。
但是感受,却可以是在观察某个东西的同时感受到。
喜禅支是在以禅定目标为所缘下的附带感受,而不是观察喜。不是起念头去觉知喜。
你错了。光的禅相就是完全静止的,因为它是概念法,是心制造出来的。实际是不真实
的。
而任何五蕴身心现象,才是无常的。
修禅定必须以概念法为所缘
而修毗婆舍那,必须以真实的五蕴身心现象为所缘。必须出定才能修。
佛陀说的无常,是针对有为法的。有为法就是五蕴。
而还有一种法,叫做概念法,比如光的禅相,就是概念法,或者你的名字也是概念法。
上面这些我在这里说过无数次了,可你基本还是等于零。
你是个闭着眼睛,堵着耳朵的人。满脑子只有自己的人。
我这次说的,对你其实也没什么作用。你也不会懂的。
如果懂,早就应该懂了。
r****n
发帖数: 8253
3
只要是组合的,一定是概念法,这个是南传阿毗达磨当中明确说的。
石头是组合法,这是很显然的。
为什么组合法是不存在的概念法呢?这个很多人不明白的。
大部分人以为自己看到的石头和任何宏观物体,组合型的物体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
其实根本就是错误,它实际也并不符合缘起法,连现代科学理论都难以支持。
根据佛陀所说的缘起法,包括三芦相依的道理,可以知道名法,色法是一种互相依赖的
关系,不存在独立存在的色法。
如果你将石头当成真实的色法,将违背佛陀所说的缘起法,甚至变成常见。
如果组合法是真实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心识必须在N个刹那一直持续保留存在,才可以
维持石头整体性的真实存在。
但实际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心识能够持续哪怕超过亿万分之一秒。
我们观察到石头的过程,是亿万次心识不断以构成石头的究竟色法为所缘,不断导致构
成石头的色法现起,进而在大脑当中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像,而实际上,所谓的完整的
石头,根本就是虚假的影像,是并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当下现起的构成石头的究竟色
法。它实际也小的可怜。
如果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就是构成石头的微观粒子的波函数需要不断坍塌,而且
还必须得有亿亿万个同时存...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 SeeU法友两个问题
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可能停留在世间定的阶段,深的则通于出世间。
这是经文本身的意义。
「大德!何者为无所有心解脱耶?大德!于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者
,』逮达住无所有处。大德!此称为无所有心解脱。」此无所有心解脱,是超越色与心
识的世间定。
「大德!染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愚痴是障碍。漏尽之比丘,舍弃此等,如断根无本
之多罗树,非使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大德!于无所有解脱中,知不动心解脱为此
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动心解脱,为依染欲而空,依嗔恚而空,依愚痴而空。」此无所有
心解脱为出世间。
南传的十六观智, 说到由(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门而生起行舍智。清净道论说∶
「因为行舍智是由三种随观而转起,所以说以(信、定、慧)三根为主而入三种解脱门
的状态。即是说以三种随观为三解脱门。所谓∶「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
即无相解脱门是)由屡观一切诸行为区限与路向,并以导其心入于无相界;(无愿解脱
门是)对于一切诸行由于意的恐惧,并以导其心入于无愿界;(空解脱门是)由屡观一
切法为他,并以导其心入于空界。故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
又说∶
(一)如果...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
随顺的意思
他说的”随顺”的意思,与修行中随顺观、随顺觉,不一样。
也许他们误用,也许这是他们特别的词,有另外他说的意思。
修行中的”随顺”,我所知不是这个意思。
随顺观、随顺觉,我所知是随时都可用不同的所缘来观、觉,不必局限在固定所缘。
这是因为方法已经纯熟了,可以开放观觉所缘,不必如初学者需要固定所缘。
能随顺,而且还能观得很仔细,那内观很纯熟,很厉害了,必会突飞猛进。是精进觉支
了(也就是有”精进”这样的现象)
不知是否这样, 可以纠正。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须深经里面的这段,让我感觉奇怪。
这个见缘起然后再有涅槃,是所有圣者都有的啊,既然所有圣者都有,为什么
在这里要说明呢?因为慧解脱阿罗汉没有经过禅定而证果,这种特殊的过程,应当有某
些特殊之处啊。
我认这段话,似乎是在说这个阿罗汉,并没有在世的直接以涅槃为所缘的经验
,因为它的禅定力不行,而以涅槃为所缘,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禅定力基础上。
由于他对缘起的深刻了解,由于他的慧,使得他哪怕没有以涅槃为所缘,但是仍然彻底
的破除了贪嗔痴,证阿罗汉果,而以涅槃为所缘,是色身灭后必定会发生的。
另外,你将涅槃理解成只是断欲贪,断无明,这个是严重的错误。
真正意义的涅槃,一定要是五蕴灭尽的状况,而且这种状况,可被在世体验。在这种状
况下,没有贪嗔痴,也没有五蕴。
经典里面某些时候提到贪嗔痴的灭尽是涅槃,只是对涅槃的部分描述,而且是针对初学
者的,因为对于初学者,难以理解涅槃是五蕴灭尽。
在阿毗达摩当中,也特别强调了涅槃是没有有为法,在经典的其他处,也多次提到涅槃
是五蕴灭。
S**U
发帖数: 7025
7
感谢 Iris 法友解说
《清净道论》 talks about 三类所缘:『自性法所缘』、『相所缘』及『不可说所缘
』. The explanations below elaborated on that paragraph in 《清净道论》.
w**u
发帖数: 311
8
我因为所学有限,再加上严肃的佛学实验研究还不多,勉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测,各
位权当我戏语。
为了简化起见,这儿只讨论以“概念法”为所缘,能修达至少色界初禅的止业处。用阿比达
摩的陈述,就是“想”心所从彼所缘中反复读取“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像是我们从
大脑海马回读取记忆,其通路可能还会包括了一些管理情绪的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有研究
表明,止禅(大概是慈心禅,具体我也记不清了)的训练可导致大脑特定皮层区域变厚变大。另外,高阶禅修者(好像是达赖喇嘛请的一些修行高手)的脑电波更富悦感相关的Ɵ波。这
提示,禅修能影响神经原的生长和功能。从细胞亚细胞水平猜,可能是增加了管理某个“概
念“的神经元丛的突触密度和轴树突的生长。我们知道,皮层感觉表达区面积大小只跟皮肤
敏锐度有关,例如一个大拇指的代表区可大于整个背腰区。引申到练习安般息念的触点培养
,推测是长期训练后,代表”人中“皮肤区域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及相联的”概念区“的面
积增加和突触密度增加。有了这些物质基础,禅修者可能在人中感觉更敏锐,精神上更容
易达到禅悦。但要达到这些物质变化,需要长期重复刺激。止禅的单一专注的“觉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感谢 Iris 法友解说
《清净道论》 talks about 三类所缘:『自性法所缘』、『相所缘』及『不可说所缘
』. The explanations below elaborated on that paragraph in 《清净道论》.
r****n
发帖数: 8253
10
佛法所说的"苦",绝不是主观痛苦的感受,而是客观的不圆满,不完美的意思,苦在巴
利文里面是Dukkha,字面意思是“恶的空”。为什么是恶?因为诸法的生灭是压迫性的
,所以是恶,为什么是空?因为诸法生起即灭,生起必灭,无永恒实体,不可依靠,所
以是空。这是种存在方式的不圆满,而不是主观感受的痛苦。
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否定独立,恒常,主宰的任何实体性存在。无我,更准确的应是“
无神”,它即不在自己的身心里(灵魂),也不在身心外(上帝)。但佛法完全承认个
体性,这个体性,于世间来说,就是那股五蕴生灭之流。将佛法所说的无我,理解成没
有"个人"甚至理解成无私,是对无我的最大扭曲!
无我只是否定的具有主宰,恒常,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从来不是否认个体性。没有个体
性,业力将错乱,解脱也无有可能。抬胳膊再怎么缘生缘灭,你抬起的也只是你自己的
胳膊,而不是别人的。如果你作意抬起别人的胳膊,你只能是白费功夫。有些人高喊无
我就是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这是胡言乱语!
不断的去找那个“自我”,追问我是谁,是错误的做法,就像狗咬自己的尾巴,永远在
绕圈。不是要去寻找或观察那个“我”,而是要去观察那些你所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发信人: putixin1 (菩提心1),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8 06:58:25 2013, 美东)
咖哩味道很好,是美食,应该很多人会念念不忘, 至少我就很喜欢
咖哩有各种口味,里面调味的东西不一样,但主要成分都是姜黄。大抵是姜黄的味道占
主要。
咖哩的好,主要是咖哩里面有姜黄,姜黄素对身体很好,能消炎,对内脏发炎及很多疾
病都很好
一般会说姜黄素对肝很好,主要是能抑止肝发炎吧?? 反正有许多奇特功能
中国人一般肝都不太好,有肝炎的很多。
另外,听说有防止多种癌症的效果,这有待证实。
我想能阻止内脏发炎,应该多少能阻止一些癌症。
后来,我就直接吃姜黄素,
怕死,吃了再说。
不吃咖哩了,因为看到现在的咖哩制作程序里,总是加奶油还是什么油之类,糊糊的。
不吃了。

这里说要 观”空性”
这与以涅盘为所缘有何差别????
涅盘为所缘在初果之前应该可以做到。
但是在佛陀原来教法里,以涅盘为所缘,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很少说,
重要的是其它方法。
我所知,如果一直以涅盘为所缘,应该会停在初果之前无法进到上升...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说的内观要观察什么

如果你说的触是指能缘和所缘的触,那么必定会产生受啊,不管有明和无明,都会有受
,受是遍一切心所,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每个刹那都有受。
如果你说的触是指能缘和所缘还没有产生之前的那个抽象的“触”,则此时确实不一定
有受,但这状况是涅槃界下的,你现在不太可能懂啊。
每刹那都有行和识,行是心所,伴随识产生,识是心识。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其实不是那么复杂
你只需要明辨出能缘的名和所缘的色是不同的,并且只有名和色就足够了。
觉知呼吸的觉知和呼吸本身是不同,觉知是能缘的名,呼吸是所缘的色。它们同时生起
,又同时灭去
一个是导向目标,倾向目标,这是名(意识)的特性,另外一个没有导向性,二者是分
开的,是各自不同的,而且是成对出现的。
这个道理上其实也很容易懂,但平常人实际不能严格区分这两者,它本质上其实是不能
区分出能和所,观察和被观察的不同。大乘在这里干脆玩弄能所不二,心物不二了。
而且这里最难的,就是只有名色的确认,很多人跳不过这一关,如果你一旦误认为有灵
魂,有本心,有真如等等,则意味着你连第一智都不可能通过,后面再怎么观察到生灭
无常,都毫无意义。
第一观智是打基础的,为后面对名色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的观察奠定基础。
R***o
发帖数: 308
14
2。续住心
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
3。安住心
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
4。近住心
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
请教, 这里所缘对象指的是什么?
t******g
发帖数: 17520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修分享】忘掉头
意门
在此强调的是意门的直观。以佛教的理解而言,心经由六
根门来运作。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意
前五根门称为净色根,接收五种外境:
1.色
2.声
3.香
4.味
5.触
第六根门是意根,向深而广的法尘敞开。法尘包括一切,
所有深定和深观都由此门生起,虽然它一开始仍与前五根门有
关,知道了这一点,便可确定修行的方向。
人们经常将心和脑连在一起,结果心在头中,这会妨碍禅
修进展,因为这样把禅修操作限于粗显的身体,所以他们发现
难以完全沉浸在意门中。我常常告诉他们把头给忘了:「现在
你们都是无头禅修者了。」如此一来,觉知自然会降至胸部,
然后可以移至身体任何部位,心愈能直接涉入所缘,就愈能看
清楚所缘的特性。若将心和头联系在一起,观照所缘就像用眼
睛看一样,这样会引起多重问题,因为我们非常努力专注并观
察时,紧绷会累积在头里面,尤其在两眼之间;这也使我们不
能得到深定,因为深定只能在意门生起。
所以,第二个重点是,不要「看」,而要「感受」所缘,
这不是视觉,但我们常常倾向运用视觉。这一点会非常有助于
进入超越形状和形体的非概念的观照。
Metta 新浪博客
节选转自...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16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有一些小组和个人得到了奖项,说明这些小组和佛子可能比较精进。现在全国
各地有百余个小组,但是得奖的小组还不是很多;参加小组学修的人也很多,但得奖的
优秀佛子也不是很多。大家要把他们作为榜样,回去以后好好努力,精进学修,争取在
明年的这个时候,自己的小组能获奖,个人学员也能得奖!
我们无论是成立实修小组,还是建立道场,都是为了弘法,为了众生。若要真正利
益众生,让众生获得利益,就要靠学佛修行。我们的道场和小组只是提供学修的方便和
助缘,而个人的学修是很重要的。若是自己不学修,就不可能获得利益,不可能解脱成
佛。
以后每个道场及小组,都要抓小组的学修;个人也要以学修为主。虽然有时候也会
搞一些活动,比如放生、做义工、做烟供、火施等等,但这些都是一种结缘的方式。为
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些人喜欢放生,有些人喜欢做义工,有些人喜欢做烟供、火施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对佛法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如果把他们结缘来了,皈
依了以后,还是要让他们继续学...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17
禅相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你专注任何位置由于专注度提升都会出现光影,另外观禅生
灭随观阶段一般也会伴随着大量的光影,同时伴随着喜乐,但是这些在传统上都称为观
染,一般正确的态度都是不理会他们。
这两类禅相我都体验过,而且亲自去分析过这个光到底是不是呼吸本身,通过观察我发
现不是的,是另外一个所缘,已经偏离了呼吸,而如果是呼吸本身的风相增大,越来越
明显,伴随着喜乐,这是没有偏离呼吸本身,我认为是正确的似相,部派时期传统的似
相。
个人认为出现禅相都不是问题,而陷入其中,或者把基础所缘(除了专门以禅相为所缘
的白遍等)转移到禅相并且自认为没有偏离所缘就是问题,也就是异相。
所以本篇目的不在说禅相不可能出现,不应该出现,本篇目的在于想要说明错误的陷入
禅相这个问题。同时也不是否定去修定的问题,而是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修定的问题。
逻辑要理清楚。
a**u
发帖数: 8107
18
☆─────────────────────────────────────☆
runsun (runsun) 于 (Wed Feb 17 15:22:03 2010, 北京) 提到:
为什么外道认为只有经过专注,只有修专注禅定,制心一处才能悟道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存在一个固定的“观察者”,因为这个观察者乱动,乱转所以才导致
无法发现真相。要悟道必须先得让那个观察者停止乱动乱转,必须得专注于某个固定的
目标或者主题,制心一处。
印度教称这个观察者为梵,或者叫灵魂。道教认为这个观察者叫做“大道”,大乘伪佛
教认为这个观察者叫做阿赖耶,如来藏,本心,自性。密宗大圆满认为这个观察者是本
觉。
他们所谓的无我,并非佛法说的非主宰,非独立,非恒常,他们说的无我是所谓能所不
二,梵我不二,心相不二,万物一体,心相一元。几乎都是不二论。
这种东西非常迎合有贪心的人的需要,因为它看起来可以无所不能,极具诱惑力。那些
所谓悟道的人变成上帝,甚至可以造出世界和宇宙,或者遨游天地,长生不死。
追求这些目标的人,并非想什么度人,所谓的度人不过是自欺的幌子,更主要的想做无
所不能的上帝。想做主宰,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念佛
杂阿含931经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
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瞠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
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
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嶮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流水,乃至
涅盘。

《清净道论》(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
「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 ... 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
)像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瞠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
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
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
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
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
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佛法讨论中的逻辑悖论

涅槃为所缘怎么不能用理论阐述?
涅槃为所缘,恰恰是缘起论以及无我所必定导致的结果。
完全可以用理论阐述。
根据缘起法,五蕴是贪爱,是识为条件而产生的,贪爱灭,识熄灭,必然以涅槃为所缘
,而且必然是心心所灭尽。
无善无恶是禅宗的胡扯,哪怕胜义谛,都存在绝对的善恶。比如善恶心所,都是胜义谛
上的真实。南传将其全部列为究竟真实法。
佛法没有无善无恶这种鬼扯。
佛法是二元化为主的理论,是建立在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善恶二元,五蕴涅槃二元基础上
的。
而外道就喜欢叫嚷无分别,无善恶。
Y**u
发帖数: 5466
21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
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
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
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
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
在沮丧、自在或其它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
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
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
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 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
广泛与模糊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它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
辞或...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22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3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善心?
论师从禅观经验,对善心的特性(心所)有详细分析。即使没有禅修的人,也可以参考观察自己。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节五∶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dhàraõa)
(1) Saddhà, (2) sati, (3) hiri, (4) ottappa§, (5) alobho, (6) adoso, (7) tatramajjhattatà, (8) kàyapassaddhi, (9) citta- passaddhi, (10) kàyalahutà, (11) cittalahutà, (12) kàyamudutà, (13) cittamudutà, (14) kàyakamma¤¤atà, (15) cittakamma¤¤atà, (16) kàyapàgu¤¤atà, (17) cittapàgu¤¤...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5

前面说的能,是能缘的能,不是能力的能。
在吃饭时,能吃饭的那个,叫做能缘,是“主”,被吃的饭,是所缘,是“客”。
不吃饭时,正在看美女的那个,也叫做能缘,也是“主”,被看的美女,叫做客,叫做
所缘。
在这里,一个意识的错觉形成了,就是人习惯性的认为,正在吃饭时的那个,和不吃饭
时正在看美女的那个,是同一个,而且是持续存在而不变的,这就是常见。在这个常见
的基础上,误认为这个“自我"具有主宰性,支配性,变成我见。
实际两个“能缘”,本质是不同的,佛法称这个为“异阴",也就是不同的"五蕴”,但
他们属于同一股五蕴生灭之流,所以也有同一性,但不是人们以为的那种“同一”。
r****n
发帖数: 8253
26

前面说的能,是能缘的能,不是能力的能。
在吃饭时,能吃饭的那个,叫做能缘,是“主”,被吃的饭,是所缘,是“客”。
不吃饭时,正在看美女的那个,也叫做能缘,也是“主”,被看的美女,叫做客,叫做
所缘。
在这里,一个意识的错觉形成了,就是人习惯性的认为,正在吃饭时的那个,和不吃饭
时正在看美女的那个,是同一个,而且是持续存在而不变的,这就是常见。在这个常见
的基础上,误认为这个“自我"具有主宰性,支配性,变成我见。
实际两个“能缘”,本质是不同的,佛法称这个为“异阴",也就是不同的"五蕴”,但
他们属于同一股五蕴生灭之流,所以也有同一性,但不是人们以为的那种“同一”。
i********7
发帖数: 808
27
我试着明白,这是你的新理论,要让别人明白,你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哦

:当有识的时候,则只有五蕴,当识灭的时候,则只有涅槃。
:五蕴这种存在形式,和涅槃这种存在形式,是“同一”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这种观点个人觉得很危险。上帝的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包括涅磐这种存在形式。本来佛法破常,破本体,最后变成寻求另外一种超级的常
超级的本体,然后可以给另外一个名词,比如非常非无常的存在,或者数学存在
不管是什么存在,反正就是一种存在,绝对不可以不存在
当然用这种方式解释涅磐,大多数人听了会觉得很合理,
可能因为符合我们的见解和我们内心的需要吧
我们内心渴求什么?可能是存在下去,永远地存在下去,
没有痛苦地,永远地存在下去
所以承诺永生的宗教,市场总是比较好,即使在科学普及的现代
:粗略的说,在阿罗汉缘涅槃那一刹那,是某某阿罗汉,由五蕴这种存在形式,跃迁为涅
:槃这种存在形式,在涅槃的这一刹那,那涅槃的存在形式,就是阿罗汉自己。
:明白了吗?
你说阿罗汉缘涅磐,问题是,
阿罗汉在还有五蕴的时候开始去缘这个涅磐
如果这个东西缘了涅磐,就是要一直缘着涅磐,才不会出定
放开所缘才会出定,所以...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的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背后的东西不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还是有轻微紧张不满等情绪的时候,或者是在
平静地思考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好像都没什么变化。
=========
这是个很难绕过去的门槛。也是破我见的最关键地方之一。
禅修者观察到T1时刻有觉知A,T2时刻有觉知A,T3时刻有觉知A。。。
进而得出一个结论:觉知A不生不灭,不变,觉知一直持续存在。
有些人把它误认为是不生不灭的觉性或者本心
但一直都在,不生不灭,是严重的错觉。
实际上是T1时刻,生起觉知A1,T2时刻又生起新的一个觉知A2,此时前面的A1灭去了,
T3时刻又生起一个觉知A3,前面的A2又灭去了,这种相续生灭导致了连续性错觉的产生
,误以为有个不变的觉知A一直都在,不生不灭,不变。进而产生常见和我见。
有人在这里比这个又更深入一点,它会认为能缘的觉知其实也是幻,在它背后还有本源
性的X不生灭(真如,本心),它幻生出了能缘的觉知,这个其实和上面所说的本质也完
全一样,全部是被错觉所骗。
在禅修当中,你需要去如实观察那个能观的觉知,注意它到底是否生灭的,这个生灭并
非直接观察到的,你永远都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究竟意义上的生灭,因为生灭它根本就不
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兼论他对神通的看法(注1)──
罗正心
国立政治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
页次:9-28页
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3期(1993.10出版)
一、前言
占相、咒术与神通似乎一直是人类感兴趣的,而在传统与习惯的
认知里,它与宗教有某种关连 (注2)。由于宗教与神通方术若即若离
,在佛教一般性介绍或入门的书籍,常有针对两者关系的澄清 (注3)
。其实从佛典中看,占相、咒术自为一范畴,神通另为一范畴;而佛
教徒有在家与出家人之分,佛陀允许在家人做的,不一定同意出家人
做。本文仅探讨佛陀对出家人表示有关占相、咒术的态度,兼论他对
神通的看法。简单地说,佛陀明白地反对出家人从事占相、咒术,而
有条件地许可神通的表现。但如果以它们为手段,于身外有所希求,
或满足现世利益(如名闻利养)为目的,则皆在释迦牟尼佛反对摒斥之
列。在后文可以发现,它们与调伏自身贪、瞋、痴,以解决世间烦恼
(如老、病、死、无常诸苦),达到涅盘或心解脱为目的之佛法有别。
本文系以《大正新修大藏经》里的《阿含经》 (长、中、杂、增
一、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佛所化世界
前言
浴佛节是我们佛教很殊胜的一个日子,是 释迦如来为令后世学人能快速累积求证
无上菩提的广大福德,故而施设此浴佛的方便法门,教导众生应该以此浴佛的功德来供
养如来,当然这也是佛弟子们所应当修行的功德之一。在《浴佛功德经》中 如来教导
众生,于后世以灌沐佛像的方式来供养 如来,修集福德;由于 世尊降生人间之时,有
二龙王以清净水(注1)从天而降灌浴悉达多太子身,后世佛弟子遂于每年4月8日佛陀
诞生之日灌沐悉达多太子身像,以此忆念 如来的殊胜功德,及感念 如来示现人间教化
众生的无边恩德。由此浴佛的功德可以使众生现世受富贵、得安乐、无病延年;所求诸
事,皆得顺遂;亲友眷属,都能得到安隐;永远不会生在八难(注2)之处,常得修学
佛法,永离种种苦本;亦可不再生为女人之身,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注3)。 经中
,如来还教导大家,应当如何起造佛像及安奉舍利塔,即使只是在小小的有如枣子般大
小的舍利塔中,安置犹如芥子般细小的佛舍利都可以(注4)。
由经中 佛陀所教导有关建造佛像的开示来看,佛陀的目的并不是要后世弟子们建
造如何昂贵精美的佛像,而是应该“随己力能,至诚殷重”,见像如见...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1
☆─────────────────────────────────────☆
runsun (runsun) 于 (Wed Feb 17 22:54:06 2010, 北京) 提到:
waichi所说的根行,就是所谓心的单一往来取舍轮转。waichi认为是心的这种错误行为
而造成了轮回。这个取舍,是心对相的取舍。是本体论,而不二论(心相不二)非缘起
论,因为其中的心是非缘起的,是恒常的。心也是一个创造万法的源头。
而原始佛法说的对五蕴的执取贪爱造成轮回,和waichi说的有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佛法
所说的贪爱执取是行蕴,是心所,它是伴随着刹那生灭的心识而产生的,心识是缘生的
,执取的心所也是缘生的,当中不存在任何一个恒常的本心或者真如。这是真正的缘起
论。
waichi否定对相的取舍,但是却认为存在一个恒常的不生不灭的“心”。
waichi的所谓解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不住涅槃,而不是五蕴寂灭。
而原始佛法即否定对所缘的取舍,也否定存在一个恒常的“心”,因为对五蕴彻底否定
,所以解脱必然是导向寂灭的涅槃。
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能杂糅到一起?
☆──────────────...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2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Thu Jul 8 22: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无法我?是什么入住涅磐?什么又不住涅磐?
既然能入住涅磐而又可以不住涅磐,说明这个入住涅磐是可逆的,已经证得涅磐的人是
否也可以重新走出涅磐为无明所惑?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l 9 11:11:21 2010, 美东) 提到:
不能说为无明所惑.
经云:
善男子。如果有经律这样说:‘如来正觉早已成佛。现在示现成佛道,是为了度脱众
生。示现有父母、依靠爱欲和合而出生,也是随顺世间作的示现。这样的经律要知道真
是如来所说。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Fri Jul 9 11:36:31 2010, 美东) 提到:
小乘阿罗汉只证得人无我,入涅磐(灭尽定)就不能回人间了.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effort 太多太少都是问题。所缘(禅修对象)明显而稳定,就知道effort 正好。
所缘不够明显,就要增加注意力。
无法安住所缘,就要减少 effort。
直到所缘明显而稳定。
S**U
发帖数: 7025
34
北传经文,名是五蕴中的四蕴;南传经文,名是心所。
杂阿含298经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相应部12相应2经
而,比丘们!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作意,这被称为名;四大与四大之所造色,这被称为色,这样,这名与这色,比丘们!这被称为名色。
而,比丘们!什么是识?有这六类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丘们!这被称为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98.htm
w**u
发帖数: 31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举个实例: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老是欺负我的人。我立马观察到我的嗔心升起。如果我正
念强:嗔心升起又离去;然后我回到当下(正念),或思维缘起(正见),如理作意使
我的意门转向心不在以回忆(彼所缘)为所缘而继续产生新嗔心。如果不如理作意,意
门转向彼所缘,产生一波又一波的嗔心(恶业)。那么,这个如理作意的强弱事实是缘
起于平实正见,正定,正念的修行。而那一霎那是没有一个我在做决定的。请问我的理
解是否正确?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守株待兔

观,就是持续的观察,vipasana。一再一再的看,紧密的观察。
观智,是通过持续的观察而获得的认识。南传分出十六个阶段,基本都是围绕无常,苦
,无我为基础。
每个观智的产生,都有判断,观智几乎全部是“判断”。
名色分别智,名和色是不同的,成双成对的产生消失。
缘摄受智,所缘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生灭随观智,所缘不断的生生灭灭
环灭随观智,所缘不断的坏灭,
是有过患的,是让人畏怖的。。。
因为畏怖,我决定要导向涅槃,欲解脱。。。
G**W
发帖数: 1865
37
意根怎為什么个确认意识的如理作意? 二者間的關係是什麼 ? 如何運作 ?
==================
佛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
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
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
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
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
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
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
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
、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
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
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38

嗯。
【能所】
二法对待,其主动的一面称‘能’,被动的一面称‘所’。亦即有为法之造作,主体的
一面称能,客体(对象)一面称所。如心识缘境,心识为能缘,尘境是所缘。阿赖耶识
储藏万法种子,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等是。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r****n
发帖数: 7315
39

嗯。
【能所】
二法对待,其主动的一面称‘能’,被动的一面称‘所’。亦即有为法之造作,主体的
一面称能,客体(对象)一面称所。如心识缘境,心识为能缘,尘境是所缘。阿赖耶识
储藏万法种子,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等是。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w**u
发帖数: 311
40

------------------------------------------------------
this point,我个人倾向于相信:
佛家的观察比目前的神经生物的假设(即寻找中枢或外周的neuronal network)更精确.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因为目前的试验只能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
不然,如果在实验中还有受缘起支配的“无常,无我,苦”的“心/识/能缘”介入,怎
么做实验。
按照佛法讲,“心”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附于“
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心所“是心的各种属性,当然跟心在一起。神经系
统在“识缘名色”的过程中,就只是一个执行者,不是决定者;或者说像个电脑,code
还得“人识,心王“来输入。现代神经生物认为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杏仁体,
海马,丘脑前核,穹窿,隔核等结构)控制情绪,而我想更可能就是它们只是形成感受
(苦受,乐受)。从感受到情绪产生(贪,嗔,慢)这一步里有可能有相当与佛学里”
识“的成分介入。所以,推测我们止观训练,训练的只是”觉察“力强度和精度,而神
经原的改变是继发的。但神经原的物...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1

------------------------------------------------------
this point,我个人倾向于相信:
佛家的观察比目前的神经生物的假设(即寻找中枢或外周的neuronal network)更精确.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局限性是因为目前的试验只能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
不然,如果在实验中还有受缘起支配的“无常,无我,苦”的“心/识/能缘”介入,怎
么做实验。
按照佛法讲,“心”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附于“
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心所“是心的各种属性,当然跟心在一起。神经系
统在“识缘名色”的过程中,就只是一个执行者,不是决定者;或者说像个电脑,code
还得“人识,心王“来输入。现代神经生物认为边缘脑系统(包括扣带回,杏仁体,
海马,丘脑前核,穹窿,隔核等结构)控制情绪,而我想更可能就是它们只是形成感受
(苦受,乐受)。从感受到情绪产生(贪,嗔,慢)这一步里有可能有相当与佛学里”
识“的成分介入。所以,推测我们止观训练,训练的只是”觉察“力强度和精度,而神
经原的改变是继发的。但神经原的物...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取缘有
咬文嚼字一下哈:
你的取不是十二支中的取,
你说的有也不是十二支中的有啊。
你看,那个取缘有,都在生以前,而我取与我不取,都在生以后。生了以后用心,大有
学问。请看楞严说法:
***************************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
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
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
,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
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
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
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
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
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五蕴与五取蕴

唉………..
SeeU法友的回复,还是没法解开我的疑问
我的疑问,与你的疑问差不多,
只是你根据SeeU转述,细细追下去问,说的比较玄。
我比较粗枝大叶的问。
道心果心也好,以涅盘为所缘也好,
五蕴又缘涅盘………,
我都不管,
我只是要问,日常生活中,怎么办? 那是什么状态?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在道心果心中吗? 也是一样以涅盘为所缘吗? 或是涅盘?
不是的话,日常生活中还有贪嗔痴吗?
如果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贪嗔痴,没有贪爱无明,
那干麻又搞个特定状态,(e.g.入定(那慧解脱阿罗汉怎么办)) 说是道心果心、以涅盘
为所缘。
然后,进去又出来, 这要干麻用的????
这个SeeU不解释,我也没办法,就是对南传解释说法有疑虑,没法信服。
SeeU转述,依体验涅盘的五蕴是否存在,而有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这个我根本不关心。我觉得这说法多此一举,无关紧要。
涅盘: 没有五取蕴,苦已熄灭。 一切讨论结束,就酱。
对阿罗汉不再讨论五蕴。
那是有”我”者在旁边自己讨论什么五蕴不五蕴,无关紧要。
我认为南传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拼命解释,没有这个必要。
跑日的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我几天前粗略写过一个帖子,以前在这里也写过类似的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好理解,因为他和你的日常思维经验很不同。涉及到关于时间,宏
观,微观和五蕴的相续生灭等问题
=============================================
如觉回来了?
请教您一个问题。在体征涅槃的时候 名法色法止息 这个止息如何理解呢?
《宣隆大师传》中描述“就在苦因被领悟那一剎那,苦因就被道智(Magga ?ā?a)所
消灭,就在那时,心、35 心所与色等(就好像被捣乱而功能尽失,)无法正常运作,于
是因果炼就在瞬间断开了,那就是涅盘。” “无法正常工作”是什么意思呢?身
体会突然消失吗?
我的回复:
在阿罗汉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五蕴完全熄灭,并不存在所谓的色身。
你可能并没有理解色身到底是什么,你所说的色身,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现象,是所谓色
法的聚集,但是时空当中实际不存在一个完整的你观察到的色身,那色身只是亿万亿万
不同时刻现起的识连续性识别而在大脑当中产生的一个整体影像。假如有个超高速的相
机对着色身进行拍照,假如能够达到普朗克尺度的水平,则不可能有完整的色身的照片
的。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5
长部11经
巴利文
498. “Evañc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pucchitabbo–
‘Ka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Ka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Ka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 uparujjhatī’ti.
499. “Tatra veyyākara?a? bhavati–
‘Vinnā?a?(识) anidassana?(不可见的), ananta?(无边的,无限的,无量
的) sabbatopabha?(遍满的光明);
E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E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E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6
长部11经
巴利文
498. “Evañc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pucchitabbo–
‘Ka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Ka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Ka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 uparujjhatī’ti.
499. “Tatra veyyākara?a? bhavati–
‘Vinnā?a?(识) anidassana?(不可见的), ananta?(无边的,无限的,无量
的) sabbatopabha?(遍满的光明);
E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E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u? thūla? subhāsubha?;
E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7
不知道这个freeman有没有胆子说以下这些尊者都是外道,因为他们全部坚持涅槃是身
心现象的熄灭。
佛陀当然也是坚持如此,很多经典都说的很明确。
杂阿含 51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
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
相應部 第十一 坏法
“诸比丘!我将说坏法与不坏法,且谛听!
诸比丘!以何为坏法,何为不坏法耶?
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受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想是坏法……
行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识是坏法,彼若灭、息、没者,则是不坏法。”
我可以确定的说,谁不承认这个,谁才是外道,不管是什么所谓的六祖,还是莲花生,
还是什么狗屁waichi。
======================
涅槃的性质与身心现象的性质完全相反。有些人说涅槃和Sajsara相同,不然,这是邪
见,要理解涅槃,你必须了解Sajsara。Sajsara指身心的生灭过程,或译为流转、轮回
,指身心的生灭现象是流转不已的;身心生灭现象的结束即是涅槃。你可以...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在佛门中,曾经有一位提倡人间佛教的法师说过:“地狱只是圣人为了伦理道德以及
社会秩序,而施设的教化方便。”像这样子的说法,显示出这位法师他并不相信地狱是
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地狱只是佛陀为了吓阻大家,不敢随意去造作恶事、扰乱社会秩序
而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位法师当然也就胆敢把自己研究佛法的结论,无论对错都广为流
传;因为他不相信错说佛法、误谤三宝、伤害众生法身慧命的因果很重,真的会下地狱
长劫受苦的。
在讲求科学证据的现代,我们对于自己还没有亲身验证的事情以及道理,抱持著怀
疑的态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基于科学的精神来说,我们对于自己还没有办法实证
的法则、道理,应该是要以存疑的态度,然后小心谨慎地透过观察、思惟、实验、实证
等等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检验它的真实性,直到有了足够的证据,确认之后才可以下定论
;如果只是凭著个人的直觉、经验或者是还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而就直接大胆地否定
真理,那可就是鲁莽、愚痴的作为了,而且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其实佛教正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精神以及方法的,除了本初佛是要经过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的摸索和修炼,才终于能够成佛;而在本初佛实证成佛之后呢,自然就...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4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
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
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见分】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
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
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
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
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
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
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
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
【相分】
佛教语。法相宗所说的学说。与“见分”相对。谓认识和感知的对象

发帖数: 1
50
善心结善缘 恶心结恶缘(图)
起善心结善缘,起不好的心结恶缘。(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其实不要把什么都怪到时运上,时运最多也就是让你不顺,不给力,但是不会让你很惨
,而世间所有的惨根源在恶缘这里。起善心结善缘,起不好的心结恶缘,这是真实不虚
的。大多数人表面相信这个道理,但实际面对时却不以为然,为什么?原因就是对眼前
利益看得比长远利益更重。
见过所谓世上悲惨的事,当下会让人动容,不过通过推算去看最初的原因,无非就是有
了恶缘之后又在不好的运势中暴发出来而已。甚至于有的人的恶缘不止是他或她一世,
还累及子孙的都大有人在,而这种人却从来都没有反悔甚至反思过。
结下恶缘最多的人群,恰恰是最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和完全没有主见的人,因为人人都觉
得自己不笨,但是过于聪明的人往往思虑就过重,完全没有主见的人很容易受到外在影
响。这两种人在相格里没有绝对化,但是必有一处有明显的破败之相,有的体现于眉眼
,有的体现于鼻,有的则体现于嘴,只要有一处现败相,则必是结恶缘已经是很深了。
从现实角度上讲,人人都可能结到恶缘,但是区别在于是否警醒和反思。为什么过于聪
明的人容易结恶缘呢?因为纵使他...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