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所观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r
发帖数: 75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禅的定力和入观定的情形
《智慧之树,不返之流》
- 舍弃我禅师
当你修行够久,大多数情况下,定力会逐渐发展起来。定力会继续增长直到进入安止定
。这会让观禅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发展定力包括诸多方面,每一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让我们产生独特的体会。如果有任何一方面发展得不好,那我们需要特别用心解决它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利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只要能保持定力而且修观能持续进
展,那麽看到明显进步和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什麽是安止定?通常我们会追溯到巴利文的「禅」(Jhana),它的意思是深定。如果
要说阶次,有初禅、二禅等等,所指的是心境完全合一的止禅的特定类型的心。入定使
纯净的心非常强大,所以烦恼无法侵入。有纯安止定和观定之分。纯安止定将心固定在
相应的概念性目标上,如观十遍处、叁十二身分等等。当你充分培养出这种定,出定后
可以修炼神通,如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等。但佛法看这五通仍是世俗的
,所以劝人最好把定力用做修观的基础。也就是说你把定力转到观照观禅的所缘。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不修止而先修观。当你非常密切专注观照身心过程,定力会同时生
起。这样修出来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其定...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
怎么给删了?? 重贴。:-))
----------------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
藏传佛教无上瑜伽灌顶 (止观双运丶乐空双运)
藏传佛教(喇嘛教)依据《时轮本释》有十五次第灌顶,前七个灌顶都是水灌顶,都与佛
法修行的实证无关;在水灌顶之上,有为正式修行的密教行者而作的「瓶灌顶」,分两
阶(各有四灌):
第一阶,喇嘛和一位明妃交合而射精,然後搜集上师与明妃混合後的淫液给受密灌的信
徒吃。再上一阶,是由喇嘛性交九位明妃,再搜集全部淫液给受密灌的信徒吃,然後把
全部或少至一位明妃交给受灌的信徒,依喇嘛的教导当场合修双身法;如是一位明妃或
九位明妃的差别,和受密灌者的根器之不同──当然是由喇嘛依信徒的供养金及信受度
来决定其根器。
弟子为受藏传佛教的无上瑜伽灌顶,启请上师;上师则以心种子放光召入诸灌顶佛及明
妃於虚空中交合,弟子以五甘露等而作供养得以「清净,转识成智」注(1)。
水灌顶的要义,喇嘛观想密教如来溶化於水,入於口中而为灌顶;从自己的金刚尿道流
出,住於喇嘛所观想出来的明妃的莲华(生殖器)阴蒂之中,最後转变庄严而出生为不
动如来及明妃互相交合受乐。所观想出来的这种如来明妃性交等至(达到性高潮),大
贪溶化(射精出来而)灌入喇嘛顶门中,随即向下流至喇嘛的金刚尿道而出...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九天[转载]
第九天开示
将内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罗蜜(parami)
九天过去了,现在该来讨论一下如何将内观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最为重要的
。正法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无法将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来参加课程就比举行宗教
仪式或典礼好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
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
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
,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
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
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
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
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
然存在,即...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与愚痴
慧,在大小乘经论里,曾安立了种种不同底名称,最一般而常见的,是般若(慧)。还有观、忍、见、智、方便、光、明、觉等。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见、正思惟、择法等也是。大体说来,都是慧的异名,它们所指的内容,虽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在佛法的说明上,这些名称的安立,也有著各自不同底特殊含义。
诸异名中,般若(慧)、闍那(智)、毘钵舍那(观)三者,显得特别重要。它们在共通中所有的不同意义,也有更显著的分别;当然,其真正体性仍然是没有差异的。
般若一名,比较其他异名,可说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它底安立,著重在因行的修学;到达究竟圆满的果证,般若即转名萨婆若(一切智),或菩提(觉),所以罗什说∶「萨婆若名老般若」。般若所代表的,是学行中的因慧,而智与菩提等,则是依般若而证悟的果慧。再说慧、观二名义∶慧以「简择为性」;约作用立名,这简择为性的慧体,在初学即名为观。学者初时所修的慧,每用观的名称代表,及至观行成就,始名为
慧。其实慧、观二名,体义本一,通前通后,只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而作此偏胜之分。我们如要了解慧的内容,就不可忽略观的意义。关于观的名义,佛为弥勒菩萨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6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54
姜志勇
内容提要:前孔子时代,中国有两次价值和思想危机,分别是殷周之际和春秋时代。殷
周之际,在对王朝更替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中,传统的天命观受到质疑和弱化,代之而起
的是道德观的强化,西周领导层把“德”融入到了新王朝的政体和治道之中,这是“德
”之观念由自发到自觉的觉醒标志。总的来看,前孔子时代,“德”之内涵经过政治层
面之德治、个体自身之美德和超越特定层面的纯粹之“德”等三次变化,期间人们在对
“德”的反思和如何“建德”的探索上大大推进了对“德”的认识。“德”之涵义的第
四次变化是从外在进入内在,成为人之内心提升的一种品质,但这要等到春秋时代第二
次思想危机之时,这次危机的主要内容是以德为内在本质建立起来的周代礼制受到了破
坏,人们对礼制的信仰出现动摇,社会面临重新“建德”的问题。
关键词:德天命两次思想危机德政孔子
“德”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些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德”,但也有不
同看法[i]。《尔雅》中没有对“德”作出专门的解释,却有三处提到“德”:“颙颙
、卬卬,君...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7
本报讯 (记者牛春颖) 中央电视台从今年4月起,在全台范围开展了以“信念、理想、
责任”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日前从中央电视
台机关党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台已经有776人次参加集中培训,其中,300余名播音
员主持人第一批接受培训。
为了更好地推进活动开展,中央电视台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领导
小组,由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胡占凡担任组长,相关台领导担任副组长。胡占
凡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央电视台常抓不懈的教育任务,无论是新闻宣传、文艺
宣传,还是广告宣传都要鲜明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加大
力度、双管齐下、共同做好,要先从播音员、主持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始,一
个不落、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并逐步覆盖到全台职工。
为了让活动与工作紧密结合,中央电视台邀请各方面专家就广电行业发展的现状与
未来、西方媒体员工管理制度、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成就、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文化产业
的生态嬗变、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提升、媒体创新与网络环境、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
的竞合等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专题讲座。
根据活动要求,新闻中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的印度观 分享到
毛泽东的印度观
分享到:
时间:2017-12-28 17:00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佑新
•浏览:228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毛泽东对印度的认识,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在关注世界形势的过程中认识
、了解印度;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帮助、两国之间
形成的深厚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毛泽东认为印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的印度观,是毛泽东对印度的总体性认知,是毛泽东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表现
,是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战略智慧的展现。从毛泽东的印度观中波取智慧,对维护
两国友好关系有重要价值。
“洞朗对峙”事件之后,中印边界问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国和印度应如何发展两国
关系?如何解决横亘在两国之间的边界难题?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如何妥善地解决
好两国之间的纠纷,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
了解毛泽东的印度观,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一、对印度的初步认识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广泛涉猎中西学说,积极探索宇宙的大本大源...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478
9
[上一篇] [本讨论区] [回信到本版] [修改] [删除] [回信给作者] [下一篇] [同作者阅读] [同主题阅读]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发信人: corpus (corpora),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r 8 08:25:30 1999)
黄念祖老居士著《心声录》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
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
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
,先有正见,才有正修
。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
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
只是因为大悲心...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10
来自主题: _BibleStudy版 - 清教徒的布道观(巴刻)
清教徒的布道观
J. I. Packer(巴刻)
赵中辉 摘译
论到传福音的工作,清教徒曾作以下的解释:「本着圣灵的能力,将基督耶稣介
绍给人,以致人们能信靠神,接受祂为救主,并在教会中奉祂为王、服事祂。」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清教徒对传福音的工作毫不努力,因为根据加尔文的意见,
他们认为新约中「传福音的」是指使徒的助手,这职分现今在教会中已经停止;至于传
福音的「宣教事工」,他们则毫无所知。但我们可不能以为清教徒根本不注重传福音。
他们注重传福音,许多清教徒是大有成果的传道者,如今日仍被纪念的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就是其中一位。不但如此,清教徒又产生了许多传福音的文学作品。
我们能想到的,是巴氏的《对末悔改者的呼召》等。在清教徒的文献中,论及传道、领
人归主的作品,在十七世纪后半叶的教会中相当受重视。「这种传福音的工作强调领人
得救归主,进而推广『新造的人』的观念,这乃教会的光荣。其实这乃是神将此尊荣加
给牧师与传道人。」
两种布道观
事实上,更正教的传福音工作可分两大类――现代的与清教徒的。广义来说,「
现代型」的特性乃是以地方...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1
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与美国人的中国观
《凤凰周刊》副主编 玛雅
说起世界上其它国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
﹑美国模式……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字眼。而美国对内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对外穷兵
黩武﹑实行霸权﹔对中国今天巧言令色﹐声称“战略伙伴”﹐明天又挥舞拳头﹐大叫“
中国威胁”﹐又让我们看到它的多面性。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美国﹐一个“美丽的”帝
国主义国家﹖我以为﹐认识美国﹐首先要了解美国的独特性(the uniqu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政治。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的移民国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的美国人都来自世界其它国家 —
欧洲国家﹑非洲国家﹑亚洲国家﹑拉美国家。这么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信仰什
么﹖有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方式﹖答案就在美国的独特性。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是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从17世纪到1776年宣布独立﹐美国的移
民主要来...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2104
12
十 懂得爱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如果我们一主只想追求自己
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径,那算是爱吗?我们不被人爱,只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
我们不断分析就会认清: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
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另一面。
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颗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
柔亲切地照料它。而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有了爱与美,不论你
做什么都是对的。
如何找到爱:
有件东西是无法或缺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以
出现。
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你停止寻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
你会发现爱超越了时间的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就像
一朵花的芬芳,不论人们站在花园内或花园外,对那朵花都毫无影响,它只是自然地让
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它的芬芳。爱是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昨日,也没有明
天,更不受杂念的干扰。
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什么都不做。不是吗? 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
心就...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2349
13
论徐悲鸿的素描观
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素描教学最为严格、最具系统化、最具影响力的当推徐
悲鸿。徐悲鸿本人无论是对欧洲艺术的探索,还是对中国画的革新,无一不是首先通过
素描这条途径而取得成功的。虽然徐悲鸿之后,由于我们在观念认识上的拓展与变化,
素描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宽泛了,然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手法,不但没有过
时,而且对于医治当前美术教学和创作上的“空洞浮泛之病”(徐悲鸿语),高扬现实
主义美学追求,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一、徐悲鸿重视西方素描
 素描,本来就是一个完全来自西方的概念,十四世纪以前,素描只是从属于壁画
等画种的草图,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开始将素描作为工场教授徒弟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
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在画家的作坊中进行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卡拉齐兄弟创办的波伦亚
美术学院将素描教学系统化,从此,用单色材料进行古希腊罗马雕像石膏和人体写生的
方法成为西方美术学院造型训练的基本课程,同时也成为衡量学生写实能力的标准。徐
悲鸿对这一写实训练手段极为推崇,他把“素描者,艺之操也”这一法国新古典主义大
师安格尔的名言奉为信条,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佛教到底是不是一个宗教呢?因为有的人说“佛教根本不是宗教”,那有的人说“佛教
是宗教”,那有的人又说“佛教是佛对于十法界众生的一个教育,所以它是对于十法界
的一个圆满的教育,但是不能称为宗教”。那到底佛教是不是宗教呢?要了解佛教是不
是宗教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宗教。
宗教一词的源流
何谓宗教呢?宗教代表的又是什么样的意涵呢?宗教这个语词,它的演变到底是从什
么地方开始所出生的呢?从什么地方开始有宗教的这样子的一个名词?现代的这样子的
一个信仰,也就是说我们把所谓的道教、民间信仰,或是说乃至于基督教,乃至于我们
现在的这个佛教,大家都把它称为宗教,那甚至于有人也把它说“反正所有一切宗教都
是劝人为善的,那信哪一个教都一样”。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那到底宗教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宗教。
我们从汉语,也就是说我们从我们这个汉字里面来看的话,汉字本来并没有“宗教”
的这一个语词,汉字本来并没有宗教这一个语词。那在汉语当中,宗教它本来并不是一
个连缀词,也就是说,“宗”跟“教”它并不是被连结起来称为一个名词的;在中国的
汉语里面,有“宗”、有“教”,但是就是没有“宗教”这一个...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对观福音的神学
对观福音神学论题
有关神的教义
系统神学的研究,必须获得按照圣经对神本性和属性的理解。(虽然无限的神,至
终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可是,对观福音书只提供我们部分的研究,「所有新约作者,
都采用旧约对神的观点」。对观福音书描述神的属性,就如下列:
「神的看顾」可从神照顾小麻雀看到(太六26,十29)。「神作为父」的身分,特
别显明在他看顾小孩子的事上(太六32)。「神的恩典」是赐给信的和不信的人,无分
彼此(太五45)。强调「神的王权」:神有一个宝座(太五34,二十三22);神是主(
太四7、10;路四8、12)。「神的审判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太三7,七1、2;路三7)
;多得的要夸受审判(太十一22至24);神审判自己的子民(路十八7)。「神的荣耀
在登山变象中,向三十使徒彰显出来,(太十七1至8;可九2至8;路九28至36)。「神
的良善」无可比拟(十九17,可十17;路十八18至19)。「神的能力」彰显在叫死人复
活的神迹中(可十二24至27);对神来说,是没有不可能成就的事情(可十27;路一37
,十八27)。「三位一体神」的道理在基督受洗(可一9至11)和差遣使徒... 阅读全帖
r******3
发帖数: 58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说说venusfire的观和反观
venusfire
观=注意, 是一种心行, --心做出决定,当下变成行动
观光= 观所见
反观=观[这个心行]
起观=保持此心行= 保持一个行为=>是一种 定,止
如果你能秒秒反观,你也不可能转.
如果是忽然发现,这就不是秒秒反观.
除了反观是否在观, 还要反观心向.
观,反观,并不矛盾,同时发生. 如此可自主进禅定.
==================================
venusfire把打坐看到眼前的黑(或者其他),叫做观,而这个实际仅仅是眼识的作用
,不是观
venusfire把知道警觉自己正在观,通过这个知道警觉,不断的调整使得心无间觉知眼
前的黑(或者其他),它把这个过程叫做反观。而这个实际是念心所的作用,因为念这
个心所具有警觉觉知的功能,通过它,打坐的人会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比如正在观光
,正在想事情,正在觉得腿痛。因为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而如果设定以无间知明暗为
制心的目标(这是根法的要求之一),就会造成不断的观到明暗,不会偏离。
这个过程,属于一个四不像的止观。
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止,因为修止必须沉入所缘(眼前的黑),而绝对不能进行观察觉知
自己正在
l*******l
发帖数: 13923
17
佛教与科学-----爱因斯坦只是验证了佛学的时间和空间观
两千多年前出来的佛法告诉大家,天道和我们人道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佛
陀(释迦牟尼)以神通去到天道(这次去的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其天主是帝释
天,也就是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由于处于六道中的天道,也没有脱离轮回)为他往生
到天道的母亲摩耶夫人及众天人说法。他先将身体高度增加到一由旬(忉利天天人的标
准身高,相当于我们的19.5公里高。当然,质量肯定也增加了许多),为专心说法不被
弟子们打扰,还以神通力隐藏身行,使人间有天眼神通的人也找不到他。
接着,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夫人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也
就是帝释天)与许多三十三天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
佛陀说法。佛陀的说法,先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
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后
,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说完四圣谛后,在座的天众们,有
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后,帝释天请问佛陀:
“世尊!我应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科学与理性的宗教
一、楔子
宗教信仰与学术研究的差别,在于宗教信仰只是纯然的相信而没有科学的证据与证
明,甚至是违反事实;例如《旧约全书》的〈创世纪〉对宇宙在六天内创造的描述,就
是一件违反事实的说法。学术研究是以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立论,并可以经
得起反对者的客观验证,重复检验;例如唐代玄奘大师著作《八识规矩颂》将生命可解
剖为八个识的事实清楚呈现于世界,直至今日仍可客观的验证其真实性。从这样的角度
来看,学术研究者若没有科学的论述,那么虽有学术身分,则其论述也只是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者若有科学论述,那么虽具宗教身分,则其论述亦可以有学术的贡献。
二、何谓实证佛教
「要认识真正的佛教,只有实证的方法与确实履践,别无他途,而这种方法是人类认
识涅槃、认识实相的基础。譬如如何认识杯子中水的滋味与温度呢?再多的语言、文字
与说明,都没有办法清楚完整地指称杯子中的水味或温度;只有亲自喝了杯中的水,才
能够说明那杯水的滋味,才能知道要采用什么属性可以客观的描述那杯水的味道或温度
。」
「实证方法」,将佛学研究从以往以文字训诂为主的方法,提升成为具有客观实证方法
的一门科学,扫除宗教迷信的色彩...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37
20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死亡观(续)
八、耶稣基督的死
基督信仰的最核心就是在谈论著「耶稣的死亡」。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2:1-2说:「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
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
他钉十字架。」
基督信仰主要就是在述说:为什么耶稣基督这个人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会与我们所有人
的死亡有关系? 而这个信仰的中心信念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替我
们的罪付出死亡的代价,所以凡信靠祂的人都可以罪得赦免、出死入生,获得上帝在基
督里所赐的永恒生命。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要解释这个死亡的真理。
1. 基督代替人的罪付出死亡的代价
人因为违背上帝,成为一位必死的罪人。虽然有许多人根本不在乎他们会死,他们也不
想去寻找能够解决死亡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位上帝既然爱我们,所以祂愿意主动来解决
我们会死的这个问题。
既然死亡的问题来自于人的罪,是我们的罪使我们与上帝隔绝了,是我们的罪让阴间及
死亡权势可以控制我们,使我们而成为了一位必死的人;因此要解决死亡的问题,就必
须要先解决罪的问题。当我们没有罪的时候,就能与上帝和好,就不必受到​&#
8203...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21
这个很难用现代文一句一句翻译,我说说我的大体理解吧,算逐句理解,不是逐字翻译
,错误的地方,大家指出来就是了。
我认为这段是最重要的一段:
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
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
之境矣。
这是我的现代文理解:
首先来说说这个所观境(也就是耳根)和其他所观境的同异。耳根是个什么样子很难说
清楚。向外一点,就成了声尘;说的向内一点,就成了耳识 (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注意这里说的很清楚,耳根不是“滥同声尘”,所以让你听个啥声音什么的,入手未
尝不看,但不能滥作耳根;而若是臆想个啥,就是滥做耳识。声尘耳识的入手方便,首
楞严里各有明文) 而要独取那个不出不入的、能闻者为所观境 (这个就有意思了,到
底怎么取,还是没有讲;有人讲要观“能闻者谁?”就可以了,有人讲要听那个你静下
来后耳朵里面那个BACKGROUND的声音;有人说念佛,听那个佛号,要字字分明;从这个
解释看,这个疏是建议观“能闻者谁”的)。大概是因为一攀缘声尘(尘相)就成了耳
识(眼耳鼻舌身识),而这五识一起,旧
a*****y
发帖数: 3318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八天[转载]
第八天开示
(业行的)增生法则以及逆转的灭除法则~平等心是最大的福报~平等心让人过着真正
自主行动的生活~保持平等心让人有快乐的未来
八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两天可以用功。在剩下的两天中,你们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好让你们在这里能正确地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要了解「法」是什么:自
然、真理、普遍性的法则。
一方面来说,有着(业行)不断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着灭除的过程。有一个偈子: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有的「行」(savkhara),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无常,有着生起又灭去的本质。它灭
去了,但下一刻它又生起,一而再,再而三,这就是业行增生的过程。如果我们培养智
慧,并开始客观观察,增生的过程就会停止,而根除的过程随之展开。某个「行」生起
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力量,从而消失灭去。只要我们保持平等心,一层
又一层的旧「行」就会生起并消失灭去。业行根除了多少,你就享有多少的快乐,这是
完全解脱痛苦的快乐。如果所有的旧业行都灭除了,你就得享完全解脱的无限快乐。
心的旧习惯是起反应并增生加强反应。我们碰到不想要的事情,就产生瞋恨的「行」,
随...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As for Ultimate Realities (Paramattha Dhamma) the Abhidhamma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1 Consciousness (Citta)—eg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consciousness.
2 Mental States (Cetasika)—eg greed, conceit.
3 Matter (Rupa)—eg the element of rigidity.
4 Nibbana—the unconditioned.
http://www.dhamma.org.cn/books/vipassana_nana.html
无我“五蕴非我”,即五蕴没有我相。 修习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
即观察到身心 没有一个永远存在的“我”或“灵魂”在主控身心(名色)
的现象和变化过程,那正 在观察的“人”不是“我”,是心识(名),
而被观察的目标也不是“我”,是色身;名 色只是自然现象的生灭关系,
名色(身心)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自然变化过程(一组 ...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鬼魔观
在多数宗教中,鬼魔是一种恶灵,危害人类,与善为敌。但在佛教中的鬼神却是有善有
恶,且是神鬼不分。本篇中,我们要看看基佛两教的鬼魔观区别何在?
基督教的鬼魔观
一、旧约圣经记载的鬼魔至少有两类:1、鬼魔。2、撒但。
鬼魔--又分两种:一种是指身有长毛,住于旷野的公山羊动物,英文为The Hairy
One,日文圣经译成「魑魅」。经文:「他们不可再献祭给他们行邪淫所随从的鬼魔,
这就作他们世世代代的定例」(利十七7)。「耶罗波安为邱坛为鬼魔,为自己所铸造
的牛犊设立祭司」(代下十一15)。此两处「鬼魔」,原文均作「公山羊」。无疑地,公
山羊是犹太人的一种民间信仰,与阿拉伯人的魔神Jinn,希腊人的半人半一羊神
Satolos十分相近。在我我国,也有狐狸作怪的动物鬼魔信仰。
鬼魔的第二种,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力的恶魔,能使人国破家亡,牠们是「伤害者」、
「掠夺者」(Spoiler),「破坏者」(Destroyer),日文圣经将此类鬼魔译成「鬼」。经
文记载:「所祭祀的鬼魔并非真神,是素不认识的神,是近来新兴的,是你列祖所不畏
惧的。」(申卅二17)把自己的儿女祭祀鬼魔」(诗一○六37)
撒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观不以概念为所缘
南传主张 vipassana 的对象是真实法,不是概念。这其实是南传,中观,唯识的共识
。不同处是各家对真实法的界定不同。
概念是稳定不变的,如果修观落于概念,看的是不变的现象,如何破常见?
瑜伽师地论将「获得真理的方法」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真实观,「现观」(
abhisamaya),必是现量。在概念上思惟无常,无我,缘起,是「相似」vipassana, 不
是真实观,不能以此得解脱。
看到好久不见的人变老了,这是比较两个概念,比量,看到这种无常无法解脱。禅修观
到腿一直在痛,这是痛所引起的概念,没有观到真的受,所以没有观到受无常。
南传主张观真实法的显现特性,作用。摄阿毗达摩义论就详细描述真实法。
这样理解,下引阿含经的意义就清楚。
相应部22.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如是观者(evaṃ passaṃ),诸
比丘!多闻圣弟子则生厌离,厌离则喜贪尽,喜贪尽则解脱,解脱已生智∶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Pali
Evaṃ me sută...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四天[转载]
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
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
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
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
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
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
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
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
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
,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
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27
大念住经
我这么听说:
当时世尊与库汝族人一起,居住在库汝国的城市--卡玛萨达芒。
世尊对僧众说:“僧众啊!”
僧众恭敬的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宣说:
“僧众啊!这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哀恸的道路。
能消除痛苦和忧伤,依此是达到正道的途径,依此能证悟涅盘(解
脱生死)。这就是四念住。”
“什么是四念住?”
“僧众啊!僧人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以精
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僧人在生活中于受处、心处、法处实践观想于受念住、
心念住、法念住,以精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
身念住观
------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僧众啊!一名僧人如何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
“僧众啊!一名僧人到树林里去,在大树底下,或在空旷
的地方,以双脚盘叠的姿势打坐,将身体挺直,他努力使正念现前。”
“他在吸气时保持正念,他在呼气时保持正念。”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清楚的知道:‘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他长长的、浅浅的、短短的、呼了一口气,他清楚的知道:
‘我长长的、我浅浅的、我短短的呼了一口气’。...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
heyes (hoooyou) 于 h 提到:
大念住经
我这么听说:
当时世尊与库汝族人一起,居住在库汝国的城市--卡玛萨达芒。
世尊对僧众说:“僧众啊!”
僧众恭敬的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宣说:
“僧众啊!这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哀恸的道路。
能消除痛苦和忧伤,依此是达到正道的途径,依此能证悟涅盘(解
脱生死)。这就是四念住。”
“什么是四念住?”
“僧众啊!僧人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以精
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僧人在生活中于受处、心处、法处实践观想于受念住、
心念住、法念住,以精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
身念住观
------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僧众啊!一名僧人如何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
“僧众啊!一名僧人到树林里去,在大树底下,或在空旷
的地方,以双脚盘叠的姿势打坐,将身体挺直,他努力使正念现前。”
“他在吸气时保持正念,他在呼气时保持正念。”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清...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9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30
《耳根圆通法门》元音老人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讲于深圳
http://www.yxjs.org/wenji/03_yyasl/01_ffxzxy/13_egytfm.htm
甲、修证法要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
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
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
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
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
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菩萨的用
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摄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
,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1
2010年6月24日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32
来自主题: _BibleStudy版 - 清教徒的圣洁观
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312
清教徒的圣洁观
清教徒们对怎样过一种成圣的生活著书甚多,按着他们的教义传统来看,他们所传所写
的,几乎没有什么独特或者奇怪的东西。清教徒的圣洁观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丰满和平
衡,而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
清教徒对成圣的经典定义是很有名的,我们可以在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第35和36问找
到这种定义:
“问:什么是成圣?答:成圣是上帝的作为,出于他白白的恩典,使我们整个的人照着
上帝的形象被更新,并得以愈来愈能向罪而死,向义而活。
“问:我们今生从称义、得儿子的名分和成圣得到什么益处呢?答:今生从称义、得儿
子的名分和成圣所得的益处乃是:
对上帝慈爱的确信,
良心的平安,
在圣灵里的喜乐,
恩典的增多,
和在其中至终的保守。”
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清教徒的成圣观是包括了基督徒生活的所有方面,是
与耶稣基督形象相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始于重生开始的那一刻,贯穿信徒的整个一生
,直到他最后一口气息。清教徒要看到人成长,对神的爱有牢固的确信,良心极大的平
安,在圣灵里真正的喜乐。他们说,要得到这... 阅读全帖
d*********o
发帖数: 6388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习近平的人民观
http://news.china.com.cn/2016-12/26/content_39983889.htm
发布时间: 2016-12-26 09:32:23 | 来源: 学习中国
习近平日理万机、夙夜在公,只为心中人民。
“民者,万世之本也。”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治理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
区别于“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将民族的优秀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
合,制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
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习近平日理万机、夙夜在公,只为心中人民。在他的系列重要讲
话中,“人民”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仅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时一千多字的讲话中,他就19次提到了人民。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
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
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始终是他心中“更重要的”和“最重要...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4
基督教自由观:自由的人与不自由的上帝
by 魏连嶽
前言、
诗篇119篇是诗篇中最长的一首诗。总共176节经文。而这一篇诗篇说了一大堆关于上帝
的律法、诫命或法则。一般说到上帝的律法、诫命或法则常让人感到压力、让人感到被
约束、感到不自由。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说信耶稣很好、基督徒也不错,但是因为:
成为基督徒后就不能抽烟、醉酒、不能说谎、星期天要到教会、要奉献、要祷告;很多
喜欢的事都不能做,许多不喜欢的事却必须做,非常的不自由。他们喜欢无拘无束,所
以他们不想成为基督徒。似乎在上帝律法及诫命的约束下,基督徒没有什么自由,这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很奇怪的,诗篇119篇竟然有一个经文完全违背了我们一般人对自由的想法。
诗篇119:44-45说到:「我要常守你的律法,直到永永远远。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来
考究你的训词。」英文版的圣经是说:「I will walk about in freedom, for I have
sought out your precepts. (我要寻求祢的律法,使我能行在自由之中)。」这里说
到:人在上帝的律法及诫命中才能得到自由。
这是不是搞错了!照道理...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5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36
宋鲁郑:台湾五都选举观选纪行(不去台湾,不知道什么叫大陆崛起
台湾, 纪行, 大陆, 启程, 选举
本帖最后由 qushichen 于 2010-11-23 16:43 编辑
http://blog.ifeng.com/article/8794989.html
台湾五都选举观选纪行之一:启程
今年又是台湾的选举年,自己也连续第三次受邀赴台观选。每次去台湾都有不同的情形
发生,今年果不例外。自己订的是11月20日的机票,但入台证19日才下来。根据台湾相
关部门的最新规定,必须持原件才能入境。在这个关键时刻,咱们华人的变通智慧再次
大放异彩。经过邀请方的协调,最终同意我们持复印件登机,到台北后再由航空公司转
交给我们原件,再办入境手续。这种事如果放到法国,哪就死定了,绝无可能通融余地
。两种文化,两种风格,很难一语分高下。但具体到个人,还是很受惠于华人的灵活性
、实用性。事实上入台证和台胞证都是中国人独特智慧的产物。由于双方互不承认,所
以不能直接在各自的护照上盖章,就发明出入台证和台胞证,各方都在自己颁发的入台
证和台胞证上加盖海关验章。
不过,每次去台湾申请入台证的过程都很头痛。代表团... 阅读全帖
k*****c
发帖数: 1670
37
他仿佛对此殿内的一切熟悉异常,穿过一座巨厅和走过数个百余丈长廊后,眼前骤
然一亮,一处幽静院落出现在了面前。
院落内种满了各种葱翠异常的花木,长满了海碗大小的各色巨花,并在门口处站着
两名面带银色色纱巾的宫装女子。
这两名女子生的肌肤如玉,婀娜多姿,身上散发出的气息若有若无,但给人一种深
不可测的感觉。
“见过两位仙子,在下特来拜见宫主她老人家!”黑脸道友一见两名宫装女子,竟
上前一礼,异常客气的说道。
“离大人,奴婢可不敢真受你一礼的。你快些进去吧。宫主吩咐过了,已经在里面
等候多时。”一名宫装女子一扭腰肢的避过这一礼,笑吟吟的说道。
“呵呵,仙子说笑了。那离某就先进去拜见宫主大人了。”黑脸道士含笑的回道,
再冲两名宫装女子一礼后,才抬步进了院落内。
穿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花丛,一小片片青油油草地就一下出现在了面前。
草地四周种植的全是一种异常淡雅的青紫色花树,一名身穿紫袍的妇人,则正站在
一株花树前,低首悠然欣赏的样子。
“拜见宫主!”黑脸道士道士并不敢怠慢,抢上两步,低首恭敬说道。
“离师侄,现在又没有外... 阅读全帖
M******1
发帖数: 43
38
黑脸道士不再言语什么,袖子一抖,身形就一动的直奔大门内一飘而去。
他仿佛对此殿内的一切熟悉异常,穿过一座巨厅和走过数个百余丈长廊后,眼前骤
然一亮,一处幽静院落出现在了面前。
院落内种满了各种葱翠异常的花木,长满了海碗大小的各色巨花,并在门口处站着
两名面带银色色纱巾的宫装女子。
这两名女子生的肌肤如玉,婀娜多姿,身上散发出的气息若有若无,但给人一种深
不可测的感觉。
“见过两位仙子,在下特来拜见宫主她老人家!”黑脸道友一见两名宫装女子,竟
上前一礼,异常客气的说道。
“离大人,奴婢可不敢真受你一礼的。你快些进去吧。宫主吩咐过了,已经在里面
等候多时。”一名宫装女子一扭腰肢的避过这一礼,笑吟吟的说道。
“呵呵,仙子说笑了。那离某就先进去拜见宫主大人了。”黑脸道士含笑的回道,
再冲两名宫装女子一礼后,才抬步进了院落内。
穿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花丛,一小片片青油油草地就一下出现在了面前。
草地四周种植的全是一种异常淡雅的青紫色花树,一名身穿紫袍的妇人,则正站在
一株花树前,低首悠然欣赏的样子。
“拜见宫主!”黑脸道士道士并...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想死: 基督教死亡观
六、基督教死亡观
基督教对死亡的态度及观点是如何呢? 若是要浓缩成一句话,那么可以是上面所看到经
文《诗篇》103:4「上帝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这就是基督教的死亡观。
当许多人及许多宗教都在回避死亡的问题、或是忌讳去谈论死亡时,基督信仰却是不断
的在谈论死。基督徒不但喜爱讨论死亡,喜爱思考死亡的议题,甚至爱到一个地步而想
去死。初代教会的基督徒,他们不但到处宣讲基督的死,甚至还祈求上帝能快一点给他
们有机会去为主而死。例如保罗在《腓立比书》1: 23就说到:「我正在两难之间,情
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为这个缘故,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想死」,意思不但是要表达基督徒喜爱「思考死亡
的议题」,而且还隐含着基督徒「想念死」、「想要死」的意涵。因为对基督信仰有正
确认识的基督徒,不但会不怕死,甚至还会「想死」。
从这里我们看到基督信仰和其它宗教在面对死亡的议题时有很大的差异。基督信仰积极
的谈论「死」,并不代表她看重「死」,而忽略「生」或忽略「生活」。恰恰相反,因
为重视「死亡」,所以基督信仰才彰显出她是「活」的信仰、「活」的宗教。因为要能
真正的谈论死、知道死、敢死,才有...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40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
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
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观色无常,一切色无定性,无定质。我们所见色,只是局部如此,瞬时如此,而非固定
如此,本来如此。更有甚者,一切色,没有一个“本来的样子”。一切见,主观上依能
观观时的状态,客观上依所观观时的状态而定。受想行识,都是这样。
看到这个本质,就不会再贪执,贪执喜好就尽了,贪执喜好尽了,心就自由了。跟观无
常一样,苦,空,非我,也这样观。
问题:
心解脱。什么是心?
“自知不受后有”, 谁自知?此能知者是有是无?
f***2
发帖数: 1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想要求
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想要求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上午,我们美国菩提小组网络净土新班进行了第17次共修,学习
了《藏传净土法》第27和28课。下面和大家分享上师的殊胜教言--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
想要求。
顶礼时,应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安住着本体为根本上师的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
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萨等皈依处围绕。再观想: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现世
的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是六道众生,这些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
在一处,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顶礼,发出嗡嗡的声音来祈祷。
此处的观想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将阿弥陀佛的本体观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不仅在这里需要这样观想,在观想任
何本尊时,都需要将其本体观为上师。这样一来,形象是本尊,本体是上师,这就是上
师瑜伽的修法,能同时得到本尊与上师的加持。(有些上师瑜伽要求直接观想上师,如
《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要求,修持上师瑜伽时不必将形象观为本尊,而是直接观想上师
的形象。)
第二,要将对自己经常制造违缘的人和非人等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前方。《大圆满前行引
导文》中讲皈依时也是这样要求的。有些人... 阅读全帖
D*V
发帖数: 3096
42
来自主题: ChinaNews2版 -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7 17:58:44 2013, 美东)
http://blog.sina.com.tw/solitudo/article.php?entryid=615359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柯志明
1.当代有关性的第一个谎言是,宣称性是个人的事,属个人的自由,与吃喝一
样,个人有爱怎么做就可怎么做的权利。但日常经验就可轻易拆穿这个谎言。任何一个
有恋爱经验或结婚者都知道,性与吃喝不同,人没有要怎么做就可怎么做的性权利,乱
性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当代第二个有关性的谎言是,视性为爱的表达。但爱的日常经验清楚告诉我们,
除非性在合法关系中,否则性刚好是爱最具杀伤力的破坏者。确实,人类的经验表明,
如同暴力一样,性是爱的重大破坏者;一旦有不合法的性介入,爱的秩序就随而瓦解。
乱性者极端自我,他们只在乎性慾的满足,因而不在乎伦常秩序。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
来所有高等文明都要限制性之故,因为性不...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17 17:58:44 2013, 美东)
http://blog.sina.com.tw/solitudo/article.php?entryid=615359
基督信仰的性爱观/柯志明
 1.当代有关性的第一个谎言是,宣称性是个人的事,属个人的自由,与吃喝一
样,个人有爱怎么做就可怎么做的权利。但日常经验就可轻易拆穿这个谎言。任何一个
有恋爱经验或结婚者都知道,性与吃喝不同,人没有要怎么做就可怎么做的性权利,乱
性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当代第二个有关性的谎言是,视性为爱的表达。但爱的日常经验清楚告诉我们,
除非性在合法关系中,否则性刚好是爱最具杀伤力的破坏者。确实,人类的经验表明,
如同暴力一样,性是爱的重大破坏者;一旦有不合法的性介入,爱的秩序就随而瓦解。
乱性者极端自我,他们只在乎性慾的满足,因而不在乎伦常秩序。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
来所有高等文明... 阅读全帖
h*o
发帖数: 1035
44
(资料取自《华文基督教归正网》- 作者:Gilbert)
2004年再版序
自从2002年二月本文发表以来,除了成为华文基督教归正网(http://ccn.fhl.net)点阅率最高的文章之一,也收到不少来函批评指教。当然,除了掌声,也承受了部分聚会所弟兄们的不谅解。这次再版是针对部分内容作修正以符合目前的状况,同时也尝试探讨为什麽聚会所会是今天的聚会所,以及李常受个人在教会治理上对聚会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分也是会所之所以是今日风貌的主要原因,也让这篇文章更为切题。两年前我并未能好好处理,也希望藉此次改版加以补强。
2002年引言
这篇文章原本只想单纯地从聚会所的出版品,来探讨聚会所关於「教会立场」的主张。
然而在参考若干资料以后,我认为单单讨论以上局限的主题并无法提供全貌帮助读者了
解今日的聚会所及其独特的主张。由於李常受对 于来台后的聚会所影响极大,数十年
来甚至影响了这个教会系统的基本教义与实践。所以我将本文的范畴扩大为对聚会所的
浅探,先以信条比较学(Comparative Symbolics)的方法论,描述聚会所来台後李常
受带领下近六十年(1949-1997)的发展与转变,并...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776
45
唯独因信称义(R. Nicole 驳斥“保罗新观”)2011/8/28 4:21:00
诚之按:RTS已故神学教授 Roger Nicole,从教会历史、释经学和神学的角度来驳斥“
NPP”(New Perspective on Paul,保罗新观)。因信称义的教义不是改教家对保罗的
误读,而是对圣经真理的阐发,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去持守(全文译毕)。
唯独因信称义
作者:Dr. Roger Nicole
译者:唐兴 校对/诚之
原文刊于:
http://www.rts.edu/Site/Resources/M-L/docs/Nicole_Justification
df
过去二十年来兴起了许多关于「稱义」(justification)的讨论。这个现象特别与对保
罗所写的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的看法有关,它们被称为「新观点」(the new perspect
ive)(译按:经常被缩写为NPP, New Perspective on Paul,「保罗新观」)。
此领域中有三位著名人士:桑德斯(E. P. Sanders)、但恩(James D.A. Dunn)和赖
特(N.T. Wrigh...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6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想死: 基督教死亡观
九、在基督里的永生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信耶稣的人可能会这样质问:你们基督徒到处跟
人家说:「信耶稣、得永生」,但是为什么妳们私底下都在那里偷偷的买棺材? 每位基
督徒死后也都躺在棺材里,这样你怎么能说上帝救我们脱离死亡呢? 假如信耶稣有永生
,为什么基督徒还要去买棺材呢? 这个问题可能会问倒许多基督徒。圣经到底有没有骗
我们? 我们到底有没有在骗别人? 我们信主这么多年,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们在面对
死亡时,是否会恐惧,靠的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了解。这也是基督教死亡观的一个重点。
下面我们要讨论到「永生」的议题。
「在基督里沒有死亡的永恒生命」是什么意思呢? 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圣经告诉我们:人的整全生命主要包含着灵魂与身体这两个部份。永远的生命是指:人
的灵魂与身体都不会灭亡,而能永远活着。首先,我们要讨论「灵魂的永生」。
1. 基督徒肉体死后,灵魂到主那里去
许多现代人不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当他们说「某某人死了」的时候,他们不但是说:
那个人的身体已经死了,而且还意味着那个人永远的灭亡、永远的消失了。因为假如人
只有身体,那么当身体死了时,人就什么都没有了。现代人说...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47
http://www.slyj.org/html/ggs/cdds/20070704/63.html
看看这段解释:
【疏】天台曰五释耳根圆通二。初明境之通别。此根所辩境相甚难。出则滥同声尘入
则滥同耳识。正当别取不出不入以能闻者为所观境。盖一堕缘尘则为耳识并五意识。更
揽尘斯忆前堕为意识非此圆通所观之境矣。二明观之盈缩。初宗佛旨释其所悟者。所师
之佛亦名观音温陵所谓“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此
言秉教之始入道法门也。闻思修三慧通为入道之要门。之与常途异者,乃不落义路直下
照明之圆修。盖彼佛教我已是闻思。故今三慧但就修辩,温陵所谓“达耳之谓闻、著心
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是也。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寂灭现前一节正明三慧能践观智与夫浅深阶差。释此为二。初分文
释义, 二约义判位。初又为二。初分次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二句总标。所入既寂下八
句别释。生灭下二句总结。总标初句中但标入门之始。入流亡所一句分正标圆通功用。
此句义趣该深是故科为总标也。二别释中应依吴兴节文为四。一亡前尘即所入既寂动静
二相了然不生也。所入即上所入之流。既寂言直循闻根入法
S**U
发帖数: 7025
48
八圣道的正定,是修观证果的所依。正定指什么?
南传<相应部>与<摄阿毗达摩义论>∶ 四禅
北传<杂阿含经>∶ 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四禅?)
北传<瑜伽师地论>∶四禅
北传<大毘婆沙论>引经,印顺<成佛之道>∶七依定(四禅+ 前三无色定)
论师还说近行定、近分定、或刹那定可以证果,这对纯观行者十分重要,不过此文不讨论。
经论原文如下∶
相应部45相应8经/解析经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比丘们!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们
!这被称为正定。
杂阿含784经
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
杂阿含817经
复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9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
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
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
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
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
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
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
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
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三章 禅法南下
二祖慧可大师出生于公元487年,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人。
慧可年轻时博览群书,精通教义,善谈玄理,32岁到洛阳香山修定静虑八年,后
来闻名前往少林寺参礼达磨大师。
慧可问:“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如果可以听闻,那也只是知见而已。
达磨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何苦向外驰求?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磨深知慧可的命根所在,直下一刀:“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一下子摸不着鼻孔,沉吟好久:“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顺势拔起他的病根,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当即有所省悟。
01 第二代祖师
《慧可传》记载,慧可亲近达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达磨“密以方便开发
,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换言之,经过五六年时间的参究和锤炼,慧可才真正大悟彻悟
。达磨这才放心地交代后事:“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
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
这时,慧可大师年过半百,担荷起达...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