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拘束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C********g
发帖数: 9656
1
【阿波罗新闻网2011-05-08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当林彪的权力已达到顶
峰的时候,林家为了既能娶到称心如意的媳妇,又能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打着招收“
特种兵”的旗号,为林家“选美”。堂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大军区、几大兵种也卷
入其中。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当林彪的权力已达到顶峰的时候,林家为了既能娶
到称心如意的媳妇,又能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打着招收“特种兵”的旗号,为林家“
选美”。堂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大军区、几大兵种也卷入其中,争先恐后地成立“
选美”办公室,把“选美”当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以招收“特种兵”、“外事工作
人员”、“话务兵”等名义,秘密筛选“标准姑娘”。为了解当时在全国各地招收“特
种兵”的不同情况,今将在宁波鄞县招收“特种兵”、“外事工作人员”这一段鲜为人
知的历史披露于众。
神秘客到鄞县“招兵”
1971年初春的一天上午,在浙江鄞县县委办公室里来一男一女两位军人,向文书自
我介绍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男的姓霍,女的姓王。然后拿出浙江省委书记
陈励耘(林彪集团成员)写给各县、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亲笔信。文书接过信一看,主...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16
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http://theory.jschina.com.cn/a/200904/t32280.shtml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
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
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
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
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
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
(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
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
—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
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林彪与个人崇拜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8/2923424.html
冯建辉
愚昧荒诞的历史画面
50年代末形成的个人崇拜,到60年代由林彪推波助澜,进入狂热的“新阶段”。林
彪本人在各种公开场合“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以他特有的尖声高呼“四个伟大
”、“三忠于”、“四无限”、“高举”、“紧跟”、“照办”。号召人们“活学活用
”、“走捷径”、“天天读”、“背语录”,用“顶峰论”、“天才论”、“领袖决定
一切论”、“精神超过物质论”武装头脑,做忠于领袖的“好战士”。至“文化大革命
”中,神州大地被一片浓厚的宗教气氛所笼罩,到处盛行着“早请示”、“晚汇报”,
大会小会敬祝“红太阳万寿无疆”,男女齐唱“语录歌”,老少共扭“忠字舞”。
某报1968年4月13日的报道,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画面:
“3月23日7点30分,卫生科全体人员迎着初升的红太阳,高唱《东方红》,背《老
三篇》,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庄严宣誓。手术室里,四壁挂起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张
□□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安详地躺在
病床上。病人呼吸困难,在场首...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5
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图)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网络图片)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1948 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
代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
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
也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 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
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6
娓娓道来 宫女生活
旗下人有一种特殊性格,不够相当交情,是不会随随便便对你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
识相,过分地询问,反而会认为你不懂礼貌,缺乏教养,从而会对你冷漠下去。用她自
己的话说:“谁要是用‘审贼’的口气,让我一问一答,我根本就没闲工夫理他!”所
以我从一开始就称她为何妈妈,用年轻人应该尊敬老晚清宫女人的态度去尊敬她。因此
,在她的眼里认为我还算一个讲礼貌的人,渐渐地对我能谈些宫里的事。
她为人非常文静,从来不大声谈话。总是慢声细语的,一字一句地把话送到你耳朵里,
这也表明了她在宫廷受过苦难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时常是我们谈话的时间,见面寒暄
以后,让过茶,渐渐谈到她的过去。“我们旗下人,生下来就有口粮,由宗人府(应为
都统衙门)发给,这是皇上给的恩典。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宗人府(应为内务府)就要
按册子送交宫里当差了,这是当奴才应当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这样,有的
人家门楼高一点儿,或者跟宗人府(内务府)的人有点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
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一来,每月能挣几两银子,家里又能按时按节得到赏钱;二来,女
孩子学点规矩,在宫里调理出来的,图个好名声,借此往高... 阅读全帖
a*********3
发帖数: 660
7
娓娓道来 宫女生活
旗下人有一种特殊性格,不够相当交情,是不会随随便便对你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
识相,过分地询问,反而会认为你不懂礼貌,缺乏教养,从而会对你冷漠下去。用她自
己的话说:“谁要是用‘审贼’的口气,让我一问一答,我根本就没闲工夫理他!”所
以我从一开始就称她为何妈妈,用年轻人应该尊敬老晚清宫女人的态度去尊敬她。因此
,在她的眼里认为我还算一个讲礼貌的人,渐渐地对我能谈些宫里的事。
她为人非常文静,从来不大声谈话。总是慢声细语的,一字一句地把话送到你耳朵里,
这也表明了她在宫廷受过苦难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时常是我们谈话的时间,见面寒暄
以后,让过茶,渐渐谈到她的过去。“我们旗下人,生下来就有口粮,由宗人府(应为
都统衙门)发给,这是皇上给的恩典。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宗人府(应为内务府)就要
按册子送交宫里当差了,这是当奴才应当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这样,有的
人家门楼高一点儿,或者跟宗人府(内务府)的人有点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
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一来,每月能挣几两银子,家里又能按时按节得到赏钱;二来,女
孩子学点规矩,在宫里调理出来的,图个好名声,借此往高...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6729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又是一个外F名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1/21/1541815.html
岁月是把杀猪刀:还有谁记得赵爽这个名字?(图) 中国新闻周刊
1981年10月20日,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发奖大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叶圣陶为赵
爽颁奖。
1992年,在波恩大学留学的赵爽,摄于宿舍内。
1981年,除“中国女排”之外,最响亮的名字叫“赵爽”。
这个来自新疆伊犁的14岁女孩,在万国邮联举办的国际少年书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为中国少年第一次争得金质奖章”,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家喻户晓的少年偶像。
她的获奖作品《一个邮政职工的一天》,被当作范文在全国的语文课堂上讲读,在电台
里被制作成音乐散文反复广播,直至成为70后尤其是文学少年们的集体记忆:
表妹:收到你的信时,我刚从阿吾勒村送信回来,你们那儿该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了。向
你说些什么呢?还是先描绘一下我一天的工作情况吧!
90年代,这篇文章又以《女邮递员的信》为题,进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
教育教材,成为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但此后,赵爽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传奇般的故事在“她被南京大学破...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9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674
四.诬陷成风的“延安整风”
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采取一切手段逐步把权力向他一人集中,首先他直接掌控延安对
莫斯科和延安对军队的电台,垄断了全部对外联络。外部消息是发布还是扣押,由毛泽
东决定。这就切断了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和莫斯科的联系,政治上没有了分量。朱德
、张国焘、处于耳目失聪状态,渐渐远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最高军事领导的三人小组
成员周恩来、王稼祥被委以其他重任,在延安之外奔波,也就脱离了军事指挥岗位。
1938年9月,到苏联汇报工作的王稼祥带回了季米特洛夫口讯:承认以毛泽东在中共中
央的领导地位。这是毛泽东在政治上的一大胜利。毛泽东不仅紧握兵符,并开始实际操
掌党权。总书记张闻天处于“虚君”位置,遇事退避三舍。
随后毛泽东开始整顿报刊。王明、洛甫、凯丰领导的《新中华报》、《共产党人》、《
中国妇女》、《中国文化》停止出版。继续出版的只有《八路军杂志》和新创刊的《解
放日报》,这两份报纸都直接在毛泽东控制之下。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开始了以扩张和长期稳固...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0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1121650455.
我是那个《决议》起草组的成员。当时我在中宣部,工作比较忙,只是起草组开会
的时候去一下,具体写东西很少。1980年有人反对批“长官意志”,说“长官能没有意
志吗?”我写了一篇文章《人民要公仆,不要长官》,在《人民日报》发表,批评了为
“长官意志”辩护的人。胡乔木看了这个文章很不高兴,就把我找去谈话,让我再写一
篇文章,强调领导的重要性。其实我批的是以长官自居的干部,并没有批领导,所以我
没有再写。他很生气,专门开了一次起草组的扩大会,请了一些理论界的名人来参加。
胡乔木专门讲话批评我那篇文章,说我只强调民主,不强调集中,会助长极端民主化。
他特别强调“人民也会犯错误”。但那个会开的不怎么好,他发言后,别人并没有跟着
起来围攻我,我也没有痛哭流涕地检讨,但也没有起来反驳他,因为我一直对他还是尊
重的,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洗耳恭听”,概不表态。结果这
次批判会只得不了了之。批判会以后,他就不再给我分派写作任务,不过开会时起草组
照样通知我,我...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温相评高华-1
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1-05/58483433.html
作者:空
我一直在解释,对于薄熙来,我们不是在谈喜欢,或不喜欢这个人,而是在谈这个人是
否更有可能改变中国。当然如果是选女婿,如果是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我是
绝对不会选他的。
有人说,薄的私德不好。我想问问:哪个成就过一番大业的人,有无暇的私德?对于某
些人讲,私德很重要,但对于那些可以改变历史,或已经改变历史的,或可促进社会变
革的人而言,他们的私德、私生活、私下言行,并不十分重要。当然也许这也是一种不
公平。
在这方面,我曾提到过波兰的瓦文萨同志。据说瓦文萨的德性也不怎么地。一位现已过
世的,西方著名的记者,被称为采访女王的那个,名字我是记不住了,她在评价瓦文萨
时说:无知、傲慢、不懂的交流,充满攻击性,不尊重人。可瓦文萨改写了波兰历史,
或者说,至少瓦文萨对波兰民主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斯坦纳德写过一本书,叫《美国大屠杀》,那里提到,华盛顿把印第
安人和狼进行相互比较,他说: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并称印地安
人是肮脏的垃圾。...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91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古人凭想象创造的四大洲
http://book.kanunu.org/book3/6097/107686.html
作者:沈从文
寻觅
《月下小景》
年青人问国王旅行真正意思时,国王不即回答,就拿出那本古书,让年青人阅读。那本
书第一页写了这样一行文字:“白玉丹渊国散记”以下就是那本书中所写的话语:中国
的西方是朱笛国,朱笛国的西方是白玉丹渊国。那里有一片土地,一个国家。那地方面
积是正方形,宽广纵横各五千里。国境中有森林,河流,大山。各处皆有天然井泉,具
有各种味道,味道甘美爽口,颜色则或透明如水晶,或色白如牛奶羊奶。那地方各处皆
生小草,向右盘萦,细如头发,色如翡翠,清香如果子,柔软如毡毯。那地方平处用脚
一踹时,就凹下三寸,把脚举起,地又无高无低,平复如掌。
那地方无荆棘,无沟坑,无杂草乱树,也无蚊虻蛇虫。那地方阴阳和柔,四时如春
,百花常开,无冬无夏。
那地方人民身体相貌皆差不多,生活服用,也无分别。人人壮实活泼,如二十来岁
。人人口齿皆洁白整齐,不害牙痛。
头发极黑,光滑柔美,不长不短,不生垢腻。那地方有树名曲躬树,叶叶重叠,层
次无数,天落雨时,从不漏湿,所有人民,皆在下面...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91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古人凭想象创造的四大洲
http://book.kanunu.org/book3/6097/107686.html
作者:沈从文
寻觅
《月下小景》
年青人问国王旅行真正意思时,国王不即回答,就拿出那本古书,让年青人阅读。那本
书第一页写了这样一行文字:“白玉丹渊国散记”以下就是那本书中所写的话语:中国
的西方是朱笛国,朱笛国的西方是白玉丹渊国。那里有一片土地,一个国家。那地方面
积是正方形,宽广纵横各五千里。国境中有森林,河流,大山。各处皆有天然井泉,具
有各种味道,味道甘美爽口,颜色则或透明如水晶,或色白如牛奶羊奶。那地方各处皆
生小草,向右盘萦,细如头发,色如翡翠,清香如果子,柔软如毡毯。那地方平处用脚
一踹时,就凹下三寸,把脚举起,地又无高无低,平复如掌。
那地方无荆棘,无沟坑,无杂草乱树,也无蚊虻蛇虫。那地方阴阳和柔,四时如春
,百花常开,无冬无夏。
那地方人民身体相貌皆差不多,生活服用,也无分别。人人壮实活泼,如二十来岁
。人人口齿皆洁白整齐,不害牙痛。
头发极黑,光滑柔美,不长不短,不生垢腻。那地方有树名曲躬树,叶叶重叠,层
次无数,天落雨时,从不漏湿,所有人民,皆在下面...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14
从一九四六年上海大公报社论看 谁先挑起了内战?
可耻的长春之战
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六日上海《大公报》社论
作者:大公报总编 王芸生
复杂的东北问题,半在外交,半在内政。现在苏军已保证于本月末以前撤尽了,且正在
撤退之中。外交一面,可谓业已顺绪。但在苏军纷纷撤退之际,在东北的内战形势却在
加剧的进展,且已在许多地方纷纷的打起来了。内外消长,令人心情起落不宁。
尤其可耻的,是长春之战!这两天,东北方面的军报雪片飞来。初报苏军于十四日午前
撤离长春,嗣报长春防守司令就职,紧接着就报吿共军三万众分路进攻长春。我们坐在
关内深夜编报的报人,读着这络绎而来的电报,手在颤,心在跳,眼前闪烁,俨若看见
凶杀的血光,鼻腔酸楚,一似嗅到枪炮的硝烟。这是八年抗战胜利后应该有的现象吗?
长春是什么地方?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强割我领土傀儡“满洲国”的都城,是苏军参
战后进入我东北的总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国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东北行营所在地。这
地方,曾为日伪窃据了十四年,曾被苏军统治了二百多天。现在抗战胜利了,日阀崩溃
,伪满烟消,中国的东北,应该归回中国,苏军也根据中苏盟好条约纷纷撤离东北。就
在这时候,苏军刚刚... 阅读全帖
M******k
发帖数: 27573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唐的驴耳朵皇帝
co-
单偶而听听还行,听多了那个嗓子真是难受.
袁属于老一辈,基本功扎实,不过从早年过来,拘束比较多.
f*******5
发帖数: 1815
16
史料图片:1949年6月毛泽东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中南海勤政殿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
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
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毛泽东则大加
赞赏,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政治选择。
重庆见闻:“绝无一项稍感满意”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偕印尼侨领庄西言、南侨总会秘书李铁民等一行5人飞抵重
庆,受到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重庆市各界代表3000多人的热烈欢迎。
国民党政府对南侨慰劳团的接待工作异常重视,由外交部、财政部、教育部、政治
部、宣传部、海外部、侨委会等近30个党政部门,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欢迎南洋侨胞回国
慰劳团委员会,并拨出8万元专款以供接待之用。这使陈嘉庚非常不安,认为这样铺张
浪费,不合时宜;重庆如此,必引起连锁反应,不仅耗费大量钱财,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慰劳团抵重庆后,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启事,“侨胞使命注重实际
工作,所有其他应酬概行谢绝”。此外,陈嘉庚个人也发表“郑重声明”,“一... 阅读全帖
f*******5
发帖数: 1815
17
史料图片:1949年6月毛泽东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中南海勤政殿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
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
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毛泽东则大加
赞赏,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政治选择。
重庆见闻:“绝无一项稍感满意”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偕印尼侨领庄西言、南侨总会秘书李铁民等一行5人飞抵重
庆,受到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重庆市各界代表3000多人的热烈欢迎。
国民党政府对南侨慰劳团的接待工作异常重视,由外交部、财政部、教育部、政治
部、宣传部、海外部、侨委会等近30个党政部门,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欢迎南洋侨胞回国
慰劳团委员会,并拨出8万元专款以供接待之用。这使陈嘉庚非常不安,认为这样铺张
浪费,不合时宜;重庆如此,必引起连锁反应,不仅耗费大量钱财,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慰劳团抵重庆后,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启事,“侨胞使命注重实际
工作,所有其他应酬概行谢绝”。此外,陈嘉庚个人也发表“郑重声明”,“一...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613
18
多说几句,礼记还有史书上记载的规则非常繁琐,事实上一般大户人家是做不到的,所
以普通百姓的富裕人家只有一些家里的规矩,这些规矩父辈受到过教育的话,现在在家
也应该会教你。比如食不言寝不语,筷子不能和碗碟触碰出响声,筷子不能插在饭碗上
,不能用筷子敲击饭碗,吃饭不能吧啦嘴,甚至小孩吃饭不能上主桌,家里餐具要分几
套,什么餐用什么餐具,宴请宾客要和自家完全不同,甚至正餐的菜谱上各自荤素搭配
等也有讲究等等。当然很多不涉及到公共礼貌的礼仪规则对于现代生活节奏来说太过于
繁琐和拘束,去除也是应该的。这些应该是小时候父辈有过被教育的经历的时候会在孩
子小时候传下来的,不需要什么文字。真正上文字史书的都比这些繁琐的多,没几个家
庭能真正做到的。
w********g
发帖数: 1168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ngyiyang (大傻逼-纽约留学女),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毛泽东是背最大黑锅的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0 03:33:32 2012, 美东)
从管理学角度可以看出, 如果这个领导者没有所谓超能力去控制,其命令的成效性 是
由共识决定达成的。
也就是说 下级组织群体的共识认同。
实际上, 猫的政策 的失误,是当时的领导群体。。。 可以说责任在整个政党。
邓很狡猾。。。。。 利用平凡,把责任推给了毛。 洗清了政党整体,继续当而皇之的
执政。。
政治的实质是利益集团的群体行为, 领袖是符号是号召力是群体意志和行动的一个环节。在理性群体
中,领袖并不具有自由无拘束的左右群体的能力。。
而又没有沉底打倒毛! 真实把分寸玩到了极致!!!
B****s
发帖数: 5731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老总儿媳回忆儿子死刑事件(ZT)
http://www.jsqg.org/bbs/viewthread.php?tid=39092&extra=page%3D1
老总儿媳回忆儿子死刑事件
口述/赵力平 采写/周海滨
2011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25周年。
此前,朱德唯一儿子朱琦的夫人、年过八旬的赵力平老人,一直忙于大型纪念活动的筹
备工作。在她位于北京玉泉路一个普通公寓楼的住宅里,她和朱德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
袁存建见了面,两位老人高兴得拥抱起来。
赵力平1926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大定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4年经组织介绍,在贺龙的
撮合下,三张铺板一拼,与朱琦结婚。解放后,赵力平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科
科长,1957年任天津中心妇产医院副院长,1979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
1988年离休。
赵力平与丈夫朱琦育有四子一女,分别是朱援朝、朱和平、朱全华、朱新华、朱国华。
其中,朱新华是他们唯一的女儿。而最小的儿子朱国华则在1983年9月“严打”期间,
以“流氓罪”被枪决了,死时年仅25岁。
1997年刑法修订,“流氓罪”被删除。很多人为朱国华打抱不平。对此,赵力平女士在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1
厦大中文77 http://blog.sina.com.cn/xiada7701 2011-06-23 21:02:32
北京友好人民公社六十年代前期对外交往的冷热演变(2)
(三)
1962年春节,又遇上苏共22大闭幕后的复杂局势,中国声援阿尔巴尼亚批判苏联,苏、
东欧国家不愿罢休。是否还要援惯例请使馆到公社过节,让外事部门踌躇了许久。最终
国务院外办和外交部给各友好公社订下一个行事准则:“对阿、朝、越,特别是阿尔巴
尼亚要搞得热情一些,对其他国家比往年略低一些,不要过份热情,礼到就行了。在接
触中,仍应主动宣传三面红旗、公社优越性,防止洩密。有关中、苏、阿关系和反修问
题,对阿坚定的马列主义立场可主动表示支持和赞扬,对其他国家不主动谈此问题,如
对方提出,对朝、越可多找共同语言,强调友好团结;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要坚持马列主
义原则,要提高警惕,防止人家钻空子,如遇批评,要坚决顶回去,但不与纠缠。尽量
避免接触群众,不主动安排参观访问等活动。”(见1962年1月27日市外事办《关于九
个友好人民公社春节活动的请示》)
在市外办草拟的报告中,原是“如遇挑衅坚决顶回去”,国务院外办改为语...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朝的盛衰周期
许倬云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
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
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
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做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
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
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
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
地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
新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内,这个调节
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
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
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 阅读全帖
w**********5
发帖数: 1741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
三、张国焘眼中的“军事奇才”毛泽东
毛泽东在一、四方面军分裂与复合过程中所犯的战略错误,我已在《红一、四方面军草
地分裂真相》中介绍过,这儿值得介绍的是张国焘对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的观察:
“毛泽东……这个军委主席过去是独断一切的,总司令等于虚设,现在他仍不稍变动。
他迳行核阅所有军事单位的文件,无论是情报、作战计划、军队行政,以至人事调动等
,同时又迳行批定办法,然后才交我们执行。这不特使总司令总政委变成了幕僚人员,
简直就是由他一个人唱独脚戏。
毛泽东这种作风最为参谋长刘伯承所反对。刘伯承认为近代战争是有组织的战争,不能
凭一个人的才智去处决。他素来主张,作战计划应先由参谋长根据情报局长所提出认为
正确的情报,交作战局拟具方案,再由参谋长召集有关人员并征询政工人员的政治意见
,拟定初步计划,送总司令总政委批准,提交军委会讨论,或径由军委会主席审定,然
后由总司令部下达命令实施。我支持刘伯承这一见解,认为我们如能这样做,不仅可使
军事指挥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可以免除许多党内纠纷。
毛这种独断独行的作风,似已成为积习。在这点上,他和蒋介石一样,不唯紧紧握着裁
决权,而且有发号施令的欲望。...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4
四:元首的决断
民族大迁徙时代的动荡不安,前两节的故事应该已经让读者老爷您有了充分的体会。十
九世纪的美国西班牙史学者亨利∙考皮(Henry Coppée)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
的比方:大迁徙时代的日耳曼部落就好象从山顶一路跑步冲下来的人一样,自己想停都
停不住,直到跑到了平地上,或者一头撞上一颗大石头才稀里糊涂的停了下来。考察各
族漫长的迁徙路线,后世读者会感到奇怪,明明他们有时候已经找到能够安家落户的富
庶土地,为什么还要习惯性的再次踏上旅途?对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解释。
蛮族们虽然在罗马帝国境内吃他娘,穿他娘,抢钱抢粮抢女人,但他们一直以来都艳羡
着罗马的文明和制度。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看上去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但是日耳曼人还
暂时没有一下子取代她完全自己立国的能力。这个崇尚武力,轻视生产的种族对于建立
政府,建立官僚体系,建立文明社会的管理制度毫无经验。每当他们吃饱喝足奸毕杀完
之后,面对着冒烟的废墟和散落的尸体,自己心里却着了慌:接下来该怎么办?有见识
的部落领袖明白,他们必须寻求和罗马人和平共处的方式。光杀是杀不完的,杀光了谁
来养活他们?经过思考之后,所有的部落领袖不...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25
四:元首的决断
民族大迁徙时代的动荡不安,前两节的故事应该已经让读者老爷您有了充分的体会。十
九世纪的美国西班牙史学者亨利∙考皮(Henry Coppée)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
的比方:大迁徙时代的日耳曼部落就好象从山顶一路跑步冲下来的人一样,自己想停都
停不住,直到跑到了平地上,或者一头撞上一颗大石头才稀里糊涂的停了下来。考察各
族漫长的迁徙路线,后世读者会感到奇怪,明明他们有时候已经找到能够安家落户的富
庶土地,为什么还要习惯性的再次踏上旅途?对此笔者有这样一个解释。
蛮族们虽然在罗马帝国境内吃他娘,穿他娘,抢钱抢粮抢女人,但他们一直以来都艳羡
着罗马的文明和制度。此时的罗马帝国虽然看上去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但是日耳曼人还
暂时没有一下子取代她完全自己立国的能力。这个崇尚武力,轻视生产的种族对于建立
政府,建立官僚体系,建立文明社会的管理制度毫无经验。每当他们吃饱喝足奸毕杀完
之后,面对着冒烟的废墟和散落的尸体,自己心里却着了慌:接下来该怎么办?有见识
的部落领袖明白,他们必须寻求和罗马人和平共处的方式。光杀是杀不完的,杀光了谁
来养活他们?经过思考之后,所有的部落领袖不...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1926
26
许宏是谁,大家知道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2foka.html
——苏三著《新文明简史》序
要先说说这序的由来。
三年前的2010年,我发过一篇博文《接受苏三:一个“体制内”学者的认识论》。由于
对苏三女士的评价一以贯之,这篇短文仍代表我的想法,所以我想还是先原文照录:
苏三,北京文化学者,以非史学专业出身而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主张“全球文明同源”
论著称,因奇思与新论迭出而饱受争议。其人其书,已被坊间誉为奇人奇书。
知道苏三的《汉字起源新解》(东方出版社,2010年)已有一段时间了,买到书又有一
段时间了。总想着应当有暇时细品,一来分享她自由不羁的学思,二来也肯定要以考古
人苛刻的视角挑挑毛病。
……
昨夜今晨忙里偷闲,带着“批判”的眼光耐着性子捧读,不想一气儿看了几十页,到该
上班时脑海里已有了读书心得的题目:接受苏三!
我应当属于作者说的那种在“‘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固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体制
内”学者,可以肯定地说无法完全接受她的研究结论甚至某些推论方法。但我首先接受
的是她的认识论。
苏三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论断是...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秦文化的实用之风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15/c40531-22204125.html
2013年07月15日16:08来源:光明日报
秦风俗与全面继承周礼乐传统之东方诸国有明显差异。中原人曾经对秦人“夷翟遇
之”(《史记》卷五《秦本纪》),视之为“夷狄也”(《史记》卷一七《天官书》)
,史称“诸夏宾之,比于戎翟”(《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东方人又有“秦戎
翟之教”(《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秦与戎翟同俗”(《史记》卷四四《魏
世家》)的说法。东方诸国与秦人长期军事对抗,对于秦文化自然不免怀有敌意。不过
,所谓“夷狄”“戎翟”一类污蔑性言辞却也曲折反映了秦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影响下
不受礼教拘束,比较急进暴烈的特征。秦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实用主义的倾向。《史记
》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言东方文化“迂大而闳辩”,秦文化则风格大异,体现出对
“功用”直接的简单的急切的追求。
文化取向:从商鞅焚书到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焚书,医学、数术之学以及农学等有实用价值的著作不在禁毁之列。据《史
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28
根据wiki,日本最终决定向上海增兵是9月9日,之前就是两个师团规模,欢迎你拿出反
证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9E%E6%B2%AA%E4%BC%9A%E6%88%
一二八事變以後,日方以虹口日軍營房為核心,在周邊租界、紗廠構築百餘處堅強掩體
工事。日軍參直静快侗R溝橋事變後擬訂〈處理華北時局要領〉:「如抗日行為波及華
中華南時,亦以不出動陸軍兵力為原則」。日本參直静恳浴阜捞K」為戰略重點,認為
中國華北地方割據,派系獨霸一方色彩濃厚,中國將無力發起全面戰爭。日本參直静烤
拘苣校br />
對華兵力使用限度的拘束,不用說,是來自對於蘇俄的考慮。當時的想法,對蘇兵力,
加上預備隊,是23個師團。而總動員兵力是30個師團,所以對華使用兵力只能有7個師
團。因此沒有向華北增兵的餘裕。若有個萬一時,是想就近從華北方面向東北轉用兵力
;但也覺悟到,這樣的兵力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難事。
但稻田正純認為:早在7月10日通過了由武藤章大佐所擬訂之日本本土三個師團動員案
,已從根本上推翻石原莞爾部長的不擴大方針[參 2]。
日本原本對蘇聯軍隊有所顧慮...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29
根据wiki,日本最终决定向上海增兵是9月9日,之前就是两个师团规模,欢迎你拿出反
证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9E%E6%B2%AA%E4%BC%9A%E6%88%
一二八事變以後,日方以虹口日軍營房為核心,在周邊租界、紗廠構築百餘處堅強掩體
工事。日軍參直静快侗R溝橋事變後擬訂〈處理華北時局要領〉:「如抗日行為波及華
中華南時,亦以不出動陸軍兵力為原則」。日本參直静恳浴阜捞K」為戰略重點,認為
中國華北地方割據,派系獨霸一方色彩濃厚,中國將無力發起全面戰爭。日本參直静烤
拘苣校br />
對華兵力使用限度的拘束,不用說,是來自對於蘇俄的考慮。當時的想法,對蘇兵力,
加上預備隊,是23個師團。而總動員兵力是30個師團,所以對華使用兵力只能有7個師
團。因此沒有向華北增兵的餘裕。若有個萬一時,是想就近從華北方面向東北轉用兵力
;但也覺悟到,這樣的兵力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難事。
但稻田正純認為:早在7月10日通過了由武藤章大佐所擬訂之日本本土三個師團動員案
,已從根本上推翻石原莞爾部長的不擴大方針[參 2]。
日本原本對蘇聯軍隊有所顧慮... 阅读全帖
q*****k
发帖数: 586
30
蒋介石和宋美龄请客吃饭也是常有的事。菜肴是普通的,有些人出来后说吃不饱。这里当然有拘束感的原因,但也与饭菜不丰盛有关。在宋美龄的厨房里没有过多的酒肉,都是按少量、新鲜配置的。蒋介石在用度方面也较节省,若有部下请求济助,最多只批200元,就算是面子十足了。宋美龄选购衣料,总是跑上好几家,问明价格,择合意的地方去买。宋美龄处事仔细,也注意小节。
有一次,外收发送一封从美国寄给她的信,见信封上一张邮票被扯去,她立即查询,经外收发胡某承认是因为集邮而犯下错误,并且送上原物,也就未予处罚。他俩的私人信件,都经各自的侍从秘书(又称随从秘书)拆阅送呈,一般批件也由侍从秘书加封,若密件、急件均另打记号加火漆印,外收发有所疏忽立即能查出。宋对蒋的公务之外所谓“家务”内助也很熟悉,处置得体。如1933年、1934年间公务繁忙,人少事多,侍从人员常由深夜工作至天明。她作为第一夫人,许多内外事情都得兼顾,所以每日作息时间安排有序,不浪费分秒。她有许多外国寄来的刊物,每日必看报纸。她对文学、音乐造诣较深,对美国历史及世界名人传记都注意研究。她的中文也相当好,毛笔字体颇似蒋介石,但较秀美。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阅读全帖
a****l
发帖数: 8211
31
小事计较,大事浪费,难怪成不了大事.忘了古人的绝缨之会?

里当然有拘束感的原因,但也与饭菜不丰盛有关。在宋美龄的厨房里没有过多的酒肉,
都是按少量、新鲜配置的。蒋介石在用度方面也较节省,若有部下请求济助,最多只批
200元,就算是面子十足了。宋美龄选购衣料,总是跑上好几家,问明价格,择合意的
地方去买。宋美龄处事仔细,也注意小节。
经外收发胡某承认是因为集邮而犯下错误,并且送上原物,也就未予处罚。他俩的私人
信件,都经各自的侍从秘书(又称随从秘书)拆阅送呈,一般批件也由侍从秘书加封,若
密件、急件均另打记号加火漆印,外收发有所疏忽立即能查出。宋对蒋的公务之外所谓
“家务”内助也很熟悉,处置得体。如1933年、1934年间公务繁忙,人少事多,侍从人
员常由深夜工作至天明。她作为第一夫人,许多内外事情都得兼顾,所以每日作息时间
安排有序,不浪费分秒。她有许多外国寄来的刊物: 咳毡乜幢ㄖ健K晕难А⒁衾
衷煲杞仙睿悦拦芳笆澜缑舜嵌甲⒁庋芯俊K闹形囊蚕嗟焙茫首痔迤乃
平槭闲忝馈6夷芩狄豢诹骼纳虾;昂凸愣埃步财胀ɑ啊
琴独奏,都由宋美龄亲自选好放在盒内;留声机在卧室门外,直到开门时才停止放片...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
7月
12日上午,毛泽东找我们三人谈话后的第二天,小
舟体会毛泽东是愿意听人谈缺点的。周惠鼓动小舟再去找彭德怀谈一次,
告知毛泽东跟我们谈话的精神。小舟于是向彭德怀介绍了这次谈话的情况,
关于会议多谈缺点还是有压力;“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国乱思良将,家
贫思贤妻”;以及蒋干故事等等,双方都谈了。说我们讲话很随便,毛泽东
都听进去了,希望他能去找主席谈谈。彭德怀说怕谈不好,有些意见还不
成熟,在西北小组会上没有谈。有些谈了,《简报》上也没有登,因此想写
一封信。小舟很赞成写信,说将那些发言加以整理充实,就很好了。彭欣
然同意,还对小舟说:“你当了我的参谋。”
在庐山时,张闻天的住处同彭德怀很近,早晚散步常见面。由于观点相
同,张闻天到彭德怀的住处交谈过多次。张闻天对小土做炼铁特别不满,
认为浪费人力、物力太多,并影响秋收,归结为“得不偿失或损失很大”。
彭德怀则认为,“有得有失或有失有得”,搞得太多,有很大浪费,但也发
动了群众,取得了经验,还普查了地质。中国大落后,他赞成大中小并举
和土洋结合的方针。张闻天认为今年钢产
1300万吨很难完成。造假报告,
夸大成绩现象仍然严重。报纸上...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476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基督教 只学到了 儒家的一半
没看出来基督教有什么仁。 为我独尊的愚民倒是妥妥的。就是有爱,也得先变成我的
小绵羊才能爱。
“而缺乏因人类的无力而需要救赎的概念”
道家的终极理想是道法自然,并不认为人“无力”,也不认为需要拯救。道家的本心,
也是可上天入地无拘束的。
s*******w
发帖数: 2257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留守大陆学人的悲惨结局
留守大陆学人的悲惨结局
2015-10-18 20:52:03
springdale
springdale
据资料统计,国共内战后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拥有81位院士,仅有10几位院士跟随
蒋介石去了台湾,而有60余位院士选择继续在大陆。选择离开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
数还是选择留下来。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本文
摘自《博客中国》,作者张东园,原题为《鲜为人知的蒋介石〈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兼述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陈寅恪与傅斯年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
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
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
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9期 作者:计秋枫
内容提要:英国虽 然一直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只是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
才开始真正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无可撼动的世界性强国。促成近代
英国崛 起的要素包括: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的整体
利益,从而激发了英国的潜能;运行良好的国债体系使英国政府得以聚集对外进取所需
的巨额资金;不断壮大的海军力量及其“蓝水”政策使英国拥有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进
行海外开拓的有力工具;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使 英国
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关 键 词:英国 崛起 大战略 海权 国际关系史
作者简介:计秋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近代英国的崛起给予了很多关注,相关的论著可谓汗
牛充栋。其中的一些著述强调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以致给人一种印象,即近 代
英国的崛起主要归因于在英国率先开始的工业革命。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觉。因
为,所谓“崛起”,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指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在它所处 国际体系
内力量排位的快速提升,成为该体系内的一流大...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
发表于 2015 年 12 月 19 日 由 siyu
ronghong2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
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史学家如此评说:容闳以一人之力带动一批,以一批影响一代,以一代造福一国的留
学教育,为封闭的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开创了百年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
批批富国强兵的栋梁之才。】
容闳:留美之始
在耶鲁,时常会与中国元素在一些角落不经意相遇,牵扯出它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耶鲁斯特林纪念图书馆正门上方,就刻着古汉语的碑文,取自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
法,让我感到意外又亲切。当然,中文并不是正门上碑文唯一的语言。中文之外,还刻
着另外七种古代文明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克罗马农人岩画、古埃及象形文字、亚述
楔形文字、古希伯来文、阿拉伯语、古希腊语和玛雅文字。图书馆的设计师是耶鲁1889
届的校友詹姆士...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7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来源: 千里 于 2016-03-29 11:24:30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国民政府发出训令:“科学
教育界能搬迁的人、财、物尽量搬迁,先以台湾大学为基础,而后慢慢站稳脚跟,以达
‘求生存、图发展’的目的”。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
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
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
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
体操作。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
等待被“抢救者”登机南飞。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和周永康的故事--沈冰自述
第七章
我那曾经美满的婚姻生活
我是知名度的受害者
静下心来写自传,使我有机会思索了许多这些年不曾思索的东西,我并没有刻意计划写
什么,不写什么,我是随心所欲,有感而发。但是,回过头来再看文稿的时候,却发现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些日子,最难忘的那些人、那些事都跃然纸上了。这些年,他们深
埋在我心事,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失而减弱他们的色彩,也没有因为磨难而改变我的人
生观,我在灵魂里养育着做人的正直、善良、热情,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一双明亮的眼
睛。
知名度是源于职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不能算是成功者,也不能算是失败者,值到
今天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命运的幸运儿。我总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让我尝尽人生
百态。虽然也有人性的许多弱点困扰着我,我不断地修正着自己,却也在不断地犯着错
误,摔着跟头……
真正关上房门开始梳理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最痛楚的部分依然是我的婚姻与家庭,那些
让我无法忘怀的曾经的美。我现在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一些家庭的琐事,那些想扫也抹
不掉的生活印迹。我思来想去,困难不在于是否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而在于我清醒地
知道,曾经的一切都是我与他人共同经历的生活、共同拥有的感情,从道义...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1077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赵越胜:暴徒是如何培养成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18:37:40 2016, 美东)
http://hx.cnd.org/?p=130187
一贯要当导师的毛,终于教育出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新人——红卫兵。这些喝狼奶长
大的孩子,在文革中按照毛的心愿“大闹天宫”,给民族带来空前浩劫。现在这一代人
掌握了国家权力,红卫兵治国已成现实。毛死去了四十年,现正在被借尸还魂。
问:前面我们讲了红卫兵和工作组的斗争。这些青年人,年纪十几二十岁,被毛利用充
当他党内斗争的基本依靠力量。这些红卫兵的暴力行为造成很多无辜者死亡,这些孩子
并不是天生残暴,但怎么会一夜之间成了暴徒呢?
答:考虑这个问题的人不少。因为青年人成为暴徒,成为某一政治势力的打手,历史上
还有一个显例,就是纳粹运动。所以国外有许多大历史学家,比如德国的梅尼克,著名
的作家如威塞尔、莱维等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中国被称之为“毛主席的红卫兵”的这
类青年组织,在第三帝国叫作“...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
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哥哥弘历简直让康熙过目难忘:
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
……康熙初见12岁乾隆:到底喜欢这个孙子什么?
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
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
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提出请父
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老皇帝愿意到胤禛家里来坐坐,因为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这个四阿哥从
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这个貌
不惊人的老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
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之姿。不过,四十四岁的雍亲王也并非平庸之辈。皇帝偶尔
交给他一些临时任务,比如...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41
10
经过一夜研究、琢磨,阿宝初步地掌握了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的知识。她想,有了
这样的基础,再等海军巡逻舰艇开过来,请那位曾经训练过机手的同志教教,一定会学
得快,学得好。
她的心已经长了翅膀飞到金银岛。她要千方百计地促使新船早日出发。
她没有跟何望来家,想先找到几个伙伴,再把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商讨一番。
她十分的高兴。因为她对追求的目标十分有信心。
她在那个渔业专科学校看到一些怪现象,敏感地认识到投奔的航程有偏差;她得知
南越西贡当局一劫持我国渔民,侵犯我主权的消息,立刻想到了自己保卫西沙的责任,
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光辉灿烂的征途。那时候,她是明明确确上战场当战士的。这一天两
夜间,她得到了父辈的支持、群众的鼓动、海龙的启发,思想认识又升华了,奋斗的目
标更明确了。她决心勇猛地往前冲。
她拐过网场,穿过几株椰子树,就见亚娟和另外两个女青年急匆却地朝这边走过来。
亚娟离很远就说:“我阿爸偏吵嚷你丢失了。我估计你藏到一个秘密地方去弄机器
,对不对?”
阿宝笑笑,说;“我们做的是光明正大的革命工作,为何要躲躲藏藏呢?是我困着
了,油灯熬干灭了,老保管无意地把我给藏起来了。”
她把事情的经过和对...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42
章含之去世前半个月,她曾与大夫商量她屋子里哪里可以放氧气瓶。她说她的自传写好
后,就去换肺,坚决扔掉氧气瓶。她换过两次肾,都从死亡边缘挣扎过来了……本文摘
自《新民周刊》,作者萧关鸿,原题为《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 改变章含之命运的男人
》。
2007年5月16日,章含之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9届文化讲坛(图源:VCG)
章老师在北京的家是座很大的四合院,两扇大红门高高的厚厚的重重的。门上剥落
的红漆和两只锈迹斑斑的大铜环诉说着这座四合院的沧桑沉浮。二十三年前的一个晚上
,我随一位老朋友推开这扇厚厚的大红门,认识了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过去,我只是
在电视新闻里看见过她,听说过她的种种传闻。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要出台湾版时,我与章老师聊天,谈到如何在台湾做宣传,
章老师笑着说,你跟他们说四句话十六个字: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外长夫
人。
(一)
“章含之老师于今晨8:24去世。”26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短信的铃
声。我伸手抓过手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章老师的助理耿先生发来的。
半个月前,我去北京医院探望章老师时,私下里再三问过杨大夫,问过耿。他们告
诉我,章老师不会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戍边女兵之女刘思湘
采访缘起:两年前,我去河北某市的石油公司总部拜访一位旧友,其父在设宴款待我时
说:“老威您听说过新疆军垦老兵的故事么?”我摇头,这位出身西北的前副总经理接
着说:“有机会,我安排您去南疆看看,那儿还有些王震的兵,50年进疆,就死扎在戈
壁滩,如今七、八十岁了,连火车都没见过。”酒桌上的话不算数,两年中,我与河北
旧友通电话数次,可从未听说他的爸爸准备兑现承诺。直到2001年12月18号,我在成都
巧遇十多年前的熟人刘思湘,我与他同代同龄且同行,却不晓得他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
的母亲。
“两年前的话题总算有了个开头。”我感叹。“几十场悲剧中,也可能有一场喜剧,”
刘思湘边在我家喝茶边对我说:“所以我妈的拉郎配结局还算圆满。”(以下,刘:刘
思湘;威:老威。)
威:大约两年前,我去河北市拜访一位老朋友,无意间了解到20万人民解放军西征新疆
,并扎根戍边的一些故事,当时说不出啥滋味,嗯,百感交集吧。
刘:您的朋友多大岁数?
威:你我的同代人,40来岁,也写诗,在石油部门做党务工作。
刘:他能知道什么?
威:他的父亲是一位厅局级离休干部,80年代中期,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调回河北老家
。老人家50...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潘金莲实乃历史上一大冤案
潘金莲是《水浒》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位,可以说是“荡妇”的代名词。几百年来,提起
潘金莲,无不人人唾骂。

潘金莲“颇有些颜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
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
芳容窈窕玉生香。”她原在张大户家做丫鬟,遭张大户纠缠,不从,被嫁与人称为“三
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后勾引武松未果,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杀武大郎,被武松所
杀。

不过,潘金莲可谓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史载:武植,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身高1.78
米以上,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
。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名门淑媛。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原本贤良的
县令夫人潘金莲却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实在是冤!
《水浒传》作者后人向武、潘建造像并写道歉诗。潘建民说,凡是去过武植祠的潘姓人
,都会拍下这组照片,一来敬佩《水浒传》作者后人的勇气,二来也告诉世人,潘金莲
是古今贤惠女性的典范。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
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74岁的湘人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
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
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
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
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
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
,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
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
灯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时代强音的终结,
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
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
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年度深度报道”:胡适开启新红学百年骗局(作者篇下)
胡适伪造证据论证“曹雪芹”生平?
——陈林认为陶洙伪造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胡适论证“曹雪芹”生平即杂拼了两
种假材料
本报讯 有关曹雪芹生平的资料,主要是《四松堂集》稿本和刻本、《随园诗话》、《
懋斋诗钞》、《绿烟琐窗集》、《枣窗闲笔》、《延芬室集》和《春柳堂诗稿》等,其
中《四松堂集》和《随园诗话》等资料最早被胡适引用来考证曹雪芹生平。
陈林认为《石头记》的真正作者是生于1706年的曹頫,曹雪芹只是曹頫虚拟的小说人物
,并不曾实际存在过,因此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都是伪造的假材料;由于曹雪芹的
字或者号为“芹溪”这一提法首先出现在陶洙亲笔伪造的“脂评本”“甲戌本”上,陈
林因此断言多种“曹雪芹生平资料”全部是陶洙伪造的,他认为对多种资料的笔迹鉴定
也能证明这一论断。
陈林认为,胡适引用的《四松堂集》稿本是陶洙亲笔抄录,胡适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事实
;胡适引用《随园诗话》考证“曹雪芹生平”时,杂拼了袁祖志的原版谎言和陶洙篡改
伪造的假材料,是典型的伪造证据的不端行为,而红学界高层早就知道这一事实。
(小标题)袁祖志炮制曹雪芹赠妓女诗...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53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邓小平印象记
吴外长和周觉部长助理开始给邓汇报。我是第一次见到部长给邓小平汇报,吴和周
两人在邓面前没有拘束,双方有问有答,非常自然。因为邓听力不好,他们有些话得讲
两遍。邓问吴外长,穆加贝是不结盟运动主席吗?吴说,不是,现在还是印度。邓说:
“对,对,我搞错了”。从我今天的观察来看,邓是个人,不是神,他听别人的介绍,
并简要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如果他搞错了,就说“我搞错了”。邓对吴外长说,“外
交部送来的材料我已经看了”。邓当时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左右,一般都安排在上午,外
交部送给邓的材料是浓缩了的大字本。邓问吴外长:“我上次见他是1981年?”吴说:
“对”。邓说:“那次见面,他有点牢骚”。1981年那次访问时,性格倔强的穆加贝当
着邓小平的面表示不能理解中国对毛泽东采取的态度,对文革遭到否定也颇有微词。邓
对他做了详尽的解释,中国搞的不是非毛化,而是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实际上
,为了准备这次接待,我连着几天去非洲司看文件,翻译室也让我阅读邓见其他一些外
国领导人的谈话纪录,熟悉邓的讲话风格和遣词用句的习惯。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邓小
平1981年会见穆加贝的谈话纪录。
这是穆加...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95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幽默的陈赓大将
1933 年春某日,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于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于科学仪器馆(
现南昌图书馆)召见陈赓曰:“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
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曰
:“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氏哑然。
1943 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
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
,“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告,曰:“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
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亦微微笑。
陈赓将军,湖南湘乡柳树铺人。祖父陈翼怀,清军管带。据云善使大刀,重达八十余
斤,抡如旋风,水泼不进。后太平军起,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将军自小聪颖机智,随爷
爷练功习武,棍棒拳脚,样样精通。常统领村前屋后“娃娃兵”,演阵比武,指挥自如。
及长,成大将之才实胚胎于此。
1925 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于华阳镇一役遇险。粤军一
部侧击东征军,距蒋氏仅数里。陈赓将军弓身负蒋氏急行,命... 阅读全帖
h***p
发帖数: 8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左宗棠之死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
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这大厦还
能维持多久?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复杂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
左宗棠”言犹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这个汉人太强硬,太无拘束,甚至在万
寿圣节也不参加行礼。但态是要表的,要不然还会有谁去为朝廷卖命呢?于是诏谕立即
派发各省: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
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霹雷,东南角城墙
,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无恙。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
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辕标着“肃静”、“回避”字样的灯笼已被罩以白纱的长明灯
代替,沉重的死亡气息,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这盏盏白灯,宣告着一个时代强音走向终
结,这是一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而拥有“二等恪靖侯、
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
c*********y
发帖数: 75
50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谁能翻译成英文?
老共是不是打算和达赖死掐?
拉萨事件戳穿达赖“人权”谎言
2008年03月28日 15:02:36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的时候,向来以维护“西藏人权”自居的达赖集团
却突然在拉萨制造“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有的人迷惑不解了,为什么西藏稳定
了这么多年,今年却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达赖集团主张“非暴力”、“和平对话”
,还要打砸抢烧?为什么西藏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还有人要搞
破坏?
其实联系达赖集团一贯的所作所为,对暴力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长期以
来,“人权”只是被他们利用的工具,从来没有真正受到过尊重。早在这些封建农奴制
度的代言人统治西藏期间,西藏的法典中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用以镇压农奴的刑律更
是骇人听闻,诸如“不受主人拘束者逮捕之”,“百姓碰撞长官者逮捕之”,“向王宫
喊冤者,不合体统,应逮捕鞭击之”,“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
这类条款触目惊心。1959年这伙人叛乱失败逃往国外后,一直不甘心失去他们在旧西藏
的封建特权,不愿意看到新西藏日益发展繁荣和各族群众安居乐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