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文学思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x****h
发帖数: 348
1
刘继明:“左翼文学”在近两年似乎颇受关注,差不多成为了一个热点,但无论是
理论还是创作,都显得比较复杂和暧昧,比如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左翼文学”在二
十世纪中国的起伏流变以及它和国外左翼政治文化思潮的关系;作为一种曾经产生过广
泛影响的文学现象,现在是否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新左翼文学”的创作思潮?等等,
都表明了其中蕴含着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意义空间,至少,它为我们把握当前中国的复杂
思想状况和现实境遇,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认知路径。
旷新年:我对这个话题感到有些疑虑,中国目前有没有所谓“新左翼文学”?文学
传统自有它的力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曾推出“左翼文学笔谈”
,“人民性”这个概念也被重新召唤出来,《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曾推出“
文艺与人民性”的专题。这个话题可能直接与曹征路的《那儿》这篇小说有关。《那儿
》在《当代》杂志2004年第5期发表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被认为是2004年最重要
的小说之一,一部中篇小说受到如此之多的关注和讨论,这种盛况是空前的,这是1980
年代中期以后所未曾有过的事情。
刘继明:《那儿》的出现,的确称得上中国文学进入新世...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270
2

对于当代台湾文学思潮,人们常以“现代派”和“乡土派”的二分法
加以描述。近来,有人注意到由官方所主导的所谓“三民主义文艺”
也应以尊重历史的态度承认它的存在。①然而,对于时隐时显地贯穿
于当代台湾文学全过程的又一重要脉流——人文主义思潮,却尚未有
人论及,本文试图对此脉流加以勾勒,以弥补台湾文学思潮论述中的
不足。
一、《文学杂志》与梁实秋人文主义理念
当代台湾文学的人文主义脉流,早在50年代就已萌生。当时推动这一
思潮的是夏济安创办的《文学杂志》。该杂志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其一,远“政治”而重“人生”的倾向。在创刊号中,编者就开宗明
义地赋予刊物以“文学”的定位:要办得让读者认为它“还称得上是
一本‘文学杂志”。这一表白,实际上是针对着当时甚嚣尘上的、早
已沦为反共政治附庸的所谓“战斗文艺”而发的。而在刊物存在的4
年(1956年9月一1960年8月)间,其发表的作品基本上符合其宗旨。
《文学杂志》正是在反对和避免沦为政治工具或藏入象牙之塔的两个
极端中,建立起文学描写人生、发掘人性的主要方向。它认为,对丰
富复杂的“人性”的挖掘,是文学存在的价值之所在。而要达到这一
目的,则需
wh
发帖数: 141625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9 08:20:36 2014, 美东)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蒯乐昊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卢新华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宿舍4号楼的拐角处,男男女
女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互相争看墙上贴着的小说。
这就是那年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小说内容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一个叫王晓华的女生,看到母亲被康
生等人诬为女叛徒后,认为母亲是可耻的,于是与母亲毅然决裂。为了改造自己,也为
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只是
,在她的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当时的主流的“上进”
行列。终于,一个原本朝气蓬勃,脸上还有些许红润的年轻女生,成为了一个“沉默寡
言,表情近乎麻木”的年轻知青。母亲来信,讲述...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卢新华:伤痕文学注定是短命的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蒯乐昊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卢新华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宿舍4号楼的拐角处,男男女
女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地拥挤着,互相争看墙上贴着的小说。
这就是那年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
小说内容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文革”时期,一个叫王晓华的女生,看到母亲被康
生等人诬为女叛徒后,认为母亲是可耻的,于是与母亲毅然决裂。为了改造自己,也为
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只是
,在她的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当时的主流的“上进”
行列。终于,一个原本朝气蓬勃,脸上还有些许红润的年轻女生,成为了一个“沉默寡
言,表情近乎麻木”的年轻知青。母亲来信,讲述自己被“四人帮”陷害,已病入膏肓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看女儿一面。但对组织充满崇拜的女儿怎会相信母亲的一纸信函
,最终还是母亲单位通过公函形式,才使女儿走上了回家探望母亲之路。但一切都晚了
,母亲走了,她至死也没有看到她深爱着的女儿。
小说《伤痕》自贴上宿舍...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2662
5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中国新文学的世纪观照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C 讨论区 】
【 原文由 forestsea 所发表 】
文章标题:中国新文学的世纪观照
文章提交者:【90年代】于00-12-1223:09:51加贴在猫言无忌
中国文坛在20世纪可谓思潮迭起,热闹非凡,而在19世纪的绝大部
分时间内则是潮歇汐落,一派沉寂。不过这仅限于表面的热烈程度
而言,其实19世纪的中国文坛不仅曾涌动过各类思潮,而且在许多
方面都开了20世纪文学思潮的先河,只是19世纪文学思潮更多地藏
伏在平心静气的理论探讨和温柔敦厚的创作实践之中,多属于潜在
的、隐性的思潮,同20世纪那种以声嘶力竭式的倡导和剑拔弩张式
的论争为主体的显性的甚至是泛化的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19世纪文学思潮的潜隐性与20世纪文学思潮的显泛性
从时代运行的基本状貌而言,中国的19世纪同20世纪一样充满内忧
外患,频受外来的或内部发生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面临
着政治转向、社会转轨的种种契机。有道是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
按说这种板荡不定危机四伏的社会状态应该孕成花样繁多此起彼伏
的文学思潮,正像人们在20世纪所强烈地感受到的那样。然而19世
纪文学思潮从密度上远比
l*****d
发帖数: 7963
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由silverblade咏鹅想到的
在这里又吵开了,哈哈。
您说的浪漫主义和您楼上所说的浪漫主义文学体系是两个范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
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
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历史过程。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
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
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
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
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
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
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
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7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由silverblade咏鹅想到的
在这里又吵开了,哈哈。
您说的浪漫主义和您楼上所说的浪漫主义文学体系是两个范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
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
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历史过程。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
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
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
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
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
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
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
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 阅读全帖
u****e
发帖数: 118
8
“文学概念”三十年:从思潮到商标
2008年03月21日11:41   新华网
概念,指对于一种既定事实的概括和总结。而在文学创作领域,总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创
作倾向、创作理念、写作技巧、价值观念等,由于达到了一定规模,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而被大多数人认可,赋予其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成为一个"文学概念"。
文学概念,过去是经过很多作家的创作实践,逐渐被评论家和读者认识到,且被后者总
结而成的,即先有作品,后有概念。如今,随着对作品包装和炒作的日渐深入,文学概
念和文学作品的出现顺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作品还未进入读者视野之前,已经出现
了完整的策划方案,先打出该书体现(具有)某某文学概念的旗号,然后借此吸引读者
,购买而后阅读。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时光已经流逝近三十年,文学创作经由稀稀落落的
小草终于成长为今天郁郁葱葱的丛林,所经历的文学概念,恒河沙数,正好从另一个侧
面描绘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爱在心中口难开?我中了-梦想投注站网址太多记不住怎么办博客网广告服务介绍
大而言之,这是一种从思潮到商标的过程--文学概念由最初的文化思潮,到后来的市场
商标,写尽了经济基础变
C********g
发帖数: 9656
9
中国学术> 评论
2000年第2期
美国唐学会
秦寰明
与我们现在已经写的或将要写的有关这个大帝国的记载相比,一个杰出的中国文学
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精神。
伏尔泰
当德国的康拉德•豪思孟(Conrad Haussmann)在其1920年出版的《“兰露”
——三千年中国诗选》(“Im Tau der Orchideen" und andere chinesische Lieder
aus drei Ja hrtausender,1中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上述名言作为该书的书前
题辞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对此是深有会心的。书名“兰露”出自屈原《离骚》“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记得初读此书,其封面设计曾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封面四
周的边框里每一边都镶嵌了一个同样的名字:“李太白”。大概在豪思孟的心目中,李
白是足以作为中国诗代表的伟大诗人。英国汉学家克兰默-宾(L.CranmerByng)为其
1909年出版的中国诗译本取名为《玉琵琶》(A Lute of Jade),他的封页的这个标题下
面特地补题了一句:“With lutes of gold and lu...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aturnV (土星五号),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01:40:49 2012, 美东)
一、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
,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
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
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
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
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
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
,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庭走狗...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11
一、作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
,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
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
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
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
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
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
,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庭走狗的任务?徐
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
?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医失败的结果,相比较而言,他
的医学成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甚至他所敬爱的藤野先生对他的医学课堂笔记和考试成绩
也是非常不满意... 阅读全帖
z*c
发帖数: 4700
12
关于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
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
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
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
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
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
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
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
《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
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
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
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
中...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50
13
说来也怪,我们系号称是全国头牌(当然,复旦也号称他们是),但大学四年大多
数专业课老师对我的影响,却抵不过一位选修课老师。
这位老师来自哲学系,姓吴名琼,和我们安徽著名的黄梅戏女演员同名,更巧的是
,后来听说他居然正好就是以黄梅戏著称的安徽安庆人。
他开一门叫《八十年代文艺思潮》的选修课。选课的时候,依稀听见这门课颇有盛
名,不记得是因为有趣还是因为好过,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大家一起选了。
那门课的教室是教三1001还是1002,是阶梯教室,坐满了得有一两百号人。而他的
课,基本上每次都是满满当当,其中估计一大半是女生。(我印象中人大的选修课,受
欢迎程度堪与此媲美的只有冷成金的《金庸小说》,以及开在教三后面那两层小楼里的
《名曲赏析》,我去骗了三个学分,却没有上过一节课,至今引为憾事。真不知道那时
候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听说有两个男生两三年中每学期都去听这门课,不为学分,就是
单纯的喜欢。)
话扯远了,拉回来。吴琼老师一走上讲台,就给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因为他
长得特别帅,而是他特有的做梦一般的神情——我这辈子上了十六七年学,就没见过他
那样逃避和学生眼神接触的老师。他讲课时,从来都是...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2511
14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我浙文学史 ZZ
近代时期
近代包括晚清和民初,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时局
动荡,社会变革剧烈,浙江近代文学在寻求新变中呈现纷繁复杂的面貌。
在传统诗文上,钱塘(今杭州)龚自珍对浙江乃至全国影响甚巨,其绝句多效法“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诗文雄丽奇诡,振聋发聩,呼唤启蒙思想。同光体诗人嘉兴沈
曾植诗风沉潜,清言见骨。会稽(今绍兴)李慈铭的诗词以“不名一家,不专一代”独
树一帜,其日记体读书札记颇有特色。杭州夏曾佑和诸暨蒋智由是“诗界革命”的倡导
者和实践者。余杭张炳麟的早期诗作如《狱中赠邹容》明白条畅,流传颇广。其散文继
承龚自珍经世文派的主张,内容充实,但文字古奥。秋瑾的诗歌悲愤昂扬,深沉爽朗,
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其散文多用白话,通俗浅显,如《警告我同胞》、《敬告姐妹们
》。和秋瑾为莫逆之交的桐乡徐自华、嘉兴徐蕴华姐妹都是南社女诗人,作品有巾帼豪
情。这一时期的词人主要有镇海姚燮和海宁王国维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
词论着作。另外,归安(今湖州)朱孝臧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杭州女作家陈翠娜兼擅
词曲,著有《翠楼文草》、《翠楼吟草》、《翠吟楼词曲稿》以及剧本、小说多种,...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5
(评论很长,每段的标题很提纲挈领。)
在语言暴力的乌托邦中迷失
——从莫言《檀香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
余杰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上个世纪之交德国人在山东修建
胶济铁路、民间爆发义和团运动、袁世凯进行残酷镇压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
密县东北乡”的一场血腥的斗争、一种可怕的刑罚以及一段疯狂的爱情。《檀香刑》既
是一部具有史诗般辉煌气质的小说,也是一本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鲜活素材。它的目光指
向一百年以前的历史书页里,它的尾巴却遗留在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之中;它是虚构,
也是纪实,因为它表达了当代文化人对百年历史的记忆、追溯乃至重构。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
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
。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是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
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关照消
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伤痕文学
http://www.stnn.cc/culture/wg/mcjx/t20060512_211092.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
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
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
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
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
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
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
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
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影响较大的有... 阅读全帖
j****i
发帖数: 68152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学女青年的榜样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
澧(原安福)县。4岁时丧父,随母亲在学校里长大。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桃源第二女子师
范读书,参加了当地学生运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和岳云中学。1922年初到上海
,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此时结识
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经瞿介绍到上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1925年与胡结
婚。1927年12月,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1928年
2月又发表了她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此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描写在新的
思潮影...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8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之夜,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会是一个跟娱乐有关的夜晚。文学到底有多腐朽,需要娱乐圈乃至一名歌手来拯救?这当然是个伪命题,只是大家一味地看到诺贝尔文学奖在常年循规蹈矩且刻意遗漏重要文学符号性作家的同时,也似乎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文学在她的一亩三分地里这些年是显得多么地卑微和滑稽。
鲍勃·迪伦虽然在中国也算是耳熟能详,但在这个关键节点被论及伟大时,也常常充满误读和谬误。比如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说:“这或许是诺奖评委对他们自己的青春做一点缅怀……这有点行为艺术了。”另一位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妙想天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真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了。”可怜的是我们的文学评论家根本不想知道这次获奖的人是谁,对他的作品进行哪怕是浅层解读的兴趣都无。
鲍勃·迪伦的歌词更专注的是对社会运动的贡献,他不仅是属于美国上世纪六十七年代的反抗一代,他的格调和精神更属于无数后世年轻人。如果说音乐中有文学性,那么从美国上世纪一代民谣歌手身上可以找到确凿无疑的佐证。鲍勃·迪伦的歌词不是最为诗化的,但置于更广袤的历史长河,那些令人颤抖不安并发出精神指引般的歌词,却是最为充满文学力... 阅读全帖
s****a
发帖数: 76
19
跨国资本左右下的当下中国文学
葛红兵
源泉不是来自中国本土--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学识,他们在工作
中的成功,而是来自他们背后的那个神秘的我这里所说的新生代写作
是指继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莫言、韩少功等80年代中后
期成名的先锋派作家之后登上文坛的一拨年轻作家。他们在90年代中
期走上文坛,90年代末渐渐地获得名声, 如今,他们的创作从质上
讲尚不如前述先锋派作家,但是,从量上讲,也即从他们在各种文学
刊物上出现的频率看,他们已经越过了80年代成名的前述先锋派作家
,而成为支撑当今各种文学期刊的中坚力量。尤其是经过99年《青年
文学》、《作家》、《时代文学》等刊物的联合推介。"新生代"作为
一个批评概念已经大致成立。
如果说,先锋作家的精神根基是80年代的启蒙主义,他们将作为
思想武器的启蒙主义和作为写作策略的现代主义结合,继"五四"作家
群在本世纪初的努力之后在世纪末中国完成以一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转型;那么新生代作家则在先锋文学思潮之后涌上文坛,将作为精神
背景的后启蒙状况和作为写作策略的新浪漫主义结合,形成了一股写
作潮流。
过去,我对新生代写作是毫无保留地赞美的。我曾
G********C
发帖数: 456
20
【大纪元1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天宇伦敦报导)在结束了多伦多之旅后,著名历史
学家辛灏年先生于10月31日飞赴伦敦进行了系列讲座《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演讲
》的第二站演讲。此次讲座的会场是伦敦亚非学院的剧院,到场的近两百名观众多是慕
名而来的伦敦华侨和留学生,也包括一些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的英国本地人士。同时还
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伦敦时间下午1点,演讲正式开始。
辛灏年在伦敦亚非学院演讲(摄影:小龙/大纪元)
本次的主题是“谁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也是继辛灏年先生四年前于伦敦演讲后,
又一次故地重游,而此次的命题更是与当前中共大兴“辛亥热”针锋相对。
近来,中共好似“开放党禁”般,几部歌颂二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电影相继问世或尚未
杀青,且预定的于明年种种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更是有如过江之鲗,可在舆论媒体上,
却要想尽办法污蔑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称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旧革命,面对如
今这种方方面面对所谓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径,辛灏年先生条理清晰地以历史评现今,以
事实驳谬论,从各个方面一一抽丝剥茧般,用大量的数据和证据呈现了辛亥革命的真实
画面。
由于有了上一讲的基础,辛灏年先生今...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21
【大纪元1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天宇伦敦报导)在结束了多伦多之旅后,著名历史
学家辛灏年先生于10月31日飞赴伦敦进行了系列讲座《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演讲
》的第二站演讲。此次讲座的会场是伦敦亚非学院的剧院,到场的近两百名观众多是慕
名而来的伦敦华侨和留学生,也包括一些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的英国本地人士。同时还
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伦敦时间下午1点,演讲正式开始。
辛灏年在伦敦亚非学院演讲(摄影:小龙/大纪元)
本次的主题是“谁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也是继辛灏年先生四年前于伦敦演讲后,
又一次故地重游,而此次的命题更是与当前中共大兴“辛亥热”针锋相对。
近来,中共好似“开放党禁”般,几部歌颂二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电影相继问世或尚未
杀青,且预定的于明年种种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更是有如过江之鲗,可在舆论媒体上,
却要想尽办法污蔑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称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旧革命,面对如
今这种方方面面对所谓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径,辛灏年先生条理清晰地以历史评现今,以
事实驳谬论,从各个方面一一抽丝剥茧般,用大量的数据和证据呈现了辛亥革命的真实
画面。
由于有了上一讲的基础,辛灏年先生今... 阅读全帖
w*****9
发帖数: 2193
22
来自主题: Translation版 - 小时候常看《译林》
小时候,家里人常买《译林》期刊。是份季刊。通常有一个长篇,几个中短篇,还有些
文艺理论、评论、文坛动态等小文章。翻译质量很不错,文从字顺,内容也扎实,能看
很长时间。我第一次看西德尼·谢尔顿的侦探言情畅销小说就是从《译林》上看来的。
刚刚查了一下资料:大型翻译文学期刊《译林》创刊于1979年,译介世界各国有影响、
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刊登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方面的论述及文学动态方面的
信息。《译林》一直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行量在国内外国文学期刊中一直名列前茅
。年初评选2008-2009年度中国文学期刊十强,《译林》名列其中(按顺序为《最小说
》、《读者》、《萌芽》、《故事会》、《小说选刊》、《收获》、《人民文学》、《
译林》、《鲤》、《青年文学》)。郭敬明的《最小说》居然名列榜首,真是无奈。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看《译林》。上次回国的时候翻了翻最近的一期,感觉似乎比以前
粗糙。
C***r
发帖数: 759
23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郭继德
西方当代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首先出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萨
特和阿尔贝·加缪一起“将小说引向了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方向”,特别是遭受了战争蹂
躏的德国和意大利的作家对战时的政治扭曲做了实事求是的描述,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
新的现实主义”风格。战后的美国小说要比欧洲小说“异化”得多,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
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威拉德·莫特利的《
随便敲哪扇门》,诺曼·梅勒的《裸者和死者》、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作
品,以及一些犹太小说、黑人小说中都展现了美国生活中隐藏着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
“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到70、80年代,美国政治局
势相对稳定,作家政治热情降低,开始反思,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
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有受实验文学写作风格影响的痕迹,新
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美国当代作品的写作重心有转移,即创作主题有了变化。从70年代中期,不少
作家开始写家
f*******a
发帖数: 2662
24
来自主题: AC版 - 新中国文学51年关键词
新中国文学51年关键词
□刘川鄂
每一年说得最多、叫得最响的词汇凝聚着这一年的走向。不过,事过境
迁回头再来咀嚼这些词汇,味道可就难说得很了!
1949年:笫一次文代会
两支文艺“大军”“会师”了。一支趾高气扬,一支灰溜溜。
1951年:《武训传》批判
讲当代文学的人最怕讲当代文艺思潮。永远的三步曲:一、某年某月开
展了关于某人某作的讨论(争论);二、伟人讲话,论争升级为批判斗争,当
事人受到严肃处理;三、若干年后,证明批判是错误的,予以平反昭雪。从
批判《武训传》到批判……,都是这样。
1953年:“抗美援朝”文学
这一题材中最有影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有人性含量的是《洼
地上的战役》。两部作品在历史上的待遇有霄壤之别。
1954年:合作化文学
一批诚实的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创作了一批反映非走××道路不可的作
品。但由于那条路错了,他们也跟着错
m******9
发帖数: 97
2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方方:"我已经越战越勇"
我希望大家对方方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给予尊重。
关注社会底层的心理生存状态
重读方方《风景》《落日》
作者:心远
----------------------------------------------------------------------------
----
她不单写出了城市贫民“活着”的物质生存状态,更写出了他们“死去”(或
者说濒临死去)的精神生存状态。几乎人人都在精神泥沼里打滚,要么根本不打算
挣扎上岸,要么为了自己爬出泥沼而将别人蹬向深渊——我们难以权衡:这两种到
底哪一种稍好一点?
无疑,方方的小说集《风景》中的三部长中篇(它们当初在刊物上发表时也被
某些编辑冠以“长篇”),都是力作。其中两篇《风景》与《落日》,我在几年前
就读过,我还记得我是如何一口气将之读完,深深为之感动。
我可以列举三重理由解释对它们为什么感到格外亲切:第一,她笔下的场景就
是我的故园——我也是在汉口土生土长的,她笔下人物生活的地方“三眼桥”“四
官殿”“铁路外”,离我童年到青年住的地方一箭之遥甚至一墙之隔,作品提到这
些地方,我仿佛一闭眼就能看见那让我怦然心动的大街小巷;第二,她...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1
26
转自--文学城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与这个大学的发展历
史、所处地域、学科设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大学精神对年轻人的影响相当巨大,因为年轻
人的性格基本是在大学阶段发展到成熟。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仍然对年轻时期求学的经历
记忆犹新。可以说,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还是一块铁,出来以后就被大学这个熔炉炼成

,至于炼成什么样的钢,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质看出大概,这就是
大学精神在他身上形成的烙印。前面很多同学在理论层面讨论了“大学精神”,今天我不
妨先谈一个轻松一点的话题。
我本人和我自己的许多朋友、亲戚都曾经在中国五大名校当中就读过,还记得小D在
上大学之前我可以经常教训他,结果在科大呆了一年回来,就常常顶嘴不再是以前那个俯
首帖耳的小D了。还有以前的死党大N读中学的时候还说自己的理想是把太平洋变成中国的
内湖,结果到了复旦一年,回来就变一可爱小男生,谈论的话题变成流行电影、文学思潮
,还有安乐死,而不再是以前的政治经济。这些都让我不禁感慨大学精神对一个人影响之
大。下面不妨谈谈我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一些观感。
清华大学:你对一个人说“悟
V**3
发帖数: 12756
27
五毛在这里出没有两个原因
1. 这里的很多华人,其实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回国的,比如大多数小留, 这些人在美国
也要坚持党的领导,否则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潮” 回去之后就是麻烦
真要是出来的就永远不会去了,我鳖也不在乎你们。
2. 党妈对美国的事情有立场原则,比如支持BLM, 五毛就得替党妈发声
k*********v
发帖数: 923
2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红楼梦赏析(更新中)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兴起,传统的观念,尤其是程朱理学受到凶猛
的冲击,逐步形成了个性解放的浪潮。从明末到清代初期这大约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兴
于明末而盛于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才子佳人小说大批出现。一批才子佳人小说
的作者显然受到了思想解放的影响,因而将情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类小说都以青
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但又有特定的狭义所指。它与前代此类题材的不同点在于它在
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曾经繁荣一时。总
观这一阶段的才子佳人小说,从创作倾向上看,主张存情去欲,即肯定和赞美青年男女
的爱情愿望,但反对不合礼教的肉体结合。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以来主情文学思潮
的修正和退化,另一方面又对清代《红楼梦》等爱情小说起了积累和准备作用,但千人
一面,千口一腔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也为后来的爱情小说提供了反面教训;从形式
上看,这一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很多作品模仿《金瓶梅》,用主
人公的名字联成书名。如《玉娇梨》(白红玉、卢梦梨),《平山冷燕》(山黛、冷绛
雪、平如衡、燕白颌);二是篇
z**********e
发帖数: 22064
29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4826
从毛泽东的拥护者到他的反对派──“文革”中年青一代觉醒的心路历程的本质与毛泽
东的集权思想
宋永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衫矶分校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91期)]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产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
加快了毛式极权制度的没落,并激发了中国独特的民主运动。“文革”的结果无疑是灾
难性的,但它也使许多年轻人对共产党政府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幻灭感,激励了他们为
中国的未来推动政治改革的热情。
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之一,无疑是想通过党内外不断进行的残酷无情的政治
清洗,更全面而严密地控制人民的头脑,为他本人树立起中国新帝王的权威。然而,在
整个动乱时期,在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中间,始终存在着对毛泽东体制的怀疑与抵制
。在这场大灾难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判决了一大批“反革命案件”,公开批判过
30到50株“大毒草”(即赞成异端思想的作品)[1],如遇罗克的“出身论”(1966)
和“李一哲”的“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分享到:
时间:2017-09-30 09:32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斌
•浏览:644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以来的遇冷,跟“非郭沫若”认识装置有关。“去革命化”“现代
化范式”“为学术而学术”“纯文学”是这种认识装置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学术和文学
创作为革命和现实生活服务的革命者郭沫若,被排除在这种认识装置之外,在相关的文
学史和史学史研究中被割裂、放逐、抛弃。同时,郭沫若研究受“非郭沫若”认识装置
的影响,一些成果出现了偏差。反思“非郭沫若”认识装置,需要反思80年代以来的社
会思潮,但又不是回到“革命史范式”,而是突破专业分工,重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整
体感的研究范式,从而寻求知识分子跟政治、社会、阶层、种族、媒体等构建新型关系
的另一种可能性。
去政治化的政治:对文史研究“去郭沫若”现象的反思
李斌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尽管自80年代以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
可讳言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斌 时间:2017-12-27
92 0 意识形态安全 字号:A-A+
分享到:
2 收藏 打印
提要:“重写文学史”、“为学术而学术”影响下的“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出现,主
要源自知识界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质疑。他们急于抛弃社会主义中国和左
翼知识界的历史,拥抱“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80年代以来,尽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可
讳言,在文史领域,郭沫若研究已经成为相当冷门的专业。在文学史专业中,郭沫若研
究不仅不能跟鲁迅研究相比,也无法跟周作人、沈从文研究相比;在史学史和近代思想
史研究领域亦如此,与研究章太炎、胡适、陈寅恪等人相比,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郭沫若研究一点都不为过。
郭沫若研究在近三十年来遭受遇冷的原因,与其说是郭沫若在婚姻生活、道德品质、人
生道路以及学术成果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不如说是我们关于郭沫若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
子的奋斗目标、人生路向及活动方式的认识装置发生了改变。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独
特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知识界...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32
来自主题: _Kindle版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z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
 ——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沈渭滨
----
注:黻 fú 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黼~。
---
现在的青年人,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
,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学界,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
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在政界,
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先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
代表,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
交"闻名于世。
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在国
共两党斗争中,尽管站在国民党政府立场,并在联合国中阻挠和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合法席位,但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经常批评当局的政略失当和政治腐败;作
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从治外交史
扩及中国近代史,写出了若干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3
十月革命:一种文化视角的回溯与思考
2017-11-02 15:39:01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作者:吴晓都
点击:110 评论: 0(查看)
0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明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时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这句名言对于评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创举也完全适用。虽然十月革命距今已整整一
百年,列宁和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复存在,但是,
十月革命及其后由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像一首伟大的史诗,依然在人类社会
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
一、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与当今俄国社会的理性认知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学界从未忘却,原本落后的俄罗斯社会与人的精神面貌实实在在
是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得以焕然一新的。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在俄罗斯至
今仍是一个无可争辩也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这从当今俄罗斯社会对它的种种认知就可
见一斑。今天,依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俄共对十月革命的态度无须多言,就连普京
总统在2016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也依然沿用苏联时期对这一划时代事件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34
失去毛泽东,中国将百年孤独
戴旭 - 草根网
2013.12.26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戴旭在解放军报《国防参考》杂志发表两万字长文《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抹黑毛泽东》(原题《失去毛泽东,中国将百年孤独》),分两期发
表,发表时标题有改动。发表时,杂志所加的编者按说,毛泽东是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
敌人的当代中国强大的代名词。中国不能再允许丑化毛泽东的社会现象存在,我们应该
看透国内外反共反华势力抹黑毛泽东背后的险恶图谋,打好思想文化领域的自卫反击战。
1、时势造英雄:“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
今年是毛泽东逝世37周年和诞辰120周年。社会上关于毛泽东的话题,没有随着时
间的流逝减弱,反而呈现出更加热烈争论乃至激烈对峙的趋势。从改革开放前对毛主席
定位的众口一词到现在对毛泽东评价的众口不一,反映出三十年来中国在思想层面的“
多元”已经达到空前程度,而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引发的族群对立和裂帛迹象,已
经明显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折射则是:经过长时间探索实践,党和国家已
经到了需要以一种清晰明确的建设和发展理论做指导,以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精神符
号重塑信仰、凝聚人心,以推进改革... 阅读全帖
D*V
发帖数: 3096
35
失去毛泽东,中国将百年孤独
戴旭 - 草根网
2013.12.26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戴旭在解放军报《国防参考》杂志发表两万字长文《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抹黑毛泽东》(原题《失去毛泽东,中国将百年孤独》),分两期发
表,发表时标题有改动。发表时,杂志所加的编者按说,毛泽东是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和
敌人的当代中国强大的代名词。中国不能再允许丑化毛泽东的社会现象存在,我们应该
看透国内外反共反华势力抹黑毛泽东背后的险恶图谋,打好思想文化领域的自卫反击战。
1、时势造英雄:“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
今年是毛泽东逝世37周年和诞辰120周年。社会上关于毛泽东的话题,没有随着时
间的流逝减弱,反而呈现出更加热烈争论乃至激烈对峙的趋势。从改革开放前对毛主席
定位的众口一词到现在对毛泽东评价的众口不一,反映出三十年来中国在思想层面的“
多元”已经达到空前程度,而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引发的族群对立和裂帛迹象,已
经明显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折射则是:经过长时间探索实践,党和国家已
经到了需要以一种清晰明确的建设和发展理论做指导,以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精神符
号重塑信仰、凝聚人心,以推进改革...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wlch (cwl),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9 22:58:04 2011, 美东)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
作者:高华
来源:《领导者》总第34期(2010年6月)
本站发布时间:2010-7-20 7:56:45
一、引子:龙应台要说什么?
龙应台去年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在台、港和海外的华人社会引起强烈
反响。作为一名近代史研究者,我读过许多探讨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变化的著述,我自
己也曾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写过文章,但是龙应台的书还是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应
该说,这是一部用散文的文体,以新的思维,对1949年前往台湾的一群中国人进行全新
论述的重要作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意象复杂,场面宏大:从1949年200万大陆人渡海迁台,再
到二战时期的德、俄战场和南太平洋战场;从“白色恐怖”对“外省人”的残酷迫害,
到“本省人”对“祖国军”的期盼和失...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9366
37
☆─────────────────────────────────────☆
kirklook (Ni) 于 (Thu Dec 29 23:08:32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cwlch (cwl),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9 22:58:04 2011, 美东)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
作者:高华
来源:《领导者》总第34期(2010年6月)
本站发布时间:2010-7-20 7:56:45
一、引子:龙应台要说什么?
龙应台去年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在台、港和海外的华人社会引起强烈
反响。作为一名近代史研究者,我读过许多探讨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变化的著述,我自
己也曾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写过文章,但是龙应台的书还是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应
该说,这是一部用散文的文体,以新的思维,对1949年前往台湾的一群中国人进行全新
论述的重要作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意象复杂,场面宏大:从194...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38
高华: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
作者:高华
来源:《领导者》总第34期(2010年6月)
本站发布时间:2010-7-20 7:56:45
一、引子:龙应台要说什么?
龙应台去年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在台、港和海外的华人社会引起强烈
反响。作为一名近代史研究者,我读过许多探讨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变化的著述,我自
己也曾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写过文章,但是龙应台的书还是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应
该说,这是一部用散文的文体,以新的思维,对1949年前往台湾的一群中国人进行全新
论述的重要作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意象复杂,场面宏大:从1949年200万大陆人渡海迁台,再
到二战时期的德、俄战场和南太平洋战场;从“白色恐怖”对“外省人”的残酷迫害,
到“本省人”对“祖国军”的期盼和失望,再到“亚细亚孤儿”的悲情。全书有家有国
,以个人和家族的变迁,来折射时代和国家的大势走向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人文的、
人道的史观,穿透被宏大话语总结、归纳的历史,从中还原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寻求其
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的基本特点。在我多年的... 阅读全帖
b***0
发帖数: 373
3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那些刺痛人心的历史的碎片
当一一幕幕历史真相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些碎片,却也足以颠覆我们的
历史“常识”,心灵一次次被刺痛!
471、【“最好分为二十七国”】
“我是反对大中华民国的,我是主张湖南共和国的。中国号称共和民国,没有几个懂得
什么是共和的国民……现在我们知道,世界的大国多半瓦解了,俄国的旗子变成了红色
,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德国也染成了半红,波兰独立,捷克独立,匈牙利独立
,犹太,阿拉伯,亚美尼亚,都重新建国。爱尔兰狂欲脱离英吉利,朝鲜狂欲脱离日本
。在我们东北的西伯利亚远东边土,亦建立了三个政府。全世界风起云涌,民族自决高
唱入云,打破大国迷梦,知道是野心家欺人的鬼话……中国呢?也醒觉了……最好办法
,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二十二
行省三特区两蕃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国。”
——《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毛泽东,1920年9月3日
472、【拥护】
我们承认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拥护蒋委员长为全国抗战的领袖,拥护中央政府的领导。
——1940年6月1日毛泽东会见陈嘉庚时的谈话
○网评:南洋华侨 被骗得惨呀
4...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40
专家博客
空间首页 登录 注册

文学翻译之窗
架设心灵桥梁 促进社会发展
个人门户 博客 相册 个人资料

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基督教气息与安徒生的基督教情结(梁志坚)
—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基督教气息与安徒生的基督教情结
摘要:通过对安徒生童话进行简要的赏析,探讨了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基督教气息和安徒
生本人的基督教情结,而这正是长期以来被忽略并导致中国读者对安徒生童话作品误读
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安徒生 童话 基督教文化
Influe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upon Anderson’s Literature Cre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rief appreciation of some fairy tales by
Hans. C. Anders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 culture
upon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a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41
☆─────────────────────────────────────☆
kreisler (little Kreisler) 于 (Wed Oct 12 00:10:25 2011, 美东) 提到:
而且他们不仅自己心甘情愿做奴才,还见不得别人不愿作奴才。对强势力是百般辩护,
对弱势力没有半点同情,总之就是弱势力倒楣都是自找的。比如就有人对普世价值观讽
刺挖苦,知道什么人害怕普世价值吗?中国有权有势的害怕普世价值, 美国有权有势
的也害怕普世价值,总之一切有权有势的都害怕普世价值。因为普世价值要求每个人都
有同样的权力,不管你出生在哪。那些本身就是小屁民的,却很奇怪的有统治阶级的思
维方式,完全一副趋炎附势的嘴脸。
☆─────────────────────────────────────☆
stoppingtime (李将军又打鸡血了) 于 (Wed Oct 12 00:12:41 2011, 美东) 提到:
谁敢反对普氏假肢的大旗就是土匪,王八蛋,流氓,吊路灯的奴才。
☆─────────────────────────────────────☆
...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KU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PKU
标 题: 钱理群:发生在未名湖畔不应忘记的往事—记1957年的三个学生刊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1 21:29:07 2018, 美东)
作者 钱理群
一、《红楼》:“山雨欲来”前的青春歌唱
1957年的第一个早晨,北京大学大餐厅(今大讲堂的原址)前,两张大餐桌上堆满了刚
刚出版的大型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创刊号。参加了通宵狂欢的北大儿女们,晚妆未
残,微有倦意,便围购如堵。只见一位衣着淡雅、步态轻盈的女大学生和几位男同学在
那里忙碌着。
这位女生就是后来以其壮烈之举震撼全国、并终将载入北大史册的林昭,当时她就已经
在燕园文坛上颇有诗名,诗友们都亲呢地称她为“林姑娘”。但此时的读者却对她并不
注意,他们已经被新出的刊物封面所吸引:这是一幅木刻图案,是一个牧羊人正驱赶着
羊群走下山岗,山上草木摇曳,山外浓云翻滚,题名是:“山雨欲来”——多年以后,
人们才意识到这竟是一句“谶语”。
打开刊物,第二页便刊登着著名的1930年代校园诗人、如今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林庚先
...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43
作者 钱理群
一、《红楼》:“山雨欲来”前的青春歌唱
1957年的第一个早晨,北京大学大餐厅(今大讲堂的原址)前,两张大餐桌上堆满了刚
刚出版的大型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创刊号。参加了通宵狂欢的北大儿女们,晚妆未
残,微有倦意,便围购如堵。只见一位衣着淡雅、步态轻盈的女大学生和几位男同学在
那里忙碌着。
这位女生就是后来以其壮烈之举震撼全国、并终将载入北大史册的林昭,当时她就已经
在燕园文坛上颇有诗名,诗友们都亲呢地称她为“林姑娘”。但此时的读者却对她并不
注意,他们已经被新出的刊物封面所吸引:这是一幅木刻图案,是一个牧羊人正驱赶着
羊群走下山岗,山上草木摇曳,山外浓云翻滚,题名是:“山雨欲来”——多年以后,
人们才意识到这竟是一句“谶语”。
打开刊物,第二页便刊登着著名的1930年代校园诗人、如今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林庚先
生的《红楼》——
红楼你响过五四的钟声
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
为什么今天不放声歌唱
让青年越过越觉得年轻
这里响彻的正是这个新诞生的校园刊物给自己定下的旋律:尽情享受着“年轻”的“青
年”的“放声歌唱”,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代与个人的“青春歌唱”。在《发刊词》里,
对此...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767cad0100wrir.html
老友 http://blog.sina.com.cn/u/1937145005
文革史料: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初澜
梁效
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
判组的笔名,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
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还用过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
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十几个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
声最大。
与同时期的“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
“初澜”(文化部写作组)等其他写作组相比,梁效更具有政治影响力,其消息来源也
更广,名气更大,网罗的知名学者更多。
梁效产生的历史背景
1973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筹备十大的工作会议。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毛泽东批驳社会上流传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了”的说法,提醒政治局,要注意抓
路线...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j.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7:47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开先河者
自1968年下半年起,一场当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青年的下放/流放运动在毛
泽东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名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自至1978年底,
大约1623万人被下放到农村,农场和基层,其中包括“老三届”(66,67,68届)中学毕
业生近460万人和“老五届”大学毕业生近67,5万多人。【21】不管目下学界如何解释
这场运动的最终动因,但曾被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红卫兵此时已被划为应当接收改造的
“知识分子”范畴和应当“接收再教育”的革命对象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因此,不管
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上山下乡”的发动都是毛收回给青年学生的结社自由权并
企图从组织上作为一个整体彻底打散他们的运动。然而,事与愿违。这场运动使所有的
青年学生的地位直降到水平线下,从而使他们抛弃前嫌,消弭派性,如同...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马英八:我弟弟要滚蛋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6 00:10:58 2016, 美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f61420100bq5j.html
夏冬红 http://blog.sina.com.cn/davidxiadh 2008-11-20 22:37:47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读书运动(2)
六八年人:思想史上的开先河者
自1968年下半年起,一场当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青年的下放/流放运动在毛
泽东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名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自至1978年底,
大约1623万人被下放到农村,农场和基层,其中包括“老三届”(66,67,68届)中学毕
业生近460万人和“老五届”大学毕业生近67,5万多人。【21】不管目下学界如何解释
这场运动的最终动因,但曾被毛泽东器重与信赖的红卫兵此时已被划为应当接收改造的
“知识分子”范畴和应当“接... 阅读全帖
k****u
发帖数: 1686
47
关于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我记得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没有政治生活,但是不可以没有政治头脑。”
是的,在古代雅典,不参与政治民主决策的人是应该得到蔑视和摒弃的。
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却极
其落后。
我想,我们都明白中国最薄弱的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畏惧种种阻碍。
但是畏惧是要有限度的,不能出于主观而不去视察它的本质。是的,在主观主义者看来
——我们的行动是可笑、卑微和必定失败的。
但我只能说,在我看来——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真理就是真理,正义就是正
义。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中国的应该觉悟的思潮,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并且是社会以及一个
民族甚至全世界都需要的思潮。
好的、对人们精神文化有利的,我们就去做;不好的、消极腐败的,我们就去抨击和摒
绝。
如果人们无视法律和道德,去闯红灯(非常多人),我们只能以劝说的方式、以宣传和
自我教育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唯一的途径,犹如中国的人民政协);每个人的
观念是不同的,但是爱国、爱民、爱己一定要有,所以这种“改变”是建立在人们共同
的认知和精神...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8
http://www.hkanews.com/web/content/detail/id/287.html
时间:2019-07-29 19:04:08 作者:党建网
《悔悟》的公映是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这些作品对苏联亡党亡国起到了推波助澜
作用。——前苏联外交官雅科夫列夫
任何艺术形式只是表达思想语言的工具。如果不能跳出艺术看艺术,不能跳出《归来》
看《归来》,那么,我们并不完整地懂得艺术,也不完整地懂得《归来》所具有解构社
会主义价值的心灵殖民效应。《归来》就是中国版的《悔悟》,它的公映是西方吹响摧
垮中共意识形态的结集号!——刘浩锋
《悔悟》曾吹响西方摧垮苏共意识形态的号角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是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当了总书记。”擒贼先擒
王,苏共最高领袖被西方绑架,是苏共走向崩溃的关键枢纽。回顾这段历史,对于避免
走弯路与邪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迫切而严峻的借鉴意义。
在冷战时期,世界文化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共赢关系,而是一种非此即彼思维方式主导
下的西方胜利。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1984年拍的政治寓言荒诞片《悔悟
》又名《忏悔》(Monani...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4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zz【逝者】顾易生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exponentc (exponentc), 信区: FDU
标 题: zz【逝者】顾易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ug 21 16:03:04 2013, 美东)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代文论家,北京时间2013年8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
去世,89岁
顾易生
1924.12-2013.8.19
生于上海
美国时间2013年8月18日下午2时57分(北京时间19日凌晨2时57分),导师顾易生
先生在美国华盛顿Suburban医院去世。初接讣音,哀怛难禁。除唁电师母强节哀思,善
自珍摄外,竟不能再出一言。兀坐桌前久了,先生的音容笑貌,以及自己二十多年来从
师问学的情形,竟一一到得眼前。
顾师祖籍浙江海宁硖石镇。《顾氏宗谱》及顾炎武《顾氏谱系考》记载,江南顾氏
一脉源远流长,越王勾践八世孙于西汉为顾余侯,是其始祖。生于海盐的唐诗人顾况,
是其第35世孙。及至第72世孙顾诒谷,即为顾师生父。十六岁中秀才第一名,后毕业于
京师大学堂,为人洒脱,兼通新旧之学,并擅文史经济,辛亥革命后,在金融界历任要
职。而书法气象恢...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文化运动ZZ
新文化运动
百科名片
[新青年]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
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
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目录
起止时间
兴起背景
运动过程
代表人物
运动论述
口号
主要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影响
意义作用
历史评价
起止时间
兴起背景
运动过程
代表人物
运动论述
口号
主要内容
进步性
* 局限性
* 影响
* 意义作用
* 历史评价
展开
鲁迅介绍
总纲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