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斯诺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中国人民究竟有几个老朋友?
http://cn.tmagazine.com/books/20140619/tc19friends/
方可成
2014年06月19日
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作为记者见到了政协委员周幼马。和他父亲马海德一样,他也
有一双标志性的浓眉,在人群里很容易辨认出来。
对于我的采访请求,周幼马显得有些吃惊:“我父亲和我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关心了
。”我说,正因为少为人知,才更有重新讲述的必要。
生于1943年的周幼马是在延安窑洞里出生的第一个外国人。1936年,经宋庆龄的推荐,
他的父亲、美国医生马海德(Dr. George Hatem)和美国记者斯诺(Edgar Snow)一起前往
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后来,斯诺写了著名的《西行漫记 》(
Red Star Over China),而马海德则留了下来,先后担任了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和毛泽
东的保健医生,之后又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
是唯一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外国人。
1949年中共建政后,马海德长期在基层从事消灭麻风病和性病的工作。1978年,他成为
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周...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11672
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封锁,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写下14本笔记,拍摄了30卷照片,依据所
见所闻写下了这部记实报告文学作品。其英文版本于1937年出版,38年复社出版中译本
,改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出版后轰动海内外,影响巨大。不仅指引了一代青年奔赴延安,而且导致了美国对
华政策的转变。书的篇幅并不长,只有500多页,内容却极其丰富。斯诺以自己西行的
经历为脉络,结合当时的政治局面,全面描述了自己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所
见所闻。笔下不仅涉及普通士兵,农民,还包括许多红军将领在革命前的个人经历。
(看完此书,发现我所知的许多逸闻趣事,都源出于此)更难得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战斗,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文笔精当,内容引人入胜。不
论是了解研究当时的历史,还是猎奇消磨时间,都值得一看。推荐。
(斯诺在陕北)
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于1928年来华,曾任《密勒支评论报》助理主编,《芝加哥论坛报
》、《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并曾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9·18”事
变后,他曾访问东北...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469
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红色经典 红色毒品
作者:朱欣欣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http://forum.edoors.com/attachment.php?s=13299214a074e14117f0e2
图文 / 朱欣欣
提要:真正的艺术经典体现人类美好的普世价值,提升人的精神,是穿越时空,活在大
众心里而不是靠权力推销的。中共党文化“红色经典”所体现的意识形态,恰恰是反常
识、反文化、反人类的,是徒具艺术包装形式的红色毒品。“红色经典”表现的是成王
败寇的暴力美学、塑造偶像的现代迷信、无视历史的瞒与骗,只能成为反思历史与现实
的反面教材。
不知大家是否有所关注,今年官方春晚在临近新年钟声的时候,女歌手谭晶唱起了《旗
帜更鲜艳》,从南湖、井冈山、遵义等直唱到新时代。这些党文化的符号不仅仅是娱乐
的内在统摄,也预示着围绕将临的中共成立九十周年,新一轮意识形态宣传的开始。就
在上个月的某晚,官方广播“中国之声”报道,继江西电视台“红色经典”栏目之后,
重庆电视台开设了“红色经典”频道。由此,年轻的女主持人说到她在国家大戏院所见
的感动:歌剧《洪湖赤卫队》演出时来了许多年轻人,有的年轻家长边看边耐心地给孩
子讲解。接着,一旁作为男嘉...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11039
4
成啊,一直说要详细写一下这次拜访,但是老找不到时间。
第一张照片,我家领导在看那张预示中美破冰的照片,斯诺夫人说其实当时背景里还有
好多人,都处理掉了。人民画报发表这张照片的时候,连斯诺夫人和翻译也都剪掉了。
第二张照片,我和九十高龄的斯诺夫人合影
第三张,斯诺夫人给我们看影集
第四张,改建中的斯诺故居,他们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大前年去世之后,斯诺夫人就把那
个老农舍卖掉了,搬到了现在的小公寓里。新房主翻修房屋,整个建筑唯一保留下来的
就是那个石拱门。斯诺先生最后的日子就是在这个农舍里度过的,我读过斯诺夫人的《
我热爱中国--在斯诺最后的日子里》,他的生活痕迹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少,在这个工
地前忍不住掉眼泪了。
第五张,斯诺夫人签名赠书给我们
S*******C
发帖数: 7325
5
☆─────────────────────────────────────☆
careerchange (Stupid) 于 (Sat Apr 17 15:40:31 2010, 美东) 提到:
问题一:如果第五次反围剿由老毛来指挥,红军能否胜利?共党的所有宣传都把第五次
反围剿的失败归结到王明博古身上,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红军的优势在于运动战,以
及比国军更强的战斗力两点上。在头四次反反围剿战斗中,国军使用分进合击战术,兵
分几路进攻苏区。共军则抓住其一部,以局部优势兵力解决之。但是国军在第五次围剿
中才用了完全不同的战术。为了对付红军的运动战,国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在向苏区推
进的过称中,修建了数千座碉堡,牢牢地围住苏区,以寻求红军主力进行决战。对于红
色根据地,老蒋也采取了封锁加破坏战术,苏区农民被迁移。老蒋成功地将这场战争变
成了硕大的中华民国跟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的国力之争。红军被剥夺了运动战的机
会,在这两“国”拼国力的情况下,即便让老毛或者哪个别的军事天才来指挥,红军能
不能取胜也很难说。
问题二: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老蒋能否打败陕北红军?共党的宣传把红军说成不... 阅读全帖
l****z
发帖数: 29846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与《西行漫记》
作者:程映虹
2015-11-26 15:12:13
西方世界中,只有美国的新闻界才被历史证明是共产主义革命天然的同盟者。
《西行漫记》--我的政治发蒙读物
我第一次的政治发蒙源自一本三十年代出版的《西行漫记》。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我还
是小学生,在父亲工作的煤矿过暑假。从一个工程师那里我借到了这本《西行漫记》,
繁体字,竖排本,纸张已经发黄,书的首尾有些缺页,但基本完整。
说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政治发蒙,并不是说它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文革版本的红色史观,
而是其中一个细节对我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书中说,窑洞中毛泽东身边的炕上另外有
一个女人,名叫贺子珍。我们当时都知道毛泽东有两任妻子,首先是杨开慧,三十年代
初为革命牺牲;其次就是江青,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毛的私人生活就这样和革命编织在
一起。
但忽然间,在发黄的书页里我看到毛还有一个妻子,她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官方的任
何文字中,那种轰然一下的震撼感今天难以形容。在那之后,心里的余震还持续了很久
。斯诺写到她时是那么自然,给人的感觉是她作为毛的夫人是当时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
。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事情几十年后居然从有关毛的任何历史纪录中消失得... 阅读全帖
P****e
发帖数: 389
7
昨天凌晨,坐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Peter Hessler《寻路中国》的最后一部:工厂。仿
佛一个触手可及的久违世界在我面前落下幕来,竹帘外的黑夜一时空旷孤单。我有些难
过,但自己知道那并非乡愁。脑子里忽然闪过毛姆在《面纱》中描绘女主人公和父亲间
的关系时所说的:“凯蒂与父亲之间,比陌生人更生疏。因为两个陌生人至少会彼此好
奇。” 我想这话用来形容我对于祖国的感情,也是恰如其分的。
我从不愿与人谈当今中国的话题,偶尔被人问到了,事后也总会有些恼怒——半是因为
谈话者的态度,半是因为主题本身。我想起一个满头白发、嘴唇鲜红的美国老太太,曾
关切地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吃过冰激淋;想起办公室里的一个老头,会在我埋头备课时猛
然来一句“他们在中国还迫害同性恋么”;又想起我去参加别人的婚礼,那hippie打扮
的伴娘一听说我来自中国,就满怀敌意地要和我讨论西藏……
事实上,记录中国现状题材的文学是我最不感兴趣的一类。出国之后,我愿意读的中文
书无一例外都关乎古代:《晋书》与建安文学、季羡林译注的《大唐西域记》、中华书
局描绘的宋代城市风貌、明人的无数拟话本小说以及《芥子园画谱》…… 作为穿插其
间的娱乐...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8
中华民国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0 16:43:21 2012, 美东)
这样无法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国民,被小日本军队攻打到重庆的国家居然还有人纪念?脑
袋秀逗了。
------------------------------------------------------------
中华民国是战争、饥荒之国 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打印 订阅
刷新
军密84 少校 发表于:2012-09-17 16:5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7686 精华:0 注册时间:2008-8-4 发短消息
大 中 小
1楼
该帖被浏览 23,095 次,回复 69 次
1912年中华民国开端时,我国人口已达4.43亿,但到1949年人口只有5.4亿,38
年间人口增长缓慢。
此38年间中华民国内战不断,日本入侵,因战争死亡的人口据统计约6千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160万人左右。
在人口的自然增长方面,这38年间当不低于每年1000万人。(...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9
当时全中国人口一共4亿5千万。
这样无法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喂饱自己的国民,被小日本军队攻打到重庆的国家居然还有
人纪念?脑
袋秀逗了。
------------------------------------------------------------
中华民国是战争、饥荒之国 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打印 订阅
刷新
军密84 少校 发表于:2012-09-17 16:5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7686 精华:0 注册时间:2008-8-4 发短消息
大 中 小
1楼
该帖被浏览 23,095 次,回复 69 次
1912年中华民国开端时,我国人口已达4.43亿,但到1949年人口只有5.4亿,38
年间人口增长缓慢。
此38年间中华民国内战不断,日本入侵,因战争死亡的人口据统计约6千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160万人左右。
在人口的自然增长方面,这38年间当不低于每年1000万人。(因为1950年代每
年增长约1300万,而民国期间的生育率大于建国初期)
这样,民国期间...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10
冯小刚说的太少—民国数次饥荒饿死3亿
发表于:2012-12-04 14:18:32
作者:用无权抢劫更多作品
级别:上尉
积分:7018
android智能电视客户端 奥巴马也喜欢玩这个? 曝光垄断企业公积金
冯小刚电影揭露民国的一次大饥荒,果粉们就哭天喊地的说:简直是污蔑,我们“黄金
十年”孔祥熙等人们生活的那么好,能饿死人?腾讯也跟着质疑,蒋介石负责吗?(如
果蒋介石对问题不负责,那为什么你们把成绩都算他头上?)
冯小刚这根本不是揭露蒋公,这是替蒋公掩盖:其实民国根本不是只有一次大饥荒,
民国大饥荒是常态,民国大饥荒不只这一次饿死几百万,民国大饥荒起码饿死2亿以上
,冯小刚拍了电影之后人们以为民国只有这一次大饥荒,这就是替蒋公掩盖。民国时期
中国饥荒饿死人属于常态,42年大饥荒因为被美国人曝光了才记录下来。你们公知精英
真应该感谢冯小刚。其实冯小刚电影里说的大饥荒根本不是秘密,美国人写的历史资料
里提到很多,只不过大陆公知精英为了美化蒋介石视而不见罢了。
公知逗士经常说“毛泽东污蔑蒋介石”,其实“美国人记录的“42年大饥荒”和美国
人写的“河南人被迫帮助日本人打国民党”在毛泽东时...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00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周恩来为什么怕毛泽东?
周恩来为什么怕毛泽东?
历史令人入迷,中共党史更令人入迷,而毛周关系的奥秘则最令人入迷,或许是世上最
难参透的谜。
一、三个事实
有三个事实大概谁都得承认。第一个事实是,周恩来才干过人,起码是个人魅力(
charisma)天下无双,这还不是光能迷住国人,鬼子也一样神魂颠倒。大作家海明威的
夫人在张戎采访时曾对后者说,当时只要周向她招一下手,她就会跟他上天涯海角去。
基辛格在其回忆录里花了大量篇幅倾诉他对周的崇拜,说周就像一道中国盛宴,各种各
样的美味无穷无尽。周与他和尼克松会谈时,桌上就只有一张空空如也的纸,什么文件
都用不着,让他和老尼佩服得不得了。
至于国人就更不用说了。凡是接触过“周公”的人,无论是什么政治背景,少有不
被周俘获的。那糊涂死了的张少匪最TMD混帐。1991年李勇、刘宾雁、曹长青等
人去采访他,他竟对自己闯的大祸作的大孽毫无认识,坚持当时反对蒋公“安内攘外”
的英明方针是正确的,坚持共党不可摧毁,只能与之建立统一战线,等等。他虽然也意
识到西安事变错了,但那并不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忏悔,而是因为蒋四十多年来力
排众议保护了他这叛国元凶,并对他关怀...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2
2016-10-28 刘统 国家人文历史
《红军过草地》油画
经公众号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微信号:sanlianshutong)授权转载。
过了若尔盖草地,跟着毛泽东北上的红四方面军的机关干部、红军大学里的学员全都回
到张国焘那里去了,这就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八万红四方面军,没有一
个人跟他走,而且还把朱德、刘伯承和五军团、九军团扔在了张国焘的左路军。这时张
国焘有九万人,毛泽东是一万人,你说谁能成气候?但是毛泽东没有退路了,不惜一切
代价,他也得带着队伍北上。
长征开始的时候,当时是博古、李德、周恩来当家,他们采取的行动就是大搬家、大逃
跑。红军经过湘江之战之后,一下损失了三分之二,中央高层内部开始了争论,毛泽东
利用这个时机,策划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央的最高决策层,博古、
李德下来,张闻天、毛泽东上位,形成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的新的三人领导机构。
在毛泽东重新回到决策层之后,红军长征的方式有了变化,开始变得机动灵活,于是就
有了所谓的四渡赤水。四渡赤水的路线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就是为了避战,因为毛泽
东心里非常清楚,这支走了几千里地的红军队伍已经是精疲...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冯小刚电影揭露民国的一次大饥荒,果粉们就哭天喊地的说:简直是污蔑,我们“黄金
十年”孔祥熙等人们生活的那么好,能饿死人?腾讯也跟着质疑,蒋介石负责吗?(如
果蒋介石对问题不负责,那为什么你们把成绩都算他头上?)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冯小刚这根本不是揭露蒋公,这是替蒋公掩盖:其实民国根本不是只有一次大饥荒
,民国大饥荒是常态,民国大饥荒不只这一次饿死几百万,民国大饥荒起码饿死2亿以
上,冯小刚拍了电影之后人们以为民国只有这一次大饥荒,这就是替蒋公掩盖。民国时
期中国饥荒饿死人属于常态,42年大饥荒因为被美国人曝光了才记录下来。你们公知精
英真应该感谢冯小刚。其实冯小刚电影里说的大饥荒根本不是秘密,美国人写的历史资
料里提到很多,只不过大陆公知精英为了美化蒋介石视而不见罢了。
公知逗士经常说“毛泽东污蔑蒋介石”,其实“美国人记录的“42年大饥荒”和美
国人写的“河南人被迫帮助日本人打国民党”在毛泽东时期的学校历史书里从来没说过
,已经替蒋公掩盖了。
闲话少说,下面我们看民国大饥荒:
先不说别的,我们用简单的数学算一下就知道民国大概饿死了多少人。中国...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14
不管谁在台上,西方对中国的遏制从来就没有停止。所以必须打垮白人西方主导下的国
际秩序,中国人才能有好日子过。
====================================================
中华民国是战争、饥荒之国 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打印 订阅
刷新
军密84 少校 发表于:2012-09-17 16:5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7686 精华:0 注册时间:2008-8-4 发短消息
大 中 小
1楼
该帖被浏览 23,095 次,回复 69 次
1912年中华民国开端时,我国人口已达4.43亿,但到1949年人口只有5.4亿,38
年间人口增长缓慢。
此38年间中华民国内战不断,日本入侵,因战争死亡的人口据统计约6千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160万人左右。
在人口的自然增长方面,这38年间当不低于每年1000万人。(因为1950年代每
年增长约1300万,而民国期间的生育率大于建国初期)
这样,民国期间除去战争原因,每年净增长的人口当不下于8...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华民国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10 16:43:21 2012, 美东)
这样无法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国民,被小日本军队攻打到重庆的国家居然还有人纪念?脑
袋秀逗了。
------------------------------------------------------------
中华民国是战争、饥荒之国 38年间6千万人死于战争,2亿多人死于饥饿 打印 订阅
刷新
军密84 少校 发表于:2012-09-17 16:5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7686 精华:0 注册时间:2008-8-4 发短消息
大 中 小
1楼
该帖被浏览 23,095 次,回复 69 次
1912年中华民国开端时,我国人口已达4.43亿,但到1949年人口只有5.4亿,38
年间人口增长缓慢。
此38年间中华民国内战不断,日本入侵,因战...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江青自传《红都女王》出炉经过
http://hx.cnd.org/?p=116197
余汝信
1977年,根据与江青近距离接触长达60小时谈话后完成的,有关这位文革时期最显赫人
物的自传——《江青同志》又名《红都女王》在美国出版,然而面世几十年,海内外都
尚未有中文版,令人惋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在中国大陆,涉及到这本书及江青
那一次与维特克谈话经过的所谓“实录”、“纪实文学”,如张颖的《风雨往事——维
特克采访江青实录》,叶永烈的《江青传》、陈东林、杜蒲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录》,邬吉成、王凡的《红色警卫》,以及杨银禄在香港出版的《我给江青当秘书》等
,内中谬误或不确之处比比皆是(即便是亲身经历者所著亦不例外),而未看过《江青
同志》一书者又难以明辨真伪,有感于此,文革研究专家余汝信,根据英文版《江青同
志》并与朋友合译该书的序言及第一章,还原了该书出炉的经过。
有关罗克珊·维特克
罗克珊·维特克于1972年应邀访华时,尚是一位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Binghamton)任教的青年学者。她毕业于史丹福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阅读全帖
l**i
发帖数: 8144
17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004/143688.html
一、国民党统治期中国到底饿死多少人
1929年,23岁的堪萨斯青年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这里没有兵燹,
可以说是安宁平和,但是他在《西行漫记》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这样写到“斯诺接
到的第一次采访任务是沿着中国8000英里长的铁路线作旅行报道。
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方农村,斯诺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他在报道中
写道:“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
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
。“这是由当时中华民国的交通部长孙科安排的一次旅行,他的本意是为了让斯诺写写
沿途的风光名胜,以便吸引美国的观光客。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人类灾难,斯诺本该轻
松的旅行变得沉重而压抑,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快离开中国。
而他夫人1981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Edgar Snow’sChina,Random
House,1981。这本书好象没有中文译本)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
b****n
发帖数: 993
18
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turing.txt
维特根斯坦VS图灵
作者:土摩托
苗炜写过一篇博客,题目叫做《喷子》,里面提到了CP斯诺。斯诺是位物理
学家,51年前发表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做《两种文化》,正式开启了文理之争的
序幕。作为文科生的优秀代表,老苗自然更喜欢利维斯教授反击斯诺的话:“斯
诺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写小说,给丫造成的错觉就是他文理通吃,实际上,作
为小说家,斯诺根本不存在。还没有存在,连一摊屎都不算。”
我不知道这个利维斯教授是谁,但我知道斯诺的这个“文理之争”绝不是科
学和文学(准确地说,应该是“艺术”)之争,这哥俩有什么好争的?不是一个
频道的嘛。理查德·费曼就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不能把艺
术和科学搞混。”
斯诺所说的文理之争,指的是看待科学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传统的科学态度,
一种是社会学态度。前者认为绝对现实是存在的,客观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
转移,后者更强调研究者的个人因素,认为观察者的视角决定了客观世界的样子。
如果这个说法太拗口,那你可以把这场文理之争简单地看成是科学(
f*****e
发帖数: 939
19
作者:李克勤(jixuie)
李克勤(jixuie)题记:西安事变过去74年,历史资料逐渐公开多了。张学良在事变发
生的当天就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发了一份电报。张少帅还资助过毛岸英毛岸青。

西安事变的两位爱国将军张学良和杨虎城
电报说:
东、来兄:电均奉悉。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介石)及
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人士,改组联合政府。
兄等有何高见?速复。并将红军全部集中环县,以便共同行动,以防胡(宗南)敌南进

这份电报的落款为:“弟 毅”。
张学良在事变发生后数小时就与毛泽东周恩来联系,寻求“高见”,可见毛泽东和周恩
来这两位老兄在他心中的位置。
参加过西安事变的80多岁老战士胥继武、胥继昌兄弟俩参观西安事变展览时接受采访。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纽约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当记者问起:“您有无与毛泽东

接触?”张学良当即回答说:“毛泽东我没见过。”张学良与毛泽东确实未见过面,这
是历史的事实。但是,1935年至1936年他在西安驻防期间,张学良确曾萌发过与陕北窑
洞里的毛泽东见面的强烈愿望。
张学良最初对毛泽... 阅读全帖
j*********r
发帖数: 406
20
毛泽东学英语轶闻

1975年4月18日金日成抵达北京,毛泽东当天便在中南海会见了他。两个老友寒暄
,毛泽东居然说了一句英语:“Welcome(欢迎)!双方谈完,金日成起身告辞,毛泽东
要金日成“等一下”,然后问:“你们吃饭还用筷子吗?Twosticks(两根棍子)?”
提到政治和战争之外的毛泽东,人们的印象通常是其喜读史书,于诗词颇有造诣,
汉语功底深厚。但对于其英语水平,外界却知之甚少。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历来被称
作是毛主席“飞机上的工作照”,实际上是毛主席在飞机上学英语的照片。
建议党内学外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一度想赴俄留学,但因没有俄语基础而未成行。繁
重的革命任务,使毛泽东无法静心学习外语。他在延安时期曾自学过英语。但是,由于
当时的战争环境,学习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倡干部学习外文。这时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学英文渐渐
成为他的一种爱好。1954年,林克(原毛泽东国际问题秘书)到他身边工作时,毛泽东正
式提出要向林克学习英文。但毛泽东并不使用英语教科书循序渐进地“上课”,而是自
己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学英文”方式:念英语文章,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字...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盼望苏日瓜分中国
毛泽东盼望苏日瓜分中国
作者:张X、哈X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苏联跟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对斯大林
与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勾搭切齿痛恨的中国人中有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陈因观点
独立被中共开除,在国民党监狱里坐过几年牢。在一个“无月的黑夜”,他悲愤之余,
写下一首长诗,用古传说中的大疫厉鬼比喻斯大林,谴责斯大林“是非旦暮变,黑白任
其情。云雨翻覆手,信义鸿毛轻。”
苏德条约的签订打开了通向苏日条约的大门。蒋介石担心中国可能成为另一个波兰,就
此警告苏联。毛泽东却非常高兴。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基点就是希望苏联卷入,
现在柳暗花明,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这年九月底,斯诺问毛对苏日条约可能签订的反应,毛答道:“可以签订”,如果不妨
碍“世界解放运动的利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革命的利益”。这些利益在中
国除了指中共的利益,还有什么呢?当斯诺问:苏联对中共的帮助是否会采取占领半个
波兰那样的形式?毛积极肯定地答复:“按照列宁主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波兰
模式是毛的期待。*斯大林要是跟日本瓜分中国,毛本人自然会当上半壁江山的统治者。
(*毛关于波兰...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饿殍遍地的民国
民国在大陆的统治是从1911-1949年,这期间平均每过5年就饿死一个3千万,每过19年
就有3千万人战死。
===============================================
饿殍遍地的民国

摘录编译整理:尔世麒

1929年,23岁的堪萨斯青年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这里没有兵燹,
可以说是安宁平和,但是他在《西行漫记》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这样写到“斯诺接
到的第一次采访任务是沿着中国8000英里长的铁路线作旅行报道。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
方农村,斯诺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他在报道中写道:“你有没有见到过
一个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
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这是由当时中华民国
的交通部长孙科安排的一次旅行,他的本意是为了让斯诺写写沿途的风光名胜,以便吸
引美国的观光客。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人类灾难,斯诺本该轻松的旅行变得沉重而压抑
,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快离开中国。
而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Ed...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sc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MiscNews
标 题: [ZGPT]江青自曝在上海男朋友多 周恩来密令封杀记录(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3 19:42:06 2013, 美东)
编者按:1972年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向北京发回一份电报: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夫人希望到中国访问,专门采访有关中国妇女革命的历史,请考虑作为友好人士予以接待。
江青与维特克夫人(资料图)
7月19日至9月1日,维特克夫人应邀来华访问。在中国友协的安排下,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康克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维特克夫人。此外,会见她的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战士、老革命家,是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人物。
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公民,受到这样高规格的接待和会见,应该心满意足了,但是,她想得到“中国问题专家”的称号,便提出了会见江青的要求。她说:美国人知道宋美龄,却很少有人知道江青。她认为江青是当代中国最时髦、最有权威的女人,写一本关于江青的书,肯定会给美国读者带来震动。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的呈... 阅读全帖
v**e
发帖数: 8422
24
冯小刚说的太少——民国数次饥荒饿死3亿
作者:温暖阳光 时间:2012年12月06日
冯小刚电影揭露民国的一次大饥荒,果粉们就哭天喊地的说:简直是污蔑,我们“黄金
十年”孔祥熙等人们生活的那么好,能饿死人?腾讯也跟着质疑,蒋介石负责吗?(如果
蒋介石对问题不负责,那为什么你们把成绩都算他头上?)
冯小刚这根本不是揭露蒋公,这是替蒋公掩盖:其实民国根本不是只有一次大饥荒,民
国大饥荒是常态,民国大饥荒不只这一次饿死几百万,民国大饥荒起码饿死2亿以上,
冯小刚拍了电影之后人们以为民国只有这一次大饥荒,这就是替蒋公掩盖。民国时期中
国饥荒饿死人属于常态,42年大饥荒因为被美国人曝光了才记录下来。你们公知精英真
应该感谢冯小刚。其实冯小刚电影里说的大饥荒根本不是秘密,美国人写的历史资料里
提到很多,只不过大陆公知精英为了美化蒋介石视而不见罢了。
公知逗士经常说“毛泽东污蔑蒋介石”,其实“美国人记录的“42年大饥荒”和美国人
写的“河南人被迫帮助日本人打国民党”在毛泽东时期的学校历史书里从来没说过,已
经替蒋公掩盖了。
闲话少说,下面我们看民国大饥荒:
先不说别的,我们用简单...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宁南山:中美贸易战
宁南山:中美贸易战--超越美国路上的插曲
当前位置:主页 > 百家争鸣 > 宁南山 · 2018-03-24 · 来源: 宁南山 · 浏览数
:7976次
字体: 大 / 中 / 小
今天,舆论的焦点绝对是中美贸易战了,当然这个价值600亿美元的战还没开打,双方
媒体的预热还是做的不错,感觉好像要打世界大战一样。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
将对从中国进口的1300种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税率为25%左右,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
投资并购,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将在15天内公布对华征收关税的清单,然后再公示30天,
面对贸易战,我们大可保持淡定,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和美国,可以说越来越像了,
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在也是内需,2017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8.8%,
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仅仅为9.1%。
换句话说,2017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9%*0.091=0.623个百分点。
也就是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已经非常低了。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26

饿殍遍地的民国

摘录编译整理:尔世麒

1929年,23岁的堪萨斯青年埃得加·斯诺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这里没有兵燹,
可以说是安宁平和,但是他在《西行漫记》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这样写到“斯诺接
到的第一次采访任务是沿着中国8000英里长的铁路线作旅行报道。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
方农村,斯诺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他在报道中写道:“你有没有见到过
一个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
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这是由当时中华民国
的交通部长孙科安排的一次旅行,他的本意是为了让斯诺写写沿途的风光名胜,以便吸
引美国的观光客。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人类灾难,斯诺本该轻松的旅行变得沉重而压抑
,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快离开中国。
而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Edgar Snow's China①)中提到
,“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Leighton Stuart)说过,1949...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2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维特根斯坦VS图灵zt
作者:土摩托
苗炜写过一篇博客,题目叫做《喷子》,里面提到了CP斯诺。斯诺是位物理
学家,51年前发表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做《两种文化》,正式开启了文理之争的
序幕。作为文科生的优秀代表,老苗自然更喜欢利维斯教授反击斯诺的话:“斯
诺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写小说,给丫造成的错觉就是他文理通吃,实际上,作
为小说家,斯诺根本不存在。还没有存在,连一摊屎都不算。”
我不知道这个利维斯教授是谁,但我知道斯诺的这个“文理之争”绝不是科
学和文学(准确地说,应该是“艺术”)之争,这哥俩有什么好争的?不是一个
频道的嘛。理查德·费曼就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不能把艺
术和科学搞混。”
斯诺所说的文理之争,指的是看待科学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传统的科学态度,
一种是社会学态度。前者认为绝对现实是存在的,客观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
转移,后者更强调研究者的个人因素,认为观察者的视角决定了客观世界的样子。
如果这个说法太拗口,那你可以把这场文理之争简单地看成是科学(家)和
哲学(家)之间的战争。说到这儿,还得请出这个费曼。费曼曾经说过一句很有
名的话(也有人认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ven
M******8
发帖数: 10589
28
http://www.wengewang.org
第一章 邂逅
按:以下文字从美国女学者罗克珊·维特克《江青同志》一书第一章17-42页(Comrade
Chiang Ch'ing by Witke, Roxane,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 1977)节译
,黎漓译,江上有奇峰校。
1971年夏,在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不承认”原则之后,中美关系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由此也引发了我意想
不到的中国之行。“不承认”原则源于我们“冷战”期间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从中共方
面看,是美国政府自己
找上门来的。在这一奇怪的时刻,源于“现实政治”的原理,我们原来对中国所持的对
立立场,开始转为急于
与之进行对话。紧接着基辛格国务卿与周恩来总理的秘密会晤之后的是尼克松总统大肆
招摇的北京之行。
革命中国的领导者们能把八亿多人的力量团结起来,以对抗那些过去曾经统治过他们的
外部势力。对他们的成
绩,我们不能不表示钦佩。同时出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又要与他们对抗。现在,
当人们从电视上看着这
场历史性会面的镜头时,不禁要问:我们原来那种含糊而又奇怪的政策,是否应该重...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9
http://www.wengewang.org
按:以下文字从美国女学者罗克珊·维特克《江青同志》一书第七章第 170-191页(
Comrade Chiang Ch'ing by Witke, Roxane,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
1977)节译,黎漓译,江上有奇峰校。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
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
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
剧开了新生面……
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一九四四年
江青给人们的延安印象是怎样的呢?如果没有上级机构的正式认可,很长时间内大概没
有哪一个中国人胆敢就
其公开发表任何言论。据人们所知,毛泽东从未作过这样的安排。有关江青的公开材料
只是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江青取得权力之后,某些“红卫兵”派系出版了一些简短的江青政治历史情况。江
青的真实形象绝大部分
只能在那些外国参观访问者撰写的报告中找到。这些访问报告始于延安的岁月。访问者
的身份绝大多数是新闻
记者或外交使节。这些...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sc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MiscNews
标 题: [ZGPT]江青自曝在上海男朋友多 周恩来密令封杀记录(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Nov 23 19:42:06 2013, 美东)
编者按:1972年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向北京发回一份电报: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夫人希望到中国访问,专门采访有关中国妇女革命的历史,请考虑作为友好人士予以接待。
江青与维特克夫人(资料图)
7月19日至9月1日,维特克夫人应邀来华访问。在中国友协的安排下,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康克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维特克夫人。此外,会见她的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战士、老革命家,是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杰出人物。
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公民,受到这样高规格的接待和会见,应该心满意足了,但是,她想得到“中国问题专家”的称号,便提出了会见江青的要求。她说:美国人知道宋美龄,却很少有人知道江青。她认为江青是当代中国最时髦、最有权威的女人,写一本关于江青的书,肯定会给美国读者带来震动。
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的呈...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1
毛泽东去世后的近40年里,各类有关毛泽东的传记,除了毛本人的自传外,几乎应有尽有,而且仍在推陈出新。
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各类的毛泽东传记再次摆上了大陆书店的显著位置。中国民间阅读各类毛泽东传记的兴趣则似乎从未衰减过。
花样翻新的毛泽东传记,大致不外乎三类:中央文献版、民间遗闻版和西方学者版。
然而,“官版”的毛泽东与“民版”的毛泽东、中国大陆允许出版发行的毛泽东传与在西方出版的毛泽东传,往往呈现不同面孔甚至面目全非。
我邀请了在北京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陈雪微和在纽约的旅美学者高新和我一起来读毛泽东传记,试图尽可能从这些传记中接近毛泽东的原形。
陈雪微教授专门研究中共党史,特别是中共建政后的“社会主义实践”阶段。高新研究的是中共高层的运作和“太子党”,著有《江泽民的幕僚》,并与何频合著《中共‘太子党’》
官版
由中共中央责令有关机构组织学者编撰的毛泽东传记,被称为“中央文献版”,是毛泽东传记中的主要一类。
这类传记强调作者及其掌握史料的权威性。因为作者多为“体制内”,身处中央文献资料研究室等一般人无法接近的要位、可以接触到旁人不能企及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史实的记述更“权威准确”。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都女皇”出版传奇
最近,章文晋夫人张颖出版回忆录,揭露“红都女皇”事件真相,是难得一见的当年江
青与维特克谈话的官方记录。书中提出的若干质疑,维特克的江青传记早有揭示,但奇
怪的是,维特克的书,出版近三十年,竟没有中文版。
江青,无疑是中共历史上最具戏剧性和神秘性的人物,她一生的真相及其解读,是二十
世纪留给中国人的一个迷藏。作为空前绝后一代暴君毛泽东之妻,她把这种性关系带来
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十亿人随着她的旗子起舞,她已是没有加冕的女皇,她的淫威超
过历史上所有的名女人。一九七二年的《红都女皇》事件就是江青的一个杰作。这件事
曾经是十年文革中大陆家喻户晓的小道话题,有如九十年代李志绥医生揭露毛之淫乱后
宫一样。由于事件之离谱与丑恶,江青虽早已成为阶下囚,但中共当局三十年来没有在
党的文件和官方媒体与出版物上披露事件的真相。(编按:文革中盛传的《红都女皇》
一书,后来查无其实,谣传反映人民对江青企图篡位的不满。本文及张颖借“红都女皇
”之名,乃是叙述江青与维特克谈话的相关事件。)
今年新出版的张颖回忆录《外交风云亲历记》,其中有十余万字记录“红都女皇真相”
,可以认为是对一块历史空白的填补。一九七二年...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1319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美国人眼里的民国段子集

http://weibo.com/p/1001603963038888755411

作者: 能饮一杯无

一、谈判专家

1、以德服人曾士奎
曾士奎在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担任史迪威将军的翻译,跟着将军从缅甸步行
撤入印度。后来他担任了昆明训练中心的负责人。
昆明训练中心开训后不久,二十三名译员就举行了一次罢课要求增加薪水:这些译员
都受到通货膨胀的沉重打击。曾士奎上校向一位美国朋友显示了中国是如何解决这类
问题的。他给奉他之命去守卫这些译员住处的一个排部队发了弹药,命令他们,任何
人离开住处就开枪打死,即使是去吃饭也不行。在饿了一天后,译员们第二天传话说
他们愿意谈判,曾土奎派武装警卫把译员们分别单独押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放
了一支子弹上了膛的手枪和一份拟好的声明,要他们每个人在声明上签字,说他们对
所得的薪金感到满意,不然“我就开枪打死你们”。
这次罢课就此遭到了彻底地失败。

2、坚决果敢宋美龄
在罗斯福夫人眼里,觉得宋美龄显得那么“娇小脆弱”,“我真想帮助照料她,好象
她是我的亲生女儿似的。”但是罗斯福经过长时间了解,发现蒋夫人的决心“坚如钢
铁”,与他... 阅读全帖
k*******l
发帖数: 698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外国人笔下的民国段子集
http://weibo.com/p/1001603963038888755411
作者: 能饮一杯无
一、谈判专家
1、以德服人曾士奎
曾士奎在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时候担任史迪威将军的翻译,跟着将军从缅甸步行撤
入印度。后来他担任了昆明训练中心的负责人。
昆明训练中心开训后不久,二十三名译员就举行了一次罢课要求增加薪水:这些译员都
受到通货膨胀的沉重打击。曾士奎上校向一位美国朋友显示了中国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的。他给奉他之命去守卫这些译员住处的一个排部队发了弹药,命令他们,任何人离开
住处就开枪打死,即使是去吃饭也不行。在饿了一天后,译员们第二天传话说他们愿意
谈判,曾土奎派武装警卫把译员们分别单独押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放了一支子弹
上了膛的手枪和一份拟好的声明,要他们每个人在声明上签字,说他们对所得的薪金感
到满意,不然“我就开枪打死你们”。
这次罢课就此遭到了彻底地失败。
2、坚决果敢宋美龄
在罗斯福夫人眼里,觉得宋美龄显得那么“娇小脆弱”,“我真想帮助照料她,好象她
是我的亲生女儿似的。”但是罗斯福经过长时间了解,发现蒋夫人的决心“坚如钢铁”
,与他夫人描绘的甜蜜而温柔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5
2016-12-15 00:10
中共最高层很多有被捕后卑躬屈膝,求乞讨饶的经历。众所周知,刘少奇、周恩来曾经
在“文革”中被指控有“投敌自首”的“历史问题”,近年来,毛泽东两次被捕、出卖
同党的真相,也开始大白于天下。
“被捕”后“急智脱逃”《西行漫记》露破绽
关于毛泽东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被捕的事,一直没有旁证,只有毛泽东自己的交待。这
一交待被中共一直肯定,其党也无人敢去议论,海外人士也只好承认毛“被捕”后“急
智脱逃”的结论。
流传于世的毛泽东“被捕”又“急智逃脱”的记载,出自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
。该书记录说,毛泽东有一段时间为组织军队,在衡阳矿工和农军之间走动,被国民党
属下的一些民团抓到了,要把他送到民团总部枪毙。毛当时手里有从别人那里借到的几
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者将其释放。普通士兵见有钱收,答应释放毛,负责押送的队长
不肯。毛决定逃脱,直到离民团总部约两百码的地方,找到了逃脱的机会,毛挣脱绳子
,往田野里逃窜而去。
然而,这个故事版本经不住有心人的考证。1948年秋天,中共势力急剧膨胀,中国东北
和天津战役结束的时候,长江以南各省震动。在毛泽东当年被捕的地区...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和高级官员
褒称长期对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
正式用语。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访华。
据媒体统计,在《人民日报》上,从最早获此称号的加拿大人文幼章算起,截至2010年
,先后有六百余人被称为“中国人民
的老朋友”[1]。这一称呼出现的频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六四天
安門事件结束后、邓小平逝世后分别达
到了高峰。不过,从胡温时期起,这一称号在《人民日报》上使用的频次已从每年50次
左右降低至20次左右[1]。
下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文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列出被评价
为“中国人民的(……的)老朋友”的人,并注明他们获得这个评价的时间、出处、背
景及主要涉华事迹。
1 美洲
1.1 加拿大人
1.2 美国人
1.3 墨西哥人
1.4 古巴人
1.5 委内瑞拉人
1.6 哥伦比亚人
1.7 巴西人
1.8 阿根廷人
1.9 乌拉圭人
2 非洲
2.1 刚果(金)...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润之是最痛恨官家文化的”
“毛润之是最痛恨官家文化的”
分享到:
时间:2018-03-01 10:54
•来源: 察网
•作者: 曹征路
•浏览:597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张国焘的出走叛变给党内带来的震动,使毛泽东意识到权力欲望对人的腐蚀作用是何等
巨大,大到足以背叛一切不顾一切。就在张国焘被宣布开除出党后不久,一天毛泽东去
抗大上课,学校派了四个同志到门口迎接,毛泽东勃然大怒,发火道:“你们只派了四
个人来欢迎我,你们应该派四个团来。”接着他历数官僚作风官场习气的危害,痛批延
安已经出现的不良苗头,吓得几个干部不知所措。所以谢觉哉说,“毛润之是最痛恨官
家文化的。”
【“1937年4月22日下午4时30分。黄河——人们挖野菜充饥。黄河流域成了一片沙
漠,河床比周围地面高出许多。”】
这是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记下的第一笔西北印象。
地处黄河中游的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片贫瘠的土地。
相传人类始祖轩辕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胼手胝足繁衍后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00公里外的黄河壶口瀑布水流湍急,声震... 阅读全帖
B*****e
发帖数: 657
38
42年前的今天,我还在幼儿园,大概是下午的时候,空气有点异样,有个孩子给我说,
主席死了,我气得推他说:你个现行。当时大家都觉得主席是不死的,但我确实觉得哪
里不对,大人们都在低语,我悄悄问我妈,我妈给了一个没有否认的表情。
中国历史转折的那天,在我记忆里确实有深刻印象,但也只有这么多。
今天,是北大图书馆助理员逝世纪念日,有这样一个广泛的说法,他的知识分子政策,
是因为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员时被大知识分子歧视。读我文章的,大概是自认知识分子
的居多,我就讲下这个问题吧。
这个说法我最早是在《书屋》一篇文章里看到的,有些文章谈及此,还强调,除了北大
经历外,还有井冈山时期被留苏回来的知识分子轻视的原因。图书馆助理员在北大期间
的经历,斯诺的《西行漫记》中相关原文段落如下: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
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
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头面人物很有兴趣
,我打算去和头面人物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
书馆助理...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453
39
毛坐在他的书房兼会客室的正面沙发上,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他问我在什么地方巡回
医疗。我告诉他在宁安,就是满清时的宁古塔。他说,那就是顾贞观写的那首词:“季
子平安否”给吴汉槎的地方了。我说是的。他说:“我可是不行了,病了,所以 请你
回来。你先叫护士长把我的爱克斯光片拿出来看看,明天再给我检查,说说你的意见。
”我向毛报告了一下宁安的义务医疗工作,说在那里不苦,做“赤脚医生”是个很好的
学习经验。我表示想马上看看片子。
吴旭君在值班室内拿出毛的胸部爱克斯光照片,对我说:“李院长,这回可出了大事了
。”
我不禁愕然。我说:“你怎么叫我李院长呢?”
吴说:“是李院长,已经下了任职命令了。”我流放期间,总参谋长黄永胜、总政治部
和总后勤部已经同意通过任命我为解放军三0五医院院长。
我问吴旭君:“到底出了什么大事?”
原来是当年八月到九月在卢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也就是我去黑龙江后不久)的事。毛
退居二线后,一九五九年刘少奇出任国家主席。一九六九年底,刘少奇遭凌虐至死。林
彪想经由此会再次提出设立“国家主席”的建议。毛几次打招呼不设国家主席,废除这
个职位。
林转而寻求汪东兴的大力相助。后来汪跟...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40
美国性侵儿童惯犯出狱 找1749栋房都被拒(图)
新闻来源: 世界日报 于 2017-08-10 15:08:41 大字阅读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网
络,观点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
61岁的性侵儿童惯犯Je
ffrey Snyder,出狱后无家可归,当局替他找了近1800户居所,都不合适,目前暂住汽
车旅馆。(Fresno县地检处)
佛瑞斯诺县(Fresno County) 性侵儿童惯犯Jeffrey Snyder近期被释放,当局替
他找了近1800栋房子都不合适,他只得暂时栖身汽车旅馆。
佛瑞斯诺县地检处说,61岁的Snyder曾七次被判犯有猥亵儿童罪,他7日从加州州
立精神病院Coalinga State Hospital出院,处于自由医疗(Liberty Healthcare)机
构每天24小时监管之下。这家机构和加州州立医院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State Hospitals)在该县为他找了1749栋可能供他居住的房子,但无一处合适。
法律规定,Snyder必须搬离佛瑞斯诺县,因为他在这裡受到起诉,一位法官此前拒
绝允许他搬到该县西北部生活,当地近3... 阅读全帖
M********c
发帖数: 11672
41
(抱歉,上个回贴没写完就发了,已经删掉重写了)
38年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
Millard's Review
应该说斯诺的书比较客观,但是也有不少局限性。
首先报告文学一类的文学作品不可能严格的做到中立。作者必然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在写
作,自己对作品的内容会有一个态度,而不是像调查问卷一类的东西严格扣字眼,力求
文字没有任何有引导与暗示。
而斯诺当初只是在中国短期停留,但是后来被变革中的中国所打动,留了下来,积极学
习中文,并走访了许多地方,对当时的中国的苦难现状有较深的了解,也可以说对中国
有一定感情。他并不知道进入了革命根据地后将见到什么样的情景,心情可以说是极为
忐忑。在延安和陕甘宁这个与国统区截然不同的天地,所见所闻对他的思想冲击很大。
可以说斯诺在延安看到了中国抗日的希望。所以你可以在书中感受到他进入红区前后情
绪的显著变化。斯诺描写时的判断和使用的形容词都是他情绪的真实反应,是积极正面
的。
最后,要理解斯诺必竟是外国人,在红区采访的几个月时间虽然很长,但要说对其各个
方面都有非常详细深入的了解,却实在是不可能的。
但是无论怎样,这本书可以算我看过的报告... 阅读全帖
p********k
发帖数: 97
42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霍乱时期的理性zz
霍乱时期的理性
作者:赛中国
斯诺(John Snow)出生于1813年,他的父亲是一个煤矿工人。他的天资很
好也很勤奋,在学校里的表现非常优秀。斯诺想当一名医生,在14岁的时候,到
Newcastle跟随Hardcastle大夫当学徒。1831年,欧洲大陆爆发霍乱,夺去了几
十万人的生命。这年的夏季,霍乱开始肆虐伦敦,并很快向北部传播,到10月份,
Newcastle开始霍乱流行。在短期内被感染的病人实在太多,Hardcastle大夫完
全看不过来,学徒斯诺帮忙处理这些危重的病人,而那个时代,治疗又是完全不
得要领,对腹痛腹泻呕吐导致严重脱水的病人,也仍然是放血这种雪上加霜的疗
法。到了第二年的二月,铺天盖地的霍乱像突然发生一样,又突然停止了,英国
有两万人在这场瘟疫中被霍乱夺走了生命。
1843年,斯诺在伦敦大学获得医学学位,一年后通过了考试,来到伦敦开业,
诊所在伦敦西区的Frith街的54号。在没有霍乱流行的时期,斯诺成为了一位杰
出的麻醉师。1846年10月,美国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MGH)的牙医Morton大夫
成功地演示了实施乙醚麻醉的手术。12月中旬,伦敦牙医Robin
M******8
发帖数: 10589
43
2013年06月27日09:58 新浪读书
文章摘自《毛泽东传》 作者:特里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驱车来到人民大会堂,要为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揭幕。大会的召开意在把“
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加以落实。但是,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空洞,而且关
系紧张,几乎没有解决毛泽东设想的任何问题。
毛泽东做了一个很糟糕的开幕式讲话。[1]大会将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他开始说
道,热烈的欢呼声回荡在大会堂里。但是,他讲话的大部分内容都在为中共的分裂事件
作粉饰,并声称是正当的;就是在这种分裂过程中,他把老同事们丢在了一边。
由于林彪的关系,经修改的党章宣称,“毛泽东思想”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比起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在
刘少奇的全盛时期更有集体领导气氛的情况下,没有举起任何在世的人的“思想”旗帜
)。“文化大革命”把毛泽东推到了新的高度,而永远带着微笑的林彪是首要推动者。
“文化大革命”已经让位于稳定而和谐的毛林时代,这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看来的确像是毛泽东和林彪的工具。新的
中央委员会的167...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606
4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没有飞夺泸定桥,没有长征
2011-01-25 11:36   作者: 唐子
“飞夺泸定桥”是撒谎。这早就不是秘密了。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何撒这个谎?邓小平说
:“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这是他1982年亲口对美国
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的:“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原来如此:只是为了宣传,表现共产党军队(红军匪帮)的战斗精神。长不高的邓小平
不仅直率,而且言简意阂:只是为了宣传,表现红军的战斗精神。
“其实没有打什么仗。”这就是其实没有什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只有军队宣传
干事编写的故事。飞夺泸定桥,只是为政治宣传而捏造出来的谎言。
当然,红军走过的路还是有。这好比共产党尽说鬼话,但还是要有毛泽东、邓小平这些
人的身体和嘴巴,吃喝拉撒这些人事还是免不了的。否则人鬼两界全乱套了,人类世界
也就没必要存在了。也就是说,共军宣传干事笔下大渡河河边安顺场,坐船渡江的刘伯
承和聂荣臻的右路军还是有的,只是没有什么战斗。
所谓飞夺泸定桥的泸定桥战斗,说白了,就是当时中共中央红军林彪左路军从泸定桥过
的大渡河,带着王开湘、杨成武等人,从没有敌军守卫的铁索桥走过。就这么档子事,
后来因为被纳入“长征...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5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http://www.infzm.com/content/55879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 2011-03-03 12:01:18
编者按:在中国的外交语汇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并加以统计,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
:有哪些人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何以跻身老友行列?中国政府和
人民又是如何维持友谊的?
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变迁亦可一窥新中国外交的轨迹。
过去六十余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
早年,反帝、反殖、反侵略是辨识“老朋友”的依据。而“随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务实
,‘老朋友’称呼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梁伟驰/图)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历年出现频次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人数最多的十国
“老朋友”被提及次数排名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3633
46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南周最近调子怎么低了
是不是又被整顿了?前段时间有个力挺高铁的文章。
最近又来一个给中国人民老朋友正名的文章。考虑到不少
网友认为上校/正日是当之无愧的老朋友,南周在这个问题上
本来可以不表态的。
记者:方可成,选自:南方周末
原题: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编者按:在中国的外交语汇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并加以统计,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
:有哪些人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何以跻身老友行列?中国政府和
人民又是如何维持友谊的?
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变迁亦可一窥新中国外交的轨迹。
过去六十余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
早年,反帝、反殖、反侵略是辨识“老朋友”的依据。而“随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务实
,‘老朋友’称呼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
,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
“中国人处理外交关... 阅读全帖
V*******w
发帖数: 67
47
周恩来处理“维特克事件”是谨慎和克制的,也是经过毛泽东授意的,他不可
能会借此去“策划离间毛泽东与江青”,熟知周恩来的人都不可能会相信这种猜测。

  张颖女士曾先后着有两本回忆录:《风雨往事:维特克采访江青实录》(河南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沧桑文丛”之一,1979年版)、《走在西花厅的小路上——忆在恩
来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日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在香港凤凰电视台的《
口述历史》节目中作了一场关于“《红都女皇》事件” 的采访谈话。

由于张颖曾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如战争年代的中共南方局以及新中国的外交部
。在外交部时,她曾任外交部新闻司、西欧司副司长,她还是周恩来手下着名外交人士
章文晋的夫人,并以大使夫人的身份随同章文晋赴美履新),遂能够以事件见证人的身
份披露和辨析一些历史疑案,例如当年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 “《红都女皇》事件”
和“维特克事件”。

  据张颖在两本书中叙述,她记忆中的“《红都女皇》事件”和“维特克事件”
跟一些相关的传闻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她的这些回忆,可以有助于我们澄清一些相关的
历史...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8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舒云:林彪事件32个疑点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舒云:林彪事件32个疑点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3 09:53:38 2011, 美东)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981
——舒云著《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中提出32个疑点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作者舒云查阅大量史料,反复走访了一百多位当事者,获得很
多惊人发现。她提出32个疑点,并对其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对既有结论做出颠覆。
迄今为止,在中国公开出版物中,林彪依然被妖魔化。虽然“文革”已经被彻底否
定,“文革”中的大案小案基本都翻了案,惟独九一三事件铁打不动,所有的脏水继续
泼在林彪头上。
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
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现已查明,林
彪背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极其秘密地私自调动三叉戟运输机,直升机各一
架,开枪打伤跟随多年的警卫人员,于9月13日凌晨爬上...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9
在中国的外交语汇中,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了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并加以统计,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有哪些人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何以跻身老友行列?中国政府和人民又是如何维持友谊的?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历年出现频次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人数最多的十国
“老朋友”被提及次数排名
从“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变迁亦可一窥新中国外交的轨迹。
过去六十余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来自五大洲123个国家。
早年,反帝、反殖、反侵略是辨识“老朋友”的依据。而“随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务实,‘老朋友’称呼的意义也逐渐淡化”。
有这样一群外国人,大多数中国民众一辈子未曾与他们谋面,但这些人的名字一旦出现,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脑中都会条件反射地出现一个称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包括了埃德加?斯诺、西哈努克亲王、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
“中国人处理外交关系往往从感情、关系出发,羞于谈利益,而是代之以朋友的称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老友”遍天下
601人――...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5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风雨历程中,一群特殊的人为了追求信仰,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后来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这些西方人的身影一直参与其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为了追求信仰,从五湖四海来到中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后来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这些西方人的身影一直参与其中。
如今,斯人已逝,他们的子女也已迈入高年,他们被赋予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西方红二代。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构成两代特殊的群体命运,其中有坚贞的信仰,也有暂时的挣扎;有身份的迁徙,也有最终的回归;有主动投奔,也有被动选择。无论甜蜜和凶险、激昂和失落,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静静发生,直至被正在急遽前行的中国悄然遗忘。他们是中国记忆的另一层切片,有时候,谈论他们,就是谈论并面对我们自己
继承命运,也继承信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九十年前,当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尚未成燎原之势,陕北的革命者加起来也许坐不满一个工人体育馆,但世事就是如此的神奇,这困难重重的革命之途,引来的竟然是一批重洋之外的追随者。他们来了,留下,参与革命,踏上征途,见证胜利,也经历斗争,有人离开,也有人依然留下来。当然,...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