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新文学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l*r
发帖数: 79569
1
记者昨天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之上海文艺出版社独家获悉,由著名作家、学者王蒙、王
元化担任总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1976-2000)30卷,近日完成编纂将上
市。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是上世纪30年代由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倡议发起的,
鲁迅、茅盾、胡适、郁达夫、朱自清等十位名家参与编选,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后因时局动荡、战火频仍,出版中断。上海文艺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初继续了这一项
卷帙浩繁、工作量巨大的文学工程,先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印了第一辑,编纂了第
二、三、四辑。本世纪初,上海文艺出版社又着手第五辑的出版筹划工作,邀请了王蒙
、王元化二位大家任总主编,聘请陈思和、雷达、孙颙、李敬泽、江曾培、吴泰昌、谢
冕、李辉、沙叶新、吴贻弓、秦文君、杨扬、郏宗培等专家任各分卷主编,用30卷、
2200多万字的篇幅来全面展示我国新文学在上世纪最后近25年的优秀成果。第五辑的内
容约由1500位作家的3000多篇(部)作品组成。

记者了解到,最引人关注的长篇小说卷分为5卷,其中3卷完整收录了7部长篇小说
,分别是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
v*****n
发帖数: 621
2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
随着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
"新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当文艺界尚未普遍地自觉摆脱文革话
语时,最早隐隐展露出这种复苏迹象的,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取
材于中共党史,以历史悲剧借古讽今,首先揭开了几十年来压在人们心底的对极左路线
的仇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以中学生的愚昧无知为警钟,写出了文革十年盛
行的反知识反文化的政治风尚造成的现实危害;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则直
接为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遭遇鸣不平,正面表达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对知识分子的赞
美。
这"三只报春的燕子"正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走向,而与此同时,中国政治
和思想界的剧烈变化也体现着相似的趋向。由1978年春天至年底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
里发生的一系列大事的前后次序,不难看出文革后文学是怎样拉开帷幕的:1978年5月1
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即引起了思想文
化领域的一场大辩论;5月27日至6月5日,中国文联召开第三界第三次全体会议,宣布中
x*****u
发帖数: 3419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xiaozhu (打打油), 信区: Poetry
标 题: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6 17:46:48 2009, 美东)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作者: 来源:情诗网 时间:2004-05-23 点击:175 收藏 推荐 【大 中 小】
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起手是一九一六年七月。新诗第一次出现在
《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胡氏
作四首,第一首便是他的《鸽子》。这时是一九一八年一月。他的《尝试集》,我们第
一部新诗集,出版是在一九二○年三月。
清末夏曾佑、谭嗣同诸人已经有“诗界革命”的志愿,他们所作“新诗”,却不过
检些新名词以自表异。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
我口”——,一面试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
。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一九一八年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
却给予很大的影响。
不过最大的影响是外国的影
f*******a
发帖数: 2662
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转载] 中国新文学的世纪观照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C 讨论区 】
【 原文由 forestsea 所发表 】
文章标题:中国新文学的世纪观照
文章提交者:【90年代】于00-12-1223:09:51加贴在猫言无忌
中国文坛在20世纪可谓思潮迭起,热闹非凡,而在19世纪的绝大部
分时间内则是潮歇汐落,一派沉寂。不过这仅限于表面的热烈程度
而言,其实19世纪的中国文坛不仅曾涌动过各类思潮,而且在许多
方面都开了20世纪文学思潮的先河,只是19世纪文学思潮更多地藏
伏在平心静气的理论探讨和温柔敦厚的创作实践之中,多属于潜在
的、隐性的思潮,同20世纪那种以声嘶力竭式的倡导和剑拔弩张式
的论争为主体的显性的甚至是泛化的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19世纪文学思潮的潜隐性与20世纪文学思潮的显泛性
从时代运行的基本状貌而言,中国的19世纪同20世纪一样充满内忧
外患,频受外来的或内部发生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面临
着政治转向、社会转轨的种种契机。有道是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
按说这种板荡不定危机四伏的社会状态应该孕成花样繁多此起彼伏
的文学思潮,正像人们在20世纪所强烈地感受到的那样。然而19世
纪文学思潮从密度上远比
x*****u
发帖数: 3419
5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作者: 来源:情诗网 时间:2004-05-23 点击:175 收藏 推荐 【大 中 小】
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起手是一九一六年七月。新诗第一次出现在
《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胡氏
作四首,第一首便是他的《鸽子》。这时是一九一八年一月。他的《尝试集》,我们第
一部新诗集,出版是在一九二○年三月。
清末夏曾佑、谭嗣同诸人已经有“诗界革命”的志愿,他们所作“新诗”,却不过
检些新名词以自表异。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
我口”——,一面试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
。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一九一八年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
却给予很大的影响。
不过最大的影响是外国的影响。粱实秋氏说外国的影响是白话文运动的导火线:他
指出美国印象主义者六戒条里也是不用典,不用陈腐的套语;新式标点和诗的分段分行
,则是模仿外国;而外国文学的翻译,更是明证。胡氏自己说《关不住了》一首是他的
新诗成立的纪元,而这首诗却是译的,正是一个重
s*******n
发帖数: 10426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
一、《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
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
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
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
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
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
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
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
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
全非。
中文也有生态吗?当然有。措词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
常态。能顺着这样的生态,就能长保中文的健康。要是处处违拗这样的生态,久而久之
,中文就会...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0426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wordsman (真の猛士),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6 16:42:15 2015, 美东)
一、《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
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
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
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
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
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
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
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
必越变越... 阅读全帖
i***h
发帖数: 12655
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wordsman (真の猛士),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余光中:现代汉语的西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6 16:42:15 2015, 美东)
一、《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1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
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道
地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
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
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
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
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
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
必越变越...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275
9
记得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某一年,偶尔翻阅河南出版的《人生与伴
侣》杂志,一位大龄女青年谈择偶条件的短文,使我眼睛顿时为之一
亮。她的条件之一是,读文学作品只达到欣赏琼瑶小说水平的对象不
在考虑之列。
这条择偶标准之所以使我动容,不仅由于感叹这位女青年艺术欣
赏的高趣味,而且稍加吟味,这里面还包括着一个有关人文精神的重
大问题。再一深思,则这个问题,而今不少教授学者也还没有弄清楚。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五四”新人文精神
之一翼的中国新文学,是以宣扬和促进人的觉醒,发现和开掘人生问
题,高扬人的精神素质为指归的;从而,不得不冲击和克服陈腐、顽
固的传统人文意识孵育下的种种文学现象。其中,即使不称之为逆流
也是和新文学的“为人生”的目标对垒,而且拥有很大群众影响的,
首推以消闲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武侠小说、社会黑幕小说等等。
这些代表旧的人文意识、适应传统阅读习惯的东西,用新瓶装旧酒的
手法,从语言和形式上改造其应世面貌,诱使数量颇大的读者沉迷其
中,也受到某些批评家的膜拜,其中不乏以新文学理论权威自命的学
者、教授,还有某些文化教育官员。
说起来,生活越来越繁复化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一、本报职工会在2月2日职工会全体大会中正式宣告成立,当场推选工人代表三人为执
行委员会委员。今后所有本报对内对外一切事宜均由本执行委员会负责。
二、本报前总经理陈铭德在解放前离平他往,本报业与该报总经理完全脱离关系。
三、前本报经理张恨水、代经理曹仲英前后解除职务,特此郑重声明。
1949年2月25日,《北平新民报》一版赫然刊出《本报职工会重要启事》,宣布报
社人事重大变动。其实,张恨水并非被“解职”, 两个多月前,他已主动辞职,以此
结束了30多年的报人生涯。
3月2日至4日,《北平新民报》在2版以《〈北平新民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
页》为题,连续3天发表评论文章,其中《平社两位张二爷他们等于太上皇》《张温两
国特奚落张恨水》《伪装中立的社论》《一个想投机的人总有一天会现眼》等节,称张
恨水与国民党新闻官“狼狈为奸”,该文作者竟是《北平新民报》的总编王达仁。
张恨水女儿张明明说,此文给张恨水巨大刺激,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存款被骗走等
),当年5月下旬,张在家突发脑溢血,致左半身不遂。王达仁与张恨水曾经同事,为
何如此不留情面?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有钱赚宁可不上大学
张恨水本名张...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1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论家和诗
人,与他上课介绍的许多同辈诗友相熟,讲解精细、敏感,又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深
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出一批好学生,看看当时的一连串学生名单:赵萝蕤
,卞之琳,王佐良,杨周翰,袁可嘉,穆旦(查良铮),郑敏……真可谓群星璀璨,师
生争艳。
陈思和评论此文扎实而流畅,新颖而不饰。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白话新诗发展到新月派
后期后继乏力,用赵萝蕤的说法是“浮华虚空”。在抗战这一民... 阅读全帖
x*******a
发帖数: 11067
12
因为在前两篇文里,我对沈从文沈先生颇有微辞,许多人便以为我是不爱沈先生的——
此言差矣。我非常喜欢沈从文沈先生的文章,我买了他的全集;但这并不妨碍我质疑他
的一些其它方面,比如他在外面偷吃时忘记自己当时是怎么苦苦追求张兆和的。
我再怎么对沈先生有微辞,都比不上刘文典。而且和我不同,我质疑的是沈先生的人品
,刘文典质疑的是沈先生的文章。刘文典和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有一段短暂的共事时光,
联大里那么多教授,他公开骂过、最最看不起的就是沈从文。1943年7月,沈从文被联
大中文系聘为教授,刘文典还为此勃然大怒:“陈寅格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
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但我不会给沈从文四块的,他要是教授,
那我算什么?”在刘文典眼里,国学才是真正的学问,新文学根本是该被扫进垃圾堆里
的东西。
当时还有一个段子流传甚广。大家应该看过汪曾祺写过的《跑警报》(没看过的人建议
去读一下,汪先生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堪称所有立志写散文灵长类动物的教材)。1940
年左右,日本的飞机经常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师生根据防空警报,常常要跑到郊外避
难,这便是“跑警报”。一次刘文典在跑警报的人流中看到...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论家和诗
人,与他上课介绍的许多同辈诗友相熟,讲解精细、敏感,又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深
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可以激发出一批...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14
☆─────────────────────────────────────☆
wh (wh) 于 (Thu Sep 22 17:21:56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张新颖对冯至、穆旦等西南联大现代诗人的研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2 17:20:52 2011, 美东)
刚贴过张新颖写的《赵萝蕤与<荒原>》的短文(该文收入2004年出版的文集《默读的声
音》中),顺便推荐他对赵萝蕤那一代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的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
文选题,导师陈思和。论文在《当代作家评论》上节选发表,题为《学院空间、社会现
实和自我内外——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兹录于后。
张新颖从赵萝蕤翻译的《荒原》说起——他再一次津津有味地引用了“烧锅时腿上放着
一本英文书的家庭主妇”这一意象——娓娓动听地叙述抗战之前和初期各大名校的教师
叶公超、冯至、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人如何向学生输入叶芝、艾略特、奥登、里
尔克等现代主义诗歌。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燕卜荪的授课,他是新批评派的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文化运动ZZ
新文化运动
百科名片
[新青年]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
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
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目录
起止时间
兴起背景
运动过程
代表人物
运动论述
口号
主要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影响
意义作用
历史评价
起止时间
兴起背景
运动过程
代表人物
运动论述
口号
主要内容
进步性
* 局限性
* 影响
* 意义作用
* 历史评价
展开
鲁迅介绍
总纲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4 13:51:51 2013, 美东)
延误与错失————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今天世界华人教会普遍使用的中文圣经为1919年2月 印 行 出 版 的 白 话 汉译《官
话和合本圣经》。官话(今日称普通话或国语)是清末中国朝廷及各地官员使用的语言
,也是中国全境日常使用的白话语言。此版本圣经因其版面如蝶翅像合页,故称“蝴蝶
本”或“和合本”.亦有学者认为,“和合”二字,乃“指着新教各教派对《圣经》中
一些关键的词的正确译法及人名的标准音译达成的一致意见而说”.(1) 和合本《圣经
》是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传教士与他们的中国助手合作的产物,对其翻译水平大
多数人评价甚高。与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思高译本圣经等版本相比,我个人的体会是:
和合本《圣经》在语言形态上其实是浅文言和白话的结合。因着文言的特性,此版本的
语言内在上与传统的汉语思想有连接,使上帝之...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17
被策划的中国文艺(下)
2012-11-28 16:39
46
中国文艺边芹西方电影文化
举前文这个例子是让国人看一个横切面,历史长河中的横切面是很难被看到、也时常被
忽略的。从这个横切面可以具体体验一下“看不见的手”是怎样悄无声息地“导演”中
国电影的面目,通过对几位电影人的刻意提携及对其作品的周密安排来左右中国文艺的
面目,进而透过对中国文艺面目的操纵导演中国的面目以及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被纳入这盘棋的除了“幸运的”的电影人,当然还有捡到馅饼的作家、画家。而不被
纳入这盘棋的艺人是得不到荣誉的,除了少数有硬性指标的文艺门类,这个逻辑至今未
变。要看清逻辑未变,先得分清“文艺国际”的提携、颁奖与西方某些不在或不完全在
“文艺国际”掌控中的机构给予的荣誉,区分不了这个,便看不懂我说的现象,也体会
不到文中的深意。
近年由“文艺国际”培养在法国国家级展览馆举办个人美展的中国人只有两个“幸运儿
”:艾XX和岳XX。请注意这里的“国家级展览馆”与自己租场子办展或地区级展馆的差
别。看过他们作品的人应已明白为什么挑他们,因为生产人家需要的标准产品。是偶然
撞对的,还是揣摩到“剧本”的,... 阅读全帖
f**z
发帖数: 186
18
他被鲁迅推为“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年9月15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一个败落的盐商之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幼年失母的他性格内向,敏感好学。
1921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德文。此时新文学已进入稳步发
展的时期,新文学社团层出不穷。
1923年5月,冯至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绿衣人》等诗作
而引人注目,应邀加入了浅草社,在该社的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同时结识了一批爱
好新文学的青年同道,在文艺思想上受鲁迅、张定璜影响较大。1925年夏,浅草社陷于
停顿,冯至与好友杨晦、陈炜谟、陈翔鹤等发起沉钟社,成为该社的代表诗人。
这一时期,年轻的冯至贡献出了《我是一条小河》《蛇》等
传诵至今的抒情名篇。这些抒情幽婉、想象独特、音韵和谐的爱情诗,给人清新别致的
美感。
在1923年至1926年间即他18岁到21岁的时候,还接连奉献了
四篇相当成功的叙事长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门之前》。前三
篇“取材于本国民间故事和古代传说,内容是民族的,但形式和风格却类似西方的叙事
谣曲。”(冯至:《外来的养分》)
《寺门...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1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4 13:52:36 2013, 美东)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Oct 24 13:51:51 2013, 美东)
延误与错失————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今天世界华人教会普遍使用的中文圣经为1919年2月 印 行 出 版 的 白 话 汉译《官
话和合本圣经》。官话(今日称普通话或国语)是清末中国朝廷及各地官员使用的语言
,也是中国全境日常使用的白话语言。此版本圣经因其版面如蝶翅像合页,故称“蝴蝶
本”或“和合本”.亦有学者认为,“和合”二字,乃“指着新教各教派对《圣经》中
一些关键的词的正确译法及人名的标准音译达成的一致意见而说”.(1) 和合本《圣经
》是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传教士与他们的中国助手合作的产物,对其翻译水...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20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zz)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 曾发掘钱钟书张爱玲文学史地位
2013年12月30日 23:50
来源:凤凰网文化
夏志清
夏氏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
凤凰网文化讯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
纽约去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著名学者陈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经从纽约、台
北和其他渠道证实,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纽约逝世。
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
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
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
之作,影响深远。《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内地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的
动力,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极力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
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
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
的中篇小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钱钟书的《围城》是“
...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2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延误与错失————白话文运动与和合本《圣经》
今天世界华人教会普遍使用的中文圣经为1919年2月 印 行 出 版 的 白 话 汉译《官
话和合本圣经》。官话(今日称普通话或国语)是清末中国朝廷及各地官员使用的语言
,也是中国全境日常使用的白话语言。此版本圣经因其版面如蝶翅像合页,故称“蝴蝶
本”或“和合本”.亦有学者认为,“和合”二字,乃“指着新教各教派对《圣经》中
一些关键的词的正确译法及人名的标准音译达成的一致意见而说”.(1) 和合本《圣经
》是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传教士与他们的中国助手合作的产物,对其翻译水平大
多数人评价甚高。与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思高译本圣经等版本相比,我个人的体会是:
和合本《圣经》在语言形态上其实是浅文言和白话的结合。因着文言的特性,此版本的
语言内在上与传统的汉语思想有连接,使上帝之言在汉语语境中容易被接受(如《约翰
福音》1章 1 节:“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也因着文言的特性(
因为以诗、赋形式为本的古汉语在形式上是诗性的,非常注重言说的节奏、韵律),此
版本的语言在阅读与聆听的效果上透露着汉语言说的整饬、庄严与优 美( 如“太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关于一条注释和一篇附录
【文献号】1-403
【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10
【原刊页号】56~60
【分类号】J3
【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001
【标题】关于一条注释和一篇附录
【作者】朱正
【正文】
1
1980年,我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鲁迅全
集》第六卷的责任编辑。第六卷包括《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三个集子。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篇,就在《末
编》里面。这一篇的注〔1〕,在发稿时有过一些曲折。
这篇涉及当年左翼文艺运动内部许多人事纠纷的文
章,其注〔1〕即题注本来是容易引起是非的。五十年
代出版的十卷本《鲁迅全集》的这一条注释,说:
徐懋庸给鲁迅写那封信,完全是他个人的错误行动,
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组织
事前并不知道。鲁迅当时在病中,他的答复是冯雪峰执
笔拟稿的,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当时领导“左联”工作
的一些党员作家采取了宗派主义的态度,做了一些不符
合事实的指责。由于当时环境关系,鲁迅在定稿时不可
能对那些事实进行调查和对证。
就这样否定了这篇文章,却也注意...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2601
23
和中国新文学开山鼻祖,胡适蝴蝶诗比怎么样
号称中国新文学第一篇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又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G********C
发帖数: 456
24
【大纪元1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天宇伦敦报导)在结束了多伦多之旅后,著名历史
学家辛灏年先生于10月31日飞赴伦敦进行了系列讲座《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演讲
》的第二站演讲。此次讲座的会场是伦敦亚非学院的剧院,到场的近两百名观众多是慕
名而来的伦敦华侨和留学生,也包括一些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的英国本地人士。同时还
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伦敦时间下午1点,演讲正式开始。
辛灏年在伦敦亚非学院演讲(摄影:小龙/大纪元)
本次的主题是“谁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也是继辛灏年先生四年前于伦敦演讲后,
又一次故地重游,而此次的命题更是与当前中共大兴“辛亥热”针锋相对。
近来,中共好似“开放党禁”般,几部歌颂二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电影相继问世或尚未
杀青,且预定的于明年种种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更是有如过江之鲗,可在舆论媒体上,
却要想尽办法污蔑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称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旧革命,面对如
今这种方方面面对所谓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径,辛灏年先生条理清晰地以历史评现今,以
事实驳谬论,从各个方面一一抽丝剥茧般,用大量的数据和证据呈现了辛亥革命的真实
画面。
由于有了上一讲的基础,辛灏年先生今...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25
胡适在美国最后十年
胡适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举凡政治、文化、教育与外交领域,都可以听到这位“徽骆驼”发人深思的言论,作为民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长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闲话胡适》作者是胡适近亲,自幼对胡适及其家族有深切的了解。
胡适青年时留学美国,住了七年,中年做美国大使,住了八年。一九四九年春,他偕江冬秀离开上海,乘海轮到美国,一住就是十年。这位大学者是否在美国过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买办生涯呢?写《胡适杂忆》的唐德刚,曾与胡适,一杯在手,老少无猜,茶余饭后,娓娓而谈;闲得无聊,大摆龙门等时刻,捉住胡适的真面貌,真性情,真本色,虽不中,也不远了。
贼入公寓
胡适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船抵旧金山,这一天是国内共产党百万大军飞渡长江的一天,他在旧金山船上哀叹一声:“我愿意用我道义力量来支持蒋介石先生的政府。”后来,他在纽约城定居,纽约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可说“纽约居,更不易”了。他住在纽约东城八十一街简陋的小公寓里。他们所住的是大使级的住宅区,但是他那所破烂的公寓,却没有大使级的防盗设备。一次,胡先生外出,胡太太一人正在厨房烧饭,一个彪形大汉的窃贼...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4933
26
吕正惠
一九七七年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到第二年才结束。当时还掌握台湾政治权力的国民
党,虽然运用了它手中所有的报纸、杂志全力攻击乡土文学,但乡土文学并未被击垮。
表面上看,乡土文学是胜利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社会气氛却在默默地
转化,等我突然看清局势,才发现,“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已经弥漫于台湾文化
界,而且,原来支持乡土文学的人(其中有一些是我的好朋友)大多变成了“台独派”
。这种形势的转移成为九十年代我精神苦闷的根源,其痛苦困扰了我十年之久。
在世纪之交,我慢慢厘清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似乎比以前更了解五四运动
以后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中国之命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可能说
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暴起暴落,以及最终被“台独文学论”取代的原因。
因此我底下的分析似乎绕得太远,但却不得不如此。想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许需要一点
耐性。如果觉得我这个“出发点”太离谱,不想看,我也不能强求于人。
中国新文学原本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一环,这一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新文化运
动当然是为了改造旧中国,也就是以“启蒙”来“救亡”。这样的启蒙运动后来分裂了
,变成两
z***c
发帖数: 2959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温相评高华-5
我所认识的高华——3.从周扬引出的话题
2012-01-06 00:46:17|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高华曾经为号称是“周扬的第一副粉丝”的徐庆全(周扬生前身后粉丝很多,就目前看
,第一副粉丝应该是徐庆全,常务副粉丝应该是顾骧,其他副粉丝不必一一列举了)写
过一篇序,徐某人当时是准备在香港出版一本关于周扬的书,应该是中文大学出版社吧
。这篇序后来在徐庆全管理下的杂志上发表过。我看了以后,就跟他聊了起来,我素来
主张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我当时纳闷的是高华怎么会给周扬这种变色龙写序呢?
这次聊天很长,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他那时候在等医生,就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我到现
在都倍感内疚,因为我对他的病情始终没有深入的了解,尽管高华曾经让我帮他联系过
北京的医院,可我竟然始终认为他的病可以控制,这个念头直到得到他的讣闻时还根深
蒂固的存在着。这次聊天的结束是医生在喊高华了,他才不得不中止跟我的聊天,而且
他用了一句话:“抱歉啊”。这就是高华,自己重病在身却不愿意让别人感到半点的遗
憾。每忆及此,都感喟不已。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这篇给徐庆全写的序,里面涉及到了丁玲和周扬的旧日恩怨,其...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28
【大纪元1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天宇伦敦报导)在结束了多伦多之旅后,著名历史
学家辛灏年先生于10月31日飞赴伦敦进行了系列讲座《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演讲
》的第二站演讲。此次讲座的会场是伦敦亚非学院的剧院,到场的近两百名观众多是慕
名而来的伦敦华侨和留学生,也包括一些对中国问题很感兴趣的英国本地人士。同时还
有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伦敦时间下午1点,演讲正式开始。
辛灏年在伦敦亚非学院演讲(摄影:小龙/大纪元)
本次的主题是“谁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也是继辛灏年先生四年前于伦敦演讲后,
又一次故地重游,而此次的命题更是与当前中共大兴“辛亥热”针锋相对。
近来,中共好似“开放党禁”般,几部歌颂二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电影相继问世或尚未
杀青,且预定的于明年种种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更是有如过江之鲗,可在舆论媒体上,
却要想尽办法污蔑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称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旧革命,面对如
今这种方方面面对所谓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径,辛灏年先生条理清晰地以历史评现今,以
事实驳谬论,从各个方面一一抽丝剥茧般,用大量的数据和证据呈现了辛亥革命的真实
画面。
由于有了上一讲的基础,辛灏年先生今...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3 00:44:21 2012, 美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
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
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
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引 言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
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
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
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
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 阅读全帖
x******g
发帖数: 33885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邓力群长沙兑泽中学的求学生活
邓力群长沙兑泽中学的求学生活
郭谦贵
1929年夏天,邓力群三哥邓力成从上海读大学回家过暑假,邓力群小学毕业。在大
哥邓飞黄的授意安排下,三哥邓力成过完暑假回上海时,把邓力群带到长沙读中学。当
时长沙最好中学是月云中学、铭德中学、湘雅中学,女子中学是周南中学。邓力群好的
学校没考上,进了一个中等的学校,是兑泽中学(长沙市第六中学的前身)。
邓力群学习英文课。老师要邓力群用英语口语回答问题,回答不上,在课堂上哭起
来。在100年前的桂东山沟沟里,怎么会有英文方面的启蒙教育呢?刚进去时邓力群学得
很吃力。
邓力群学习时事政治。兑泽中学校长萧红卫,教务主任彭景云还有一个党义教员都
是国民党改组派。每个星期一周会上,都要到孙中山遗像前,背诵总理遗嘱、三民主义
,时长为一个多小时。教务主任和党义教员讲党义,都要宣传改组派,宣传汪精卫。被
灌输了较浓厚的三民主义思想。
邓力群在1929年寒假进行了补习。通过补习,功课赶上来了。
在兑泽中学时,三哥邓力成将邓力群由邓声阶改为邓声喈。年底,大哥邓飞黄又把
名字改为“邓力群”。从此,邓力群群力群策,星光闪烁,横空出世,光耀天下。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人
分享到:
时间:2017-12-26 17:11
•来源: 察网
•作者: 鹿野
•浏览:215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如果我们抛弃狭隘的西方中心视角,就会发现毛泽东在20世纪的文学革命当中堪称最关
键的人物,类似于因为提倡古文运动而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其以高超的文
字素养和强有力的社会变革共同推动了现代白话文成为标准文体,借用郭沫若的一句话
就是“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
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第一人
20世纪以来,中国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样不容
忽视。像从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开始,中国文学变革已经经历了整整
100年。当然,按照现在部分学者“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学说,文学上的变革可以
上溯到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主要变...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2
徐志摩的诗是不是有点纤弱啊?是有很不错的,意象语言都清新。不过整体是不是和英
国那几个同样早夭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激情有余后劲不足。甚至还不如他们;白话文
作为新文学语言不如近代英语发展得长久成熟。白话诗直到现在也还很薄弱,似乎还没
完全找到自己的表达。大陆那些写新诗的还不如港台余光中那些比较传统的。徐志摩开
新诗之先,有一定成就吧。
长篇我第一个想起来的也是老舍。散文在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之间还是选周作人?不
过老实说我觉得新文学这块实在是挺弱的,语言刚起步,政治压力又大。

,
诗很快就没落了.
wh
发帖数: 141625
3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今年的入书单
网上找到一篇李长之书的评论,说鲁迅知道这本书,但没有审阅,因为他“对于自己的
传记以及批评之类,不大热心,而且回忆和商量起来,也觉得乏味”。出版后读过,但
似乎并不喜欢,说是和朋友的通信中提过。
李长之对鲁迅的评价有点过高,永久啊、不朽啊、最高啊、一无瑕疵啊,都不像是成熟
的评论文字。他当时是大四的学生,激情澎湃。说鲁迅的转变是四一二政变,此后进入
“最健康,最有生气的时代”,这话似乎也有偏差。四一二之后是鲁迅最动摇混乱的时
候,写了大量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文字,认为革命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
对革命很厌恶,并没有因此倾向于共产党。他对共产党开始表现好感是到上海以后,从
内山书店买了大量马克思理论和文学著作;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自封革命的文人又对他
攻击,促使他更苦读马列。到上海的最初两年他的原创很少,主要做翻译。这段过渡期
直到31年左联五烈士之死,才促使他坚定地投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4/content_64001.htm
评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董大中
在鲁迅生前出版的评介他的著作,约四五种,大都属于资料...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275
34
这以前,还作了《为武侠小说亮底》(1999年7月28日《文汇报·笔会》)
一文,命意大致相同。虽也是肤泛之论,大概这回由于直率地指出了两类小说制作
者的大名,颇引起了些反响,包括我很尊敬的朋友的质难。

一位朋友说:现代文学史的事实固然证明了鸳蝴派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是和“五四
”以后的新文学对垒的,但是,“应该为‘沉默的大多数’留一片选择空间”,并说:
“鲁迅《小说史略》就侠义、人情(才子佳人小说包括在内)等诸体小说,分类论述,
但鲁迅并未从门类着眼加以抹煞”。他的意思是说我武断和偏激。前一点给“沉默的大
多数”留空间之说,可以不论,因为现在的空间已给言情、武侠占领得够多的了。后一
点关于鲁迅之说,正好涉及区分新旧文化和接受文学遗产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很值得谈
一谈。

小说是时代的风俗史,是该时代的制度、意识风习下的人民的心灵史。体现时代风
俗和心灵最逼真、最优美的就是杰作,这也就是马恩所说的“美学的和历史的统一的评
价标准”。鲁迅的《小说史略》也本此标准论述中国的古代小说。那些优秀的古代小说
杰作,也正因为以美学手段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历史而拥有了历时性,能成为后人形象
地理... 阅读全帖
l*****f
发帖数: 13466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书】听王德儿威讲沈从文与冯至
啊这个很不错了,是早先出的12卷沈从文选集,后来又出了全集32卷本,最后四卷
是他关于古文物研究的论文,专著,最后一卷就是那个服饰研究,前面13卷是小说散
文,然后是杂文之类,包括最多的是书信。。。。可惜我只有电子书,总想背一套过来
还没有机会。
沈49年后好象跟不同团体各处跑,印象有去南京上海济南,都是信里写的,应该也有
青岛,故地重游;据说他本来要搜集材料写革命文学,张家一位投奔革命的亲戚,但是
终于没写,幸好没写。他没怎么写过冰心吧,就是评论过一点冰心文字,从朋友交情上
他跟梁林几十年好友。哈,其实我记得最深的是从文自传里,他还是一个湘西小兵,天
天烧烧狗肉抄抄文书的时候,初次认识一个印刷厂工人接触所谓新文学,当时冰心已经
是新文学著名人物,他不知道,于是工人说,唉,伢俐,怎么个末朽?一个天下闻名的
女诗人。。。。。沈说,女诗人?只知道唐朝有个鱼玄机是女诗人。哈哈。
d**********n
发帖数: 103
3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转)科学与艺术
(下面是应《解放日版》邀请写的访谈杂感,上海五月份将有“科学与艺术展”展览)
首先要说明,我是艺术外行,这不是谦虚的话,古人说的琴棋书画我一样也不会。小时
候练过几天书法和画,后来因为没条件,丢下了。到了初中,邻居有位叔叔旧诗词写得
好,他儿子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就将他们家的一些发黄的书拿出来给我看,包括《唐诗
三百首》,《千家诗》,《诗词集句大全》。也许第三本书的书名不是那样,里面分门
别类地收集了描写春花秋月各种节日时令以及花鸟鱼虫的句子。上了大学,读《李太白
》全集。后来,因集中精力学物理研究物理,就将写诗的事完全丢下了。再进入诗歌领
域就是中年的事情了,三年前开始认真写新诗,现在也认真听古典音乐,对艺术越来越
关注。
科学与艺术其实是同源的,也许都起源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一方面与处于早期文明中
的人类的好奇心有关,一方面又与敬畏心有关。就创造性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创
造力发挥得最高的领域,也是从审美角度看最美的领域。
有时,我们会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例如后现代实践者们就是这样,有
些“艺术家”们用点与科学相关的词汇就算将科学扯进来了。在社会科学上,曾经发生
过索... 阅读全帖
M*********2
发帖数: 594
37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日本的公知(ZZ)
任期长达17年的芥川奖最资深评委石原慎太郎日前宣布,决定从今年的第146届芥川奖
评选之后辞去评委职务。石原称自己已经厌倦了文坛中的人际关系,并在发表辞职感言
时批评日本作家没有反映当今时代。
芥川奖创设于1935年,是日本纯文学的最高奖项。石原慎太郎从1995年第114届开
始就出任芥川奖评委,在该奖目前的评委会中属资历最深者。回顾多年来的评奖经历和
文坛状况,石原表示,自己最初期待芥川奖能够促成新文学的诞生,给文坛带来“新的
战栗”。“我期待文学作品能够令人想起自己所处的时代,觉得芥川奖也应该具有这样
的性格。然而,我的期待落空了。我已经感到厌倦。”
当《朝日新闻》记者追问石原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时,他说:归根到底是厌倦了文
坛中的人际关系,尽管对入围作品的评价各自分裂,但在非常紧张的投票之际,有的评
委便采取观望态度,最后随大流投下自己的一票。这有点类似眼下自民党的人事状态,
“虽然这名候选人不怎么样,可他已8次当选,那就让他当大臣吧”,我很讨厌这种做
法。与其说芥川奖是在选作品,还不如说是在选人。
石原慎太郎1956年曾凭借描写战后年轻人颓废生活的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第34
届...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97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lon 讨论区 】
【 原文由 Blumlein 所发表 】
为旧文化续命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
■何满子
记得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某一年,偶尔翻阅河南出版的《人生与伴
侣》杂志,一位大龄女青年谈择偶条件的短文,使我眼睛顿时为之一
亮。她的条件之一是,读文学作品只达到欣赏琼瑶小说水平的对象不
在考虑之列。
这条择偶标准之所以使我动容,不仅由于感叹这位女青年艺术欣
赏的高趣味,而且稍加吟味,这里面还包括着一个有关人文精神的重
大问题。再一深思,则这个问题,而今不少教授学者也还没有弄清楚。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五四”新人文精神
之一翼的中国新文学,是以宣扬和促进人的觉醒,发现和开掘人生问
题,高扬人的精神素质为指归的;从而,不得不冲击和克服陈腐、顽
固的传统人文意识孵育下的种种文学现象。其中,即使不称之为逆流
也是和新文学的“为人生”的目标对垒,而且拥有很大群众影响的,
首推以消闲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武侠小说、社会黑幕小说等等。
这些代表旧的人文意识、适应传统阅读习惯的东西,用新瓶装旧酒的
手法,从语言和形式上改造其应世面貌,诱使数量颇大的读者沉
z**********e
发帖数: 22064
3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资中筠: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我之所以被邀请到这里来讲话,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应该首
先学好中文》。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打开电视,在记者的
诱导下,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
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与此同时,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
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
“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
篇文章。
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学中文、弘扬传统文化了,就要压缩外文,在
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我必须首先声明,我主张学好
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更不赞成那
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现在讲讲我对学中文的看
法,并且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学中文的经历。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2472
40
乱谈越剧之一——《梁祝》(三)
山里杜鹃与我抬杠,说《红楼梦》才是越剧精典中的精典。我承认《红楼梦》是
精典,不是非典,但无边以为,说起越剧的经典,头把交椅还得让《梁祝》来坐,看在
杜鹃卖力推荐的面上,这第二把交椅就让给《红楼梦》坐吧,简称红老二。什么原因呐
?待我慢慢道来呀······
一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小山村,其前身是一种叫“落地唱书”的说
唱艺术。这种唱书我小时侯也曾见过,逢年过节时,终有一批身背米袋手拿竹板的人来
沿门说唱,唱的多是吉利的话,所以我们叫作“讴顺溜”,主人听了一高兴,就布施一
碗米或二条年糕作为酬资。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这一天,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
、李世泉、钱景松三人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学学“绍兴大班”,扮角色,穿行头,唱一
回戏文?这样也许更有趣些。于是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
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折子戏,就象现在郭德纲
的德云社演出的相声剧那样。这次不经意的创新,完成了越剧从曲艺到戏曲的转换,一
不小心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剧种。我很钦佩这三位农民艺人,这到不是因为他们开启了越
剧(说真的...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2472
41
乱谈越剧之一——《梁祝》(三)
山里杜鹃与我抬杠,说《红楼梦》才是越剧精典中的精典。我承认《红楼梦》是
精典,不是非典,但无边以为,说起越剧的经典,头把交椅还得让《梁祝》来坐,看在
杜鹃卖力推荐的面上,这第二把交椅就让给《红楼梦》坐吧,简称红老二。什么原因呐
?待我慢慢道来呀······
一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浙江嵊县的一个小山村,其前身是一种叫“落地唱书”的说
唱艺术。这种唱书我小时侯也曾见过,逢年过节时,终有一批身背米袋手拿竹板的人来
沿门说唱,唱的多是吉利的话,所以我们叫作“讴顺溜”,主人听了一高兴,就布施一
碗米或二条年糕作为酬资。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这一天,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
、李世泉、钱景松三人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学学“绍兴大班”,扮角色,穿行头,唱一
回戏文?这样也许更有趣些。于是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
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头》、《双金花》等折子戏,就象现在郭德纲
的德云社演出的相声剧那样。这次不经意的创新,完成了越剧从曲艺到戏曲的转换,一
不小心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剧种。我很钦佩这三位农民艺人,这到不是因为他们开启了越
剧(说真的...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42
愁如大海酒边生
——读张恨水与郁达夫的旧体诗词
<<书屋>>2005年 第06期
作者: 伍立杨
张恨水生当动荡岁月。民元以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军阀暴生,国无宁日,各地志
士屡仆屡起,抗战以后,又辗转流徙,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固成问题,书籍的奇缺,更
使精神难得点滴寄托。《剪愁集》即成于这一漫长时期,遭遇坎坷,颇多难言之隐。彼
时新文学已大倡,小说、戏剧、散文、语体诗,构成新文学主流。诗词之道,虽未湮没
,然亦颇乏市场,新文学家视之为远远落伍于时代的雕虫小技。更因北洋政府时代,老
牌官僚政客往往把旧诗拿到势力场上作交际之用,与清客的媚态相揖让唱和,而其本质
,却是私欲内里、风雅其外的。就连吟风弄月、偎红刻翠都算不上,徒成其妄念贪心的
装饰品,结果自然不免连累到文艺本身。新文学家固然有激使然,多弃之如敝屣,一般
中青年文人,对它亦冷落,虽然他们不免有些旧文学的功底。其实就主因来说,委实并
非错在旧诗本身。周氏兄弟、俞平伯先生的诗词作品其价值均不在他们的新文学之下,
而郁达夫的大量旧体诗,近年见有论者以为其审美分量在其小说、散文、文论之上,亦
可谓知言。恨水先生那样饶于老派情怀的文人,
p*******n
发帖数: 1928
4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严谨的说,作者的定义是对的。
“新诗”也就是“poetry”,不属于任何中国古典意义上的“诗”。古文中的“诗”字
,从“言”从“寺”。从定义上讲必须是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字。所谓“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古诗包括后来的词曲,从来没有放弃过格律上的要求。最宽松的
情况下,也是要押韵的。还有其他隐形的诗体要求,先不一一谈了。
而近代产生的,“完全自由体”诗歌无法归入任何中国古典诗歌分类,甚至定义上也和
“诗”相去甚远。因此用西人的诗歌分类以及定义来探讨古汉语诗歌是行不通的。文体
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更何况,古代诗论已有大量的论述,其中的名词和西诗的名
词也很难对应。直接摒弃古人诗论,采用西方观点评论古诗,极不合理。《谈艺录》中
曾经做了很多比较文学的尝试,我觉得基本的分寸大约也就到此为止。至于,仅为了自
欺欺人,搞一些英文词汇来显示学问,而不细究古今词汇内涵的,并不在我讨论之列。
宽泛的讲,我不赞成作者否定新诗的态度。新诗的产生有其时代合理性。需要认清的只
是,新诗古诗是截然不同的文体。他们之间或可借鉴。但绝不可随意互换名词,尤其是
从西诗中生吞活剥来的名词。在这个版上我一再看...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2367
44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两个沈从文
作者:韩三洲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他并没
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
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他的一部中篇《边城》,便足以令他在中
国新文学史上留名,《湘西》和《湘行散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何况他还有长篇《长
河》和许许多多的中短篇和散文,而他的一篇《记丁玲》,不仅引发了两个好朋友之间
的是非恩怨,也成了一桩难了的文坛公案。
闲时读了一些与沈从文有关的新文学史料,印象中的沈先生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风景
那样,宁静淡泊,遗世独立,有时候甚至还有些胆小怕事、处处与世无争的样子。1947
年10月,他写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篇小说《传奇不奇》,一看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封笔
了。解放以后,作为“地主阶级的弄臣”、“清客文丐”、“反动文人”和“带着桃红
色”的沈从文,尽管著作等身,但一看到第一届文代会上没有他的名字,立刻从徘徊迷
惘中惊醒,又陷入更可怕的孤独落寞之中。他惶惶不可终日,原指望能从解放区来的、
现已当上文艺界高官的老朋友丁玲能帮上他一把,没想到事与愿违... 阅读全帖
y*******g
发帖数: 20
45
来自主题: Thoughts版 - 第十一章 长虹疯否
“不欢而散”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长虹的“疯”。长虹疯否?成了长虹研究中的一个谜
。揭开这个谜底,对长虹研究有重大意义。

长虹的“疯”说,最早出现于陈漱渝在1981年《新文学史料》第三期上发表的《鲁迅与“
狂飙社”》一文中。该文写道:
“1946年夏秋之间,高长虹来到哈尔滨,由东北局宣传部负责照料。这时高长虹的神
智已经不清,在食堂吃饭时目不斜视,一声不吭。东北局宣传部对他比较优待,重新为他
添置了被褥,让他住在宣传部后院的一间房子里,每月还给他几块钱的津贴。高长虹用这
些钱买了各种字典,表示他准备放弃文学,潜心编撰一部中国最好的字典。实际上,高长
虹已经丧失了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1949年初,他住进了临时设在沈阳东北旅社楼上的一
处精神病院。最后,据说病死于抚顺的精神病院。”
作者1982年在第二期《新文学史料》上发表的《〈鲁迅与“狂飙社”〉补正》一文中,把
高长虹的“结局之谜”归结为三种:一,解放初期死于精神病院;二,解放初期并未去世
;三,可能死于赴苏联途中。并认为“以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1988年夏,我应山西盂县政协之约,参与主编《高长虹文集》,并开始研究高
a*****y
发帖数: 3318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底内容是些什么,倘然
不明白他的内容,会不会有因误解及缺点而发生流弊的危险,这都是我们赞成新文化运
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呵!
要问“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
问“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到文化)、产业而言
,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
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
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
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
、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
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人我们东
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421
47
来自主题: NKU版 - 纪念李霁野诞辰110周年
【纪念李霁野诞辰110周年】文教同辉----李霁野编辑:管理员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时间:2014-04-03点击:   肖福堂
李霁野早年结识鲁迅,共同创办未名社,成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挚友,是我国著名
作家、翻译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也是著作等身的教育家。
李霁野1949年9月来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并从1951年起任系主任至1982
年。在此其间,他曾兼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天津市作家联合会
副主席等职。1997年5月4日去世前,他仍以90多岁高龄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鲁迅研究会顾问、中国民主
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天津图书馆名誉馆长、天津译协名
誉会长、南开大学外文系名誉系主任等。
追逐新潮 抗争旧俗
李霁野1904年4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1913年入私塾附读,1914年入叶
集明强小学读书。他的小学同学有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张目寒等人。
1919年,著名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那年秋天,李霁野考入安徽省阜阳第
三师范学校。当时,小学同学...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8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
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
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
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引 言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
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
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
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
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
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
支军队。“五四”⑴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
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到了现在,
中国... 阅读全帖
t******i
发帖数: 2688
49
来自主题: _pengdehuai版 - 冯雪峰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冯雪峰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杨建民(陕西)
1954年,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问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饱满的激
情、挺拔的笔力,再现了解放战争中延安保卫战中的几次著名战役,刻画了周大勇、王
老虎、孙全厚等一批解放军优秀指战员的突出形象。这部长篇小说还第一次在我国当代
文学作品中,成功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延安保
卫战重要指挥者彭德怀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就是由亲身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当时在
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职的杜鹏程创作的——《保卫延安》。
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发行了近百万册。
1954年第14、15两期的《文艺报》上,刊登出一篇2万字的评论文章《〈保卫延安〉的
地位和重要性》。这篇文章对《保卫延安》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部书的很大的成就
,我觉得是无疑的。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
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
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
评论文章甚至将这部作品提到了这样的高度:“这部作品,大家将都会承认,是够
得上称为它所描...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5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辛灏年在伦敦发表的演讲
http://www.huanghuagang.org/
【黄花岗杂志2010年10月31日伦敦讯】本刊主编辛灏年先生今日下午一时在英国伦敦的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文莱美术馆演讲厅发表了题为“谁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的长篇演讲。
是次演讲由辛亥基金会、未来科学与文化中心、黄花岗杂志社主办,伦敦大学教授许毅
先生主持,到会听众近两百人,包括伦敦新老华侨和中国留学生。辛先生已于10月3日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发表该系列的第一讲:“谁孕育了辛亥革命”,受到多伦多中国学
者和华人侨界的热烈欢迎和如潮好评;这是辛先生在潜心研究历史四年后第二次发表演
讲。
辛灏年先生首先论述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他认为人类有三大政治权力,即神权、王
权和民权;由此导出另外两种权力,那就是介于神权和王权之间的‘教权’,以及介于
王权和民权之间的‘党权’。人类有两大政治制度,即君主专制制度和民主自由制度;
前者分为三个阶段:君主封建制度、君主独裁制度、君主立宪制度;后者有两种类型:
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立宪制度。人类还有两大政治革命,即改朝换代的变天革命和制度
更替的变制革命。辛先生以为辛亥革命要追求的是民权,要建立的是民主立宪制度... 阅读全帖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