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无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e
发帖数: 50
1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
qxdren (清虚道人) 于 (Fri Nov 4 07:28:21 2011, 美东) 提到: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Nov 4 10:15:54 2011, 美东) 提到:
我理解,前面一大段排比句,都还在描述有所得、有所求的境界。
而最后一句话是无所求、无所得的境界。
以无所得故。
当然是更好。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3
(二)密宗。
从果起修,即身成佛的大法。它称为密,不是保密的意思。而是由于这是佛自己亲
证的境界,没有法子让众生明白,以此名之为密。佛说《华严经》的时候,诸大阿罗汉
都如聋如盲,虽在道场中看见佛在说法,但和瞎子和聋子一样,没有领会,从这个意义
说“秘密”。日本判教,分成十个等次,从众生的一住心到最高的十住心。十住心称为
秘密庄严心,从这个秘密庄严心显现:真言、种子字、手印、曼陀罗等,称为如来的身
口意三密,一一具足如来亲证的秘密庄严心的无量殊胜功德。至于我们众生的身口意,
身造身业,口造口业,意造意业。善业、恶业,总之都是业,所以凡夫的身口意叫做三
业。密宗的方法,是让凡夫的身口意三业顿时契同于如来的三密,佛的三密是佛果位所
证的德,叫做果德。以佛的果德作为众生用功下手之处,这就是从果上起修,所以称为
果教派。譬如苹果已经结好了,你从这个苹果上,开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从开荒、撒
种、育苗、施肥、除害,一直一直等树长大,种种的维护,结了苹果你再吃,那你就迟
缓了。若是从果上起修呢?就是这个苹果,佛已经替你把应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果子摆
在这儿,你只要吃。所以称为果教派。凡夫三业顿同佛的三密...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元音老人: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zt)
元音老人: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我们的六根—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
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
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
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
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
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
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
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
、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
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
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莲花生大士 作
刘巧玲 译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
《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
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
何其奥妙!娑婆与涅槃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因
此著文,为你解说自己的心性。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
行,也无续修。谛听!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
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由此可知,不觉自己
的心性,是十分可悲...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应成派中观虽然不许唐僧(释摩诃衍)之意识无思无观、无分别,实际上却仍然妄想
著:若能灭除意识所有妄想分别,即可成就般若经中世尊所说之无分别智。因此攀缘于
大乘经及弥勒菩萨所说大乘奢摩他、毘钵舍那之修法,曲解论中所说证奢摩他之无分别
定即是证得一切法无自性性,即是证得无分别智之智体。因此莲花戒于《修次中篇》中
说:“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
无自性性,无慧光故。”莲花戒虽不许唐僧之唯一修习弃舍作意,彼等亦不能否定经中
所说菩提性之无觉无知、无分别相等法义;为使他人认定彼等所修所证属于大乘佛法,
便以般若之无分别作为假想标的,因此于名相上说要灭除意识之所有分别,以为就能符
合经中所说之无分别菩提性。然而,应成派中观之中心思想是:若不于绳上计蛇,即无
蛇及蛇之自性可分别,只要了知无此蛇之执著境,就是无蛇之念及无蛇之作意,当时若
能这样观察,所得之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故意识不可不思惟、分别与观察;而其所说之
“灭所有分别”,乃是指灭除对于绳上妄计假立之蛇与蛇自性之所有分别与作意。其中
所说之“绳”即是五阴,“蛇”乃是我之执著;而我见之所缘,应...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过去我在很多论坛里行走,一般来讲,每位师兄的见解如何,修行的理趣如何,我
是不讲的,这和习性有关,也许是菩提心并没有圆满吧,心中常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因缘,一切看他们自己吧!所以我都讲一些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针对某一个人
讲。
现在看论坛里,一千个有九百九十九都是以妄念多少来树立修行的高低,学禅的这
样,学净土的也是这样,都认为只要没有了妄念,就能成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
修行并不是把一个有情变为无情,也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潭死水!这都是错误
地理解无念所造成的。在果地上是无前念后念的,因为是照用同时,但是在因地,我们
的功夫是用在第二念上,也就是说用在后念上,我们必须通过后念改造前念,有师兄认
为,当我们觉察前念时不动即可以了,这样不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样的修法到死
也不会成就,为什么这样讲,这样也许让人立刻有领悟的感觉,好像已经初步无为了,
但实际上,我们会落入妄念本身的规律中,因为妄念本身就是无常无自性的,前一念高
兴,后一念烦恼,并不是烦恼改变了高兴,而是妄念本身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这时就放
松下来,而不是趁机观察其本性,那么我们的醒觉力就不...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8
1) 熟睡了 都没有念了,还看紧什麽 ? 昏厥了, 能看紧的又在那里 ?
清凉国师尝答唐宪宗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明朗澈,广
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澈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
心之如此灵通也。”
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
妄缘,即如如佛。”
熟睡了,昏厥了没有了意识,只有一真法界常寂常照。 不过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可能
性不大。 只有在正定中熄了妄念,才可能开悟。
如当年虚云老和尚神游兜率,弥勒开示:
“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
唯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
泥水,端坐佛陀。”
达照法师的“眼前一念心观照“, 正是可熄妄(波浪)证真(水,佛智)的法门。
2) 父母未生前又是那个在看 ?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谈到:“禅者即吾人...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9
1) 熟睡了 都没有念了,还看紧什麽 ? 昏厥了, 能看紧的又在那里 ?
清凉国师尝答唐宪宗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灵明朗澈,广
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
,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澈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
心之如此灵通也。”
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
妄缘,即如如佛。”
熟睡了,昏厥了没有了意识,只有一真法界常寂常照。 不过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可能
性不大。 只有在正定中熄了妄念,才可能开悟。
如当年虚云老和尚神游兜率,弥勒开示:
“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
唯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
,善恶安乐。悲愿度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
泥水,端坐佛陀。”
达照法师的“眼前一念心观照“, 正是可熄妄(波浪)证真(水,佛智)的法门。
2) 父母未生前又是那个在看 ?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谈到:“禅者即吾人...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10
Thank you!
Regarding this, "in order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one needs to be 无念
无住无修无证 as well.."
I have one more follow-up question. Why does one have to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 rather than 善 alone to be able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How can one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w****g
发帖数: 570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分别心与无分别智
黄国达
阿含经有无相三昧,般若经强调无相、无分别,禅宗的信心铭有:“至道无难,唯嫌拣
择”,可见“无分别”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曾有过无分别的
体验,但无分别的真正意义为何?实有待厘清。
有些人在静坐、念佛、参禅中,听到引磬、钟声,忽然妄念脱落,寂然清净,心不染六
尘而历历分明;或者,坐在急驶在高速公路的车上,旁边的景物飞快流逝,心念顿然静
止,一片空灵;或是,在瀑布下悠闲地散步,倾听水声;或是,在海边石上端坐,欣赏
海涛声,顿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为分别心暂歇,有些人以为这是开悟,或是见到
空性,其实,这只是无分别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为所缘,而安住于“无想”而
已。
心识的功能就是“了别”,有分别才能认识事物,例如:有了对颜色的认知,才能知道
红蓝黑白,正确辨认。一般人所体验到的无分别,其实只是“无想定”或是“无相三昧
”——于一切相不作意,或专注于“无相”。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觉仍在,不起念
去区分。但般若智慧的无分别,却是“分别相不可得”,“分别相如幻化”——所有的
分别相都只是方便施设、约定成俗而已。
所以无分别的定(三昧)与无分别的般若智慧是不同...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12
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
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垂兹奇
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
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
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
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
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
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
G**W
发帖数: 1865
13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4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15
我觉得你和YiSu说对了一半吧。因为你们说的有逻辑问题。
如果有个我可饭,必然也是有个我可修可证,何来“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如果自己未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如何知三世诸佛“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即使是达摩祖师也作不出实有的功德来。功德本体为空,但却念念不忘,说明没有认识
到功德的本体(空不是啥都没有),而心不平等,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无为之心,诸法
皆是无为法;有为之心,涅磐也成有为法。
c***s
发帖数: 70028
16
念斌出狱与家人抱头痛哭。(图片来自念斌姐姐的微博)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17/15001023271_0549c055d2.jpg
福建高院和念斌姐姐的微博截图。
福建高院终审判决“念斌投毒案” 上诉人被宣告无罪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昨日,福建省高级法院在福州公开宣判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念斌投毒案”,对涉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上诉人念斌宣告无罪,念斌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念斌投毒案”历经8次审理10次开庭,念斌先后4次被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3次被撤销判决,最高法6次批准案件延期审理,以致该案成为新刑诉法实施以来最受关注的悬案之一。念斌的姐姐念建兰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弟弟蒙冤8年,因为这件事,全杰家破人亡,他们将申请国家赔偿。
文/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王重远
疑罪从无 念斌犯投放危险物质罪证据不足
福建省高院昨天在官网头条发布了念斌无罪释放的消息。
福建高院二审经审理认为,虽然上诉人念斌对投毒过程作过多次供述,但原判认定被害人死于氟乙酸盐鼠药中毒的依据不足,投毒方式依据不确实,毒物来源依据不充分,与上诉人的有罪供述不能相互印证,相关证... 阅读全帖
q*******g
发帖数: 524
17
请点击图片进入,观看更多内容。
人食五谷杂粮岂能不生病,有病吃药,治病去医院,这是生活基本常识,老幼皆知
。可是法轮功教主李洪志却偏偏搞出一套什么“人有病根本原因是业力造成的”,“修
练法轮大法就能治病,修炼不许吃药”等谬论,并吹嘘“师父可以给你消业祛病”,这
明显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胡说八道,但却被“清洗”头脑的弟子们奉为“至上法宝”,由
此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
“消业”、“正念”邪说绑架信徒
“正念”本是佛家用语,按照佛法讲,“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邪念”。别有用
心的邪教主李洪志对“正念”是情有独钟,将其作为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
笔者作为一名反邪教志愿者,接触过一些拒医拒药的法轮功弟子,他们死守李洪志
的“消业论”有病发“正念”靠“祷告”,祈求“师父”法身显灵,其结果小病拖大,
大病拖死,严重损害了习练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
“消业”、“正念”邪说害人夺命
武汉法轮功痴迷者熊克波,原本有一个好端端的家,因为痴迷法轮功,阻挠病重妻
子就医导致其死亡,现落得家破人亡。(凯风网《他们竟“发正念”治病》2015年04月
21日)
事件原委是,居住在武汉百步亭花园小区的60多岁的熊...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423
18
人食五谷杂粮岂能不生病,有病吃药,治病去医院,这是生活基本常识,老幼皆知。可
是法轮功教主李洪志却偏偏搞出一套什么“人有病根本原因是业力造成的”,“修练法
轮大法就能治病,修炼不许吃药”等谬论,并吹嘘“师父可以给你消业祛病”,这明显
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胡说八道,但却被“清洗”头脑的弟子们奉为“至上法宝”,由此上
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
“消业”、“正念”邪说绑架信徒
“正念”本是佛家用语,按照佛法讲,“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邪念”。别有用
心的邪教主李洪志对“正念”是情有独钟,将其作为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
笔者作为一名反邪教志愿者,接触过一些拒医拒药的法轮功弟子,他们死守李洪志
的“消业论”有病发“正念”靠“祷告”,祈求“师父”法身显灵,其结果小病拖大,
大病拖死,严重损害了习练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
“消业”、“正念”邪说害人夺命
武汉法轮功痴迷者熊克波,原本有一个好端端的家,因为痴迷法轮功,阻挠病重妻
子就医导致其死亡,现落得家破人亡。(凯风网《他们竟“发正念”治病》2015年04月
21日)
事件原委是,居住在武汉百步亭花园小区的60多岁的熊克波、蔡云琴夫妻俩,相守
偕老,... 阅读全帖
h**y
发帖数: 1232
19
来自主题: Prose版 - 碎碎念
喜欢一个人行走。
只是不想浪费别人的生命,亦不想被别人浪费生命。     
            &#
160;            
            &#
160;            
            &#
160;         ...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20
Also, is Buddhist practice a gradual process or is it possible to jump to
the higher levels?
I often hear that meditation takes years of practice to progress, and it
seems very hard, if not never, for one to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无念无
住无修无证 at once. What could be the conditions for such jumps, if possible?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Y**u
发帖数: 5466
21
Yes, but there is more to this case:
One needs to have a thought of "善" to
饭恶人
饭善人
饭五戒者
饭一须陀洹
饭一斯陀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那含
饭一阿罗汉
饭一辟支佛
饭一三世诸佛;
but in order to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one needs to be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as well..the hardest one , bu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o
q****n
发帖数: 4574
22

"我供养持5戒者,给他们饭吃", 这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不能从这就引申出来别人执着个
"我",或者所谓的"神我"等等. 佛也曾说"过去我做...时"等等, 这里说我,就是指世间
我的含义,指这变化5蕴之身之体.
自己未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可知佛证“无修无念无住无证”. 为何? 从佛的教导
而来.
Y**u
发帖数: 5466
23
这样去理解顿渐,和顿法的精神还是有一些偏差的。 顿法中本来就没有什么顿渐,顿
渐是语言的需要,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认知。 没有顿渐的修法就是顿法,如此修就是渐
修。无念无修也不是什么都不作,什么也没有, 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做,也
已经是在做中了,只是不觉。。无念无住法就是顿法,如此修就是渐修。 如果还有我
在渐修,或等待顿悟的认识,就已经不是真正的渐修和顿悟了。。
G**W
发帖数: 1865
24
証悟那個『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然後受持,供養,稱之為『飯』.
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经文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
、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
知见所及,离诸有着;由离着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
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
B**M
发帖数: 74
25
楞严经里,富楼那问世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
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答的清楚:“因(无)明立所”。性觉本是妙明的,性觉这个湛然之体非如木石,
它是常寂常照,没有间断。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所以说“性
觉必明”。性觉不要觉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觉,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当作两个
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就“妄为明觉”。
因一念无明,妄想有个我,有个我明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动了心, 业相
起来之后,生出能明、所明,这就是转相,转向虚妄,钻到有相里面跑了。能所对立,
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
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
无明妄动就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观音菩萨在耳根圆通章里,连解动、静、根、觉
、空、灭是六个能所,才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
入圆通。
用意识心修是可行的,像目犍连尊者那样,“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
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6
楞严经里,富楼那问世尊:“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
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答的清楚:“因(无)明立所”。性觉本是妙明的,性觉这个湛然之体非如木石,
它是常寂常照,没有间断。它既无能知,亦无所知,觉就是明,明就是觉,所以说“性
觉必明”。性觉不要觉外生明,也不要明外生觉,它是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当作两个
东西,那么就有能有所,因为有能所之故,就“妄为明觉”。
因一念无明,妄想有个我,有个我明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动了心, 业相
起来之后,生出能明、所明,这就是转相,转向虚妄,钻到有相里面跑了。能所对立,
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
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
无明妄动就有能有所,所以都是妄想。观音菩萨在耳根圆通章里,连解动、静、根、觉
、空、灭是六个能所,才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
入圆通。
用意识心修是可行的,像目犍连尊者那样,“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
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然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生起的 识 行 想 受,(这些心念何等之快)。
然候更进一步,要随顺观、随顺觉。也就是”随时”都净念的功力,到达随时随地都可
以观察。
用七觉支的角度,是第二觉支,择法觉支。
也就是念觉支修习过后,已经净念一心了,再更进一步可以随顺净念观,随顺净念觉。
用四念处的角度,适合受念处的修行。因为受念处开放六根...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忘记对楼主、我回复的网友,及在旁观看的网友说了,
我说的关于佛法或修行的见解,不一定对,
请自行思考、判断,
==========
发信人: cpath (秋十三),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6 12:14:29 2013, 美东)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9
我的理解也是大致如此.
供饭供养别人,包括佛,都不如"饭自己", 让自己成为"无修无念无住无证之人". 最后的
"饭", 我理解是饭自己也. YISU也是如此理解为饭自己也. 前面都是饭别人,后面是饭
自己.
佛言,法供养最胜,大概就是这意思.你供养佛等再多,都不如自己按照佛的教导去做,法
供养. 同时也是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说的:做了这么多善事,他的功德为空. 也就是有福德
,但无功德. 要法供养.
有人自己不理解,就怪书写错了.呵呵. 对这些人,我只想问问你们:看看你们能懂多少现
代科技知识,你们的智商有多高.呵呵.你们可以说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衡量你们的智商不
公平,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没有吧.我只是随便说说.
Y**u
发帖数: 5466
30
It's talking about the thing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It's not who
needs the most help, but what should be pursuit first if you can. In this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what Buddha said. I am not saying that it's not in the books, but just why
Buddha would say so?
the Buddhism pursuit? Are other people not as worthy? But it's exactly the
other people who may need more help. Or is this saying somewhat like a
reward he's promising to the Buddhists?
T*******y
发帖数: 6523
31
I see. That 饭 is pretty much feeding oneself then, but not to feed the
better ones so that one can be attached to be better?

case, it'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T*******y
发帖数: 6523
32
I see. This is much clearer to me now.
So is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the same state as nirvana or nibbana?

长,生灭。。
G**W
发帖数: 1865
33
六祖大師悟後,向 五祖大師稟白所悟內涵: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
期自性能生萬法。」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l***y
发帖数: 4671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lummy (河马·云何),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也说正念,也说“我”。Re: 读《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r 12 01:32:25 2014, 美东)
念头是很有趣的东西。忍不住想说说。
我觉得哈,禅修首要的是找到自我。什么叫做“我”呢?我理解哈,一个是指“能观”
,能够感受万物并且思考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可能指“作主”,能够依照“我”的想法
去行为。
观呼吸的要点就是这两个意义上的“我”。“我”在观呼吸,“我”要作主说只观呼吸
。这是“我”的意志,确保这意志可以得以实现,就叫做“持正念”。“正”的意思是
”我的意志,我在作主,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而我在做的,是我明明白白知道我要做的
“。
那么,“无念”是很难的,“失念”可能更准确一些,就是说,“我”在某些时刻没有
作主,没有贯彻自己得意志,因而在这些时刻失去了“自我”。这时,如果及时察觉,
说明第一种自我,也就是“能观”得那个自我,没有失去。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到
,那说明第一种自我也经常失去。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5
我理解无念无住是结果,而不是上来就能做到的。
而顿渐其实都要过程,差别在于用心方向不一样。顿法也不是一蹴而就。
顿法直接向核心修习,而渐法是就相关的东西进行整理。
顿法如果没有对应的修法的话,就没有下手的方法了。

好。
Y**u
发帖数: 5466
36
我的看法是无念无住的顿法不但是结果, 也是开始。 如果一开始修的不是顿法,就不
可能有后来的顿悟。 顿法也需要渐修,然而顿法本身没有顿渐的位置,所以是顿法,
如果还有顿渐的影子,就不能被称为顿法。 顿法中没有下手的地方,所以是顿法; 没
有下手的地方并不代表什么都做不了了, 把已有的手放下,就是顿法,这个放下不是
一天能做到的,所以是渐修。
n****f
发帖数: 90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教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起信论云。若有
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此
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
佛而何。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净缘起。渐而转之。以吾即
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无缘大
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
。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
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
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
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
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彻悟大师
G**W
发帖数: 1865
38
那是在起信论里开示本觉丶不觉丶始觉丶相似觉丶随分觉丶究竟觉
中的一段 :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丶起於烦恼,後念制伏丶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如二
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丶体相别异,以舍麤分别故,名相似觉。】(《大乘起信
论》卷1 ...
长久以来,在很多寺庙的大殿上, 常挂着一付对联 :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告诉行者要时时观照自已的起心动念,
就是起信论的 "前念不觉丶起於烦恼,後念制伏丶令不更生",也就是
主文说的 "唯此“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於此咬紧牙关,绵密保任",
不要让妄想滋生,久而久之自可虚空粉碎,彻透本来.
然而虚空粉碎的状态,是一个定境;当时你觉得虚空已经破灭了,已经不存在了,那叫
作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之後还会伴随着一句话,叫作大地落沈。大地落沈也是定境,你
在眼前所看到的大地是沈下去了,可是,大地,眼睛的同时所见却还是存在的,事实上
没有落沈下去,很奇特的体验。那也是定境所显现的,通常是在未到地定中,初禅中比
较少,但偶然也会出现。但是这个都属於意识的我所――意识所拥有的境界,是与定相
应而产生的。 并不是解脱道与佛菩提证悟的内容, 那麽求声闻...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9
那是在起信论里开示本觉丶不觉丶始觉丶相似觉丶随分觉丶究竟觉
中的一段 :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丶起於烦恼,後念制伏丶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如二
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丶体相别异,以舍麤分别故,名相似觉。】(《大乘起信
论》卷1 ...
长久以来,在很多寺庙的大殿上, 常挂着一付对联 :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告诉行者要时时观照自已的起心动念,
就是起信论的 "前念不觉丶起於烦恼,後念制伏丶令不更生",也就是
主文说的 "唯此“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於此咬紧牙关,绵密保任",
不要让妄想滋生,久而久之自可虚空粉碎,彻透本来.
然而虚空粉碎的状态,是一个定境;当时你觉得虚空已经破灭了,已经不存在了,那叫
作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之後还会伴随着一句话,叫作大地落沈。大地落沈也是定境,你
在眼前所看到的大地是沈下去了,可是,大地,眼睛的同时所见却还是存在的,事实上
没有落沈下去,很奇特的体验。那也是定境所显现的,通常是在未到地定中,初禅中比
较少,但偶然也会出现。但是这个都属於意识的我所――意识所拥有的境界,是与定相
应而产生的。 并不是解脱道与佛菩提证悟的内容, 那麽求声闻...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40
[无念而知]不還有個"知"嗎?
請問ㄚ哪個心有"知"呢?
B**M
发帖数: 74
41
“知”所依于“无念无生处”,通过观察念头的无常“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来观照
念头的本体。
g*******r
发帖数: 1414
42
“知”所依于“无念无生处”。 那么念头无常,这个“知”算常还是无常?念头的本
体常还是无常?
j********0
发帖数: 47
43
[无念而知]不還有個"知"嗎?
請問ㄚ哪個心有"知"呢?
B**M
发帖数: 74
44
“知”所依于“无念无生处”,通过观察念头的无常“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来观照
念头的本体。
g*******r
发帖数: 1414
45
“知”所依于“无念无生处”。 那么念头无常,这个“知”算常还是无常?念头的本
体常还是无常?
b*****l
发帖数: 382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7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論明心見性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禅》刊 1991 年 1~4 期
绪说
(甲)明心见性之意义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乙)明心见性之证成
禅宗
净土宗
密宗
(丙)悟后真修
(丁)证体启用
(戊)归宿问题
(己)结 论
绪说
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
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虽
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欲求解脱而苦无其门。如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
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今之科学、哲学,究人生万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虽各言之凿凿,极尽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无有是处。
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说大
、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披肝沥胆,委曲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 阅读全帖
s******l
发帖数: 6898
4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fool (fool), 信区: Wisdom
标 题: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5 16:16:58 2012, 美东)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2章 曹溪一脉
第2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
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
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
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
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
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
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
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
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
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
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