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发帖数: 4192 | 1 空性,如来藏,真如都是在说缘起的事情,
就是那个有十二支的表链.
而法门就是从十二支的不同处入口,目的都是破除无明.
无明,分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这些都是我仅知道的文字上的东西. |
|
J******s 发帖数: 7538 | 2 我理解证得阿罗汉果,就是四果的,活着的时候体验的那个就是余依涅磐
死了的话,就是无余依涅磐。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被叫做阿罗汉的原因吗?我的理解对吗?
入涅槃(最后的涅槃)是一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
作用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
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苦,生苦之因的爱
欲是世间的,涅槃则不是世间的,而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有
关系的,相对的,而作为无关系的涅槃则是绝对的。
不管彼以何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著,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
(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
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感受
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
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
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 漏: asava,从内心流漏出来的杂染。
漏有三∶欲漏;有漏;无明漏
欲漏∶五欲引起的贪或嗔。
有漏∶对三界(三界是三种「有」)的染著。
无明漏∶念不与四圣谛相应是无明。有学犹有苦集,八正道未圆满;阿罗汉恒住正念,
才断无明漏。 |
|
r****n 发帖数: 8253 | 4 树的影子
我们能说识缘起名色,但是不可以说识制造名色。
我们能说名色缘起识,但是不可以说名色制造识,
同样的,我们可以说行缘起识,但是不能说行制造识。
我们可以说无明缘起行,不可以说无明制造行。
缘起 不是 源起
所以,我说了:如果有人认为无明和行,属于建立名色和识的来源,那么,我觉得就属
于另一个无明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5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6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7 藏传佛教噶举派
刘立千 著
(一)噶举派的传承
(二)噶举派的法要
(三)噶举派的教义
(四)噶举派的特点
(一)传承系统
藏 派
甲 派
(1)穹布噶举──香派七宝传 桑定派
日贡派
噶玛 止贡
蔡巴 达隆 上主巴
(2)达布噶举 鲍绒 主巴─ 中主巴
帕竹─ 亚桑 下主巴
超普
修赛
叶巴
玛仓
(二)噶举派的法要(经续和教授)
幻身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8 藏传佛教觉囊派
刘立千 著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
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
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
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
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
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
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
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
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
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
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9 唯识经典佛陀所说的【常】与【无常】
《入楞伽经》卷7 :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
经典原文,有兴趣的朋友请花点时间阅读,应该不会有困难
以下恭录 :
《大般涅槃经》卷10:「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
《瑜伽师地论》卷52:「无常性相: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所显。本无今有,是名为生
;有已还无,是名为灭。」
凡是本来没有后来出生了,或者是本来有后来坏灭了,都名之为【无常】;有生则必
定有灭,唯有本来就在的,从来都没有出生过的,才是永远不灭的,不生不灭才能称之
为【常】。
《大方等大集经》卷2:「如实智者,知一切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出时、灭时,
无所系属;从缘而出,从缘而灭;以是义故名之为道。断是道故名为菩提,凡夫众生不
知如是真实道故,如来于此而起大悲,宣说正法为令知故。」
三界中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之法,所以都称之为无常之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例
...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0 何谓『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捨』?
所谓的「阿赖耶识体是无常」者,
是说阿赖耶识之阿赖耶体性无真实体,故说其体无常,而不是说此阿赖耶识心体无常。
何以故?因为,诸经诸论中多处说:「执藏分段生死种子之体性偏重,是故从重立名为
阿赖耶识」故,「阿赖耶」意为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故;而且此《瑜伽师地论》中及
《成唯识论》中皆说「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捨,乃是捨其名而非捨其体」故,乃谓阿赖
耶识的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可加以捨弃消灭,故为无常,而阿赖耶识心体永无捨时
也。由于阿赖耶识之阿赖耶体性非是常法,是可修灭之法,故说阿赖耶识体是无常,乃
谓其阿赖耶集藏生死种子之体性无常,非谓心体无常!正合于 弥勒菩萨及玄奘菩萨全
论前后真义。
-
由上可知,由于阿赖耶识于阿赖耶阶段有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之体性,故能含藏分段生死
诸染污法种,而出生五阴十八界等三界万法,如是万法皆是从「阴、界、入」处而生。
而「阴」又名「蕴」,即是取其积聚、遮障之意,故说其为「一团、一积、一聚」,由
是一团一积一聚之阴界入之遮障故称无明,如是无明遮蔽阿赖耶识原本之真如性,令众
生不能证得,是故週而复始流转三界六趣,常不断绝。但是捨弃阿赖...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1 正念必须奠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心与身。
分析身体构成部分,
显示没有永远的「灵魂」或「自我」;
注意到这一事实,
则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见」,
将自然消灭,
使我们自痛苦轮回的世界中脱离。
佛教是一个完美的心灵教育或禅修系统。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善加训练;祇有
训练的心才能
开发出洞察光明与实相的智能。
整个佛教教学是以四圣谛为基础,它们是:一、不完美或苦的圣谛,二、苦因的圣谛,
三、苦灭的圣
谛,四、通往苦灭的道路的圣谛。这四种圣谛告诉我们,每个有情的存在是五蕴的身心
和合,是所有烦恼
与痛苦的根源,存在是执取或贪求不可避免的结果。
存在(有)也是对实相不了解的结果,贪造成无止息的存在,祇有摧毁贪才得以止息存
在或苦。要止
息人类的贪或苦,可透过修习八正道达到,包括: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
四、正业,五、正
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会得到四个阶段的解脱,一步一步
走向涅盘,没有经
过这种解脱,涅盘便无法实现或获得。
佛陀的基本教义视「生」是「无明」与「贪」的结果,而「无明」与「贪」则来自需要
保护与满足「我」
或「自我」的错误认识,因...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2
本来就是有个东西成东成西,
这个东西叫做五蕴生灭之流,当这个五蕴生灭之流处于人道之时,我们这它为人。当这
个五蕴生灭之流处于畜生道之时,我们称它为畜生
当这个五蕴生灭之流,执着五蕴为常,为我,为乐,为净,我们叫它愚痴无明凡夫。
当这个五蕴生灭之流,认识到五蕴为无常,为非我,为苦,彻底灭除贪爱,我们称呼它
为圣者,为阿罗汉,为佛陀。
当这个五蕴生灭之流,停止生灭,完全消失掉,成为另外一种无生无灭的,抽象的存在
形式,我们称它为涅槃。
这五蕴生灭之流,只存在一个刹那,生起就灭,是无常,这五蕴生灭之流当中的现起的
任何一“法”,没有任何主宰和被主宰的现象,非恒常,因缘而生,依赖于某某而存在
,非独立,所以是无我!
这五蕴生灭之流要延续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无明贪爱,而阿罗汉断尽无明贪爱,所以这生
灭之流必定在此世色身灭除的最后一个刹那彻底停止掉,而要成佛,则必须要不断转生
积累波罗蜜,为最后的佛智圆满而准备,一旦成为阿罗汉包括初果,这五蕴生灭之流将
很快彻底止息掉,无法再轮回,无法再积累波罗蜜,所以想要成佛,就不能证初果,不
能取涅槃,不能彻底灭除贪爱烦恼!只有最后一世佛智圆满,才是真正的成佛解... 阅读全帖 |
|
l*****g 发帖数: 2311 | 13
哈哈哈。。。下面我就得问啥东西‘无明’了。
我不问‘为啥一开始,我们都是“无明”的,而不是“明”的?’,因为本来就没有‘
我’。那个有‘无明’的东西不是‘我’。‘我’是‘无明’下的产物。
虚妄。 |
|
s********h 发帖数: 938 | 14 你的解释很好。现在我觉得明白一点儿南传对于五蕴及涅槃的看法了。在道理上,也明
白说为什么涅槃以后没有神通。因为所谓神通,应该就是在五蕴世界通来通去,连五蕴
都灭了,还通什么呢?
至于涅槃以后的状态与五蕴世界的关系,在五蕴世界显现或是不显现,则完全基于对于
五蕴的理解:
如果理解的基础是,五蕴基于无明,强调无明,那么,涅槃后当然不会重新无明,当然
也不会再来五蕴世界。当然,也有人会说,来与不来,说不清楚。
但问题是,五蕴到底是什么?无明到底是什么?在南传教义中,除了无常,苦,变易法
,四圣谛,十二缘起等相关的解说以外,佛陀还有其他的解说吗?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现象,也就是名色,依然是因为无明而产生。
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基于错误的日常经验而产生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是认为有个根本源头,但是轮回现象是没有“第一因”的,无明
也并不是第一因。
现象,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我们只能从从没有起始的五蕴生灭之流截取出一个
片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现象不能如实看清的,还是现象本身。具体的说,比如在五蕴生灭之流当中。
当下升起的识伴随着一些心所,其中心所是名法。而所缘对象是色法或者名法。
这当中,被观察对象,是名色,是现象。而观察者本身还是名法,还是现象。而绝对不
是在这之外,有个本体的“心”
大多数人完全不理解这个,当佛陀说对五蕴不能有贪爱,他错误的认为是某个所谓的心
或者本体性的东西,对五蕴不贪爱,这里的心,和五蕴是不同的,是五蕴之外的。
实际上对五蕴熄灭贪爱,并非某个五蕴之外的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五蕴不贪爱,而是当下
的五蕴生灭之流当中不再升起贪心所。这当中没有主体,是五蕴生灭之流内发生的。
是缘, 没有主题, 可可以又说这三个相互依靠。。。。如果可以, 是不是又可以说
行缘无明和现象了。。 |
|
s****a 发帖数: 260 | 16 观自在菩萨。
(一云观世音菩萨。实则能观自在者皆为菩萨。菩萨:梵音,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
情,也即觉悟中的众生。观,能觉之性。自在,所观之境。万法无非自性所现,观一切
所在皆自性所起,是名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梵音,读作波惹。汉语译作智慧,区别于世间小智,故直称般若。波罗:梵语
,汉语译作彼岸。密多:梵语,汉语译作到达。此句云观自在菩萨在以甚深智慧穿越种
种幻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以般若智慧观照,不同于六根分辨六尘。五蕴:即后面所说的色、受、想、行
、识。为所观之境五种范畴的总概括。观照的结果是五蕴的本质是空无一物的。
度一切苦厄。
(正因为照见了五蕴本质的空无,所以超越了一切幻化之中的苦难。)
舍利子。
(一云舍利弗,佛的大弟子,号称智慧第一。实则也可视为一切听法者的代言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包括一切所谓客观现象的存在,属于哲学所定义的物质的范畴。色法的本质与空
无是没有不同的,空无从本质上说与色法也没有不同。而且,色法的本质就是空无,空
无的本质就是色法,本质上色与空本来不二。受想...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17 这个意思我同意。
即使是人造的,也有它的力量,
因为无明本身是有力量的,并不是一下子可以消除。
强挡大概也挡不住。
潜意思其实也是如此运作。必须要大智慧才能对付。
我可能说到另一个意思去了。
不过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家都是人,不是神,
都还有无明,贪嗔痴,要是不懂避闪,也是不行。
毛主席一失控,就要死那么多人,刘,彭等等。
加上全面武斗,这当然是贪嗔痴的表现。
怎么对抗无明愚昧,不被其压扁,也不被拖太远。
这一点生活智慧我觉得还是要学习。
不过最好能解脱,一劳永逸。
再加上一句,
我相信有些人解脱了,就没有贪嗔痴了,
这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无明已破。
虽然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可信赖的人,是复杂原因。
也还是要意思意思,说说好话 |
|
f*******8 发帖数: 3612 | 18 我不是反驳你,理解你的感情。
只是澄清一下,当我说道“神”这个词的时候,有各种意义。
从根本角度上说,我所谓的神,其实是指解脱者,就是究竟无我的人,
用“神”已经不合适,只是为了对比那个“造神”而强说是神,
其实也不是神。
我看来,耶稣,佛,是属于那种人物,还有别的同等地位的人。
我相信:
真正的解脱者是不会赞成战争的,因为他知道打的双方其实都是一家,
因为无明而互相斗殴。当年佛就是靠劝说而试图停止战争的。
真正的解脱者,就不应该宣传阶级斗争。
被迫卷入阶级斗争和积极宣传阶级斗争还是不同的。
而相对的,只要还没有完全破除自我的局限,就还是没有解脱的人,
或许有神通,有大能力,但不是类似佛或耶稣那种完人。
只要没解脱的人,就是还有无明,
有无明的人就可能被贪嗔痴所引导而做错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3-7开,5-5开。。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三权分立是更好的,因为他们知道总统也是人,
不是神,有无明,贪嗔痴,会犯错。如果他们犯错的时候,
大家还把他当成神明而认为他不可能错。那大家就要都跟着犯错了。
三权分立的基础思想,就是在一个人犯错犯傻的时候,
有别的纠正机制。这是对人的能力的补充和调节,而不是...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19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20 无明,究竟是指的什么?
指的是不明白轮回的根源,不明白佛说的指向涅磐道路和境界.
"无明缘行,行缘识....."
我再给你玩玩文字,"明心见性"缘起性空"是什么关系?
这个心如果是如来藏,是阿赖耶,
这就是争论的焦点了,佛陀说的那个不是如来藏吗?
我觉得这些其实都是理解问题,佛说的其实很好理解.
但是我不知道,佛说的对不对,为什么佛说的就一定对呢?
什么叫"破无明"?我还是不太相信,破了无明,还是轮回,也可能啊.
都是骗人的,也可能啊. |
|
J******s 发帖数: 7538 | 21 Those 体现 are caused by 无明 but not 无明.
Those 贪嗔痴 are caused by 无明 but not 无明.
'对立和分割的认识', could you explain in details that 对立和分割的认识 is
about what?
:-) |
|
d*********d 发帖数: 192 | 22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复旦大学演讲
『 2011年3月11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今晚到这里参加这次殊胜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复旦佛学论坛又一次盛会
,我们的主题叫做“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对每个人来说,每天都在接触这个世界,但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这个物质世界呢?它是
如何形成的?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否真实?……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藏传佛教的大德
索达吉堪布,来为我们作这个开示。
对于藏传佛教,很多人都感觉很神秘,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通过今天的演讲
,相信大家会对藏传佛教有比较真实的深刻了解。
索达吉堪布,是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读于甘孜师范学院。1985年舍俗出
家,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的大
堪布。1987年随法王及一万余僧俗朝拜清凉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堪布于显密教义通达无碍,二十多年来日不缺讲、夜不乏译,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
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本,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堪布常教诲每一个弟子:“如果能
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23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2010最新版)
2010-03-08 | 阅:1129 转:69 评:13
160;| 分享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最新版)
;作者:沙门佛觉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作者:沙门佛觉 2010-1-22 12:13
网摘收藏 [43点击] [管理]
来源:心原绿色文苑·原始佛教版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
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
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
由于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
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应该可以暂时亲身体会取灭有灭,但无法一直保持。
甚至暂时无明转明,也是可能。
法念处应该可以很完整的观察整个缘起过程,以此为所缘。
如果身念处以身为所缘,可以暂时断了对色身的贪爱,
那法念处以整个缘起过程为所缘,应该可以暂时断无明。暂时。
可要一直保持,就难了。
要不断随时能现观缘起,味患离。终至断除贪爱。最终断无明。
另外
何谓这里所指的涅盘?
有之灭,缘于取之灭,取之灭缘于贪爱之灭。
只说贪爱已断,
嗯………….不受后有。 就当它是不受后有吧。
贪爱已断,但是未说,无明已断。
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同意吗?
贪爱已断就涅盘?
那么贪爱已断是解开了几结? 五下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
这样就不受后有,涅盘。
那么,再想想,为什么就涅盘? 甚么是这里说的涅盘?
与一般认知的涅盘似乎不同???
这是不是说明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有余涅盘? (你知道我说的。) |
|
i********7 发帖数: 808 | 25 关于无明,行,识是过去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样解释也可能有它的道理,
至少,大家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容易和方便
不过我看到经文中又明确指出无明是因为当下六根对六境,
没有从因缘法切入,所以就有无明
有可能把无明在时间上延续当作是原因
比如我们以前唱歌走调,到了今天,别人问你,你为什么唱歌走调
你回答因为以前唱歌走调。。。。
其实唱歌走调明明有它特定的原因,但是你却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到过去,
问题是,那么为什么你过去唱歌走调?可能又要回答过去的过去唱歌走调
基本上就是没有回答唱歌走调的真正的原因,只是一直推到更早的以前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两年前写的帖子
====================================================
网友问: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如觉答:涅槃不在五蕴之内,也不在五蕴之外,是和五蕴互斥又互补。
互斥:意思是说五蕴和涅槃完全排斥。五蕴在,就不可能有涅槃。涅槃在,就绝无可能
有五蕴。
当众生身处轮回,有无明贪爱或者“识”在的时候,则仅仅是生灭相续的五蕴,除此无
它。
还未解脱的众生,仅仅是五蕴;已经解脱的圣者,还有识在的时候,也仅仅是五蕴。
当圣者在有色身的情况下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也绝无任何五蕴,此刹那也并不存在能
缘的识或者出世间道心。(南传阿毗达摩此处有严重错误,为分别说部见解,不符经典
)
当圣者色身灭,则是无余涅槃,五蕴完全灭尽不会生起,此也没有任何五蕴。
互补:意思是指五蕴和涅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存在形式。当众生有无明,有贪爱,有识
,则表现为五蕴。无无明,无贪爱,识灭,则表现为涅槃。熄灭无明,熄灭贪爱,熄灭
识,于是由生灭相续的五蕴"成为"毫无任何五蕴的涅槃。这里的"成为"类似于水加热成
为水蒸气,是由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产生...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Nov 1 03:44:00 2012, 美东) 提到:
修者从本质上了知到,一切有为法每次重新生起后就坏灭掉。发展到行舍智后,禅修者
就能觉知到一种超越生灭现象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行法倾近了涅盘。行法和涅
盘是完全相反的,两者是不相容的。一者存在,另一者就消失。没有生起的地方,那里
就是涅盘。相反,有生起的地方,那里就没有涅盘。(这如同)在黑暗中无法看到光明
,在光明中也无法看到黑暗。
Meditators know inwardly that every conditioned thing comes up afresh every
time it dissolves. As knowledge of equanimity about formations (sankhārupek
khā ?āna) develops, the meditator becomes aware of a state that is beyond
the ph...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中部36经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
阿基毘舍那!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阿基毘舍那!当我
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阿基毘舍那!犹
如有力气的男子捉住较弱男子的头或肩膀后,能抑止、压迫、破坏,同样的,阿基毘舍
那!当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而,我
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
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修无呼吸禅。』阿基毘舍那!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
气与吸气。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
音。阿基毘舍那!犹如铁匠吹火的咕噜咕噜激烈声音。同样的,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
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
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30 我以前也在版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依逻辑推理猜一下,不代表我相信
有一种力量:阻止人如实知/见事物实相。换句话说, 使人们永远深陷无明 (“痴”)
,跟着”常了我净“走,可称为魔。
魔产生的原因就是“五蕴”和“捏盘”的力量之间动态平衡。
所以,魔就有两种力量:1)破坏法眼的力量;2)蛊惑无明的力量。
第一种魔直接参予破坏法眼:1)提婆达多想杀佛,2)波旬想阻止成佛。其起源:提婆
达多
起码是四禅;波旬好像是欲界天人,所以起码有欲界定,还有其他功德才投生天界。
第二种是蛊惑无明的力量:1)我们自己心内的无明是小小魔,只不过力量不强;2)一
些有情未解脱,但修定有成,以神通力激起广大其他有情的信,却没有指引其他有情如
实观照实相,使信众认妄为真,反向法眼。这可能是最通称的“魔头”吧。可能的解释:
修定有成,表浅的贪嗔镇服,但深层的痴根未减,因其心力强,反而偏之毫厘,失之千
里。
所以一切都是缘起,魔头也并非长得丑又坏,有些还会暂时有很好的人天利益。只不过
让你一起跟他有意无意一起“痴”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即使身念处 受念处,
也一样可以暸知体会色无我,受无我
只是该法师没提到而已
可能我们对四念处 或者整个佛法次第功效,有不同看法
1
观身,观受
不足以完全破除 爱、取、有 的烦恼
修完心念处也不足以完全破除 爱、取、有 的烦恼
修完法念处也不足以完全破除 爱、取、有 的烦恼
更不用说完全破除”我”
修完四念处,整个走过四念处,
还不能完全排除 爱的烦恼
还不能完全排除 我
2.
但是每修一步
就更容易阻止 欲贪-- 对色的欲贪 对受的欲贪 …
就更可以体验暸知 无我 -- 色无我 受无我 …
3 四念处修完是我们对十二缘起法,完全观察清楚,纯熟了,
亲见缘起
算是 看到了。(但还做不到)
这只是以后修行的基础
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没法纯熟亲见十二缘起,没能体会无我
后面要断除 “贪爱“ , 断除”我”, 就不用修了。
因为你对日常生活的一举ㄧ动会----------无知,也就是无明
也就是你没法在你日常生活的一举ㄧ动一思ㄧ念立刻看到十二缘起,看到轮回,
没法看到 “我” 如何 “无明” 而”行”………. 一路传下去 产生欲贪 取
有…... 阅读全帖 |
|
|
E******u 发帖数: 3920 | 33 唯识宗基本教义
以第四章所述经典为基本依据,玄奘、窥基两代佛学大师创立了既大同于印度唯识学的
基本面貌,又在许多方面迭有创新的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基本教义可从四层面去归
纳:其一,以八识为内容的“心识论”;其二,以“识变说”为基础的“唯识无境”论
;其三,以“识体、理体两分”为特色的佛性论;其四,以“转识成智”为归趣的“五
重唯识观”。以下分而论之。
第一节 五位百法
唐代以来,人们都习惯于将玄奘所建立的佛教宗派称之为“法相唯识宗”。由于这一缘
故,人们常常以“法相”和“唯识”来总结印度瑜伽行派的教义和修持方法。“法相”
是指世间所有一切存在(包括精神层面的存在和物质层面的事物)的相状。“相”有“
相貌”、“义相”、“体相”等三层含义。“相貌”是指人的感官以及意识能够分辨的
各种存在的行状,“义相”是指人的意识能够分别、思维、判断的“相状”,“体相”
是指诸法所具有的本质性的“相状”。印度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百种,简称为
“五位百法”,玄奘则接受了这一学说。
中土法相唯识宗遵从世亲《百法明门论》而列“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
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162 | 34 强烈推荐回家人老师的戒淫
戒淫(上篇)
这篇《戒淫》上篇,共分7大部分,分别是:
1.为什么要戒淫;
2.从相上看,正淫与邪淫的区别;
3.相上戒淫的原理(相上的淫是如何生成的);
4.如何戒;
5.戒不住相上淫的关键(戒淫的以后的事情);
6.根据不同的人建立的不同的戒邪淫模式(系统戒邪淫程序,心理测试等);
7.以后的问题。
里面还有很多小的标题,如现代人普遍的正淫观点,如现代人一些邪淫现象的生成等等
。总之会纵文化,含历史,看宗门,分正邪,破无明,说详尽,适现在,晓厉害。因此
对于大家的问题,如前面已经讲述范围中的,会立刻回答的,对于后面的要讲述的,可
能要过几天回答,见谅。
戒淫(上篇)
前言
偶尔心动,想写篇修行人如何将情执布施给法界的文章,将这个想法告诉白眉,白
眉嚷嚷道:“老师,你的烂尾工程太多。”想来也是,有好几篇文章都没有结束,还到
处心动发愿,实在不妥。
今日是佛陀的成道日,就找这个借口将《戒淫》上篇写完吧。
《戒淫》一共有3篇。
上篇是针对事相上淫欲心重,习气深,连相上的淫欲心都戒不了的人看的,主要就
是“誓不沉心”到“如如升起心”的应用。
中篇是针对事相上已经持...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5 这个再起的原理,《胜鬘经》里提到一些。
阿罗汉辟支佛断‘相续烦恼’,没断‘无明住地烦恼’,
“无明住地为缘无漏业因能生阿罗汉及辟支佛大力菩萨随意生身,
此之三地随意生身及无漏业。皆以无明住地为所依处。
彼虽有缘亦能为缘。世尊。是故三种随意生身及无漏业。皆以无明住地为缘。”
依这个变易身,可以“再起”得究竟菩提。
变易身无漏业,离诸烦恼,非三界系,这是这个理论的hypothesis.
对这个扯什么三界内的多少劫大陆恐龙什么的,有点自以为是的打风车。 |
|
b*****l 发帖数: 3821 | 36 这个再起的原理,《胜鬘经》里提到一些。
阿罗汉辟支佛断‘相续烦恼’,没断‘无明住地烦恼’,
“无明住地为缘无漏业因能生阿罗汉及辟支佛大力菩萨随意生身,
此之三地随意生身及无漏业。皆以无明住地为所依处。
彼虽有缘亦能为缘。世尊。是故三种随意生身及无漏业。皆以无明住地为缘。”
依这个变易身,可以“再起”得究竟菩提。
变易身无漏业,离诸烦恼,非三界系,这是这个理论的hypothesis.
对这个扯什么三界内的多少劫大陆恐龙什么的,有点自以为是的打风车。 |
|
z**n 发帖数: 22303 | 37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4116 | 38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9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40 思考题
1、佛经中宣讲了供灯的哪些功德?归纳而言分为哪几种?对此你相信吗?为什么?
2、供灯时应当如何发心、观想?这跟你以前的所想所做有何不同?
3、请引用教证、公案说明供灯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的传承上师对于供灯是怎么样重
视的?
4、供灯在时间方面、数量方面有什么要求?这样做有哪些功德?
5、做酥油灯的时候,灯器、灯芯等方面有什么讲究?供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6、人死之后如果为他供灯,对亡者会有哪些利益?请引用显宗、密宗的教证分别说明。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对供灯比较重视,但有些供灯的方法不太如法,需要纠正过来
;还有一部分人有供灯的条件和能力,但因为不知道供灯的功德,这方面做得不太圆满
。所以,今天...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1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
,勤政爱民之道,唯以淫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
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捨宅为寺,此
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
显示道妙,引导迷俗。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
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
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
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自晋
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
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
,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
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至宣统三年,住持道
明,系军人出... 阅读全帖 |
|
h********7 发帖数: 54 | 42 爱
大乘小乘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行为的动机就是发心。在
修行的时候,发心不仅决定了修行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见解和修行的
过程。
为了获得人天福报而修行,这是下士道人天乘的发心。发善心、做善事,自然会修
得善果,下士道非常强调做人要正直善良,因为这是获得人天福报最关键的要素。为了
自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为了一切众生究竟解
脱而立志成就佛果,是上士道大乘的发心,也称为菩提心。
人天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三恶道的痛苦,希求今生来世得善趣的安乐;声缘乘和
大乘共称为解脱道,声缘乘的出离心表现在厌离轮回的痛苦,希求涅槃的安乐,而大乘
则是进一步认识到轮回、涅槃皆为浮想,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痛苦,由此生起无伪大
悲心,希求所有众生断尽无明、究竟解脱。
皈依后是趋入大乘还是趋入小乘,最主要就是看有没有生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是对出离心的扩展和深化,不求个人独自解脱,而求众生
解脱;不仅摆脱轮回的束缚,还要出离一切无明执著。因此,认为大乘不讲出离心、学
大乘可以不修出离心是错误的,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3
您的意见 我多数在上文中说明过了。
有人要观察多世轮回,我没说不行。
但是我强调当世轮回的观察的重要性。
是的,我是假设是给多数人修,所以发文的角度是假设在多数人的立场,
但没有否认有少数人特别厉害,可以观察多世轮回。
相反的,我心里很赞美能观察到多世轮回的人,有的话更好。
这我在上文中也说明过,
是安慰,也是修行的重点。
是两方面的。
如果针对”安慰”这方面,
如您所说,我的心理的确还不够坚强。是的,我承认,是要改进。
如果针对修行的重点这方面,
则如上文所说,
还是坚持观察当世轮回比观察多世轮回,对我们的修行更重要
理由也如上文上述,
1 多数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
2 佛陀没有强调修佛法须要神通
所以,上文,及上一段, 已经清楚说明了,
并非如你所说
这点,相信您已经明白了。
这点 如上文、上一段,所述
--- 还是坚持观察当世轮回比观察多世轮回,对我们的修行更重要
理由也如上文上述,
1 多数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
2 佛陀没有强调修佛法须要神通。
神通不是必须的。
因此,观察当世轮回不是必须的。
这点相信您可以同意。
但在此还是强调,如果有神通能观察到多世轮...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再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男孩子昨天看到一个女孩子,非常漂亮,想和她在一起(爱取有,拥有)
那么,那个男孩子昨天看过ㄧ堆人,都没怎么想他们,
对这位女孩子,就会不断的想起她,
其实就是因为无明,而有”行”的推动,不断的去想这个女孩子。
甚至,去查这位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住哪里….念着女孩子的名字
身口意,
也就是,昨天的贪爱的影响,推动今天” 行”(身口意)。
然后念头波动纷恼,意根(脑袋)触法尘(昨天的记忆),生识,想,受,
生起”乐受” ,再一次 “爱取有”,
以四念处的修行来说,
受念处,会特别注意,根触尘,”受”的升起。
例如 眼睛看到那位漂亮女孩子,生”乐受”,生起”爱取有”
例如 意根(脑袋)触法尘(记忆的影像),”乐受”又升起,再生起”爱取有”
心念处,会特别注意,各种心念的升起,
不只 根触尘,”受”的升起, 这么粗造。
中间的心念 -- 识、行、想, 如何运作,最后升起”受” 也非常清楚
其实,就是
无明 行 识 …受 爱取有 … 忧悲恼苦 再一次 无明 行 识 …受 爱取有 … 忧悲恼苦
整个轮回、再次缘起的过程非常清楚,
前一次贪爱(昨天看到那位漂...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5
这种不二,就是错误的不二论,是邪见,就像对波粒二象的理解,只有玻尔等人的观点
才是正确的,而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他们的观点,就是认为波和粒可
以同时存在,但玻尔的波粒二象,则认为二者互相排斥,不可能同时存在。到目前为止
所有的不二论,不论是婆罗门的梵我不二,还是大乘的空色不二,实际都是错误的,而
且都是神我常见。
因为只要违背互斥性,是必定走向神我常见的。只是大乘做了一些掩盖调和而已。看起
来不像神我,实际还是神我。
五蕴和涅槃,也本就是一个波粒二象问题。
凡夫是因为无明,不能认识到五蕴本身就是苦的,产生贪执,要么对五蕴紧抓不放,这
是贪,要么对五蕴排斥,这是嗔,所以才造成生灭的不断延续,进而造成轮回。
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只要有五蕴生起了,就必定是苦,和你是否贪执无关,和你是否有
苦的感受无关。
经典上说的也非常明确,只要有色受行想识的生,就是苦。
日常是指行住坐卧。
无五蕴,无生灭的胜义究竟真实法。一种抽象的,非时空性的存在方式。
佛陀只要五蕴的识熄灭,则必定涅槃,而以佛陀的定力和慧力,基本上任何时间他想要
涅槃,即可以涅槃。
但是只要涅槃,则必定不能说话,不能行动,... 阅读全帖 |
|
|
x******i 发帖数: 14369 | 47 一、闻思修三,不可脱节
对每个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说,闻思修三者,是不能相互脱节、有所偏废的。其中第一
步,是闻思学习。因为初学者的知识不够、经验不足,很容易出偏差。如果没有闻思,
根本不懂修法,仅仅是烧香、拜佛、念经,就无法真正解脱。刚学佛法的时候,可以先
暂时不修,等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开始修行。小乘戒律也规定,凡是没有窍诀的人
,都不允许修行,因为没有窍诀的指导,修行不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时间不多,就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听闻目前最需要的法,有剩余的时间,再听另外的课程。当然,如果
时间充裕,肯定是学的越多越好。
但仅仅听闻还不够,在学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如何实践这些理论,以指导下一步的修
行。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不是硬性规定必须盲从、迷信,而是要求后学者要智信。佛经
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经得起考验,证据确凿、颠扑不破的真理,都是自己可以思考、推
导并亲自证悟的。通过思考与推导,更能坚定信心。信心坚定以后,不但可以帮助其他
人,同时对自己的修行更有用。所以,佛要求大家尽量学会思考,思考得越深越好。当
然,如果信心很足,认为佛说的不会错,也可以不加判断、不予分辨地照搬照学,这样
不思维也... 阅读全帖 |
|
P****S 发帖数: 2286 | 48 不善行为的因是无明,和无明引起的各种烦恼/恶分别念。(其实世间善行的因也是无
明和无明引发的善分别念)
对治烦恼和无明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控制”自心进而自身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
是正见。正见是靠依止善知识获得的。否则就会像这篇"开悟明心"文章的作者,看了
经论之后靠着自己的思维和猜测找修行的路子。
运。 |
|
c***h 发帖数: 2262 | 49 由古印度佛陀当时的”我”说起。
由时间说起,由远古到佛陀时代。
天启灵感之Veda(吠陀) 约公元前二十或十五世纪
神话: 有个主,创造万物。
Brahmana(梵书、祭仪书) 四吠陀之一
神学: 梵(Brahman)为世界之根源,宇宙本体。
Upanisad(奥义书) 四吠陀之一 约公元前六世纪
哲学: 梵(brahman)为宇宙的本体
我(atman)为个人的「实体」;
到了奥义书时代,继承梵书思想,确立”梵我同一”的观念
也就是,个人主体”我”与宇宙本体”梵”,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
而个人”我”随业轮回转生。
但通过禅修,达到最高境界,也就是回归宇宙本体。
-- 梵我合一、梵我不二
解脱轮回,住于”常”的梵界。
再更深入内省探讨,
”我”方面,有两种说法在古印度当时流行: 五藏说、四位说。
1.食味所成我
由生物本能的知觉,在身体与外界对比观察中,以”肉体”为我。
2.生气所成我
生理常识的认知上,从他人生、死对比观...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50 没错,佛陀的世界观完全是从人心来看。例如无明是因果的缘起。这无明,就是从人说
起。不过,佛陀自然无法忽略外部的世界,只是认为对人的解脱没有用处而已,因为人
不能主宰,而只是领受。领受,就会痛苦,所以关键是不要领受。五受阴,也是从人的
领受说起。
不过可以推测,佛陀坐、行于菩提树间,会从植物得到灵感,人与树的区别。树无烦恼
,人有。我帖子里所谈的,正是从冰,树对比,而推想佛陀思想的构建过程。
1. 无明缘行。2. 行缘识。3. 识缘名色。4. 名色缘六处。5. 六处缘触。6. 触缘受。
7. 受缘爱。8. 爱缘取。9. 取缘有。10. 有缘生。11. 生缘老死。
·行和识,正是人和树的区别, 为前世因果。我原帖少说了“行”。
·名色,六处,触,受,为今世所得(前世之果)
·爱,取,有, 是今世所行(来世轮回之因)
·生,老死为来世所得之果。
菩提树, 智慧树也,无行和识。人,无明(不智慧),而有行和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