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 1 | 1 多识喇嘛说:【对藏传佛教的各派教主、善知识,进行大肆的诬蔑攻击,造谣诬蔑
和歪曲密宗教义,说“密教非佛教,是魔教”,说密续都是“上师们伪造”,说藏传佛
教是“印度外道性力派”和“无因论”“应成中观派”“邪教”相结合的产物;说藏传
佛教的僧人中“没有一个守持净戒的人”;甚至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和藏传佛教有关
系和无关系的一切佛教教派、一切教派中的有影响的高僧大德;指名道姓进行诬蔑攻击
……。此人就像一条患狂犬症的丧家之犬,疯狂的乱叫,乱咬人。一个小小的无名小道
、三流气功师、佛教法盲,竟敢如此猖狂,无法无天,称王称霸,公然与亿万人民的信
仰——佛教作对,疯狗咬人似地诬蔑攻击印、藏、汉佛教历代众多教主和高僧大德、善
知识。我不知道谁给了他这样的权力?我藏传佛教视师如佛,各教派历代祖师的尊严神
圣不可侮辱!p.43我藏民族的神圣宗教不可侮辱!亿万人民的神圣信仰不可侵犯!】(
《破论》p.211~p.212)
略评: 平实导师针对藏密喇嘛教—藏传佛教—乃是公开举证说明,并且列出藏传
佛教祖师书中的说法,是有根据而且是从法义上辨正,并非多识喇嘛所说无根据而作事
相上的攻击。时值末法,“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此现实的苦...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 在“对佛陀以及佛教批判”中 提出了一些观点。
容当一一辨正。
观点既然提出来, 佛教正法从来无惧一些所谓的批判。
不过,末法时期佛教正法确实面对着错综复杂局面。
佛门内外都存在着对佛法的不正确的知见。
首先要辩证的是:“佛陀不承认时空外的非五蕴的
本体的存在”。这也不是什么新观点。
这里上提一篇已发帖文来论证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个问
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读不
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楚佛
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针对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 无相心解脱是三解脱门之一。不仅是不念一切相,还要空于贪、瞠、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567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
「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杂阿含55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异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诣尊者阿难所,问尊者阿难∶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踊、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说此何功\德?尊者阿难若问我言∶比丘!汝得此无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实问异答,我当随逐尊者阿难,脱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
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即自问尊者阿难∶「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踊、不没,解脱...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无相心解脱说得比较抽象。依经文,举个空于贪的例子吧。
凡夫起贪,是对于所贪的对象,认为它是持久的,能带来满足的,想把它变成我的,没
有过患的。无相心解脱者,对于同样的对象,直接了解到它不持久,不能带来真正满足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拥有,有过患。对此没有迷惑,没有生起常乐我净相,与从常
乐我净相而来的贪、瞠、痴,是无相心解脱的一个例子。
如果生起了常乐我净相,心就会更进一步在对象的可爱处转,陷入甚至夸大它,增长贪
,黏著在对象上。
嗯,爱版的好好体会,感情纠纷就不难看清、解脱 :-)
变易,空非我、非我所。
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一义、种种味。」 |
|
Y**u 发帖数: 5466 | 6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金刚经》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烦恼为
诤论之根本,故云。(2)五蕴诤∶此亦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
相违。透过修行,使此三种诤论止息不起,谓之无诤。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诤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因缘故。自性故。助伴故。等
起故。
此中五取蕴名有诤法事。
若爱味染著爱味耽嗜。名诤因缘。
若无常性苦性变坏法性。名有诤自性。
即于此诤无智愚痴。名诤助伴。
由此因缘五黑品转。名为等起谓鬪讼违诤。耽著诸欲诸见所生。或余种类。是初
黑品。若随所有诸烦恼缠无有羞耻。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违逆
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饿投火坠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现行身语及意一切恶
行。是第四黑品。欣乐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发愤心故。不安隐住。第
二由诸烦恼内烧然故。不安隐住。第三由自誓愿虚受劬劳无义苦故。不安隐住。第四生
恶趣故。不安隐住。第五生老死等众苦合故。不安隐住。此中五取蕴有诤事与诤自性及
彼因缘助伴...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8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9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节译自中部 104 经;PTS II 250-51
蔡奇林译
本经叙说∶佛为阿难开示僧团(或团体)的和合无诤之道。包括行为、言语、态度的友善相待,以及利益(资源)共享、同守戒律(纪律)、见解(理念)一致。如此,则能彼此亲爱,和谐无诤。
六亲爱法
「阿难!有六种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哪六种?」
以慈爱的身语意相待
「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2),现起慈爱的身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现起慈爱的语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现起慈爱的意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共享利得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对于如法所得、依法所得的食物资具,乃至仅仅钵中所有之物,也与具戒的同梵行者一起享用,绝不个别享用。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共持圣戒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对于那些无...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1 节译自中部 104 经;PTS II 250-51
蔡奇林译
本经叙说∶佛为阿难开示僧团(或团体)的和合无诤之道。包括行为、言语、态度的友善相待,以及利益(资源)共享、同守戒律(纪律)、见解(理念)一致。如此,则能彼此亲爱,和谐无诤。
六亲爱法
「阿难!有六种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哪六种?」
以慈爱的身语意相待
「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2),现起慈爱的身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现起慈爱的语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或公开、或私下,对于同梵行者,现起慈爱的意业。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共享利得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对于如法所得、依法所得的食物资具,乃至仅仅钵中所有之物,也与具戒的同梵行者一起享用,绝不个别享用。这是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共持圣戒
「再者,阿难!此处,比丘对于那些无...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2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文殊师利菩萨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
怎么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
居士答:菩萨要自已随时有这个心念存在,什么心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佛法
讲度人,怎么度?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脱,超越生命的束缚,这是真正的慈。下面再引申
慈的深义。
我答应过好几个同学要讲什么是有情,学佛是不是要做到无情,如何达到无情?这
又连带到究竟有我无我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前面提过了。再来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
出世怎么跳出?大乘讲入世,入世怎么入?我正想作个专题来讲,刚好碰到《维摩诘经
》这一段讲慈悲,我暂且先不讲维摩居士是怎么说慈的,这等到下次再一个一个来讲。
我们先了解慈悲,普通社会上讲到佛教,就有两句流行的俗语:「学佛以慈悲为本,方
便为门。」过去佛教界里面,出家人也流行两句相反的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这是丛林中对品德的要求。
什么叫慈悲?慈与悲是分开的概念。等于在春秋战国以前,道与德是分开的,到了
汉朝以后,道德就连起来用了,但也不是后世的要求。宋明之后道德变成很死板,甚至
目不能斜视,这种理学家...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
个问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
读不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
楚佛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
针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
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4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5 修学佛法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必须探讨清楚,否则再怎么努力修习都无法成功。这
个问题就是:佛法到底有没有本体之论?为什么许多人读释印顺的著作,到最后会发觉
读不懂,或无法信受而读不下去?例如释印顺说佛法无本体论;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清
楚佛法的所说,到底是有本体还是无本体?本文主要以释印顺在他的《无诤之辩》书中
针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之内容的大力批判,来探讨释印顺否定有“本体”是否符合
佛法。
释印顺在书文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就是“借刀杀人”,譬如他借用无本体论者之名来
批判本体论,他说:【无本体论者批评本体论说:“本体,只是观念论者好弄玄虚,而
妄构一个神秘的东西来作宇宙的因素”!】其实很明显地,这根本也就是释印顺他自己
的想法,而以无本体论者作他的替身,来阐述释印顺认为佛法是没有本体的谬论。所以
,他才会说:【佛法说涅槃,说空寂,不是以此为宇宙本体,以满足玄学者的求知欲,
是深入缘起本性而自证的。】
释印顺的所说,就是明确地表示:他认为佛法是不主张有本体的,只有说缘起而已
。所以,释印顺为了扞卫他的主张及地位,很努力地把主张有本体的学者熊十力批驳得
体无完肤。
释印顺说:【依佛法,...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6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十一节课
前面说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要断除执著,阿罗汉也必须如此,若没有断除执著,
则不能称之为阿罗汉。此问题还没有分析完,今天继续讲下去。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是“无恼禅”,玄奘和义净法师译为“无诤住”。《华严经》云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
、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
破立。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
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
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
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如迦叶
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
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7 词语解析
1、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
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
2、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
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常道也,贯摄也,贯穿所应说义,
摄持所化众生。
5、顿悟: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
慧能为代表)
6、渐悟: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次第渐修,方可悟入。顿渐虽殊,而
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
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及辩论法相的典籍)。
【如是我闻一时】 佛告阿难,结集时必以此数字冠诸经之首,如是者,表佛说皆
如,所谓诸法如义,我闻是阿难自称,以凭信实也。一时,言说法时也,佛说般若经六
百卷,凡四处十六会,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18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
去处。后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观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大
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阿那律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思念,每个弟子对
佛陀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佛陀重临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
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的窟中缝衣,他听到传报佛陀下降人间的消息,
随即站起来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正在这时,他心中一动,又再回到自己原来的
位置,心中想道:“我现在去奉迎佛陀的圣驾,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真身,不是在眼
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当做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这是
没有真实的认识诸法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
,诸法的空性,是没有造作主,也没有所造作。要想见到佛陀,则一定先要了解五蕴四
大是无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是空寂的,知道森罗万象的诸法是无我的。没有我,也没
有人;没有作,也没有所... 阅读全帖 |
|
y****w 发帖数: 39 | 19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
去处。后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观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大
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阿那律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思念,每个弟子对
佛陀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佛陀重临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
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的窟中缝衣,他听到传报佛陀下降人间的消息,
随即站起来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正在这时,他心中一动,又再回到自己原来的
位置,心中想道:“我现在去奉迎佛陀的圣驾,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真身,不是在眼
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当做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这是
没有真实的认识诸法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
,诸法的空性,是没有造作主,也没有所造作。要想见到佛陀,则一定先要了解五蕴四
大是无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是空寂的,知道森罗万象的诸法是无我的。没有我,也没
有人;没有作,也没有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http://www.unjinkr.url.tw/z_1.htm
一、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网上读到消息,略谓∶现代禅前同修张志成师兄,为「现代禅网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张志成」写的覆网友吕居士之文章〈现代禅对正觉同修会
萧平实老师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现在随学的萧平实先生当面表示忏悔;这一消息来
源并且提到该文是「他人借张志成的名义发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义著文评论平实
导师」)的,又说张志成的忏悔乃是经过长久的袅盂P反覆的思考而自觉前非的。(资料
原出处∶「迈向正觉佛法论坛/《正觉电子报》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辑即将出
版」,网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听到这样的讲法,心里首先浮现的是觉得此中的逻辑颇为怪异。因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张师兄所写的,那么他何必为此向其新师父道歉呢?如果该文并非张志成原来的看
法,那么他又何必经过长期的袅版M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结论呢?如果张师兄原来就是
那样想的,那么他何必撇清关系,说那篇文章是别人借他的名字发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1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144 | 23 作者:妙光
前几天师父开示要我们每个弟子都要会背《楞严咒》,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是怎样会
背的。
我开始背诵的佛经是《六祖坛经》的一段,记得98年,在湖南老家,新华书店书打特
价,我用三元钱请了一本《金刚经》与《六祖坛经》的合刊本。里面有一段我把它抄写
贴在墙上“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
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
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
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长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
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
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
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经常看着去读,后来把他背下来了。
2004年在深圳弘法寺受皈依以后,经常读经典《普贤菩萨行愿品》,但是一直背不下
来,但把一部很短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背下来了,也用了很...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我找到了,上座部的说法可能是从杂阿含 567经而来。
不过, 80经是 修多罗,
567经只是弟子记说,且那时质多罗长者那时还是学生,向人问法时,别人要他答。
80经的 相应部 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 也几乎是80经的说法。 不是567经说法。)
观无常,至无我、无欲,叫”空”
-- 但还有慢, “无欲”也还没稳定。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没有色声香味触之”想”, 就无想 (就是无相)
-- 但还有慢,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除贪嗔痴,叫无欲(定) (就是”无所有”,”无愿”)
--但还有慢 不是证阿罗汉果,不是涅盘。
再观,我、我所,是无常,由缘起法观察皆无我。
这才除慢 (应该是我慢)
============
杂阿含 567经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
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
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尊者那伽达多问言。云何。长者。此义汝先所闻耶
答言。尊者。不...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53800 | 25 李承鹏,家之诤子,国之栋梁。(上)
——李承鹏骂国,才是真爱国
文:中国民工李蜀皖
我给自己订了一条铁律,谁来骂我,只要骂得有道理,那就是我的朋友,闻过则喜
。谁要是来拍我的马屁,那就是我的仇人。我笃信中国的那些古训:家有诤子,不败其
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这些是很有道理和远见的,爱之深,责之切,拍马屁,害死
人。我也要再补充一句是:人有诤友,事业可期,国有诤友,大业可成。
一、中国需要诤子李承鹏,不要佞臣杨振宁
中国总有一些看上去是异类的人,很不合群,如同韩寒、李承鹏等等,尤其是在伟
大纪念日来临的时候,不是顺应历史潮流去歌功颂德,参与颁发“终身成就奖”的集体
行动,而是总喜欢吹毛求疵,放着完美的正面形象不看,偏要对太阳的黑子指指点点,
甚至试图去做什么如同谏官的人大代表,难道你们几个小小屁民,就能掩映太阳的光辉
?蚍蜉撼树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回顾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出重大牺牲的,恰恰就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异类。在
宵小之徒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时候,这些异类放弃了自己的眼前利益,捍卫了中国的
良心,守住了中华的国魂,他们艰难的发声,如同一个洪钟,激荡在华夏大地,震撼在
每个人的心中... 阅读全帖 |
|
E*********g 发帖数: 185 | 26 佚名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转贴)
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另一版的大乘非佛说。结
果必然是动摇大乘信根!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
一、缘起
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并且以其与太虚法师的
密切关系,和作为《太虚大师全书》和《太虚大师年谱》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
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虚法师写
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
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着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
,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
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
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
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7 在前面一集中,我们讲到了 佛在涅槃之前,把大梵天王找来,一样一样地询问他
;藉由对大梵天王的开示,讲佛法中修行的次第,一项一项地完整地铺陈出来。询问大
梵天王:“这是你创造的吗?是你所加上去的吗?”藉由这个机会,大梵天王一一的否
认:“不是的!世尊!这一些不是我创造的。”
此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百千梵界众生,因为自己过去错误的见解与造作,现在现
出了忧愁之相而感叹地说:“唯有诸佛世尊才能通达如是稀有微妙之法啊!”所以三千
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对于 如来生起了难可得的稀有心:诸佛是如此的稀有难得,
诸佛才能有如此无量不可思议的无尽境界。所以大梵天王此时立刻再度的重申归依为佛
弟子,于 世尊的面前请求 佛陀的教导。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对大梵天王生起了轻视的心,这又变成了过犹不及;大梵天王之
所以能有如此的大福德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又能在梵天众生为最上尊者,其中最重
要的原因是大梵天王广行成就了四无量心的修行缘故。什么是四无量心呢?也就是修习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与舍无量。简单的说,慈无量是缘于无量无边的众生,由自己
的至亲诸友开始,渐次地延伸出去,思惟令他们都能得到快乐...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28 请问 下面这属于团体和谐的哪种亲爱法啊?
----------------------------------------------------------------------
SeeU (See you) 于 (Sun Jan 30 13:13:59 2011, 美东) 提到:
含沙射影是何惕守送给韦小宝的暗器,没想到 bigfool 是韦小宝的子孙,拿来乱射。
----------------------------------------------------------------------
善相待,以及利益(资源)共享、同守戒律(纪律)、见解(理念)一致。如此,则能彼此亲
爱,和谐无诤。
六种?」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
|
y****n 发帖数: 1397 | 29 加上X狗一比,就有七种了。
善相待,以及利益(资源)共享、同守戒律(纪律)、见解(理念)一致。如此,则能彼此亲
爱,和谐无诤。
六种?」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亲爱法,能令彼此喜爱、尊敬,能带来团结、无诤、和合、一体。」 |
|
G**W 发帖数: 1865 | 30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
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原著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
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
·或余他处所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
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
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
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内容。他在“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
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
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着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
净之与密,则无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
原来大...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关涉主题∶生活/举罪者应自省、犯过者应自省
北传:杂阿含496经 南传: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
「若诸比丘诤起相言,有犯罪比丘,举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当知彼比丘长夜强梁,诤讼转增,共相违反,结恨弥深,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
若比丘有此已起诤讼,若犯罪比丘,若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责,当知彼比丘不长夜强梁,共相违反,结恨转增,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云何[犯罪]比丘正思惟自省察?[犯罪]比丘应如是思惟∶『我不是、不类,不应作罪令彼见我,若我不为此罪,彼则不见;以彼见我罪,不喜嫌责故,举之耳,余比丘闻者,亦当嫌责,是故,长夜诤讼,强梁转增,诤讼相言,于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输税。』是名比丘于所起罪,能自观察。
云何举罪比丘能自省察?举罪比丘应如是念∶『彼长老比丘作不类罪,令我见之,若彼不作此不类罪者,我则不见。我见其罪,不喜故举,余比丘见,亦当不喜故,举之,长夜诤讼,转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从今日,当自去之,如己输税。』如是,举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内自观察。
是故,诸...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32 佛说阿弥陀经分段正义
一、法会圣众同俱分
同俱者,俱此正修功德也。从来读弥陀经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极乐,而未明极乐之意
境,徒知西方有相之庄严,而未达无相之功德庄严,徒发愿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
义,徒知西方一门之义,而未通西方普门之妙。西方极乐世界者,圆遍十方,一普互摄
,至广大精密之佛土也。凡佛经文浅者义深,如此经与普门品等是,而经首特点出诸名
者,由舍利弗至阿[少/兎]楼驮十六人。为小乘偏空者,未能直证大乘,宏开般若,佛
转说有世界以为证,欲其勿偏空而转知有也。十六人中,特以舍利弗为首者,以佛为小
乘说般若必不离智慧较高之舍利弗也,是谓咐嘱。大菩萨中,以文殊为首者,明此经非
通般若不可,次阿逸多菩萨者,弥勒也。佛先说有相,以融归于性,可知性相融通,非
空非有,而极乐之意境始开,是谓护念。故此经不可仅执文字解,当兼从意境会,然后
知佛之广大慈悲矣。世有愿与诸圣众同俱而往生者乎,幸先除成见,俯纳鄙见,一试其
究竟如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
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
婆多,周利槃陀伽...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3 何建明:胡适的佛教文化观及其学术史意义
来源:无 2011年11月23日 网友评论:0条 点击:1252
胡适的禅学史研究及其与日本学者的禅学论争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人们多注意其
研究方法的得失而忽视其佛教文化价值立场的重要影响。本文着眼于人们不太注意的胡
适有关佛教文化观念的资料与当时佛教界的回应,分析胡适佛教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性
特征及对其禅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并与陈寅恪、汤用彤等同时代佛教史学者进行比较,
说明胡适禅学史研究主要受制于其文化价值明念。
关键词:胡适 佛教 禅宗史 文化价值观 现代性 研究方法
作 者:何建明,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及哲学院教授。
人文学术研究不仅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合理的文化价值立场。文化价值观
念不仅影响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更直接影响学术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作为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研究“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代表人物胡适,从自由主义和科学主
义的现代性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许多批判性研究,其中对佛教禅宗史的研
究,是其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无...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5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
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
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01:28:45 2011, 美东)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7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8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9 ☆─────────────────────────────────────☆
liugongqx (BBC) 于 h 提到:
现代的中国百姓和清代的百姓有何不同?清代百姓迷恋鸦片,现代人追逐金钱。而礼乐
崩坏,现代人则更甚。魂之不在,器又有何用?如果再来一次类似于鸦片的货币战争(
或者一直在进行?),我们的后人看待现在的我们和清代人又有何异?
☆─────────────────────────────────────☆
danalake (小可怜儿) 于 (Thu Aug 18 19:55:38 2011, 美东) 提到:
这些事情都是让我迷惑的,我也搞不清楚,
你为什么,根据什么有这种感觉?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现在人民币还不错啊,怎么会有货币战争?
就是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日子还不是照样过,还能怎么样?
怎么会对我们这些个体有什么影响?可能有影响吗?
☆─────────────────────────────────────☆
liugongqx (BBC) 于 (Thu Aug 18 20:58:22 2011, 美东) 提到:
最近听秘藏19...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0 ☆─────────────────────────────────────☆
robbin (robbin) 于 (Fri Oct 8 02:07:33 2010, 美东) 提到: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3:26 2010, 美东) 提到:
歪魔扯了一大堆,表面说的无我,可实际说的却正是佛陀破斥的那个恒常主宰的神我之见。
此处这个最究竟本体的自性,万法生起的根本因,就是一个明明显显的“神我”。
佛法的核心:缘起、无常、苦,在老歪那里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整天念叨那个心向心
行,为什么呢?
那个表面想着自由,实际想着做大神的vensufire也难怪会被老歪搞得晕晕乎乎。。。
不过这迷魂汤,robbin倒是喝得挺过瘾,到现在还对歪魔单相思,可怜可悲。。。
☆─────────────────────────────────────☆
runsun (runsun) 于 (Fri Oct 8 10:04:59 2010, 美东) 提...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其实有点像佛陀时代所说的阿兰若
阿兰若:梵名 arinya,原意是寂静处或闲静处,兰若是和伽蓝相对而言,总之,人数
多的就叫伽蓝,人数少的就叫兰若。 又作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拏、阿练茹、阿兰攘
,略称兰若、练若。意译无诤、无诤声、无诤行、空寂,寂静处或闲静处,为森林、原
野、沙碛等之义。即距离村落或城市一拘卢舍乃至半拘卢舍处。由于离聚落不远,僧众
、信徒往来不困难,又因不近村,故最适宜修梵行。《大日经疏》卷三云(大正39·
616a)∶‘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
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 |
|
B**M 发帖数: 74 | 42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3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义
二、慈悲的类别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号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性别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像
四、慈悲的代表—称念观音的功德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
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
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
无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义,慈悲的类别,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点来说
明。
一、慈悲的意义
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
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
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
,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 阅读全帖 |
|
g**r 发帖数: 425 | 44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今说此菩萨所行。
非诸世间
所能信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今为欲令诸众生永出世间
。说诸菩
萨了达世法出离之行。
须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离。文殊师利菩萨言
。大德。
世间法者所谓五蕴。其五者何。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
是诸蕴。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是故此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及以如是言说名字。若得是解心则
不散。心
若不散则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离世间法也。复次大德
。五蕴诸
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
所取著。
无所取著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五蕴法者。以因缘有。因缘有故则无有力。无力则
无主。无
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取。无受取则无执竞。无执竞
则无诤论
。无诤论者是沙门法。沙门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响。若能了
知一切诸
法如空中响。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
眼界无色
界无眼识界。无耳界无声界无耳识界。无鼻界无香界无鼻识界
。无舌界
无味界无舌识界。无身界无触界 |
|
a***n 发帖数: 1993 | 45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阿罗汉还有习气,所以即使断我慢,别人从他的习惯或行为细节,可能会觉得他自负。
见我引用的经文,大迦叶问话的口气,给你什么感觉呢?
一个反例,不是所有阿罗汉都有无诤三昧。照理说,阿罗汉无贪、断瞠、断慢,不都该
与人无诤吗?读阿含经,大迦叶就是会引起某些人不满。仅某些阿罗汉才得无诤三昧。 |
|
j**n 发帖数: 13789 | 48 这首中国风蛮好听的,歌词歌曲都不错
法源寺
演唱:陈艺鹏
一柱香烧一念佛
一钟声响一念空
无量殿香火,古藏经阁
曾经的佛陀
舍利宝塔慈悲诺
风雨燕都起与落
听见佛在说,是非因果
本源无对错
须菩提说,无争无欲 无妄即无我
须菩提说,念慈悲心诚 然生死无祸
须菩提说,得法正律 曰受戒清净 轮回界锁 谁能超脱 躲避得过
须菩提说,无色相无声无空 然法无定夺
须菩提说,缚束千百 律规终始 然法源未拓
须菩提说,万律是流 寻诚是源 溯源无法 得法则果 失果则堕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潜心默,岁月倒着流 追本溯源 佛法律规带着我走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心忘我,虚静则现佛 蒲地而坐 且听禅法分说
宋徽钦宗院寺锁
天上人间且未卜
劫后尽烟波,却道看破
叶落秋水过
一千年,匆匆过
一瞬间,人向佛
十指合,梵经渐入耳 心如止水月映平湖镜水无波
一千年,皆因果
一念间,无对错
佛言里,无诤三昧 离欲阿罗 人中第一便是我
如是佛说,亦喜亦悲 是非缠错 俗尘耽福祸
如是佛说,名利污浊 色相迷惑 虚华化心魔
如是佛说,世如浮萍 繁华一揭歌 善根深种 是非无错心存善果 恶念蜕脱 你便是佛!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9 ☆─────────────────────────────────────☆
Psoliton (Psoliton) 于 (Wed Aug 29 05:01:26 2012, 美东) 提到: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南传:相应部41相应7经
大德!这里,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
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
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
(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
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
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
而住。
大德!这被称为无量心解脱。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北传:杂阿含567经
北传:中阿含219经
复次,诸贤!若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
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
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
间成就游,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