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昆腔
首页 上页 1 2 (共2页)
I***d
发帖数: 1023
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昆曲和评弹为什么没有生命力
昆剧的出现是建立在元杂剧的基础上的。元代杂剧兴旺,韵书从《中原音韵》,这就是
所谓“中州韵”的来源,就是中原地区的音韵。“中州”这个词是从金代开始使用的,
金元两代很流行,用来指代中原地区。《中原音韵》的出现是语言自然变化导致韵书变
化的过程,不存在好事者的问题。明朝之后,传奇兴起,虽然是南戏的基础,但是也同
时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当时天下四大腔,都是以《中原音韵》为韵书,昆腔经过昆山
的魏良辅改革,才形成水磨调,慢慢碾压其它三个腔,但一向是中州韵,从未改过。这
一步步的都是好几百年的传统,越剧、沪剧、苏剧、滑稽戏这些起源于各地弹簧的地方
小戏,都是百年前才开始的。你这么解释完全是无视历史事实啊。
至于说昆剧现在生命力没有越剧强,这也是有历史过程的。昆剧是被京剧打败的,打败
的时候越剧这些地方戏种还没有出现,根本不相干哪。
C******e
发帖数: 243
2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新红楼,实在看不下去了
说得刻薄点拍成了纪录片《鬼楼梦》
演员的气质、扮相和原著相去甚远。新版黛玉憨,凤姐浮,贾珍土,雨村肥,贾母阴,
贾政老,元春丑,北静娘,可卿妖,袭人村。还没有一个看着可心的,失望啊!
那个铜钱头真是害人,一群人坐着,不盯仔细了,看不出谁是谁。千篇一律的法式生生
把人物的性格抹杀了。
不过最让人失望的是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导演用那样的光线、背景音乐是一心想把片子
拍得梦幻,好扣红楼一梦,其实《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清朝文网
密布,才不得不假托一些虚幻飘渺的东西来表述其真实用意。可惜导演只得其型,不解
其意。弄些个飘飘的纱帘、咿咿呀呀的昆腔、半明半暗的光整地鬼气森森的,而原著文
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丢了。
d*****l
发帖数: 8441
3
各种戏曲戏剧形式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来的看上坐,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由
乡土渐渐演变,靠时间沉淀出新的经典(新红楼除外!),比如进京的徽班原来也不过
是在民间乡下发展起来的:
《扬州画舫录》卷五说: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
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在这一段记述中,第一次明确提到在扬州的各种外来声腔中,有"二簧调"。"二簧"
一 作"二黄",乃是徽戏的主要声腔。这就是说,在乾隆年间,徽班已成为扬州官府养
蓄的演剧团体之一。
。。。
《扬州画舫录》卷五在谈到各地戏曲到扬州来演出的过程时,说:"后句容有以梆子腔
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
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安庆在清代为安徽府治所在,所谓"安庆有以二簧
调来者",即是指从安徽首府来的徽班。据李斗所记,这些徽班开始只能在扬州城外的
各乡村演唱,后来才逐渐入城演唱,而且只能"于暑月入城"。这是因为当时扬州城里皆
重昆腔,尊为"雅部",而昆班每到五月就开始歇暑了,只有扬州乱弹才冒着炎热继续演
n*****w
发帖数: 1325
4
来自主题: TVChinese版 - [合集] 新红楼,实在看不下去了
☆─────────────────────────────────────☆
Quaker (Oatmeal) 于 (Mon Jun 28 23:44:48 2010, 美东) 提到:
我觉得我都在尽量调整心态,接受完全不同的红楼了,但是实在忍受不了了
1. 背景音乐,就听到娘~~啊,娘啊~~~~,简直是噪声。如果说个别时候出现,还行,结果从头娘
到尾,非常干扰我看电视
2. 快进,看着眼晕,想甩电脑。只要是人物走动都是快进,我还以为是我自己不耐烦了,拉快进一
样。让我感觉,导演想从头拍到尾,但是又嫌太慢,就快进了之。连人物探头都要快进以下,也就一
秒钟的动作,快进也节约不了多少时间。个别时候,使用快进时可以理解的,比如刚开始描写姑苏的
时候,各个场景都是快进,然后短时间看到不同的图面,不过快进得太快,有点没看清就模糊了
3. 旁白太多,有些本来就是看看演员演得,都要旁白出来,贾雨村看上了甑士隐的丫环,都要旁白
出来,当观众是傻子阿。后来名明白了,导演是要拍成听觉视觉连环画,听旁白,看画面。算是标新
立异吧。可以理解,可以慢慢去接受。
4. 再说演员了,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487
5
京剧的剧目
 
据统计,京剧剧目总计五千八百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在传统剧目中又
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徽班原有剧目,以及汉调剧目或徽、汉共有剧目,如《大回朝》
、《奇双会》、《打樱桃》、《贵妃醉酒》、《罗成叫关》、《状元谱》、《战长沙》
、《击鼓骂曹》、《当锏卖马》、《四进士》、《李陵碑》等。另一类是从梆子移植过
来的剧目如《铁弓缘》、《辛安驿》、《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类是昆腔的剧
目,如《思凡》、《闹学》、《游园》、《惊梦》、《打虎》、《山门》等。其他还有
些唱“啰啰”、“纽丝”的小戏,如《打面缸》、《小放牛》、《打花鼓》、《探亲家
》等。这些来自徽、汉、昆、梆的剧目,在唱腔曲调、表演方法的艺术风格上,多少还
保留着其前身的遗韵。
京剧形成后艺人编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等
长篇说部。较早的有卢胜奎编的三十六本《三国志》、(一说四十本),杨隆寿编演的
《双心斗、沈小庆等人根据《施公案》编演的"八大拿"(即以黄天霸为主角的一批剧目
),在此前后,上海的京剧艺人王鸿寿等也编演了一些剧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铁公鸡
》,据传即出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我想把面条申遗
这几年好了很多,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到处都是一些申遗的事儿,有一个稍微上年头的建
筑也申遗,有个稍微时间长点的物件也申遗,戏曲那些文化遗产就不说了,就差点把现
代流行的歌也申遗了。
我老家是大陆平原那一块的,我们那的人就爱吃面条和馒头,可以说从我出生的时候全
家人都已经特别的爱这口(也许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对于面条和馒头我也有很深的
感情啊,几十年了说实话都是靠着面条和馒头长大的,就算到了现在不经常在国内也会
想办法做一些馒头和面条,都知道国外的人不吃这些东西,因为文化差异比较大,他们
不吃所以就没有卖的,但我想吃怎么办?我就在网上查找资料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做,一
遍又一遍的联系,现在基本上是会做了,虽然说做的不太好,但是还说的过去,最起码
我自己是能吃,而且还挺好的。
我知道那些申遗的像那些实物的有古建筑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像那些京剧、昆腔
、豫剧等等,但还真的没有人提过把面条和馒头申遗,我觉得这事儿还挺靠谱的,这种
文化都已经传承了那么多年,申遗应该问题不大吧?
E**********v
发帖数: 5509
7
庚辰年三月初十,桃花开满了甘河两岸,深深浅浅的花瓣飘落碧绿的河面,逐水东流。
一乘青布小轿将年仅二十四岁的小姨太太抬进了南河头的蒋家宅子的后门。
苏州阊门出身的小姨太太,说得一口绵软的苏白,唱得一曲愁肠百转的昆腔,张坚的梦
、梅、怀、玉,出出信手拈来,最擅长的要数曲调细腻柔美的《满庭芳•梦中缘
》:
“曲罢一声长叹,叹宵光何限。共倚雕阑,蒹葭雾锁云程断。空对着影珊珊,月映琅
移嗥嗍餮是锊酰潇湟渡校嵫圩巫蜗嗫础@氤盍降睾稳战佑幕丁!br />
据说当年小姨太太一曲终了,年过半百的曾祖父两行清泪潸然而下却毫不自知,整个人
已经入定一般。回平湖的时候,曾祖父叙钟心上身,不顾家里已有一妻一妾,抛下一千
银元将这秦楼楚馆内邂逅的文媚兰娶回了家里。
“侬啊晓得,娘娘太太是撒呃脾气,个日子过不太平呃。”
天镞记忆里的曾祖母,性情及其刚愎清高的老太太。即使是已经瘫痪在床,也要处处压
着外婆太太一头,以显示自己是嫡妻,比外婆太太这个偏房高一等。子孙进门要先向她
问好,时鲜货要先拿给她吃,添置什么物品也必须由她先挑,作得一塌糊涂。天镞小的
时候爱打抱不平,便经常拿了自己的零食诚心当着她的面去孝... 阅读全帖
f*****s
发帖数: 3868
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无语中
其实仰天喷和低头喷或者正常平喷, 本质上头真有这么大区别么?
当然我不是硬拗的人, 我就是觉得这个不该被放大到现在这个倍数
我觉得比较几个比较大的: 莫名其妙的背景音乐和所谓的昆腔; 大量的旁白, 这个只能
说明演员演的差, 所以一定要旁白才能让观众get it
w***u
发帖数: 3912
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解释东风无限恨
这个倒是真的,呵呵。记得俺从前迷恋昆曲不可自拔的时候还诌过一段儿,什么
昆腔误我,我误爹娘,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R*****g
发帖数: 682
1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最全中国古典文化[四大],值得学习!
特意收集了一下中国的古典文化,分享给大家,快来看看这些「中国四大」吧~
【四大国粹】
京剧、中医、国画、烹饪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四大发明家】
张衡、蔡伦、毕升、杜诗
【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四大名著】
《红楼梦》、《西游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
【四大讽刺小说】
《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
【四大神话小说】
《封神演义》、《镜花缘》
【四大志怪小说】
【四大美女】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奇女】
薛涛、李师师、梁红玉、柳如是
【四大美人图】
西施浣沙、昭君出寨
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四大才女】
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四大女将】
穆桂英、樊梨花、秦良玉、梁红玉
【四大情女】
白娘子、孟姜女、虞姬、王宝钏
【四大名妓】
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
【四大草根妓女】
【四大良母】
王母、女娲、孟母、岳母
【四大清官】
包拯、狄仁杰、海瑞、况钟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刺...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11
元代杂剧的兴盛,大抵是基于散曲形式的繁荣。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元杂剧的创
作与文人的参与,是因为元代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废除科举,使文人失去了仕进的机会而
怡情于杂剧的创作。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其片面性,并不能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整体状况,
金元诗词也并没有因散曲形式的出现而沉寂,只是到了元代,散曲、杂剧才以一种新的
形式生面别开。正如王国维所说,“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戏剧将历史与文学以更加
直观的形式向平民阶层呈现,成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同时也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
、性灵和情感融入其中的自我表达。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纪君祥、马致远等人的戏
曲创作被后人赋予那么多现实意义、反抗精神和人民性,等等,恐怕也是他们在创作之
际始料未及的。
明清传奇应该说更多地渗入了文人的唯美主义追求,传奇作者的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也
较之元代更为复杂。明代从未阻塞过文人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道路,传奇也照样日渐繁
荣,文人的参与比元代更为广泛。
除了戏曲文学之外,在音律和声腔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介入,尤其是十六世纪以来昆腔的
形成,使得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有了更为完美的表现。应该说,明中叶以来的戏曲即有雅
与俗之分,并不是
n*n
发帖数: 456
12
来自主题: Xiqu版 - [转载] zz 徽剧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hui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parvenu (hehe), 信区: Anhui
标 题: zz 徽剧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Jul 22 19:25:54 2003) WWW-POST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
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
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
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
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二簧调,乾隆五十五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大
受欢迎。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京城出现了“戏庄(
即高级剧场)演戏必徽班”的景象。二簧腔对各地许多的戏剧唱腔产生过重要影响。从乾
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有据可查的徽班有60多个,规模最大的四喜班达到180人

徽剧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长庚,一生主持三庆班,是精忠庙的会首,是继高朗亭之后的著名
徽班领袖,京剧的开
m****a
发帖数: 254
13
来自主题: Xiqu版 - ZT京剧的武戏与昆腔
如《别姬》中唱[南梆子]因过门太多而无法起舞,剑舞只能选用过门极少的
n*n
发帖数: 456
14
来自主题: Xiqu版 - 北昆简史 ZZ
北昆简史
北方昆曲,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
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
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昆腔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流传到北方。清初,江苏的昆曲班社和艺人不断北上
献技,清政府曾把昆曲称为“雅部”,搬演于内廷。乾隆、嘉庆(1736-1820)以后,被
称为“花部”的秦腔、徽调、汉调相继进京,昆曲便逐渐衰落下来;
至道光年间(1821-1850),民间已无。
纯粹的昆曲班社,艺人中一部分返回南方,一部分依附于徽班,与皮黄艺人合作,后来发
展成为京剧中的“京昆”一派;另一部分则采取昆、弋(高腔)同班兼演的方式,向冀中
、冀东一带发展,与当地民间艺人合流,逐渐形成北方昆曲这一支派。
同治(1862-1874)初年,醇亲王奕还,在府邸设立了一个兼唱昆、弋两腔的王府家班安
庆班(后改名恩荣班)。光绪十六年(1890)醇亲王去世,恩荣班解散,大部分艺人回到故
乡,在家乡活动,并传授了大批青年子弟。
原恩荣班昆曲艺人徐廷璧,在离开醇亲王府后,到了京东滦州稻地镇与
w*****n
发帖数: 937
15
来自主题: Xiqu版 - 四川的昆曲 ZZ
还在考古,:)
贴一段川剧昆腔,山门里的一段
俺笑着那戒酒除荤闲嗑牙,做尽了眞话靶,他只道草根木叶味偏佳,全不想那济顚僧,他的酒肉可也全不怕。弥勒佛米汁贪非诈。咱囊头有衬钱现买恁的不须赊,那裏管西堂首座迎头骂。卖酒的,可不道解渴胜如茶?

了昆
单声
、湘
腔和
戏五
M*****n
发帖数: 16729
16
来自主题: Xiqu版 - nun, raki, manina
nun妹妹,今天真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
我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
数遍了指头把佳期待。
总算是,伤情的莫非,low key的nun,
今日走到一起来。
我此生得遇你nun妹妹,
心如那灯花并蕊开,
往日病愁一笔勾,
今后“乐”事无限美。
从今后,
与你春日早起摘花戴,
寒夜挑灯把曲改,
添香并立赏古琴,
步月随影登舞台。
从今后,
昆腔越音满室闻,
如鱼得水分不开。:-))

no
mood,
w*****n
发帖数: 937
17
来自主题: Xiqu版 - 赞一下曹志威
那么厉害,今后留心一下。是戏之曲下载的? 前一阵似乎看到北昆50年的下载,刚才没
找着,希望这边戏曲台能放。
太羡慕你了,湘昆的彩楼记我是看的电视。第一次看整出的彩楼记,拾柴,辨踪看得我
直乐,呵呵。
这昆曲的丑角真是颇有些自由度,苏白,京白,湘白,明清流行全国的时候,不知道是
不是各地方言都有。湘昆在郴州,感觉应该颇为不易。
说起方言,一些地方上的小剧种估计就更困难了,我是四川的,特想找些川剧来看,里
面很有些昆腔的传统,尤其是玉簪记秋江,遗憾还没找着。
S********8
发帖数: 4466
18
来自主题: Xiqu版 - 元曲与昆曲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
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
,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
,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
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
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而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
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仅200多个。最流传
的南曲曲牌如《游 昆曲《玉簪记》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
《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
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
集贤宾",等八套。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
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曲... 阅读全帖
c******n
发帖数: 3577
19
来自主题: Xiqu版 - ZT:昆曲的今天和明天
焦循说昆腔之没落
《花部农谭》
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盖
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于
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
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自西蜀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謔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近年渐及于旧。余特喜之,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天既炎暑,田事余
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余因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
w*****n
发帖数: 937
20
来自主题: Xiqu版 - 12月京剧演出
顶一下,明儿是龙凤呈祥。
昨晚的没看,今天的什么大卫王就是一新编雷剧。姚期只唱了万花亭,邓沐玮今天听着
有些温。高红梅的花木兰很不错,以前没看过这出所谓的“探营”,全是昆腔,夜奔的
那一套曲子,好看,看来以后可以多关注一下高红梅。张建国的白帝城么,中规中矩。
y*****o
发帖数: 44
21
留得声腔在,美梦做不完 ——为业余曲友们解嘲
一、 业余曲友们的心血和作用
目前,各地有许多业余曲友以热爱昆曲而会友,这种性质的群体实际上早已先于昆
剧而产生。从明代魏良辅、梁伯龙等人研制的昆曲到昆曲剧本搬上舞台,其间经过多年
的呕心沥血,(有人说魏十年不下楼)和联络同好如过云适等,集思广益取得了成果,
他们就是一些自讨苦吃,乐在其中的先驱型的业余曲友。即使以后专业昆班演出成功,
他们也不同于后来的李渔,靠此养家活口,而是终生保持着业余昆曲爱好者的身份。
后来随着昆班演出之流行,加深了文人们兴趣,大批传奇作品问世,又丰富了演出
内容,相互推动,很快地风靡全社会。从达官贵戚、巨室富商及中上层之家,多养有戏
班,下至士庶乐籍、贩夫走卒,亦趋之若骛,乐而不倦。这里,除了专业演员之直接投
入外,还有许多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音韵学家、谱曲家们的通力协作,而他们的劳动
,绝大多数也是无偿奉献。总之,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嘉,这个时期的昆剧所以兴盛,
其发展和一切运转,都充满着业余曲友们所起的作用。他们有的是文化艺术造诣较深,
或经济条件优越者,往往处于主导位置,而专业演员常屈于从属,这是封建时代所决定...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1530
22
来自主题: Xiqu版 - 粤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B5%E5%8A%87
粤剧花旦常見造型粵劇,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1],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
在廣東、廣西粤语区出現[2],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
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
又稱為戲棚官話。[3][4]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
粵語廣州話,使廣府人更容易明白。[5]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6]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
目录 [隐藏]
1 歷史
1.1 元朝以前
1.2 元朝
1.3 明朝
1.4 清朝
1.4.1 禁止演出
1.4.2 恢復演出
1.4.3 海外演出
1.4.4 志士班與文明戲
1.5 民國初期
1.6 1949年後
1.7 当代
2 行當
2.1 化妝
2.2 戲服
2.3 頭飾
3 表演工藝
3.1 唱腔
3.2 身段
3.2.1 表演方式
3.3 說白
3.... 阅读全帖
p*****u
发帖数: 14
23
来自主题: Anhui版 - zz 徽剧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
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
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
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
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二簧调,乾隆五十五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大
受欢迎。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京城出现了“戏庄(
即高级剧场)演戏必徽班”的景象。二簧腔对各地许多的戏剧唱腔产生过重要影响。从乾
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有据可查的徽班有60多个,规模最大的四喜班达到180人

徽剧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长庚,一生主持三庆班,是精忠庙的会首,是继高朗亭之后的著名
徽班领袖,京剧的开山始祖。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安徽省徽剧团,收集徽剧剧本达
800余部,整理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醉打山门、龙凤扇等传统剧目30多个。国家领导

曾经多次观看徽剧演出。徽剧的新生还得到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戏剧艺术家的赞赏
和祝贺。1978年徽州地
f**d
发帖数: 1952
24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瓯剧: 瓯剧的发展
温州(永嘉)“南曲戏文”(简称之为“南戏”)的腔调,被叶德均(1911~1956
)称为“温州腔”。瓯剧的腔调含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皮簧)、滩簧、时调
等腔调,其起源便是这“温州腔”。发展至今,瓯剧拥有明以来传留的部分剧作及其腔
调,尽管历经数百年的演出、流变,然其“源”未变。作为瓯剧戏“种”之滥觞,只限
于高、昆二腔及其剧作(自然也包括唱调)、音乐。现在的瓯剧则原名“温州乱弹”—
—“温州乱弹”是流行于以温州地区为中心的音乐的名称。现在,有两个剧种以 “温
州乱弹”为腔调,除了解放后更名的“瓯剧”,另一个是以唱“皮簧”为主兼唱“温州
乱弹”唱调的“和剧”。
1983年,全国戏曲开始趋向低潮,而瓯剧却在国外赢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应旅居荷
兰华侨总会之邀请,经国务院侨办及我国外交部批准,温州市瓯剧团组成赴荷兰演出团
。他们一行11人(其中东方歌舞团2人),以“中国文艺代表团”的名称,携带《断桥
》、《浮缸》、《借扇》、《双下山》等折子小戏,于1983年9月18日离开温州赴北京
,9月23日离京,次日飞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那儿进行国庆首演之后,又先后在
阿波都、埃因侯温、四放伦、
首页 上页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