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 发帖数: 1135 | 1 堂主说得一针见血,偏锋一侧有锯齿,笔力见软弱。
我以为背景大伙都知道的,就懒的重复了。 |
|
g***t 发帖数: 2278 | 2 准确的说,这个尖峰应该叫做露峰。行书当中这种入笔的方式蛮多见的。唐楷一般都是
藏锋入笔。 |
|
|
|
g****z 发帖数: 1135 | 5 嗯,大方向都是魏晋风格,这没错。但细节并不像。可以断言并非一人所书。 |
|
w*****9 发帖数: 2193 | 6 对,苏轼那个很长很赞,哈哈哈。我是说第一篇智永那篇。那篇其实很好,意思到了就
好,拉长反而啰嗦。 |
|
g****z 发帖数: 1135 | 7 苏轼的书法是很能引起我玩味的,主要是因为许多网友对他推崇倍至,
而我却觉得如此推崇对苏轼而言有些过头了。网上的不同意见往往在
无形之中把双方推向了对立面,陷入非好即坏的二元境地。
这,显然违背了我的本意。苏轼能否位列顶级书家之列,当然能。
不但能,而且能!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分跟谁比,拿他与二王,智永,
赵孟頫比,他还是有差距的。如果把那些人列入历代书家之第一梯队,
那么苏轼就排不上号了。
苏轼的书法是有他鲜明特点的。字迹偏方扁,娟秀拘谨,笔画功力很深。
在我看来,能写得一手方扁字是很有特点的,也是很困难的。在同时期
的苏黄米蔡中,我认为除了“米”外,苏轼可算是在其他两人之上的。
前几天bsmajia网友所帖苏轼《新岁展庆帖》,我觉得是苏轼非常好的
一幅作品。仅凭此帖便足以使苏轼昂首迈入顶级书家之列。
然而,我之所以觉得苏轼有些言过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
《黄州寒食寺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我看来,《黄》帖即便在
苏轼自己的作品中也算不得老大。所以能尊得天下第三,很大成分是
仰苏轼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而使人们爱屋及乌。
上个《黄》帖分析一下:
第一行“自我黄州已過三寒”,其中“自我...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2278 | 8 王氏的宗族非常旺盛啊,也是艺术人才辈出。
王献之、王徽之、王法极(智永禅师)、王僧虔、王志都是大书法家。 |
|
wh 发帖数: 141625 | 9 (上)启功
启功,原姓爱新觉罗,但不愿沾皇家祖荫,不用此姓,只称启功。字元伯,别署元白、
少文、长庆。室名简晴堂、坚净居。北京人。康熙帝十一代孙,曾祖、祖父皆入翰林,
后家道中落。幼年丧父,失学而不堕其志,用功于书法、文辞、绘画等项,刻苦自励,
投师问道。中学期间从苏州学者戴姜福学习经史辞章,从贾尔鲁、吴熙曾(镜汀,号镜
湖)习画。后经傅增湘引荐,受业于史学家陈垣门下。中学未毕业,二十一岁受聘辅仁
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席。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改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古典文学。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
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等职。
启功善书画碑帖、诗文词章、美术史论及文物鉴赏。书法原为其“业余嗜好”,在史无
前例的运动中反而颇得锤炼,所获得的声誉远远超过了他的古典文学本职。其书法初学
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六岁临《九成宫醴泉铭》,十一岁学《多宝塔碑》,二十岁
后习《胆巴碑》,所书楷字端凝、坚重、娟秀兼而有之。后转师董其昌、米元章诸名家
墨迹,于智永千文用功最久。于书艺主张写字要不受各... 阅读全帖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真书 智永没怎么看过,哎我看书法好少。我在杭州看到岳飞的草书好漂亮,哎我拍了好多想
贴给你们看但回来后一直忙忙碌碌什么都没弄。别等下次了,就这次吧。隶书可能不如
楷行草实用,写的人少。也没人写过篆书,除了刻印的。 |
|
g***t 发帖数: 2278 | 1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真书 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值得临摹。
岳飞的行书很棒。 |
|
c******y 发帖数: 547 | 1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真书 楼主用笔习气太重,比如第一个字,撇,戈勾都有问题。另外,捺需要仔细揣摩古人法帖
后面水孩儿的,不建议从13行入手,此帖难度太大了。从兄的作品看,还是多谢谢寸楷
。小楷太细微了,容易藏拙。写多了,反而把一些习气固定了。如果你喜欢兰亭,不妨
多谢谢智永。写上百遍以上,再写兰亭,别有一番滋味 |
|
s*******i 发帖数: 12823 | 1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真书 放大写也不好么?我这个字大概5cm x 5cm
太喜欢了就经常写写,别的小楷写的少,楷书的底子主要是临的多宝塔,其他帖子写的
不多。
有时间写写智永:)
法帖 |
|
w**********t 发帖数: 334 | 14 看看《说文解字》中“左”“右”的篆书,想想是不是“左”就应该先写横,“右”
就应该先写撇?
其实,“右”字从“又”从“口”,楷化了的“右”中横画相当于“又”中的捺画,
如果单写“又”的话,是不会有人先写捺,再写横折撇的。
如果仔细看过一些楷书法帖,我们会发现很多古代书家是会特意保留“右”中撇
画前的那一小横折,以示其来由。举个例子,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左”“右”
撇画写法是不是有区别?
笔画顺序颠倒在楷书中,也许可以糊弄过关;但在行草书当中,则会攸关于字的
对错。我们可以再来看看智永《千字文》中“左”“右”的写法。
专业书家,如果偶尔先写了“右”里面的横画,应该算是误笔;但如果是为了
所谓现代视觉艺术上的美观而便宜行事,则有以辞害意之嫌。因为字,首先
是要写对,然后才能谈得上美观。这点对于专业书家,要求应该格外地高,
即使你的高考语文改卷老师断然不会说你写错了。 |
|
w**********t 发帖数: 334 | 15 你的倾向是有道理的:“雁”上加点或不加点均可。比方说,智永在《草书千字文》
中是加点的, 而文征明则不加。 |
|
a***d 发帖数: 2374 | 1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千字文》 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怀素的《草书千字文》,很是惊艳。临习间,除迷醉于怀素行笔的
流畅多姿外,也深感千字文本身的文采。不过因为多年来一直都是断断续续,偶尔兴来
临上一页,一直没有认真研究过千字文。前些天因为搜索宋徽宗的瘦金书,惊讶地发现
宋徽宗也写过千字文,分别为楷书和草书。再一查,千字文自智永始,几乎为历代大师
写过,包括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等。甚至当今的启功先生也有《千字文》
传世。遂深感欲练书法,少不得千字文。
这《千字文》的来历,也是与书法有关。据说因为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极为喜爱,要求
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书碣碑石上拓出不重复的一千字;后又因这一千字互不联属,要求
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这从王
羲之书碣碑石上拓出的一千互不相属,互不重复的字,在周兴嗣“一夜须发白”的苦苦
构思下,竟然构成了一篇文笔优美,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意义深远的作品。
(以下摘抄自百度:千字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443.htm)
《千字文》每四字一句,上下两句一联,联尾押韵。中途换6次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
份,或称 |
|
S*******t 发帖数: 3956 | 17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千字文》 智永的《楷书千字文》!
怀素大草千字文!! |
|
S*******t 发帖数: 3956 | 18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千字文》 开始图片没显示智永的草书。现在看到了,草书不错啊。不过还是喜欢楷书,外形端庄
,内力深厚啊。 |
|
G***O 发帖数: 839 | 1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千字文》 完全同意这两句话,
1,至瘦的笔划,没有足够的功力根本写不均匀
2;楷书写得好,行、草字结构未必就能安排得好。
再加一句,不是笔画临的好,就能写得好字。
但是,结构安排只要看的多,写得多,会掌握的比较快。
智永的楷书不是说不端正,但有些字看起来不舒服,比如:
1)唐,广字头,长撇不知道太厚还是有点偏,使剩下的口有点歪斜。
2)育,底下的月太单薄,可能是头上的云笔试太厚。
3)章,也是和育一样,尤其是早字的短横。
4)周,那个横折竖钩,虎头蛇尾,钩的很难看。
5)虞,有一点头重脚轻,不是很明显,可能是个人风格。
不知道是不是碑文,所以工匠处理不当。可能是我太挑剔,也可能是我不懂得欣赏他的
风格。
总的说来,看上去挺有味道,比其余几位好很多。
另外,它的行草书是很有家传的味道了。那个贴子里的正楷明显好过白文。只有一个“
宙”字,老毛病
又犯了。还有一个列字,竖钩太单薄。
也许我太picky,也许我太世俗,不过能和lz讨论在书法,很舒服。 |
|
a***d 发帖数: 2374 | 20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千字文》 嗯,能这样聊聊挺好的,我也很喜欢,多谢了。:-)))
智永的楷书,比如你指出的那几个字,我不觉得是工匠的原因。个人认为是一种不匀称
式的均衡吧。 |
|
R*****g 发帖数: 682 | 21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
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
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
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
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
”,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
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
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
。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 阅读全帖 |
|
|
o*****s 发帖数: 193 | 23 二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后,日见强旺;二月一日开荤,现
全复元矣。二月以来,日日习字,时有长进。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近来
改临智永千字文贴,不复临颜柳二家帖,以不合时宜故也。
孙男身体甚好,每日佻达①欢呼,曾无歇息,孙女亦好。浙江之事,闻于正月底交
战,仍尔不胜。去岁所失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二县城,尚未收复。英夷滋扰以来,皆
汉好助之为卢,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
湖北崇阳县逆贼钟人杰为乱,攻占崇阳、通城二县。裕制军即日扑灭,将钟人杰及
逆党槛送京师正法,余孽俱已搜尽。钟逆倡乱不及一月,党羽姻属,皆伏天诛,黄河去
年决口,昨已合拢,大功告成矣。
九弟前病中思归,近因难觅好伴,且闻道上有虞,是以不复作归计。弟自病好后,
亦安心不甚思家。李碧峰在寓三月,现己找得馆地,在唐同年李杜家教书,每月俸金二
两,月费一千。男于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约计费钱六千文。男等在京谨慎,望
父母亲大人放心,男谨禀。(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匹日 |
|
g***t 发帖数: 2278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eseClas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e999 (葡萄美酒夜光杯), 信区: ChineseClassics
标 题: 【琴棋书画——中华古典文化征文活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7 16:18:31 2011, 美东)
中华古典文化(ChineseClassics)版举行琴棋书画——中华古典文化征文活动,欢迎
大家交流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文会友,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发扬光大我版。
征文内容:
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贴自己的作品,书法绘画琴声皆可,并请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文字说明,例如学习经历或体会等等;二是名家名作赏析评论,要求字数300以上。主题不局限于琴棋书画,有关中国古典文化即可,呼应版名。
征文形式:
征文务必原创(引用、转载必须说明)并首发本版。转载其他版面请注明从本版转载。
标题注明“征文”。不符合以上字数标准的给予mark奖励,不计入征文。每人参加征文
不超过三篇;三篇以外的mark奖励,不计入征文。
奖励方式:
每篇征文奖励100伪币。上首页置顶或推荐的另奖100伪币。上小区十大的另奖50伪币。
拟... 阅读全帖 |
|
o**********e 发帖数: 18403 | 2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补颜真卿《祭侄稿》背景,还有颜体书法分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5 20:38:17 2016, 美东)
上次说到耶鲁图书馆门上的颜真卿及其堂兄颜杲卿的英勇就义故事。刚刚找到一篇生动
分析颜真卿其人其字的文章:
http://shufashenghuo.baike.com/article-117564.html
一共五页,挺长的。贴几大段我感兴趣的;喜欢书法的同学请看链接里的全文,外行如
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不知道内行如何评价。
(以下节选文字不用引号了,方便看。部分图片是我自己找的。括号里是我的插入语…
…)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
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
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他传世法书中的盛唐
气象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追念,他高贵杰出的品格气度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尊崇,他创
造了雄深雅健、敦... 阅读全帖 |
|
|
|
|
e***e 发帖数: 3872 | 29 偶说了千字文要看人写的好看。
http://www.guoxue.com/gxrm/gx_qzw.htm
《千字文》
(梁)周兴嗣 撰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
《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
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
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
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
《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
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
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
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
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
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