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 发帖数: 33562 | 1 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
樊洪业
《束星北档案》(以下简称《束》)一书问世之前,在一部分浙江大学老校友
和治物理学史的小学术圈子里,有一个关于束星北先生的历史悬案---他究竟是否做过
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对这一问题,不管是否定或肯定,有关人等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
静悄悄地表述各自的意见,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辩论,没有张扬,更没有炒作。在这悬案
内外,含着人们对束先生的尊重和对其遭遇的同情,也罩着一层层需待求解的疑惑。
悬案之缘起
笔者知有束星北先生,始于1979年他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那篇回忆录《在
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以下简称《爱》)。出于好奇和癖好,我保存下了这份
剪报资料。据束氏本人忆述,他于1928年5月在德国柏林大学拜访了爱因斯坦,经过一
番谈话之后,爱因斯坦决定设法聘请束星北做他的研究助手,每月给他120马克的薪水
,时间是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上半年。《爱》文中述及他与爱氏讨论学术问题,协助
其工作,到其家中做客。
《爱》文发表之后,曾被一些报刊转载,也陆续被一些文章引用,当然,引人
注意的亮点都在束星北与...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2 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我离开——巫宁坤《一滴泪》
送交者: 听雨楼主 2015年06月03日01:32:29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禁书解读”专栏 2015年6月2日
作者:余杰
王国维曾引尼采的名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一滴泪》便是“以血书者”
,巫先生以“受难”的全部人生为中国史上最黑暗时代作见证,这是他个人的不朽的盛
业,然而整个中华民族所付出的集体代价则是空前巨大的。——余英时
一九五一年新春,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博士的巫宁坤,接到燕京大学校长
邀请他回国任教的急电。此前,巫宁坤从未面对面地与共产党打过交道,他在西南联大
外文系学习期间投笔从戎,担任过飞虎队美国飞行员的翻译,然后于一九四三年赴美留
学。国共内战的硝烟,只是他在美国报纸上读到的、语焉不详的新闻。不过,出于纯朴
的爱国之心,他总是感到“有一根割不断的纽带”将自己与古老的祖国连接在一起,“
一个新时代、一个崭新的社会,似乎随着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已经来到了”。
接到电报之后,没有经历太多思虑,巫宁坤便决定放弃完成一半的博士论文,回去为“
新中国”效力。在美国为数不多...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12072 | 3 对撞机是核武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没有邓也会发展。其实邓上台后也让它下过马。李
政道力争才恢复。
1972 年9月20日李政道和夫人回国来了。当他到达北京的时候,周总理要中国科学
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张文裕先生去见李政道,探讨一项物理发现
。原子能所在云南落雪山海拔3200 米的高山上建有一个大型云雾室,在他们拍照的粒
子径迹照片中,有一张的径迹显示可能是一个重质量荷电的粒子。这个粒子的质量可能
比质子重十倍(>10GeV/C2),很难用已知的粒子来解释。
为了推行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计划,中国高能物理所希望与美国有关实验室合作,张
文裕在1972 年去美国访问的时候就表达了这种愿望。但是,由于他说得过于客气和含
蓄,美国方面不清楚他们到底要做什么。
1974年5月30日李政道向毛泽东陈述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的要重视基础科学和从
年轻的人中间挑选,要参照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办法去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毛泽东
赞成他的建议。
1977年2月李政道夫妇第三次回国访问。当时,国内已经制定了一个建造高能加速
器的计划(华国锋当政),要建造一台40 亿电子伏特(...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4 真空能发动机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面世
wayofflying 收藏于 2012-01-05 阅读数:1 被转藏:4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修改 如何标记批注?
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11月4日到9日在珠海举行。新浪航空在航展现场有幸
邀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进行访谈。以下为访谈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航传媒、新浪网、CCTV7联合主办的新闻
直播室节目。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北航高歌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动力方面的专家
。非常欢迎您的到来。
【高歌:】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新浪网的网友一起交流思想,交流吧,那就是互相
学习、互相促进。
【主持人:】高老师,我知道您最近一段的研究方向,我是从一本书中了解到的,
《蓝星科技畅想》,我以前也是您的学生,当时教授给我们的是比较传统的航空理论,
但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前沿的概念、理念,您是怎么想起写这本书的呢?
【高歌:】我感到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和二十世纪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
人类的科技正处在一个大的飞跃前夕,还不是前夜,而是黎明前,已经显现了曙光。这
样的话,我们就必须做...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 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被迫害长达22年
陈克江
2017-07-6 14:14
Google+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李政道
束星北
极右派
著名物理学家
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在中共夺取政权的迫害
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中,被扣上“极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专政机关的
管制对象”三顶大帽子,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巨大的折磨。
【希望之声2017年7月6日】(本台记者陈克江综合报导)1952年年底,在山东大学礼堂
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最著名的热力学家王竹溪。王竹溪是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学生,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福勒的学生。王先生介绍了国
内热力学的现状,也谈到了国际上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前景,以及他个人的认识和成果。
他一边讲一边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公式和重要的概念。
在讲了将近50分钟的时候,主持人问要不要休息一会儿,王先生说不用。正当他准备继
续讲下去的时候,一个身穿蓝色长袍、高大魁梧的先生走向讲台,他将双手撑在讲台上
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 阅读全帖 |
|
O****X 发帖数: 24292 | 6 科学家也是人,神话美化科学家是一种偏执,转一篇华人科学家的八卦
============================
季承:《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曾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
的景致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这是这桩学术界的豪门恩冤首次系统展示。"出版社编辑对本刊记者说。
书的作者身份同样值得一提,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季承长期从事科研管
理工作,曾任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
作。
尽管李、杨分裂已长达半个世纪,如今他们已分别83岁和87岁高龄,但是时间并没
有消弭他们之间的恩怨。读《李政道传》,二人的恩怨贯穿其间,其详尽的细节直击人
性深处。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
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 |
|
x*w 发帖数: 891 | 7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合纠葛
在物理科学的历史上,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成功的合作关系,是十分罕见的。遗憾
的是,他们密切美好而又相互竞争的科学合作,以及他们两人亲密的友谊,终究未能持久
,以至于彻底决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人的分手?由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以翔实
的材料对此问题作了探究和披露。
1953年秋,杨振宁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停留一年,和密尔斯合写了一篇奠定杨振
宁一代物理学大师地位的论文。
李政道认识到杨振宁1954年和密尔斯所发表那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在1955年开始和杨
振宁进行讨论,并且再次合作写了一篇论文。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
共合写了32篇论文,显现出他们两人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李政道曾经写过,“我们共同
的工作激发出我们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
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
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
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 |
|
l**********1 发帖数: 5204 | 8 Sure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不了那个实验
but 另外,弗雷德曼(J.L.Friedman)和泰勒格第(V.L.
Telegdi)用乳膠技術也完成了π-μ-e 級聯衰變實驗,證明在這些衰變中宇稱是不守
恒的① 。
plus
伽溫(R.L.Garwin)、萊德曼(L.Lederman)和溫瑞奇(
Marcel Weinrich)完成,同樣証明了宇稱的不守恆 。萊德曼做這個實驗還有
個小故事。
在李政道知道了吳健雄的初步實驗結果以后,他向他的哥倫比亞大學同事萊
德曼建議,在加速器上做實驗去証實宇稱不守恆。開始,萊德曼借口正在做π-μ-e 的
實驗,不願意去做﹔也擔心宇稱破壞的效應在π 衰變和μ 衰變中可能不大。后來,李
政道努力地對他強調,從吳健雄的實驗結果看,在π 衰變和μ 衰變中宇稱不守恆的效
應一定很大。在李政道的勸說和吳健雄實驗結果的鼓舞下,萊德曼參加了1 月4 日哥倫
比亞大學物理系例行的星期五午餐會,會上李政道透露了吳健雄的實驗結果,之后萊德
曼對這件事才重視起來,立刻著手做實驗。他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伽溫商量,想出了在哥
倫比亞大學的加速器上做實驗的方案。很快,三...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332 | 9 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
季承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描写了李政道求学西南联大、结缘物理的传奇
人生,也写到了
和杨振宁从合作到决裂的细节。书中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奖时手中所持的是中国
护照,这打破
了中国人没有获诺贝尔奖的历史,足以使炎黄子孙感到骄傲。但是后来却中断了合作,
令人遗憾。
季承表示,写《李政道传》完全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在这本书出版前,李先生并没
有看过,但李
先生是支持自己的,提供了很多材料,现在已第一时间给李先生寄去了一本。他认为与
李老相识三十
来年,做了多年助手,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去写一部关于李政道的传记。季承说,自己
力争客观,尽
量还原事实。而且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有资料可循的。他还说,出一本人物传记,有争议
是正常的,不
怕被人说,他在书底页上加上了一句话:文责自负,对史负责。
李政道和杨振宁从1948年开始合作,1952年合作中断,1955年又恢复合作。1956年
他们合作
发表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论文《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1957年他们获得诺
贝尔奖以
后,合作继续下去,直到1962年分手。合作的十几年时间里, |
|
N*****e 发帖数: 1094 | 10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共分为三个组:数理组、
生物组、人文组。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
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
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
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分子。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包括郭沫若在内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
凌鸿勋、林可胜、傅斯年、董作宾、李济、王世杰、吴稚晖、朱家骅、...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11 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当选了中国中科院院士。在这个关键时刻,为美国服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杨振宁先生终于回归祖国,为我泱泱天|朝又添华章。在这理当全民庆祝,万众膜拜的荣耀时刻,草民们该激动得热泪盈眶才是啊,怎么网上却是一片嘲笑和咒骂呢?这话风明显跑调走样。连一向洞察天下牛逼轰轰的坏球时报也懵了,说“一些人持续攻击杨振宁,这太奇怪了”,叼盘侠胡|锡|进嘟嚷说:我想不通!
其实在与翁帆结婚以前,杨振宁一直是中国的香馍馍,官方青睐,民间追捧,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啊,光芒万丈亮瞎我眼。但自从2004年82老翁娶了28小妹,杨老先生在民间一下就成了臭鸡蛋。
第一股反杨势力可称为“伦理派”。杨振宁与翁帆携手,被民间舆论称为“不伦之恋”。不难理解,80多岁的老头子娶了个孙女辈的小妞,这在两性关系上一向保守的中国很难受人待见。那阵子是说什么难听的都有。好在杨老先生受了多年美国教育,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个人性福问题上十分坚定,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众人骂了一阵感觉无趣,也只好咂咂嘴了事。但众多“伦理派”从此再也看不上这个大科学家了。诺奖算个屁,国人大凡总是道德第一的。
另一股反杨势力,可称为“爱国派”。“...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12 2016-08-28 出鞘军事 微信号cqjs123
功能介绍
打造军事原创内容,掌握最新军事资讯.和大家互动交流!
来源:一统江山博客
朱蓬蓬:媒体传出消息说,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其父杨武之(1896-1973)长期
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劝
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后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
(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
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在李政道之前去领奖,并出书丑
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
帝的最后一个礼物……在82岁的高龄迎娶28岁的翁帆。
1957年,杨武之的长子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杨武之十分兴奋。他曾于1957、
1960和19...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13 http://book.sohu.com/20161226/n476984780.shtml
文革后全国海选天才闹剧:从第一神童到超常班
扫描到手机
2016-12-26 18:25:48来源:搜狐读书作者:吴树、蒋铮
教育是中国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不时跃居“头条”,引发知识界与民众的的
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尤其是在竞争愈发激烈、教育成本持续高涨的今天,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目标。然而过犹不及,焦躁的“揠苗助长”更会伤
害一个个好苗子。纪实文学作家吴树和《羊城晚报》资深记者蒋铮在新书《天骄之殇》
中,回顾了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界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神童”的闹剧始末...
有些故事开头很精彩,结局却差强人意。有些故事开头很平淡,结局却异彩纷呈。
一则被西方媒体疯传的中国新闻
对西方人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China还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封闭王国。从那块
“大红幕”后面窥探到的每一个突发事件,几乎都可以成为西方媒体的舆论焦点。若再
加上一点罗曼蒂克式的政治想象与臆断,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某些国家的重要情报源。
早就听说过那个曾经被西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故事。去年在京城...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4 http://book.sohu.com/20161226/n476984780.shtml
2016-12-26 18:25:48
来源:搜狐读书
作者:吴树、蒋铮
原标题:文革后全国海选天才闹剧:从第一神童到超常班
教育是中国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不时跃居“头条”,引发知识界与民众的的
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尤其是在竞争愈发激烈、教育成本持续高涨的今天,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一目标。然而过犹不及,焦躁的“揠苗助长”更会伤
害一个个好苗子。纪实文学作家吴树和《羊城晚报》资深记者蒋铮在新书《天骄之殇》
中,回顾了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界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神童”的闹剧始末...
有些故事开头很精彩,结局却差强人意。有些故事开头很平淡,结局却异彩纷呈。
一则被西方媒体疯传的中国新闻
对西方人而言,20世纪70年代末,China还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封闭王国。从那块
“大红幕”后面窥探到的每一个突发事件,几乎都可以成为西方媒体的舆论焦点。若再
加上一点罗曼蒂克式的政治想象与臆断,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某些国家的重要情报源。
早就听说过那个曾经被西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故事。去年在京城...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094 |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0 13:38:21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共分为三个组:数理组、
生物组、人文组。
1948年底,国民党输掉大陆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湾。在蒋介石的直接领导下,时
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傅斯年、杭立武、蒋经国、陈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紧急磋商
谋划了“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细节办法,并拟定了“抢救人员”名单。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
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令离开大
陆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
... 阅读全帖 |
|
u*****a 发帖数: 6276 | 16 不见得合适。但说的主旨类似:
《南渡北归》第三部,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
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毛泽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
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自由民主的阵
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
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说: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迫害。同一年,李政道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8年后,二人再度相会。此时,李政道是中国政要迎接的贵宾,巫宁坤是刚从牛棚放出
来内部控制的“牛鬼蛇神”。当时,巫...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9309 | 17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2/043522337359.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04:35 北京日报
钱学森1935年公派留学美国的志愿书。 钱学森1935年公派留学美国的志愿书。
杨振宁1938年入学的学生履历片。摄影 赵琬微 杨振宁1938年入学的学生履历
片。摄影 赵琬微
时间毯 时间毯
院士林 院士林
1945年,叶企孙教授批改的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 1945年,叶企孙教授批改的
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合影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合影
今天上午,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清华大学又收到一份厚礼,由校友捐资兴建的新清
华校史馆正式落成开放。经过历时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而成的清华百年史,今起永久展
出。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每一
个历史瞬间,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
今天开馆的校史展不仅包括近千幅图片,还收集了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学习工
作表现优秀的清华大学1965年写给北京市委、教育部有关政治辅导员的报告...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把杨振宁驱逐出境!清华终于喊出国人想说的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28 00:20:16 2016, 美东)
2016-08-28 出鞘军事 微信号cqjs123
功能介绍
打造军事原创内容,掌握最新军事资讯.和大家互动交流!
来源:一统江山博客
朱蓬蓬:媒体传出消息说,清华学子怒批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其父杨武之(1896-1973)长期
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劝
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后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
(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
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19 http://hx.cnd.org/?p=102500
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第三部,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
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第三部,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
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毛泽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
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自由民主的阵
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
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说:
我不愿意让人洗脑子。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20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证明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拿了诺贝尔奖,但这个定律真正能被实现、研究,都少不了另外一位华裔科学家。
她研究了如何利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的两种同位素,铀-235与铀-238;197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
但她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利用实验方法验证宇称不守恒,为李政道、杨振宁的研究做了实验证明。
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位相貌和气质都丝毫不输电影明星的女科学家。
她叫吴健雄,美籍华人,被称为“物理研究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东方的居里夫人”。
在华人与女性双重身份的阻隔下,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女讲师、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女教授、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
她以外国人的身份参与了机密的“曼哈顿计划”,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以外几乎所有大奖与荣誉,甚至远在外太空还有一颗以她命名的小行星。
1912年,吴健雄出生于江苏浏河。“积健为雄”,从这个男性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父亲对她寄予厚望。
要说起她的父亲吴仲裔,也绝不是个小角色。
他早年就读的南洋公学,是如今上海交大的前身。年轻时曾激进地投身革命,学潮、爱国学社、同盟会、反袁斗争,哪哪都有他的身影。因为不满校方作为,他便毅然退...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21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组图)
来源: 猪钢鬃 于 2011-02-28 11:04:0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1225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2011年02月 来源: 人民日报
朱光亚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1947年,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市,朱光亚(左一)和张文裕(左二)、李政道(右
一)。CFP供图
• 朱光亚去世“两弹一星”元勋又折一将 尚有10人健在
•朱光亚同志逝世
朱光亚
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
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
至1950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 阅读全帖 |
|
l****u 发帖数: 3130 | 22 杨振宁:我是保守的革命者
“我得诺奖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长久以来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在合适的情形之下,一个脑筋清楚、做事果断而有远见的、不那么民主的政治,把科
技推上去的本领更大,因为它有效率。”
清华大学科学馆,走廊尽头这个近30平米的房间因为没有丰富的物品陈设而显得有些空
旷,然而这个房间里却有一个用来思考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大脑。
物理学家杨振宁端坐在办公桌前,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始终用一种缺少变化的语气与我
们交谈。他神情温和,那是一种让人感到难以改变的温和,甚至连时间对他的改变都显
得那么艰难——这位89岁的东方男人看起来非常健康,言谈举止间保持着足够清晰、敏
捷的状态。一个小时的谈话刚一结束,他就起身拎起黑色文件包步出办公室,结束了他
日常的半天上班时间。
杨振宁把自己的健康长寿归结于“幸运”,他说他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选择了正确的
道路,所以“这一辈子简直可以说是没法子更幸运了”。被他称为幸运的,还有上帝给
他的“最后的礼物”——比他年轻54岁的妻子翁帆。杨振宁用自己的晚年生活来诠释的
这段“不对称”之美,似乎比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更让世人... 阅读全帖 |
|
a*******m 发帖数: 14194 | 23 因此杨振宁一九七二年六月第二次的回到中国,除了探望病情日益沈重的父亲,
并且在北京做了十次演讲和座谈,这些活动延续了一个多礼拜之久。其中特别有代
表意义的一次座谈是七月四日下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的座
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杨振宁独排众议,不赞成中国大陆在那个时候建造高能量
的加速器,全力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计画。这一个座谈会的纪录,后来在中国
大陆科学界有一个「杨振宁舌战群儒」的名称。
中国科学界的人士,在那个时候会有建造高能量加速器的想法,一方面中国在
高能物理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一方面也是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应该要对人
类的知识领域作出一些贡献,这其实有一点是呼应毛泽东当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
较大贡献」的一句话,而高能物理就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科学领域。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方面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尤其又碰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
是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做的座谈会纪录来看,这个座谈会的发言是坦率而直
接的,没有人因为杨振宁当时是共产党的贵宾身分而有所保留。
这个座谈会是由当时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裕主持,张文裕是中
国老一辈相当有地位的一位物理学... 阅读全帖 |
|
z**********e 发帖数: 22064 | 24 2015-12-25柴静民国文艺微信号minguowenyi
功能介绍
那是一个大时代,那是一个胡适、林语堂、沈从文、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张
爱玲等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让我们跟随着大师的足迹,一起领略那个伴随着清
新壮阔的文艺复兴的民国大时代吧!
小文:他是中国物理之父,战乱烽火时代,在满地焦土上栽下桃李。却在“明朗的天空
”下乞讨流浪病死。
谨以柴静此文纪念叶企孙先生。
1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
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
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
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
爱护无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
下的桃李。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1949年10月叶企孙(左一... 阅读全帖 |
|
T****i 发帖数: 15191 | 25 1972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回国,周恩来总理对他说:中国科学事业不够发达,能不
能从国外请一些教授来中国,李政道说:为什么要从国外请,我以前的许多老师,他们
的科学造诣不亚于国外的著名科学家,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恩师,中国物理方面第一人,此时正在青岛扫厕所,一个人扫几十
个厕所,已经扫了十几年……
1931年5月他获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硕士学位。这时他已经走到学术前沿,时年25岁。
1931年9月束星北被母亲一纸婚约拉回中国结婚,再没有能出去。
束星北与王淦昌,两个才华非凡而又个性迥然的人在浙大遭遇后,遂成为“对手”和至
交,他们既能相互冲撞启发,又能相互吸收弥补。他们在课堂上常常是针尖对麦芒,互
不相让,形同两军对垒。大教授竟像孩子一样地论争,让学生们颇感惊异新奇,而一些
学术问题也在这样非常的争论中日见深邃。同时,他们也造就了吴健雄、李政道、程开
甲等日后享誉世界的一流人才。
但是束星北治学太认真,认真到一点不给他人留情面。在学术报告会上,无论主讲人名
气有多大,学问有多深,一旦发现束星北在下面坐着,就禁不住心惊胆战。他常常会提
出很多问题,让报告人招架不... 阅读全帖 |
|
s*********a 发帖数: 3436 | 26 www.creaders.net| 2017-03-01
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当选了中国中科院院士。在这个关键时刻,为美国服务长达半个
多世纪的杨振宁先生终于回归祖国,为我泱泱天|朝又添华章。在这理当全民庆祝,万
众膜拜的荣耀时刻,草民们该激动得热泪盈眶才是啊,怎么网上却是一片嘲笑和咒骂呢
?这话风明显跑调走样。连一向洞察天下牛逼轰轰的坏球时报也懵了,说“一些人持续
攻击杨振宁,这太奇怪了”,叼盘侠胡|锡|进嘟嚷说:我想不通!
其实在与翁帆结婚以前,杨振宁一直是中国的香馍馍,官方青睐,民间追捧,中国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啊,光芒万丈亮瞎我眼。但自从2004年82老翁娶了28小妹
,杨老先生在民间一下就成了臭鸡蛋。
第一股反杨势力可称为“伦理派”。杨振宁与翁帆携手,被民间舆论称为“不伦之
恋”。不难理解,80多岁的老头子娶了个孙女辈的小妞,这在两性关系上一向保守的中
国很难受人待见。那阵子是说什么难听的都有。好在杨老先生受了多年美国教育,在自
己的婚姻大事、个人性福问题上十分坚定,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众人骂了一阵感觉无趣
,也只好咂咂嘴了事。但众多“伦理派”从此再也看不上这个大科学家...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30882 | 27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组图)
来源: 猪钢鬃 于 2011-02-28 11:04:0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1225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2011年02月 来源: 人民日报
朱光亚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1947年,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市,朱光亚(左一)和张文裕(左二)、李政道(右
一)。CFP供图
• 朱光亚去世“两弹一星”元勋又折一将 尚有10人健在
•朱光亚同志逝世
朱光亚
1924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
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
至1950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666 |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waydream (昆仑天下),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当年杨振宁反对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真是太对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16:15:49 2015, 美东)
因此杨振宁一九七二年六月第二次的回到中国,除了探望病情日益沈重的父亲,
并且在北京做了十次演讲和座谈,这些活动延续了一个多礼拜之久。其中特别有代
表意义的一次座谈是七月四日下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的座
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杨振宁独排众议,不赞成中国大陆在那个时候建造高能量
的加速器,全力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计画。这一个座谈会的纪录,后来在中国
大陆科学界有一个「杨振宁舌战群儒」的名称。
中国科学界的人士,在那个时候会有建造高能量加速器的想法,一方面中国在
高能物理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一方面也是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应该要对人
类的知识领域作出一些贡献,这其实有一点是呼应毛泽东当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
较大贡献」的一句话,而高能物理就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科学领域。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方面的... 阅读全帖 |
|
c******n 发帖数: 16666 |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waydream (昆仑天下),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当年杨振宁反对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真是太对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4 16:15:49 2015, 美东)
因此杨振宁一九七二年六月第二次的回到中国,除了探望病情日益沈重的父亲,
并且在北京做了十次演讲和座谈,这些活动延续了一个多礼拜之久。其中特别有代
表意义的一次座谈是七月四日下午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的座
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杨振宁独排众议,不赞成中国大陆在那个时候建造高能量
的加速器,全力发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的计画。这一个座谈会的纪录,后来在中国
大陆科学界有一个「杨振宁舌战群儒」的名称。
中国科学界的人士,在那个时候会有建造高能量加速器的想法,一方面中国在
高能物理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一方面也是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应该要对人
类的知识领域作出一些贡献,这其实有一点是呼应毛泽东当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
较大贡献」的一句话,而高能物理就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科学领域。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方面的... 阅读全帖 |
|
h*d 发帖数: 19309 | 30 ☆─────────────────────────────────────☆
hillhong (三不:不出门不旅游不拍照) 于 (Tue Mar 1 11:01:13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8 22:03:45 2011, 美东)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组图)
来源: 猪钢鬃 于 2011-02-28 11:04:0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
话] 本文已被阅读:1225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朱光亚:我这辈子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2011年02月 来源: 人民日报
朱光亚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徐曦弋 摄
1947年,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市,朱光亚(左一)和张文裕(左二)、李政道(右
一)。CFP供图
• 朱光亚去世“... 阅读全帖 |
|
J*******3 发帖数: 1651 | 31 物理学年谱
公元前~公元元年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腊人发现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轻物体;发现磁石吸
铁。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
面镜的实验研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
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
子学派)。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
派)。
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学派已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
角。
公元前350年左右,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
长一倍的规律(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三世纪,实验发现斜面、杠杆、滑轮的规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静力
学的基础(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三世纪,发明举水的螺旋,至今仍见用于埃及(古希腊 阿基米德)。
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
朝夕”的记载,“司南”大约是古人用来识别南北的器械(或为指南车,或为磁石指南
勺)。《论衡》叙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 阅读全帖 |
|
q*d 发帖数: 22178 | 3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ys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walks (闪着泪光的微笑), 信区: Physics
标 题: ZZ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by柴静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8 21:25:57 2010, 美东)
发信人: walks (闪着泪光的微笑), 信区: Tennessee
标 题: ZZ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by柴静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8 21:25:31 2010, 美东)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2010-03-29 01:18:44)转载
标签:杂谈
一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
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
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
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 |
|
c*****3 发帖数: 1141 | 33 网上传,清华校训原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被砍了后面的八个
字,没有独立自由,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典出《周易》乾卦和坤卦),但找不到确
切出处。
以下是一个关于清华大学的对比数据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 3: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
中共清华:0
诺贝尔奖被提名者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 2: 张明觉,吴茂昆
中共清华:0
沃尔夫奖获得者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 1: 陈省身
中共清华:0
拉斯科奖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 1: 张明觉
中共清华:0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3:陈省身,杨振宁,李远哲
中共清华:0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11
中共清华:0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中华民国国立清华大学:7
中共清华:0
陈省身 31届数学系 硕士
南开大学数学系学士 国立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 德国汉堡大学博士
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芝加哥大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教授,
数学家,微分几何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6年获美国福特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4年,获以色列总统贺索颁发的沃...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34 6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夫人翁帆在南开大学为其举行的89周岁生日宴会上。当日,30位院士在南开出席了“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杨振宁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工作。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来因故中止。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
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35 盛名之下的杨振宁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是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史上,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世界级物理学大师之一。
离开故乡多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重回故乡之后,遇到的并不全是温情和善意。人们谈论起他,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晚年那段年龄悬殊的婚姻,有关科学的美和奥秘的故事却令人遗憾地被忽略了。
坐在我的左边
都是回忆。推开大礼堂的门,还能闻到小时候的味道,每个礼拜六父母亲带他到里面看电影。第一部电影的细节还清楚地记得,片子讲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中一个资本家的故事。躲避通缉的资本家藏身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圣诞节时,外边下了雪,他穷途潦倒,「走回到他家的那条街,窗户里头,看见了他的太太跟他的孩子们,看见了圣诞树。」老体育馆是孩子们经常去的地方。那时候清华每年都要举办北平市大学生运动会,总是人山人海。他们一帮清华园里教授家的孩子就自发组成啦啦队,给清华的运动员呐喊助威。
杨振宁先生拄着手杖在校园里走着,每次经过这些地方,从前的情景就出现了。他95岁,人生绕了一圈,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路边的槐树和银杏继续繁盛着,身边走过的是正值青春的学生们,也有父母牵着的七八岁孩子,就像80多年前...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6 蒋介石的战略眼光:抗战期间的一项伟大决策
大中小 2015-04-03 21:36:24
多维历史
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
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主流的意见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教
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
即停办”。面对意见分歧,蒋介石力排众议,作出决策:“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
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弃了基本……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
看到战后。”本文选自2015年4月3日共识网,作者毕唐书,原题为《抗战时期一项伟大
的教育决策》。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的胜利应当是最辉煌的篇章。同政治和军事上的成果相比,
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为可圈可点,甚至堪称世界奇迹。
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自在情理之中。但事实
却恰恰相反。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费投...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7 转贴:几代大师前辈的简单故事
(相信这里有不少朋友读本文时会感到格外亲切。即使不是与中关村有过比较紧密联系
的朋友,读来也会唏嘘不已。虽然本文谈到了许多前辈大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贡献和
不公的遭遇,更可以联想到整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整体的牺牲奋斗。他们应
该但是未必都被大家所记得,可是他们的努力绝没有白费!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中关村回顾
蔡恒胜
(中国知识分子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一部血泪史)
中关村是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1953年我随父母从杭州迁往北京后,不久就住进中
关村,直到1984年远赴加拿大,近三十年几乎就沒离开过这塊土地。
2006年5月,与1953年相距整整五十三年,我又回到了这里,回到了15楼前。多巧的是
二个“53”的数字呀,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
父母亲人,叔伯邻里一个个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我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往事
如烟,真是弹指一挥间。
回到北美后,总是不能忘怀以往的一切。我决定写点中关村的事和人,抒发自己思乡的
情感,也愿与所有海外的中关村游子和关心中关村的人们共享。
中关村回顾(一) - 中关村的狼圈
上个世...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61690 | 38 据称杨振宁曾因有约在先谢绝领导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04:27 中国青年报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
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
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
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
来因故中止。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
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
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
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
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 阅读全帖 |
|
O***2 发帖数: 622 | 39 还有中国作家协会的这个:
中国作家协会: 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
历史资料:2000年中国作协就高行健获诺贝尔奖的表态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瑞典文学院10月12日将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籍华人作家
高行健。
中国作家协会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有许多举世瞩目的优秀文学作品和
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此并不了解。看来,诺贝尔文学奖此举不是从文学角度
评选,而是有其政治标准。这表明,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
威性。
1957年中国人就获诺贝尔奖了!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物理学奖。李政道于1962年加
入美国籍,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籍。他们获奖时,身份还是中国人,诺贝尔奖主页
上的介绍写的是China,即中国国籍,但不明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国
籍。事实是李政道 杨振宁获得诺奖时拥有中华民国国籍。
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时算中国人的有: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物理学奖
1989年:达赖喇嘛和平奖(达赖如果不算中国人,难道西藏独立啦?);
2009年:高锟物理奖(获奖时国籍为英国、美国、香港永久居...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2682 | 40 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累计)
根据wiki,
学校 总数 Graduate ,Attendee or Researcher, Academic staff before
or at the time of award,Academic staff after award
这四项有很多重复,故总数不是四项相加,其中毕业生和得奖前(或当时)本校正式职工
两项最重要。
有的大学不统计第二项,第四项。
1. 剑桥 89 (65,14,55,5)(包括钱永健)
2. 芝加哥 87 (30,11,46,2)(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崔崎,李远哲,小柴
昌俊,南部陽一郎,奥巴马)
3. 哥伦比亚 81 (39,14,60,9)(包括湯川秀樹,李政道,丁肇中,崔崎,刘
小波,戈尔,奥巴马)
4. MIT 77 (30,20,33,0) (崔崎,丁肇中,利根川進)
5. 牛津 59 (27,0,26,7) (包括昂山素季)
6. UC伯克利 47 (30,16,28,2)(包括朱棣文,李远哲... 阅读全帖 |
|
w******9 发帖数: 1604 | 41 中国人的姓跟氏,不过现在基本都称姓氏。
不过用法还是有些区别,姓是家族的,
氏是可以用家族分支或个人。
比如你家太爷的墓碑上写着,你太爷某某多少世,
但是你太奶只能写某某氏。跟族谱写的一样。
女的只能写氏。
家谱是一般不把女的写进去,
嫁到你家族的女性都不会说是姓只说氏。
这跟先秦姓与氏用法完全相反,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男尊卑女,是后来的文化。
现在姓氏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姓众氏单。
一个家族总会出几个优秀的,几个人渣。
一般说个人,比如 李政道,李姓,或李氏或李政道氏,怎么牛逼。
但是绝对不能说 李政道姓,怎么么。。。
因为李政道再怎么牛逼也是他个人,你不说李姓怎么。
比如现在隔壁老王很多,但是社会不应该说姓王怎么怎么,你只能说
某个王某某或王某某氏怎么,
因为他再怎么坏,也是个他个人如何,不能说他老爸妈兄弟姐妹怎么。
跟整个姓王的也没关系。。。
=========
齐太公吕尚为姜姓吕氏。先秦时期“姓”与“氏”不同,男子称氏。姓一般来说是不变
的,子子孙孙相沿,而氏则不同,可能改变,父子兄弟的氏可能也不相同。姜姓的氏有
高氏、庆氏、齐氏、申氏、吕氏等。从战国后期开始姓与... 阅读全帖 |
|
t*******a 发帖数: 198 | 42 中国人在国际上尚有一点点尊敬部分源于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 难道不应该保
持对他们的尊敬吗?
德国人口是八千万;有多少诺贝尔奖;南北朝鲜人有~七千人;zero诺贝尔奖
我们如不尊敬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我们就会被看做朝鲜人---太可怕了。
南朝鲜人有点钱又如何----我本人从无对这个名族有些许的尊敬;姑且不论中国人也已
有钱了。
当繁华散去,不朽的是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呼吁:对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给出起码的尊敬。也是尊敬我们自己 |
|
t*******a 发帖数: 198 | 43 中国人在国际上尚有一点点尊敬部分源于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 难道不应该保
持对他们的尊敬吗?
德国人口是八千万;有多少诺贝尔奖;南北朝鲜人有~七千人;zero诺贝尔奖
我们如不尊敬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我们就会被看做朝鲜人---太可怕了。
南朝鲜人有点钱又如何----我本人从无对这个名族有些许的尊敬;姑且不论中国人也已
有钱了。
当繁华散去,不朽的是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呼吁:对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给出起码的尊敬。也是尊敬我们自己 |
|
t*******a 发帖数: 198 | 44 中国人在国际上尚有一点点尊敬部分源于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 难道不应该保
持对他们的尊敬吗?
德国人口是八千万;有多少诺贝尔奖;南北朝鲜人有~七千人;zero诺贝尔奖
我们如不尊敬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我们就会被看做朝鲜人---太可怕了。
南朝鲜人有点钱又如何----我本人从无对这个名族有些许的尊敬;姑且不论中国人也已
有钱了。
当繁华散去,不朽的是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
呼吁:对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给出起码的尊敬。也是尊敬我们自己 |
|
w*******e 发帖数: 15912 | 45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就不会再对杨振宁先生有偏见了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17-02-23 9:27 已读 8240 次 大
字阅读
转载
据央视新闻2月21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
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比起当年就直接回国的邓稼先和钱学森,一直以来都有说杨振宁不爱国或者如何如何的
言论,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杨振宁的婚姻问题,对他的冷嘲热讽也相当的多,甚至还有
对他的学术成就大加攻击的。
用古人的一句诗来说:“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用各种莫名其妙的标准
来评判杨振宁,也算是一个经典的笑话来源了。
青年时代的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振宁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于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方面,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是
“宇称不守恒”,而这个成就是和李政道一起做出来并一起拿到诺贝尔奖的,所以很多
人就觉得这是他的最高成就,所谓“不过如此”而已。
但是这就是对科学界一无所知,只知道一个“诺贝尔奖很牛逼”而已。实际上,诺贝尔
奖尤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就是争议很... 阅读全帖 |
|
r****z 发帖数: 12020 | 46 要知道托福 GRE 能在中国开办,还得得益于李政道的 CUSPEA。李政道本人是物理学家
,作为起始自然只能从物理下手。在此之前,西方对中国学生的水准一无所之,有了
CUSPEA 之后,西方才知道中国学生的水平和西方学生相当,愿意接收中国学生,这才
有了托福 GRE 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里的学生,只要不是亲属移民过来的,基
本都可以说是李政道奖学金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早期参加李政道奖学金计划的大多数
人,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如果直接选择金融计算机(如果有的话),恐怕出国机会微
乎其微。物理是基础学科,转其它领域再正常不过,这个现象数学也有,人人都学十来
年语文,最后当作家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吧。 |
|
发帖数: 1 | 47 地质韶光携梦同行
李政道| 文
李政道(资料图)
看了温家宝先生的《地质笔记》一书后,感触很多。我因身体原因已有几年没有回国,
也未与家宝先生见面恳谈了。读完这部书,深深为他曾为地质工作奉献青春的那些岁月
而感动。
家宝先生在地质系统工作了十八年,正是从青年到中年的黄金时代。他行万里路,厚积
薄发,更让我惊讶的是,从他这些珍贵的地质笔记中,能看出他的有容乃大、情系人民
之心。他用笔记录了走过的每片大地,却不仅于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更关注到土
地之上的自然环境、资源矿藏、文化特色和人民生活。这种宏观的态度对于时为青年的
家宝先生,诚为难得!而插图中那些整齐笔迹和精细作图,也体现了他治学和工作的态
度。我相信,此后他也是本着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国家大事和人民忧乐的。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这句诗亦正是家宝先生的画像。中国是一个对土地最珍视的国家。土地上的人
民是国家发展富强的最宝贵的财富。十八年的地质工作当然十分艰苦,但却磨砺了他的
性格,铸成了他的坚毅,亦增加了他对最基层人民的所想、所愿和所需的深入了解。因
而他懂土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其一,杨振宁娶了小他54岁的翁帆为妻。此乃老不正经。
其二,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据称老父亲劝其归国效力亦被断然拒绝。
此乃不忠不孝不仁。更甚的是还在纽约长岛教授区买了房子。1948年,杨振宁获芝加哥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
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
所所长。而杨振宁的同乡、朋友、西南联大校友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回国
了,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造出了原子弹,还因此得了癌症,死时刚60出头。可见
,杨与邓相比,人格上大大的不如。
其三,杨振宁与李政道同拿诺贝尔奖,后两人闹掰了,形同陌路。定然是杨振宁人品上
有问题,才让李政道不理他了。
其四,杨振宁1964年正式拥有美国国籍,到2017年宣布放弃美国国籍,纯属作秀。
其五,杨振宁贪恋清华大学给他建造的带电梯的二层别墅,值1000万人民币呢。而他在
美国纽约的房子只有100万美元(600多万人民币)。
其六,杨振宁信口开河,乱拍官方马屁,刻意标榜自己的爱国。他大吹中国高等教育水
平高:“从教育年轻人的... 阅读全帖 |
|
G****o 发帖数: 167 | 49 你说的是这个事吗?
“李政道到美学习后,由于表现格外优秀,所以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
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自己开开。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
。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
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
议究竟意味着什么,李政道当时也不了解,也就照着做了,后来逐渐地李政道才慢慢琢
磨过味来。” |
|
c****x 发帖数: 6601 | 50 前一阵网上又开始打了一场和科技有关的口水仗,不知道你关注了没有——杨振宁和丘
成桐就超级加速器之争。看热闹的人评论道,这狗血程度只比王宝强多出100个郭德纲
,争论的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花200亿美元修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加速器(超级对撞
机)。那么超级加速器是什么东西,以至于让两个世界级的大师争得如此狗血呢?
加速器简单地讲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带电的粒子束,比如质子束(带正电)或者
电子束(带负电),加速到非常快的速度,撞击一个金属靶,或者相互撞击,看看是否
能发现基本粒子的结构,或者新的粒子。在历史上,很多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是靠加速
器做出来的。
这些基本粒子虽然小,静态的质量轻,但是如果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根据爱因斯坦相
对论原理,它们的质量会非常大,因此加速它们需要非常大、能量非常高的加速器。这
些加速器也被称为超级加速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是欧洲的核子加速器CERN和美国的费
米加速器,后者由于能量依然不够大,虽然先开始了验证希格斯场和玻色子的实验,但
是实验还是失败了。前者由于更大更强,实验成功了。中国要想进一步超过欧洲,有新
的发现,可能就得建设一个比CERN更大的超级加...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