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林兆明
(共0页)
G***Y
发帖数: 9698
1
“讲古大师”只是他的兼职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4-2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何瑞琪、申卉
上世纪粤语话剧的巅峰之作《七十二家房客》,老广州无人不晓。1960年首演一炮
而红,观众拍烂手掌,站在戏院不想走,一夜间满大街都在模仿伪警察“三六九”的台
词——你个斩头鬼。此后每逢演出,场场爆满,受欢迎程度,创下当年中国舞台剧最高
演出纪录400多场。
提及粤语话剧的往事,“三六九”的扮演者,今年87岁的林兆明却有些伤感。如今
,人们更多称他为“讲古大师”,赞他曾出神入化地演绎唐僧四师徒,却忘了粤语话剧
曾经的辉煌。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申卉
图/广州日报记者王维宣
纵横戏剧、讲古界60载,对自己的定位究竟是“讲古人”还是“名演员”,林兆明
想了想,“历史自有公论。不过,如今人人都话我是讲古大师,我再三声明,粤语话剧
与讲古是不同行当。”
广州民俗专家曾应枫曾这样形容林兆明,他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在于他对
粤语艺术价值的探索与坚持,才可以在说书和演剧间、在精致和通俗的表达中游刃有余
,处处是艺。
结缘:若非“船下留人”他就当法官了
他是粤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里的“三六...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9698
2
粤语讲古热,如何“书接上一回”?
日期:[ 2015-08-18 ] 来源:[信息时报]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周秋敏 实习生 罗志安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除署名外)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句话再亲切不过。上世纪80年
代,每到饭点,通过电台无线电波传播出来的粤语长篇小说连播、广播剧,曾陪着一家
几代人一起“下饭”。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街坊们听得如痴如醉,饭菜变冷,几
未举箸。
万人空巷听粤语讲古的“黄金时代”,俱往矣;但收音机这边的“听古迷”们,不愿
散去。在珠三角各地电台重播已数百遍的《西游记》等经典古仔,至今仍在大气电波中
,和老听众们重温着旧时的粤韵悠扬。
下月,粤语讲古大师张悦楷诞辰90周年。尽管斯人已逝,当年楷叔的最佳拍档——老
讲古人林兆明以及缪燕飞、冼碧莹等人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老古王”们仍坚守着一
份情怀,为粤语文化传播贡献最后一份力。
羊城四大“讲古”巨星
张悦楷
1925~1997
金句:“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广东话剧院著名话剧演员,与刘兰芳并称“北刘南张”

... 阅读全帖
C***l
发帖数: 2625
3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东周列国志》
前些天开始在ipod里复习林兆明讲的粤语评书《东周列国志》。虽然粤语评书里林兆明
跟张悦楷齐名,但是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楷叔更多些,楷叔的著名作
品也远比林伯的多,但是《东周列国志》却是林伯讲的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书。这部书
涉及的历史背景知识非常多,书本身写得也比三国,水浒等小说更艰深,所以林兆明在
录制过程中三天两头跑去邻居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家请教,力图让自己和听众都弄懂
书里的故事。此外林伯对书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编排,少量枝节内容作了裁减,但特
意增加了不少篇幅来解释很多事件的背景和日后的影响,包括很多我们常用的成语的由
来,比如上下其手,食指大动,结草衔环等。这个再创作很有必要,因为东周时期诸侯
林立,国与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作一些修剪,照原书事无巨细而且完全按照时间顺
序照念,是很难把脉络捋清楚的,此外,原著里面颇有些断袖,群P,乱伦之类的情节
,放在一个老少咸宜的娱乐载体里面也不太合适,总的来讲林伯的改编我认为是相当成
功,这部书我认为可以和张悦楷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起,作为粤语评书中必
听的三部(过去广东媒体说起楷叔,必提《杨家将》,但我觉得一来
C***l
发帖数: 2625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闲话《东周》--引言,郑庄公
veryCD.com啊,搜索张悦楷和林兆明就一堆。这两人的评书是最经典的粤语评书。
T****e
发帖数: 2167
5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合集] 哗,终于等到了!
☆─────────────────────────────────────☆
Cajal (chump) 于 (Sun Feb 26 01:22:57 2006) 提到:
楷叔和林兆明啊!
http://lib.verycd.com/2006/02/16/0000090259.html
http://lib.verycd.com/2006/02/16/0000090278.html
☆─────────────────────────────────────☆
Cajal (chump) 于 (Mon Feb 27 00:40:47 2006) 提到:
正版DVD没上市的时候8成都是枪片啦,我现在都是等上市以后才当,没能吸引我去电影院
的片子也自然不值得我去当枪片了。
今年冯小刚怎么没拍贺岁片?

☆─────────────────────────────────────☆
aladdin (渔夫) 于 (Sun Feb 26 01:30:04 2006) 提到:
哇,呢个劲!
听讲开长途车听古最提精神?我听歌不行,越听越眼训,要跟住一齐唱先得
☆──
C***l
发帖数: 2625
6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包子派完了,大家哈皮
说到鳄鱼,大家谁还记得小说连播《虾球传》是边个播讲的?当年很多没有重播过的古
仔,比如岳飞传,三家巷,都不记得谁讲的了,虽然知道多半是张悦楷和林兆明的其中
一个。
g**g
发帖数: 1575
7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包子派完了,大家哈皮
应该系林兆明...
D******n
发帖数: 2836
8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关不掉的收音机(1)
我最喜欢林兆明把声,真系好特别,他的《东周列国志》与《孙悟空》很经典。
我记得还有一个女的讲古的讲过《金狻猊传》,《红楼梦》还有一个孤岛漂流记,就是
一堆小孩在孤岛的故事
D******n
发帖数: 2836
9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东周列国志》

提高可读性。
我也很喜欢《东周列国志》可惜听来听去都是第几节,没有听下去。因为讲得东西太多
我都记不住。我发现我的名著启蒙基本是靠听故事,因为鬼使神差就是没有听过三国,
所以我就对人人都熟悉的三国偏偏不懂。。。。《杨家将》的确是经典,但是的确令人
气愤!最受不了是七郎死掉那一幕。。
小说更艰深,所以林兆明在
Y******e
发帖数: 20256
10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东周列国志》
我记得林兆明还讲了西游记,不错的说。
C***l
发帖数: 2625
11
来自主题: Cantonese版 - 老广州的一些房子
72家房客至少有两个版本,一出粤语的黑白电影,有林兆明在里面演三六九,另一个是
国语(还是上海话?)的,里面有肥肥,在verycd上有。抓壮丁是川剧。
G***Y
发帖数: 9698
12
讲古女前辈 风靡一代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4-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何瑞琪
粤语艺术家讲古女前辈讲述粤语讲古圈的故事
粤语艺术
系列访谈
开篇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饭点,电台播出粤语广播剧、故事、小说等文学节目时,
几乎整个广州城都在传播同一个声音:“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听众心神飘然万
里之外,随着情节跌宕起伏,揪得心里一紧一弛,常常饭菜变冷,几未举箸。从大街上
走过,几乎可以从每间商铺的收音机里,连续把一个故事听完。
在那个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除了粤剧外,粤人能享受本土语言的艺术,有粤语讲
古、话剧、相声、小品等几种。从事表演的几乎是同一个圈子的人,他们或将粤语话剧
台词的基本功,融汇到各体裁的演播中,或将粤剧的功底发扬到相声。形式的交融汇合
,碰撞出灿烂的“粤味”文化。
从今日起,本报一连三篇讲述粤语语言艺术,以人叙事,以事寻味,望广府文化这
座山越攀越高。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摄影王维宣
“哈哈哈,我地以前‘讲古’系揾不到钱,但听到不少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说,‘我
系听你古仔大噶’,就很感动,”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从客厅传出,两位老朋友在... 阅读全帖
s*********9
发帖数: 9860
13
听着他讲故事长大的
G***Y
发帖数: 9698
14
观众喜欢,我绝不“封喉”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04-24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何瑞琪
粤语相声泰斗黄俊英79岁仍坚守舞台 忧心人才青黄不接、创作空间萎缩
今日,本报一连三期的《粤语艺术系列访谈》,聚焦最后一期——粤语相声。从誉
满羊城的粤语讲古、话剧至相声名家口中,记者都听过这样的话: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弱
,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如何才能重现昨日辉煌?
每当香港艺术团将精品剧目带到广州演出时,有些观众就会用“难得”“仅有”等
词句来形容粤语艺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评书、话剧
、相声、鼓曲等艺术表演风生水起。
面对这些尴尬,有人悲观地得出结论:“粤语文化式微了。”对此,年届79岁的粤
语相声老前辈黄俊英讲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瑞琪
相声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
黄俊英并不是粤语相声首位演出者,在他之前,不少省市话剧团演员都曾把相声的
欢乐送到百姓当中。从1954年开始,广东话剧团的张悦楷和林兆明、吴克和蔡传兴这两
对“最佳拍档”便大力推广和普及粤语相声,让相声这个北方艺术形式,带上了不少岭
南文化的味道。
不过...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213
15
钱文军 【广西】武斗纪事(1-3)

《武斗纪事》(上)
(这是一篇回忆文章,回忆文革时期柳州的武斗情况。开始写的时候鄙人还在农村插队
,零零星星断断续续,至少三十年了吧!除了众所周知的国情之外,主要是害怕记忆错
乱,虽然经过五年囚禁生涯反复不断地提审、交代,印象是很深刻的,毕竟当年的日记
早已不知去向,很难保证无错漏。又经不露声色地探访一同经历那段岁月的故友乃至对
头,也查阅能够找得到的文件资料,尽量使其无大差错。尽管如此,恐怕仍难保证不失
,只能算作一家之言吧!此文经王反修、杨鉴平等若干当事人帮助,得以纠正某些记忆
疏漏,顺致谢意!)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具体情况如何,在广西,武斗是“三支两军” 导致的。但据所了解
到的资料看,中国大地上凡武斗之所,皆与军方介入脱不了干系,如果没有“三支两军
”,原来的所谓保守派已经分崩离析,大多数人已经参加或改弦更张自立了造反派组织
。已经习惯了惟命是从的中国人,当他们明白过来是毛亲自指挥文革运动并且要在这次
运动中整肃官员阶层之后,拥护是惟一正道: “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在执行中加深理解。”到1966年底,就连省部级干部也纷纷...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213
16
《武斗纪事》(中)
(接上)
5月20日晚上,我到林场“工机联”总部开会。我虽然只是中学生的头头,却是这个总
部始终担任“三人核心”的惟一一个,在整个柳铁以及柳州市,也是“五人指挥小组”
之一,算是说话算数的一个。会上派出去查证的人报告说,在柳州站停了几天的车厢上
,裝的是绿色的箱子、有军人押运所以没法看仔细。与会者对于是否是军火争论了一番
,最后决定管它是不是军火,先拉回来再说。不必问,我至少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经
过几天不停地争论,总算有了行动计划,由王反修、李振岭两位组织策划。别看平时激
昂的人多,到20日夜晚决定实施之时,却没谁愿意亲自参加行动了。弄了半天,自报奋
勇的只有三个人,还都属于无证上岗:司炉小韦去机务段开车头,工务段的杨鉴平负责
扳道岔,车站的李大道负责摘钩挂上那几节车皮。挂上后直接拉到冷冻厂,那里是我们
的地盘,有铁路专用线和站台,王反修和老桂坐镇指挥。各种传说都不实,甚至1983年
中央工作组调查结论说“动员数千人到柳州火车站抢了八节车皮”也不实,只有三个人
干这件事。这个消息也通知了柳州造反大军指挥部,只不过让他们组织人力来搬军火。
21日凌晨,第一次拉到冷冻...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7
在台湾同学眼里,“统”和“独”是个选择题,但这却是大陆人“触及底线的问题”。
虽然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手,但孩子们依然烦躁不已。“保险要到哪里办”、“存款证明怎么开”、“去哪体检”、“需要公证哪些文件”……所有这些困扰,都缘于那一纸用繁体字印成的录取通知。当然,要想跨越海峡,如期踏进校门,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在踏上那块与大陆隔绝六十多年的土地之前,陌生感与好奇心在他们内心激荡,唯一亲切又熟悉的只有那个名字―台湾。
招收大陆生的想法,最早发轫在台湾学术界,之后被引入政界。从十多年前首度提出,到2010年8月台湾“立法院”正式通过“陆生三法”,前后经过了6任“教育部长”。2011年是台湾高校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参与招生的134所院校中,公立院校48所、私立院校86所,招生总数本科148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653名。台湾方面要求公立大学只能招研究生,那些刚刚高中毕业的大陆孩子们,只能报私立院校。之所以限制公立大学招收大陆本科生,这与台湾民众担心资源被分割有关。公立与私立的主要区别是公立学费便宜―在台湾,一个学生如果念公立学校,每年“政府”要投入10万―2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2万到4.4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据台媒11月19日报道,台军单兵基本战斗教练中有一段制式向敌阵心战喊话的报告词:
“亲爱的共军弟兄们,你们己经被包围了!前有火海、后无退路,赶快出来投诚吧。我
们当局是宽大为怀的,绝对保障你们的生命安全,赶快出来投诚吧。”
有“立委”认为不合时宜,“我们请他们(PLA)投诚的可能性有限”,台湾地区军事
部门训练次长室次长李兆明上午证实,这段报告词将废除,明年将全面更新。
台“国防部长”严德发上午应邀列席“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接受质询。“时代力
量立委”林昶佐质询时,出示民众提供上开军中战斗教练报告词,指台军当初以“反攻
大陆”概念下研制的战斗教练科目,“我们真正到这样状态请他们投诚的可能性有限”
,训练内容不合时宜。他当场请将领当场念这段报告词,“很多年轻人在笑”。
(共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