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发帖数: 7025 | 1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 ☆─────────────────────────────────────☆
GWZW (GWZW) 于 (Thu May 3 17:39:31 2012, 美东) 提到: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 阅读全帖 |
|
n**********a 发帖数: 438 | 4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
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
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
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
起善巧...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5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6 佛教科学论
堪布索达吉 著
前 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
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
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
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
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
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
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
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7 发信人: cpath (秋十三),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执着的反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l 25 21:47:53 2014, 美东)
处)。
日常生活,欲望会自然升起,
但对于欲望的爱、贪(欲爱、欲贪)要断掉。
举例说明,
我们想去学校上课,或想去庙里捐款,或想去城里扥钵乞食。
会自然的升起欲望 : 想要去学校、想要去庙里、想要去城里。
然后
有意志、行,不断驱使自己去做这件事 : e.g.左脚往前,然后右脚,然后左脚…..
有意志、行,不断驱使自己去想这件事 : e.g.走这条路对不对。走错了,会回头。
有意志、行,不断驱使自己去说这件事 : e.g.问别人,走这条路对不对。
e.g.向别人说,我要去上课了,失陪。
自然的情况,欲望不用断,自己会断。
也就是
我们到学校了,”想去学校”的欲望就断了
坚持这个欲望, 左脚往前,然后右脚,然后左脚….. 也没有什么不对,
若有非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情,迟到了,那也没办法。 我们不会生气、懊恼。
但是对这个欲望有爱,有贪,...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8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什么叫作金刚行呢?那就是说,十回向位又叫作十金刚,也就是说十回向位的修行
,又叫作十金刚行。那十回向位从第一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开始,到第
二回向“不坏回向”,一直到第十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全部都是金刚行!统统都是
金刚行!
那这个十回向里面,以哪一个回向位为最重要呢?也就是以初回向位最重要!初回
向位的救护众生离一切众生相回向,如果能够做得到的话,那么其他的九回向就没有问
题了。初回向位的工作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什么初回向位的回向行是吃力不讨
好的工作呢?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救护众生出离邪见深坑,当我们要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的时候,众生是非常的难度!众生是非常的坚固于我见!众生坚固我见,所以《地藏经
》里面才会说:“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
难伏的最主要的一个道理,就是因为众生来自于我见相的执著,才会因为我见相的生起
,辗转执取我所执、辗转执取我所诸法,就是全部源自于我见相。
在佛世的时候,就有一个人掉到深坑里面去、掉到悬崖里面去,结果双手抓著树枝
不放;佛经过那边的时候,他就说:“佛啊!你是不是能够救救我啊...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0 问:若是居士家况关系未皈依佛门,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样否?(李清水)
答:皈依与修持,不必混为一谈。但既信奉佛,自当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
虽有功德,但以无师承,而信奉亦欠诚敬,功德自少。设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
进,亦无多大功德也。
问:昔闻‘三世因果’丝毫不少,则是说或数世而后受报,或数劫而后受报,敢问此世
间有无永远安宁,和平之可能?待弥勒尊者降生时,此间有无受恶报众生?战争、命案
有无发生可能?若无何故?(莫我虚)
答:此问题浅说不圆,深说难解,兹取折中之说。永远安宁,惟佛净土。此界名曰娑婆
,乃恶心众生其业所现者,原则无常,必经成住坏空阶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宁焉有
永远之理。纵至弥勒降生,不过较末法现象少佳耳。五逆十恶,仍旧发生,成住坏空,
依然流转,如果天下太平,弥勒何苦来此。
问:闻已圆寂的章嘉大师是禅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师的(集体拜师),若依敝人
个性言,自觉宜修禅宗,若依环境言,则宜修净土宗,不知我应该何者为妥?(张维明)
答:章嘉大师实是密宗。应知皈依者,系皈依僧团也。此僧团中诸法皆备,若论修法,
则须视个人之根器,契合为佳。居士既以环境...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11 问:若是居士家况关系未皈依佛门,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样否?(李清水)
答:皈依与修持,不必混为一谈。但既信奉佛,自当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
虽有功德,但以无师承,而信奉亦欠诚敬,功德自少。设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
进,亦无多大功德也。
问:昔闻‘三世因果’丝毫不少,则是说或数世而后受报,或数劫而后受报,敢问此世
间有无永远安宁,和平之可能?待弥勒尊者降生时,此间有无受恶报众生?战争、命案
有无发生可能?若无何故?(莫我虚)
答:此问题浅说不圆,深说难解,兹取折中之说。永远安宁,惟佛净土。此界名曰娑婆
,乃恶心众生其业所现者,原则无常,必经成住坏空阶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宁焉有
永远之理。纵至弥勒降生,不过较末法现象少佳耳。五逆十恶,仍旧发生,成住坏空,
依然流转,如果天下太平,弥勒何苦来此。
问:闻已圆寂的章嘉大师是禅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师的(集体拜师),若依敝人
个性言,自觉宜修禅宗,若依环境言,则宜修净土宗,不知我应该何者为妥?(张维明)
答:章嘉大师实是密宗。应知皈依者,系皈依僧团也。此僧团中诸法皆备,若论修法,
则须视个人之根器,契合为佳。居士既以环境...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2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3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23737 | 14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
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
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
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
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
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
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
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5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6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文殊师利菩萨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
怎么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
居士答:菩萨要自已随时有这个心念存在,什么心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佛法
讲度人,怎么度?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脱,超越生命的束缚,这是真正的慈。下面再引申
慈的深义。
我答应过好几个同学要讲什么是有情,学佛是不是要做到无情,如何达到无情?这
又连带到究竟有我无我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前面提过了。再来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
出世怎么跳出?大乘讲入世,入世怎么入?我正想作个专题来讲,刚好碰到《维摩诘经
》这一段讲慈悲,我暂且先不讲维摩居士是怎么说慈的,这等到下次再一个一个来讲。
我们先了解慈悲,普通社会上讲到佛教,就有两句流行的俗语:「学佛以慈悲为本,方
便为门。」过去佛教界里面,出家人也流行两句相反的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这是丛林中对品德的要求。
什么叫慈悲?慈与悲是分开的概念。等于在春秋战国以前,道与德是分开的,到了
汉朝以后,道德就连起来用了,但也不是后世的要求。宋明之后道德变成很死板,甚至
目不能斜视,这种理学家...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23:37:49 2012, 美东)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远离四种执着》09年尼泊尔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20:27:26 2013, 美东)
十二岁的萨千•贡嘎•宁波禅坐了六个月后见到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给
予他《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
心;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即失正知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巧妙
地运用此法深刻剖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
释迦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
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
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
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是完全基于菩提心。
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
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19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20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九节课
昨天讲了法布施的功德,今天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
汉果。“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
罗汉向和阿罗汉果。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
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
任何差别。《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麦彭仁波切在《辨答
日光疏》、《与萨格西的辩论书》等中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
,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
、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须
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2278 | 21 这是个常见的问题。以下供参考:
一,不同的修行境界的众生所受的乐是不同的。我们是欲界的人,通过修习禅定而进入
色界的初禅的境界时所感受的快乐,远超欲界的快乐感受。如果你沉溺在欲界的欲望中
,无法修行到初禅的话,那么你无法感受到初禅的快乐。同样地,如果你能进一步不执
着于初禅的禅定境界,而进一步修行,进入色界的二禅的境界,其快乐又是初禅所无法
想象的;而执着于初禅境界的人,无法进入二禅。同理,往上还有三禅、四禅。而一禅
、二禅、三禅、四禅都还只是世间禅定而已,并未解脱六道轮回。通过修行佛法得道而
解脱,所获得的快乐,不是世间的禅定所能比拟的,更不是我们欲界的人的这些快乐所
能比的。
二,学佛本身是一种善法欲(此欲不同于佛法里所说的欲界的欲)。学佛的时候都是有
佛法可以学,要达到悟道的目标,也得努力下功夫。不过这些是达到目的地的方法,而
不是目的地。佛法和其他学问不同的之一在于:要悟道的话,需要在努力修行的同时,
解决对于修行本身的执着。
佛法终极目的不是解决七情六欲,而是了解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彻底地解决我们因为迷
惑而引起的痛苦。这种迷惑,不仅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也在我们...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首先声明,我一直以来对索达吉堪布是很尊敬的,以为索达吉堪布是一位了不起
的真正的大法师。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在与济群法师探讨关于双修的问题时,为了证明双修的正
当,而提出许多论据,认为佛陀即使是在显教中也曾开许双修,或者说开许淫欲。
文章节选如下:
【 《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桉: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
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
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
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
《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
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
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
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 阅读全帖 |
|
h***o 发帖数: 425 | 23
我查了一下,这个有时间引用,不过,还是没说出base咋计算出来的。
你扫描一下吧。
-------------------------------------------------
http://hi.baidu.com/%BA%CD%B9%E2%CD%AC%B3%BE%C4%B3/blog/item/56
二、十七心刹那
南传佛学将一念心的过程分为生、住、灭三刹那,故此三刹那为一“心刹那”,十
七心刹那为一色法之“寿”(略当于细胞的生存时间),其为时极其短暂,在眨眼间即
有几十亿个心识生灭,每个心识刹那还可以再分为生、住、灭三时。一念九心轮凡经十
七心刹那,若按一念约经0.78秒计,十七心刹那最短略经13.26秒。据《清净道论》、
《摄阿毗达摩义论》,十七心刹那为:
1.有分心。
2.有分心起。有分心发动,转向认识活动。
3.五识引发。当于九心轮第二能引发,为“作业意界”(由意根发起作意,令五识
运作)。
4.见心。形成眼等五识。
5.领受(等寻求)。此二为“异熟意界”,即作为异熟果(与生俱来的)的心理反
应。
6.推度。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4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5 宗萨钦哲仁波切這麼開示 :
『“性爱”永远不可思议
人类社会再找不到一个比“性爱”更能集中地承载道德、文化、法律、精神、灵性的行
为,虽然“灵性”在这里总是因另外几项太强大而芳踪难觅。“性”始终不是一个容易
谈论的话题。人类劣迹斑斑的丑闻史除了谎言、暴力,大约就是“性丑闻”了。当我们
谈论上师的种种“不如法”或藏传佛教的神秘莫测时,或许并不真的在意吃肉之类的事
,而是介意“性行为”。
问题是,我们介意所有的性行为。无论是婚前婚后还是婚内婚外,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
他人的。我们简直视性为某种“风向标”,赋予它太多文化的解读和使命——它和爱情
有关,和忠诚有关,和道德有关,和期待有关,我们希望它既能满足身体的“成本需求
”又能创造“利润”——使另一个人更忠诚、更易掌控、更愿意为我们付出或妥协,只
要对方想跟我们做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容忍伴侣跟别人做爱,这也是为什么所有
的道德与法律都规定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合法(做爱的)伴侣——它们在保护人类普遍
存在的自私和我执。难道不是吗?』
===
想說的是,这个就是為什麼说喇嘛教是一支以外道法取代佛法的外道, 说明白点, 可
能这麼多喇嘛根本不明白...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6 宗萨钦哲仁波切這麼開示 :
『“性爱”永远不可思议
人类社会再找不到一个比“性爱”更能集中地承载道德、文化、法律、精神、灵性的行
为,虽然“灵性”在这里总是因另外几项太强大而芳踪难觅。“性”始终不是一个容易
谈论的话题。人类劣迹斑斑的丑闻史除了谎言、暴力,大约就是“性丑闻”了。当我们
谈论上师的种种“不如法”或藏传佛教的神秘莫测时,或许并不真的在意吃肉之类的事
,而是介意“性行为”。
问题是,我们介意所有的性行为。无论是婚前婚后还是婚内婚外,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
他人的。我们简直视性为某种“风向标”,赋予它太多文化的解读和使命——它和爱情
有关,和忠诚有关,和道德有关,和期待有关,我们希望它既能满足身体的“成本需求
”又能创造“利润”——使另一个人更忠诚、更易掌控、更愿意为我们付出或妥协,只
要对方想跟我们做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容忍伴侣跟别人做爱,这也是为什么所有
的道德与法律都规定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合法(做爱的)伴侣——它们在保护人类普遍
存在的自私和我执。难道不是吗?』
===
想說的是,这个就是為什麼说喇嘛教是一支以外道法取代佛法的外道, 说明白点, 可
能这麼多喇嘛根本不明白...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7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梵行求,即是修远离行,以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1 梵行的要求即是要远离淫欲,但为什么要“图否定存在的爱求”?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88。
梵行的意思即是清净行,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贪爱,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断绝淫欲的
心行,能修梵行而得实证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大智度论》曰:【断婬欲天皆名为梵
,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
定。】2
注2《大智度论》卷20〈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11,中5-8。
释印顺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这么说:
梵行,广义的说,一切的清净德行都是;狭义的说,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
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净的罪业。假使修梵行的人还有不净业,那就“破
”坏了“一切世间”的“语言法”了。语言法,即世俗谛的名相习惯,是大家共同承认
的。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行为的善恶,法制的良窳等。如照上面所说,那就承认不作而
有罪恶,反之也可不作而有善德,好坏善恶一切破坏了。持戒者就是犯戒者,犯戒者就
是持戒者,“作罪”的及“作福”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8 般若禅不是禅定(一)
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做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
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
,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
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
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
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
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
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
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
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我们
先来说明: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先让各位了解以后,就知道以定为禅
为什么...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9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
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
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
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
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著祂的体性如实而修学,不但证得了二乘无学阿罗
汉果,也证得了大乘无学佛菩提果,而究竟圆满佛道。并且还在众生得度因缘成熟的时
候,不断教导有缘众生,让这些众生也都可以在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当中来步步升进
,最终也能像佛陀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佛法可以说是一切世间最究竟的实证科学,即使是目前最尖端的科学也都
完全无法比拟的。世间科技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所建立的假说,仍然不断
地被新发现的事证所推翻;而一直以来诸多发现的真相呢,则只是不断地证实佛陀在二
千多年前说法的正确性。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正法,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
心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心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
甚深...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30 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要达到不退转(阿惟越致)很难,但是极乐世界即使下品下生的也是
阿惟越致。实在是难信之法。龙树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方
便在于,用极致的环境帮助我们修行。用圣境(六尘说法等)熏染我们的心,就像我们
去了一个风景极美的地方,可以忘掉俗世的烦恼类似。
南无阿弥陀佛!
易行品
龙树菩萨 造
【初、序说】
〔一、举难请易〕
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
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说:「
若堕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若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乘地 则为大怖畏
堕于地狱中 毕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佛道
佛自于经中 解说如是事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
菩萨亦如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佛地 应生大怖畏」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5175 | 31 http://www.fosss.org/JingTu/YouJi/Images/index.html
前言
本书主要的内容,为介绍中国活佛宽净大法师,于1967年农历10月25日,在福
建省德化县上涌公社桂格大队九仙山弥勒洞内坐禅时,突然被观世音菩萨所接引而“消
失了踪影”。其时,法师被带往西方极乐世界,参观九品莲花的各个境界,时间上只觉
一昼一夜,可是,当返回人间时,已是1973年农历4月8日了。换言之,时间已过
了整整6年5个余月。
乍听起来,这种现象,似乎是超乎常识所能理解的。但是,有所谓“天上一日,人间数
年”之说,由于宇宙空间的不同,时间概念也异,这是稍具佛学知识的人,都能够理解
的。
当时在人间,法师仿佛“消失了踪影”,全寺僧俗,找遍了全山(云居山)大大小小百
多个洞穴,皆不见法师的踪影,甚至还出动打捞队,到附近各处水库、深潭打捞,亦无
下落。热心的信徒,还到县城、泉州市、厦门市、福州市、南平市各地去寻找,并且还
发信托人在永泰、永春、德化、福清等邻县,代为查询,前后历数年之久,音讯全无。
至此,人们多以为法师业已往生去了,心中万分悲痛!
其实,法师自始至终,皆没有离开过...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2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
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
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
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
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著祂的体性如实而修学,不但证得了二乘无学阿罗汉
果,也证得了大乘无学佛菩提果,而究竟圆满佛道。并且还在众生得度因缘成熟的时候
,不断教导有缘众生,让这些众生也都可以在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当中来步步升进,
最终也能像佛陀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佛法可以说是一切世间最究竟的实证科学,即使是目前最尖端的科学也都
完全无法比拟的。世间科技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所建立的假说,仍然不断
地被新发现的事证所推翻;而一直以来诸多发现的真相呢,则只是不断地证实佛陀在二
千多年前说法的正确性。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正法,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
心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心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
甚深微...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密宗之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中之地位极为重要;其所以重要之故,乃因其与密宗
之禅定、临终迁识、双身修法之成佛修行法道、证得果位……等,皆息息相关;下自凡
夫地,上至“佛果”之修证,悉以明点及脉气而贯串之,是故明点与脉气在密宗之修行
法门中,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
明点、脉气、无上瑜伽双身修法,此三者乃是后期密宗修行法门之根本,密宗说之
为“佛教禅定”,三者之关系极为紧密。一般而言,密宗行者必须修成明点与脉气之后
,方有资格接受乐空双运(男女双身修法)之秘密灌顶,以及其后之真修双身法;是故明
点与脉气,是密宗行者入门修学“即身成佛”法门之必修课程。有师云:
“吾人之命在中脉之内,此脉处脊骨之中,外白内红;脉上有疙疸(有时称为“和
和”),其状如蛇吞蛋后所有之现象,蛇身宛比中脉,蛋喻疙疸。此种疙疸有三,以丹
田火焚之:犹如夫妇媾合、一切脉中之气聚于密处、将出精时之甚乐样子;当精将出未
出之际,急念拨雌,将精关闭住,其精不出身体,日强而又极乐。能如此做者方可修,
若不能将精关闭住,万不可修。因精一泄,则悉地全去,前功囊弃,故只有聪明之人可
修。”
密宗中人大多主张须有脉气与明点之功夫圆满...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4 有漏的神通 -- 灵修之谈 (十一)
文章来源: 西方一衲子 于 2004-1-21 19:15:00
欲界就有神通了。三界内的等级越高,神通越广大。但是无论多么神通广大,三界内的
神通都是“有漏”的。如果法门很正,比如象摩柯般若波罗密多法门,修行一段后神通
自然有,但是只要还没有解脱,仍然是“有漏”的。有漏的神通是不可以用的,否则危
害自己。菩萨度化众生要使用大神通的,这些神通都是“无漏”的。
我刚修行的时候并不是很懂,好在自己性格还算厚道,对神通之类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没出过什么事情。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遇上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打完招
呼我就信口开河地说:
“Grace,最近相亲去了吧?”
“你怎么知道的?有谁告诉你吗?”
我实际上是瞎猜的,反正她刚从台湾回来,保不齐就去相亲了。
“让我猜猜看。。他个头比你还矮。”
“对!怎么看出来的?你会相面啊?”
“没错。刚学的。你的事都写在你脸上了,”我故意唬她,“你们同岁,差不到半年。”
“他比我大两个月,还有呢?”
“他是学工程的。”
“对。Double E。还看出什么?”
“他很喜欢你。胜过你喜欢他。”
“可能吧。还有吗?”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有漏的神通 -- 灵修之谈 (十一)
文章来源: 西方一衲子 于 2004-1-21 19:15:00
欲界就有神通了。三界内的等级越高,神通越广大。但是无论多么神通广大,三界内的
神通都是“有漏”的。如果法门很正,比如象摩柯般若波罗密多法门,修行一段后神通
自然有,但是只要还没有解脱,仍然是“有漏”的。有漏的神通是不可以用的,否则危
害自己。菩萨度化众生要使用大神通的,这些神通都是“无漏”的。
我刚修行的时候并不是很懂,好在自己性格还算厚道,对神通之类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没出过什么事情。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遇上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打完招
呼我就信口开河地说:
“Grace,最近相亲去了吧?”
“你怎么知道的?有谁告诉你吗?”
我实际上是瞎猜的,反正她刚从台湾回来,保不齐就去相亲了。
“让我猜猜看。。他个头比你还矮。”
“对!怎么看出来的?你会相面啊?”
“没错。刚学的。你的事都写在你脸上了,”我故意唬她,“你们同岁,差不到半年。”
“他比我大两个月,还有呢?”
“他是学工程的。”
“对。Double E。还看出什么?”
“他很喜欢你。胜过你喜欢他。”
“可能吧。还有吗?”
...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6 藏传佛教宁玛派
刘立千著
一、 宁玛派的传承
宁玛派的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时期【1】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在禁佛【2】时期是采取
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授。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时间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批在家
俗人咒师维护法统,有的则采取在家庭中父子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法,法脉因而赖以不断
(《青史》【3】上84页)。《青史》说,这些在家庭或居山岩的俗人对佛法非常敬重
,也重修持。安达?热巴坚王【4】以前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5】他们都保
持得很完整。过去吐蕃时期所译经典,大部分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得到(《青史》上84页)
。为什么这些俗人没有遭到灭法厄运?由于当时达磨赞普【6】破坏的对象是寺庙和僧
团,还未来得及对付这些在家的信徒。《西藏王臣记》【7】说,有些外表是在家的俗
人,实际是在家修持密咒金刚乘【8】的人士,他们没有露出出家人相,当时藏王和他
的左右大臣都未注意到,故未遭到迫害。像这样的人还为数不少。一切智者?耶桑孜巴
【9】说,那时律乘教法【10】虽然衰落了,但大密咒金刚乘教法方面直到如今都未衰
落过《西藏王臣记》76页)。公元10-11世纪时期即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7 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编按∶
开印法师简历∶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继程法师、修静长老、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毗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第一种人是至少证得初果或以上的圣人,第二种人是因福业生善趣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毗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
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8 开印法师讲课╱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毘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一是至少证得初果以上的圣人,二是因福业生善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毘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如何修习?
刚开始练习时,可选择一尊自己看了感到欢喜的...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9 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
五種,乃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三界眾生稱爲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
出三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三界。
中國民間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爲中國思想的金、木
、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克僅屬於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
了全部的五行,其餘的四蘊則屬於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爲三界眾生的活
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
、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
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
食香”;因爲是處於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
夠產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
爲“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爲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爲滋生
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40 (真心新闻网採访组郭凤燕台北报导) 藏传佛教表面上看来,好像有许多修行人已实
证佛法了。针对这点,正觉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熊俊表示:藏传佛教最擅长以响亮的封
号,比如:法王、活佛、仁波切等,来笼罩信徒,藉此哄抬自己的果位,以敛取信徒的
钱财供养,其实都是大妄语制造出来的虚假果位,全都是凡夫。
熊俊表示,达赖喇嘛更被拱为是观世音菩萨转世,因为这是绝对多数的学佛人都不敢造
作的极大恶业,当他们敢公开说自己是大菩萨再来,或是已经成佛的人了,大多数的学
佛人是不论如何都不敢怀疑的;因为对于佛教徒来说,这种大妄语会招来未来无量世的
无间地狱中极大痛苦果报的,谁都不敢轻易造下这种大恶业的;因此,当喇嘛们公开提
出那么崇高的果位修证时,自然能赢得许多初机学人盲目的尊敬与崇拜。
熊执行秘书表示,其实藏传佛教上自达赖,下至一般的喇嘛,全都是「无上瑜伽」男女
双身合修的奉行者,成天浸淫在男女淫欲中,连一般人的清心寡慾都不如,连欲界爱都
断不了,更不知道清净无欲的色界与无色界的境界,何况是超越色界与无色界?显然连
外道凡夫因离欲而证得的初禅境界都没有,又都很执着意识自己而认为意识是常住心,
证明古今所有喇嘛们...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
是有著贪著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
;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著。复有三种:欲爱
、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著五阴、六
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
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
、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
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
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著。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著,就会
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免造作诸业,种下未来苦果的因。
例如:解脱道中说四圣谛,就以爱为集圣谛,因为爱会导致众生不断聚集种种苦
。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我们常听到有的人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意思是说进入佛法的大海,有非常多
的方便善巧法门,然而在这么多的方便善巧法门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法门,既迅速又确
实的可以帮我们打开成佛之道的大门呢?有!真的有这种法门喔!那个法门叫作大乘见
道。大乘见道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开悟明心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门,也是佛菩提修证
的根本。唯有明心开悟了,在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以后),才能够次第的进修佛菩提道
!否则永远都只能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永远也进不了佛法的大门。
达摩祖师曾经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
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祖师。也就是说,开悟明心,这是诸
佛的无上妙道,怎么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来求取大乘见道呢?而是应该要难行
能行、难忍能忍,而且要历经无量无数劫的“旷劫精勤”,才能够来证得这个诸佛无上
妙道的实相心如来藏啊!但是在开悟明心之前,就必须要具备有一些条件,才能够使我
们破参的因缘早日成熟!为了帮助大家,我们就把这些条件,分成七点为各位作说明:
第一要闻法阅经,建立知见。在闻法阅经之前,就应该要先亲近善知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缘起
末法时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凡夫外道不知三涂苦果之可怖,竟争相妄称已成
佛道,尽皆以佛法名相包装著外道法来笼罩众生,有心学佛的人,往往因为缺乏佛法的
正确知见而不具择法觉分,遂为各种表相所蛊惑,或被名师的邪说所诳骗,有人因而损
财失身、家庭破碎,乃至更多人随顺邪师造下谤佛、谤法、谤僧、大妄语等等重大恶业
犹不自知,实在令人悲愍。“佛教与成佛”系列文章的推出,就是要为大众概略解说佛
陀教法的整体内容:包括成佛应有的殊胜不可思议功德——函盖菩萨道五十二位阶一切
修证内涵的具足圆满,也包括三界六道的介绍、因缘果报的道理、人天乘次法等等,期
盼能为大众普遍建立起佛法的基本正确知见,而能以此检验一切人说法之正讹,则不惟
自己能不再被邪说所误导,乃至能救护家人亲友免于邪师的荼毒,成为有智慧的学佛人。
第一篇——总说
自古以来“学佛”这件事总是不断地流传著,当世间有战乱、饥荒、疾疫等等天灾
人祸的时代,“学佛”大约就只有极少数生活资财无缺者能参与;若是在富裕升平的世
代,则“学佛”就会更为普遍,而且人数也会更多。这个现象就显示了:想要“学佛”
是必须有相应的福报才行!只是,这些自称...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漫漫灵界 -- 灵修之谈 (六)
文章来源: 西方一衲子 于 2003-12-16 23:02:00
如果别人给你一颗果子,而你又从未尝过这一类果子,想要知道果子是什么滋味,怎么
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尝一尝,当然前提是这个果子没有毒。如果有一碗水,有人说很
凉,有人说很烫,到底凉还是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饮一口,当然也有可能真的烫了你
一下。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有些宗教反对严格意义上的灵修,就好象是在说,所有的果子都是有毒的,尝不得;所
有的水都会烫死你,喝不得!是偏激了一点,但是不能说没道理。下面就说一说这中间
的道理:天堂与人间的阻隔 -- 灵界。
说下去之前,让我祈祷。请佛菩萨加持,请上帝原谅我泄露这些天机。
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六道内的天堂。因为尚在六道轮回之内,所以业障仍起作用。虽
然是天堂,仍然有阴阳之分,只不过阳要远超过阴。这里的天堂仍然有男女之分,天人
中有男有女。
但是人间和天堂并不相通。色界天和人间中间,是漫漫的阿修罗世界。基督教把这个世
界称为“灵界”。灵界内灵性比较低的地方和人间相交,灵性比较高的地方和六道内的
天堂接近。灵界有多大多广?有人说很大很大,有人说没有...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漫漫灵界 -- 灵修之谈 (六)
文章来源: 西方一衲子 于 2003-12-16 23:02:00
如果别人给你一颗果子,而你又从未尝过这一类果子,想要知道果子是什么滋味,怎么
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尝一尝,当然前提是这个果子没有毒。如果有一碗水,有人说很
凉,有人说很烫,到底凉还是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饮一口,当然也有可能真的烫了你
一下。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有些宗教反对严格意义上的灵修,就好象是在说,所有的果子都是有毒的,尝不得;所
有的水都会烫死你,喝不得!是偏激了一点,但是不能说没道理。下面就说一说这中间
的道理:天堂与人间的阻隔 -- 灵界。
说下去之前,让我祈祷。请佛菩萨加持,请上帝原谅我泄露这些天机。
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六道内的天堂。因为尚在六道轮回之内,所以业障仍起作用。虽
然是天堂,仍然有阴阳之分,只不过阳要远超过阴。这里的天堂仍然有男女之分,天人
中有男有女。
但是人间和天堂并不相通。色界天和人间中间,是漫漫的阿修罗世界。基督教把这个世
界称为“灵界”。灵界内灵性比较低的地方和人间相交,灵性比较高的地方和六道内的
天堂接近。灵界有多大多广?有人说很大很大,有人说没有...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6 這個講的不對, 欲界是指眾生還不離男女慾的境界.
並不是什麼必须依赖肉身才能觉知自我之存在叫欲界.
色界眾生是微細四大所成色身而沒有男女相, 都是中性身. 而
欲界眾生是粗重四大所成肉身,
兩者都叫"色身",都是"色法"所攝.
初禪 (巴利語: pathamajhana ) :亦可稱為初靜慮。修行者 唯有 「已離諸欲 ,
離諸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 初禪具足住」, 這是色界天人.
也就是欲界愛斷除,初禪發起,便是色界.
為什麼提這些 ? 因為如果有人在未到地定而並不明白色界之理而說自巳已証初禪,
會有未証言証大妄語之過失. |
|
G**W 发帖数: 1865 | 47 這個講的不對, 欲界是指眾生還不離男女慾的境界.
並不是什麼必须依赖肉身才能觉知自我之存在叫欲界.
色界眾生是微細四大所成色身而沒有男女相, 都是中性身. 而
欲界眾生是粗重四大所成肉身,
兩者都叫"色身",都是"色法"所攝.
初禪 (巴利語: pathamajhana ) :亦可稱為初靜慮。修行者 唯有 「已離諸欲 ,
離諸不善法 ,有尋有伺 ,離生喜樂 , 初禪具足住」, 這是色界天人.
也就是欲界愛斷除,初禪發起,便是色界.
為什麼提這些 ? 因為如果有人在未到地定而並不明白色界之理而說自巳已証初禪,
會有未証言証大妄語之過失. |
|
G**W 发帖数: 1865 | 48 植物是有情眾生吗?
正源
有人提到:「你们佛教讲慈悲戒杀,应该一切的生命都不可以杀害,可是植物也有生命
,那吃植物也是杀生,佛教為何不戒?」的确!佛教特重慈悲,十善业道的第一善业就
是不杀生;各种戒律中如五戒及菩萨戒,也都以戒杀為首重。例如《梵网经》菩萨戒十
波罗夷重罪中的第一个重罪就是杀罪;经文说:「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讚
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
罗夷罪。」(《梵网经》卷2)就是不可以杀害一切眾生的性命。而梵网菩萨戒四十八
个轻戒中,也规定不可吃眾生肉;经文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
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眾生见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无量
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2)从这些经文的记载可以发现,它所戒
止的对象都是眾生,因為佛教强调眾生平等。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眾生具有如来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说一切眾生都有真如佛性,都能成佛,只因还有妄
想执著,所以不能证悟这个成佛之性。
既...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9 不知道你的實際想問什麼,說說我的個人觀點
要通過“無我”達到“無常”, 這裡的“無常”不是“無常想”,
應該也不是欲界禪定中所觀到的粗大和細微的所謂的“生滅”, 雖然那也是
在現階段的實相的詮釋, 雖然是不全面的, 因為“定”不夠強, 是所謂"幹觀"。
達到三摩地的定境出來的觀, 才是比較“全面”的。。。
所以禪那很重要, 或許要完全脫出欲界到色界禪定才能掙得禪那?
也就是說5蓋基本滅除。(?)就是用色界定的喜樂可以作為糧食而不需要欲了,
可以善用無我的觀念(1), 越到後來, 達到喜樂的過程越短, 但是不能沉迷於
這種定鏡當中, 要出來修觀才行(2)
雜阿含這麼說的
(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等比
丘當觀察於色,觀察色已,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無我,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
我、不異我、不相在,當作是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
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已,於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50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1:25 2016, 美东)
哈哈
被大乘绑架 霸凌 … 惨啊 : (
我还常被拉去拜土地公 参加大乘法会 说会消业障 度冤亲债主
以前还被拉去跑灵山 拜各种道教或说地方神明 … 拜见通灵人士 听说我前世还是唐
朝的谁谁谁
定性要够 真正的佛教 在现代社会容易被各种事物动摇惊吓
可能是大般若经摘录出的
我没看过大智度论 也没看过解释金刚经的书
纯粹就是我自己看的心得
也许很多观点与大乘不一样 说好的部分就好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4:00 2016, 美东)
我没听说有关念出声 或不念出声的说法
我是没念出声
不过 我是认为 道听涂说 听听就好
==============...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