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止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3
发帖数: 58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超级牛的人:无名氏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

我的这个看法,我认为并没有违反阿含经当中的关于四禅和正定的经文,前面已经分析
过。
也并不违反论师说的安止禅的状况,只是定义分类不一样而已。
目前公认的阿罗汉修行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止禅后观禅,一种是纯观禅
我说的也不违反上面的。其中纯观禅的系统,更直接我说的,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我并不是否定安止禅之四禅八定,只是它太狭义了。
S**U
发帖数: 7025
3
打坐修定,禅宗和南传虽有不同,差异不是那么重要。真正差别在修观,因为解脱是由现观而生的智慧而来。
南传修行是以阿含经为本。
南传的《清净道论》将阿含经的止禅归纳为四十业处,依中阿含经七车经的七清净,将观禅分成五个阶段(戒清净与止禅清净是修观禅的基础,合为七清净),又细分为十六观智。
观禅成就是对四圣谛的现观。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正是说四圣谛。
这是经论与修行结合的系统。
南传如阿姜查是森林比丘系统,比较像禅宗。他们说法以禅修经验为主,偶尔引用阿含经,不引用论。
禅宗修行是以《愣伽经》、《金刚经》、《坛经》,甚至《愣严经》为本。
《坛经》是主张定慧一体,与南传「止禅以概念法为所缘,观禅以究竟法为所缘」是不同的系统。
《坛经》悟入的是佛性,自性清净心,修行是如来藏系统。
《坛经》从头到尾没提过四圣谛,不确定禅宗是否认为证果与四圣谛无关。
a**u
发帖数: 8107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楞严经真伪之辨
☆─────────────────────────────────────☆
SeeU (See you) 于 (Thu Aug 5 00:28: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节录)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楞严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
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
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
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
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
定解。《首楞 严经义海》云∶「!6樠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
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
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
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白话大念住经

我很早就静坐,但不是每天静坐。
五盖也并不是通过静坐才能克服,日常也照样能克服,照样能进行修四念住的观禅。
如果你修纯观,实际静坐并非主要的,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的。只要日常紧密观照身心
现象的无常性就足够。
如果要修先止后观,那么必须静坐,而且需要长久时间的静坐,最好一天能超过八小时
。最好能够脱离俗务,这样经过五到十年,才有机会积累足够的定力证得真正的四禅八
定,然后利用四禅八定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禅定心,出定以后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性。
并且获得俱解脱
现代的在家人,由于工作,日常杂事以及没有专门时间修行,已经不太适合修先止后观
的路子。而且止禅有无数陷阱,如果不真正了解,很容易上当受骗。
很多人连初禅都没有到,一二十年打坐,只是获得了一点近行定,结果被类似涅槃或者
能所双亡,能所不二的有分心以及禅定中的禅相所蒙蔽,以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实际
离解脱还差十万八千里。
另外告诉你,念佛永远不可能有四禅八定,最高只能到近行定。
r****n
发帖数: 825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哪位大侠进来看一下

我们可以大概判断一下念佛号的一些所缘状况
1.刚开始你要有念佛号的意愿决定(作意心所的作用),这个时候时候佛号才能出来,
这个时候的所缘是意愿决定以及一些念头思想。
2.当佛号出来之后,佛号本身的概念法成为所缘,而且是变动不停的,如果音节复杂,
将会有多个。
3.念佛号的人本身还可能在意识中弄出一种有点像声音的所缘。所谓的“耳闻”,这个
时候所缘又变化了
当一个佛号的音节中止之后,又变成念佛的意愿决定的所缘
这些所缘了整个过程当中乱变,如此怎么可能入安止禅?入四禅八定的前提是所缘一定
得高度稳定。而不能乱晃。
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所谓的无念而念,这个时候是以作意心所为主,这个时候所缘是名
法,但名法具有无常性,无法进入稳定的安止禅。
所以念佛法门无法进入安止禅,包括忆念佛陀功德的佛随念也无法入安止禅,最高只能
到近行定。
注意,所缘其实和目标这个词是不一样的,所缘意思就是心的对象,它不带有导向性,
是心识碰到什么,什么就是所缘,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这种内在的声音,我认为有属于一种定力的禅相,在定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人
就会听到这种内在声音,比如铃声等。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可以把其作为一个
所缘,但是一定要观察生灭,而绝对不是与声音合一。声音就是我,我就是声音,能所
双亡。这是一个错路,如果修四念住的观禅,中间会发现听声音的听,和声音本身二者
是完全分开的,而听声音的听本身是在不断生灭的,是无常的,然后依靠这种无常,建
立起厌离,喜贪进的正智,这才是正路。
不过后面也显然是需要观察当下出现的所有的身心现象的,如果不观察当下出现的所有
的身心现象,对无常性会缺乏深入体证,后面难以证涅槃,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刚开始由于五盖严重,定力不足,必然需要选择一些对象建立定力,但是此处观禅和止
禅是不同的,观禅是要通过观察生灭性,紧密跟随所缘的变化而建立起刹那定,而止禅
的四禅八定,则是稳定的依附到那个单一的所缘上,让心平稳,入安止,然后再出定观
察身心现象。
z**n
发帖数: 2230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北美寺庙及禅修中心总汇
当代直贡噶举的大成就者噶千仁波切,在Chino Valley, AZ 的道场:
www.garchen.net
噶千仁波切简介
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三大活佛,是指历史上,当止贡法王的转世灵童尚未寻获或年
幼时,有资格担任摄政法王的噶千、洛千与尼宗赤千三大仁波切,如果加上现任止贡法
王幼年的摄政─赤扎仁波切,就成为止贡噶举四大活佛。
其中,又以噶千仁波切的转世世系最为久远,第一世噶千仁波切是止贡噶举创教祖
师─吉天颂恭的心子─噶当巴,此后诸世皆与历代止贡法王互为师徒。此生─第八世噶
千仁波切(1937- ),系由第三十四任止贡法王滇津喜威罗卓(持教和慧,1874-1943) 所
指认。并以洛千、洛锺楚为主等上师处,领受全部止贡派灌顶与教法。十九岁闭关修持
《大印五支》与普巴金刚圆满,随即因时局变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静修二十年,
在狱中受教于大圆满成就者堪布明色(1913 -1993),成为其心子。一九八零年代,在止
贡替寺受巴琼仁波切嘱咐,成为当代止贡噶举教法最重要的持有者. 并不畏辛劳挑起复
兴青海地区止贡噶举寺院的责任,殷勤给予传承教法,其身心教化连当地中共干部亦深...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北美寺庙及禅修中心总汇
当代直贡噶举的大成就者噶千仁波切,在Chino Valley, AZ 的道场:
www.garchen.net
噶千仁波切简介
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三大活佛,是指历史上,当止贡法王的转世灵童尚未寻获或年
幼时,有资格担任摄政法王的噶千、洛千与尼宗赤千三大仁波切,如果加上现任止贡法
王幼年的摄政─赤扎仁波切,就成为止贡噶举四大活佛。
其中,又以噶千仁波切的转世世系最为久远,第一世噶千仁波切是止贡噶举创教祖
师─吉天颂恭的心子─噶当巴,此后诸世皆与历代止贡法王互为师徒。此生─第八世噶
千仁波切(1937- ),系由第三十四任止贡法王滇津喜威罗卓(持教和慧,1874-1943) 所
指认。并以洛千、洛锺楚为主等上师处,领受全部止贡派灌顶与教法。十九岁闭关修持
《大印五支》与普巴金刚圆满,随即因时局变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静修二十年,
在狱中受教于大圆满成就者堪布明色(1913 -1993),成为其心子。一九八零年代,在止
贡替寺受巴琼仁波切嘱咐,成为当代止贡噶举教法最重要的持有者. 并不畏辛劳挑起复
兴青海地区止贡噶举寺院的责任,殷勤给予传承教法,其身心教化连当地中共干部亦深...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0
当代直贡噶举的大成就者噶千仁波切,在Chino Valley, AZ 的道场:
www.garchen.net
噶千仁波切简介
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三大活佛,是指历史上,当止贡法王的转世灵童尚未寻获或年
幼时,有资格担任摄政法王的噶千、洛千与尼宗赤千三大仁波切,如果加上现任止贡法
王幼年的摄政─赤扎仁波切,就成为止贡噶举四大活佛。
其中,又以噶千仁波切的转世世系最为久远,第一世噶千仁波切是止贡噶举创教祖
师─吉天颂恭的心子─噶当巴,此后诸世皆与历代止贡法王互为师徒。此生─第八世噶
千仁波切(1937- ),系由第三十四任止贡法王滇津喜威罗卓(持教和慧,1874-1943) 所
指认。并以洛千、洛锺楚为主等上师处,领受全部止贡派灌顶与教法。十九岁闭关修持
《大印五支》与普巴金刚圆满,随即因时局变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静修二十年,
在狱中受教于大圆满成就者堪布明色(1913 -1993),成为其心子。一九八零年代,在止
贡替寺受巴琼仁波切嘱咐,成为当代止贡噶举教法最重要的持有者. 并不畏辛劳挑起复
兴青海地区止贡噶举寺院的责任,殷勤给予传承教法,其身心教化连当地中共干部亦深...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细对详禅之三宗,教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
后以教证。
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
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
然后总会为一味。今且先叙禅宗。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
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
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
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
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
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
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
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
作,皆是迷妄。如...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2

唉,那段经文说的是依止,是依靠,凭借的意思,不是止观的止。
那段经文大体意思是修行要心内求法,以自为师,以法为师,不外求,勤修四念处。
类似的一段翻译是“汝等當自為洲,汝等當自歸依,勿他歸依。當以法為洲,以法為歸
依。”
我大概提示你一下,止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止禅的止,代表修安止定,修四禅八定,这
个不是必须要修的。
另外一个意思是不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是必须的,修纯观的时候也照样有这种不乱
的定,只是和四禅八定性质不一样而已,是刹那定,或者有人也称为近行定。
你连那段意思非常明显的经文都弄错,而且至今都没说出止和观到底是什么?
希望你好好面对反省。
什么叫分别心,明辨是非也是分别心?没分别心就是正确错误不分,糊里糊涂,一切圆融?
r******2
发帖数: 102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禅相对于止禅禅定是必须的,因为除了禅相,没有其他不变动的东西,而如果所缘变动
,那么心必然不稳定,无法入色界初禅。
你的那经验,不是入初禅,所以就不要说什么与你的经验不符。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的
就是初禅,也被公认。
而整个上座部,几乎都是承认止禅禅定必须要经过禅相的。
很多人所谓的入定,其实根本就是在近行定阶段,这在大乘非常普遍。
初禅是色界禅定,在初禅的时候,生起的都是色界心。
a*******2
发帖数: 465
14
禅修的方法(第三讲)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10月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修持禅定的方法。
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
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
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
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
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
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
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
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
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
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
前面是以贪心为例进行的说明。其他所有的烦恼、分别念都可以这样去观想、修持
。有些人贪心或嗔恨心重,有些人嫉妒心强,有些人傲慢心大,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特...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5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00:21:53 2012,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OfQingWu 俱乐部 】
发信人: qingwu (瑜伽士--清悟), 信区: PathOfQingWu
标 题: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00:21:53 2012,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7

我认为它说的是对的。J在他自己的文章中说的,那黑暗就是我,其实是典型的初禅状
况。
即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不可能,安止定是一种稳定的定,它的前提是必须要专注于某个对象,使不偏离,而生
活中无法做到这点。声音,身体的感觉,动作会不断来骚扰,使得你无法专注。
安止定只能在打坐的时候发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据我所知,没有一本佛经,甚至
<论>里面说日常生活有可以有初禅,所谓的一天24小时有初禅是waichi自己的胡编乱造。
佛陀说,声音是初禅的刺,意思也就是声音会打断初禅,而日常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
声音。否则你就是疯子。
不过我认为日常生活却可以有刹那定,因为刹那定不害怕骚扰,刹那定也不需要专注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不是。
我认为也可以。
r******4
发帖数: 178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念處經

先纠正一下,六识的识属于“心”,属于五蕴的识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法”、
而我说的观,也就是你说的所谓“能观”,不是六识,不是识蕴,而是属于五蕴中的行
蕴,属于名法中的“心所法”
如果把你的六识说成是五蕴中的行蕴,属于心所,那么你说的基本没有错误,除了所谓
的“一”
意思也就是说,我说的那个观禅中的观察各种身心现象的观察这个动作本身,是行蕴,
是寻伺两个心所,这一点和止禅当中的观是完全一样的。
我说的观禅当中的观,和止禅中的观的主要区别就是寻伺的对象极其广泛,包括各种身
心现象。而止禅的寻伺对象则很狭窄单一,比如只有眼前的明暗,或者只是声音,或者
只是观察明暗的观察本身(眼根的能观),或者是观察声音的观察本身(耳根的能观)。
这个寻伺绝对不是你说的“一”处的“一”,因为此“一”无法"向",因为此“一”永
远无间存在,哪怕散乱昏睡的时候都必然存在,只要在欲界内就必然存在,如果寻伺
两个心所消失,那么这个人也就只能在无色界了。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如果你是修观禅的观呼吸,我个人认为控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你观照控制呼吸的念
头就好。像孙伦的禅法,完全就是在控制呼吸,以加快呼吸造成的剧烈的触受的变化来
进行观禅。
只有在修止禅的观呼吸,控制呼吸才是很不利的,因为会导致所缘的变化,从所缘上脱
离,无法入安止定。
如果是自然状态,比较利于直接观察,如果有刻意的状态,也并太大关系。只是别刻意
的过分就好。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动作全部都是被念头控制的,本质上都不算“自然”。
自然,只是一个相对角度
我觉得此处控制呼吸确实算不上阻挠因素。当然自然一些更好。
如果修止禅的观呼吸,控制绝对是大阻挠因素,必须要自然
p*****n
发帖数: 141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禅修的探讨
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p53-67): (民国89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3, (2000)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内观禅修的探讨
林崇安
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提要
本文先引述北传《瑜伽师地论》中内观禅修的记述,而后引述今日南传大师们的内观禅
修方法,并将之归类为纯观行者与止行者的修法。最后将南北传的不同略为讨论。
关键词:1.内观 2.毗钵舍那 3.纯观行者 4.止行者
一、前言
梵语Vipa`syanaa,玄奘法师音译为「毗钵舍那」,意译为「观」;近年来译为「内观
」,表示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文一方面探讨北传经论中对内观禅修的看法,
一方面分析今日南传佛教大师所传的不同内观禅修技巧。最后,略加评比。
二、北传的内观禅修
北传汉地、藏地以及韩日各国的佛法中,止观法门中的「观」就是内观禅修。其禅修方
法,可以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有关毗钵舍那的
r****n
发帖数: 8253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两者有区别,如果周围有声音,而且持续不断,确实可以作为所缘,观察声音,但是这
里要注意,应该是观察听,听,听。。。因为只有这个听才是究竟法。但是这种观声音
只适合作为建立定力的前导,一旦后面定力积累足了,五盖被克服了,必须观察所有的
身心现象,过渡到完整的观禅四念住上。
而且这个听声音它本身的生灭性不强,所缘单一,容易掉到止禅上去,而动中禅觉知手
的动作,所缘在高速变化,以风大的移动为主,心要需紧密跟随手的移动,所以他是一
个好的修观禅的方法,类似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相比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它更能避
免调入止禅,容易建立起正念的觉性,但是也有缺点,就是不太容易建立起非常强的定
力,需要持续性的努力的修。而马哈西的观腹部起伏则相对要平衡一些,所以马哈西的
观腹部起伏相对要快速一些,不过也要因人而异。
无论是观声音,还是觉知手部动作,还是观腹部起伏,他们的核心都围绕观察生灭,观
察无常。所以他们可以是四念住。但是类似楞严的GYFM,锡克教的音流瑜伽,他们并不
是观察生灭,观察无常,楞而实际完全属于修止的方法,所以无法解脱。
a***n
发帖数: 199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之三教,摄尽佛一代所说之经,及诸菩萨所造之论。细寻法义,便见三义全殊,一法
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条然易见。唯第二第三,
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
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
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
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
初,法义真俗异者。空宗缘未显真灵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
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
,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经云,无量义
者从一法生。华严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法
者知一乘,义者知诸乘。如是十番释法义二无碍义,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
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诸
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3
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慈心念
慈心念的在修行中最重要修行之一。我个人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
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
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念
”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我已在第二章安般念的前方便中讲
过,此处不在赘述。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只以柔软慈爱的
心态祝福境遇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佛法里对慈心禅作用有明确定
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对于念住修行的“观禅”,作为“止禅”的“慈心念”和“安般念”所培养的定力是必
不可少的。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我们知道
,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
认为它的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
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
而往生梵天。总之,不管什么宗教,如果有修行...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4
请各位继续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慈心念
慈心念的在修行中最重要修行之一。我个人认为,慈心念,安般念,身心受念住,应该
是初学者修行的三个支柱。佛法修行中,除了以解脱为目的的念住修行是佛家独有外,
其他的业处在别的入世宗教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法。所以,有人如果认为“ 慈心念
”类似基督教里祷告,我也赞成。慈心禅练习的内容我已在第二章安般念的前方便中讲
过,此处不在赘述。一般我会在安般息念前,睡前做全套练习。平时则只以柔软慈爱的
心态祝福境遇所缘“快乐智慧无烦恼”或“福慧圆满”。佛法里对慈心禅作用有明确定
位。根据心法及心所法我们还可以对慈心禅的法理进行推测。
对于念住修行的“观禅”,作为“止禅”的“慈心念”和“安般念”所培养的定力是必
不可少的。慈心禅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他是在“轮回”中最好的保护法之一。我们知道
,慈悲也是”四梵住”的组成部分,即入世修行的最高层”梵天”所持有的品质。佛法
认为它的功德:能愉悦地睡着并起床;不做恶梦;一切众生乐于亲近;诸神护念;远离
一切的火灾、毒害及刀兵的伤害;容易专注;外貌清新;临终时不昏乱;因修习慈心观
而往生梵天。总之,不管什么宗教,如果有修行...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5

- 也不只是止禅 也可以是观禅
- 这也可以是身念处
- 就是觉知身体怎么动作
观禅,观察身体各种动作时,这时仍可知道好不好吃,只是先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部份而已
当然,也有人先练止禅,然后才练观禅,也都可以,可能要看个人
- 这分很多层次 其实就是受念处
-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 然后,止观都进步了,能稳定观察不飘移,就会自然观察到"受”的来源,缘起
- 这个过程是随止观的进步,整个自然发生
我说错了,更正,应该是
首先是要观察到触与受的分别
然后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再仔细观察”受”是甚么,是如何升起消失
然后观察中间的转换过程,
另外,我的看法是,”重点”是随着练到何处而定
例如,
只是刚开始练,那重点就是先分辨”触”、”受”
进一层了,重点就是观察”受”是甚么? 也就是观察感受本身
这又像观察”身”一样,观察四大…..黏湿滑冷热…..一大堆
“受”也一大堆……… 真的观察到假的观察到,师父一问你就露馅
这个重点也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触...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26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念佛-心识-能所-止安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waichi 进来看看这个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6 23:04:06 2008)

1.定>2.观>3.照(全观),
详细一点次序的说, 一般说 “观”, 并非真正意义的观, 而只
不过是留意或观察, 比如你也大可留意一下自己的思想等,
根本是人人可做的, 还沾不上修的极粗分意识之事, 做此
亦大可如runsun般无知到大吹特吹, 但其实出不过是在意
识中打滚, 在乱中而不自知.
而定就是内在每刹都能分辨业识与心识, 而心无论工不工
作, 也能每刹不漏的能分辨业识, 心选去工作之时, 心就能
有制心一处之能(禅), 心选不工作之时, 心就能有禅定之定,
但心他并不依靠禅或定, 才能获得不自乱, 此才是禅定(1),
而心于不自乱(1), 而在禅, 在定中去观察, 如此才是真正意
义的观(2), 而照或全观(3), 是指心都已如明镜了, 不用去
修, 不用去观了, 一切已一丝不漏, 你讨厌去观察, 你不观
察, 也是心, 心行, 心识, 业识, 每刹同时一丝不漏各各明见,
想见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
SeeU (See you) 于 1 提到:
历时九年,每周聚会一次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在今年中秋节前圆满。学友们以近千个小
时时间,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为教材,共同研读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十卷,参考妙境
长老及陈重文老师授课之录音带,对声闻道与菩萨道有更清楚的认识。
个人觉得瑜伽师地论对修行的价值还是以声闻地之前为主。对阿含经的解释,止观修行
方法,境界,误区,都能清楚说明,是很好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与各不同论对照。
☆─────────────────────────────────────☆
runsun (runsun) 于 (Tue Sep 21 12:39:22 2010, 美东) 提到:
佩服。
瑜伽师地论价值还是很高的,里面有杂阿含的注释,也在我研读计划之内。
就是目前相关的翻译比较少,我就听说过妙境长老的

☆─────────────────────────────────────☆
SeeU (See you) 于 (Tue Sep 21 13:04:02 201...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如理作意」的巴利语是 yoniso manasikAra,是yoniso和manasikAra的复合词。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在《相应部》中,Yoniso manasikAra被称为是「诸法之最上(YonisomanasikAro tesaM dhammAnam aggam akkhAyati)」。而汉译的《杂阿含经》366经说∶「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其中对应《相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由此得悉,「如理作意」是获得「如实现观起知」十二缘起的近因,在修道过程中,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意」共有三种∶(一)支持所缘,(二)支持路线(...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开示上说本觉真心,宿世曾闻,今得解悟(若宿生未闻,
今闻必不信,或信而不解。虽人人等有佛性,今现有不信不悟者,是此类也),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信自真如及三宝德(信自心本不虚妄,本不变异,故曰真如。故论云,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别境界。又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乐念真如。二信佛有
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悟前一,翻前二,成此第一重也)。
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发悲心者,欲度众生。发智心者,欲了达一切法。发愿心者
欲,修万行以资悲智)。
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及止观等增长信根(论云,修行有五,能成此信。止观合为一
行,故六度唯成五也)。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以上三心开发。论云,信成就发心者有三种,一者直心,正念
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等者贪欲嗔恚懈怠散乱愚痴)。
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初修名止观,成就名定慧)。我法双亡(初发心时,
已约教理,观二执空,今即定慧力,观自觉空也),...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探讨一下 "以定为禅"
定境并不是参禅人的『明心证悟』, 这是现在诸多学佛人已经了解的事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以断掉妄想为证悟菩提, 六祖闻后便开示:这是没有证悟自心如来的人所说
的话,如若依此「断掉妄想」为禅修,则是加深系缚、障碍开悟。所以这些是误解了「
禅」。随后六祖则开示在不断妄想、依境而起的念头之当下,就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不垢不净之自心如来。所以禅乃是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之间去寻觅本来面目 – 自
心如来藏,而不是在断妄想上用心。
当然,在参禅寻觅自心 – 如来藏之时,因心专注而发起定力,然而这定力并不是「
禅」的标的,而是条件。若妄念纷飞,心则太粗,根本无法参究;当正知见具足之后,
专注参禅之时,妄念自然不起,定力随增,心则转细,方能于缘熟之时一念相应,而亲
见自己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犹为法尘...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12
31
横看成岭侧成峰(中)
——谈《菩提道次第略论》和‘拉萨禅密之诤’
另外,你问的后面这四个问题都很深,涉及的
层面也较广,回答这些问题,只能扼要地说。
首先说明,我所谓佛法解脱的原理不离止观,
是指凡正宗的、上乘的佛教修行方法,其中必含有
和止观同样或者相似的内容--也就是心志念念分
明统一有力(止),以及深信深解、感触感悟五蕴世
间苦空无常无我如梦如幻(观)。不过,这并不意味
所有佛教上乘的修行方法都要顺着经论通说的止观
次第、止观要领修习;进一步说,经论通说的止观
次第与要领对于各个众生而言,也未必就是最善巧
迅捷的解脱法,这不是经论上的佛菩萨、祖师大德
智慧方便不足,而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根器,
并且也由于佛法甚深难以言诠,古人说‘五经久远
,圣意难明’约略有这样的意思。这是首先要说明
的。
如果根据经论上通说的止观修习法,四禅根本
定最能引发无漏慧是没错的,理由简单地说,身心
轻安的初禅未到地定,尽管这个层次的止心,已足
以寻伺观察空义,藉由先前所习得的空见,缓慢转
动念头观察日常散乱心无法拣择决断的甚深微细空
义,从而破除潜藏在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颠倒梦想;
不过由于行者止中
l*******e
发帖数: 121
32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
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
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
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
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
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
”;“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
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
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
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
,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呵呵,干嘛对着镜子打坐?
观察自己和镜子没有关系啊。
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自己的念头。
这个观察,就是觉知的意思,不是用眼睛看
我也有这问题,呼吸不自然,对我来说,只能是发现呼吸不自然的时候,就开始自然,
发现控制的时候,就放下控制,暂时找不到其他好的方法
另外,观察呼吸是有很多要点的,观察的方式和观察的位置等极其重要,这决定了你到
底是在修止禅还是观禅。
如果修止禅,是注意力集中到鼻孔到嘴唇上部那段空间的位置,也就是人中穴的上方,
气流必经此处,将心集中在这个位置。
观呼吸的其他地方,对止禅都不太好。所缘要么不清楚,要么容易有四大的现象发生。不利于进入禅定。
a**u
发帖数: 810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这样能把水烧开吗?
☆─────────────────────────────────────☆
runsun (runsun) 于 (Wed May 19 09:35:48 2010, 北京) 提到:
一壶水,加热2分钟,水温10度,然后火灭了,过了10分钟,又加热,水温20度,然后
火又灭了,又过了10分钟,加热,水温5度。。。。如此不断循环。
这种烧水方式能把水烧开吗?
当然不能,而有些人打坐修禅定就类似这种。
根据缅甸某禅林的统计,如果是出家专心修,每天最低8小时打坐,大部分人要5到10年能
证出禅定。
根据上面的,一个在家人如果要修禅定,那么每天打坐不应该低于8小时,最低最低6小
时,要远离交际,要远离各种欲望,要远离各种复杂的脑力工作。还要严格的持戒。
这样才能持续的将“水”烧开,否则如上面的烧水过程,水刚刚热一点,火就停了,无
法得以持续,这样怎么可能修出禅定?这种方式修禅定,哪怕天天打坐,哪怕天天两三
个小时。所能获得仅仅是一些非常粗浅的定力,和真正的禅定相差遥远,和解脱所要求
的定力水平,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然,禅定波罗密深厚的人除外。这样的人,打坐一两个小时就可能迅速入定,...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
yuuli (听,...听) 于 (Tue May 5 13:47:07 2009) 提到:
1.5hr
☆─────────────────────────────────────☆
venusfire (J星) 于 (Tue May 5 14:10:32 2009) 提到:
ok, here is my suggestion.
instead of thinking hours.
thinking the source. the motivation, the root of your action.
looking at these.
and see what influence them, what make them stronger,
what weakens them.
There seems tobe moment, when heart is strong but doesn't turn into action.
there is also time, act...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修止禅的时候,感觉时间停了,或者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过去,当然也感觉不
到什么生灭。
为什么这种状况只在修观禅(佛法的四念住,不是外道的所谓观和照)的时候出现。
因为止禅和观禅,二者类型大不一样,在修止禅时,由于心识不断以同一个目标对象,
同一个主题为所缘,于是生灭被“平滑”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所缘(通常都是概
念法),这时候会有所谓的能所不二感产生,而且如果定力很强,那么因为只有这单一
的所缘,感觉不到生灭变化,而意识的时间感是建立在对生灭变化的感知基础上,所以
时间感会丧失。
而观禅,由于所缘对象不断变化,并且要求就是觉知(正念心所)密集跟随所缘的生起
,所以生灭会特别的凸显出来。而由于正念心所的越来越多的升起,那么可感知的生灭
将越来越多,本来正常的时候,一秒钟大概只有两三次正念心所升起,而随着五盖的减
弱,正念心所不断升起,一秒钟内升起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于是禅修者本人感知到快
速的生灭。
r****n
发帖数: 8253
37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修止禅的时候,感觉时间停了,或者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过去,当然也感觉不
到什么生灭。
为什么这种状况只在修观禅(佛法的四念住,不是外道的所谓观和照)的时候出现。
因为止禅和观禅,二者类型大不一样,在修止禅时,由于心识不断以同一个目标对象,
同一个主题为所缘,于是生灭被“平滑”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所缘(通常都是概
念法),这时候会有所谓的能所不二感产生,而且如果定力很强,那么因为只有这单一
的所缘,感觉不到生灭变化,而意识的时间感是建立在对生灭变化的感知基础上,所以
时间感会丧失。
而观禅,由于所缘对象不断变化,并且要求就是觉知(正念心所)密集跟随所缘的生起
,所以生灭会特别的凸显出来。而由于正念心所的越来越多的升起,那么可感知的生灭
将越来越多,本来正常的时候,一秒钟大概只有两三次正念心所升起,而随着五盖的减
弱,正念心所不断升起,一秒钟内升起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于是禅修者本人感知到快
速的生灭。
E******u
发帖数: 3920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鈴木大拙答胡适博士
禅:答胡适博士
【这是答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博士的一篇文章;胡适的文章为《中国禅宗,其历史与方
法》。("Ch'an Buddhism in China,Its History and Method")。这篇回答原刊于一九
五三年四月号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卷三,第一期),并
附胡适本文。本书所录为胡适博士原文的提纲,以及铃木博士的回答全文,并此致谢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的编辑Charles A Moore博士的惠允。编者注言】
对于一篇文章的回答,若非把原来的文章一起刊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胡适博
士对于中国禅宗史意见,铃木博士在回答中已经完全述及,因此可以自成一个整体。铃
木博士认为要把禅钉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以求解释,是徒劳无益的。下面我们把胡适博
士的文章做一个重点提示,以便读者可以知道铃木的答文中所指的是什么。
胡适的文章启首这样说:
“禅是否超乎我们的了解?
“四分之一多世纪以来,我学问渊博的朋友,铃木大拙博士,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
,就在把禅宗向西方世界做介绍并做解释。由于他不断的努力和他许...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C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6.html
102.无为有为
反过来也不可以说天天行菩萨道是“我有心”,这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
的,我觉得老子很可能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讲的和佛讲的相当吻合,你看“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世间学问是增长
执着的,累积知见越学越多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知识越学越多,包括许
多所谓的佛教学者、那些习惯于用外道知见来批判佛法的人,书都读了很多啊说食数宝
入海算沙“日增”,而为道是日损的,修行是减的,减法执、我执的,是减的是负记帐
,不是我们修行以后有个大功德山在那里堆着,不是的,而是通过修行我们把自己内心
的种子旧债给消掉而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到最后我执、法执、种子库都去掉
了,就如药山惟俨禅师说的“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当你把我执、法执、种子库
都消干净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佛性就会出现(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圆觉经》)。
而当那个东西出现时,那种体认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形容它的,说它是东西就不对了
,这是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
【 在 reverie (缘生世间)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没功夫,你不信就算了。
我暂时还没仔细查巴利文,有时间我会专仔细研究这个问题的。我也会从实证去检验这
个灭尽定的状况,甚至用科学仪器检测。
放心,一旦我决定要搞清楚某个问题,不会轻而易举放下的。
我自己,会努力把所有的禅定状况,无论是止禅,还是观禅,无论四禅八定,还是灭尽
定,还是涅槃,还是五神通,全部进行检验,然后还可能留下一些科学方面的检测。
我自己的计划是,先把全部的纯观禅修完,十六观智圆满,证涅槃,然后再集中修止禅
四禅八定,灭尽定,各种神通,验证他们的真实状况。然后留下修行记录。科学实验记
录。
这些事,够花我一辈子时间的了。
我现在,大概只进行了十分之一左右。
r******4
发帖数: 178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尊者阿姜朱連关于修行的开示
問:你是否通常用內觀禪修或專注修習來開始教導你的學生?
答:最通常的是學生開始內觀修習。然而,有時我開始是教專注修習,尤其是如
果學生曾有禪修經驗或是他們的心容易傾向專注。最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回到內觀修
習。
==============
这段话说明阿姜朱連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从观禅还是止禅开始,但最后都要
修习观禅,显然阿姜朱連是以教导纯观为主的,这种纯观不经过任何四禅八定。
阿姜朱連对于止禅和观禅做了明确区分。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察者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观察触受的是观禅,不是止禅
我说的那个是止禅,进入四禅八定,作为观禅的基础。
孙伦禅师的修法是纯观禅。
r****n
发帖数: 8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隆波田禅师的生平

我认为没什么不同。日常生活当中,你基本是在不断的动,所以观照一举一动很容易。
走路的时候,你可以观照脚步的动作,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观照咀嚼,当然也可以观照
自己的念头思想的动向。只要让正念一直保持就行
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打坐当中,因为打坐主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不同的
禅师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从修观禅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禅师选择传统的观呼吸(风大,触受)等,马哈西禅师选
择了观腹部起伏,而隆波田禅师选择的对手部动作的觉知,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观察
一些动的对象,紧密觉知整个过程,这就是在修四念处的观禅,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若从修止禅的角度来说,方法就各种不同了,因为止禅的对象和方法非常非常的多,除
原始佛法以外的派别更认为只要修止禅就好了。坐中观到最亮最亮的光,就是到达五界
;或者定到极处,观察心的性能,于是就解脱;或者所谓的止观双运,甚至把观当成思
维,思考,认为是以毒攻毒;或者修各种观想;或者所谓的参话头,参念佛者是谁。这
些方法和修四念处的观禅都是很不一样的,也无法通向真正的解脱。
我个人认为,姿势只是利于观察而已,并无特别意义。
r****n
发帖数: 8253
44
这是上次和waichi辩论慧解脱阿罗汉是否需要四禅八定时候写的文章,
我稍微改了一下,贴出前半部分,由于是根据原始的巴利文翻译来写,理解上会有一定
难度,需要仔细的阅读
这篇文章仅仅是写了很小一部分,因为实际上真正要引经据典写这种文章要花费很大精
力。我写到一半,有点坚持不下去了,耐心实在不行啊。以后有时间,我试着重新整理
,尽量写出通俗易懂的。
如果有疑问,可以问我。
=========================================
学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禅定的重要,但究竟什么是禅定,什么是四禅八定,什么是禅,
什么是定,什么是近行定,刹那定,安止定,包括止和观的区别,很多人往往非常混乱
,在实修当中也是糊里糊涂,本文从上座部角度来试着阐述这些概念的区别
禅定,又叫禅那,巴利文为jhana,源自巴利词jhapeti(使照亮,使燃烧),
上座部佛教里程碑式历史人物,在上座部佛教地位相当于中国六祖慧能的觉音尊者,在
其整理佛陀以及佛陀弟子对法的解释的论书《善见论》中对禅那这样解释,本解释同时
参考《实义灯疏》对《善见论》的解释
它使所缘的对象燃烧(除尽烦恼),使照亮(jh
r****n
发帖数: 8253
45

那就更有问题了。
我是百分百否定,对于定境可以显现出自心想要的任何影像,我已经明白
而且马哈西尊者也说得很清楚了。他说显现佛陀的影像是在近行定的阶段,修者应该重
点观无常,而不需要观影像是什么,这就是正见。
=================================
缅甸玛哈希长老在其内观禅的教学中,曾经直接指出,[B]禅修或内观中出现诸如
佛相等等禅相,最主要的内观是了解这是名蕴的无常变化,而非真实或可以执着。其二
是在安止禅中,这些禅相是不可能发生的。 [/B]这些禅相只能在近分定中发生。因为
安止中专一。
====================================
在当下的刹那,是真实的,
r****n
发帖数: 8253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这样能把水烧开吗?
补充:这里所说的禅定,是严格的四禅八定,并不包括纯观禅的情况。
因为纯观的修法和修四禅八定有本质区别,对于定力要求不如止禅那么严格。但是也是
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积累才可以,如果定力不足够,也难以将“相续”打破,难以看到无
常和无我和苦的共相。而且纯观行者需要足够的慧力。用慧力来弥补定力的不足。
无论是修止禅还是观禅,有一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日常当中尽量维持正念觉知。即
尽量时刻清醒的觉知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绝对不是念佛这类专注),并配合无常,苦
,无我的正思维。这样最低不会让自己退失。

年能
a**u
发帖数: 8107
47
☆─────────────────────────────────────☆
runsun02 (runsun) 于 (Sat Dec 12 15:57:41 2009, 北京) 提到:
DHITI
经常有人,甚至是某些佛教徒,经常指责隐居在雨林、山洞、闭关房中的佛教隐修者。
他们指责这些佛教的退隐修行者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社会财富?
应该正确回答这些朋友的是说:这些隐退的佛教修行者,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一种精
神理想和精神的超脱,并以此清凉来平衡世俗的物欲.他们所创造的是更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般社会上的人不管如果夸耀自己为社会创造什么,但许多其实是为自己的欲望而创造
了什么。其实是为自己的世间名誉、财产增加些什么而已。
例如佛陀,如果他当时没有隐退而修行以获得觉悟的话,世间历史上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有作为的国王。
而如现代的玛哈希尊者,他如果没有退隐修行成为一位阿罗汉,世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才子。
如果孙伦尊者没有去隐退,世间则可能仅仅是多了一个农夫。
但他们以隐退和精神实践获得心灵的净化,虽然他们没有制造物质的财富,但他们为人
类社会创造了更伟大的精神...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附录: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1:11  点击:150
附录:
【三学七清净十六观智】
三学

七清净

十六观智
戒学

一、戒清净

定学

二、心清净

慧学

三、见清净

1.名色差别智
四、度疑清净

2..缘摄受智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3.思惟智
4.生灭随观智(弱的)
六、行道智见清净

4.生灭随观智(成熟)
5.坏灭随观智
6.怖畏现起智
7.过患随观智
8.厌离随观智
9.欲解脱智
10.审察随观智
11.行舍智
12.随顺智
13.种姓智(约第六、七清净之间)
七、智见清净

14.道智
15.果智
16.返照智
二、【「心清净」――止禅的修习】
止禅课程共分三级:第一级:禅的基础。第二级:掌握初禅。第三级:掌握第二禅至第
四禅。
总目标:亲近善友,即亲近教授业处的导师。此等教授业处的善友应能够从四十个业处
当中给与适合学生性...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50
先不要去信佛,先不要去想崇高或了不起。
从自己开始。
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是很明显的“苦”的感觉。
再老老实实看看是什么深层的原因导致你不爽,老老实实察看是什么细微的原始动机被
挫折了。
你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比现在处理的更好更冷静,有许多方法,但可以试一试禅修,这就
是学佛的第一步。
禅修可以大致分“止禅“和”观禅”:止禅可以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
。观禅可以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
学佛的实用性是刚刚的,改善心理构架,锻造强大内心,“灭苦“
练了一段时间,碰到类似不顺利时,比一比,自己是否处理的比原来好一点。直觉上
(不是概念上),看挫折的角度更多一点,更理性一点。
如果是很理性的人,不容易建立“信仰”的人,学南传可能更容易入手。
你要信的就是一丁丁点:“佛陀可能给了一些好方法”。剩下的,验证多少,信多少。
其他跟灭苦不相关的世界构架理论,先当小说看。
当然,你要跨出第一步。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